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中学物理高级教师,广东省汕尾市物理学科带头人,从2000年起,先后近三十多篇文章发表在省级、国家级刊物。如《中学物理教学参考》、《广东教育》、《新高考》、《理科考试研究》、《物理教与学》、《前进》等杂志。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在汕尾海丰,黄江、丽江的交汇处,形成一小片绿地,它就是传说中的“丽江埔”,当年南宋文天祥的军队就驻扎在这里。说起丽江,就会想起丽江边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如海丰仅有的两个宝塔,文峰塔、文笔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一)文峰塔,竟然与故乡“陕西”有关

去海丰,沿海丽大道,过丽江桥,路的左侧突出一座挡道的山,叫“遮道山”,它就是现在所说的“谢道山”。“谢道山”之所以有名,就是山顶有一座明代的宝塔,称“谢道山宝塔”,也就是“文峰塔”。

据研究,谢道山,海拔65.9米,山顶的宝塔,原高25米。远远望去,庄严稳重,气势恢宏。如果登上谢道山,向下俯视,周围美景,尽收眼底。从地图上看,谢道山处于丽江、黄江和大液河三江交汇处,天赐佳地,位置独特,妙不可言;而位于山顶的宝塔,仿佛牵着曲折迂回的大小溪流,见证着古往今来的世事沧桑。

1996年8月,我刚来汕尾时,还看到它有二十来米,仿佛海丰的象征。也就是说,看到它就到了海丰的地畔了。1997年,一场暴雨,现在就只剩不足10米了。为什么说“文峰塔”与陕西有关呢?据查,公元1630年(明崇祯3年),当时的海丰知县是周一敬,西安人。据说,进士出身的他,志向远大,博学多才,深受古都优秀文化浸淫;到任后,根据海丰乡绅的提议,对海丰城及周边进行认真细致的勘察。他想,海丰这地方,依山傍水,北面是林木葱翠的莲花山,山货源源不断;南面是肥沃的平原,农产丰富,还有那一望无际的大海及湿地海域,生物品种多,鱼虾肥美,俨然一幅江南水乡。如果说有美中不足,那就是莲花山的山洪爆发,当时的县衙(即现在的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最怕县城内涝难排,还有,偌大的一个县城,连个宝塔都没有。那时,中国特别流行宝塔,因为受通俗小说影响,民间认为宝塔能驱魔镇邪。周一敬认为,宝塔,能昭示文运兴旺,表达了他希望海丰这块地方能地杰人灵,英才辈出。海丰,即南海物丰,唐宋元明,竟然没造就出几个达官进士,也太寒酸。于是,他想在县衙前南面洼地开挖一个连接龙津河的湖泊,以实现对洪水的调节,杜绝水患;他想在谢道山上建风水塔,以镇水患,振兴文运。没想到,明末战乱,政局动荡,美梦难以实现。

到了清代,新的县官姚德基,浙江人。他召集乡贤集资,终于在1689年建成南门湖和谢道山塔,圆了60年前的美梦。宝塔和南湖建成后,海丰开始走向鼎盛。据说建成宝塔不久,果然出了洪晨孚等多名举人进士,以后文运不断,特别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更是空前的辉煌,崇文敬德,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教育先进,街市乡村时时处处儒雅好学之风柔曼,接连涌现了陈炯明、彭湃、杨成志、钟敬文等等国家栋梁。

谢道山塔,建成后也经历了天灾人祸,饱受风霜。据查,近代曾被雷击,造成塔尖的生铁葫芦和铁剑及铁笔损毁;日本占领海丰城后,塔内各层的木板被倭寇烧为灰烬,七层八角阁楼式空心石基灰沙塔,硬生生削矮了三层半。鸦片战争时,国家动荡,海陆丰流行着一个传说:清代海丰县令白太爷为“破海丰牛地”而于县城水口之谢道山上造塔作“牛桩缚牛”,这便是“牛桩塔”;他夫人认为“不可失德”,苦口婆心劝服白太爷要留余地,于是白太爷采纳夫人建议,在丽江之南设“青草”和“南汾”两地;“青草”谓“牛”之饲料;牛有蕴水之习性,“南汾”,即“烂”泥“蕴”水之所也。这个故事在海陆丰民间流传了上百年,就连后来的旅港人士都提出“炸毁道山塔牛桩”的建议。还好,当时的领导进行了调查,发现民间传说与县志不符,1997年8月11日,海丰县人民政府颁布谢道山塔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白太爷?据查,有,姓白名章,1695年3月28日出任海丰知县,1700年五月初十离任,调往新会。显然,从周一敬倡导凿湖和建塔,到“白太爷”当知县整整早了66年,“白太爷”是在湖和塔建成后的第7年才来海丰,因此南湖和谢道山塔与“白太爷”完全无关。民间的传说其实是个“大乌龙”。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二)文笔塔,见证着海丰岁月沧桑

去黄羌、陆丰,经常走“福昆路”,过海丰县城东郊的城东镇,就会在路的左侧发现一座小山,人称“赤山”,海拨才31米。这赤山很不起眼,但是山上的一座塔却惹人注意。仔细观察,发现这是一座七层八角楼阁式的实心塔,砂土、灰、糯米和砖混合构建,底层层周长23米,逐层往上缩少塔身,通高20.63米;从一层到五层是灰沙实心夯筑,而六层、七层用黑方砖砌筑,原来,它就是传说中的“赤山塔”(建于1630年),即文笔塔。

我们知道,去海丰在“海丽大道”边的谢道山上有座塔叫“文峰塔”,“赤山塔”与“文峰塔”直线相距6600米。为什么要建“赤山塔”呢?据研究,明代,海丰螺溪村(今陆河县)叶氏家族出了一位富翁叫“叶珠”,叶珠生下四个儿子,长子叶高标、次子叶琼标、三子叶正标、四子叶英标。长子叶高标,1628年(即崇祯元年)考上进士,出任安徽省徽州府歙县知县;五年后即升为京官,13年后与熊文灿(兵部尚书)一起奉旨去睢阳讨伐山贼,没想到卒于怀安府,享年四十九岁,朝廷追赠叶高标为太常寺少卿(从四品)。老二叶琼标,贡生出身,其长子叶维菱于1639年考上广东“乡试”举人;为报祖恩,提振家族的文运和仕途,在东郊“弓地山”为曾祖父叶见州太公建造大型的坟墓,在祖墓东南方的赤山上建造了这座风水“文笔塔”,世称“赤山塔”。据说,修筑坟墓和“赤山塔”历时二年,工程浩大;在赤山下北侧搭起蓬寮,给修墓建塔的工人居住,后形成一个自然村,人称“叶厝寮村”。

有趣的是,在海丰民间,有一个传说:明代时,叶高标未中进士前,请风水先生二次修墓;当时,两人约定,如果风水有应,叶高标要送大红包;数年后,风水先生获悉叶高标做官发达;于是,风水先生到叶府门前大叫“叶九标”的姓名,没想到叶高标不理;之后,以派徒弟前来叶府提议“有弓、无箭,发福暂,做官小,要配上箭…”;叶府就按计划建了一座赤山塔作为“箭”,这样就破了叶祖墓的风水。实际上,民间传说纯属虚构。从地方史志和墓碑考证, “弓地山”叶见州太公的坟墓和赤山塔是同一时间建造,由举人叶维菱亲自主持。在建墓建塔的前七年,叶高标已做官发达和进入京都升为朝廷要官了,而在叶高标因公差牺牲后的四个月,赤山塔和叶太公祖墓竣工。

现在,叶氏祖墓已迁,而“赤山塔”仍存。这座距今388年历史的“赤山塔”,已成为海丰历史文物古迹之一,1997年8月11日,海丰县人民政府颁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研究,在古代,宝塔可谓画龙点睛,锦上添花。明清热销通俗小说,【封神演义】,【水浒】,对渲染宝塔推波助澜;小说里托塔天王李靖驱魔镇邪的正面形象,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在明清两代,特别喜欢兴建宝塔,显然,这缘于佛塔向民间风水塔的转化。风水塔,通常建于河流的水口或城镇附近,据说能镇水驱邪、美化环境;风水塔,主要是当地乡贤捐资,风水名师精心策划,在职官宦主持建造,是岁月沧桑的见证者。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三)可北水库,库边藏古寺

丽江,在谢道山下与黄江汇合入海,与黄江联系密切。但是,你知道吗?黄江有两条支流,一条向东,就是东溪(“流冲河”),一条向西,即西溪,都是海丰人民的母亲河。“流冲河”流经可塘镇。过去,从镇北山上下来的溪流,直接流入流冲河;后来,可塘人在可北村北面的山下修筑水坝,建成了著名的水库“可北水库”,既可防洪,还能提供可塘人民日常生活用水。

在“可北水库”东边山脚下有座清代的寺庙,称“升云寺”。据查,“升云寺”,原名“桃花峰庵”,位于海丰县可塘镇可北村朱厝坑山下,山峦环抱,迂径幽曲,泉涧潺潺,风景优美。抗日战争时期曾,这里还是游击队的活动点,后因失修倒塌。现在,在信众的努力下,一座暂新的寺庙,在厝坑山下的平地上拔地而起。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附:在南涂泡咸水温泉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丽江边上的汕尾明代“古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