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李淵用了不到7年統一天下,為什麼曹操打了34年卻只做到了三分天下?

欣竹_木小木幸福麼麼噠


我國古代有兩個最強的王朝,分別是漢朝和唐朝,這兩朝的開國皇帝是劉邦和李淵,他們都只用了不到七年的時間就統一了天下。而作為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個人能力更強的曹操,卻終其一生也沒有當皇帝,奮鬥一生也只得到一個三分天下的結果,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戰役都跟曹操有關,比如赤壁之戰、官渡之戰、長坂坡之戰等等。但是為什麼曹操花了三十四年也只能三分天下呢?他跟劉邦和李淵比差在哪嗎?

首先曹操的能力跟劉邦和李淵比肯定是不差的。主要是他們面對的對手實力不一樣。曹操所處的年代是各路英雄崛起的年代,劉備和孫權都很有實力。而劉邦和李淵能成功主要是因為趕上了一個好時候。秦朝和隋朝一樣很強大也很短命,而劉邦跟李淵就是這兩個王朝末年的人,隨著國家內部混亂,各種農民起義不斷,劉邦和李淵又很會用人,打敗這些農民起義還是不難的。而曹操面對的是諸侯爭霸的局面,各方都很有實力,想統一天下的難度大大增加。

東漢末年外戚專政非常嚴重,各地貴族門閥都是士氣高漲想闖出一片天,而曹操是什麼出身?只是宦官曹騰的養子,跟世家大族比起來很不起眼。就連後來跟他分天下的劉備都是皇親國戚,孫權的家族也是在吳地世代為官根基已深。曹操就是靠自己的智慧和手段才一步步爬上高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最終奠定了魏國的基礎。

曹操是個能力很強的人,這樣的人一般都會很驕傲,曹操也不例外。從赤壁之戰中也可以看出曹操的驕傲自大。他完全不聽賈詡的意見,盲目發動赤壁之戰,卻又屢屢中了敵軍的計謀。周瑜也是在此戰中提出火燒連環船,最後孫武聯軍大敗曹軍,曹操也吞下了失敗的苦果。

總的來說就是曹操的是對手太強了,全天下的豪門王族都是曹操的對手。曹操生在了這麼一個群龍爭珠的時代,能取得三分天下的結果已經非常厲害了,而且曹操統一了北方,使得魏國成為三國裡實力最強的國家,篡魏的司馬家族也是在魏國的基礎上建立起西晉,最終統一了全國,如果沒有曹操,恐怕也沒有日後的三家歸晉了。


風塵講歷史


劉邦、李淵和曹操都是處於一個強大王朝的末尾,戰亂頻繁,軍閥割據的時代。在他們的時代,稱王稱帝者不可勝數,劉邦和李淵都用了不到7年就消滅了各路諸侯,統一天下,重新開創了一個強大的王朝,然而,儘管曹操獨佔北方,兵強馬壯,卻終其一生,也未能結束三國鼎立的局面。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是我的幾點看法。

一 內部原因--曹操的個人因素

第一,曹操的性格是“好猜忌,多疑心”,作為一個最高掌權者來說,這實在是犯了大忌。當然,這也不能全怪曹操,外部與各個勢力集團乾的不死不休,內部還有一個以漢獻帝為首的朝廷,雖然說漢獻帝只是個傀儡,翻不起什麼大浪,但是派幾個刺客搞搞暗殺還是沒問題的,所以曹操又要領兵作戰,還要分散精力對付後方,搞得整天疑神疑鬼。

第二,曹操不肯放權,雖然曹操對外宣傳“戰將如雲,謀士如雨”,但是曹操真的能大膽放權,任由其獨擋一方的卻沒有幾個,大多是曹氏和夏侯氏子弟,能力和司馬懿、諸葛亮之流差距還是挺大的,所以曹操在世時,幾乎所有的大仗他都親自指揮,親力親為,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必將拖慢戰爭進程。而反觀劉邦、李淵,則真正做到了大膽放權,劉邦不用說,為了能打敗項羽,幾乎默許韓信和自己平起平坐了,李淵則他的幾個兒子本身就是能獨擋一面的統帥,所以他們的統一進程能大大加快。

二 外部原因--天下大勢不同

第一 劉邦、李淵和曹操雖然都處於新舊朝代交替之際,但是具體分析起來是不一樣的。劉邦和李淵所處的時代,原先的秦朝和隋朝已經完全崩壞了,天下各個勢力的目標一致,那就是消滅舊朝。在這種秋風掃落葉般的戰爭進程中,原有的秩序制度,生產關係和各種利益關係全部都被打破了,劉邦和李淵是在一個全新的局面上開始統一戰爭,阻力會小的多。

而曹操所處的東漢末年,情況並不一樣,東王王朝雖然已經腐朽沒落,日漸式微,但是還沒有到天下群起而攻之的地步,連最先起義的黃巾軍,都是被當做叛亂給鎮壓下去的。原先朝廷欽命的大臣,比如劉焉、劉表之流,對他們所管轄的領地具有很大的正當性,最後發展成地方諸侯。而像袁紹之輩,其家族是東漢王朝的四世三公,這種尊貴的身份依然得到天下的認同,因此憑藉這層身份,袁紹很輕鬆的就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勢力集團。而劉備更不用說,漢室宗親的身份,使他佔據了道德上的制高點。

曹操面對的是一個新舊勢力,內外勢力交錯混雜的局面,甚至,曹操身邊最好的謀臣荀彧,也是和曹操面和心不合,一心向漢,最後曹操不得不將他賜死。因此,曹操比劉邦李淵他們面臨的局面要複雜的多,因而統一阻力也要大的多。

我是一卷青史,歡迎留言評論加關注,一起聊歷史!!


一卷青史


7年與34年雖是一個時間概念,但只有時間可以參透天下大勢,所謂成事的人,不過是能夠順勢而為罷了。


(劉邦劇照)

劉邦從來也沒有想過自己可以當皇帝,但是從秦始皇沙丘病亡的那一刻開始,冥冥之中他的命運已經開始改變。即便沒有二世乍立,也沒有趙高亂政,即便公子扶蘇繼位,秦國的滅亡也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因為秦始皇統一的是六國,但沒有徵服六國的人心,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就是六國勢力最後的掙扎,而看似強弩之末,足以魚死網破。所以,秦國三六代君王,歷經近600年的積澱,而完成的統一大業,只不過是為歷史做了一個鋪墊和緩衝。真正的大一統時代是秦國拿著嫁妝,為別人錦上添花。劉邦就是這個被歷史眷顧的人,因此,只需七年時間,他就被時代潮流推為了人生贏家。


(李淵劇照)

李淵做為關隴核心,本身就有當皇帝的資格,但他沒想到風水會轉的如此之快。而和他一樣有相同身份的人太多了,關隴貴族本身就是一個藏龍臥虎之地。楊家能得天下,李家也行,宇文氏家族照樣可以,因為他們都是離月亮最近的樓臺。所以,從魏晉南北朝崛起的關隴集團,雖然表面上是與隋朝同心同德的同林鳥,但稍有風吹草動只會離心離德各自飛。隋朝的建立,只是給了關隴集團成員之間一個坐下來喝茶的機會,而隋朝做為煮茶者一旦離開,茶水馬上就涼了。但是帝邊的李氏家族眼急手快,馬上又泡了一壺更地道的好茶,所有人連杯子都不用換,又能其樂融融。李家諳熟茶道,人們喝舒坦了,也不想別的人,第二天照舊歡天喜地。


(曹操劇照)

曹操是個睿智的人,審時度勢,他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幹什麼,但是和他一樣有夢想的人還有劉備、孫權。孫、劉二位同樣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劉備頂著一塊“皇叔”的攤牌白手起家,孫權看似繼承了哥哥的家業,但實際上是客居東吳。其實三足鼎立就是他們三個人之間又一個合縱連橫的過程,不存在此消彼長,只有相互制約。因此即便是劉備死了,諸葛亮也要拼命去維持這個平衡,因為諸葛亮和劉備是一個整體。而當諸葛亮去世,標誌著天下大勢又將進入一個重新洗牌的階段,於是才有了司馬家族的趁虛而入。所以,論謀略和眼光以及成大事的魄力,曹操不遜色於劉邦,更不低於李淵,但是他這34年拼的相當不容易。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誠邀,如題。人比人氣死人,與劉備相比曹操很是優越,但是若比起劉邦來,曹操可以說是命苦了。畢竟劉邦用了不到7年統一天下,曹操打了34年還只能做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二,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曹操所處的局勢遠比劉邦要複雜的多。

劉邦所處的秦末,由於封建制度建立時間不長,皇帝的地位還沒有那麼多人關注,畢竟始皇帝和秦二世的下場各諸侯都看到了,秦末的六國復國運動只是想恢復分封制度,是以劉邦面臨的阻力和對手其實並不大,只有西楚霸主一家,其他的諸侯國其實就像牆頭草兩邊到,一會支持項羽,一會投奔劉邦。所以劉邦才能聯繫天下諸侯打敗項羽。

可是曹操就不同了

首先,曹操生活在三國時期,封建制度在兩漢經過了400年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各諸侯爭霸想的是帝王之位不俗hi偏安一隅,曹操若想稱帝,各地諸侯都不能夠答應。

其次,當時漢朝人心未失,一開端各地州牧都是不滿董卓篡權才紛繁起兵的,很多州牧都沒有反心,打的是匡扶漢室的旗號。後來看漢室是在時現已沒救了才紛繁開展自己的勢力,但都是小心謹慎的,不敢聲勢浩大搶地盤,怕被群起而攻。所以曹操自190年起兵,一直到196年迎來漢獻帝之前,都是在陳留夾著尾巴做人,頂多打打山賊。迎來漢獻帝之後,靠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義名分才開端擴張。這也是曹操所用時間巨長的原因。

最後,曹操的對手也不簡單,呂布,袁紹,劉備,袁術,孫權哪一個不是帶甲精兵十萬,所以曹操的統一之路才會如此的艱難。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原因在於,三國是一個很神奇的時代。

群英輩出,絕代天驕爭鳴。霸者自董卓始,袁紹、曹操、劉備、孫家父子,或梟雄或王者,換個時代也許都能成事。智者更是不計其數,李儒賈詡、荀彧荀攸、沮授田豐、郭嘉程昱、陳宮徐庶再至周瑜魯肅、法正龐統,更不用說已成為智慧化身的諸葛孔明。猛將名帥自不必說,一呂二趙直至二十四位猛將名帥,不勝枚舉。

如此多的人傑,導致廣義三國時代成為了一個擁有無限可能,隨時都可能翻盤的奇妙年代。任何時候任何形勢下,擁有巨大優勢的勢力稍一疏忽打算平推過去,都可能被打崩,從而優勢喪盡,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對面會不會突然出現一個傢伙找到個機會就絕地翻盤了。

以弱勝強,這個在任何亂世出現一次就幾乎能定鼎天下的事件在三國層出不窮。

諸侯討董,一群烏合之眾,毫無組織紀律的散兵居然將西涼霸王董卓趕出了洛陽。

官渡之戰,袁紹兵精糧足被剛剛站住腳的曹操一戰打崩。

赤壁之戰,已經一統中原的曹操本以為勢不可擋,結果被躲在江東的黃口小兒和殘兵敗將的劉備一舉擊潰。

漢中之戰,剛剛穩下益州的劉備憑一己之力擊敗曹操,加上關羽水淹七軍,單挑曹操並強勢逆襲的劉備瞬間風頭無兩,大局在握。

關張之死,暴怒的劉備攜大勝曹操的王者之師兵臨江東,結果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陸遜燒掉蜀漢的基業。而陸遜帶領大軍,欲一舉擒拿劉備,又被陳到帶700白毦兵擋在夷陵。。。

絕境翻盤,使整個廣義三國時代無比精彩,也使得數十年無數人傑都未能一統華夏,待到三家歸晉,中華元氣已然大傷,加上晉朝本來先天不足,最終致使五胡亂華,生靈塗炭。

話歸本題,曹操不能一統固然有他個人因素 但也是因為三國時代特點,任何一點缺陷都會被利用,任何一點機會都能被抓住,而世上,哪有完人。換句話說,就算將劉邦及其智囊帶到這個時代,也很難能笑到最後。


青雲水客


所處的局勢和對手不同,不代表曹操就不如他們。

劉邦起兵時大秦人心已失,整個天下共誅暴秦,所以可以很快推翻秦朝統治。推翻秦朝統治後,剩下的對手除了項羽,其他都是陳勝、吳廣一類的草寇,和擁有張良、韓信的劉邦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的。所以劉邦打天下時說白了就只有兩個對手,一個是秦朝,被大哥項羽打垮了,一個就是項羽。打秦朝用了三年,打項羽用了四年,打敗項羽後就沒人敢做劉邦的對手了,天下差不多是傳檄而定的。

李淵起兵時,情況和劉邦很相似,隋朝被起義軍群起而攻,沒兩年就滅亡了。而且起義軍大多數都是草莽出身,李淵卻是正宗的軍武世家,軍事素養和文武班底都非常雄厚,聲望也高,開局形勢就一片大好。也就李密、宇文化及這幾個隋朝貴族勉強能抗爭一下。

而曹操起兵時就艱難多了。

首先,當時漢朝人心未失,一開始各地州牧都是不滿董卓篡權才紛紛起兵的,很多州牧都沒有反心,打的是匡扶漢室的旗號。後來看漢室是在時已經沒救了才紛紛發展自己的勢力,但都是小心翼翼的,不敢大張旗鼓搶地盤,怕被群起而攻。所以曹操自190年起兵,一直到196年迎來漢獻帝之前,都是在陳留夾著尾巴做人,頂多打打山賊。迎來漢獻帝之後,靠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義名分才開始擴張。

其次,曹操根基弱但對手強。曹操迎來漢獻帝的時候,袁紹已經快統一了北方,袁術在淮南經營多年,劉表坐擁荊襄。曹操卻是在兗州四戰之地,窮的叮噹響,每打一仗都也休養數月積聚糧草。而且曹操的對手沒有一個簡單的,劉備、呂布、袁術、袁紹等都稱得上當世梟雄。曹操和他們對陣也是多次險勝,靠著出色的謀略和智慧才扭轉戰局,完全沒有劉邦、李淵那種摧枯拉朽的痛快。

最後,運勢也是一個原因。曹操統一北方後,又收降了荊州,劉備望風而逃,只剩下江東孫權還有點抵抗力,天下已經是一統在望了。可赤壁之戰一場東風把曹操十幾年積攢的實力都葬送在了孫劉聯軍手裡,曹操元氣大傷,只能跑回北方休養,這才給了孫、劉三分天下的機會。赤壁之戰是公元208年,如果那時曹操勝了,剩下的張魯、劉璋之徒自然可以傳檄而定,天下一統,那樣也才十幾年時間。

曹操的壯大幾乎都是靠以弱勝強艱難得來的,被曹操消滅的割據勢力不下十個,單以個人能力而論,曹操甚至要強於劉邦和李淵。


古今之言


一句話農民起義好消滅,諸侯爭霸難平定。我們來看看秦末,隋末,元末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農民起義力量非常強大。足以直接推翻一個朝代。

但是東漢末年比較特別,黃巾起義就是給各個諸侯練手的。曹操,劉備,孫堅都是靠平定黃巾軍起家。這些人依靠的是世家大族的支持。

孫策靠著江東士族起家,例如魯肅送了一半家產。所以諸葛亮才會說:“孫權具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這些士族樹大根深,最後孫權都不得不借著立太子之事削弱士族。陸遜被斥責憂懼而亡,朱據被殺,顧潭被流放。

而農民起義和諸侯最大的區別就是農民沒有根基,很可能一次失敗就會全軍覆滅。但是士族則不同,無論多少次失敗,只要你威望還在,隨時就能聯合當地士族再次拉起一直隊伍。更重要的是士族中有人才,農民起義往往會因為中高層的將領才能不足,又耽於享樂。

說的淺顯點就是農民起義的將領大多沒文化,當時又沒有人提出什麼綱領。又是突然崛起的新貴,民心根本就不附。就是一批烏合之眾,可能敗一次就作鳥獸散。


漁耕樵讀


一般這種問題他是沒有定論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因為我喜歡下棋,遇到菜鳥可能幾分鐘就把人給幹蒙圈了,可是如果遇到旗鼓相當的對手,一個多小時也只能平分秋色,要是遇到強大的對手,不但下的很累,內部就開始亂了陣腳了。就和很多人說漢朝對付匈奴那麼艱難,而曹操卻把北方治理的井井有序,下面我們就分析下他們為何會有這種差異?


一:先說曹操為何沒有統一天下?

首先:其實曹操是有兩次機會統一天下的,一是赤壁之戰,曹操在擊敗袁紹後就開始強大,公元207年,北方基本上被統一了,後來在收復荊州之後就決定攻打江東,信心滿滿的去打結果卻慘敗,此戰損失了數十萬精銳之師,便開始休養生息;二是漢中之戰,張魯投降後曹操本可以出兵攻打蜀國,劉備此時荊州根基不穩,奈何曹操再也不敢像上一次一樣貪功冒進了,連司馬懿的建議都不用了,最後反而漢中還被劉備拿下了,兩年後就去世了。其實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就曾說過要統一天下光靠自己是不行了,這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其次:曹操低估了孫權和劉邦的能力,他認為孫權就是個儒子,其實孫權同樣有野心稱帝,曹操來攻打時,孫權舉全國兵力抵抗,堅決不會投降,亂軍心者斬。曹操同樣認為劉備也不足為懼,沒想到劉備竟然一步步壯大,反而具備了抵抗曹魏的勢力,這也就成了三分天下之勢。

最後:曹魏集團內部也存在問題,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內部問題操心操肺,而孫劉皆為人傑非一時能攘除。加上這三人曹操年紀最大,恐怕也是力不從心了。

二:為什麼劉邦、李淵卻能短時間統一天下

秦末農民起義雖然很多,但是最後只有楚漢,也就是項羽和劉邦,在個人方面項羽剛愎自用,優柔寡斷,反觀劉邦知人善用,心思縝密,加上又有漢初三傑的輔佐,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項羽手下本來就很少,還不能聽范增諫言,失敗也是遲早的。再來看看李淵,李淵之所以同樣能快速統一天下,一是自己出身貴族,根基強大,加上自己幾個兒子也爭氣,特別是秦王李世民;二是隋朝統一了分裂的國家,雖然滅亡,但百姓還是渴望再次統一,避免戰亂。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劉邦、李淵和曹操他們面對的對手不一樣,不能說劉邦、李淵的對手不厲害,只是相對來說單一,都說厲害的人全都出在三國了,這句話也不是空穴來潮。


羽評郡主


生不逢時的確是個大的原因,不過我還有一種想法想與大家分享。



不知各位有沒有意識到西漢劉邦、三國曹操、唐朝李淵他們前朝的歷史背景。西漢前是秦朝、唐朝前是隋朝,秦朝和隋朝的歷史相似性很高,同樣是短命的統一王朝、也同樣是失道的統一王朝。而曹操之前的漢朝並不是這樣,漢朝國祚四百餘年,而且是個得民心的朝代,是因為朝內宦官專政和野外割據軍閥勢大致使皇權墜落從而引發的黃巾起義三國亂世,所以曹操和劉邦、李淵朝代天下大亂的病因是不一樣的。



這也就意味著三國亂世和秦末、隋末區別在於政治正當性存在與否的問題。秦末隋末只是想著快速更替舊封建政權,目的就是徹底推翻舊王朝建立新王朝,而三國亂世是有心而不敢反漢,至少是在赤壁大戰前沒人敢那麼幹,例如袁術貿然稱帝結果反而是招致自取滅亡,此外漢朝郡國並行制也是註定三國亂世是一場持久戰的關鍵原因。



此外相對來講,曹操同一時代的對手和自己能力差距不大,也是不能速戰速決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劉邦、李淵的運氣相對來講就比曹操好的多了。


納蘭談史


劉邦和李淵能夠用不到7年統一天下,而曹操打了34年依然是三足鼎立!

看上去好似劉邦和李淵很是威武,用不到七年就能幹成一番偉業,而曹操打了34年卻只能安居北方而不得南下半步,而顯得窩囊。

其實不然,劉邦與李淵所處的時代,分別是秦朝和隨朝分崩離析時刻,天下四海八荒之內群雄並起來起誓造反。而更多的都屬於草莽英雄,在大策略上就有很大的不足之處。這樣就可以利用精英人才一面攻打一面治理天下恢復生產。往往這樣的能夠進行相應的連續作戰,一邊攻城擴大疆域,還能夠及時的把佔領的領土轉化成自己的大後方保障後勤。

而曹操所處的時期則不同,挾天子而令諸侯,依然要維持天子的威儀,同時還要進行四海八荒之內的臣子進行封賞,以此來穩固自己的地位,還能借此來讓那些諸侯臣子互相削弱自己的力量,討伐一方的時候必須名正言順方能出兵。這樣就極大的牽制了自己時間上的把握,同時各地的諸侯都是名門之後,都有著治理一方太平的能力,如若不進行互相攻伐,基本上可以維持相對的太平無事。

秦朝和隋朝都是一切秩序都分崩離析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秩序來進行統一和鞏固,急需要一股生力軍的介入來大刀闊斧的開闢一個新世界新秩序。而漢朝在三足鼎立之前還一直在維持漢朝的正統地位,即使進入三國時期,三股勢力都有著自己的明確目的,那就是一個是統一華夏,一個是恢復漢室,另一個則是雄踞江東準備北上逐鹿中原,每一股勢力下都有很多的智慧廣博之人相輔佐。這一點與李淵劉邦的群雄並起的草莽英雄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