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公司投資已“觸雷”

部分公司投资已“触雷”

剛剛過去的一季度,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的熱情有所下降,但部分行業和企業認購規模仍然居高不下。由於剛性兌付被打破,部分理財投資也出現了“觸雷”情形。

47家買理財超10億元

其中有1家陝西企業

由於銀行理財產品逐漸向淨值型過渡,加上預期收益持續走低,今年第一個季度以來,上市公司買理財的熱情比去年有所不及。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日,今年兩市共有753家公司持有3984個理財產品,認購金額合計2728.8億元。

認購熱情整體下降,“理財大戶”卻仍有不少。今年以來有47家公司理財投入超過10億元。其他持有理財在20億元以上的公司還包括洛陽鉬業、海螺水泥、江蘇國泰、萬華化學、養元飲品等。

製造業公司今年理財熱情較高。華商報記者進一步梳理發現,按證監會行業分類,在目前47家理財認購過10億元的公司中,有22家來自制造領域。

本地投行人士指出,上市公司選擇理財產品有助於提高資金利用率,但如果過度依賴理財收益,就可能存在“不務正業”之嫌,也需要留意主業發展的前景和信心。

陝西上市公司方面,今年以來有彩虹股份、達剛路機、康惠製藥、晨曦航空、曲江文旅等8家企業持有29個理財產品,認購金額合計37.98億元。

券商類理財增加

4家公司“踩雷”私募產品

西安某金服公司張姓負責人介紹,隨著監管層明確資管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剛性兌付被打破,無論上市公司還是普通家庭,購買理財其實都存在投資受損的風險。

僅3月份,已有上海洗霸、中原內配、四方達、康力電梯陸續公告披露,“踩雷”同一家私募基金產品。該私募產品的基金管理人為上海良卓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因涉嫌違規情形,基金產品存在重大違約風險,可能導致公司相關投資資金不能如期、足額收回,可能會因此影響公司相關期間利潤。這4家公司所涉金額共計2.84億元。

“上市公司理財收益與金融市場環境關係密切。”武漢科技大學證券金融研究所董登新表示,在經濟下行壓力且監管趨嚴的背景下,未來上市公司“踩雷”理財需要被持續警惕。 華商報記者 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