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類已經70年沒取得基礎科學突破了,你覺得呢?

P20plus


這種說法最初出現在2000年左右,但它顯然是錯的呀。

讓我們先看看什麼才算得上是基礎科學的突破,以物理學為例。

1、日心說,突破地心說傳統認知

2、牛頓三大定律創立物理力學體系,突破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傳統認知

3、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太陽系乃至宇宙運轉的奧秘,突破天體運轉時時刻刻由上帝操縱的傳統認知,現在我們可以自己計算天體運行的軌道。上帝只需要提供所謂的第一推動即可。

3、愛因斯坦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突破了人類根深蒂固的絕對時空觀,連牛頓的思想都被束縛在絕對時空中。

4、哈勃發現紅移現象,揭示宇宙正在膨脹,突破了靜態宇宙的傳統認知,愛因斯坦本來是最有機會率先突破的,但他退卻了,這成為愛因斯坦終生最感遺憾的事情,為了固執地維持靜態宇宙,他在自己的方程式中添加了一個宇宙常數。宇宙膨脹的發現,催生了宇宙大爆炸理論

5、量子力學興起,突破了傳統宏觀物理學常識

圖示:1927年第五次索爾維會議,會議主題,電子和光子。有人笑稱,外星人要是突然降臨,將這張照片上的科學家都抓走,人類文明要倒退三百年。


而上述重要成就,從2000年回望,的確都發生在70年前。

從大約1930年~2000年,這70年來,物理學當然還在發展,但也沒有了太多驚天地泣鬼神的突破,但這哪怕是從物理學的角度看,也只是一個偽命題。沒有突破,是因為沒有了成見!


事實更可能是,物理學已經發展到如此深奧的地步,其實已經完全超越了普通人常識的範疇,以及普通人能夠理解的程度,再沒有任何理論能讓普通人感到震驚和驚訝,自然也就沒有了英雄,沒有了所謂的突破。此外,物理學和玄學的區別有二,數學和實驗。弦理論之所以還沒有被內行認為是革命性的突破,差的就是實驗證據。

圖示:如果將物質不斷放大,那麼最終我們可能會發現,微觀粒子不是什麼實心球體,而是一根振動的弦,而且可能涉及高維空間。


1968年,加布裡埃萊·韋內齊亞諾提出原初版弦理論,他本來以為自己會成為愛因斯坦的繼承人,但結果是幾十年的默默無聞,大眾壓根不知道他是誰。如果弦理論被證明是真,那麼它的確算得上是一個重大突破,因為它突破了我們對微觀粒子的常識想象,把它們想象成很小的實心球。但問題是,現在人類沒有能力用實驗來證明或否證弦理論,雖然在數學上,弦理論已經發展得相當不錯,但問題就在這裡,整個弦理論只是一個數學遊戲還是代表了物理真實?目前,這個問題沒有答案。


除了物理學之外,基礎科學還包含生命科學等其他學科呢。

破解生命的秘密,顯然也應該屬於基礎科學的重大突破。畢竟一個沒有生命的宇宙或地球是一個乏味至極的宇宙和星球,破解生命的奧秘算得上是最重要的基礎科學成就。生命是如此複雜,要理解生命現象,需要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齊心協力才有可能完成。一些物理學家輕視生命科學,是認為生命現象受到基礎物理和化學規則的約束,並無出奇之處。但都由原子組成,一塊石頭沒法思考自身的存在,而人卻可以。

在最近這百年中,生命科學突飛猛進,解開了許多奧秘,這其中最重要的發現自然是中心法則的提出和證明,此外神經科學的突飛猛進,正在解開人類認知功能的秘密。有人說我們國家數理化不差,差的是生命科學,這句話真沒錯,因為長時間來生命科學中的革命性突破,很難馬上轉變為技術,但現在時代正在悄悄變化,計算機和基因技術的崛起,正在改變遊戲規則。生命科學必將是基礎科學取得突破的金礦區。



第1488答


三思逍遙


人類70年沒取得基礎科學突破?誰說的,鄙人再三申明,在天體物學基礎理論知識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並公開發表在本頭條上:其一,<原創新觀點之一:甩轉假說>,指出牛頓對衛星、天體運動解釋有誤,衛星、天體運動不是慣性運動,本質上是一種常見的<甩轉運動>;其二,<原創新觀點之二:黃赤交角假說>,史無前例提出,黃赤交角形成的根本原因不是遭到了小天體撞擊撞斜了,而是地球自身質量中心不在幾何中心,少許北偏形成的;其三,<原創新觀點三:地磁假說>,從地球海陸分佈不均入手,認為地磁場並非環流引起,而是物質分佈不均引起的。

這三個原創觀點,既有理論分析,更有實驗證明,理論分析可公開辯論,提供實驗也可重複實現。有理有據的提出新觀點,怎麼能說70年沒取得基礎科學突破呢?是說官科沒有嗎?難道鄙人一介農夫提出的觀點就不算嗎?

人類文明進步,匹夫有責!詳細論證過程可查看原文,還有另外兩個新觀點:<原創新觀點之四:甩轉環流假說,解秘秋半天>和<原創新觀點之五:宇宙模型假說>。

鄙人願以此三個原創觀點摘取落白耳獎!誰發表?誰提名?

鄙人觀點一旦證實錯誤,一定會公開承認、致歉!並刪除文章。歡迎學術辯論,切忌人格攻擊!

春節將至,在此祝各位朋友春節愉快!閤家歡樂!!平安幸福!!!





青山綠水250400698


科學突破靠發現。科學家楊振寧給出了科學概念:【發現才是科學,發明不屬於科學】。我的理解是:發現產生新的科學定律,遵循這個定律,掌握物理性質的技術才是發明。

那麼所謂科學突破,瓦特發現《壺蓋為什麼會動》,屬於科學;屠呦呦發現青蒿素,也屬於科學突破一個新領域;如果發現《地震為什麼會動》,又是一個新領域突破。這裡地震世界之迷,不能預測嚴重自然災害,也更急於突破。

科學的發展是靠先進嗎?還是靠初心認識基礎呢?地震初心是出自,中國傳統文化《張衡傳》,西方先進科學假定了板塊,時間久了先駐為主。並且使用儀器監測出數據,不知到數據產生原因,也是假定板塊、應力的(成果)。雖然有數據但是還不能預測,就成為自然現象世界之迷。看到先進科學突破自然科學,還得靠科學家楊振寧發現才是科學,也就是認識自然的初心文化。地震的初心文化,就包括在地震這個單句裡。

地震之迷不成立是迷,東方文化地震概念,拿西方先進技術措施,是兩種不相融文化,才是世界不能預測的根本。

當代……待續



震公常平


人類已經70餘年沒取得過基礎科學突破了?我覺得應該是反過來說,人類終於結束了近300年的技術大爆炸,進入一個相對勻速的科學發展週期了。

人類文明自發明文字開始算起,不過短短七千年。近代科學體系,從哲學中脫離出來,要從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算起,滿打滿算不過不到四百年。從牛頓那個時代看回現代社會,從牛車進步到了飛機高鐵,完全可以稱得上科技大爆炸。


從牛頓力學奠基的到發明蒸汽機,人類1860年代開始進入第一次工業革命。然後1870年,電的應用和發明就立馬跟上了。191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更是達到文明的高峰,隨之而來的是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

接著核能利用,通信技術革命,半導體材料,是二戰後開始井噴。讓現代社會的基本樣貌得以展示。應該是戰後的科技平民化起了大規模推動作用。

而基礎科學貌似之後陷入了停滯,實在在正常不過啊。地球上大對立少了,衝突少了,人類不再那麼自己作死了,懂得好好的享受生活了,當然投入基礎研究的錢就少了,錢都燒在娛樂上了,看看頭條關注度就明白啦。

其實也是好事情,人類的科學發展每次躍進,都會讓人類開始作死之路。核能利用變核彈就是一個例子!再往後發展,真傢伙出現反物質,大統一理論,人類掌握了正反物質湮滅武器,人造黑洞之類的話,那就不是繁榮富強而是毀滅臨近啦。


至少,人工智能的躍進,就讓我們極度不安,和引起了更大的討論。科學的狂奔,不帶終極意義和目的的發展,到底把人類帶去何方?我覺得還是慢點來吧,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


貓先生內涵科普


在小說《三體》中,三體人將兩個被智能化改造的質子發射到地球,從此人類的基礎科學被三體人鎖死,從此停留在“蟲子”階段,等著被三體人屠戮和統治。

如題主所言,有人說人類的基礎科學在過去幾十年間沒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難道人類科技真的被質子所封鎖,如今只能吃老本了嗎?

技術像交通、能源、動力,雖然有各種新能源的應用,但基本上都是在原有基礎上的修修補補,在理論基礎上,很早就已經停滯不前了,過去幾十年間,IT是最唯一在快速進步的技術,如果沒有IT帶來的進步,人類科技處竟可能比現在要尷尬很多,但是現在IT技術也已經進入了瓶頸期。

人類文明不光會向前進步,其實也會先後退步,當地球人口越來越多,對自然的索取越來越多,而我們的技術如果繼續原地踏步,那就有些麻煩了。

以石油為例,地球上的石油只夠人類使用40年,如果40年內不能找到很好的替代品,人類就會遭遇能源危機。

能源就像是人類的死結,如果只靠石油、煤炭這些主流能源,那人類永遠都處在低級文明階段。

靠太陽能?開玩笑,太陽能雖然免費,但其效率還不如木頭,可控核能是未來方向,但是成本太高了!

人類基礎科學的停滯更加直觀的就是中國和西方的技術差距。美國一直都是現代科技的領頭羊,在2000年之前,美國等西方國家根本就不把中國放在眼裡,因為他們以為自己總會跑在第一名,中國根本趕不上。但如今呢,美國在小步往前挪,中國卻在小步跑,因為基礎科學的突破越來越難了。所以,特朗普上臺之後,又重新提工業化,要把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工業重新轉移回來。

科技就像是一顆結滿大樹,最低矮最容易摘的果子早就被摘光了,現在我們踮踮腳、伸伸手還能摘到幾個有限的果子,想摘到更多,會越來越難。

這很正常,引力波、上帝粒子,量子計算機雛形,量變正在積累,質變不能指日,但仍值得期待。

愛答冷知識的重口味萌妹子,歡迎關注!


科學重口味


宇宙浩瀚人類渺小:

宇宙138億年,太陽40億年,地球誕生46.5億年,人類出生250萬年。科技革命才500多年,工業革命才200多年。

人類為了生存與發展,爭奪資源,戰爭不斷,朝代更替,宇宙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只有一個家園,現在的地球已千瘡百孔,不堪重負,氣喘吁吁……

什麼是科技革命!描述如下:

人類歷史500多年來發生5次科技革命:

以伽利略、哥白尼、牛頓等為代表的科學家,在天文學,物理學等領域帶來第一次科技革命;

以蒸汽機的發明與應用及機器作業代替以手工勞動為主要標誌的第二次科技革命;

以電力技術和內燃機發明為主要標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以進化論、相對論、量子論等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

以電子計算、信息網絡出現帶來的第五次科技革命;

以人口與健康、能源與資源、環境與食物、大農業、信息網絡、先進材料與製造、人工智能為標誌的太陽資源開發利用第六次科技革命已出端倪。

工業革命至今才200多年:

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時代,

第三次工業革命:信息時代,

第四次工業革命:陽光時代,

即將到來:

以互聯網產業化、工業智能化、工業一體化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潔能源、無人控制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及生物技術為主的全部技術革命;

以太陽資源《太陽能+生物質能》為能源人類大開發大利用是人類終極工業革命;《人類的歸宿與太陽同步!!!儲能:生物質能是太陽能最好的存儲器,人類自古以來,有了太陽,就有了生物質!據估計全球有20000000000000000億噸生物質,可開發利用有6000000億噸,僅當年光合作用有2200億噸+生命現象800億噸;倘若當年量3000億噸,全部轉化為澱粉!供人類和動物利用!可養活地球人1000000000000人口!人類遠離戰爭,和平不是夢幻中的宮殿!因此,生物質能是名副其實戰略性新興產業!!!


手機用戶75022507804


1958海森伯提出了他的萬物理論,當時很快就遭到泡利的質疑:太不夠大膽!那時有一種氣氛,似乎粒子統一理論很快就要來到!如果說相對論和量子論革命,發生在上世紀前四分之一世紀,到今天已經差不多一百年了,於是人們急切等待看"下一塲大戲"了,這是不奇怪的。何況和上一塲戲相似的"兩朵烏雲”,現正懸在頭上呢。不過,很多物理學家認為,物理學離下個目標(普郎克時空)還有一大片沙漠,我們離要探測的區域所需能量,差得太遠。他們在上世紀80年代曾半開玩笑問道:物理學是不是"死了"?對這個問題,我有自已的看法,我不同意"死了”觀點。


用戶3867041758145


不管是不是真的幾十年沒有基礎科學的突破,即使真的沒有突破,又能說明什麼呢?又誰或者什麼規定人類基礎科學必須要在幾十年時間裡取得突破呢?

沒有這方面的規定吧?既然沒有,我們又何必在意有沒有突破呢?

有一些人總是拿三體裡所謂的智子封鎖人類科技來說事,這種觀點除了想象幻想猜測之外還有什麼嗎?有任何證據嗎?

沒有!不要把科幻當成科學,兩者有本質區別,有很大的區別。在科幻裡,你可以隨便達到設想,不需要去證明,但在科學裡,你不但需要大膽設想,更需要的是證據!

話又說過來了,人類在幾百年前的工業革命前的長達幾千年時間裡,基礎科學同樣沒有突破,那不也很正常嗎?

沒有突破原因很簡單,積累不夠,沒有其他任何原因。積累到一定程度,想不突破都難,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止基礎科學的突破!

而且,個人不覺得沒有突破,比如人工智能的發現就是一個重大突破,當然還有基因和生物工程!

所以,最後說一點,不要說幾十年沒有突破了,即使幾百年基礎科學都沒有突破也很正常!


宇宙探索


科學與技術是不同的二件事。國內把科學與技術混為一談。科學主要是人類科學發展歷史的過程中,出現的巨大轉折。例如,牛頓的力學,相對論力學,量子力學等。而技術是科學理論的具體應用。因為技術帶來生產力效率的極大提高,帶來了巨大的利潤,所以得到認可,並且世界各國為了發展經濟都在追求技術進步,所以現代技術畸形發展,科學因為沒有直接產生效益,所以科學不被重視,不被認可。科學相對技術就變得太弱小,技術變得太強大,不對稱了,產生畸形。例如國內都是技術轟轟烈烈,但是卻沒有絲毫科學進步。有人盡然拿呦呦與愛因斯坦當做一回事,可見中國把科學與技術混為一談。不僅國內不重視科學,特別是美國的功利主義,把技術推到天,同時把科學邊緣化,所以即使科學的發源地歐洲也深受影響,歐洲也不再熱衷於科學探索了,阻礙了科學的進步,所以已經幾百年沒有新科學誕生了。如果中華民族復興的洪流到達科學層面,那麼有可能中國誕生新的科學理論。也許國內已經有新的科學理論,但是中國科學界的打壓與 封鎖也不可能出現


蜜蜂11605


接下來科學上基礎性的、突破性的進展,剛好會是現今科學或者說科學界所強烈排斥和反對的,完全無法接受和 容忍的。因為會涉及現今科學完全無法解釋和頭腦上完全無法理解的"神秘"現象,又沒辦法很快加以實證或驗明 ,因為會直接涉及到一些意識和心靈層面的東西。其實這也等於是自我侷限,然後,這一脈科學科技樹會因為這種自 我保護、自我設限而終結,整段跨掉。 這一支科學科技樹發展整個也就幾百年,會被後人稱為科學科技時代。

那個會帶來突破的年青人,或者還沒畢業,或者剛畢業還缺少一次失戀的打擊,又或者那個年青人已經站出來了 ,也已經發表了據有成果性的觀點,但會因為以下原因得不到認可:

第一、暫時沒有條件驗證。本身科學發展越往後越難以被觀察、實證和檢驗,甚至都無法捕捉,只能暫時停留在 理論性的假設、頭腦中的思辨和邏輯上的成立。

第二、太具顛覆性。會對之前基礎性、底層理論產生挑戰和破壞。而科學界,甚至所有自認為懂科學的大眾,看 到這些觀點,不會想到去求證它,還是會集體性的想要燒死他。形式上和古代會有差別,但人性從未改變。

第三、太年輕,沒根基。像牛頓、愛因斯坦們一樣,二十來歲,非科班出身,又幹著完全不相干的工作,會因為 沒有淵博的知識儲備或深厚的科學根基,被各種攻擊或群嘲。一直到這個年青人鬱鬱而終許多年後才被人重新扒 出來。

接下來的突破,會直接涉及意識和心靈層面,也就是更趨向於二象性裡的波,會更加的虛無、莫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