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這首詩為什麼會沉寂幾百年呢?

心恆定事成


說一句可能招來噴子的話

因為這首詩真的一般!清朝的詩話繞不過袁枚,但清朝的詩歌是可以繞過袁枚的,這在古代是公認!

袁枚詩有許多漂亮的詩作,但他大多數的詩都很虛,很淺,上不得檯面。因為他有錢,有閒,有名,應酬極多,應酬之詩更是數不勝數。每天想見他的人如過江之鯽,從他的《隨園詩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違心之作。

如果你發現《隨園詩話》裡某一首詩很一般,但是袁枚卻大加稱讚,那麼不用問,這首詩的作者一定是高官權貴,或者是給了銀子的。只要給錢,袁枚可以為客戶潤色出一篇感天動地的祭文來。而祭文中的主角可能只是一個普通的富家婆。

袁枚有才!

但袁更有智!

由於生活需要,所以,他的智勝於他的才!

這首詩之所以好,僅僅是因為出現在了娛樂節目裡。

清淺,簡單,通俗,一目瞭然。

但在詩評家眼裡,此詩入不得法眼。因為所有的技巧,結構,構思或處理方法,都是古人用過的,沒有任何新意。

與其說是詩,不如說是兒童詩。甚至可以算是古代的童謠。如果嚴格說來,詩話中曾載過不少童子詩,都比這一首強很多的。

之所以沉寂百年,原因就是此詩寫得真的一般!童謠罷!


亦有所思


問題:《苔》這首詩為什麼會沉寂幾百年呢?

《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下面到改為臨合平仄,學為模仿,似為本色,學改為似意境深,也似牡丹開則300年前就火了。 《苔》

白日不臨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似牡丹開。

........

一、這首詩火不火與“到改為了臨”無關

白日不到處, 是律詩中的大拗體,五連仄。但是第二句沒有救拗,青春恰自來,恰如果是平聲的話,就是格律詩的對句救拗。

題主這首詩改了兩個字,第一句,到,改為了臨。改了以後叫做半拗體,可以不用救拗了。這樣整首詩成為沒有瑕疵的格律詩。

二、這首詩火不火與“學改為似”也無關

學,是一個常用的入聲字,本來就是仄聲,只不過今天的普通話念做平聲,不用說袁枚了,民國讀私塾的人也都知道。

把“也學牡丹開”改為“也似牡丹開”,從格律上說是完全一樣的。

至於意境上,哪個好就見仁見智了。我個人以為學,是擬人化的動詞,更生動一些。

三、這首詩火不火與格律無關

絕句本來就有古絕句與律絕句之分,七言的古絕句非常少,但是五言的古絕句比比皆是。千古流傳的佳作如李白靜夜思,賈島尋隱者不遇,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等等都不是嚴格的格律詩。

所以袁枚的這首小詩火不火與格律當然沒有什麼關係。

四、《苔》這首詩為什麼會沉寂幾百年呢?

這種情況非常多見,例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直沉寂到明朝,杜甫在盛唐時的詩壇上也沒有什麼太高的地位,陶淵明也是如此,默默無聞於當世。西方的大畫家梵高生前窮困潦倒,而今天一幅畫就價值幾千萬美金。

程千帆先生在研究《春江花月夜害》時,有這樣一句話:

“在文壇上,作家的窮通及作品的顯晦不能排斥偶然性因素所起的作用,這種作用,有的甚至具有決定性”。

袁枚的小詩《苔》一夜爆紅,好多人連《隨園詩話》都不知道,卻不妨礙大家一起吟唱: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結語

一夜爆紅是偶然性的際遇巧合,沉寂的金子終於等來了發光的時刻,其實有很多很多的優秀詩詞還沒有等到這種機會。

金子總會發光的,只不過,梵高發光在死後,李白發光在生前。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無名小詩《苔》是掩埋的沙金,它被淘金者發現,其閃光點也證明了自身:《苔》不是牡丹,勝似牡丹,也能開放出一片靚麗的天地。

詩中倔強的“苔花”,就如當今以“草根”命名,芸芸眾生裡的普通平民,他們如低級植物苔蘚般生長在底層社會,但因其倔強的努力與打拼,終於贏來了一朝綻放的燦爛,在人生舞臺上展現出,絲毫也不遜色於牡丹花開的風範,從而也能夠一舉成名天下知。

成名好詩《苔》確實在“天下無人不識君”之前,一直默默無名,也是在被“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草根老師慧眼相識後,才顯示了自身蘊含的價值。

在《元明清詩鑑賞辭典》和大多數著名清詩版本中,《苔》詩都未見有過收錄。說“沉寂了幾百年”,在詩歌界未被傳誦,一點都不誇張。詩作者袁枚在其《隨園詩話》卷一的首個標題就是《英雄未遇無大志》。大意是說“古時英雄未遇時,都無大志”,好像都得遇見明主後,才始於勵志施展抱負。

其實,英雄如諸葛亮者,即使胸懷抱負,在未遇劉備前,也只是“苔花如米小”的一介書生而已。所以說,這首詩被一窮鄉僻壤的老師編詞譜曲,並帶領一群孩子唱響央視舞臺後,突然感動天下,就顯示出了小詩蘊藏有驚人的爆發力,一舉綻放出甚至比牡丹(那些個大歌和大歌星)還要絢麗的風采。

這也恰恰應了那句人人心中都期待喊出的勵志警句: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袁枚《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苔花之歌》——————


萬物擁有陽光,苔蘚沒有太陽。

出生背陰角落,寄居醜石生長。

無人重視探望,青春自抱夢想。

苔花渺小如米,終似牡丹開放。



默金cc


說實話,並不想打擊您的自信心。按您的意思,把原詩“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改成“白日不臨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似牡丹開”三百年前就會火

....

我就不說那麼遠,就說今時今日,火的是原詩還是您改的詩?-----可笑麼?


再者,您改“學”為“似”,先不說袁此詩本身的水平如何,但您這一手改動無疑是亂改。為何?我們看原詩寫作的是“學”,即喻“苔”本身如米,並無牡丹國色,但自有執拗之處,也有“嚮往青春”的心思,所以才“學”牡丹;您改個“似”不是直接掀了桌子?不管是做“勝過”、“好像”、“似乎”都不符合原旨意,所以麼,您所謂的早火三百年也到是可能------只不過會被當成反面教材。



回到主題,什麼叫“沉寂幾百年”?袁枚在清朝時候就與紀曉嵐齊名,時稱“南袁北紀”;並與與趙翼、蔣士銓同為江右------就這種巨星級別的朋友,但有詩文便是爭相傳唱,奔走相告....您告訴我他的詩“沉寂”?

但凡涉獵詩詞的朋友,手頭上肯定少不得一本《隨園詩話》;而作為清代嘉慶文壇的大頭,歷代點校袁枚著作的著名學者都不在少數,如清詩研究專家嚴迪昌、毗陵七子之一的洪亮吉等等。

現在很多奇怪的觀念就是:我不知道的=不出名;我不懂=不好,但大家想過“隔行如隔山”沒有?正常朋友接觸詩詞的路徑不過就是半吊子的語文老師、歷代語文課本而已------認知面只如此,應該更要想到自己是“狹隘”,而不是覺得自己認得個李白杜甫蘇軾就是全部了。

誠如此詩,誠如袁枚,如今才被世人所知不是因為“沉寂到如今”,而是恰逢其會的被更多的“外行人”所知罷了。



無聊到巔峰


這一首詩我也是最近才讀到發現這首詩挺火的,很多人都說他是勵志的詩,我越讀越覺得這怎麼會是勵志的詩,這是一首謙卑的詩。



我查了一下,別人的解釋是:這是清代詩人袁枚的一首詩歌,苔多寄生於陰暗潮溼處,可他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並沒有因為生活環境惡劣而喪失了勇氣。詩人能夠看到這個,並且歌頌。


但是我想說我讀了好幾遍,越讀越覺得這根本不是自強不息。這完全是一首很謙卑的詩。為什麼這麼說呢?

苔就是很謙卑的,這個跟其他人通俗的解釋都一樣。點睛的是最後一句,叫做也學牡丹開。什麼叫做也學,就是說跟著學,有一點嘲笑,有一點自不量力。苔鮮跟牡丹是完全兩個不同級別的,所以用了個學。也就是把自己擺在下位。

我們常常這樣說,你沒有金剛鑽也學別人攬瓷器活?所以也學本來就是一種自嘲,或者說是被輕視的感覺。這裡面怎麼能讀的出是自強不息和勵志呢?我非常不解。



所以整首詩越讀越感覺就是很謙卑的,作者把自己放得很低,陽光照不到的地方,也就是皇帝看不到的地方,那就是我在民間,然後我有些自不量力,我的水平很低,所以我也學著像牡丹一樣的盛開,讓你們見笑了。這感覺是像對著一個大人物在說,我覺得這才是他想表達的意思。

因為具體的背景我沒查過,你們有興趣可以去查一下。解答我的疑惑。謝謝。


知常容


春華女士對袁枚的《苔》作詩《致自己》

煦風隨春至,細雨恰自來。

此生無所求,甘做石上苔。

苔花小如米,並立牡丹開。

花王多嬌豔,苔米自傲然。

編者語:

今年的春晚火了清代詩人袁枚的一首詩《苔》,作者把苔和牡丹放到一起,春天來了,苔和牡丹一樣迎春開放。一首小詩表達的確是深奧的哲理,就如人生,不盡如人意時不要放棄,只要堅持自我,一樣可以迎來美麗如畫的春天。 “春華”的《致自己》依《苔》意而寫,自喻為“苔”,甘願平淡、簡單,確品高心靜,意境深遠。不嫉羨牡丹美,不與牡丹比豔,“並立”而開,“平等,和平”相處,形成和諧的自然風光。

其實,這就是人的一生,有些人長成了“牡丹”,在百花園中傲然而立,更多的人成為匍匐在地“青苔”。這裡面有努力的因素,更多的是身處自然、社會的差異。 人的一生是不可逆的,假如“苔”在“羨慕嫉妒恨”中度過一生,那真是浪費了“人間時光”。積極的態度,就是順勢而為,平和健康。 無異,作者的心態是積極的,不卑不亢,不妒忌牡丹,不自貶自棄,從平凡中尋找到快樂和幸福。“無所求”可能是無奈,“並立”和“傲然”就是品行和格局了。

我第一次讀袁枚的《苔》,還是有些想法的,什麼“也學牡丹開”,作踐了自己(苔及苔自喻的人)。為什麼要學?牡丹很好嗎?學了就有意義嗎?能夠學到嗎?學了就像嗎?待到秋風瑟瑟,天寒地凍,牡丹和苔又在哪裡?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選擇做“牡丹”還是“苔”,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心境和品行,可以“傲然”地與“牡丹”並立於自然。做不起眼的“苔”,一樣沫春風,親夏雨,開花結果,快樂幸福。

2018年2月22日


遠景之窗


明清的詩詞主要是沒有人系統的總結和傳播,這首《苔》知名度還是挺高的。

詩詞也是需要人追捧的,追捧的人多了,才能傳播開。

《苔》淺顯易懂,平易近人,卻哲理深刻,尤其是寫出了小人物的理想,引起底層人物的共鳴。

至於寫出此詩的隨園老人,可不簡單,比我們小人物厲害多了,當官當到四十歲,頗有官名。經商也是一把好手,賺的銀子蓋隨園,四處遊歷,衣食不愁,又收了很多女弟子,活到了82歲,真是神仙一樣的人物。

或許就是因為把自己當成苔,像苔裡那些寫的‘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深刻領悟了這一點,才能如此逍遙吧。


口水丁羊羽


詩詞就好比世間的花朵,有人喜歡玫瑰,有人喜歡牡丹,也有人喜歡無花無色的小草。正所謂青菜蘿蔔各有所愛。人的志趣思想,經歷感受不同,對詩詞的欣賞也就不同。知音知音,知者為音,一首詩再好,觸動不了靈魂,引發不出共鳴,也只能是輕貓淡寫地讚歎,有理有據地評析,卻不會百讀不厭地玩味體會。如同伯牙離開了鍾子期,再好的琴音也覺得毫無意義。所以《苔》的沉寂,只能說它一直沒有遇到知音。很多的詩詞,很多的歷代名家,水平誰高誰低,內容誰好誰壞,很難評說,只能是自己喜歡哪種類型,那種風格,哪首詩更像自己。哪些詞更能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

另外我覺得學不能改似,學和似表達意義不同,學更能體現苔的積極主動,不問結果的品性。即使明知學也不會像牡丹那樣豔麗。


一棵小草827


敬邀!《苔》這首詩沉寂了幾百年,沒有被傳頌, 這不是很正常嗎!有什麼好奇怪的呢!在我看來,就當今有的人寫的詩詞要比這個《苔》,更有意義的多,那麼為什麼沒被傳頌,甚至是已被埋沒,一首詩詞是多重性的,給了一個你想象的空間,你看到的是馬,而我看到的是驢,各人的感覺,領悟、遐想不一樣而已,沒有設定的那麼邪乎。我想,歷數這樣的詩詞有的是,都依然還在沉睡,那是沒被人倡導,如果哪一天,有一首詩,正契合了一個什麼樣的背景,有人提倡,再給它增添點兒什麼什麼色彩?照樣火!而今天一下子就火了的《苔》,我看的是平淡無奇,把它分析的如此完美,如此深奧,如此有魅力,如此有價值,我看大可不必,它為什麼火?首先得讓我們感謝挖掘它的人,就是領誦的那個老師吧!究其根本原因,是這個老師讓《苔》火起來的,這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一首好詩,(注歷代那些有名望的大詩人除外,)大多作品都是讀者給它注入的靈魂,讓它神奇起來的!所以這個《苔》沉寂了幾百年實屬正常。我的回答完畢!謝題主!(出乎意料,我的回答沒有臆想讚美之詞,不合乎常理,😃😃😃😃!如果有人閱讀,我在這裡真誠的給你鞠躬啦!🙏🙏🙏🙏🙏🤝🤝!),(圖片來自網絡)


轉運中的幸福


最近我看到這句話就納悶,怎麼就沉寂了300年呢?

沉寂是相對於那些不讀詩、不看報、不看電視的。

早在百家講壇劉心武講《紅樓夢》時,他就引用過這首詩了。那時他的意思是,自己雖然不是正統的紅學專家,只是個業餘愛好者,但他“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也學著來研究一下紅學,是一個自謙之詞。

另外很多報紙、幼兒啟蒙讀物也都引用過。

此詩作者袁枚的《隨園詩話》是很有名的,《子不語》更是大大有名,他評論詩詞有一套,寫怪力亂神有一套,但他作的詩確實不怎樣,就這句被引用得比較多而已,其它都藉藉無名,有的甚至是白話詩、口水詩。

比如他寫的一首《雞》:

“養雞縱雞食,

雞肥乃烹之。

主人計固佳,

不可與雞知”。

這首詩的意思是,主人用雞食餵雞,目的就是為了吃它。這個計策雖妙,但不能讓雞知道.....好吧,還是挺幽默的。

袁枚這個人還是挺有意思的,坊間傳他好色,因為他收的女弟子很多,至於有沒有上下其手,這就不得而知了,趙翼因此還曾損他男女通吃,大約隱隱有不平之意,哈哈。

不過此老還是挺豁達的,活到82歲,挺好的。

清代有意思的人非常之多,一時意猶未盡,又讓我想到了錢謙益,沒錯,他的老婆就是大大有名的“柳如是”,他們兩人相差三四十歲,據說有一次兩人溫存完,老錢對小柳說,“唉呀,我愛你烏黑頭髮白個肉”,柳如是挽了挽凌亂的作案現場——頭髮,說:“我愛你雪白頭髮烏個肉”。。。。。

當時看了不禁大笑!

錢老這人也很有意思。

——

有清一代,個人覺得還是納蘭性德的詞足可觀,另外曹雪芹的詩也不錯,他的詩在《紅樓夢》裡已有體現了。

趙翼、龔自珍、鄭板橋的也偶有神來之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