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創中國:聚焦房地產主業 不看重文旅短期回報

中國建設報

融創中國:聚焦房地產主業 不看重文旅短期回報

"我們不想做第一已經很多年了,目前排名第四挺好。"3月29日,融創中國董事會主席兼執行董事孫宏斌出席公司2018年業績發佈會。面對媒體提問,他一如既往金句連連,"規模排名對我們不太重要,前面幾個我們趕不上,後面幾個也趕不上我們。"

在發佈會現場,融創中國管理層就投資樂視的得失、萬達文旅項目等情況回應行業關注,對2019年發展戰略作簡要說明。無論是解釋拿地中"錢貴"與"地貴"的邏輯關係,還是關於未來戰略的研判,從整場業績會來看,融創中國管理層反覆強調的是:今年非常明確的一件事,就是要讓公司安全。

效益第一位,聚焦房地產主業

"農業、汽車和機器人哪個好?"面對媒體提問,孫宏斌笑著回應道:房地產好。

"現在公司效益第一位。目前專心做房地產業務,因為多元化的企業成功的先例並不多。"2018年融創中國交出的"成績單",印證出孫宏斌執掌下的融創中國"主航道"。

年報顯示,2018年融創中國及其聯屬公司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約為4608.3億元,2016~2018年的三年合同銷售金額複合增長率達75%;實現營業收入1247.5億元,同比增長89.4%;毛利潤311.4億元,同比增長128.5%;公司擁有人應占利潤為165.7億元,同比上漲50.6%;每股基本盈利3.79元,同比上漲37.3%。在衡量槓桿水平的淨負債率上,2018年同比大幅下降53個百分點,且連續三年實現同比下降。

在2015年、2016年行業內關於房地產由增量時代轉入到存量時代的論調成為主流時,房企拿地速度紛紛放緩。然而,彼時的融創中國卻"逆市"而行,連續在一二線城市拿地。兩年內拿地面積分別為1015萬平方米、4773萬平方米,分別同比增長191%、370%,這一速度遠超於同期的萬科、保利等龍頭房企。

通過連續兩年的快速拿地,融創中國迅速完成全國核心城市的佈局。2016年10月以後,融創中國開始控制拿地節奏,基本停止了公開市場拿地,轉而抓住併購機會拿下了大量成本合理的土地,在2017年又拿地6764萬平方米。

兩年的土地儲備為融創中國後續的擴張佈局奠定了一定基礎。年報顯示,2018年,融創中國新增土地儲備約4820萬平方米,權益土地儲備約2631萬平方米。截至年報公告日,融創中國總土地儲備約2.56億平方米,總貨值約3.55萬億元。另外,2019年融創中國將新增6052億元的可售資源,在華北、北京、上海、西南等區域的101個城市合計擁有7834億元的可售資源。其中,6589億元的可售資源分佈於一二線城市,佔比84%。年報披露,融創中國全年總可售貨值7834億元,約84%位於一二線城市。

同時,融創中國在市場上的併購動作不小,去年併購數量達百分之七八十,其中50%是併購公司,還有20%是一二級聯動獲得的土地,併購成功的案例超過200個。對於近期屢屢出售項目的泰禾集團是否有找融創中國接盤,孫宏斌表示:"泰禾沒有找我們。"

有業內人士表示,2014年以後,房地產的調控顯著增強,這其中週期變化非常快,拿地的時間窗口也很短,融創中國通過迅速切入和併購的方式完成順週期拿地佈局,顯示出孫宏斌的決斷能力和強執行力。

目前多家龍頭房企多元化發展,對此,孫宏斌表示"還是房地產好做"。"公司現在主要把地產業務做好,行業空間還很大,大城市人口聚集還會有很長的過程。"孫宏斌說。

孫宏斌也透露2019年拿地計劃:"今年拿地會非常小心,最近土地市場開始偏熱,拍賣溢價比較高,但銷售市場沒那麼樂觀,售價大幅上漲的可能性是比較小的。拿地將更加聚焦一二線城市,一定是以現金流充裕且不影響槓桿率的長期下降趨勢的前提去拿地。"

拿地邏輯凸顯孫宏斌的謹慎,也回應了融創中國管理層反覆強調的"要讓公司安全"的主基調。

在孫宏斌看來,這幾年公司高端精品以及品質服務的定位,別人很難學得來。"誰要做到我們現在的水平,估計我要退休了。"他說。

年報顯示,由於不同城市供求關係的差異,市場將出現明顯分化,尤其是過去兩年積累需求比較多、而供給相對較少的一二線核心城市和強三線城市,市場將可能率先得到恢復,成交量逐步改善,但預計房價上升的空間不大,總體將保持穩定。

孫宏斌對房地產業長期看好,他認為,市場集中度在增加,15萬億元規模已經很大,下一步做高端改善產品的企業會有優勢。

在較好發展勢頭下,融創中國面臨多重挑戰。比如,其高端改善產品的定位對融創產品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前,多名住客就融創產品出現牆面掉灰、煙道設計不合理等房屋質量問題提出投訴。今年2月,重慶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就房屋質量問題多次點名融創中國等開發商,並責令整改。

此外,融創中國現金流的壓力也不容忽視。據財報計算,融創中國2018年資產負債率約為89.8%,與2017年的90.3%基本相當。不過,公司2018年下半年開始的招拍掛接連拿地,是否會給現金流帶來壓力是外界的一大疑問。此前融創中國曾表示,降負債和去槓桿的核心在於控制買地節奏。

突破天花板不易,如何防止文旅變"苦旅"?

業績發佈會上,融創中國管理層一方面多次重申"對市場不那麼樂觀"、"拿地要非常小心",以"謹慎安全"為2019年定調;另一方面,孫宏斌給出了5500億元的銷售目標,增幅約為20%,這在大型房企中算是給出較高增速的企業。

當黃金時代漸遠,如何突破地產主業天花板、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是所有地產開發商急需面對的問題。在多元化道路選擇上,近年來融創中國展開了在保持房地產主業的基礎上聚焦文旅和文化的戰略。

融創中國在文旅板塊的主要資產,來源於與萬達集團的一場"世紀交易"。

2017年,融創中國以總代價438.4億元的價格收購萬達目標公司91%的權益,包括文旅城、酒店和配套可供銷售住宅等項目,高起點佈局文旅板塊。而萬達城的設計、建設,自持物業(文旅部分)的管理、運營,則全部由萬達負責,融創中國未來20年支付萬達品牌許可費共計130億元。

2018年,融創文旅集團在海南註冊成立,對接盤過來的文旅複合型地產大盤進行管理和運營。2018年年末,集團再斥資62.81億元,收購萬達原文旅集團和12個文旅城項目的設計、管理和規劃公司,等同於將萬達文旅團隊收入囊中。

"在上述分工的實際執行中發現,該合作模式確有諸多不便,項目規劃、建設和運營管理與投資方一致,對項目發展才更為有利。"萬達在此前交易公告中如是解釋此番交易的緣由。

至此,12個萬達文旅城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品牌許可、運營諮詢、管理等服務,全權由融創中國負責,融創中國在這場交易中耗資總計約501.25億元,一躍成為中國文化旅遊物業的最大持有者,文化旅遊板塊資產超2000億元。3月25日,融創文旅品牌發佈會上,融創中國宣佈,廣州、無錫融創文旅城都將在今年6月開業。

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汪孟德介紹說,2019年年初,融創中國完成了以"地產+"為前提的四大戰略板塊全新佈局。四大板塊包括融創地產、融創服務、融創文旅和融創文化。

但現實情況是,面對投入大、週期長、門檻高的挑戰,文旅項目幾乎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盈利。所以,業內不斷有人將"文旅"戲稱為"苦旅"。

對此,汪孟德稱,融創中國並不看重文旅集團的短期回報。孫宏斌在業績會上也這樣描述融創中國的大文化佈局,"文旅文娛基本大錢都投完了,後面就不需要大投入了。文旅服務集團我們會在5~10年後做出來,現在看肯定是不賺錢的,但5~10年後會有百億元利潤,這個資產價值可以到5000億元,2%的利潤就100億元了。"

財報顯示,期內,文旅城運營實現收入約20.28億元,資產為789.29億元,對整體營收的貢獻率仍然較小。

在文旅這條頗為漫長的道路上,萬達集團已半路折戟收兵。而半路出家的融創中國由於在文化產業運營、管理、人才上的短板,融創文旅接手萬達這1年多來走得並不順利。 據知情人士透露,改姓後的融創文旅城因更改萬達之前的規劃,增加住宅比重,文旅產業投資規模大幅縮減,引發各地業主維權不斷。

面對市場的擔心,融創中國管理層表示,文旅業務、文化業務是長期的,公司將逐步地培養它,讓它在5年後、10年後有一個特別好的規模,但現在主要還是把房地產業務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