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僧格林沁是滿清八旗子弟最後一道屏障嗎?為什麼?

騎蝸牛走高速


提到僧格林沁,突然想到一段老電影,故事是這樣的:

沙俄軍隊入侵中國,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成為滿清最後一支精銳。戰場上,僧格林沁率領清軍騎兵與沙俄軍隊對陣,在敵軍槍炮下,清軍依然勇往直前,對敵衝鋒,但都倒在敵人槍炮之下……

僧格林沁是蒙古科爾沁人,蒙古族,晚清最重要的將領,鐵帽子王,雖不是正兒八經的八旗子弟,卻是晚清最後的“護國柱石”,一生征戰無數,更是與西方列強侵略者激戰多次,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僧格林沁曾是清軍平定太平天國的重要將領,當時曾國藩,李鴻章等漢臣還並沒有被慈禧太后完全倚重。

李鴻章等漢臣地位的提升,就是因為僧格林沁的戰死,一時間,清庭失去倚仗,而八旗子弟此時就如爛泥扶不上牆,因而不得不倚重漢臣!


僧格林沁的戰死,對於大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噩耗,當時普通百姓聽說他戰死的消息,也是悲痛萬分,靈柩運回北京時,士兵,百姓哭聲震天地。

這是因為僧格林沁為人正直,忠勇,善待百姓,愛兵如子,深得百姓和士兵愛戴。
僧格林沁是大清的椅柱,是護國基石,也是蒙古騎兵,最後的輝煌和絕唱!


Mr這史香


僧格林沁(1811年7月24日—1865年6月12日),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族,著名將領,晚清名將,蒙古科爾沁旗(今屬內蒙古)人,貴族出身,善騎射,被清廷稱為“國之柱石”。道光五年(1825年),入嗣襲扎薩克多羅郡王。旋入京,為御前行走。道光十四年(1834年),授御前大臣。後歷任領侍衛內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等職,頗得道光、咸豐兩帝寵信。

咸豐、同治年間,僧格林沁參與對太平天國、英法聯軍等戰爭,軍功卓著。咸豐五年(1855年),擊潰太平天國北伐軍,俘林鳳祥、李開芳,晉封博多勒噶臺親王。

咸豐九年(1859年)僧格林沁到天津督辦大沽口和京東防務,第二次大沽口之戰面對來犯英法聯軍,僧格林沁帶領部隊,奮起抵抗,痛擊英法聯軍。戰鬥擊沉敵艦4艘、重創敵艦6艘,擊斃、擊傷英法聯軍484人,重傷英軍海軍司令何伯(賀布)。[1]這是鴉片戰爭以來清軍抗擊外來侵略中取得第一次偉大勝利。[2][3]當時,馬克思也親自撰文,高度讚揚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精神。[4]

僧格林沁平素愛護百姓、善待士卒,他去世時,百姓罷市,巷哭野祭。靈柩返回北京時,獻上的萬民傘有七十多柄,兵弁、百姓皆迎祭,哭聲震地。


明發不寐


僧格林沁(1811年7月24日—1865年6月12日),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族,著名將領,晚清名將,蒙古科爾沁旗(今屬內蒙古)人,貴族出身,善騎射,被清廷稱為“國之柱石”。

19世紀中期的清朝,正處在一個動盪不堪的悲劇時代。內有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外有與列強的持續衝突。在這段風雨飄搖的日子裡,來自蒙古的軍事貴族僧格林沁被清廷所重用。他不僅在歷史上留下蒙古騎兵的最的輝煌,也用自己的結局宣告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清朝的正規軍綠營已基本被太平軍摧毀殆盡,僧格林沁的滿蒙騎兵部隊便成為清廷用以監視並抵制湘、淮系地方軍閥勢力的惟一可以依賴的一支武裝力量。慈禧太后讓僧格林沁單獨率滿蒙騎兵將捻軍鎮壓下去,目的是提高清廷的威望,以掣肘並打壓新近崛起的最大地方實力派曾國藩、李鴻章的湘、淮軍事集團。結果卻是僧格林沁兵敗戰死,彪悍的蒙古馬隊覆滅,令清廷大為震恐。僧格林沁的敗亡,也讓湘、淮系地方軍閥無所顧忌並乘機坐大,逐漸擁兵自重,尾大不掉,成為既維護又威脅清廷統治的主要力量,也是民國前期各路軍閥的鼻祖。

僧格林沁恃勇少謀,最終被捻軍誘敵深入,斬殺在戰場上。僧格林沁之死,意味這滿清軍事聯盟中一位能打的悍將也沒有了,滿蒙八旗作為一個軍事集團已經事實上不存在了。


Sylar弈


僧格林沁是蒙古人,確實是滿清最後的屏障。在太平天國的“北伐軍”攻到天津、危脅京師,天下震動。咸豐準備逃離北京時。是僧格林沁帥蒙古騎兵殺死李開芳,生擒林鳳祥,滅掉“北伐軍”。當英法聯軍進攻大沽口,又是僧格林沁領軍抗擊,大沽炮臺失陷,英法聯軍攻佔天津,直指北京。僧格林沁率蒙古騎兵阻擊八里橋。以馬刀和血肉之軀阻擊洋槍、洋炮的英法聯軍。僧格林沁誓死不退。雖敗猶榮。太平天國“天京陷落”。“捻軍”蜂起,僧格林沁又帥蒙古騎兵征剿,因冒進“高樓寨”、陷入“捻軍”重圍,兵敗被殺。滿清風雨飄搖的危機時刻,不管“內亂”、“外患”。僧格林沁成了咸豐的“救火隊長”。


劉滿嗲


僧格林沁(蒙古語:Sengge Rinchen,西裡爾字母:СэнгэРинчен;1811年-1865年),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左翼後旗(今屬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左後旗雙勝鎮)人,他是道光皇帝姐姐的過繼兒子,晚清名將。 道光五年(1825年)襲科爾沁郡王爵,歷任御前大臣、都統等職。據《蒙古世系》記載,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二十六代孫。咸豐、同治年間,僧格林沁參與對太平天國、英法聯軍等戰爭,軍功卓著。1865年5月,在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被捻軍圍擊,戰死於山東曹州高樓寨。

清末出身八旗的統兵將領的還是有幾個的。他算得上是有幾分骨氣的!抗擊英法聯軍還是起了很大作用。

英法新任駐華公使普魯士、布爾布隆率領所謂換約艦隊從上海沿水路北上。艦隊由一艘巡洋艦和13只炮艇組成,行至天津大沽口時,藐視中國軍隊的設防,不聽中國軍隊的勸阻和警告,明目張膽地闖入大沽口,激起了中國官兵的極大憤慨。僧格林沁下達堅決反擊入侵者的戰鬥命令,督軍力戰,擊毀英軍戰艦3艘,使英軍死傷464人,英海軍司令賀布受重傷。相持數日,英法聯軍軍艦撤走。

這次大沽口保衛戰,是自1840年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以來中國軍隊抵抗外國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清廷對僧格林沁和有功將士大加獎賞。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也對此事給予充分關注與肯定。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天津,僧格林沁兵敗退駐通州。咸豐帝下令拔去僧格林沁三眼花翎,削去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鑲藍旗滿洲都統職。繼而再戰,又敗於張家灣、八里橋,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圓明園被毀。主和派大臣埋怨僧格林沁觸怒了洋人。咸豐帝革去僧格林沁郡王爵仍留欽差大臣職。


我想我是壞人


是滿蒙軍事集團,最後一個能帶兵的。但是他的戰術水平實在跟不上時代了。從外蒙搞來的那些騎兵,射箭的水平,還不如成吉思汗那個時候。在八里橋張家灣被英法聯軍徹底打垮,然後被革職。後來為了制衡湘軍和淮軍被重新啟用。

他在魯西南剿捻被打死以後,兵權還在朝廷手裡,但是已經沒有人能帶兵打仗了。

雖然沒有人能帶兵,但是滿清朝廷在政治上並沒有完全垮掉,他還是整個中國公認的中央政府。僧格林沁死掉半個世紀,滿清政府才垮臺。中間還出現了同光中興。

僧王陣亡,確實讓滿族人少了一個籌碼。但是這個影響也是有限的。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不宜將它的作用無限的擴大。他的死對於滿人來說,確實有一定的心理作用。但是你也應該看到,他連農民軍都不一定能打得過,更別說對付洋人,捻軍最後還不是淮軍給滅掉的。有沒有他有什麼所謂呢?


stud白丁


僧格林沁確實可以稱為清末滿清八旗子弟的最後一道屏障。

原因可以從清朝國策上來看,滿蒙政治聯姻貫穿這個清朝,所以在滿清統治者看來,蒙八旗是屬於滿清內部團隊,而僧格林沁屬於蒙古八旗,所以被統治者所倚重。僧格林沁個人的能力比較強,滿蒙八旗到清末戰力退化嚴重,上不了馬,拉不了弓,而僧格林沁在內外戰爭中戰功卓著,屢立功勳。與此同時,經過天平天國的戰亂,以曾國藩為首的漢族團練組織崛起,使滿清更加需要倚重僧格林沁。所以僧格林沁戰死後令清廷上下一片震驚,皆以失去“國之柱石”而惋惜。



大智讀書


是。

僧格林沁死,滿清人感覺到他們自己民族的柱石沒了。

僧格林沁之死是滿清用人的一道分水嶺。在之前,滿清的軍政大權一直掌握在滿族人手中。之後,軍政大權逐漸轉移至漢人手中,如曾國藩、李鴻章等。

因為,滿清已經歷史地沒落了。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不準確。他1865年就死了。清朝1911年才完。如果他是八旗最後一道屏障,那後面46年大清是靠什麼人支撐的呢?大清起於八旗,滿蒙漢軍旗人是清朝的根基,沒有八旗也就沒有大清。如果說這位蒙古的博爾濟吉特僧王是八旗最後屏障,不如說滿洲的葉赫那拉慈禧太后是八旗的最後靠山。太后一死,大清很快就完了。


范陽節度使


不是,因為僧格林沁是蒙古貴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