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譚延闓?

小小嬴政


譚延闓差一點就成了宋美齡的丈夫,這是民國小報喜歡津津樂道的最大的花邊新聞。是否是事實,不得而知。不過,有人這樣評價譚延闓,說他最大貢獻就是讓湘菜成了名,理由是譚延闓曾說:“吃喝嫖賭,人生四大嗜好,嫖賭與我無緣,吃喝在所不辭。”譚延闓是湖南茶陵人,又是民國風雲人物,他的愛好往往跟風者甚眾,所以,譚延闓好湘菜,湘菜因此聞名天下。

這可能是伴隨著譚延闓名字的一個坊間“段子”,整體來說,湘菜可能比譚延闓的名頭更大,不是譚延闓成就了湘菜,或是湘菜成就了譚延闓。當然,這亦是笑談。不過,論清末民初的風雲際會的人物,譚延闓絕對算得上名頭很響的一個。他與陳三立、譚嗣同三人並稱為“湖湘三公子”;還與陳三立、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為“維新四公子”。由此可見譚延闓在清末民初對政治的影響,和因為這種政治影響帶來的個人聲譽之高。

1880年,譚延闓出生於父親譚鍾麟在杭州的官邸。1893年,他在湖南長沙參加了童子試,考中秀才。1902年參加鄉試,中舉人。1904年,譚延闓參加了清朝的最後一次科舉考試,在會試(省試)中考了第一名,成了名動一時的會元,隨後參加了殿試,被列為二甲第35名,賜進士出身。

學問和才具上是一等人才,這是毋庸置疑的。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曾稱譚延闓為“奇才”,讚揚他的書法:“筆力殆可扛鼎。”舉進士後,譚延闓被朝廷任命為翰林院編修官,隨後返回家鄉湖南,任過湖南中路師範學堂監督、明德學堂總辦等職。1906年,清政府決定在北京籌辦資政院後,譚延闓約起一幫人成立了“湖南憲政公會”,開展君主立憲活動。1909年,湖南諮議局成立,他被推為議長,從此成為了湖南立憲派的首腦人物。

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黨人焦達峰、陳作新率新軍舉行了長沙起義,建立了湖南都督府,二人自立為正副都督。以譚延闓為首的立憲派,則成立了湖南都督府參議院,譚延闓被推舉為院長。後都督府成立軍政、民政兩部,譚延闓任民政部長,總攬湖南民政事務。同年,譚延闓策動新軍發動武裝政變,殺了焦達峰和陳作新,諮議局推舉譚延闓繼任都督,從此,他成為了湖南都督,獲得了湖南政權。

1912年,譚延闓加入了國民黨,又被袁世凱任命為正式的湖南省都督,權力如日中天。1913年,他參加了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宣佈湖南獨立,因此袁世凱撤銷了他的湖南都督一職,譚延闓只得離開湖南,寄居上海、青島等地。

1916年,程潛進攻長沙,趕走了當時的湖南都督,隨後,北洋政府又任命已經投靠北洋政府的譚延闓為湖南省省長兼督軍,譚延闓第二次執掌湖南政權。1917年,北洋政府免去了譚延闓湖南督軍一職,他不願意當空頭省長,辭職而去。後在桂系軍閥的幫助下重返湖南,任湖南督軍、湘軍司令、湖南省長,第三次執掌湖南政權。1920年再次被湘軍總指揮趙恆惕驅趕下臺。

1922年,譚延闓再次加入中國國民黨,重新投靠孫中山。1923年隨孫中山到達廣州,任大元帥大本營內政、建設二部部長。後被孫中山任為湖南省省長兼討賊軍總司令,率部入湘,討伐趙恆惕,失敗回廣州。

此時,譚延闓已經掌握了一支1萬多人的軍隊,受到孫中山的重視和重用,任為湘軍總司令兼大元帥大本營秘書長。後率軍北伐,任建國軍北伐總司令,進軍江西。廣州政府成立,他出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兼軍事委員會委員,所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兼軍長,授上將軍銜。

1926年,中山艦事件後,汪精衛出國,譚延闓曾任國民政府代理主席和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1930年秋,譚延闓因腦溢血在南京去世。對於譚延闓的為人,褒之者稱他為“民國一完人”,貶之者稱他為“政壇不倒翁”。


帝國的臉譜


對於譚延闓,還沒真覺得是什麼革命家、軍事家之類的大名頭,只覺得一幅“濁世翩翩佳公子”之感,放在現在也是所有美女之最愛。

其一,系出名門。譚延闓的老爸,為二甲十名進士,進士也還罷了,官至湖廣總督,封疆大吏,一品大員。譚延闓妥妥的“官二代”,可不是不入流的“官二代”哦!

其二,雖是“官二代”,可人家不紈絝,13歲為秀才,24歲會試成為湖南歷史上第一個“會元”,比現在省高考狀元要牛多了!妥妥的一個“大學霸”!殿試中二甲進士,入翰林,這相當於中科院博士生學歷。想想這樣的成績會吸引多少美少女的尖叫?

其三,民國第一書法家,有“南譚北於”之譽。這比什麼萬貫家財都好使,隨便寫幾個字,就換大把銀子,家裡草稿紙都得有人偷,這是有“點金之手”的人。

其四,民國第一食客,大美食家!這活得多有情趣!不僅是四處吃美食,人家自己在家裡做美食!湘菜中“組庵湘菜”系列,就是譚延闓和他家的廚師發明的。這系列才是現在湘菜的頭牌,什麼辣椒炒肉,剁椒魚頭與之相比弱爆了!沒組庵系列菜,湘菜要入八大菜系都難!

民國的其它公子們,比如張學良、袁克定等,和譚延闓相比,也是弱爆了,不在一個層級上。至於維新四公子,三督湖南,出任國民黨中央主席,任民國政府主席,首任行政院院長等,不過是大公子趕時髦,隨手順勢玩而已,譚延闓也未必上過心,所以才有了“三不主義”。

民國風流瀟灑第一人也!






淨月暖陽


首先,題主陳述有誤

譚延闓參加的是最後一次科舉,因為英國要求凡是鬧義和團的地方必須5年停科舉,在張之洞、李鴻章的通融下,一些鬧義和團的省份可以辦科舉,但北京不得進行終考,加上北京貢院被毀壞(不過需要恢復的話並不難),所以最後一次科舉移到河南。

在河南科舉中,譚延闓取得了第一名。

圖片說明:人們傳說譚延闓本能成為末代科舉狀元,是慈禧將他的名字撤下,最終只得了二甲第三十五名,此為謬傳。負責廷試的大臣交上去的10人卷子中,並無譚延闓的,在前四名中,也無譚延闓。

譚延闓能得第一,因為得到了張百熙的照顧。

張百熙是主考之一,據主考官之一陳夔龍在《夢焦亭雜記》中稱,主考官張百熙拿著譚延闓的考卷對他說:“我們湖南自從國朝定鼎,二百六十來年,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齊全,解元也得了不少,就只差一位會元……我特地跟裕相(指協辦大學士裕德)請商,請他將這本卷子作為會元,也好免使我湘科名有個會元的缺陷。承蒙裕相允讓,你看,這一本就是會元卷子了。”

圖片說明:譚延闓的書法確實頗有功力。

其二,譚延闓為什麼能考中會元

譚延闓精楷書,名臣翁同龢以書法名揚海內,他見了譚的書法,稱讚說:“筆力殆可扛鼎。”

科舉原本採取糊名謄抄制度,考官原本是不太知道考生是誰的。但最後一次科舉,張之洞拒絕湖北舉子參加,在他影響下,東南7省不派生員赴考。

為了籠絡張之洞,慈禧請他提出改革科舉的意見。張之洞提出很多關鍵性改革措施,都被否決,只好從他的建議中找出一個不關鍵的建議:廢除糊名謄抄制度,因為這等於將考生的命運交給抄寫員,有作弊的可能。

圖片說明:如果不是張之洞窮搗亂,譚延闓連會元都當不上。

張之洞這個愚蠢的建議得到推行,所以考官能知道舉子的姓名,有了背後操作的空間。譚延闓的父親譚鍾麟曾任兩廣總督,他在官場中的影響力很大。此外,當時科舉改成策論,廢八股,可舉子又沒有行政經驗,哪裡能提出什麼好策論呢?所以考官只好拿最硬性標準來比拼——比書法。

譚延闓書道甚精,加上有奧援,拿到會元不奇怪。

其三,譚延闓為什麼沒成狀元

清代中期以後,皇帝很少親自參加殿試,基本是派大臣考試,然後將考卷交給皇帝最後批准。所以,慈禧不喜歡譚延闓姓名的說法只是傳說,因為狀元劉春霖工小楷,時人稱“大楷學顏(真卿),小楷學劉”,劉春霖曾幫慈禧抄經書,所以早已內定好。

圖片說明:劉春霖的書法深受慈禧喜愛,他當狀元應早已內定好。

殿試報上去的前四名是朱汝珍、劉春林、張啟後、商衍鎏,並無譚延闓。況且,朱汝珍就是廣東人,與康有為、梁啟超同省,慈禧太后尚且沒有把他拿下去,怎麼會想到拿掉譚延闓呢?

可見,譚延闓得到會元后,殿試的潛規則就已經把他列名二甲了。

朱汝珍本來報上去是狀元,他被拿下來,因為他的書法更有金石味,長於大楷,不符合慈禧的審美習慣。

其四,譚延闓在政壇成績不大

辛亥革命後,譚延闓三度出任湖南總督,但每次都被手下人幹掉,他比較書生氣,自認為是革命元老,總想靠人際關係來折騰別人,但在有槍桿子的軍閥面前,他基本是沒有競爭力的。

譚延闓擅長書法、詩歌,卻以槍法著稱,雙手各執一槍,十彈全中。陳炯明兵變時,譚延闓寸步不離孫中山,得到了孫中山的信任。

圖片說明:譚延闓葬禮上,蔣介石親自參與。

譚延闓性格溫和,曾有人將宋美齡介紹給他,宋的母親也對他非常滿意,但譚延闓考慮到自己已經年長,怕控制不了留過洋的宋美齡,便認宋美齡為義妹,既不傷宋家面子,又能置身事外,可見譚延闓長於做人,但看其政績,幾乎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東西。所以當時人稱他是“民國馮道”。

其五,譚延闓最大貢獻是幫湘菜成了名

譚延闓精於吃,曾說:“吃喝嫖賭,人生四大嗜好,嫖賭與我無緣,吃喝在所不辭。”

他隨身必帶一名廚,對外稱是副官,專門給他做魚翅,所以人們又稱譚延闓為“魚翅司令”。譚延闓每有佳宴,必琢磨其菜品,讓副官回來仿造,並根據湘菜的特點加以改造。

在現代湘菜的推廣和發展上,譚延闓倒是做了一點貢獻。

圖片說明:在現代湘菜中,有很多祖庵菜,祖庵即譚延闓的字,圖為祖庵熬肉。

因為太貪吃,40多歲已有高血壓,醫生勸他忌口,他卻不以為然,結果50歲時,吃了一頓魚翅後,到東郊馬場觀馬,途中頭疼劇烈,急送醫院,因腦溢血去世。

他算是快快樂樂地過了一輩子。


老虎他爹


宋美齡的一生中,最為人樂道的還是她和蔣介石的婚姻,雖然蔣介石最初追求宋美齡的時候,考慮最多的還是政治方面的聯姻,但是觀察兩人結婚後的夫妻生活,也算是比較和睦的。不過,宋美齡在嫁給蔣介石之前,差點就嫁給了另外一個人。但是,那個人卻因為前妻的一句遺言拒絕迎娶宋美齡。可以說,他的這次拒絕,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的歷史也產生了影響,他就是譚延闓。

譚延闓的原配夫人叫做方榕卿。方榕卿是一位官家小姐,他們兩家的長輩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定下這樁親事。他倆正式成親的時候都還不滿18歲,方榕卿更是年幼,當時才只有13歲。年紀雖小,方榕卿長得倒是非常漂亮,而且很是端莊,性子溫柔又賢惠。譚延闓在娶了她之後,將家中的大小事務都慢慢交給妻子來處理,他自己就在外面專心做事業。再加上他本人非常有上進心,所以在他31歲的時候,就當上了湖南省的都督。

1918年,方榕卿剛滿36歲,卻不幸染上了重病去世了。她去世之前,讓孩子們將一句遺言轉告給自己的夫君,希望他以後不要再續絃了,專心撫養兩個人的孩子。當時譚延闓正在湖南處理政事,突然得知這個噩耗,非常傷心。他本就和妻子比較恩愛,在聽了妻子的遺言之後,就發誓不會再結婚了,而且還吃素三個月,以示對妻子的悼念。那個時候,譚延闓也才38歲,正是身強力壯的時候,不過他始終記著妻子的遺言,便再也沒有去找女人,身邊的朋友都說他非常潔身自好。每年的三月初三是兩個人的結婚紀念日,每到這日,譚延闓都會作詩一首來追思亡妻。

後來譚延闓投奔了孫中山,為了保護孫中山不惜自己衝在最前面,所以孫中山很是看重這位手下加兄弟,而且非常關心他的終身大事,孫中山還打算等宋美齡學成歸國的時候,將宋美齡介紹給他。但是,譚延闓在聽到這個消息後卻非常為難,他不想直接拒絕,不然會讓孫中山沒面子;但是又不能不拒絕,否則就違背了自己當初的誓言。

最後,譚延闓想了一個方法,他帶著厚禮到宋府拜訪,還特意認了宋太太做乾孃,這樣在名義上他就成了宋美齡的乾哥哥,這樣一來,他面臨的難題也就解決了。後來,他雖然沒有和宋美齡結婚,但是卻經常會送乾妹妹一些禮物以示關心,宋美齡在譚延闓的面前也會親切的叫他阿哥。

宋美齡和蔣介石的這段感情,最初的時候,宋家人是非常反對的。宋美齡無奈,只好請譚延闓去做自己母親的工作。最後經過譚延闓的勸說,宋家人終於同意了。試想一下,如果當初譚延闓沒有聽從亡妻的遺言,估計宋美齡也不會嫁給蔣介石為妻,而蔣介石當時得不到宋家的助力,很可能當時的歷史舞臺上就沒有他的份了,真的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啊!


傲嬌的小農人


首先糾正題目說明中的一個錯誤,在1904年那科考試中,譚延闓得中會試第一名,成為湖南歷史上唯一一名會元。而殿試第一名本是廣東人朱汝珍,慈禧太后厭惡其名字中的“珍”字與珍妃相同,再說慈禧也不喜歡他的書法,第二名劉春霖用的是細筆,正好對慈禧的路子,且名字中的“春霖”非常吉利,於是便將狀元給了劉春霖——劉春霖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

譚延闓出身官宦世家,父親是晚清大臣,曾任封疆大吏之職,譚延闓也由此被列為瀟湘三公子之一。1904年,譚高中會元,聲名遠揚,但他卻走向清廷的對立面,成為保路運動和立憲運動的推動者,民國後被推為湖南都督,後來又多次督湘,成為民初湖南最大的實力派人物。

譚延闓一生最英明的一步是他在孫中山倒黴時南下廣州,出任孫中山大本營內政部長。這時廣東實力派陳炯明驅逐孫中山,譚氏此舉讓孫中山非常感動,他也由此成為孫的心腹人物,步入了國民黨的核心。後來譚延闓擔任國民政府代理主席、主席及行政院院長,與孫中山的信任皆有關聯。

譚延闓是個文人,又是個政客,為人非常圓滑,誰也不得罪,所以有人稱他是“藥中甘草”,和誰都能配合,和誰也不掙權。蔣介石正是看中了他的這一點,所以兩人關係很好,從來沒有起過爭端。

因為這些原因,所以世人對其褒貶不一,褒之者稱其為“民國一完人”,貶之者稱之“政壇不倒翁”——譚延闓就是這樣一個讓人又愛又恨、又喜又悲的歷史奇人。

譚延闓墓位於中山陵側的靈谷寺,墓穴規模僅次於中山陵,備極哀榮

另外,譚延闓還號稱民國第一號美食家,他首創的“譚家菜”至今流行全國。但譚最後也死在好吃上,1930年9月21日,譚延闓在外出時突發腦溢血,第二天去世,享年51歲——據說譚氏此病源於大吃大喝。









民國年間那些事


從科舉名次來聊譚延闓,這角度太窄。民國千秋人物形形色色,譚延闓閃現其間,聞其名但沒去深究的是多數,這其實是一種錯過,因為譚延闓的身上濃縮了太多中國人的老練、油滑。

或者這麼說吧,在民國,譚延闓幾乎可以算得上混社會的頭號大師,您說,這樣的人物咱們該不該詳知一二。

譚延闓是個官二代,他爹譚鍾麟官至兩廣總督。和那些紈絝子弟官二代不同,譚延闓從小就是奇才,他爹對他的教育也是文武兼備。

有天賦,有栽培,青年譚延闓才華橫溢到了何種程度呢?詩寫的好,文作的好,字寫的更好,這是文的一面,還有武的一面,馬騎的棒,槍打的準。

在混前程的大道上,譚延闓首先用到的是他的文才。1904年,他參加清末最後一次科舉,先中會元,再中進士,這裡提一句,說他本來中了狀元因慈禧嫌棄被拿掉了,這是謠傳。

按說,這樣一個出身名門的士子怎麼發展也不應該發展成混官場、混社會的老油條,但譚延闓卻用事實告訴我們,亂世不油膩,不圓滑,像他這樣的讀書人很難立得住,混得開。

對於處世,譚延闓自稱有兩字要訣,一個是“混”,一個是“滾”。正是在這兩字口訣下,譚延闓一路從清末的立憲派混成湖南都督,又從湖南都督混成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前程在他那裡儼然就是個雪球,越滾越大。

下面咱們就抽取一些鮮活而具體的片段,來看看譚延闓是怎麼一路滾雪球的。

1911年10月底,湖南軍政府第一任正副都督遭遇兵變被殺。事後,長沙省城一片混亂,士紳們趁機開始散言,說當下只有譚三爺出來才能收拾殘局不可,此輿論一出,再加上有人四處活動,不久譚延闓就被推為了湖南都督。

其實,這些輿論、動作全是譚延闓私下授意的。

這些還不算什麼,當各方代表敦促譚延闓就任都督時,此人接下來的全套表演更是圓滑之極。

第一步,再三推讓,非得三請三辭後才最終開口——眾位愛護延闓,可這是將延闓放在炭火上烤呀,現在時局混亂,百姓遭殃,若不是奉母之命,卑職斷不會出來維持局面。

第二步,非八臺大轎抬去就任不可,一下轎子呢,非得拜倒在前正副都督的靈前大哭一場不可。

完全就是民國版的諸葛亮弔喪!

經這一番表演,有情有義,臨危受命的形象立得別提有多深入人心了。

這是巧上位,一旦遇到麻煩,這位譚三爺卻是溜得比誰都快。民國南北之爭時,他早早地就溜跑進上海灘躲了起來,等到軍閥張敬堯被湖南人趕走後,他一刻也沒耽誤,屁顛顛地就回來了。

遇壞事就溜,遇好事就上,他難道就不怕世人不答應?

沒關係,譚三爺的哭功殺傷力十足,聲情並茂地哭一場,這位爺總能贏得世人的諒解和同情。

除了這來去自如的油滑,深陷亂世漩渦時,譚三爺也是極高明的。稍瞭解的都知道,譚三爺是個吃貨美食家,創新發明了不少菜,“組安肉”、“畏三豆腐”什麼的。

對於如何在漩渦中自保,譚三爺也有一套從烹飪豆腐中得來的心法——刀切豆腐面面光。

二次革命時,譚三爺竟然能在不到20天的時間裡,先宣佈湖南獨立,後又取消湖南獨立。

為此,有人指責他,你這傢伙一時反袁,一時擁袁,太牆頭草了吧?

瞧資深滑頭是怎麼回答的:湖南宣佈獨立,從當時情況看,那是水到渠成;現在四面楚歌,取消獨立,這是瓜熟蒂落。

說完這,轉臉還要給袁世凱遞句話:湖南獨立,延闓不任其咎;取消獨立,延闓不居其功。

什麼是滴水不漏、兩頭敷衍的高明話術?

譚三爺這就是範本。

在兩頭敷衍之上,混亂世官場,譚三爺還有更高的高明之處。

胡漢民曾逢人便稱讚譚延闓“休休有容”,這詞什麼意思呢?文雅點說,此人每臨大事有靜氣;通俗點說,此人很少記仇,任憑誰給他難堪,他總是淡淡一笑,從不計較。

因為有這樣的秉性操守,譚延闓有“藥中甘草”的美譽,不烈、不毒,但論中和調解的效用,譚三爺首屈一指。

北伐勝利後,國民黨一度有寧、漢、滬三派勢力,譚延闓以他的“甘草”混法,深得三派的歡迎,哪一派都想拉攏他。

蔣介石漸成獨裁之勢後,譚延闓的“甘草”混法隨之演變升級,變成了“三不”主義——不負責、不建言、不得罪人。

1929年1月,譚延闓五十歲生日時,有人罵他,將他說成奸相嚴嵩和歷經四朝五姓的不倒翁馮道。

譚延闓聽了很高興,說自己是嚴嵩不計較,說自己是馮道多好呀,有幾人能修煉到馮道的境界------亂世不倒,老宜長樂。

通過這些看譚延闓,其人似乎是個沒有氣魄的人,大部分時候的確如此,但關鍵時刻卻也有讓人折服的地方。

在投奔孫中山這一環節上,譚延闓的表現就挺讓人刮目相看,孫中山被陳炯明排擠到上海落難的時候,譚延闓不僅有眼光,而且有魄力,他把家產田地賣了,所得五萬大洋全資助了孫中山。

因為這事,加之後來始終追隨孫中山左右,孫中山對他器重到什麼程度?

想把小姨子宋美齡介紹給他。

但譚延闓婉拒了。婉拒的理由也很令人佩服——我不能背了亡妻,討第二個夫人。

衝這一點,譚延闓骨子裡其實是有情有義之人。

因為跟宋美齡有這個淵源,所以他後來成了蔣介石和宋美齡的介紹人,當初宋家反對宋美齡嫁蔣介石時,還是譚延闓出面說情,並最終促成了蔣宋結合。

這也是後來蔣介石很感念譚延闓的地方,要不他很難能混上國民政府主席的高位。

1930年9月22日,譚延闓突發腦溢血,在南京逝世,蔣介石二話沒說為他舉行了國葬,宋子文感恩譚延闓,撥專款為他修墓,葬於中山陵一側,宏偉氣派僅遜於中山陵。

這是何等的哀榮!

好像一生只有朋友,沒有敵人的人才能混到這地步。

最後提一筆民國某小報在譚延闓死後刊登的一幅輓聯——

混之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搖大擺,命大福大,大到院長;

球的本能滾而已!滾來滾去,滾入滾出,東滾西滾,滾進棺材。

妙絕不?

服氣否?


黑句本


譚延闓被稱為“百草”,左右逢源,八面玲瓏,為了讓去世的母親從大門而出,他躺在棺材蓋上,讓人抬出。宋美齡的母親非常喜歡譚延闓,想把女兒許配譚,譚婉拒,並且和宋美齡以兄妹相稱。後來蔣中正夫婦把譚延闓的女兒譚祥許配給陳誠,陳誠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譚延闓的書法宗顏魯公,曾為《文匯報》題寫刊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