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慈禧太后同意了戊戌變法,會是什麼樣呢?

嘬嘬更健康


我們只能說,萬幸慈禧沒有同意戊戌變法。戊戌變法根本無法取得成功。不過是一個空中樓閣的政治妄想。從政治上的角度來說。慈禧的行為是對的。



戊戌變法歷時一百零三天。又稱百日維新。他首先就是光緒為了奪取最高權力,擺脫慈禧的控制。然後才是為了變法圖強。而他所倚重的康有為,梁啟超顯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不過是書生意氣想當然。根本沒有商鞅,王安石,張居正的能力和權力。而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實權派也不看好。因此變法失敗就是必然的。和慈禧的關係真不大。

回頭再說慈禧,難道他她就不想國家強大,以雪國恥?但政治經驗豐富的老太后已經看出變法本質。根本不可能成功(當然也有怕失去權力的原因)。章宗祥(五四運動捱打那位)出任日本大使回國。慈禧與他談話言道:皇上今天變法學德從,明天變法學英,再變法學日。沒有一個固定章法。各地督撫也是分分革新。而出去留學的人又天天鼓譟。皇上心思以亂,根本無法理政。這是章宗祥晚年回憶錄所寫。應該是真實的,這也表明,當時的變法已經成為"時尚"但這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


實際上慈禧支持還是反對都是維護自己的統治,慈禧支持洋務了運動,清末新政比戊戌變法還激進。但這必須有一個前提。不能削弱慈禧本人的權力統治。也就是不能拿老太后開刀。 維新派也不是啥好東西,維新103天,這幫人有80多天在忙著爭權奪利。清除老臣。康梁二人最大的失敗就是見事不可為,策動袁世凱兵變控制慈禧,進而實現控制朝局的局面,這簡直就是坑死了光緒。也映了那句話。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慈禧作為一個經驗老道的政治人物,在二十七歲剛剛出道就可以扳倒肅順八大臣。因此上說,慈禧知道康梁變法根本就不現實。無法成功。慈禧支持變法。只能說慈禧糊塗了。再就是。光緒真的沒有能力,親政十幾年居然一個親信大臣都沒有。李鴻章,張之洞這樣的漢臣,榮祿,奕匡這樣的滿臣和宗室。袁世凱這樣新貴集團都不是光緒的人。可見光緒多無能。過早動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又急功跑去抓慈禧。慈禧必然要動手。戊戌變法的康梁之輩只有做鳥獸散。根本不是成大事的人。從各個方面來說說。慈禧都不可能支持變法。即便同意也不會成功。因為變法本身就不切合實際。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康有為(1858~1927),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廣東南海人。光緒進士。他與梁啟超發動了維新的政治主張。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釆納這一主張,宣佈變法。從這一天起,到9月21曰慈禧發動政變止,歷時103天,史稱"百曰維新"。這個變法成功了,有一定意義,至少可以緩和矛盾衝突,延遲清朝滅亡。

附變法新政要點: 經濟方面: 一,保護及獎勵農、工、商。二,設中國銀行,編制國家預決算。三,舉辦新式郵政。四,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政治方面: 一,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綠寺等閒散衙門和重迭機構。二,廣開言路,允許官民上書言亊,嚴禁官、吏阻撓。三,取消滿人寄生特權。……


楓丹白露211735932


戊戌變法的失敗是必然的,即使慈禧全力支持。

歷史,確實不得假如,但是歷史上已經發生了的事件,其實就是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的結果。一些重大歷史事件之偶然,就是某個關鍵人物的一念之差。

所以,後世才生出許多假如之聯想。

戊戌變法之所以失敗,是沒有強有力的領軍人物,沒有恰當可行的變法綱領,沒有得到普遍的支持。戊戌變法涉及政治經濟教育諸方面,就是不提君主立憲,光緒是不願限制自己權力的。這位兒皇帝就是想通過變法把實權從慈禧手中挖過來。103天就發詔書100多次,毫無章法,詔書多了也就失去威嚴,各級官員就不理睬。裁撤官員又不給其生路,別看在皇上面前高呼萬歲,你奪了人家飯碗,他們不反對變法都難!

當一些人的利益僅僅是他的活路時,就不能一味強調,被觸及利益的群體是惡的阻礙要素。

由此看,長期囿於深宮的皇帝確實沒有治國經驗,更談不上對複雜局面的駕馭能力了。

滿腹經綸並不一定能轉化為治國方略。康有為就是一典型例子,雖然名動朝野,但其變法步驟甚為粗陋,在總理衙門榮祿問如何變法成功,康有為竟然答道殺幾個一品大員就可以了,因為他們不支持變法,此糙話引一時譁然,即便“老佛爺”也不敢這樣說啊。

涉及到變法大事,有些事只能做,不可言傳,尤其是康有為等還沒有任何實權的書生,如此言行,著實是權力場上的大忌。

康氏對光緒還信口開河地說,如果變法順利三年超過日本,皇帝居然還有些相信此鬼話。殊不知,1868年開始的日本明治維新,三十多年才初見成效,即使彎道超越,三年也只是夢醒時分。

書生意氣,無任何治國經驗,且自以為是,變法必然死於胎中。

在那場變法中,只有一個人才有可能成大事的人,他就是袁世凱。此人滿腹韜略,駕馭能力不凡,可是,他沒有支持戊戌變法。

因為他是政治家。

2019.1.11


掌上三言兩語


慈禧對光緒皇帝發動的“戊戌變法”並沒有反對哈,畢竟晚清的積貧積弱導致的內憂外患嚴重威脅動搖的清朝的統治,慈禧也希望能夠變法圖強。在“戊戌變法”前清國進行了大約30年的“洋務運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只可惜隨著甲午戰敗“洋務運動”的成就太有限而且損失慘重。繼續效仿西法圖強仍然是清國統治階級的共識,但是由慈禧實際掌握的皇權統治是不能動搖的,所謂的變法是不可能從根本制度上改變的。“洋務運動”如此,“戊戌變法”也不例外。光緒倚重的康有為等人不切實際急功近利,變法的政策哪怕是光緒的聖旨上諭頒佈的還是一紙空文,不止是官僚利益集團為一己私利反對變法,就是有心支持也跟不上光緒和維新派動嘴皮子的速度。晚清擅長辦“洋務”的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人對這樣的“變法”嘴上不明著反對實際上知道這是瞎折騰。維新派想奪權除掉慈禧,觸及了慈禧的底線,慈禧就此終結了“戊戌變法”


立志成蟲


如果說給光緒皇帝實權,讓康有為主持變法工作,那甚至越改越亂,而且不要忘了康有為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一個讀了幾篇外國著作就大言不慚和光緒皇帝談變法,實則自己都不清楚歐美各國的制度律令,結果害了光緒皇帝,自己卻第一時間跑國外去了,而且還打著皇帝的名義在國外造謠詐騙,聚斂錢財。我真的在康有為的所作所為上看不到戊戌變法的希望,各國變法圖強都經歷了鐵與血,必定要冒犯到到利益所得者,而中國傳統觀太濃重,緊變法是撼動不了傳統階級的,只能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徹底打破原有階級秩序,建立新的中國體系中國製度。


SIrWilliam


可以從戊戌變法的具體內容著手,變法要求:1.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

2.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3.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

4.訓練新式陸軍海軍

5.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變法涉及了政治,經濟工商業,教育,軍事及考試製度等等,若能一一實現,晚晴氣象將為之大改。

康梁的行動是一場資產階級改良運動,與同時期早一點的日本明治維新相比,我們來看,僅20年,日本從列強欺凌到成為工業國,也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其內容與清朝很像,日本政府進行的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等。



假如慈禧同意了光緒的舉措並予以支持,晚清會像日本一樣發展起來,但絕不會走軍事擴張的道路。可是留給清王朝的時間已經不多,馬上就要到庚子年(1900年),中國大地又將混亂不已。


林鹿蘋


日本明治維新是因為天皇本來就是一個擺設,權力都在幕府將軍手上,末代將軍不得人心,各地藩主主張天皇親政,明治撿了個大便宜,本來沒有什麼權力現在多少都是賺的,議會,憲法都無所謂,所以君主立憲很容易施行。

中國的皇帝那可是權力無限大,要大臣死還說是賜,還要謝恩,要皇帝把權力讓出來不是與虎謀皮嗎?頂多弄些無關重要的東西來忽悠一下百姓,議會可以有,皇帝必須保留最後的否決權,憲法可以有,皇權是底線,不可觸動。這樣的變法只是作個樣子,可能更加大了皇帝的統治權力。

慈禧如果傻到真的放手讓光緒去搞,第一個就是她下臺,回到頤和園去養老,掌權的親貴大臣都得回家抱孫子。慈禧不可能答應,親貴大臣們也不可能答應,既得利益拱手讓出,白痴都不會幹。

再來看光緒信任的人,翁同龢,康有為,一個是老朽昏庸,一個是騙子忽悠。歷史上的變法王安石,張居正都是有全盤計劃,執行細節,康有為只知道西洋都是好的,看他百日維新都幹了些什麼,凡是舊的一律推翻,自己又沒有宗旨,只會把洋人那套照樣搬過來。當然那時候大清已經是病入膏肓,變不變法大概多苟延殘喘幾年。


毛1937679


假如慈禧太后同意的戊戌變法,當時的社會也不能有很好的轉變。

首先戊戌變法是權利之爭,在歷朝歷代都有,諸多皇上開始手裡沒有實權,最後通過某種手段奪取大權,人民的生活水平並沒有得到提高。

古往今來,都是這樣,一個社會真正的變革,不是某個人的變革,而是時代潮流,科技的發展,推動社會的變革。

如果慈禧太后同意戊戌變法,那麼光緒皇帝可以實施變革,也會得到人民的支持,但是就由當時的社會條件而言,不是慈禧太后一人的阻撓,而是整個社會的阻擾。

後面孫中山變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人民支持的很多,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一個真正的變革,如果社會很腐,只能是自下而上的變革。

就算慈禧太后支持,變革的效果也一般。

不過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推動社會的進步。


煮酒論史通古今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最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滿清政府經濟更加困難。

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知識分子,開始積極遊說國內變法圖存。

接著發生了著名的“公車上書”,這次運動雖然沒有見到光緒帝,但是成功地吸引了朝廷的注意。

1898年,光緒帝召見了維新派代表康有為,命令他準備變法事宜,起草變法草案。

雖然守舊派反對學習國外製度,但是慈禧太后保持沉默,讓變法得以實施,這個時候的慈禧,其實是默許變法運動的。

雖然光緒帝已經親政,但實權在慈禧太后手中,沒有她的支持變法一天都進行不下去。

只是,康有為,梁啟超太過激進,他們建議光緒帝誅殺保守派,囚禁慈禧太后,還政給光緒帝。

光緒帝召見袁世凱,告訴了袁世凱所以計劃,讓他準備進京勤王。

這個舉措是慈禧不能忍受的,她可以容忍光緒帝變法圖強,但是自己切身利益受到威脅時,她不會手軟。

一夜之間,光緒帝被困瀛臺,康有為,梁啟超逃亡國外,譚嗣同,劉光第等六名變法人士,被斬於菜市口。戊戌變法正式宣告失敗,這次運動僅僅持續了近百天,但是它卻影響了幾代人。

試想當時慈禧太后支持變法,這個運動也是要失敗的,因為這次變法的根本,就是要改變滿清政府的腐朽統治制度,這在維持了兩千多封建帝制的中國,是不能實現的。



如果慈禧太后主持變法運動,最後的結果會和光緒帝一樣。不是被軟禁,就是被殺。



文史頻道


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假設的歷史結局一定都是完美無缺的。常抱有這種想法的人要麼是無聊,要麼是無知。歷史,無論悲慘還是喜悅,都是事實,我們要尊重事實,研究歷史發生的緣由和歷史事件的進程,特別是要研究的是歷史人物的作用,尤其是歷史人物根據他(她)當時的思想認識、知識水平、信息量多寡所做出的決策,從而給我們啟迪,讓我們時刻記著“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歷史規律,要時刻警醒自己現在也是“當局者迷”,認真處理好當前的每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