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往事:爛泥衝紀事之半碗米飯

我一直想尋找一個恰當的時機和我的學生說一說半碗飯的故事。我知道,這只是我難忘的記憶,他們可能對這個故事毫無興趣,甚至認為是天方夜譚。

那是四十年前的事。


巢湖往事:爛泥衝紀事之半碗米飯


那時候爛泥衝是一個生產隊,糧食按人口分到每戶,肯定是不夠吃的。青黃不接的時候,基本上靠山芋靠麥仁渡過饑荒。我家卻不存在問題,有幾年,我母親帶著兩個弟弟去了銀川常住,家裡只有我和祖母。五口人的糧食,老少二人吃,自然有富餘,加上父親定期寄過來的錢,我們的生活很是優裕。我的祖母是一個大大咧咧的人,往好處說是樂善好施,用我母親的話形容,就是“不會過日子”“不知道東西好”。她孃家的侄兒來看她,會帶一個白布口袋來,走時祖母會給他的白布袋裡裝上幾升米。我見過她一定要把五塊錢塞進我姨媽的荷包,那時候父親每月的工資也不過幾十塊錢。

春天裡,村子裡大半的人家早飯稀可照影,米粒可數,多的是山芋幹。中飯也是摻了大半青菜芥菜的“菜飯”,甚至連米都看不見。我也想吃“菜飯”,祖母煮稀飯時便加了點青菜,還放了豬油和鹽,比白粥更好吃。所以我那時並不覺得“菜飯”是怎樣的難以下嚥。


巢湖往事:爛泥衝紀事之半碗米飯


初夏的一天,已經吃過午飯了,祖母把鍋裡的剩飯盛了起來,有半碗,她讓我送給住在村頭的家成大爺家。大爺家大人孩子加起來有九口人,大伯母身體不好,幹不了重活,還常年吃藥。那時我的堂兄們正是半大小子,能吃的時候,每到青黃不接總是格外艱難。家成大爺總是樂呵呵,從來不見他愁眉苦臉,即使被批鬥,批鬥完了,摘下脖子上掛的牌子後,照樣樂呵呵。他似乎已經是地地道道的莊稼漢了,總是戴著莊稼漢喜歡的老頭帽,一件破夾襖,腰間緊緊扎一條布帶,幹起活來總有使不完的力氣,好像從不知疲倦,也從來不擔憂日子難熬。


巢湖往事:爛泥衝紀事之半碗米飯


但我知道,他不是普通的莊稼漢。他是住在爛泥衝的李氏一族的長房長子,是我父輩十二個堂兄弟中讀書最多的一個,這是他的幸運,也是他最大的不幸,是他一生苦難的源頭。我隱約聽說他年輕時在學校參加了什麼組織,後來被定性為“反革命”。村子裡開批鬥會,他是必然被批鬥的兩人之一,另一個是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土改時她被定為富農。

家成大爺到底經歷過什麼,誰也說不清楚,人們只能從他的字,他說的有意思的話,可以看出他的功底。我父親喜歡寫字,也常年練字,卻還是認為家成大爺的字比他寫得好,他評價大爺的字“胖墩墩有富貴氣象”。家成大爺喜歡逗我說話,我那時上小學,他有時喜歡給我解釋一些似懂非懂的句子。比如有一年春節在我家喝酒,大家都喝得醉醺醺,還要喝。家成大爺說“醉後添杯不如無”,並反覆給我解釋啥叫“醉後添杯不如無”,很像我後來讀過的孔乙己。還有一回他和我父親辯論“熟視無睹”“置若罔聞”,他拉著我一定要讓我表態。印象最深的是給我三堂姐改名,原本按照村裡的習慣,女孩子生下來便“大姐”“小妹”“二妹”“三妹”隨口叫,三堂姐上了初中後嫌“李三妹”不好聽,那時有一本小人書裡的反派是個老地主,人稱“李三刀”,調皮的孩子便給三堂姐起綽號“李三刀”。三堂姐一定要改名字。家成大爺想了半天,先是改成“三綱”,三堂姐嫌更難聽,大爺又想了半天,改為“三友”。三堂姐鬧了很久,最後才確定了她滿意的“素楠”。


巢湖往事:爛泥衝紀事之半碗米飯


家成大爺不是孔乙己,我印象中他總是挑著重擔,或是秧把,或是稻把,或是其他的重物,扁擔壓得忽閃忽閃又“嘎吱嘎吱”,他行走如風,笑意盈盈。他家因為人口多,雖有幾個壯勞力,每年糧食還是不夠吃,是村子裡的困難戶。

我端著半碗飯走到大爺家時,已經一點多了,天氣已經十分炎熱。大爺家已經吃過午飯,大伯母接過我手中的飯,非常高興,把飯倒進她家的碗裡,放在鍋裡熱著,把碗還給我,還囑咐我玩一會再走。這時我二堂姐滿面通紅挑著一擔飼料氣呼呼回來了。她利用下工後的時間去一公里外的集鎮把曬乾的豬草加工成粉末,回來時正是最熱的時候,她又飢又渴,想到家裡也沒什麼可吃的,自然一肚子氣。可是當她洗過臉,揭開鍋,看到鍋裡還有半碗白米飯時,頃刻間笑顏如花。


巢湖往事:爛泥衝紀事之半碗米飯


那是我永生難忘的瞬間。

四十年過去了。按照合肥李氏族譜,“文章經國,家道永昌”,家成大爺的子女現在大都發展的很好,是爛泥衝“道”字輩中的佼佼者。我那曾經終年病歪歪需要吃藥的大伯母年已近九旬反而身體硬朗,而我那總是笑意盈盈挑著重擔從不知疲倦的家成大爺已經去世多年。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