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最多只损失了5万人,蜀汉为什么却因此一蹶不振呢?

高雅婷s


刘备集团兵力最多的时候(219年),应该是大约15万人。当时,刘备主力攻取汉中,和夏侯渊、张郃对阵,而且要防备曹操亲帅大军反扑,估计有6-7万人。孟达、刘封奉命取得上庸、西城、房陵三郡(东三郡),估计有1-2万人。关羽镇守荆州,发起襄樊之战,估计有4-5万人。加上各地守备部队,大约2-3万人。总数合计13-18万人(15万人左右)。

襄樊之战,关羽失利,荆州军团土崩瓦解。孟达叛变,带领曹魏军反攻东三郡,刘封逃回成都被杀。这两路失利,让刘备集团损失5-7万人马,总兵力下降到10万人左右。

据史学家评估,夷陵之战时,刘备攻吴军团的人数在7-8万人左右。这几乎是蜀汉倾巢出动了。虽然夷陵之战中刘备集团的确切损失,历史没有记载,但考虑到蜀汉惨败的程度,损失5万人是可信的。

这样,夷陵之战后,刘备集团的总兵力下降到5-6万人左右,而且损失的都是久经沙场的野战老兵(参加过夺取益州、汉中战役),确实损失惨重,大伤元气。

从222年夷陵战败到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蜀汉足足休养生息了6年,训练整顿部队,而且还补充了南中少数民族“无当飞军”万余人,才重新恢复作战能力。

到蜀汉灭亡时,司马昭对蜀汉的军事力量有过估计,蜀汉全国军队大约9万人,驻守成都及守备后方诸郡的不下4万人,余下的不过5万人。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蜀汉的家底。

夷陵之战,对蜀汉的打击,是釜底抽薪、一蹶不振的。失地又失人,从此蜀汉基本丧失了争霸天下的能力。此后,不管是诸葛亮北伐,还是姜维北伐,无非是以进为退,以攻为守,却无法真正撼动曹魏的根基,实力的差距摆在那里。







三国摸金探秘记


公元221年六月刘备东征东吴,公元222年六月在夷陵猇亭让东吴大败。蜀汉从此一蹶不振。原因:

第一刘备东征的军队是蜀汉的精锐

刘备东征的目的是为了夺回荆州,所以所带的军队是最精锐的。钱没有能赚、武器没有了可以再打造。就如二战时敦刻尔克大撤退。虽然英军失去了大量的装备和军需物资,但保留下一批经过战争考验的官兵,为以后的战争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战斗经验的官兵,这些回到英国的官兵,绝大部分都成为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

蜀汉这些军队都是跟着刘备南征北战。不是一二十年能恢复的了。就算等蜀汉的小孩长大也两一二十年。战斗经验的培养呢?

问题中讲刘备损失不到五万人,那也占了蜀汉军队的一半。我认为是不止的。据魏人傅子的记录刘备是损失了八万人,我认为可信。东征是决定蜀汉成败的关健。刘备不会就四万人去打东吴。(公元215年东吴进攻荆州,刘备从成都率五万到荆州支援关羽。)刘备当时连营七百里,就算刘备把大部分人马就集结在夷陵。但巫到夷陵之间七百里总要有驻军吧,算一万好了。(三国志: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向宠也是驻军在秭归)黄权督江北诸军防魏国,一万好了。(据魏书:权及领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也就是说黄权带着中低级三百多位军官投降魏国。就算这三百多人都是排长,也有一万人了。据晋书:谢艾曰:昔耿弇不欲以贼遗君父,黄权愿以万人当寇。乞假臣兵七千,为殿下吞王擢、麻秋等。)难道刘备就凭那两三万人跟东吴相拒半年?当时东吴可是有六万人。(陆逊五万、步骘一万)刘备当时跟陆逊在猇亭相拒。还派人把孙桓的五千人围在夷道。(要围五千人,怎么也得一万以上)难道刘备就凭两万人在猇亭挡住陆逊?



所以说刘备东征在八万以上,加上武陵郡、南郡响应的地方武装就更不止了。零陵郡桂阳郡也都有响应。虽然三国志并没有记录刘备的人马。但还是有提到刘备的人马要多过陆逊的。三国志:备(刘备)军众甚盛,弥山盈谷,桓(孙桓)投刀奋命,与逊(陆逊)戮力,备(刘备)遂败走。

魏书有记录公元221年六刘备派冯习、吴班率四万人攻秭归。那只是蜀汉的先头部队。魏书也讲了是支党。公元221年六月刘备决定伐吴,七月冯习吴班就率着四万人攻吴。公元222年1月吴班陈式等人已攻到夷陵,深入荆州五六百里。刘备2月才从秭归率主力向东推进。(三国志: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而这时孙权让让陆逊顶替朱然为统帅。公元221年6月—公元222年1月东吴的统帅是朱然,而陆逊跟李异等人守巫、秭归。(公元221年七月蜀汉派四万人伐吴,公元221年十二月已经推进到夷陵。公元222年二月刘备从秭归率军推进到夷道猇亭。说明在这段时间刘备是在集结人马粮食。)



第二损失文武,非一州所有。

据三国志刘备带去的文武有:

战死的有:1大都督冯习2侍中马良、3、4、别督傅彤、赵融、5、督前部张南、6议曹从事王甫、7从事祭酒程畿、

投降的有:1镇北将军黄权、2治中从事庞林(庞统弟弟)、3南郡太守史郃、(黄权江北军封侯四十二人,将军郎将一百多人)4杜路、5刘宁

活着回到蜀中的有:1、2领军吴班、陈式、3护军陈到、4别驾从事李朝、5宜都太守廖化、6牙门将向宠7别督辅匡

有名字的19人,战死7人、投降5人、回到蜀中的7人。损失了三分之二。中低级将领损失更大。曹操赤壁之战、乌林之役大败也没有损失这么多文武。这些人才都是刘备数十年集四方精锐。

蜀汉在人才上本来就少于曹魏、东吴。刘备伐吴的文武有益州人、有荆州人、有北方人。北方已师曹魏,荆州已在东吴手上。所以不可能再从这些地方补充人才了。就像东吴一样淮泗将领、流亡北士都不是江东人。丁奉原来不过是甘宁潘璋手下一小将而已,到了后期成为东吴统帅。世人为何嘲笑蜀汉廖化。廖化怎么说也是荆州主薄、宜都太守。

这些人大多参与了刘备夺蜀之战,争汉中之战、还有些参与了赤壁之战、乌林之役。参与东征的文武普遍要年轻,也久经战阵。第一代法正、刘巴、庞统、黄忠、关羽、张飞、邓方、霍峻、马超等先后去世。第二代高中低级将领又损失惨重,直接造成蜀汉人才断代。正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当大王。就像二战时很多国家男的战死了很多,七十年过去了现在还是男少女多。



第三:夷陵之战后蜀汉地动山摇

刘备的策略是先战后和,就是先夺回荆州再跟东吴议和联盟抗曹魏。而东吴也是如此。据三国志吴范传:刘备盛兵西陵,范曰:后当和亲。就是吴范认为东吴打败蜀汉后应该双方议和抗魏。夷陵之战的失败使刘备不得已同意。据江表传曰:权云:近得玄德书,已深引咎,求复旧好。打败了人家却讲自己知道错了,给个机会通好。刘备又气又恨却又不得已同意。阿斗继位后,诸葛亮也不得已派邓芝使吴重新联盟。



刘备自参与平黄巾开始纵横三十多年,五易其主,四失妻子这些打击都没有击倒刘备。夷陵之战的失败沉重打击了刘备。夷陵之战大败后刘备讲:我居然为陆逊所折辱,这难道是天意吗?刘备自公元222年七月回到永安一直到死都没回成都。就是恐东吴趁胜攻蜀。公元222年十二月刘备病重。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病逝。

当年牂牁太守朱褒、益州郡大姓雍闿、越隽夷王高定等皆反。当时魏国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等人纷纷写信给诸葛亮劝降。就连东吴孙权都在犹豫是否跟蜀汉继续联盟。三国志邓芝传:语芝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偪,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

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表第一句说明了蜀汉情况不乐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第四:没收复荆州,跨有荆益

公元221年六月刘备决定伐吴时。赵云劝谏应先伐魏,只要灭掉魏国。这样东吴不用打就会降服。否则一旦开战,就难舍难分。很多人认为刘备应该听赵云的先伐魏才对的,伐吴是错误的。

我认为刘备伐吴是对的,只有夺回荆州才有机会争天下。不然只能是困在益州偏安。更何况此时蜀汉是三国之中最弱的,就算伐魏胜算更小。必竟魏国据九州之地,人口、军队、国力数倍于蜀汉。这时东吴还没有完消化荆州。只有夺回荆州才有争天下后根本。蜀汉要夺回荆州原因:

第一战略:

荆州能直接威胁魏国心脏1孙坚就是从南阳郡进军至洛阳,逼的董卓迁都长安2关羽威震华夏,围襄樊城。曹操议迁都以避锋芒。3公元356年桓温从江陵出发北伐,攻破洛阳。收复司隶、豫州、兖州大片土地。要求东晋迁都回洛阳。东晋态度非常模糊,虽同意但未行动。桓温为防大权旁落退回江陵。收复的失地,再次失陷。


东吴周瑜也认为荆州是进攻北方的基地: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当时周瑜打下半个南郡)

东吴鲁肃就曾讲夺荆州原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东吴吕蒙就曾讲夺荆州才能争天天下: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

后来荆人殷礼向孙权建让诸葛瑾朱然归陆逊指挥从进攻襄阳方向,陛下您和朱桓进攻淮南。那一路胜都可趁胜攻中原。这次应全力北伐,而不是跟之前小打小闹。(若不悉军动众,循前轻举,则不足大用,易於屡退。民疲威消,时往力竭,非出兵之策也。)再联络蜀汉为犄角之援。但是孙权没有听从,结果大败而回。

第二荆楚多俊杰

荆州自古以来都是非常多人才。刘备到了荆州,荆州士人发现刘表不足以依靠于是纷纷投刘备。三国志:荆州豪杰归先主日益多。刘表死后刘琮接任,刘琮马上投降曹操。于是一些不愿投降的人纷纷跟随刘备南下。三国志:琮左右多归先主。 下面例一些荆州人才 庞统、廖立(诸葛亮评价: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黄忠、魏延、刘巴(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蒋琬(诸葛亮评价:社稷之器。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李严、邓芝(刘备大奇之)、宗预、费祎(诸葛亮定的接班人。年轻时常使吴,孙权: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并以宝刀相赠。)、霍峻、、陈震、、向宠、向郎、马谡、冯习、张南、傅彤、庞林等。 荆州很多豪门世族很多人早年都投了刘备了,荆州丢失后也有很多人在蜀汉为官。随刘备张飞诸葛亮等人入蜀,三国志中有名字的人才在三四十人。这些人最少都是为官一方太守。还有一些如荆襄大族习家(习融、习郁、习询、习竺、 习竺女、习承业、习蔼、习珍、习温、习祯:名亚庞统,而在马良之右。说明他才能在蜀汉也是在前列的):习承业在蜀汉任江阳太守,习珍对前来劝降的潘濬:我必为汉鬼,不为吴臣,不可逼也。弟弟习宏在吴,凡有问,皆不答。 杨家:杨颙杨仪都在蜀汉为官,很受刘备诸葛亮重用。杨仪的哥哥杨虑,门徒数百人,宗其德范,号为德行杨君。 向家:向朗(司马徽学生)向条、向宠(出师表提到)、向充等都在蜀汉为官 马家:马良、马谡。 廖化沔南冠族(豪门世族) 罗家:罗蒙在蜀广汉太守,罗宪巴东太守。 庞家:庞德公(儿子娶了诸葛亮的姐姐)、庞统、庞林(统弟弟,随黄权降魏了)。

蜀汉失去了荆州就再也不能从中补充人才。东吴得到荆州一直是打压荆楚豪强,在三国志吴志有传的荆州人也潘濬一人。


小鸿哥


蜀汉有三大灾难——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马谡失街亭。而夷陵之败是紧紧连在荆州之失后,可见这场战争对蜀汉的严重后果。

谈夷陵之战,得先提到诸葛亮的《隆中对》。“地跨荆益”后,“待天下有变”一路从荆州攻向宛城洛阳,一路从汉中攻向秦川,这是统一天下,光复汉室的大战略。

而此时关羽失了荆州,荆州主力、地盘尽落敌手。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大韬略,这是唯一翻盘的可能,此时,东吴违盟,蜀汉荆州集团同仇敌忾,哀兵必胜,荆州人心未附东吴,对东吴不利。当然最终由于刘备轻敌,得不到益州人士的支持,陆逊善于用兵等原因,最终遗恨夷陵。

夷陵之战,蜀汉元气大伤,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口的损失。汉朝鼎盛人口有六千多万,到了汉末三国,人口损失了十之七八。蜀汉灭亡是人口仅有一百万。失去了五万人,而且是精壮的士兵,确实是一大损失。

2.嫡系精锐部队的损失。这五万士兵,不少跟随刘备入川,身经百战。这是忠于刘备,善战的部队。失去了这五万人,光复中原成为泡影。

3.人才的损失。损失的非一州之人才,张飞、马良、冯习、傅彤……致使蜀汉自诸葛亮之后后继无人。

4.直接领导人,开国皇帝刘备病逝。刘备能白手起家,那是极有韬略的,善于识人,善于团结人。刘备逝世,直接导致蜀汉政局不稳。





追风202592852


谈,何容易!大家不要被演义中动则几十万上百万的兵力带入坑,据正史可考:从刘备兵力来说,最鼎盛时也就十几万人马,当然还包括未失荆州时的关羽兵团加一起才有。失荆州后夷陵之战前,蜀国总兵力也就10-11万左右,夷陵一战“最多才死5万”,这还是小事?对新建的蜀汉政权来说已经是伤筋动骨!

夷陵之败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让蜀国损失了大量的士兵和物资,最重要的是有许多将领及人才也都在这次战争当中阵亡,这种损失其实更严重,很多中生代、新生代的消亡让蜀国后继乏人,君不见后来诸葛北伐“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

因此役之败的刘备之死更加给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权带来了种种隐患,失去了先主的压制国内的情况非常糟糕,益州势力分离心态抬头、西南蛮夷又掀反叛,等等。诸葛亮修生养息,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才算又把蜀国恢复到战前水平;但也因此,诸葛亮事必躬亲,没有刘备识人用人的能力与气魄,间接使西蜀人才青黄不接。

地处偏域、物质贫乏、人才凋零,蜀国成为三国中最弱一环,为其后面最先灭国奠定了基础。




老黄历史观


公元222年春,蜀汉昭烈皇帝先主刘备率领大军号称60万大举水陆并进进攻东吴,一为夺荆州之耻,二为杀关羽之恨,大军尚未开拔,张飞死讯传来,刘备闻讯大怒,挥师加速进军,与陆逊都督的东吴大军相持于夷陵,蜀军哀兵气盛,陆逊一再避其锋芒,一直相持到夏秋之交。

终于刘备耐不住了,他命令水军上岸,合并成庞大的陆军,在靠近水源河流的地方安营扎寨,并且排兵布阵的营寨在草木茂盛处浩浩荡荡延绵了七百里,准备等待时机一举歼灭陆逊的有生力量。当时有人报告了魏国的曹丕,曹丕看过报告后说“刘备不会打仗,哪儿有联营七百里可以抵挡敌人的道理,夏秋之际天气燥热,一把火全烧死了”并预言了刘备必将失败。刘备手下的谋士也看出了这样的做的问题,建议刘备差人回成都问问丞相诸葛亮,刘备不耐烦的说“朕也打了大半辈子的仗了,难道什么事情都要问丞相么?!难道朕还不会打仗!”骄横大意的气焰堵塞了大家的言路,也堵上了刘备胜利的路。

东吴方面的陆逊看准了刘备安营的弊端后,立即整理三军,一夜之间烧了刘备的七百里联营,刘备率领残兵败将退守永安,从此一病不起,直至驾崩。蜀汉因此一蹶不振了。


巍巍we


刘备夷陵之战所带领的军队大约在5~7万左右,除去由黄权带领的江北防御曹魏的军队外,刘备攻打孙权的军队在五万左右,而且刘备伐吴的军队,这5~7万的军队,都是精锐的军队,而且大部分都是参加过汉中大战的军队,其中有一部分是跟随刘备赤壁之战后的军队,参加过拿下零陵的四郡和收取益州的军队,这一部分的军队,可以说是当时的蜀汉政权最为精锐的军队,也可以说这是蜀汉军队的脊梁。而这5~7万的军队,在夷陵之战后损失殆尽,跟随刘备退到白帝城的人寥寥无几。

除此之外,夷陵之战后,黄权、马良等一大批的荆州出身的文武人才,不是投降曹魏、孙权的,就是战死,文官的损失造成以后蜀汉政权的人才稀少,武将的损失尤其是基层武将的损失,对蜀汉政权的军队的打击可谓是毁灭性的,大量有经验的基层武将的损失,造成了蜀汉军队后来的战斗经验的不足,要知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不说高层武将,就说基层的校尉、五什长这些人的损失,军队就无法粘合在一起,战斗力就不强,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蜀汉政权在刘备去世,诸葛亮掌权后,一方面为了用最短的时间重新训练其基层武官,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为了积蓄粮草军械,增强北伐成功的可能性,蜀汉政权不得不休养生息。

但是要知道,蜀汉政权执行的是荆州第一的政策,而夷陵之战后,大量荆州籍人才的损失,尤其是没能够收复荆州,荆州派的失去了培养人才的土壤,加上夷陵之战损失的那些精锐军队,而后来的那些军队,和夷陵之战的那些军队根本没有可比性,这种种的损失,加上蜀汉政权掌握的户籍人口本来就少,所以蜀汉政权后来真的是一蹶不振了。


DasHERZetwasdenken


战败后虽伤亡绝对数量不多但精锐损失严重,部份将领还投降了曹操,元气大伤,人心焕散。而目从战略角度讲:1、失荆州失去三国争雄的战略要地,而且败后再无夺取机会。(元气大伤必须重新与孙权结盟,政治需要)。2、刘奋后再无雄才大略的首脑接任,人心背离,招揽不了人材,剩下都是旧人,导致产生廖化都作先锋的典故。3、汉室衰败灭亡是趋势,蜀汉立国之根本都已不复存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刘奋这方,后果可想而知。


专注很难


看事首先要看大势,顺势而为,事半功倍。刘备加冕,是因为曹丕已受汉禅,因此刘备加冕续汉统,才名正言顺。此时诸葛亮要刘备以复汉讨逆号召天下,联合孙权攻魏,这是顺应大势。但刘备舍大义而为,逆大势而动,不仅输光了家底,更输掉了人心,大势逆转,就是必然的了。


张远宏37772303


蜀汉之所以一蹶不振,不是因为士兵损失,而已有能力的领导人损失了,,所谓领导人强,军队就强。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啊!意大利就是领导人无能,军队特别的弱,。。。德国,苏联,美国,都因为领导人强,所以本国军队就善战。战国时期的秦国,那也弱,都揭不开锅了。。。就因为有一个秦孝公,一个商鞅,,国家立马牛逼了,,,所以领导人很重要


天空7332727848893


荆州应占蜀的一半实力吧!失荆州后再损失5万精兵,只有百万人口的蜀国还能剩下什么?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