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炎竊取曹家政權建立晉朝,但晉朝為何僅僅存活了數十年?

執爸KkIQ1093


首先吧,說“司馬炎竊取曹家政權建立晉朝”,不太妥,因為這是他爺爺開幹、他大伯和他爹發展,他自己完成臨門一腳的事業;其次,晉朝從265年立國到420年禪位給劉裕,享國一共155年,只有西晉才是幾十年而已。

不過,晉朝的皇權,確實只存在了幾十年。唯一一個說話算話的皇帝,大約就是晉武帝司馬炎,而後的晉惠帝是個傻子,晉懷帝和晉愍帝都是亂世天子;東晉的皇帝就更成了橡皮圖章,除了晉成帝迴光返照了一下以外,其他的有一個算一個,都和沒他們沒啥太大區別。

之所以國祚短、皇權不穩,從表面上看是因為國家分裂、皇帝弱智(說的主要是司馬衷)。但是這並不是根本原因,有關晉朝衰微的原因,我認為最根本的就在於其來源。正是由於他們的來源,導致了這個王朝必然是個懦弱而又皇帝說話不算的朝代。

實際上,不論是晉朝,還是之前的魏、後來的南北朝,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國祚短,皇權衰落。在魏晉南北朝這個時代,除了晉朝以外,另一個國祚超過百年的北魏,也在漢化後迅速走向分崩離析。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主導階級,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士族。

士族不是貴族,沒有血統上的高貴感,本質上他們也是普通民眾。但是在那個時代,士族通過世代為官以及壟斷知識成為了準貴族——雖然不世襲,但是基本代代都有官做。這個現象從東漢開始出現,到曹魏確立“九品中正制”時成型,並在整個魏晉南北朝三百年間延續。

而篡奪了曹魏政權的司馬家族,就是從漢末到三國時期的著名世家大族。他們深知士族的威力,因此在稱帝后,司馬炎便大封王爵,企圖以司馬家族來對抗士族們。

而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司馬炎前腳剛死,後腳就爆發了八王之亂。這些混賬的司馬,沒有完成對抗士族的任務,先自己打成了一鍋粥,最要命的是,他們還請外人來幫場子,這些人,就是五胡。

中原板蕩,神州陸沉。五胡亂華開始後,苟安於江南的東晉立刻放棄了給自己家人權力,轉而全面相信士族。比如著名的“王與馬共天下”,就是說的琅琊王氏和司馬家族一起管事兒。

然而,這種模式也改變不了晉朝衰微的宿命。在那個動盪的時局,晉朝先後被王、庾、謝、桓等家族把持,幾乎每一個家族都有做掉晉朝的可能和野心,桓玄甚至還真的做到了。而在桓玄之亂後十幾年,寒族出身的劉裕終於撕掉了偽善的面具,讓司馬家族徹底玩兒蛋去。

士族本質上特有的腐朽,使得他們在爭權奪利上有一手,卻治國乏術。這不但是晉朝,更是整個南朝的問題的癥結所在。

靠幾個家族就妄想統治整個國家,連偏安一隅的東晉都夠嗆,遑論一整個天下了。



青言論史


公元265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正式取代了曹魏自己稱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司馬家虎視眈眈三代,終於如願了。

可惜!西晉王朝只是曇花一現,是個正兒八經的短命鬼。從265年建立到316年滅亡,僅僅只存在了51年,如果從280年消滅東吳,統一全國算起,它才存活了36年。

司馬懿父子們,兩代三人可謂用心,好不容易才結束了老曹創下的曹魏政權。到晉武帝司馬炎時,終於一統華夏,結束了東漢以來百餘年的分裂混亂局面,稱得上是“震鑠古今”吧。可是,這樣一個王朝,為何如此短命?感覺還沒成長呢就直接夭折。

司馬炎走過先人的足跡,繼承了爺爺、大爺和老爹的遺志,承襲晉王之位。在265年,司馬炎逼退魏帝曹奐,自己建立晉朝,史稱晉武帝,定都洛陽。

司馬炎初登大寶之時,就提倡節儉、整頓弊端、發展經濟。頒佈五條治國原則:“一是正自身,二是減賦稅,三是撫權貴,四是重農耕,五是改吏制。”聽起來好像也是一套一套的,蠻像一個好皇帝的。

好景不長,掄完了三把斧,尤其是公元280年滅吳以後,司馬炎開始嘚瑟了。宣佈推行按官品高低佔有土地的佔田制,並免除其田地的所有賦稅,進一步加強了世族的特權。司馬炎本人也開始奢侈腐化,大選宮女,淫亂宮廷。

《晉書·后妃傳·胡貴嬪傳》記載:“多內寵,平吳後,復納吳王孫皓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而並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使宴寢。”

為了自己能夠先挑選女人,居然命令全天下的民間嫁娶都要先禁止,等自己挑選完了再說。這種奇葩和荒淫的命令,我也是第一次在史書中見到,大家一同奇文共欣賞吧。

《晉書》記載:“泰始中,帝博選良家以充後宮,先下書禁天下嫁娶,使宦者乘使車,給騶騎,馳傳州郡,召充選者使後揀擇。”

上樑不正下樑歪,大臣們看到皇帝這麼能折騰,那還客氣啥,自己也開始唄。他們中的“佼佼者”比如石崇啊、王愷啊,玩兒到後來感覺比富鬥寶已經沒啥意思了,玩兒膩了,選新的娛樂項目,竟然開始“殺人為樂”。

《世說新語·汰侈》記載:“石崇每要客宴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飲酒不盡者,使黃門交斬美人。”

如此上行下效中,整個社會的風氣都出現大滑坡和大倒退。“道德無底線、生命無意義、娛樂無規則”,在這種“三無”社會中,整個民族和國家的一切支柱都轟然倒塌了。

有人此刻也許會質疑我,說司馬炎好歹在任內滅掉了東吳,統一了天下,這難道不是功績嗎?是,這不能否認,但這個功績實在也沒有多大。因為,當時的東吳之主孫皓,更不是個東西。一句話吧,你能想到的所有壞事,這哥們都幹過。如果把當時的東吳比作一間房子,那麼,在孫皓同學的努力下,房屋地基已經損毀,房屋四壁已經搖搖晃晃。你就不去推它,這間房也得自己倒塌。

其實,個人認為,西晉最大的失策之處,是實行了“分封制”,建國之後大力分封同姓王,全天下的司馬子孫們,個個都是“草頭王”,人人都手握重兵,造反的條件,可以說是非常的便利。

不客氣的說,“分封制”就是歷朝歷代混亂的源頭。本來,西漢王朝就已經是前車之鑑了,可司馬炎這貨,仍然繼續大封宗室和勳貴。僅司馬氏一族,封王者就有27人,而且每個王都擁有大片的封地和屬兵,這麼豐厚的家底,讓你想不造反都難。

果然,司馬炎死後不久,西晉爆發了同姓王爭奪皇位的內戰,史稱“八王之亂”,極大地消耗了自身實力,加劇了各個階層之間的矛盾,引發了持續的內亂。

這邊的內亂還沒有安全平息時,那邊的外患就已經開始了。一直老老實實裝孫子的匈奴,一看機會來了,也跳出來找茬鬧事。他們愣說自己是漢朝的外孫,承襲了大漢的正統血脈,要恢復漢朝的江山。

308年11月,匈奴大單于劉淵也趁亂稱帝了,這哥們硬說是劉邦的後裔,自己每年都要給劉邦燒紙祭拜,現在要替祖宗劉邦找司馬家報仇血恨。這都哪兒跟哪兒啊,劉邦知道了,非得氣得活過來不可,自己居然成了匈奴的先人!

匈奴人所向披靡,攻克了都城洛陽,掠走晉懷帝司馬熾,瞧瞧司馬家的這些貨色,居然被活捉了。晉懷帝被俘後,豫州刺史閻鼎與雍州刺史賈疋等人,又匆忙擁立武帝的後人司馬鄴為帝,改都長安。

公元316年,新的都城長安再次被圍,晉愍帝司馬鄴連交戰的勇氣都沒了,爽快的開門投降啦。這樣,西晉王朝徹底打烊歇菜了。

你說,西晉是不是一個“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王朝?





文史不假


晉朝自公元266年司馬炎篡魏自立開始,至公元420年劉裕篡晉建立劉宋,共經歷了155年,長達一個半世紀。

之間經歷西晉、東晉兩個時期,其中自公元266年司馬炎篡魏自立、定都洛陽,至公元316年五胡亂華王朝滅亡,共經歷51年,史稱西晉,西晉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之一。


自公元317年司馬睿率領晉朝王室在建鄴稱帝,至至公元420年劉裕篡晉建立劉宋,共經歷104年,史稱東晉,東晉屬於六朝之一。

西晉作為大一統王朝僅僅存在了51年,中國歷史上有好幾個大一統王朝只是短暫的一瞬,秦朝、西晉、隋朝等,歸納總結有以下幾點原因:

①消化不良,經歷長時期的分裂,國家統一後政治體制從上至下不能及時適應國家需要,出現各類不同的反應。

②政治腐敗,官員面對大一統局面,開始墮落腐化,沒有給予老百姓安定修養生息的機會,社會矛盾再次激化。

③統治集團腐朽,西晉皇族為爭奪皇位,混戰了十幾年,耗竭了西晉的國力。

④西晉的官僚地主殘酷壓迫內遷的少數民族,激起他們的反抗。


蘇紀龍侃歷史


你說的為西晉。西晉作為我國曆史上第四個大一統的王朝,僅存在50年。其滅亡原因有多種,我認為其根本原因在於立國之根基不足。凡開國而有盛世者,先將前朝積弊破除,而晉未有。

因晉是司馬氏篡位而得,其前朝積弊猶存,甚至更烈。前朝積弊最為嚴重者兩條:一為士族門閥興起;二為遷少民內實之(第二條為有利有弊)。這兩條西晉都沒解決,因乘士族之力而篡天下,必更倚士族之力,為九品中正盛行也。其二,因三國軍閥混戰而民少之,必然要增加人口,而少民便內遷充實民戶,其力尚存時,不覺為禍,其禍端已顯。

而晉本身一誕生自己便造了一個最大弊端,未破前朝弊已造新朝惡。早在曹魏末年,有人便說,今曹魏壓宗室不令得權,易為外人侵佔。果然為司馬所侵,晉朝認為這是前朝教訓,遂大封諸王,引起八王之亂。經八王之亂,晉無力管理胡族,五胡亂華,衣冠南渡。而東晉之衰弱為前朝積弊第一所造。


昌江南人


西晉滅亡原因:

一、恢復西周的分封制。走歷史倒車,已經被漢代取締了四百多年的分封制又被司馬炎撿了起來,本來希望親戚幫著守衛西晉王朝,缺很快被親戚組成的軍隊組成八國聯軍,八王之亂!國力急劇衰亡!

二、傳位問題,司馬炎傳位給傻子兒子司馬衷,想換被迂腐大臣阻礙,後來看看孫子聰明就沒有換太子!結果又給司馬衷娶了一個奇醜無比的賈南風,淫亂後宮!自己生不出兒子還害死司馬衷其他的兒子!

三、少數民族政策問題,對待胡人匈奴,鮮卑,羯族,羌族,氐族等趁機反叛,建立政權!造成西晉滅亡!

四、文人崇尚的柔弱、陰柔為美的風氣!服用五石散,出門要化妝,要減肥,瘦弱不堪!追求玄學,空言誤國!男人沒了雄壯的王朝,戰鬥力可想而知!

五、奢靡之風,官員皇帝比富,石崇!皇帝用羊拉車寵幸妃子!官員比誰家的珊瑚好看,大!誰家更有錢!等等

六、九品官人法,阻斷了寒族的上升通道!官員完全被門閥貴族壟斷!沒有了新鮮血液和生氣!


鵬程日誌


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其一,中國封建社會是以人治國,天下安危寄予一人之手。而晉武帝司馬炎的兒子晉惠帝卻天生是一個白痴,在父死子繼的皇位繼承製度下,只能引發一些人的野心。他們清楚的記得,數十年前,曹丕是怎麼繼位的,也明白司馬家是如何取而代之。那麼,為何自己不可以呢?

其二,魏晉時期是封土建國的一種反覆。自漢景帝“削藩”以來,王國僅僅是名義上的存在,而到了魏晉時期,王國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國中之國”,諸侯王具有政治、經濟、軍事大權,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最終釀成“八王之亂”。

其三,北方少數民族勢力的南下。實際上,曹魏時期一直與北方的少數民族交戰,而到了晉代,由於中原的內亂,給了北方部族以可趁之機。


旅遊看開封


首先說,司馬炎建立晉朝這個說法是不太全面的,司馬炎只不過給了臨門一腳而已。司馬家族篡權,是經過司馬懿——司馬昭/司馬師——司馬炎三代人的努力,司馬炎篡代,不過是水到渠成而已。

也恰恰因為晉朝建立的時間拖的太長,導致晉朝生出來就是一個畸形兒。

從高平陵之變到司馬炎篡魏,用了十六年,從司馬炎篡魏到西晉統一天下,用了十五年。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大一統王朝,統一天下用了這麼久。

三十年的立國時間,導致西晉開國時,完全沒有其他王朝開國時那種君臣一心,朝氣蓬勃的樣子。反倒是開國以後,腐敗的不像樣子,一片末日景象。

這就跟司馬家族篡權的方法有關了。

弊端一:姑息士族


由於得國不正,所以天下人,尤其是統治階級,對於司馬家族的看法,是頗有些不屑的。

司馬懿還好,因為司馬懿畢竟是曹魏三朝老臣,位高權重,當時的大臣更多的將司馬懿認為是士族代表而不是篡位之人,所以在高平陵之變後的兩年,直到司馬懿去世,大家都相安無事。

可是等司馬懿死了,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想要結過老爹的攤子,困難立刻就出現了。各地的軍頭以及朝廷裡的大臣們,完全不服,紛紛反難。淮南、遼東都有反對司馬家的叛亂,司馬師本人就是死在了平叛的路上,兩兄弟艱難維持局面。

到了司馬炎這,威望更輕了,幾乎完全沒有威望。滿朝文武之中,別說是他爹的同齡人,連他爺爺的同齡人都沒死乾淨呢!他的手下幾乎全都是他的長輩。

司馬炎沒有辦法,只能靠加封來籠絡。

司馬炎手下,曹魏時期寥寥無幾的千戶封邑比比皆是。曹操手下的曹真不過封了一千六百戶,曹魏開國功臣王朗、賈詡不過封了七八百戶。而司馬炎手下,狗腿子賈充封了三千戶,手下鎮守一方的大將都是五千戶往上。

這種籠絡的政策,奠定了西晉的基調——籠絡士族,寬容士族。

所以,像石崇王愷鬥富這種荒唐的事,作為開國之君的司馬炎居然不禁止,也不足為奇了。畢竟司馬家的原則是——只要你不造反,其他一切都好說。

貪汙腐敗隨便,皇帝還給你加官進爵?天底下有這樣的好事?所以西晉的官員們鉚足了勁的貪,政治空氣一片渾濁。

弊端二:濫封親王

西晉建立之後,吸取了曹魏的教訓。

曹魏的教訓是啥呢?

皇室不振!曹操時期,所有的兵權都掌握在曹家人自己手中。可是輪到曹丕,曹家人就漸漸地被曹丕疏遠了。到高平陵之變之後,天下的大軍將領,居然沒有曹家的人能站出來保衛皇室!這是曹家被顛覆的根本原因。

所以,司馬家族做了一個很“聰明”的舉動——分封親王。

西晉在全國分封了眾多的親王。與後世的親王不一樣,西晉的王爺們,個個是有錢有兵有地盤的軍閥,個個稱雄一方。

晉朝這麼設置,是為了防止再來一次權臣篡權,自己像曹家一樣被滅掉。

但是他沒想到,這些親王們可不是老實人。

結果我們都知道了,司馬炎一死,就爆發了八王之亂,天下的親王們紛紛加入到搶奪皇權的隊伍中來,人腦袋打成了狗腦袋,打的中原翻天覆地,民不聊生。

然後,趁著中原空虛,匈奴鮮卑這些民族趁虛而入,開始造反,西晉建國僅僅幾十年就被匈奴人劉淵滅掉,開始了五胡亂華的黑暗篇章……


小約翰


你怎麼讀史,看過晉書嗎?多少年????


東君xcd583


晉朝(266年-420年),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其中西晉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之一,東晉則屬於六朝之一,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為何說晉朝僅存數十年,短命王朝。這個問法就很有問題。


蒼山如海涼州


晉朝的建立是從司馬懿 司馬師 司馬昭 司馬炎三代人的努力積累建立的,中國有三個短命的大一統王朝,秦,晉,隋,共同特點都是結束了大分裂時期,但是基本都是二世而亡。晉朝的滅亡主要原因1.開國皇帝司馬炎能力平庸沒有打好基礎一開始就瀰漫了奢侈之風。2.晉朝建立有許多世家大族的支持,所以這些世族主導的國家命運 3.第二代皇帝司馬衷是歷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進一步的讓王朝進入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