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版:唐代八仙之一的張果分享的《黃帝陰符經》帶注版全文

《黃帝陰符經》張果

[唐] 張果

很多歷史上的高人,如伊尹、姜尚、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等都對《陰符經》做過註釋。其他諸子百家的注本已逾數百種,研讀者並因之成就偉業者更是不計其數。此文為唐張果(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注,《陰符經》雖然只有四百餘字,但其言深意遠,可謂參透天人玄機。

平生居士特此分享最值得珍藏的“張果 註解版”,除了分享了《陰符經》的原文、養生的真正方法,還指出了世間流傳的《陰符經》的各種錯誤解讀,曾名動一時。值得各位養生愛好者解惑、研讀和收藏。


著名煉丹家張果老(張果),本為甘肅兩當的道人,他姓張名果,號通玄先生,受武則天和玄宗徵召,御賜邢州五峰山(今邢臺張果老山) 。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八仙之一,在中國民間有廣泛影響,他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

張果老的故事最早出現在《明皇雜錄》,生平又見於《大唐新語》卷10,《新唐書·張果傳》基本取材於此。盛行於唐代,拓展和完善於宋元。大約生活在七世紀至八世紀中期,生平不詳。他著有《神仙得道靈藥經》、《丹砂訣》和《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訣》等。《順德府志》記載的張果老為140歲左右,在唐朝那個年代,能活到這個歲數的人實屬罕見。

珍藏版:唐代八仙之一的張果分享的《黃帝陰符經》帶注版全文

張果老倒騎驢

張果老之所以倒騎驢是因為他覺得:正著走的時候自己的背對著後面人的正面,不禮貌、別人的背對著自己的正面,太吃虧;而倒著走的時候自己的正面對著別人的正面,表示禮貌,別人的背對著自己的背,很公平。

關於張果老的江湖道術,在張果老的神話故事的演繹中,眾所周知的有“八仙過海”、“張果老和他的紙驢”、“唐玄宗賜婚張果老”等等,但說得最多最經典是張果老裝“死”的本領。

珍藏版:唐代八仙之一的張果分享的《黃帝陰符經》帶注版全文

八仙過海

張果老自稱堯時人,有長生不老之術,死而復活當然能顯示他的長生之術,所以“死”成了他的拿手絕活。唐太宗、唐高宗徵召他時都婉拒了。武則天派人召他出山時,張果老以“死”回絕,“死”在“妒女廟”前。時值盛夏,不一會,他身體腐爛,而且長了許多蛆。武則天無奈,只好作罷。但後有人在恆山再次見到張果老。

至開元二十三年(725年)唐玄宗繼續派人招朝張果老,他故伎重演,“輒氣絕樸,久乃蘇”。但唐玄宗欲求長生不老之術心切,又令近臣裴晤、徐嶠攜璽書去請他,在“三顧茅廬”下,張果老只好進了京師。但唐玄宗儘管盛情款待,還是沒有討到任何長生術,反而招到了張果老百般捉弄。他先是喝酒戲弄,後又敲掉牙齒長出白牙,白髮變烏髮等,直到皇帝脫帽赤腳求他救活葉法善——那個因說出“張果老是混沌初開時一隻白蝙精”而“暴死”的道士。最後,當唐玄宗要把玉真公主嫁給他,並拜為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時,他以“年老多病”為理由,回到中條山,不久又施“死”術。不死心的唐玄宗派人驗屍,卻發現棺裡空空如也。

這些動人故事,在《舊唐書》《新唐書》《明皇實錄》《八仙出處東遊記》《初刻拍案驚奇》等書中均可找到。

珍藏版:唐代八仙之一的張果分享的《黃帝陰符經》帶注版全文

張果見唐明皇圖

黃帝陰符經 ——張果 敘

《陰符》自黃帝有之,蓋聖人體天用道之機也。

《經》曰:得機者萬變而愈盛,以至於王;失機者萬變而愈衰,以至於亡。

厥後伊呂得其末分,猶足以拯生靈,況聖人乎?其文簡,其義玄。

凡有先聖數家註解,互相隱顯。後學難精,雖有所主者,若登天無階耳。

近代李筌,假託妖巫,妄為注述,徒參人事,殊紊至源。不慚窺管之微,輒呈酌海之見。使小人竊窺,自謂得天機也。悲哉!

臣固愚昧,嘗謂不然。朝願聞道,夕死無悔。

偶於道經藏中得《陰符傳》,不知何代人制也。詞理玄邈,如契自然。臣遂編之,附而入注。冀將來之君子,不失道旨。

珍藏版:唐代八仙之一的張果分享的《黃帝陰符經》帶注版全文

黃帝陰符經圖

黃帝陰符經——張果

經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觀自然之道,無所觀也。不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心深微而無所不見,故能照自然之性。性惟深微而能照,其斯謂之“陰”。執自然之行,無所執也。故不執之以手,而執之以機。機變通而無所繫,故能契自然之理。夫惟變通而能契,斯謂之“符”。照之以心,契之以機,而“陰符”之義盡矣。李筌以“陰”為“暗”,“符”為“合”,以此文為序首,何昧之至也。

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者,命、物、時、功、神也。傳曰:聖人之理,圖大而不顧其細,體瑜而不掩其瑕。故居夷則遵道佈德以化之,履險則用權發機以拯之。務在匡天地,謀在濟人倫。於是用大義除天下之害,用大仁興天下之利,用至正措天下之枉,用至公平天下之私,故反經合道之謀,其名有五,聖人禪之,乃謂之賊;天下賴之,則謂之德。故賊天之命,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黃帝所以代炎帝也。賊天之物,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帝堯所以代帝摯也。賊天之時,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帝舜所以代帝堯也。賊天之功,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大禹所以代帝舜也。賊天之神,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殷湯所以革夏命也。周武所以革殷命也。故見之者昌,自然而昌也。太公以賊命為用味,以取其喻也。李筌不悟,以黃帝賊少女之命,白日上騰為非也。

五賊在乎心,施行在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傳》曰:其立德明,其用機妙,發之於內,見之於外而已矣。豈稱兵革以作寇亂哉?見其機而執之,雖宇宙之大,不離乎掌握,況其小者乎?知其神而體之,雖萬物之眾,不能出其胸臆,況其寡者乎?自然造化之力而我有之,不亦盛乎?不亦大乎?李筌等以五賊為五味,順之可以神仙不死。誣道之甚也。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傳》曰:人謂天性,機謂人心。人性本自玄合,故聖人能體五賊也。

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傳》曰:天機張而不生,天機馳而不死。天有馳張,用有否臧。張則殺威行,馳則殺威亡。人之機亦然。天以氣為威,人以德為機。秋冬陰氣嚴凝,天之張殺機也,故龍蛇畏而蟄伏。冬謝春來,陰退陽長,天之馳殺機也,故龍蛇悅而振起。天有寒暄,德亦有寒暄。德刑整肅,君之張殺機也,故以下畏而服從。德失刑偏,君之馳殺機也,故奸雄悅而馳騁。位有尊卑,象乎天地,故曰:天發殺機,龍蛇起陸,寇亂所由作;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尊卑由是革也。太公、諸葛亮等以殺人過萬,大風暴起,晝若暝。以為天地反覆,其失甚矣。

天人合德,萬變定基。

《傳》曰:天以禍福之機運於上,君以利害之機動於下,故有德者萬變而愈盛,以至於王;無德者萬化而愈衰,以至於亡。故曰天人合德,萬變定基。自然而然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傳》曰:聖人之性,巧於用智,拙於用力。居窮行險,則謀道以濟之;對強與明,則伏義以退避之。理國必以是,用師亦以是。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傳》曰:九竅之用,三要為機。三要者,機、情、性也。機之則無不安;情之則無不邪;性之則無不正。故聖人動以伏其情,靜以常其性,樂以定其機

。小人反此,故下文雲:太公為三要,為耳、目、口。李筌為心,神、志,皆忘機也。俱失《陰符》之正意。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傳》曰:夫木性靜,動而生火,不覺火盛,而焚其質。由人之性靜,動而生奸,不覺奸成而亂其國。夫明者見彼之隙以設其機,智者知彼之病以圓其利,則天下之人,彼愚而我聖。是以生者自謂得其生,死者自謂得其死,無為無不為,得道之理也。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傳》曰:天地以陰陽之氣化為萬物,萬物不知其盜。萬物以美惡之味饗人,人不知其盜。人以利害之謨制萬物,萬物不知其盜。三盜玄合於人心,三才靜順於天理。有若時然後食,終身無不愈;機然後動,庶類無不安。食不得其時,動不得其機,殆至滅亡。

故曰食其時,百骸治;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神所以神也。

《傳》曰:時人不知其盜之為盜,只謂神之能神。《鬼谷子》曰:彼此不覺謂之神。蓋用微之功著矣。李筌不知此文意通三盜,別以聖人、愚人為喻,何甚謬也。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傳》曰:日月有準,運數也;大小有定,君臣也。觀天之時,察人之事,執人之機,如是則聖得以功,神得以明。心冥理合,安之善也。筌以度數為日月,以餘分為大小,以神氣能生聖功神明,錯謬之甚也。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傳》曰:其盜微而動,所施甚明博,所行極玄妙。君子用之,達則兼濟天下,太公其人也。窮則獨善一身,夫子其人也。豈非擇利之能審乎?小人用之,則惑名而失其身,大夫種之謂歟?得利而亡義,李斯之謂歟?豈非信道之不篤焉?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傳》曰:瞽者善於聽,忘色審聲,所以致其聰。聾者善於視,遺耳專目,所以致其明。故能十眾之功。一晝之中三而行之,所以至也。一夜之中三而思之,所以精也。故能用萬眾之人。李筌不知師是眾,以為兵師,誤也。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

《傳》曰:心有愛惡之情,物有否臧之用。目視而察之於外,心應而度之於內。善則從而行之,否則違而止之,所以勸善而懲惡也。筌以項羽昧機,心生於物;以符堅見機,心死於物。殊不知有否臧之用。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傳》曰:天以兇象咎徵見人,人能儆戒以修德。地以迅雷烈風動人,人能恐懼以致福。其無恩而生大恩之謂也。李筌以天地不仁為大恩,以萬物歸於天為蠢然。與《陰符》本意殊背。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

《傳》曰:情未發謂之中,守中謂之常,則樂得其志而性有餘矣。性安常謂之自足,則靜得其志而廉常足矣。筌以奢為樂性,以廉為靜,殊乖至道之意。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傳》曰:自然之理,微而不可知,私之至也。自然之功,明而不可違,公之至也。聖人體之亦然。筌引《孫子》雲:視卒如愛子,可以之俱死。何也?

擒之制在氣。

《傳》曰:擒物以氣,制之以機,豈用小大之力乎?太公曰:豈以小大而相制哉?筌不知擒之義,誤以禽獸。註解引雲玄龜食蛇,黃腰啖虎之類,為是悲哉!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生者,人之所愛,以其厚於身。太過則道喪,而死自來矣。死者,人之所惡,以其損於事。至明則道存。而生自固矣。福理所及謂之恩,禍亂所及謂之害,損己則為物之所益,害之生恩也。筌引《孫子》用兵為生死,丁公、管仲為恩害。異哉!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虞愚,我以不虞聖。人以期其,我以不期其聖。

《傳》曰:觀天之運四時,察地之化萬物,無所不知,而蔽之以無知,小恩於人,以蒙自養之謂也。知四時之行,知萬物之生,皆自然也。故聖人於我以中自居之謂也。故曰死生在我而已矣。人之死亡,譬如瀋水自溺,投火自焚,自取滅亡。理國以道,在於損其事而已。理軍以權,在於亡其兵而已。故無死機則不死矣,鬼神其如我何?聖人修身以安其家,理國以平天下,在乎立生機。以自去其死性者,生之機也。除死機以取其生情者,死之機也。筌不天道,以愚人、聖人、體道愚昧之人而驗天道,失之甚也。

故曰瀋水入火,自取滅亡。

注在上矣。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傳》曰:自然之道,無為而無不為。動靜皆得其性,靜之至也。靜故能立天地,生萬物,自然而然也。伊尹曰:靜之至,不知所以生也。

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傳》曰:浸,微也。天地之道,體著而用微,變通莫不歸於正,微之漸也。微漸故能分陰陽,成四時。至剛至順之謂也。

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傳》曰:聖人變化順陰陽之機。天地之位自然,故因自然而冥之,利自然而用之,莫不得自然之道也。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注在文上。

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傳》曰:道之至靜也,律歷因而制之,不能葉其中鳥獸之謂也。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

《傳》曰:八卦變異之伎,從是而生。上則萬象,下則萬機。用八卦而體天,用九疇而法地。參之以氣候,貫之以甲子,達之以神機,閉之以詭藏,奇譎之蕩自然也。

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傳》曰:陰陽相勝之術,恆微而不違乎本,明之信可明,故能通乎精曜象矣。

------“陰符經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