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往事:烂泥冲纪事之半碗米饭

我一直想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和我的学生说一说半碗饭的故事。我知道,这只是我难忘的记忆,他们可能对这个故事毫无兴趣,甚至认为是天方夜谭。

那是四十年前的事。


巢湖往事:烂泥冲纪事之半碗米饭


那时候烂泥冲是一个生产队,粮食按人口分到每户,肯定是不够吃的。青黄不接的时候,基本上靠山芋靠麦仁渡过饥荒。我家却不存在问题,有几年,我母亲带着两个弟弟去了银川常住,家里只有我和祖母。五口人的粮食,老少二人吃,自然有富余,加上父亲定期寄过来的钱,我们的生活很是优裕。我的祖母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往好处说是乐善好施,用我母亲的话形容,就是“不会过日子”“不知道东西好”。她娘家的侄儿来看她,会带一个白布口袋来,走时祖母会给他的白布袋里装上几升米。我见过她一定要把五块钱塞进我姨妈的荷包,那时候父亲每月的工资也不过几十块钱。

春天里,村子里大半的人家早饭稀可照影,米粒可数,多的是山芋干。中饭也是掺了大半青菜芥菜的“菜饭”,甚至连米都看不见。我也想吃“菜饭”,祖母煮稀饭时便加了点青菜,还放了猪油和盐,比白粥更好吃。所以我那时并不觉得“菜饭”是怎样的难以下咽。


巢湖往事:烂泥冲纪事之半碗米饭


初夏的一天,已经吃过午饭了,祖母把锅里的剩饭盛了起来,有半碗,她让我送给住在村头的家成大爷家。大爷家大人孩子加起来有九口人,大伯母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还常年吃药。那时我的堂兄们正是半大小子,能吃的时候,每到青黄不接总是格外艰难。家成大爷总是乐呵呵,从来不见他愁眉苦脸,即使被批斗,批斗完了,摘下脖子上挂的牌子后,照样乐呵呵。他似乎已经是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了,总是戴着庄稼汉喜欢的老头帽,一件破夹袄,腰间紧紧扎一条布带,干起活来总有使不完的力气,好像从不知疲倦,也从来不担忧日子难熬。


巢湖往事:烂泥冲纪事之半碗米饭


但我知道,他不是普通的庄稼汉。他是住在烂泥冲的李氏一族的长房长子,是我父辈十二个堂兄弟中读书最多的一个,这是他的幸运,也是他最大的不幸,是他一生苦难的源头。我隐约听说他年轻时在学校参加了什么组织,后来被定性为“反革命”。村子里开批斗会,他是必然被批斗的两人之一,另一个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土改时她被定为富农。

家成大爷到底经历过什么,谁也说不清楚,人们只能从他的字,他说的有意思的话,可以看出他的功底。我父亲喜欢写字,也常年练字,却还是认为家成大爷的字比他写得好,他评价大爷的字“胖墩墩有富贵气象”。家成大爷喜欢逗我说话,我那时上小学,他有时喜欢给我解释一些似懂非懂的句子。比如有一年春节在我家喝酒,大家都喝得醉醺醺,还要喝。家成大爷说“醉后添杯不如无”,并反复给我解释啥叫“醉后添杯不如无”,很像我后来读过的孔乙己。还有一回他和我父亲辩论“熟视无睹”“置若罔闻”,他拉着我一定要让我表态。印象最深的是给我三堂姐改名,原本按照村里的习惯,女孩子生下来便“大姐”“小妹”“二妹”“三妹”随口叫,三堂姐上了初中后嫌“李三妹”不好听,那时有一本小人书里的反派是个老地主,人称“李三刀”,调皮的孩子便给三堂姐起绰号“李三刀”。三堂姐一定要改名字。家成大爷想了半天,先是改成“三纲”,三堂姐嫌更难听,大爷又想了半天,改为“三友”。三堂姐闹了很久,最后才确定了她满意的“素楠”。


巢湖往事:烂泥冲纪事之半碗米饭


家成大爷不是孔乙己,我印象中他总是挑着重担,或是秧把,或是稻把,或是其他的重物,扁担压得忽闪忽闪又“嘎吱嘎吱”,他行走如风,笑意盈盈。他家因为人口多,虽有几个壮劳力,每年粮食还是不够吃,是村子里的困难户。

我端着半碗饭走到大爷家时,已经一点多了,天气已经十分炎热。大爷家已经吃过午饭,大伯母接过我手中的饭,非常高兴,把饭倒进她家的碗里,放在锅里热着,把碗还给我,还嘱咐我玩一会再走。这时我二堂姐满面通红挑着一担饲料气呼呼回来了。她利用下工后的时间去一公里外的集镇把晒干的猪草加工成粉末,回来时正是最热的时候,她又饥又渴,想到家里也没什么可吃的,自然一肚子气。可是当她洗过脸,揭开锅,看到锅里还有半碗白米饭时,顷刻间笑颜如花。


巢湖往事:烂泥冲纪事之半碗米饭


那是我永生难忘的瞬间。

四十年过去了。按照合肥李氏族谱,“文章经国,家道永昌”,家成大爷的子女现在大都发展的很好,是烂泥冲“道”字辈中的佼佼者。我那曾经终年病歪歪需要吃药的大伯母年已近九旬反而身体硬朗,而我那总是笑意盈盈挑着重担从不知疲倦的家成大爷已经去世多年。


最忆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