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總統候選人是怎樣選出來的?

孤單的羨靖


美國人不搞大民主,而是間接民主。美國從來都沒有普選,更沒有全民公投。

美國早期的選舉制度是借鑑英國的,那時候也沒什麼政黨,搞得是精英制。美國人認為選民們多少要有點身家,一個窮鬼,連自己的日子都過不順當,還要為美國當家,未免太扯。

19世紀,美國搞西部大開發,西部條件艱苦,風險大,東部的富人自然不願意去,只有草根貧民去玩命了。隨著西部逐漸崛起,新的州陸續加入聯邦,大批草根自然要維護自己的權益,進入國會參政議政。

所以到了1820年代,幾個州就逐步放棄或者降低財產要求,後來所有白人男子都有了選舉權,南北戰爭後,黑人男子也有了選舉權,1920年,美國所有婦女都有了選舉權。

美國地圖

那麼,美國為什麼不搞直選,而要採用全世獨一無二的選舉人團制度呢?原因有兩點:

一是美國建國之初國土不斷擴張,地廣人稀,交通、通訊又不發達,真要全民普選,計票工作就很麻煩,還不知要統計到猴年馬月去了,而且選票在路途中也難保不出亂子。就算現在有計算機網絡,網絡安全也靠不住。選舉人團就不一樣了,當天投票,當天就能統計出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舞弊風險。選舉時候選人只要超過半數,達到538張的一半即270張,誰就是美國的下屆總統,簡單明瞭。如果沒有獲得半數,則由眾議院投票決定總統的人選。

二是如果全民直選,那些人口眾多的大州幾乎可以主導選舉的形勢,只要維護幾個大州的利益,就可以保障自己的候選人當上總統,小州的利益就會被忽視。選舉人團制度是當時大小各州共同協商、共同都能接受的辦法,到目前為止,美國人還真找不到更好的辦法。

美國各州的選舉人票數

美國的選舉人團有538張選舉人票,其實就是國會議員535名,再加華盛頓特區代表3名。包括:參議院100名(50個州,每州2名)。眾議員435名(按人口產生,約50多萬人選1名)。比如紐約州約有1,600多萬人口,就有31名眾議員,再加上2名參議員,總共有33張選舉人票。

還是拿紐約州來舉例,只要有半數以上選民選舉某位候選人,他就獲得了紐約州的33張選舉人票,這叫做“贏者通吃”。當然,這也會出現某候選人贏得了全國按人頭計算的半數普選票,卻因選舉人票沒過半而輸了大選的現象。比如2000年大選時,在全國人頭票中,民主黨候選人戈爾比共和黨候選人布什多出50萬張,但由於最後在佛羅里達州布什贏了戈爾幾百張人頭票,按贏者通吃原則,布什就贏得了該州的全部25張選舉人票,從而使他的選舉人票在全國超過半數,而當選了總統。

計票

儘管兩百年來美國一直有人認為該制度不合理,呼籲廢除,改採全國按人頭計票制度,誰獲多數票誰當選。美國人為此提了7百份選舉改革議案,但是,到目前為止,美國總統還是這樣選。

這種選舉制度不僅適合美國聯邦制的國情,更體現民主的真諦∶在服從多數的同時,能夠尊重少數。具體來說,它有四大好處∶

1.保護小州的利益。美國是聯邦制,50州其實相當於50個“州國”,“州國”和“省”的概念完全不同。“省”意味中央集權,“州國”是聯邦。美國各州都有獨立司法和立法權,例如州巡警不通知對方,不可跨州執法。

美國是個全民自治的國家,重點是強調地方分權,而不是中央集權,其執政理念是把權力下放到各州,並保證大州小州在聯邦層次上權利平等。體現在國會則是參議院權力比眾議院更大,但參議員的產生,和州的大小、人口多寡毫無關係,而是硬性分配,每州兩名。加州人口是羅德島州的60倍以上,但這最大和最小兩個州的聯邦參議員人數完全一樣。

選舉人團制度符合一人一票、多數當選的民主原則,只不過不是以全國人數為“單位”,而是以“州”為選舉單位。這個多數,不是全國範圍的“多數”,而是每一個州的選民多數,這樣更能保護小州的權益。這種制度迫使總統候選人不能只看重幾個大州,而是看重每一個州,在每一個州獲得多數選票。

選舉人票使川普比希拉里少40萬張普選票逆襲當上總統

2.可以通過贏者通吃的方式,一次到位產生總統。不會像其他國家那樣,第一輪總統選票沒過半,再第二輪選舉。因為只要有第二輪選舉,就容易有政治分肥和交易,結果會扭曲選民意向,被迫把選票投給其他候選人。

實行“選舉人團”制度,贏者通吃,在選舉當天立即產生總統,敗者承認落選,贏者發表當選感言,選舉就算結束。這種投票後就馬上計票,連夜用機器計算出選舉結果的方式,可以避免由於時間拖長而帶來的可能政治糾紛。

美國實行“選舉人團”制度兩百多年來,一次由於兩位候選人的全國選舉人票相等,另一次是三名候選人平分票源,沒人過半,而由眾議院投票在候選人中選出總統。按照美國憲法,眾議院投票做這種仲裁時,並不是435名眾議員全部投票,而是以州為單位,每州一票,過半獲得26州的票才能當選總統。這種規定再次顯示對州的權益的保護和重視。美國兩百年來只有兩次由眾議院票決,意外率才是1%,證明“選舉人團”制度相當有效。

象驢之爭

3.不產生眾多小黨,使政局比較穩定。美國建國兩百多年來,一直是兩大政黨輪流執政,而不是像其他民主國家那樣有很多小黨,這和美國一直實行“選舉人團”制度有直接關係。由於選舉人團制度是以“州”為“計票單位”,而且又是實行“贏者通吃”的遊戲規則,贏者囊括所有選票,因此,使得票第二多、第三多的候選人毫無所獲。每個州的選舉結果只有一個贏家,沒有第二、第三,這樣就不會產生小黨,更無法產生政黨比例制的多黨制。

政黨過多,尤其是實行政黨比例制的多黨制,兩個小黨就可以聯合起來對抗一個沒有過半數的大黨,或者多黨聯合執政,結果容易導致內閣不穩定,選舉頻繁,比如日本。而在印度,目前國會有席位的政黨就有30多個。

美國實行“選舉人”制度,就使小黨沒有多大存活空間,兩大政黨輪流執政,不存在多個小黨聯合起來投不信任票而結束內閣的現象。總統因觸犯法律遭彈劾,副總統則繼任,不存在必須解散內閣、提前全國大選之事,從而使政局穩定。

總之,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民主的目的是為了反對專制。美國的先賢認為,多數人的暴政是民主制度最大的漏洞,往往會產生以民主的名義實行專制。這是美國不搞大民主而推行間接民主的原因。


老王閒話2018


我來為你答疑解惑:

美國總統候選人是需要一些“硬指標”的:35歲以上、在美國居住14年以上;在美國出生的美國人;剩下就是“軟指標”,即“提名”總統候選人。

比如題主問到的川普。一般情況下,每次美國總統大選年前一年或者兩年,美國的兩個政治派別:共和黨和民主黨都會出現若干個總統候選人,也就是說都會有不止一個人企圖登上總統寶座。

候選人的產生很簡單:一種是推薦;另外一種就是“自薦”。 前者如共和黨的布什家族成員,由前總統布什推薦;後者如民主黨的希拉里,由前總統奧巴馬推薦。

另外就是自薦。按照慣例,在美國如果不屬於兩個最大的政治派別中如何一個的候選人,是很難競選成功的。所以,就有人如川普“掛靠”在共和黨,自薦為候選人。

註冊成功為候選人以後,就熱鬧了。因為人數往往不少,比如2016年共和黨參選總統的候選人有十七人之多;就是少的如民主黨,也有兩人。

至於誰能笑到最後,那就必須在黨內爭取到“提名”。怎麼爭取這個“提名”呢?打擂臺,辯論。這個過程也是非常漫長,誰的答辯精彩,獲得的票數多,誰就勝出。而這個過程就叫做“黨內初選”。

川普當年就是通過對十六名參選總統的候選人一一辯論,最後勝出,最終獲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過了這一道門檻,川普才可以面對民主黨“提名”的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


閒看秋風999


在回答問題前,首先贊同一下@布衣吳新建 的問題,這配圖真的有問題,如果根據這個配圖那就成了西方其他六國首腦選出來美國總統了。真希望提問題的時候,能夠走心點,不管是問題本身、還是對問題的描述、或者是配圖,都能認真點,不然會對回答者造成一定的困擾的,同時也會讓閱讀者的閱讀體驗不是那麼好嘛。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選票

(當然不是預選選票)


根據問題“美國的總統候選人是怎樣選出來的”,以及對問題的描述“看清楚是候選人,特朗普是怎麼通過黨內選舉的?”


特朗普宣佈參加美國總統競選(2015年6月16日)


首先第一步是競選人本人宣佈參加美國總統競選。特朗普是在2015年6月16日,在紐約曼哈頓特朗普大樓宣佈參加總統競選的,在宣佈參加總統競選時,他就提出了自己的生活號,即“讓美國再次偉大”。當然,總統候選人參加競選時首先都要經過這一補,也就是宣佈參加總統競選。在宣佈參加總統競選後,就要組建自己的競選班子。特朗普同樣組織了自己的競選班子,為自己參加總統大選造勢。競選班子組織後並不直接參加總統大選,而是首先要通過黨內總統候選人提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預選”。


特朗普參加完共和黨第一次預選辯論後出示忠誠於共和黨的承諾書(2015年8月6日)


所謂預選,是美國總統選舉的第一階段,通常從大選年年初開始到6月份結束,在整個預選階段,美國的兩黨分別在全國50個州,以及首都華盛頓陸續選出,參加本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預選結束後,兩黨分別在八九月份召開全國代表大會,確定本黨總統候選人。


特朗普的競選口號


一般預選有兩種模式,即政黨基層會議和直接預選。所謂政黨基層會議,是指兩黨各州,自下而上,從選舉點選舉的各縣各選區一直到周,逐級召開,代表大會,最終選出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獲得多數代表支持的競選人,就被認為贏得了該州的預選。而直接預選,在形式上很像是普選,某個州的兩黨選民在同一天到投票站投票,選出本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當前美國多數州都採用直接預選的方式。


2016年總統大選共和黨預選參選者


具體到特朗普參加的共和黨總統預選過程中,特朗普成為了17個參加2016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競選者中的一名,在總統預選過程中特朗普首先的任務就是PK掉其他16個總統候選人的競選者。特朗普在共和黨的預選過程中,參加了12次共和黨辯論中的11次,這使得特朗普的知名度飆升。但是共和黨的大佬們對是否支持特朗普,猶豫不決,因為他們擔心如果特朗普贏得大選,會傷害共和黨的形象。到2016年初,共和黨預選的焦點集中在特朗普和參議員泰德·克魯斯身上。在預選之前,有五位候選人因為支持率低而宣佈退出。在愛荷華州黨內初選中,特朗普失利,克魯斯贏得了愛荷華州。在這一過程中,又有三位候選人退出競選。接下來在新罕布什爾州初選中,特朗普大勝,這之後又有三位候選人宣佈退選。而在南卡羅來納州大選後,傑布·布什也宣佈退選。在超級星期二(2016年3月1日),特朗普贏得七個州,接下來在“超級星期二II”(2016年3月15日),特朗普再次贏得五個州。到印第安納州共和黨初選前,共和黨內預選只剩下三個候選人,即特朗普、克魯斯和卡西奇。到2016年5月3日特朗普再次贏得印第安納州共和黨內初選後,克魯斯和卡西奇先後宣佈退選,這樣特朗普就贏得了共和黨黨內初選的勝利。


<strong>

共和黨黨內預選結果


事實上,各州總統預選產生的不是總統候選人,而是本州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承諾代表”,這些承諾代表以預選結果為依據,承諾支持本黨的某一個候選人。兩黨承諾代表的名額和分配機制各有不同。民主黨一般按照預選中各競選人的支持率分配代表數額。而共和黨一部分州按競選人支持率分配代表數額基礎,另一部分州按勝者通吃的規則確定代表數。除了這些承諾代表之外,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還包括少數“未承諾代表”(民主黨稱“超級代表”),主要是黨內知名人士黨的全國委員會成員,參議員或者州長,以及黨派領導人等,他們並非由初選,在全國代表大會前,可以不承諾支持某位候選人。衡量總統候選人競選人在黨內預選表現主要是競選人獲得的本黨承諾代表支持的比例,而非支持率的高低。競選人要確保贏得總統候選人提名,至少需要獲得全國代表大會半數以上代表的支持。


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各州代表數


事實上在克魯斯和卡西奇先後宣佈退選後,特朗普已經成為共和黨內唯一的總統候選人的競選者,在2016年5月3日,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雷恩斯·普利巴斯(Reince Priebus)就已經宣佈特朗普成為共和黨的預計提名人。接下來,在2016年7月15日,特朗普通過推特正式宣佈,選擇彭斯作為競選搭檔,即副總統候選人。


特朗普及其競選搭檔彭斯


2016年7月18日至21日,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在克利夫蘭舉行。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一共有2472人代表,獲得總統候選人提名所需簡單多數為1237票。在這一次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根據2016年共和黨總統初選的結果,大多數代表將選票投給特朗普和彭斯,最終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提名特朗普和彭斯為美國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

這就是美國總統候選人,尤其是特朗普是如何被選出來的。


hording


看問題配圖,到好像美國總統是外國人選出來的。

題圖相去甚遠。

美國總統選舉是美國最重要的選舉制度。

美國有全民選總統制度,首先得感謝美國的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先生,沒有他的豁達大度與睿智,只要他稍許有一點戀權的念頭,可以說就沒有今天的美國,或者,美國人民還要在戰亂中抓瞎爭鬥很長時間。這過程中產生一位有其它想法的人,“美式民主”也許就是另外的模樣。

美國總統選舉每四年舉行一次。

選舉制度很複雜,過程漫長,四年一個週期。

主要程序:預選、民主黨與共和黨召開全國代表大會確定本黨總統候選人、總統候選人競選、全國選民投票選出總統“選舉人”、“選舉人”成立選舉人團投票表決正式選舉總統、當選總統就職典禮。

題目問的是:總統候選人是如何選出來的?

簡略回答:毛遂自薦 + 黨內確認。

自薦的前提是經濟基礎,不能籌集到相當的競選費用,想競選總統,門兒都沒有。

沒人自薦就黨內推舉。

民主、共和兩黨黨內如果有多人自薦,則要先在黨內篩選,自薦的人多,需要經過幾輪篩選(預選),最終確定一人作為本黨的總統候選人,與另一個黨的確認候選人,讓全美有選舉權的公民自主投票,誰的得票多,誰當總統。

特別說明:表面上,兩黨候選人經全民投票誰得票多誰當選,其實不是,要理解選舉人票制度。

至於特朗普是如何從競選中勝出,基本上也是這個套路。因為,美國憲法規定了總統產生辦法。

2015年之前,特朗普曾參加過兩次黨內初選,後來退出,2015年6月,他開始了自己的2016年總統選舉活動,並迅速成為共和黨初選中17位候選人中的領先者。他最後的競選對手在2016年5月中止了競選活動,7月時他在共和黨全國黨代表大會上獲得共和黨提名為正式的總統候選人,同時由印第安納州州長邁克·彭斯作為他的競選搭檔。


布衣吳新建


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由各自黨內推薦總統候選人參加全國選舉,總統選舉過程複雜,候選人要車馬勞頓參加各州做竟選演說對選民做出承諾,拉票聲勢浩大,開票過程驚心動魄,如同體育贊助一樣,也有贊助商許諾資金給自己中意的候選人,對這種政客與財閥聯姻的行為美國法律視為正常的經濟活動,美國總統選舉耗資之巨令人咋舌,有人把美國總統竟選形容是"金錢選舉"。


沁著微風


美國曆屆總統都出自共和民主兩黨,先是各黨內部數個報名人競爭(一般只有兩個人對決)經過內政外交政策辯論後,通過本黨投票產生候選人,然後兩黨候選人辯論,再由各州投票,而各州擁有的票數各不相同,最後根據票數決定當選總統。但是在這個貌似公平的選舉過程中,實際上還是財團通過在幕後控制各州代表,還有就是投入高額選舉經費,然後當選總統在指定國內外政策時必須有利於這些財團。而且選舉出來的所謂總統本人究竟有沒有執政能力也沒有辦法考核。


興海亭


找個天氣不錯的日子投票選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