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中學物理高級教師,廣東省汕尾市物理學科帶頭人,從2000年起,先後近三十多篇文章發表在省級、國家級刊物。如《中學物理教學參考》、《廣東教育》、《新高考》、《理科考試研究》、《物理教與學》、《前進》等雜誌。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在汕尾海豐,黃江、麗江的交匯處,形成一小片綠地,它就是傳說中的“麗江埔”,當年南宋文天祥的軍隊就駐紮在這裡。說起麗江,就會想起麗江邊上曾經發生過的故事,如海豐僅有的兩個寶塔,文峰塔、文筆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一)文峰塔,竟然與故鄉“陝西”有關

去海豐,沿海麗大道,過麗江橋,路的左側突出一座擋道的山,叫“遮道山”,它就是現在所說的“謝道山”。“謝道山”之所以有名,就是山頂有一座明代的寶塔,稱“謝道山寶塔”,也就是“文峰塔”。

據研究,謝道山,海拔65.9米,山頂的寶塔,原高25米。遠遠望去,莊嚴穩重,氣勢恢宏。如果登上謝道山,向下俯視,周圍美景,盡收眼底。從地圖上看,謝道山處於麗江、黃江和大液河三江交匯處,天賜佳地,位置獨特,妙不可言;而位於山頂的寶塔,彷彿牽著曲折迂迴的大小溪流,見證著古往今來的世事滄桑。

1996年8月,我剛來汕尾時,還看到它有二十來米,彷彿海豐的象徵。也就是說,看到它就到了海豐的地畔了。1997年,一場暴雨,現在就只剩不足10米了。為什麼說“文峰塔”與陝西有關呢?據查,公元1630年(明崇禎3年),當時的海豐知縣是週一敬,西安人。據說,進士出身的他,志向遠大,博學多才,深受古都優秀文化浸淫;到任後,根據海豐鄉紳的提議,對海豐城及周邊進行認真細緻的勘察。他想,海豐這地方,依山傍水,北面是林木蔥翠的蓮花山,山貨源源不斷;南面是肥沃的平原,農產豐富,還有那一望無際的大海及溼地海域,生物品種多,魚蝦肥美,儼然一幅江南水鄉。如果說有美中不足,那就是蓮花山的山洪爆發,當時的縣衙(即現在的海豐縣彭湃紀念醫院)最怕縣城內澇難排,還有,偌大的一個縣城,連個寶塔都沒有。那時,中國特別流行寶塔,因為受通俗小說影響,民間認為寶塔能驅魔鎮邪。週一敬認為,寶塔,能昭示文運興旺,表達了他希望海豐這塊地方能地傑人靈,英才輩出。海豐,即南海物豐,唐宋元明,竟然沒造就出幾個達官進士,也太寒酸。於是,他想在縣衙前南面窪地開挖一個連接龍津河的湖泊,以實現對洪水的調節,杜絕水患;他想在謝道山上建風水塔,以鎮水患,振興文運。沒想到,明末戰亂,政局動盪,美夢難以實現。

到了清代,新的縣官姚德基,浙江人。他召集鄉賢集資,終於在1689年建成南門湖和謝道山塔,圓了60年前的美夢。寶塔和南湖建成後,海豐開始走向鼎盛。據說建成寶塔不久,果然出了洪晨孚等多名舉人進士,以後文運不斷,特別是上世紀二十年代,更是空前的輝煌,崇文敬德,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教育先進,街市鄉村時時處處儒雅好學之風柔曼,接連湧現了陳炯明、彭湃、楊成志、鍾敬文等等國家棟梁。

謝道山塔,建成後也經歷了天災人禍,飽受風霜。據查,近代曾被雷擊,造成塔尖的生鐵葫蘆和鐵劍及鐵筆損毀;日本佔領海豐城後,塔內各層的木板被倭寇燒為灰燼,七層八角閣樓式空心石基灰沙塔,硬生生削矮了三層半。鴉片戰爭時,國家動盪,海陸豐流行著一個傳說:清代海豐縣令白太爺為“破海豐牛地”而於縣城水口之謝道山上造塔作“牛樁縛牛”,這便是“牛樁塔”;他夫人認為“不可失德”,苦口婆心勸服白太爺要留餘地,於是白太爺採納夫人建議,在麗江之南設“青草”和“南汾”兩地;“青草”謂“牛”之飼料;牛有蘊水之習性,“南汾”,即“爛”泥“蘊”水之所也。這個故事在海陸豐民間流傳了上百年,就連後來的旅港人士都提出“炸燬道山塔牛樁”的建議。還好,當時的領導進行了調查,發現民間傳說與縣誌不符,1997年8月11日,海豐縣人民政府頒佈謝道山塔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白太爺?據查,有,姓白名章,1695年3月28日出任海豐知縣,1700年五月初十離任,調往新會。顯然,從週一敬倡導鑿湖和建塔,到“白太爺”當知縣整整早了66年,“白太爺”是在湖和塔建成後的第7年才來海豐,因此南湖和謝道山塔與“白太爺”完全無關。民間的傳說其實是個“大烏龍”。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二)文筆塔,見證著海豐歲月滄桑

去黃羌、陸豐,經常走“福昆路”,過海豐縣城東郊的城東鎮,就會在路的左側發現一座小山,人稱“赤山”,海撥才31米。這赤山很不起眼,但是山上的一座塔卻惹人注意。仔細觀察,發現這是一座七層八角樓閣式的實心塔,砂土、灰、糯米和磚混合構建,底層層周長23米,逐層往上縮少塔身,通高20.63米;從一層到五層是灰沙實心夯築,而六層、七層用黑方磚砌築,原來,它就是傳說中的“赤山塔”(建於1630年),即文筆塔。

我們知道,去海豐在“海麗大道”邊的謝道山上有座塔叫“文峰塔”,“赤山塔”與“文峰塔”直線相距6600米。為什麼要建“赤山塔”呢?據研究,明代,海豐螺溪村(今陸河縣)葉氏家族出了一位富翁叫“葉珠”,葉珠生下四個兒子,長子葉高標、次子葉瓊標、三子葉正標、四子葉英標。長子葉高標,1628年(即崇禎元年)考上進士,出任安徽省徽州府歙縣知縣;五年後即升為京官,13年後與熊文燦(兵部尚書)一起奉旨去睢陽討伐山賊,沒想到卒於懷安府,享年四十九歲,朝廷追贈葉高標為太常寺少卿(從四品)。老二葉瓊標,貢生出身,其長子葉維菱於1639年考上廣東“鄉試”舉人;為報祖恩,提振家族的文運和仕途,在東郊“弓地山”為曾祖父葉見州太公建造大型的墳墓,在祖墓東南方的赤山上建造了這座風水“文筆塔”,世稱“赤山塔”。據說,修築墳墓和“赤山塔”歷時二年,工程浩大;在赤山下北側搭起蓬寮,給修墓建塔的工人居住,後形成一個自然村,人稱“葉厝寮村”。

有趣的是,在海豐民間,有一個傳說:明代時,葉高標未中進士前,請風水先生二次修墓;當時,兩人約定,如果風水有應,葉高標要送大紅包;數年後,風水先生獲悉葉高標做官發達;於是,風水先生到葉府門前大叫“葉九標”的姓名,沒想到葉高標不理;之後,以派徒弟前來葉府提議“有弓、無箭,發福暫,做官小,要配上箭…”;葉府就按計劃建了一座赤山塔作為“箭”,這樣就破了葉祖墓的風水。實際上,民間傳說純屬虛構。從地方史志和墓碑考證, “弓地山”葉見州太公的墳墓和赤山塔是同一時間建造,由舉人葉維菱親自主持。在建墓建塔的前七年,葉高標已做官發達和進入京都升為朝廷要官了,而在葉高標因公差犧牲後的四個月,赤山塔和葉太公祖墓竣工。

現在,葉氏祖墓已遷,而“赤山塔”仍存。這座距今388年曆史的“赤山塔”,已成為海豐歷史文物古蹟之一,1997年8月11日,海豐縣人民政府頒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研究,在古代,寶塔可謂畫龍點睛,錦上添花。明清熱銷通俗小說,【封神演義】,【水滸】,對渲染寶塔推波助瀾;小說裡托塔天王李靖驅魔鎮邪的正面形象,家喻戶曉,老少皆知;在明清兩代,特別喜歡興建寶塔,顯然,這緣於佛塔向民間風水塔的轉化。風水塔,通常建於河流的水口或城鎮附近,據說能鎮水驅邪、美化環境;風水塔,主要是當地鄉賢捐資,風水名師精心策劃,在職官宦主持建造,是歲月滄桑的見證者。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三)可北水庫,庫邊藏古寺

麗江,在謝道山下與黃江匯合入海,與黃江聯繫密切。但是,你知道嗎?黃江有兩條支流,一條向東,就是東溪(“流衝河”),一條向西,即西溪,都是海豐人民的母親河。“流衝河”流經可塘鎮。過去,從鎮北山上下來的溪流,直接流入流衝河;後來,可塘人在可北村北面的山下修築水壩,建成了著名的水庫“可北水庫”,既可防洪,還能提供可塘人民日常生活用水。

在“可北水庫”東邊山腳下有座清代的寺廟,稱“升雲寺”。據查,“升雲寺”,原名“桃花峰庵”,位於海豐縣可塘鎮可北村朱厝坑山下,山巒環抱,迂徑幽曲,泉澗潺潺,風景優美。抗日戰爭時期曾,這裡還是游擊隊的活動點,後因失修倒塌。現在,在信眾的努力下,一座暫新的寺廟,在厝坑山下的平地上拔地而起。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附:在南塗泡鹹水溫泉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麗江邊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