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这首诗为什么会沉寂几百年呢?

心恒定事成


说一句可能招来喷子的话

因为这首诗真的一般!清朝的诗话绕不过袁枚,但清朝的诗歌是可以绕过袁枚的,这在古代是公认!

袁枚诗有许多漂亮的诗作,但他大多数的诗都很虚,很浅,上不得台面。因为他有钱,有闲,有名,应酬极多,应酬之诗更是数不胜数。每天想见他的人如过江之鲫,从他的《随园诗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违心之作。

如果你发现《随园诗话》里某一首诗很一般,但是袁枚却大加称赞,那么不用问,这首诗的作者一定是高官权贵,或者是给了银子的。只要给钱,袁枚可以为客户润色出一篇感天动地的祭文来。而祭文中的主角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富家婆。

袁枚有才!

但袁更有智!

由于生活需要,所以,他的智胜于他的才!

这首诗之所以好,仅仅是因为出现在了娱乐节目里。

清浅,简单,通俗,一目了然。

但在诗评家眼里,此诗入不得法眼。因为所有的技巧,结构,构思或处理方法,都是古人用过的,没有任何新意。

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儿童诗。甚至可以算是古代的童谣。如果严格说来,诗话中曾载过不少童子诗,都比这一首强很多的。

之所以沉寂百年,原因就是此诗写得真的一般!童谣罢!


亦有所思


问题:《苔》这首诗为什么会沉寂几百年呢?

《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下面到改为临合平仄,学为模仿,似为本色,学改为似意境深,也似牡丹开则300年前就火了。 《苔》

白日不临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似牡丹开。

........

一、这首诗火不火与“到改为了临”无关

白日不到处, 是律诗中的大拗体,五连仄。但是第二句没有救拗,青春恰自来,恰如果是平声的话,就是格律诗的对句救拗。

题主这首诗改了两个字,第一句,到,改为了临。改了以后叫做半拗体,可以不用救拗了。这样整首诗成为没有瑕疵的格律诗。

二、这首诗火不火与“学改为似”也无关

学,是一个常用的入声字,本来就是仄声,只不过今天的普通话念做平声,不用说袁枚了,民国读私塾的人也都知道。

把“也学牡丹开”改为“也似牡丹开”,从格律上说是完全一样的。

至于意境上,哪个好就见仁见智了。我个人以为学,是拟人化的动词,更生动一些。

三、这首诗火不火与格律无关

绝句本来就有古绝句与律绝句之分,七言的古绝句非常少,但是五言的古绝句比比皆是。千古流传的佳作如李白静夜思,贾岛寻隐者不遇,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不是严格的格律诗。

所以袁枚的这首小诗火不火与格律当然没有什么关系。

四、《苔》这首诗为什么会沉寂几百年呢?

这种情况非常多见,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直沉寂到明朝,杜甫在盛唐时的诗坛上也没有什么太高的地位,陶渊明也是如此,默默无闻于当世。西方的大画家梵高生前穷困潦倒,而今天一幅画就价值几千万美金。

程千帆先生在研究《春江花月夜害》时,有这样一句话:

“在文坛上,作家的穷通及作品的显晦不能排斥偶然性因素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有的甚至具有决定性”。

袁枚的小诗《苔》一夜爆红,好多人连《随园诗话》都不知道,却不妨碍大家一起吟唱: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结语

一夜爆红是偶然性的际遇巧合,沉寂的金子终于等来了发光的时刻,其实有很多很多的优秀诗词还没有等到这种机会。

金子总会发光的,只不过,梵高发光在死后,李白发光在生前。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无名小诗《苔》是掩埋的沙金,它被淘金者发现,其闪光点也证明了自身:《苔》不是牡丹,胜似牡丹,也能开放出一片靓丽的天地。

诗中倔强的“苔花”,就如当今以“草根”命名,芸芸众生里的普通平民,他们如低级植物苔藓般生长在底层社会,但因其倔强的努力与打拼,终于赢来了一朝绽放的灿烂,在人生舞台上展现出,丝毫也不逊色于牡丹花开的风范,从而也能够一举成名天下知。

成名好诗《苔》确实在“天下无人不识君”之前,一直默默无名,也是在被“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草根老师慧眼相识后,才显示了自身蕴含的价值。

在《元明清诗鉴赏辞典》和大多数著名清诗版本中,《苔》诗都未见有过收录。说“沉寂了几百年”,在诗歌界未被传诵,一点都不夸张。诗作者袁枚在其《随园诗话》卷一的首个标题就是《英雄未遇无大志》。大意是说“古时英雄未遇时,都无大志”,好像都得遇见明主后,才始于励志施展抱负。

其实,英雄如诸葛亮者,即使胸怀抱负,在未遇刘备前,也只是“苔花如米小”的一介书生而已。所以说,这首诗被一穷乡僻壤的老师编词谱曲,并带领一群孩子唱响央视舞台后,突然感动天下,就显示出了小诗蕴藏有惊人的爆发力,一举绽放出甚至比牡丹(那些个大歌和大歌星)还要绚丽的风采。

这也恰恰应了那句人人心中都期待喊出的励志警句: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袁枚《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之歌》——————


万物拥有阳光,苔藓没有太阳。

出生背阴角落,寄居丑石生长。

无人重视探望,青春自抱梦想。

苔花渺小如米,终似牡丹开放。



默金cc


说实话,并不想打击您的自信心。按您的意思,把原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改成“白日不临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似牡丹开”三百年前就会火

....

我就不说那么远,就说今时今日,火的是原诗还是您改的诗?-----可笑么?


再者,您改“学”为“似”,先不说袁此诗本身的水平如何,但您这一手改动无疑是乱改。为何?我们看原诗写作的是“学”,即喻“苔”本身如米,并无牡丹国色,但自有执拗之处,也有“向往青春”的心思,所以才“学”牡丹;您改个“似”不是直接掀了桌子?不管是做“胜过”、“好像”、“似乎”都不符合原旨意,所以么,您所谓的早火三百年也到是可能------只不过会被当成反面教材。



回到主题,什么叫“沉寂几百年”?袁枚在清朝时候就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并与与赵翼、蒋士铨同为江右------就这种巨星级别的朋友,但有诗文便是争相传唱,奔走相告....您告诉我他的诗“沉寂”?

但凡涉猎诗词的朋友,手头上肯定少不得一本《随园诗话》;而作为清代嘉庆文坛的大头,历代点校袁枚著作的著名学者都不在少数,如清诗研究专家严迪昌、毗陵七子之一的洪亮吉等等。

现在很多奇怪的观念就是:我不知道的=不出名;我不懂=不好,但大家想过“隔行如隔山”没有?正常朋友接触诗词的路径不过就是半吊子的语文老师、历代语文课本而已------认知面只如此,应该更要想到自己是“狭隘”,而不是觉得自己认得个李白杜甫苏轼就是全部了。

诚如此诗,诚如袁枚,如今才被世人所知不是因为“沉寂到如今”,而是恰逢其会的被更多的“外行人”所知罢了。



无聊到巅峰


这一首诗我也是最近才读到发现这首诗挺火的,很多人都说他是励志的诗,我越读越觉得这怎么会是励志的诗,这是一首谦卑的诗。



我查了一下,别人的解释是:这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诗歌,苔多寄生于阴暗潮湿处,可他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没有因为生活环境恶劣而丧失了勇气。诗人能够看到这个,并且歌颂。


但是我想说我读了好几遍,越读越觉得这根本不是自强不息。这完全是一首很谦卑的诗。为什么这么说呢?

苔就是很谦卑的,这个跟其他人通俗的解释都一样。点睛的是最后一句,叫做也学牡丹开。什么叫做也学,就是说跟着学,有一点嘲笑,有一点自不量力。苔鲜跟牡丹是完全两个不同级别的,所以用了个学。也就是把自己摆在下位。

我们常常这样说,你没有金刚钻也学别人揽瓷器活?所以也学本来就是一种自嘲,或者说是被轻视的感觉。这里面怎么能读的出是自强不息和励志呢?我非常不解。



所以整首诗越读越感觉就是很谦卑的,作者把自己放得很低,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就是皇帝看不到的地方,那就是我在民间,然后我有些自不量力,我的水平很低,所以我也学着像牡丹一样的盛开,让你们见笑了。这感觉是像对着一个大人物在说,我觉得这才是他想表达的意思。

因为具体的背景我没查过,你们有兴趣可以去查一下。解答我的疑惑。谢谢。


知常容


春华女士对袁枚的《苔》作诗《致自己》

煦风随春至,细雨恰自来。

此生无所求,甘做石上苔。

苔花小如米,并立牡丹开。

花王多娇艳,苔米自傲然。

编者语:

今年的春晚火了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诗《苔》,作者把苔和牡丹放到一起,春天来了,苔和牡丹一样迎春开放。一首小诗表达的确是深奥的哲理,就如人生,不尽如人意时不要放弃,只要坚持自我,一样可以迎来美丽如画的春天。 “春华”的《致自己》依《苔》意而写,自喻为“苔”,甘愿平淡、简单,确品高心静,意境深远。不嫉羡牡丹美,不与牡丹比艳,“并立”而开,“平等,和平”相处,形成和谐的自然风光。

其实,这就是人的一生,有些人长成了“牡丹”,在百花园中傲然而立,更多的人成为匍匐在地“青苔”。这里面有努力的因素,更多的是身处自然、社会的差异。 人的一生是不可逆的,假如“苔”在“羡慕嫉妒恨”中度过一生,那真是浪费了“人间时光”。积极的态度,就是顺势而为,平和健康。 无异,作者的心态是积极的,不卑不亢,不妒忌牡丹,不自贬自弃,从平凡中寻找到快乐和幸福。“无所求”可能是无奈,“并立”和“傲然”就是品行和格局了。

我第一次读袁枚的《苔》,还是有些想法的,什么“也学牡丹开”,作践了自己(苔及苔自喻的人)。为什么要学?牡丹很好吗?学了就有意义吗?能够学到吗?学了就像吗?待到秋风瑟瑟,天寒地冻,牡丹和苔又在哪里?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选择做“牡丹”还是“苔”,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心境和品行,可以“傲然”地与“牡丹”并立于自然。做不起眼的“苔”,一样沫春风,亲夏雨,开花结果,快乐幸福。

2018年2月22日


远景之窗


明清的诗词主要是没有人系统的总结和传播,这首《苔》知名度还是挺高的。

诗词也是需要人追捧的,追捧的人多了,才能传播开。

《苔》浅显易懂,平易近人,却哲理深刻,尤其是写出了小人物的理想,引起底层人物的共鸣。

至于写出此诗的随园老人,可不简单,比我们小人物厉害多了,当官当到四十岁,颇有官名。经商也是一把好手,赚的银子盖随园,四处游历,衣食不愁,又收了很多女弟子,活到了82岁,真是神仙一样的人物。

或许就是因为把自己当成苔,像苔里那些写的‘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深刻领悟了这一点,才能如此逍遥吧。


口水丁羊羽


诗词就好比世间的花朵,有人喜欢玫瑰,有人喜欢牡丹,也有人喜欢无花无色的小草。正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人的志趣思想,经历感受不同,对诗词的欣赏也就不同。知音知音,知者为音,一首诗再好,触动不了灵魂,引发不出共鸣,也只能是轻猫淡写地赞叹,有理有据地评析,却不会百读不厌地玩味体会。如同伯牙离开了钟子期,再好的琴音也觉得毫无意义。所以《苔》的沉寂,只能说它一直没有遇到知音。很多的诗词,很多的历代名家,水平谁高谁低,内容谁好谁坏,很难评说,只能是自己喜欢哪种类型,那种风格,哪首诗更像自己。哪些词更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另外我觉得学不能改似,学和似表达意义不同,学更能体现苔的积极主动,不问结果的品性。即使明知学也不会像牡丹那样艳丽。


一棵小草827


敬邀!《苔》这首诗沉寂了几百年,没有被传颂, 这不是很正常吗!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在我看来,就当今有的人写的诗词要比这个《苔》,更有意义的多,那么为什么没被传颂,甚至是已被埋没,一首诗词是多重性的,给了一个你想象的空间,你看到的是马,而我看到的是驴,各人的感觉,领悟、遐想不一样而已,没有设定的那么邪乎。我想,历数这样的诗词有的是,都依然还在沉睡,那是没被人倡导,如果哪一天,有一首诗,正契合了一个什么样的背景,有人提倡,再给它增添点儿什么什么色彩?照样火!而今天一下子就火了的《苔》,我看的是平淡无奇,把它分析的如此完美,如此深奥,如此有魅力,如此有价值,我看大可不必,它为什么火?首先得让我们感谢挖掘它的人,就是领诵的那个老师吧!究其根本原因,是这个老师让《苔》火起来的,这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一首好诗,(注历代那些有名望的大诗人除外,)大多作品都是读者给它注入的灵魂,让它神奇起来的!所以这个《苔》沉寂了几百年实属正常。我的回答完毕!谢题主!(出乎意料,我的回答没有臆想赞美之词,不合乎常理,😃😃😃😃!如果有人阅读,我在这里真诚的给你鞠躬啦!🙏🙏🙏🙏🙏🤝🤝!),(图片来自网络)


转运中的幸福


最近我看到这句话就纳闷,怎么就沉寂了300年呢?

沉寂是相对于那些不读诗、不看报、不看电视的。

早在百家讲坛刘心武讲《红楼梦》时,他就引用过这首诗了。那时他的意思是,自己虽然不是正统的红学专家,只是个业余爱好者,但他“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也学着来研究一下红学,是一个自谦之词。

另外很多报纸、幼儿启蒙读物也都引用过。

此诗作者袁枚的《随园诗话》是很有名的,《子不语》更是大大有名,他评论诗词有一套,写怪力乱神有一套,但他作的诗确实不怎样,就这句被引用得比较多而已,其它都藉藉无名,有的甚至是白话诗、口水诗。

比如他写的一首《鸡》:

“养鸡纵鸡食,

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

不可与鸡知”。

这首诗的意思是,主人用鸡食喂鸡,目的就是为了吃它。这个计策虽妙,但不能让鸡知道.....好吧,还是挺幽默的。

袁枚这个人还是挺有意思的,坊间传他好色,因为他收的女弟子很多,至于有没有上下其手,这就不得而知了,赵翼因此还曾损他男女通吃,大约隐隐有不平之意,哈哈。

不过此老还是挺豁达的,活到82岁,挺好的。

清代有意思的人非常之多,一时意犹未尽,又让我想到了钱谦益,没错,他的老婆就是大大有名的“柳如是”,他们两人相差三四十岁,据说有一次两人温存完,老钱对小柳说,“唉呀,我爱你乌黑头发白个肉”,柳如是挽了挽凌乱的作案现场——头发,说:“我爱你雪白头发乌个肉”。。。。。

当时看了不禁大笑!

钱老这人也很有意思。

——

有清一代,个人觉得还是纳兰性德的词足可观,另外曹雪芹的诗也不错,他的诗在《红楼梦》里已有体现了。

赵翼、龚自珍、郑板桥的也偶有神来之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