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谭延闿?

小小嬴政


谭延闿差一点就成了宋美龄的丈夫,这是民国小报喜欢津津乐道的最大的花边新闻。是否是事实,不得而知。不过,有人这样评价谭延闿,说他最大贡献就是让湘菜成了名,理由是谭延闿曾说:“吃喝嫖赌,人生四大嗜好,嫖赌与我无缘,吃喝在所不辞。”谭延闿是湖南茶陵人,又是民国风云人物,他的爱好往往跟风者甚众,所以,谭延闿好湘菜,湘菜因此闻名天下。

这可能是伴随着谭延闿名字的一个坊间“段子”,整体来说,湘菜可能比谭延闿的名头更大,不是谭延闿成就了湘菜,或是湘菜成就了谭延闿。当然,这亦是笑谈。不过,论清末民初的风云际会的人物,谭延闿绝对算得上名头很响的一个。他与陈三立、谭嗣同三人并称为“湖湘三公子”;还与陈三立、徐仁铸、陶菊存并称为“维新四公子”。由此可见谭延闿在清末民初对政治的影响,和因为这种政治影响带来的个人声誉之高。

1880年,谭延闿出生于父亲谭钟麟在杭州的官邸。1893年,他在湖南长沙参加了童子试,考中秀才。1902年参加乡试,中举人。1904年,谭延闿参加了清朝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在会试(省试)中考了第一名,成了名动一时的会元,随后参加了殿试,被列为二甲第35名,赐进士出身。

学问和才具上是一等人才,这是毋庸置疑的。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曾称谭延闿为“奇才”,赞扬他的书法:“笔力殆可扛鼎。”举进士后,谭延闿被朝廷任命为翰林院编修官,随后返回家乡湖南,任过湖南中路师范学堂监督、明德学堂总办等职。1906年,清政府决定在北京筹办资政院后,谭延闿约起一帮人成立了“湖南宪政公会”,开展君主立宪活动。1909年,湖南咨议局成立,他被推为议长,从此成为了湖南立宪派的首脑人物。

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率新军举行了长沙起义,建立了湖南都督府,二人自立为正副都督。以谭延闿为首的立宪派,则成立了湖南都督府参议院,谭延闿被推举为院长。后都督府成立军政、民政两部,谭延闿任民政部长,总揽湖南民政事务。同年,谭延闿策动新军发动武装政变,杀了焦达峰和陈作新,咨议局推举谭延闿继任都督,从此,他成为了湖南都督,获得了湖南政权。

1912年,谭延闿加入了国民党,又被袁世凯任命为正式的湖南省都督,权力如日中天。1913年,他参加了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宣布湖南独立,因此袁世凯撤销了他的湖南都督一职,谭延闿只得离开湖南,寄居上海、青岛等地。

1916年,程潜进攻长沙,赶走了当时的湖南都督,随后,北洋政府又任命已经投靠北洋政府的谭延闿为湖南省省长兼督军,谭延闿第二次执掌湖南政权。1917年,北洋政府免去了谭延闿湖南督军一职,他不愿意当空头省长,辞职而去。后在桂系军阀的帮助下重返湖南,任湖南督军、湘军司令、湖南省长,第三次执掌湖南政权。1920年再次被湘军总指挥赵恒惕驱赶下台。

1922年,谭延闿再次加入中国国民党,重新投靠孙中山。1923年随孙中山到达广州,任大元帅大本营内政、建设二部部长。后被孙中山任为湖南省省长兼讨贼军总司令,率部入湘,讨伐赵恒惕,失败回广州。

此时,谭延闿已经掌握了一支1万多人的军队,受到孙中山的重视和重用,任为湘军总司令兼大元帅大本营秘书长。后率军北伐,任建国军北伐总司令,进军江西。广州政府成立,他出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兼军事委员会委员,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兼军长,授上将军衔。

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汪精卫出国,谭延闿曾任国民政府代理主席和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1930年秋,谭延闿因脑溢血在南京去世。对于谭延闿的为人,褒之者称他为“民国一完人”,贬之者称他为“政坛不倒翁”。


帝国的脸谱


对于谭延闿,还没真觉得是什么革命家、军事家之类的大名头,只觉得一幅“浊世翩翩佳公子”之感,放在现在也是所有美女之最爱。

其一,系出名门。谭延闿的老爸,为二甲十名进士,进士也还罢了,官至湖广总督,封疆大吏,一品大员。谭延闿妥妥的“官二代”,可不是不入流的“官二代”哦!

其二,虽是“官二代”,可人家不纨绔,13岁为秀才,24岁会试成为湖南历史上第一个“会元”,比现在省高考状元要牛多了!妥妥的一个“大学霸”!殿试中二甲进士,入翰林,这相当于中科院博士生学历。想想这样的成绩会吸引多少美少女的尖叫?

其三,民国第一书法家,有“南谭北于”之誉。这比什么万贯家财都好使,随便写几个字,就换大把银子,家里草稿纸都得有人偷,这是有“点金之手”的人。

其四,民国第一食客,大美食家!这活得多有情趣!不仅是四处吃美食,人家自己在家里做美食!湘菜中“组庵湘菜”系列,就是谭延闿和他家的厨师发明的。这系列才是现在湘菜的头牌,什么辣椒炒肉,剁椒鱼头与之相比弱爆了!没组庵系列菜,湘菜要入八大菜系都难!

民国的其它公子们,比如张学良、袁克定等,和谭延闿相比,也是弱爆了,不在一个层级上。至于维新四公子,三督湖南,出任国民党中央主席,任民国政府主席,首任行政院院长等,不过是大公子赶时髦,随手顺势玩而已,谭延闿也未必上过心,所以才有了“三不主义”。

民国风流潇洒第一人也!






净月暖阳


首先,题主陈述有误

谭延闿参加的是最后一次科举,因为英国要求凡是闹义和团的地方必须5年停科举,在张之洞、李鸿章的通融下,一些闹义和团的省份可以办科举,但北京不得进行终考,加上北京贡院被毁坏(不过需要恢复的话并不难),所以最后一次科举移到河南。

在河南科举中,谭延闿取得了第一名。

图片说明:人们传说谭延闿本能成为末代科举状元,是慈禧将他的名字撤下,最终只得了二甲第三十五名,此为谬传。负责廷试的大臣交上去的10人卷子中,并无谭延闿的,在前四名中,也无谭延闿。

谭延闿能得第一,因为得到了张百熙的照顾。

张百熙是主考之一,据主考官之一陈夔龙在《梦焦亭杂记》中称,主考官张百熙拿着谭延闿的考卷对他说:“我们湖南自从国朝定鼎,二百六十来年,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齐全,解元也得了不少,就只差一位会元……我特地跟裕相(指协办大学士裕德)请商,请他将这本卷子作为会元,也好免使我湘科名有个会元的缺陷。承蒙裕相允让,你看,这一本就是会元卷子了。”

图片说明:谭延闿的书法确实颇有功力。

其二,谭延闿为什么能考中会元

谭延闿精楷书,名臣翁同龢以书法名扬海内,他见了谭的书法,称赞说:“笔力殆可扛鼎。”

科举原本采取糊名誊抄制度,考官原本是不太知道考生是谁的。但最后一次科举,张之洞拒绝湖北举子参加,在他影响下,东南7省不派生员赴考。

为了笼络张之洞,慈禧请他提出改革科举的意见。张之洞提出很多关键性改革措施,都被否决,只好从他的建议中找出一个不关键的建议:废除糊名誊抄制度,因为这等于将考生的命运交给抄写员,有作弊的可能。

图片说明:如果不是张之洞穷捣乱,谭延闿连会元都当不上。

张之洞这个愚蠢的建议得到推行,所以考官能知道举子的姓名,有了背后操作的空间。谭延闿的父亲谭钟麟曾任两广总督,他在官场中的影响力很大。此外,当时科举改成策论,废八股,可举子又没有行政经验,哪里能提出什么好策论呢?所以考官只好拿最硬性标准来比拼——比书法。

谭延闿书道甚精,加上有奥援,拿到会元不奇怪。

其三,谭延闿为什么没成状元

清代中期以后,皇帝很少亲自参加殿试,基本是派大臣考试,然后将考卷交给皇帝最后批准。所以,慈禧不喜欢谭延闿姓名的说法只是传说,因为状元刘春霖工小楷,时人称“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刘春霖曾帮慈禧抄经书,所以早已内定好。

图片说明:刘春霖的书法深受慈禧喜爱,他当状元应早已内定好。

殿试报上去的前四名是朱汝珍、刘春林、张启后、商衍鎏,并无谭延闿。况且,朱汝珍就是广东人,与康有为、梁启超同省,慈禧太后尚且没有把他拿下去,怎么会想到拿掉谭延闿呢?

可见,谭延闿得到会元后,殿试的潜规则就已经把他列名二甲了。

朱汝珍本来报上去是状元,他被拿下来,因为他的书法更有金石味,长于大楷,不符合慈禧的审美习惯。

其四,谭延闿在政坛成绩不大

辛亥革命后,谭延闿三度出任湖南总督,但每次都被手下人干掉,他比较书生气,自认为是革命元老,总想靠人际关系来折腾别人,但在有枪杆子的军阀面前,他基本是没有竞争力的。

谭延闿擅长书法、诗歌,却以枪法著称,双手各执一枪,十弹全中。陈炯明兵变时,谭延闿寸步不离孙中山,得到了孙中山的信任。

图片说明:谭延闿葬礼上,蒋介石亲自参与。

谭延闿性格温和,曾有人将宋美龄介绍给他,宋的母亲也对他非常满意,但谭延闿考虑到自己已经年长,怕控制不了留过洋的宋美龄,便认宋美龄为义妹,既不伤宋家面子,又能置身事外,可见谭延闿长于做人,但看其政绩,几乎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东西。所以当时人称他是“民国冯道”。

其五,谭延闿最大贡献是帮湘菜成了名

谭延闿精于吃,曾说:“吃喝嫖赌,人生四大嗜好,嫖赌与我无缘,吃喝在所不辞。”

他随身必带一名厨,对外称是副官,专门给他做鱼翅,所以人们又称谭延闿为“鱼翅司令”。谭延闿每有佳宴,必琢磨其菜品,让副官回来仿造,并根据湘菜的特点加以改造。

在现代湘菜的推广和发展上,谭延闿倒是做了一点贡献。

图片说明:在现代湘菜中,有很多祖庵菜,祖庵即谭延闿的字,图为祖庵熬肉。

因为太贪吃,40多岁已有高血压,医生劝他忌口,他却不以为然,结果50岁时,吃了一顿鱼翅后,到东郊马场观马,途中头疼剧烈,急送医院,因脑溢血去世。

他算是快快乐乐地过了一辈子。


老虎他爹


宋美龄的一生中,最为人乐道的还是她和蒋介石的婚姻,虽然蒋介石最初追求宋美龄的时候,考虑最多的还是政治方面的联姻,但是观察两人结婚后的夫妻生活,也算是比较和睦的。不过,宋美龄在嫁给蒋介石之前,差点就嫁给了另外一个人。但是,那个人却因为前妻的一句遗言拒绝迎娶宋美龄。可以说,他的这次拒绝,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历史也产生了影响,他就是谭延闿。

谭延闿的原配夫人叫做方榕卿。方榕卿是一位官家小姐,他们两家的长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定下这桩亲事。他俩正式成亲的时候都还不满18岁,方榕卿更是年幼,当时才只有13岁。年纪虽小,方榕卿长得倒是非常漂亮,而且很是端庄,性子温柔又贤惠。谭延闿在娶了她之后,将家中的大小事务都慢慢交给妻子来处理,他自己就在外面专心做事业。再加上他本人非常有上进心,所以在他31岁的时候,就当上了湖南省的都督。

1918年,方榕卿刚满36岁,却不幸染上了重病去世了。她去世之前,让孩子们将一句遗言转告给自己的夫君,希望他以后不要再续弦了,专心抚养两个人的孩子。当时谭延闿正在湖南处理政事,突然得知这个噩耗,非常伤心。他本就和妻子比较恩爱,在听了妻子的遗言之后,就发誓不会再结婚了,而且还吃素三个月,以示对妻子的悼念。那个时候,谭延闿也才38岁,正是身强力壮的时候,不过他始终记着妻子的遗言,便再也没有去找女人,身边的朋友都说他非常洁身自好。每年的三月初三是两个人的结婚纪念日,每到这日,谭延闿都会作诗一首来追思亡妻。

后来谭延闿投奔了孙中山,为了保护孙中山不惜自己冲在最前面,所以孙中山很是看重这位手下加兄弟,而且非常关心他的终身大事,孙中山还打算等宋美龄学成归国的时候,将宋美龄介绍给他。但是,谭延闿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却非常为难,他不想直接拒绝,不然会让孙中山没面子;但是又不能不拒绝,否则就违背了自己当初的誓言。

最后,谭延闿想了一个方法,他带着厚礼到宋府拜访,还特意认了宋太太做干娘,这样在名义上他就成了宋美龄的干哥哥,这样一来,他面临的难题也就解决了。后来,他虽然没有和宋美龄结婚,但是却经常会送干妹妹一些礼物以示关心,宋美龄在谭延闿的面前也会亲切的叫他阿哥。

宋美龄和蒋介石的这段感情,最初的时候,宋家人是非常反对的。宋美龄无奈,只好请谭延闿去做自己母亲的工作。最后经过谭延闿的劝说,宋家人终于同意了。试想一下,如果当初谭延闿没有听从亡妻的遗言,估计宋美龄也不会嫁给蒋介石为妻,而蒋介石当时得不到宋家的助力,很可能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就没有他的份了,真的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傲娇的小农人


首先纠正题目说明中的一个错误,在1904年那科考试中,谭延闿得中会试第一名,成为湖南历史上唯一一名会元。而殿试第一名本是广东人朱汝珍,慈禧太后厌恶其名字中的“珍”字与珍妃相同,再说慈禧也不喜欢他的书法,第二名刘春霖用的是细笔,正好对慈禧的路子,且名字中的“春霖”非常吉利,于是便将状元给了刘春霖——刘春霖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谭延闿出身官宦世家,父亲是晚清大臣,曾任封疆大吏之职,谭延闿也由此被列为潇湘三公子之一。1904年,谭高中会元,声名远扬,但他却走向清廷的对立面,成为保路运动和立宪运动的推动者,民国后被推为湖南都督,后来又多次督湘,成为民初湖南最大的实力派人物。

谭延闿一生最英明的一步是他在孙中山倒霉时南下广州,出任孙中山大本营内政部长。这时广东实力派陈炯明驱逐孙中山,谭氏此举让孙中山非常感动,他也由此成为孙的心腹人物,步入了国民党的核心。后来谭延闿担任国民政府代理主席、主席及行政院院长,与孙中山的信任皆有关联。

谭延闿是个文人,又是个政客,为人非常圆滑,谁也不得罪,所以有人称他是“药中甘草”,和谁都能配合,和谁也不挣权。蒋介石正是看中了他的这一点,所以两人关系很好,从来没有起过争端。

因为这些原因,所以世人对其褒贬不一,褒之者称其为“民国一完人”,贬之者称之“政坛不倒翁”——谭延闿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又爱又恨、又喜又悲的历史奇人。

谭延闿墓位于中山陵侧的灵谷寺,墓穴规模仅次于中山陵,备极哀荣

另外,谭延闿还号称民国第一号美食家,他首创的“谭家菜”至今流行全国。但谭最后也死在好吃上,1930年9月21日,谭延闿在外出时突发脑溢血,第二天去世,享年51岁——据说谭氏此病源于大吃大喝。









民国年间那些事


从科举名次来聊谭延闿,这角度太窄。民国千秋人物形形色色,谭延闿闪现其间,闻其名但没去深究的是多数,这其实是一种错过,因为谭延闿的身上浓缩了太多中国人的老练、油滑。

或者这么说吧,在民国,谭延闿几乎可以算得上混社会的头号大师,您说,这样的人物咱们该不该详知一二。

谭延闿是个官二代,他爹谭钟麟官至两广总督。和那些纨绔子弟官二代不同,谭延闿从小就是奇才,他爹对他的教育也是文武兼备。

有天赋,有栽培,青年谭延闿才华横溢到了何种程度呢?诗写的好,文作的好,字写的更好,这是文的一面,还有武的一面,马骑的棒,枪打的准。

在混前程的大道上,谭延闿首先用到的是他的文才。1904年,他参加清末最后一次科举,先中会元,再中进士,这里提一句,说他本来中了状元因慈禧嫌弃被拿掉了,这是谣传。

按说,这样一个出身名门的士子怎么发展也不应该发展成混官场、混社会的老油条,但谭延闿却用事实告诉我们,乱世不油腻,不圆滑,像他这样的读书人很难立得住,混得开。

对于处世,谭延闿自称有两字要诀,一个是“混”,一个是“滚”。正是在这两字口诀下,谭延闿一路从清末的立宪派混成湖南都督,又从湖南都督混成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前程在他那里俨然就是个雪球,越滚越大。

下面咱们就抽取一些鲜活而具体的片段,来看看谭延闿是怎么一路滚雪球的。

1911年10月底,湖南军政府第一任正副都督遭遇兵变被杀。事后,长沙省城一片混乱,士绅们趁机开始散言,说当下只有谭三爷出来才能收拾残局不可,此舆论一出,再加上有人四处活动,不久谭延闿就被推为了湖南都督。

其实,这些舆论、动作全是谭延闿私下授意的。

这些还不算什么,当各方代表敦促谭延闿就任都督时,此人接下来的全套表演更是圆滑之极。

第一步,再三推让,非得三请三辞后才最终开口——众位爱护延闿,可这是将延闿放在炭火上烤呀,现在时局混乱,百姓遭殃,若不是奉母之命,卑职断不会出来维持局面。

第二步,非八台大轿抬去就任不可,一下轿子呢,非得拜倒在前正副都督的灵前大哭一场不可。

完全就是民国版的诸葛亮吊丧!

经这一番表演,有情有义,临危受命的形象立得别提有多深入人心了。

这是巧上位,一旦遇到麻烦,这位谭三爷却是溜得比谁都快。民国南北之争时,他早早地就溜跑进上海滩躲了起来,等到军阀张敬尧被湖南人赶走后,他一刻也没耽误,屁颠颠地就回来了。

遇坏事就溜,遇好事就上,他难道就不怕世人不答应?

没关系,谭三爷的哭功杀伤力十足,声情并茂地哭一场,这位爷总能赢得世人的谅解和同情。

除了这来去自如的油滑,深陷乱世漩涡时,谭三爷也是极高明的。稍了解的都知道,谭三爷是个吃货美食家,创新发明了不少菜,“组安肉”、“畏三豆腐”什么的。

对于如何在漩涡中自保,谭三爷也有一套从烹饪豆腐中得来的心法——刀切豆腐面面光。

二次革命时,谭三爷竟然能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先宣布湖南独立,后又取消湖南独立。

为此,有人指责他,你这家伙一时反袁,一时拥袁,太墙头草了吧?

瞧资深滑头是怎么回答的:湖南宣布独立,从当时情况看,那是水到渠成;现在四面楚歌,取消独立,这是瓜熟蒂落。

说完这,转脸还要给袁世凯递句话:湖南独立,延闿不任其咎;取消独立,延闿不居其功。

什么是滴水不漏、两头敷衍的高明话术?

谭三爷这就是范本。

在两头敷衍之上,混乱世官场,谭三爷还有更高的高明之处。

胡汉民曾逢人便称赞谭延闿“休休有容”,这词什么意思呢?文雅点说,此人每临大事有静气;通俗点说,此人很少记仇,任凭谁给他难堪,他总是淡淡一笑,从不计较。

因为有这样的秉性操守,谭延闿有“药中甘草”的美誉,不烈、不毒,但论中和调解的效用,谭三爷首屈一指。

北伐胜利后,国民党一度有宁、汉、沪三派势力,谭延闿以他的“甘草”混法,深得三派的欢迎,哪一派都想拉拢他。

蒋介石渐成独裁之势后,谭延闿的“甘草”混法随之演变升级,变成了“三不”主义——不负责、不建言、不得罪人。

1929年1月,谭延闿五十岁生日时,有人骂他,将他说成奸相严嵩和历经四朝五姓的不倒翁冯道。

谭延闿听了很高兴,说自己是严嵩不计较,说自己是冯道多好呀,有几人能修炼到冯道的境界------乱世不倒,老宜长乐。

通过这些看谭延闿,其人似乎是个没有气魄的人,大部分时候的确如此,但关键时刻却也有让人折服的地方。

在投奔孙中山这一环节上,谭延闿的表现就挺让人刮目相看,孙中山被陈炯明排挤到上海落难的时候,谭延闿不仅有眼光,而且有魄力,他把家产田地卖了,所得五万大洋全资助了孙中山。

因为这事,加之后来始终追随孙中山左右,孙中山对他器重到什么程度?

想把小姨子宋美龄介绍给他。

但谭延闿婉拒了。婉拒的理由也很令人佩服——我不能背了亡妻,讨第二个夫人。

冲这一点,谭延闿骨子里其实是有情有义之人。

因为跟宋美龄有这个渊源,所以他后来成了蒋介石和宋美龄的介绍人,当初宋家反对宋美龄嫁蒋介石时,还是谭延闿出面说情,并最终促成了蒋宋结合。

这也是后来蒋介石很感念谭延闿的地方,要不他很难能混上国民政府主席的高位。

1930年9月22日,谭延闿突发脑溢血,在南京逝世,蒋介石二话没说为他举行了国葬,宋子文感恩谭延闿,拨专款为他修墓,葬于中山陵一侧,宏伟气派仅逊于中山陵。

这是何等的哀荣!

好像一生只有朋友,没有敌人的人才能混到这地步。

最后提一笔民国某小报在谭延闿死后刊登的一幅挽联——

混之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

球的本能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

妙绝不?

服气否?


黑句本


谭延闿被称为“百草”,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为了让去世的母亲从大门而出,他躺在棺材盖上,让人抬出。宋美龄的母亲非常喜欢谭延闿,想把女儿许配谭,谭婉拒,并且和宋美龄以兄妹相称。后来蒋中正夫妇把谭延闿的女儿谭祥许配给陈诚,陈诚曾任“中华民国”副总统。谭延闿的书法宗颜鲁公,曾为《文汇报》题写刊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