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僧格林沁?

江益焱


僧格林沁是一個頭腦特別容易發熱的人,一會清醒,一會糊塗。比如在第2次鴉片戰爭,在大沽口戰役,僧格林沁打的就很好,引誘英法聯軍進入到自己的火力圈,在泥濘的灘頭和淺水區,殺傷數百聯軍。

但是回頭就在八里橋狹小的戰場,以數百人一隊的方式,騎馬衝擊英法聯軍有後膛阿姆斯特朗野戰炮,戰壕和步槍陣的大型陣地,而且是一直蠻幹到了最後。在打擊太平天國戰役也是如此,雖然僧格林沁全殲了太平軍最精銳的北伐軍,但是確是死打硬拼,硬堵著打。

太平軍第2批北伐軍上來的時候,僧格林沁卻突然開竅了,他的部隊快速隱蔽南下,在數萬太平軍夜間渡河的時候,吉林和蒙古馬隊突然發動突襲,一舉對太平軍第2批北伐軍形成殲滅性打擊。

但是,僧格林沁打敗太平軍兩次北伐,自己也損失了8000人。在對英法聯軍的戰爭又在2次大沽口戰役,1次張家灣戰鬥和1次八里橋戰鬥損失上萬人,在1862年一舉受降捻軍十幾萬,打散捻軍十幾萬。1863年打敗十萬捻軍,殺死捻軍總盟主張樂行。1864年,太平軍陳得才,賴文光,捻軍張宗禹聯軍在河南大會師,大軍一起衝向天京,要解救天京,結果僧格林沁在湖北安徽邊境擊敗太平軍捻軍聯軍,陳得才自殺。天京最終失去了最後一支援軍。

結果第2年,也就是1865年,僧格林沁一戰就把八旗當中最能打的一批中級軍官全部葬送在了高樓寨捻軍伏擊圈,這一戰的損失到清朝滅亡都沒有恢復。清軍一戰損失1萬人,包括6千黑龍江和蒙古馬隊,戰後清廷的告示明言:“此次陷敵者有很多貴胄和開國功臣之後...”,讓清朝軍事徹底依靠漢人軍事力量。

而先期調離僧格林沁部隊的依克唐阿,長順,金順,多隆阿等幾個人後來都在遠征西北,收復新疆,甲午戰爭當中表現不錯。但是,大部分八旗中堅武力都是葬送在,腦子一會糊塗,一會清醒,一會明白,一會犯暈的僧格林沁手裡。其實算起來,僧格林沁和他的部下,消滅的捻軍和太平軍主力一點都不比湘軍少。


深度軍事


大家好,我是小洲,很高興為你解答。

僧格林沁是晚清名將,姓博爾濟吉特,屬科爾沁左翼後旗人。按照《蒙古世系》記載,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二十六代孫。


僧格林沁小的時候過的極為貧困,他們家甚至比一般的牧民都不如。至少一般的牧民還有屬於自己的牛羊,他們家只能靠給別人放牧來維持生計。僧格林沁在幼年,就經常跟隨自己的父親幫富人放牧。但是他的父親很有遠見,所以在僧格林沁是十二歲的時候,就被自己的父親送到昌圖老城文昌宮讀書。

當時清朝的八旗弟子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早就把老祖宗的話給忘得一乾二淨。但是僧格林沁不同,也許是小的時候,僧格林沁過了貧苦的日子,知道要想生活的好,就要憑藉自己的雙手去拼搏,去尋找生的希望。所以他並不像一般八旗子弟般安於享樂,他是八旗子弟中難得的傑出人才。


《清史稿》記載其人:僧格林沁忠勇樸誠,出於天性,名震寰宇,朝廷倚為長城。治軍公廉無私,部曲誠服,勞而不怨。其殄寇也,惟以殺敵致果,無畏難趨避之心。剿捻凡五年,掃穴擒渠,餘孽遂為流寇,困獸之鬥,勢更棘焉。繼事者變通戰略,以持重蕆功,則僧格林沁所未暇計及者也。


當時的清朝廷面對英法聯軍慌亂不堪,這個時候他臨危受命,僧格林沁帶領部隊,奮起抵抗,痛擊英法聯軍。戰鬥擊沉敵艦4艘、重創敵艦6艘,擊斃、擊傷英法聯軍484人,重傷英軍海軍司令何伯(賀布)。這也是鴉片戰爭以來清軍抗擊外來侵略中取得第一次偉大勝利。就連馬克思都親自撰文,表示中國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後來山東及河間府一帶捻軍四起,面對起義軍,他也是被朝廷任命前去鎮壓。僧格林沁率蒙古騎兵和五省提供的兵力多次打敗捻軍,在鄂東霍山黑石渡收降捻軍十幾萬人,並打散十幾萬人,清軍也損失慘重。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軍誘至山東曹州高樓寨,隨後陷入重圍。他率領部下突出重圍,最終還是沒能逃出去,被捻軍張皮綆斬殺在麥田,終年五十五歲。

由於僧格林沁平素愛護百姓、善待士卒,聽說他去世的消息,百姓罷市,巷哭野祭。數萬人為他送行,同年七月,清政府派員護送僧格林沁的靈柩北上,安葬在科爾沁左翼世襲旗陵(今遼寧省法庫縣四家子鄉公主陵村)。

他的一生卻又是極具傳奇色彩和悲劇色彩的一生,為什麼這麼說呢?他作為清王朝的有功之臣,一代名將,他不可能脫離愛國和忠君的時代及階級的印記。所以他既堅定地愛國抗英,又殘酷地鎮壓農民起義軍,最終導致被殺,這正是他的悲劇所在。儘管如此,仍不失一代愛國名將,一位民族英雄。

我是小洲,感謝各位的觀看。各位不妨給在下點個關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謝謝!


歷史清單


僧格林沁是一個出身高貴滿族的將領。自幼學習軍事。《清史稿》說他善於治軍以公正廉明著稱,並且能和士兵同甘苦。他正式出名是在對防禦太平天國的戰役,他擊敗並生擒了北伐的太平軍名將李開芳,林鳳祥。後來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他堅持主戰,抗擊英法聯軍,並在大沽口炮臺擊敗英國艦隊,打傷英國海軍指揮官。但是隨著英法聯軍登陸作戰,他在通州拿對付武器落後的太平軍的方法對付英法聯軍,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慘敗。得以讓英法聯軍長驅直入,進佔北京,火燒圓明園。他也因此收到了很多人的詬病,也因此被革職。

總體評價,僧格林沁作為近代的將領,他的眼界並不算很前瞻,雖然他意識到新式火器的重要,當他並沒有能力和權力改變現有的落後局面。他依舊用老一套的辦法對抗新興的對手,註定了失敗的結局。可以說,如果把這位忠勇的騎兵放在清朝早期的話,他會有一番不一樣的建樹的。


騎兵元帥繆拉


僧格林沁(1811年—1865年),博爾濟吉特氏(與孝莊太后屬同一家族),蒙古族,出生在科爾沁大草原上。從世系上來說,僧格林沁血統相當高貴,他是成吉思汗弟弟哈布圖哈薩爾的二十六代孫,也算是蒙古草原上的“黃金家族”成員之一。不過,既然已經是26代孫,那自然是家道中落,整天為衣食溫飽問題而奔波忙碌,日子過得相當艱苦。少年時,僧格林沁替富人放牧,是典型的草原放牧娃,這點與明太祖朱元璋很相似。但是,僧格林沁又是幸運的,因為他的伯父沒有子嗣,道光五年(1825年),僧格林沁被選定為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嗣子,承襲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郡王,人生就此逆襲。此後,僧格林沁官職一路飆升,道光去世時,擔任鑲黃旗蒙古都統,顧命大臣之一。

就在道光駕崩後不久,洪秀全、楊秀清等在桂平縣金田村舉起反清大旗,建號太平天國,覬覦華夏神器。1853年3月,太平軍攻克南京,改名天京,作為太平天國首都,正式與清朝對峙。1853年5月,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率兩萬老兵北伐,同年九月,北伐軍抵達天津城下,舉朝震動,咸豐皇帝打算逃往承德避暑山莊,以避鋒芒。此時,僧格林沁臨危受命,組建“勤王軍”,率蒙古馬隊與東三省馬隊南下阻擊北伐軍。僧格林沁到前線督師後,發現太平軍非常善於搞流動戰,勝保所部屢次被牽著鼻子走。此外,清軍攻堅能力不強,若是強行攻擊太平軍營壘,也是死傷慘重。為此,僧格林沁決定搞“長圍”,挖掘“壕溝”,堵死太平軍可能突圍之路。果不其然,在僧格林沁指揮下,林鳳祥、李開芳相繼在連鎮、馮官屯被俘虜,而後押往北京凌遲,北伐軍全軍覆沒。

消滅北伐軍後,僧格林沁名聲大震,成為大清王朝中興之希望。為此,咸豐皇帝封他為博多勒噶臺親王,世襲罔替,儼然就是鐵帽子王。要知道,大清王朝親王一大堆,但能夠享受“世襲罔替”之待遇,寥寥無幾。入關前,有禮親王、睿親王、肅親王、豫親王等八大鐵帽子王;入關後,能夠享受“世襲罔替”待遇的只有恭親王等四家。作為非皇室成員,僧格林沁能夠享受“世襲罔替”之待遇,可謂是皇恩浩蕩了。既然大清王朝如此看重自己,那不賣點力就說不過去了,必須要報答咸豐知遇之恩才行。1859年,僧格林沁前往大沽口布防,阻止英法聯軍登陸天津。不久,聯軍艦隊無視中國主權,強行進犯大沽口,僧格林沁下令部隊堅決抵抗,擊毀英軍戰艦3艘,英軍死傷464人,英海軍司令賀布受重傷,聯軍被迫後撤。此戰,乃是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反侵略戰爭的第一次勝利。就此而言,僧格林沁算是民族英雄,彪炳史冊。

英法聯軍在大沽口被僧格林沁擊敗後,惱羞成怒,於是繼續增兵中國,將戰事擴大化。1860年8月,英法聯軍憑藉船堅炮利之優勢攻破大沽口要塞,天津就此淪陷,僧格林沁率馬隊後撤至通州八里橋,並擺下陣型,繼續抵抗。9月,現代化裝備的8000英法聯軍抵達八里橋,雙方展開血戰。此戰,僧格林沁直接讓蒙古馬隊拿著大刀、長矛以及少量抬槍、鳥槍正面衝擊聯軍方陣,騎兵一度衝到距離聯軍20—30米處,戰況相當激烈。不過,由於裝備存在明顯代差,戰術又失誤,清軍在八里橋之戰中慘遭失敗,聯軍就此進犯北京,火燒圓明園。但是,僧格林沁敢於抵抗列強之精神還是令人敬佩。保爾·瓦蘭在《徵華記》記載說:“中國人和以勇氣鎮定著稱的韃靼人在戰鬥的最後階段表現得尤為出色……他們中沒有一個後退,全都以身殉職”。

僧格林沁在八里橋戰敗後,英法聯軍乘勝進攻北京,火燒圓明園,咸豐被迫逃往熱河承德避暑山莊。為此,咸豐下令剝奪僧格林沁一切職務,但任然保留他欽差大臣之頭銜。就在僧格林沁被革職一個月後,北方捻軍死灰復燃,他們聯合太平軍縱橫河南、湖北、陝西、山東、江蘇,大清在中原的統治根基動搖。為此,咸豐只好再次恢復僧格林沁職務,讓他繼續統帥蒙古、東三省馬隊南下剿捻,保護京畿重地安全。僧格林沁剿捻效果顯著,捻軍首領張洛行就被其所殺,餘部曾一度銷聲匿跡。1864年11月,僧格林沁在霍山黑石渡擊敗太捻聯軍,俘虜十幾萬人,又打散十幾萬人,扶王陳得才在絕望中自殺。黑石渡之戰,清軍損失也相當慘重,而僧格林沁此時卻不顧士兵疲憊,繼續追殺捻軍,以致釀成災難。1865年5月,僧格林沁在山東高樓寨中了賴文光埋伏,7000餘人陣亡,自己也身受重傷,在逃往麥田躲避時被16歲少年張皮綆斬殺。

聞知僧格林沁陣亡,慈禧太后痛哭失聲,直言“毀我長城”,“亡我大清”。原因很簡單,僧格林沁是當時唯一拿得出手的滿蒙將領,他一死,大清就只能依靠曾國藩、李鴻章等地主武裝來維持統治了,晚清軍政格局就此改變。試想,若是僧格林沁不死,大清也沒必要過多依靠湘軍、淮軍等私人武裝,近代中國是否就可以避免出現軍閥割據混戰之局面呢?要知道,湘軍可是近代軍閥之雛形哦!


縱橫國史


晚清重臣,一心為國為民,不像李鴻章、袁世凱等人軍閥作風濃厚,其人應該跟左宗棠相似,可惜死於非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