過年走親戚,應該先去姑姑家還是姨姨家?為什麼?

老張談三農


過年走親戚,應該先去姑姑家還是姨姨家?為什麼?

又快過年了,走親戚曾是兒時一個溫馨的夢。夢裡面的故事充滿了溫情,你還有一些哲理在其中。



奶奶是我們家至高無上的權威,父親常年工作在外,媽媽小小年紀就嫁過來,所以一切聽從奶奶的指揮。

奶奶是我們這邊農村數得上的巧手,也是出了名的“老封建”。她的嘴裡面常常掛著兩句話,“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是外人,媳婦是自家人”。

所以在過年這個習俗上,女兒家不僅僅除夕之放和過年這天不準回孃家,正月裡,許多日子都不能回孃家!那初二是鐵定的女兒回家的日子,否則其他時間是不能輕易回來的。

偏偏姥姥家這裡也是這麼非常地講究的。所以父母和我們姊妹幾個大年初二總是要去姥姥家拜年去,姨姨家也和我們一樣,所以我們總能在姥姥家碰到姨姨一家,互相拜個年,一般都不用再專門兒去姨姨家拜年了。至於和姥姥住在一個村子裡的舅舅家,他們也要在大年初二去給丈母孃家拜年去,等到初二下午他們回來了,能跟我們見上一面,這樣也算拜年了。

而姑姑他們一家初二到了我們家的時候,我們已經離開了,一般是碰不了面的。所以,我們一般會在初三或者初四的時候,專門去給姑姑家拜年去。

多少年了,總覺得這老姊妹們很難聚在一起。等舅舅家的老丈人去世了,舅舅姨姨們才和姥姥他們一起和我們在一起吃個初二拜年的飯。

而姑姑他們一家,自始自終在正月裡都沒有跟我們聚在她的孃家,都是我們專程去拜年的。

在奶奶的嘴裡,“姑舅親,輩輩親;姨姨親,姨姨死了再不親”。她教導我們,姑姑是外人,卻是個親人,以後世世代代都要交往下去的。而姨姨卻是外人的外人,姨姨在世的時候,可能還來往一些,一旦姨姨去世了,那後輩兒孫都不會來往了。

可在我們的心裡,姑姑姨姨感覺是一樣的親,過年的時候給個紅包,平時也都關心關心學習和生活。但他們的孩子們,也就是我們的表親,感覺還是姑姑家的親,因為她們來看他們的姥姥,我的奶奶的時候,還是經常能見面的。而姨家的孩子,只有在正月初二在姥姥家才能見一面。

可見這親戚關係就是個見面親!姑姑姨姨都是親,誰來往的多,誰關心的多,跟誰的關係就近吧!至於先到誰家拜年,後到誰家拜年,那就是看什麼時候方便了!


村姑說村事


過年走親戚,應該先去姑姑家還是姨姨家?為什麼?

一到春節,過了初一就要開始走親戚了,這一點在農村裡是比較受重視的。一般初二會去舅舅家,畢竟自古以來就裡有著“孃親舅大”、“天上雷公,地上舅公”的說法。舅舅在眾多的親戚中是輩分最大的。自然走親戚是要先去自己的舅舅家,然後再去其他的親戚家。在農村裡走親戚,多數都是依據親戚輩分的高低這個順序來的。那過年走親戚,應該先去姑姑家還是姨姨家?為什麼?

現在有部分的年輕人可能也對此有過迷糊,農夫在小時候也一直很好奇,過年去親戚家裡拜年的時候,為什麼總是姑媽家先去,而姨媽家是最後才去的。其實,農夫更喜歡去姨媽家,因為姑媽、姑父比較嚴肅,每次去了也沒有紅包。而姨媽家就不一樣了,不僅有紅包,而且還有鞭炮玩。後來問了長輩才知道,原來老輩人傳下來的規矩,因為過去都普遍認為姑媽要比姨媽家更親一點。在農村裡還有著“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算親;死了姨娘斷了親”,由此可見古人都偏向於認為姑媽要比姨媽更親一些。這個在農村裡確實是如此,多數的小孩都喜歡去姑媽家,而姑媽也常來孃家,如果侄子去姑媽家玩耍了,也一定會熱情招待的,所以關係處得一般不錯。

在古人看來,之所以姑媽要比姨媽更親一些,那不光是因為姑媽和爸爸有著血緣關係,還有一點那就是她們會常回孃家。即便是嫁出去了,但是父母兄弟都在這裡,可以說最親的人都是在孃家這邊了,孃家就是出嫁女兒背後的唯一靠山了,逢年過節他們都會回來,走動自然頻繁。

而姨媽雖然和媽媽是姐妹關係,但是來往還是沒有姑媽頻繁。就算是婚前的關係很好,但是婚後了又都有了各自的家庭,並且在古代的時候女人是沒有什麼地位的,回孃家還好說一點,丈夫也不會說什麼。而去姐妹家,那就不一定了,畢竟在過去女人要乾的活很多,家中的事情一大堆也脫不開身,只有過年了才可能會在外婆家匆匆見上一面,所以來往少,自然就生疏了。從另外一個角度也可以看得出來,姑媽要比姨媽更親,那就是族譜上,一般都會有姑姑、姑父的名字,而姨媽、姨夫是不能上族譜的。綜合來看,古人都認為姑媽要比姨媽更親一點。既然更親一些,那就應該過年的時候先去姑媽家,然後再去姨媽家,不然是會有意見的。

不過,在今天親戚關係也變了,親人之間親不親,還是要看走動是否頻繁。也有不少的家庭,在過年走親戚的時候是先去姨媽家,然後再去姑媽家的。因為血緣關係雖然是與生俱來的,但是親戚還是要靠維護的。長時間不聯繫,那有血緣關係也不親。現在有些年輕人認為朋友關係比親戚關係更牢靠,其實這主要還是因為朋友之間聯繫緊密,而親戚卻不常走動了,除了在過年的時候聚一下,一年基本見不到面,這樣哪裡有感情咯!何況現在的獨生子女多,有一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姨媽、姑媽了,所以他們也體會不到。那麼你過年,是先去姑媽家,還是姨媽家呢?


農夫也瘋狂


《同座的你—小辣椒的故事》

去年過年的時候,我去看了我的堂姐和她的三個孩子。

小辣椒是我遠房堂姐,雖然小學同班同桌,但她比我大三歲,因為我上學時還不到5歲。小辣椒從小就高大健壯,以至於長大以後,我還是感覺她比我高出一個頭,其實正相反。

小的時候,她總想管教我,手裡一直有一根藤條,好像是我專用的;

以至於我,現在空手抓蚊子一般都不空手!因為我小時候隨時要準備抓住小辣椒的藤條,不然那根藤條就會抽到我的脖子上!

多少年?多少年過去啦!

去年夏天,帶兒子上山採野果,看見兒子吃野果的貪婪,想起小辣椒堂姐拿起我討好她的野果也是那貪婪的吃相,簡直跟兒子一樣!

下山問同齡人:小辣椒……不禁黯然神傷!

去年正月,小辣椒丈夫,我的堂姐夫去兄弟家喝酒,真的喝多了……

小辣椒接到電話,兄弟央求小辣椒騎摩托車來接丈夫;小辣椒立刻火冒三丈!

我猜想她手裡肯定準備了一根藤條!但出於對丈夫的擔憂,還是騎上了摩托車往十幾公里外親戚家趕路。

這邊的堂姐夫一聽說小辣椒騎摩托車趕過來接他,手就不知不覺摸到脖子上,一肚子裡的酒有一大半化作冷汗冒了出來;

立刻披掛整齊,不聽大傢伙勸阻,騎上摩托拼命往家裡尥……

山路崎嶇,堂姐夫在猛回頭路段撞在一棵大槐樹上,連人帶車摔倒在大溝裡;幾乎同時,小辣椒騎摩托車過來了;在狂吼的摩托車發動機聲中,她聽到了溝底下的人在岔聲喊:“救命!救命!”,但聽在小辣椒的耳朵裡,卻是極為陌生的喊叫聲……

小辣椒不知什麼原因,根本就停不下來,一直騎摩托跑到了親戚家……

等到大夥找到了姐夫,已經是三個小時以後。

那天是東北整個冬天最寒冷的一天,超過零下三十度,堂姐夫的身體已經是梆梆硬了……

從當天晚上開始,小辣椒就變成了祥林嫂:“我為什麼這麼自私呢?我就是幫自己打個110都好呀!自己害死自己……”。

燒頭七的晚上,親戚們走後,從來滴酒不沾的小辣椒,喝光了一瓶白酒,也許是要嚐嚐醉鬼是怎麼一回事!

半夜裡,小辣椒抱了一捆燒紙,也許是準備到丈夫遇難的地方祭奠;然後,連人帶摩托車撞到了同一棵老槐樹上,摔在跟丈夫對稱的地方!

應該也是凍死的!

臨死前,不知她喊了救命沒有!



丁世廣


過年走親戚,應該先去姑姑家還是姨姨家?為什麼?

我們這裡拜年只排了最重要的兩天兩家親戚。



初二的拜姑姑。

正月初二是拜姑姑的日子,悠然家裡沒有姑姑,從來沒有正月初二走親戚,但正月初二我們家裡總有親戚來,舅舅家的表兄弟,表姐妹,他們會年年初二來給悠然的母親拜年。

記得小時候那一堆表親總是從山上翻過來,然後就到我們村了,母親會從早晨開始忙活中午的菜,是那種忙併快樂著的姿態,上午九點多時,若是那幫孩子們還沒有來,母親就會著急,讓悠然到村口迎客。



悠然如今懂得了當年母親的心思,那些孩子們,全是她的侄子侄女,是她孃家的人,來的越多說明孃家人煙旺盛,自己越有面子。

而早早給姑姑拜年,那是因為過年時,家中所有人都聚在一起開開心心過年,只有出嫁的閨女在別人家裡,雖說出嫁的閨女是別人家的媳婦了,但孃家人是惦記的,所以過了初一,趕緊打發孩子們去拜年,讓嫁出去的閨女知道孃家人惦記著,牽掛著。

初三是閨女回孃家拜年的日子。

為什麼沒有在初二回孃家拜年?因為初三是小年,小年之前,我們這裡是不準閨女回孃家的,家裡掛了宗譜,成為別人家媳婦的閨女不適合回來,等初三早晨放了鞭炮,送了回家過年的去世先祖和親人,才可以讓閨女回孃家。

所以初三是回孃家拜年的日子。

那麼姨姨傢什麼時間拜年?竟然沒有安排,姐妹間關係好,條件好的話,可以隨時去拜年,初四初五初六,哪天都可以。

從拜年排日子不難看出,我們這裡農村是不看重姨姨情的,姑姑和侄子侄女有骨肉親,斷了骨頭連著筋的情意,姑姑親侄子侄女是打心裡親,畢竟是一個姓的一家人。

姨姨關係好時才有可能叫成姨娘,有娘時,和姨姨關係才會密切,外甥在姥姥家裡那些人眼裡就是外甥狗而已。


悠然見東山


過年走親戚,應該是先去姑姑家還是姨姨家?為什麼?

關於過年走親戚,先去誰家,按照我們膠東農村的慣例,都是先去姑姑家。

我們膠東農村有句俗話,叫"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從這句農村老話中不難看出,人們對於姑舅親的重視度明顯高於"兩姨親″。

過去農村姐妹們弟兄們多,所以這姑舅親也就多。一般來說,初二日拜姑姑都約定成俗,所以孃家有侄子侄女的人家,在正月初二這天,都會在家提前備下飯菜,等待自己的侄子侄女前來拜年。


我有三個姑姑,小時候都是每年輪流去拜年。而我舅舅家的表哥表妹則在初二日這天到我家給我母親拜年。那時侯,姑舅弟兄很少能在正月初二日聚在一起玩耍,因為都是各自去拜自己的姑姑。除非是姑父沒有姐妹,這樣才會和他們湊一起的。

而姨姨家,一般是安排在初三以後。因為初三日是結婚的姑娘回孃家的日子,小孩子們都會跟父母去姥姥家。當然,這天姨姨家也會去姥姥家拜年。所以與姨姨姨父及兩姨弟兄等在姥姥家就會聚在一起,有的在初三這天見過面就行了,也不特意再去拜年了。

其實,農村人之所以覺得姑舅親,與平日裡走動頻繁有直接的關係。作為姑姑,常回孃家看望她的父母(咱的爺爺奶奶),自然我們之間接觸多,而與舅舅那面也是同樣道理。姨姨家則不同,有時侯去姥姥家也不一定同時去,所以覺得沒有姑舅之間親密,也很正常。

如今,姐妹們比過去少了,正月裡探親的家數也屈指可數。有的人或只有姑姑或只有姨姨,去誰家拜年完全看自己家情況。


建行漸遠


過年走親戚,應該先去姑姑家,還是姨姨家。我們這初一很少有走親戚的,走親戚一般都是初三開始,初二出嫁的女兒帶著老公 子女回孃家,給父母拜年,初三去姑姑家,舅舅家,按照親屬關係遠近,當屬親孃舅,姑母關係緊,因為舅能代替父親行事,姑姑能代替母親行事,姨姨就遜色很多,在《紅樓夢》裡,賈寶玉曾多次對吃寶釵醋的黛玉重複宣稱,姑舅姐弟關係遠超於兩姨姐弟關係。這些禮法在古代非常重視,雖說如今人們並不看重這些老理了,我覺得老話常說,姑舅親,輩輩親,砸折骨頭連著筋,兩姨親,當輩親,姨母去世不是親,有一定的道理,姑姑 舅舅去世了,關係依舊是至親,姨媽去世了,慢慢就會失去聯繫,關係就會疏遠許多。

綜上所述,切入重點這就是過年走親要先去姑姑 舅舅家,然後在看望姨姨的由來。

潤璞歡迎朋友們關注點評,分享民族習慣。


王潤璞


其他地方不知道,關中風俗:

三十晚上:弟兄們都到父母家吃團圓飯。

大年初一頭一天:孩子們給長輩磕頭拜年領紅包;舅舅家有人過世,則隨後的三年初一去舅舅家。否則最早只能是初二去舅舅家。

初二:回孃家、去舅舅家。

初三初四初五:姨家。家裡姑姑的兄弟都不在世了,也去姑姑家。

初一到初五:孃家、舅舅家、姨家。這是上親戚。俗稱老小謂(音)家、上司衙門。

初六以後:姐家、姑姑家、朋友家。這是下親戚。

當然初四初五上親戚走完了,也可以去下親戚裡的長輩家。


咸陽老魏


春節自然少不了親戚朋友間的相互走動。至於姑姑和姨姨間的關係,民間有“親姑姑,假姨姨”的說法,農村習慣上是不到姑姑家的,姑姑或者姑姑的孩子要到孃家(舅家)拜年的,那怕是姥姥姥爺不在世了,畢竟血濃於水。而姨家就不同了,外甥要給姨媽家拜年,小姨要給姐姐家拜年,如果母親去世了,外甥才要給姨姨家拜年,這個是禮數,規矩,也是人之常情。

社會發展到今天,有些風俗習慣也在悄然變化,現在的城裡就流行出嫁的姑娘給姑姑和姨姨拜年,沒有定式。舅家到外甥家,長輩到晚輩家是春節初五以後,為晚輩家送燈籠,“外甥打燈籠照舅(舊)”,就是這麼來的。

如果自己在外地工作,春節期間到親戚家走動走動也無可厚非,年味,就是人情味,少了親情,就少了人情味,也就感覺到過節沒有意思,這也是現在許多人認識不足的地方。

姑姑姨姨都是親戚,關係是一樣的,現在怕老婆都成了社會通病,母親和姨姨家走動的時間要多一些,事在人為,各地的風俗不同,如果自己在外工作,還是走動一下好。

這是我們這的風俗,您那有什麼風俗和不同的看法,歡迎補充,祝大家新春愉快。


王偉2361


當然要先去姑姑家,然後再去姨娘家。

關於這個問題得從封建社會的時候說起,是有根據的。

現在的風俗基本上都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傳統,由於封建社會屬於父系社會,男性在社會中地位高,一切都是男性站主導地位。即使在現在社會上多數地方也這樣,認為理所當然。比如孩子隨父母誰的姓這個問題,一般情況下自然而然的就是隨父姓,基本上沒有爭議。

對於親屬尊稱的叫法上也體現男女之間不同。父系男性分大爺(伯伯)叔叔,母系男性就是叫舅舅。而父輩這面同輩的女性都叫姑姑,不管比父親大和小;母系這面都叫姨姨,不管比母親大和小。上述叫法就證明父系這面重要,母系這面就差一些。

綜上所述,先看父輩這方面的親屬才是正確的。不過現在不講究這些了,但知道一些禮節還是有必要的。

在有一點就是看平時親戚之間走動情況,經常走動的先看,不常聯繫後看或不看,如何選擇,自己決定就好。


榮哥139423436


先給姑姑還是姨姨拜年,在我們這裡沒有特殊要求,主要根據情況而定,兩邊的親情都是一樣的重要,這種親情永遠值得我們守候和珍惜。

我們這輩人還有資格討論先拜訪誰,而現在好多孩子都沒有了這個福氣。

姑姑,叔父、姨姨、舅舅………在我們還正常的親戚,而現今,這些親戚稱謂有很多孩子都已缺失,沒有了這份親情———80後獨生子女組建的家庭,他們的孩子就沒有七大姑八大姨。雖然,我們經常聊天說討厭這些親戚問這問那,但實際是暖心的。說實在的現在的孩子少了這份“尷尬”,但也少了好多溫情,少了好多關懷,好了好多幫襯。

我曾看過一部外國喜劇片《我的盛大希臘婚禮》,講的就是希臘人大家庭的故事:片中一個高中剛畢業的女孩子,她的家就是一個龐大的希臘家庭,祖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舅、姨、叔,………一切該有的親戚都有,只要是屬於這個大家庭的成員,他們的生活都要相互參與。她的高中畢業典禮所有人都要參加(別的同學都沒有這種場面);她交往什麼樣的男朋友,家裡成員也要提出意見;她選何種大學讀書,大家也要提出看法…………總之,只要是家裡任何人的事情都是全體參與,她討厭這種沒有個人空間的親密接觸,大學就想選一個離家遠的地方,逃離這個大家庭。

但當姥爺生病時,一個電話周圍的所有親戚都來幫忙,當姥姥跟姥爺鬧彆扭要重新結一次婚(這是喜劇片),所有的成員都積極參與、準備,這一切又是多麼溫情、多麼暖人心。女孩即有無奈感,但也有幸福感———這可能就是親人之間的感覺。

親人之間難免有矛盾,有打擾,但也有關懷、有愛,親情永遠都是可貴的,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