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劉備最多隻損失了5萬人,蜀漢為什麼卻因此一蹶不振呢?

高雅婷s


劉備集團兵力最多的時候(219年),應該是大約15萬人。當時,劉備主力攻取漢中,和夏侯淵、張郃對陣,而且要防備曹操親帥大軍反撲,估計有6-7萬人。孟達、劉封奉命取得上庸、西城、房陵三郡(東三郡),估計有1-2萬人。關羽鎮守荊州,發起襄樊之戰,估計有4-5萬人。加上各地守備部隊,大約2-3萬人。總數合計13-18萬人(15萬人左右)。

襄樊之戰,關羽失利,荊州軍團土崩瓦解。孟達叛變,帶領曹魏軍反攻東三郡,劉封逃回成都被殺。這兩路失利,讓劉備集團損失5-7萬人馬,總兵力下降到10萬人左右。

據史學家評估,夷陵之戰時,劉備攻吳軍團的人數在7-8萬人左右。這幾乎是蜀漢傾巢出動了。雖然夷陵之戰中劉備集團的確切損失,歷史沒有記載,但考慮到蜀漢慘敗的程度,損失5萬人是可信的。

這樣,夷陵之戰後,劉備集團的總兵力下降到5-6萬人左右,而且損失的都是久經沙場的野戰老兵(參加過奪取益州、漢中戰役),確實損失慘重,大傷元氣。

從222年夷陵戰敗到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蜀漢足足休養生息了6年,訓練整頓部隊,而且還補充了南中少數民族“無當飛軍”萬餘人,才重新恢復作戰能力。

到蜀漢滅亡時,司馬昭對蜀漢的軍事力量有過估計,蜀漢全國軍隊大約9萬人,駐守成都及守備後方諸郡的不下4萬人,餘下的不過5萬人。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蜀漢的家底。

夷陵之戰,對蜀漢的打擊,是釜底抽薪、一蹶不振的。失地又失人,從此蜀漢基本喪失了爭霸天下的能力。此後,不管是諸葛亮北伐,還是姜維北伐,無非是以進為退,以攻為守,卻無法真正撼動曹魏的根基,實力的差距擺在那裡。







三國摸金探秘記


公元221年六月劉備東征東吳,公元222年六月在夷陵猇亭讓東吳大敗。蜀漢從此一蹶不振。原因:

第一劉備東征的軍隊是蜀漢的精銳

劉備東征的目的是為了奪回荊州,所以所帶的軍隊是最精銳的。錢沒有能賺、武器沒有了可以再打造。就如二戰時敦刻爾克大撤退。雖然英軍失去了大量的裝備和軍需物資,但保留下一批經過戰爭考驗的官兵,為以後的戰爭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戰鬥經驗的官兵,這些回到英國的官兵,絕大部分都成為日後反攻的骨幹力量。

蜀漢這些軍隊都是跟著劉備南征北戰。不是一二十年能恢復的了。就算等蜀漢的小孩長大也兩一二十年。戰鬥經驗的培養呢?

問題中講劉備損失不到五萬人,那也佔了蜀漢軍隊的一半。我認為是不止的。據魏人傅子的記錄劉備是損失了八萬人,我認為可信。東征是決定蜀漢成敗的關健。劉備不會就四萬人去打東吳。(公元215年東吳進攻荊州,劉備從成都率五萬到荊州支援關羽。)劉備當時連營七百里,就算劉備把大部分人馬就集結在夷陵。但巫到夷陵之間七百里總要有駐軍吧,算一萬好了。(三國志:備從巫峽、建平連圍至夷陵界,立數十屯。向寵也是駐軍在秭歸)黃權督江北諸軍防魏國,一萬好了。(據魏書:權及領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也就是說黃權帶著中低級三百多位軍官投降魏國。就算這三百多人都是排長,也有一萬人了。據晉書:謝艾曰:昔耿弇不欲以賊遺君父,黃權願以萬人當寇。乞假臣兵七千,為殿下吞王擢、麻秋等。)難道劉備就憑那兩三萬人跟東吳相拒半年?當時東吳可是有六萬人。(陸遜五萬、步騭一萬)劉備當時跟陸遜在猇亭相拒。還派人把孫桓的五千人圍在夷道。(要圍五千人,怎麼也得一萬以上)難道劉備就憑兩萬人在猇亭擋住陸遜?



所以說劉備東征在八萬以上,加上武陵郡、南郡響應的地方武裝就更不止了。零陵郡桂陽郡也都有響應。雖然三國志並沒有記錄劉備的人馬。但還是有提到劉備的人馬要多過陸遜的。三國志:備(劉備)軍眾甚盛,彌山盈谷,桓(孫桓)投刀奮命,與遜(陸遜)戮力,備(劉備)遂敗走。

魏書有記錄公元221年六劉備派馮習、吳班率四萬人攻秭歸。那只是蜀漢的先頭部隊。魏書也講了是支黨。公元221年六月劉備決定伐吳,七月馮習吳班就率著四萬人攻吳。公元222年1月吳班陳式等人已攻到夷陵,深入荊州五六百里。劉備2月才從秭歸率主力向東推進。(三國志:二月,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而這時孫權讓讓陸遜頂替朱然為統帥。公元221年6月—公元222年1月東吳的統帥是朱然,而陸遜跟李異等人守巫、秭歸。(公元221年七月蜀漢派四萬人伐吳,公元221年十二月已經推進到夷陵。公元222年二月劉備從秭歸率軍推進到夷道猇亭。說明在這段時間劉備是在集結人馬糧食。)



第二損失文武,非一州所有。

據三國志劉備帶去的文武有:

戰死的有:1大都督馮習2侍中馬良、3、4、別督傅彤、趙融、5、督前部張南、6議曹從事王甫、7從事祭酒程畿、

投降的有:1鎮北將軍黃權、2治中從事龐林(龐統弟弟)、3南郡太守史郃、(黃權江北軍封侯四十二人,將軍郎將一百多人)4杜路、5劉寧

活著回到蜀中的有:1、2領軍吳班、陳式、3護軍陳到、4別駕從事李朝、5宜都太守廖化、6牙門將向寵7別督輔匡

有名字的19人,戰死7人、投降5人、回到蜀中的7人。損失了三分之二。中低級將領損失更大。曹操赤壁之戰、烏林之役大敗也沒有損失這麼多文武。這些人才都是劉備數十年集四方精銳。

蜀漢在人才上本來就少於曹魏、東吳。劉備伐吳的文武有益州人、有荊州人、有北方人。北方已師曹魏,荊州已在東吳手上。所以不可能再從這些地方補充人才了。就像東吳一樣淮泗將領、流亡北士都不是江東人。丁奉原來不過是甘寧潘璋手下一小將而已,到了後期成為東吳統帥。世人為何嘲笑蜀漢廖化。廖化怎麼說也是荊州主薄、宜都太守。

這些人大多參與了劉備奪蜀之戰,爭漢中之戰、還有些參與了赤壁之戰、烏林之役。參與東征的文武普遍要年輕,也久經戰陣。第一代法正、劉巴、龐統、黃忠、關羽、張飛、鄧方、霍峻、馬超等先後去世。第二代高中低級將領又損失慘重,直接造成蜀漢人才斷代。正所謂山中無老虎,猴子當大王。就像二戰時很多國家男的戰死了很多,七十年過去了現在還是男少女多。



第三:夷陵之戰後蜀漢地動山搖

劉備的策略是先戰後和,就是先奪回荊州再跟東吳議和聯盟抗曹魏。而東吳也是如此。據三國志吳範傳:劉備盛兵西陵,範曰:後當和親。就是吳範認為東吳打敗蜀漢後應該雙方議和抗魏。夷陵之戰的失敗使劉備不得已同意。據江表傳曰:權雲:近得玄德書,已深引咎,求復舊好。打敗了人家卻講自己知道錯了,給個機會通好。劉備又氣又恨卻又不得已同意。阿斗繼位後,諸葛亮也不得已派鄧芝使吳重新聯盟。



劉備自參與平黃巾開始縱橫三十多年,五易其主,四失妻子這些打擊都沒有擊倒劉備。夷陵之戰的失敗沉重打擊了劉備。夷陵之戰大敗後劉備講:我居然為陸遜所折辱,這難道是天意嗎?劉備自公元222年七月回到永安一直到死都沒回成都。就是恐東吳趁勝攻蜀。公元222年十二月劉備病重。公元223年四月劉備病逝。

當年牂牁太守朱褒、益州郡大姓雍闓、越雋夷王高定等皆反。當時魏國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等人紛紛寫信給諸葛亮勸降。就連東吳孫權都在猶豫是否跟蜀漢繼續聯盟。三國志鄧芝傳:語芝曰:孤誠願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偪,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猶豫耳。

公元227年諸葛亮出師表第一句說明了蜀漢情況不樂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第四:沒收復荊州,跨有荊益

公元221年六月劉備決定伐吳時。趙雲勸諫應先伐魏,只要滅掉魏國。這樣東吳不用打就會降服。否則一旦開戰,就難捨難分。很多人認為劉備應該聽趙雲的先伐魏才對的,伐吳是錯誤的。

我認為劉備伐吳是對的,只有奪回荊州才有機會爭天下。不然只能是困在益州偏安。更何況此時蜀漢是三國之中最弱的,就算伐魏勝算更小。必竟魏國據九州之地,人口、軍隊、國力數倍於蜀漢。這時東吳還沒有完消化荊州。只有奪回荊州才有爭天下後根本。蜀漢要奪回荊州原因:

第一戰略:

荊州能直接威脅魏國心臟1孫堅就是從南陽郡進軍至洛陽,逼的董卓遷都長安2關羽威震華夏,圍襄樊城。曹操議遷都以避鋒芒。3公元356年桓溫從江陵出發北伐,攻破洛陽。收復司隸、豫州、兗州大片土地。要求東晉遷都回洛陽。東晉態度非常模糊,雖同意但未行動。桓溫為防大權旁落退回江陵。收復的失地,再次失陷。


東吳周瑜也認為荊州是進攻北方的基地: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戚操,北方可圖也。(當時周瑜打下半個南郡)

東吳魯肅就曾講奪荊州原因: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東吳呂蒙就曾講奪荊州才能爭天天下:令徵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

後來荊人殷禮向孫權建讓諸葛瑾朱然歸陸遜指揮從進攻襄陽方向,陛下您和朱桓進攻淮南。那一路勝都可趁勝攻中原。這次應全力北伐,而不是跟之前小打小鬧。(若不悉軍動眾,循前輕舉,則不足大用,易於屢退。民疲威消,時往力竭,非出兵之策也。)再聯絡蜀漢為犄角之援。但是孫權沒有聽從,結果大敗而回。

第二荊楚多俊傑

荊州自古以來都是非常多人才。劉備到了荊州,荊州士人發現劉表不足以依靠於是紛紛投劉備。三國志:荊州豪傑歸先主日益多。劉表死後劉琮接任,劉琮馬上投降曹操。於是一些不願投降的人紛紛跟隨劉備南下。三國志:琮左右多歸先主。 下面例一些荊州人才 龐統、廖立(諸葛亮評價:龐統、廖立,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黃忠、魏延、劉巴(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蔣琬(諸葛亮評價:社稷之器。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李嚴、鄧芝(劉備大奇之)、宗預、費禕(諸葛亮定的接班人。年輕時常使吳,孫權:君天下淑德,必當股肱蜀朝,恐不能數來也。並以寶刀相贈。)、霍峻、、陳震、、向寵、向郎、馬謖、馮習、張南、傅彤、龐林等。 荊州很多豪門世族很多人早年都投了劉備了,荊州丟失後也有很多人在蜀漢為官。隨劉備張飛諸葛亮等人入蜀,三國志中有名字的人才在三四十人。這些人最少都是為官一方太守。還有一些如荊襄大族習家(習融、習鬱、習詢、習竺、 習竺女、習承業、習藹、習珍、習溫、習禎:名亞龐統,而在馬良之右。說明他才能在蜀漢也是在前列的):習承業在蜀漢任江陽太守,習珍對前來勸降的潘濬:我必為漢鬼,不為吳臣,不可逼也。弟弟習宏在吳,凡有問,皆不答。 楊家:楊顒楊儀都在蜀漢為官,很受劉備諸葛亮重用。楊儀的哥哥楊慮,門徒數百人,宗其德範,號為德行楊君。 向家:向朗(司馬徽學生)向條、向寵(出師表提到)、向充等都在蜀漢為官 馬家:馬良、馬謖。 廖化沔南冠族(豪門世族) 羅家:羅蒙在蜀廣漢太守,羅憲巴東太守。 龐家:龐德公(兒子娶了諸葛亮的姐姐)、龐統、龐林(統弟弟,隨黃權降魏了)。

蜀漢失去了荊州就再也不能從中補充人才。東吳得到荊州一直是打壓荊楚豪強,在三國志吳志有傳的荊州人也潘濬一人。


小鴻哥


蜀漢有三大災難——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馬謖失街亭。而夷陵之敗是緊緊連在荊州之失後,可見這場戰爭對蜀漢的嚴重後果。

談夷陵之戰,得先提到諸葛亮的《隆中對》。“地跨荊益”後,“待天下有變”一路從荊州攻向宛城洛陽,一路從漢中攻向秦川,這是統一天下,光復漢室的大戰略。

而此時關羽失了荊州,荊州主力、地盤盡落敵手。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是大韜略,這是唯一翻盤的可能,此時,東吳違盟,蜀漢荊州集團同仇敵愾,哀兵必勝,荊州人心未附東吳,對東吳不利。當然最終由於劉備輕敵,得不到益州人士的支持,陸遜善於用兵等原因,最終遺恨夷陵。

夷陵之戰,蜀漢元氣大傷,主要有以下幾點:

1.人口的損失。漢朝鼎盛人口有六千多萬,到了漢末三國,人口損失了十之七八。蜀漢滅亡是人口僅有一百萬。失去了五萬人,而且是精壯的士兵,確實是一大損失。

2.嫡系精銳部隊的損失。這五萬士兵,不少跟隨劉備入川,身經百戰。這是忠於劉備,善戰的部隊。失去了這五萬人,光復中原成為泡影。

3.人才的損失。損失的非一州之人才,張飛、馬良、馮習、傅彤……致使蜀漢自諸葛亮之後後繼無人。

4.直接領導人,開國皇帝劉備病逝。劉備能白手起家,那是極有韜略的,善於識人,善於團結人。劉備逝世,直接導致蜀漢政局不穩。





追風202592852


談,何容易!大家不要被演義中動則幾十萬上百萬的兵力帶入坑,據正史可考:從劉備兵力來說,最鼎盛時也就十幾萬人馬,當然還包括未失荊州時的關羽兵團加一起才有。失荊州後夷陵之戰前,蜀國總兵力也就10-11萬左右,夷陵一戰“最多才死5萬”,這還是小事?對新建的蜀漢政權來說已經是傷筋動骨!

夷陵之敗牽一髮而動全身,不僅讓蜀國損失了大量的士兵和物資,最重要的是有許多將領及人才也都在這次戰爭當中陣亡,這種損失其實更嚴重,很多中生代、新生代的消亡讓蜀國後繼乏人,君不見後來諸葛北伐“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

因此役之敗的劉備之死更加給這個搖搖欲墜的政權帶來了種種隱患,失去了先主的壓制國內的情況非常糟糕,益州勢力分離心態抬頭、西南蠻夷又掀反叛,等等。諸葛亮修生養息,花了整整五年時間才算又把蜀國恢復到戰前水平;但也因此,諸葛亮事必躬親,沒有劉備識人用人的能力與氣魄,間接使西蜀人才青黃不接。

地處偏域、物質貧乏、人才凋零,蜀國成為三國中最弱一環,為其後面最先滅國奠定了基礎。




老黃曆史觀


公元222年春,蜀漢昭烈皇帝先主劉備率領大軍號稱60萬大舉水陸並進進攻東吳,一為奪荊州之恥,二為殺關羽之恨,大軍尚未開拔,張飛死訊傳來,劉備聞訊大怒,揮師加速進軍,與陸遜都督的東吳大軍相持於夷陵,蜀軍哀兵氣盛,陸遜一再避其鋒芒,一直相持到夏秋之交。

終於劉備耐不住了,他命令水軍上岸,合併成龐大的陸軍,在靠近水源河流的地方安營紮寨,並且排兵佈陣的營寨在草木茂盛處浩浩蕩蕩延綿了七百里,準備等待時機一舉殲滅陸遜的有生力量。當時有人報告了魏國的曹丕,曹丕看過報告後說“劉備不會打仗,哪兒有聯營七百里可以抵擋敵人的道理,夏秋之際天氣燥熱,一把火全燒死了”並預言了劉備必將失敗。劉備手下的謀士也看出了這樣的做的問題,建議劉備差人回成都問問丞相諸葛亮,劉備不耐煩的說“朕也打了大半輩子的仗了,難道什麼事情都要問丞相麼?!難道朕還不會打仗!”驕橫大意的氣焰堵塞了大家的言路,也堵上了劉備勝利的路。

東吳方面的陸遜看準了劉備安營的弊端後,立即整理三軍,一夜之間燒了劉備的七百里聯營,劉備率領殘兵敗將退守永安,從此一病不起,直至駕崩。蜀漢因此一蹶不振了。


巍巍we


劉備夷陵之戰所帶領的軍隊大約在5~7萬左右,除去由黃權帶領的江北防禦曹魏的軍隊外,劉備攻打孫權的軍隊在五萬左右,而且劉備伐吳的軍隊,這5~7萬的軍隊,都是精銳的軍隊,而且大部分都是參加過漢中大戰的軍隊,其中有一部分是跟隨劉備赤壁之戰後的軍隊,參加過拿下零陵的四郡和收取益州的軍隊,這一部分的軍隊,可以說是當時的蜀漢政權最為精銳的軍隊,也可以說這是蜀漢軍隊的脊樑。而這5~7萬的軍隊,在夷陵之戰後損失殆盡,跟隨劉備退到白帝城的人寥寥無幾。

除此之外,夷陵之戰後,黃權、馬良等一大批的荊州出身的文武人才,不是投降曹魏、孫權的,就是戰死,文官的損失造成以後蜀漢政權的人才稀少,武將的損失尤其是基層武將的損失,對蜀漢政權的軍隊的打擊可謂是毀滅性的,大量有經驗的基層武將的損失,造成了蜀漢軍隊後來的戰鬥經驗的不足,要知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不說高層武將,就說基層的校尉、五什長這些人的損失,軍隊就無法粘合在一起,戰鬥力就不強,為了增強軍隊的戰鬥力,蜀漢政權在劉備去世,諸葛亮掌權後,一方面為了用最短的時間重新訓練其基層武官,增強軍隊的戰鬥力,另一方面為了積蓄糧草軍械,增強北伐成功的可能性,蜀漢政權不得不休養生息。

但是要知道,蜀漢政權執行的是荊州第一的政策,而夷陵之戰後,大量荊州籍人才的損失,尤其是沒能夠收復荊州,荊州派的失去了培養人才的土壤,加上夷陵之戰損失的那些精銳軍隊,而後來的那些軍隊,和夷陵之戰的那些軍隊根本沒有可比性,這種種的損失,加上蜀漢政權掌握的戶籍人口本來就少,所以蜀漢政權後來真的是一蹶不振了。


DasHERZetwasdenken


戰敗後雖傷亡絕對數量不多但精銳損失嚴重,部份將領還投降了曹操,元氣大傷,人心煥散。而目從戰略角度講:1、失荊州失去三國爭雄的戰略要地,而且敗後再無奪取機會。(元氣大傷必須重新與孫權結盟,政治需要)。2、劉奮後再無雄才大略的首腦接任,人心背離,招攬不了人材,剩下都是舊人,導致產生廖化都作先鋒的典故。3、漢室衰敗滅亡是趨勢,蜀漢立國之根本都已不復存在。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在劉奮這方,後果可想而知。


專注很難


看事首先要看大勢,順勢而為,事半功倍。劉備加冕,是因為曹丕已受漢禪,因此劉備加冕續漢統,才名正言順。此時諸葛亮要劉備以復漢討逆號召天下,聯合孫權攻魏,這是順應大勢。但劉備舍大義而為,逆大勢而動,不僅輸光了家底,更輸掉了人心,大勢逆轉,就是必然的了。


張遠宏37772303


蜀漢之所以一蹶不振,不是因為士兵損失,而已有能力的領導人損失了,,所謂領導人強,軍隊就強。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啊!意大利就是領導人無能,軍隊特別的弱,。。。德國,蘇聯,美國,都因為領導人強,所以本國軍隊就善戰。戰國時期的秦國,那也弱,都揭不開鍋了。。。就因為有一個秦孝公,一個商鞅,,國家立馬牛逼了,,,所以領導人很重要


天空7332727848893


荊州應占蜀的一半實力吧!失荊州後再損失5萬精兵,只有百萬人口的蜀國還能剩下什麼?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