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清政府為何一味求和,打下去的代價會比割地賠款大嗎?

iwndl


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遇到了世界大變革時期,但是清朝統治者固步自封,並沒有認識到自己國家的不足,才使得晚清成為中國的屈辱史,遭受無數列強的欺負。清朝末年經歷了無數大大小小的戰爭,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但基本上都是戰敗了才割地求和的,也不會無緣無故的送國土給列強,如果打的過清朝怎麼會不打呢?

清朝知道外國的侵略者無法推翻清朝的統治,因為中國實在是太大了,沒有任何一個列強能單獨吞下中國這塊肥肉,所以在中國找個代理人是最划算的,清政府就充當了這一角色。所以每次清朝一戰敗就求和,雖然出賣了些權利和國土,但是保住了自己的統治地位。畢竟外國人只是貪財,除了日本想滅亡中國外其餘各國只是想在中國得到更多的權益罷了。

清朝末年國家是處於內憂外患之中的,既然外患還能通過割地求和來緩解,那麼清朝就得集中精力來處理內憂了。無論是之前的太平天國運動還是後來的義和團運動都屬於內憂。如果清朝拼盡全力與列強作戰,堅決不割地求和的話,那麼就算打贏了自身的實力也會遭受巨大的損傷,面對內憂就會力不從心了。既然明知道打不過列強,就還不如保存實力來應付內憂,畢竟在清朝統治者眼裡自己的統治地位比什麼都重要,國家權益、民族、百姓在他們眼中一文不值。

況且在清朝末年清朝賴之以國本的八旗軍完全沒有戰鬥力,清朝上下大大小小的官員又貪腐嚴重,統治者慈禧太后也是奢侈至極,這樣一個國家怎麼能打敗當時世界上最強的幾個資本主義國家呢?割地求和似乎已經是最好的辦法了。

如果清朝繼續打下去,那麼就算列強不推翻他,人民也會推翻他。事實上在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已經漸漸覺醒了,開始對清政府表現出不滿,如果清朝再舉國之力與列強作戰,一定會被民間起義推翻。清朝最怕什麼,當然是皇帝被推翻,為了自己一姓的利益出賣國家的利益算什麼。所以清政府是不可能一直與列強打下去的。

最後清帝退位也是得到了不錯的優待條件,皇帝的尊號沒有廢除,除了沒有政權了其他的待遇與之前差不多,所以隆裕太后才甘願簽訂清帝退位詔書。不過當時那個情況,隆裕太后就是不籤也是沒有辦法改變結果的。


風塵講歷史


清朝繼續存在必然有它的道理,中國雖然巨大,但是當時的列強要真的劃分中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沙俄甚至將喬戈裡峰與海參崴連成一線,妄想吞併長城北部全部的中國領土建立“黃俄羅斯”。

英國藉著印度的勢力染指西藏,法國染指西南地區,雖然有沙俄在但日本對滿洲虎視眈眈。清朝不保,那就更沒有誰能夠維持當時天下的統一。不要說什麼有起義軍革命軍,中國曆朝歷代內鬥中引外敵幫忙,最終被反噬的例子數不勝數。

另一方面,以清朝當時的軍事實力,並沒有能夠在戰爭中取勝的把握,就像甲午海戰,李鴻章正因為知道北洋水師貪汙腐敗成風,並且有大量內部虧空,戰鬥力根本不行,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就是用來威懾敵人的紙老虎,不打還能嚇唬嚇唬敵人,一打立馬露餡,多年的經營花費功虧一簣不說,要賠的款,要割讓的土地都不會少。


當時的清朝已經是“病入膏肓”,做拼死一搏,除了死得更快,對敵人來說根本無關痛癢。


澹奕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關於是戰是和,清政府已經做出了選擇:割地賠款當然要比打下去要好!

畢竟明朝就是因為死不認慫最後輸得連褲子也不剩的!作為前車之鑑,清朝不可能不吸取教訓!

然而,很多事情不只是吸取教訓這麼簡單,清朝之所以如此消極避戰,一味求和,和自身面臨的情況有很大關係,具體就是:

1、清朝確實技不如人

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清朝縱然再熱血,技不如人,被動挨打是意料之中的事!

作為我國封建王朝的總結性階段,明清兩朝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在這一時期,各項指標達到頂峰,比如皇權專制,進而盛極而衰。

15世紀開始,西方進入大航海時代,技術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逐漸超過明朝走在時代前列。到清朝時期,由於制度上仍為做出突破性的革新,相反清朝還做了很多導致社會出現倒退的政策,導致我國技術的發展和西方的差距越來越大。

好在因為出現落後的時間不算太長,因此即使西方技術領先清朝,也未能產生高屋建瓴的優勢。比如鴉片戰爭時期英軍的燧發槍,清軍的弓箭與之相比並不遜色。

但要命的是清朝制度的腐敗,這直接導致了最後一線生機的破滅。在英軍的打擊下,清軍節節敗退,最後不得不舉旗投降。到英國開到東南沿海時,清軍使用的是槍齡達100多年的古董,火炮更是康熙年間的文物,在無能的將領的指揮下,清軍的失敗無可挽回!

鴉片戰爭之後,西方陸續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隨後在1870年後,西方又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清朝雖然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但是面對西方突飛猛進的進步,腐朽的制度決定了清朝難以有所建樹。


果然,甲午戰爭一夜回到解放前!

所以,在技不如人、制度不如人的情況下,貿然打下去就是找死。不僅找不回臉面,更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2、打下去意味著亡得更快

1644年,清軍入關,此時的主力是八旗。

然而,入關後,八旗退居二線,奪取天下的主力成為投降清軍的綠營。由於脫離戰場,生活條件改善,八旗迅速腐化。到康熙年間,八旗已經出現了上不得馬,拉不得弓的窘況。

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一面強調不忘初心,要練習弓馬騎射。另一方面,建立了八旗控制綠營的兵制,這是清朝中期軍隊的主要組成形式!然而到了晚期,連綠營也廢了,面對列強入侵綠營表現實在是一塌糊塗。在這樣的條件下,清朝不得不依靠漢人官僚組建團練對抗太平天國和外來入侵,這讓清朝十分尷尬。

如果清朝不允許漢人武裝的發展,那農民起義和列強入侵會顛覆清朝。如果清朝允許漢人武裝的發展,因為滿人始終是少數派。換句話說,就是漢人死得起50人,滿人都不一定死得起1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漢人武裝壯大,接下來就是漢人取代滿人成為清朝軍隊的主力,在八旗早已廢柴的情況下,這些漢人可以說幾乎沒有節制。那麼,沒有亡於農民起義和列強的清朝很可能被漢人武裝顛覆!

所以,打下去意味著將清朝送入倒計時!打得越狠,亡得越快!

而杜絕這種情況的最好辦法,就是對列強求和,藉助列強的勢力壓制漢人武裝,使其難以有所作為。通過跟列強認慫,和列強結成同盟,對於壓制漢人武裝,維持統治有著巨大的意義!

3、打下去失去得更多

對於清朝而言,明朝的每一項不足都值得清朝汲取教訓。

比如李自成並沒有推翻明朝的打算,崇禎卻放出了自己的大招——以命相搏。這就好比鬥地主時對方才出了個對三,你就放出個倆鬼加王炸。這不是炸得對手懷疑人生,你是逼著對手跟你玩命啊!

鴉片戰爭時,英國人是想顛覆清朝嗎?並不是,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英國人也沒有能力辦到這一點,那麼如果堅持打下去,將遭遇戰打成持久戰,勢必會逼著英國人繼續增兵,最後引發更大規模的戰爭。當然,結局只能更慘!

這時候的清朝已經進入行將就木的時期,在這樣的條件下,如果清朝執意打下去,大致會產生以下幾個後果:

  • 喪權更多

所謂敗得越慘,失去得越多。如果清朝在中英大規模戰爭中失敗,那麼勢必導致清朝失去得更多,此時的清朝失去的可能就不只是香港島以及2100萬西班牙銀元這麼簡單!

  • 失土更多

戰爭是國力的博弈,在技不如人的情況下,清朝的國力勢必消耗得更多,在這種情況下。如同一戰後的英國失去對全球殖民地的控制一樣。清朝同樣會失去對各地特別是邊疆的控制,屆時虎視眈眈的沙俄勢必肆意蠶食領土。

  • 國土分裂


而因為對內地控制的削弱,漢地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足以將清朝的國土撕扯得四分五裂。

所以,對於清朝而言,求和好處極大,求戰則壞處極大!

清朝的一味求和,是在統治力衰落的情況下做出的一種應激性反應。本質是勾結列強彌補對本國統治力的不足。鎮壓太平天國就是中外合作的直接證明,這種做法令人不齒,不過在客觀上保證了清朝在損失邊疆土地後能夠最大限度保留國土核心控制區,為今日的版圖打下良好基礎!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正所謂“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清政府後期內憂外患、千瘡百孔,割地賠款的政策是對滿清政府利益損害最小的決定。



清政府真正的威脅來自內部

清朝入關後僅有20萬八旗兵勇,面對中原偌大的江山根本沒有足夠的軍隊去征服,所以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依靠著招降收編了大量漢族軍隊為其攻打天下。當天下大定以後,這些漢族的將領便成為滿清貴族眼中威脅到自己的統治的人。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吳三桂起兵。這件事讓清政府深刻認識到,如果想要維持自己的統治,就必須要消滅漢族將領的武裝力量。最終經過了康熙的削藩之後,把所有漢族將領的兵權解除,這件事之後,削弱漢族將領的兵權也成為了清朝的基本國策。



當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之後,直接威脅到了清政府的統治,而清政府的八旗兵和綠營兵沒有了任何戰鬥力。迫於無奈清政府再次啟用了漢族將領,不過這些漢族將領在消滅太平天國後擁兵自重,成為了尾大不掉之勢。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漢族將領的離心力越來越強,雖然清政府苦苦周旋,但是卻無法緩和與這些漢族地主利益集團的矛盾。最終八國聯軍侵華時,這些漢族利益集團公然違抗滿清命令,發動了東南互保一事,這也讓清政府和漢族利益集團矛盾公開化。



清政府也深刻的明白了,不能再繼續依靠這些漢族地主武裝,如果繼續賦予他們更大的權力,代替自己是遲早的事情。

漢族的地主武裝力量不能繼續使用,那麼發動人民抵抗外辱可以嗎?答案顯而易見,根本不行。因為清政府和4億人口的漢民族矛盾更加巨大,一旦武裝人民,這些百姓的槍口估計會毫不猶豫的對準清政府,到那時只會讓清政府加速滅亡而已。



西方列強構不成真正的威脅

相比於國內力量的暗流湧動,這些看似轟轟烈烈的帝國主義入侵實際對清政府的統治威脅很小。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時,清政府動用了全部的力量去抵抗英國侵略者,結果敗得一塌糊塗。但是令人驚奇的是英國並沒有強行佔領清朝的土地,而是要求清政府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



同樣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雖然帝都北京都淪陷了,英法聯軍還是隻要求清政府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

這兩次事件讓清政府認識到帝國主義列強等同於流寇,只會劫掠財富和邊疆土地。對自己的統治構不成根本的威脅。而且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後,帝國主義列強紛紛來華掠奪資源,他們之間各懷鬼胎,根本不允許任何人獨吞中國。




綜合考慮下來,清政府如果打下去,自己沒有任何力量,而繼續依靠漢族的力量非常危險,說不定會因為內部矛盾而加速清政府的垮臺。

但是清政府割地賠款與帝國主義列強媾和,充當了他們在華的代言人,情況就會完全不同了。雖然損失了大量的財富和土地,但是卻保住了自己的統治地位。而且在關鍵時刻還能依靠他們的力量鎮壓國內的農民起義。也難怪慈禧說出那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心歡”了。


我是越關



有人說清朝技不如人,打不過,確實,但是八年抗戰我們也技不如人,也沒有說開門投降任殺任剮啊,埃塞俄比亞和意大利也是巨大代差,也沒有認慫啊,所以往根上說,還是個態度問題。


對於腐敗衰落的清廷而言,只要他們白山黑水的祖墳不丟,諾大一個國家隨便哪裡劃出去給老外,無非皮毛之癢,紫禁城裡的皇帝老兒可能蓋章的時候哭一下鼻子,哀嘆一下對不起列祖列宗,然而過兩天也就忘了,割都割了,還能怎樣?


更何況,割肉從來割的不是他自己身上的。


割地,割的是你老百姓的地,賠款,賠的是你老百姓的款,紫禁城裡面大大小小宮室,該鋪張浪費的照樣鋪張浪費,老佛爺該祝壽照樣祝壽,皇親國戚們該貪照樣貪。


清朝末年,王朝飄搖,但是據英國記者莫里遜報道,慶親王奕劻在匯豐銀行的存款高達712.5萬英鎊。要知道,當年2000英鎊可以買一整套豪宅。這還只是他的存款,還不包括家裡的宅子,地,各種金銀珠寶,這也還只是一個王公貴戚,還不包括愛新覺羅一大家子。鴉片戰爭敗了,慈禧照樣要修園子,管你北洋艦隊有沒有錢添置機器設備。


列強打過來了,反正是有韭菜割的,不就是割地賠款嘛,不存在的。真正令他們忌憚的,並不是紅毛洋鬼子,因為你語言不通,文化不懂,諾大一個國家,你未必還能來沐猴而冠的治理了?我們清人來治理,都花了一兩百年時間,我們要天不亮爬起來學漢語,比起搶了就跑,你花得起這個成本麼?明明可以做一個羊圈的主人,餓了就抓一隻羊吃,為什麼非要去做領頭羊呢?


這就是所有腐敗墮落的封建王朝的通病——只要刀不架到我皇帝老兒的脖子根,我是不會給你拼命的。


老外是可以商量的,只是價錢的問題,而誰的刀會架到皇帝老兒的脖子根呢?屋裡的人。


令皇帝真正擔憂的,威脅自己皇位的人多了去了,朝中有那些吃飽喝足了沒事幹想到龍椅上坐一坐的王室宗親,而地方上有各種不滿現狀,要揭竿而起自己做主的武裝勢力——天地會,白蓮教,太平天國......


乾隆、雍正朝是西北鬧,嘉慶、道光是白蓮教,咸豐、同治是太平天國,光緒、宣統是孫中山革命,可以說縱觀整個清朝的歷史,內部矛盾一直就沒有平息過。


1. 如果清廷和洋人正面剛,朝中勢力分裂,撲街。

2. 如果清廷和洋人正面剛,內部勢力崛起,內外夾擊,撲街。

3. 如果清廷和洋人正面剛,拼光了自己的財力人力,被內部勢力取代,撲街。


任何一個皇帝都會算這筆賬。反而,等洋人進來摻合,自己和洋人做生意,甚至成為代理,倒是有可能借洋人的手把內部這些釘子戶一個個剷除了。



1839年9月4日到1842年8月29日,第一次鴉片戰爭打了3年,‎1856年到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打了4年,割地,賠款。然而‎1851年到1864年,就在清廷準備維護尊嚴,和英國人死磕的時候,太平天國冒出來,一下子就搞了13年。這就是我說的第2,3種情況。如果說一鴉二鴉只是在你沿海打一打,割地條款也是開放一些沿海城市及島嶼通商的話,那麼太平天國是直接一刀紮在全國的賦稅中心,把清庭的血吸乾。


如果你是皇帝,你是怕英國鬼子八國聯軍,還是怕這些關鍵時刻給你背後來一下的泥腿子長毛?


這就是現代國家和封建國家的區別,這個也正好可以說明,當小鬼子氣勢洶洶的殺進來的時候,為什麼總有先烈有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覺悟。因為那個時候,全民族站起來保衛的是自己的祖國,不再是哪個皇帝老兒的韭菜園。



HannibalLecter


首先清政府要能夠打下去。這個是最大的前提。

看了其他答主說了很多大戰略方向的東西,包括清朝的財政實力、關稅收繳、乃至軍事實力等等。我從1840年開始的這第一次鴉片戰爭給大家講解一下吧。

第一次鴉片戰爭起於1840年,這個戰爭經過對於中英雙方來說都可謂一波三折。

起先是英國人封鎖了廣州口岸與珠江口,滿清政府對此無動於衷。

之後英國人開始沿著海岸線北上,佔領了舟山。滿清政府依然主戰。

再之後英軍北上天津,佔領大沽口。此時已經進入八月,秋冬將之,道光皇帝決定虛以為蛇,先是答應若英軍撤至廣州,和議才能開始。實際上,則嚴令沿海地區整頓軍備,準備作戰。

然而清王朝的經過上百年的閉關鎖國,海軍實力幾乎不存在。英軍在東南沿海那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不過儘管英軍在海戰上佔據優勢,其陸戰的實力並不強大。清王朝在這個陸戰對峙階段,並沒有簽訂不平等條約的打算。最好的證明就是道光帝把私自簽訂條約的琦善抄家革職。

不過戰爭天平的轉變正在朝英軍傾斜。此後的1842年6月,英軍攻陷吳淞口,之後溯長江而上,7月下旬佔領鎮江,8月初進逼南京。

這時候的清王朝立刻就慫了,於當年的八月29日簽訂了南京條約。

為什麼?

因為英軍佔領的地點與時間都對清王朝極其不利了。

首先是地點,鎮江是大運河中的一個重要節點,江南漕糧要北運必須過鎮江。鎮江左近有揚州賦稅之地。需要知道有清一代“繁華無過江浙”,然而北京卻遠在北方,滿清政府想要享受到江南的供奉,就必須依賴大運河。

其次是時間,英軍佔領鎮江,威逼南京之時,正是夏糧將盡,秋糧未收的時候。此時漕運斷絕,清政府無法保障長江以北的糧食轉運。其大禍就在眼前。

所以說,滿清不可能打下去,南京條約的簽訂是必然的。因為大運河的斷絕類似於英軍掐住了滿清政府的七寸。滿清政府哪怕是讓努爾哈赤、皇太極重生,也不可能催著沒飯吃的士兵去打仗。


王斌兔斯基



在教育上有這樣一種情況,即是成長環境影響人的一生。每個人童年時期成長的環境和父母等人對其影響還是很大的,父母可以說是孩子最大的老師,不知不覺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清庭為什麼一味求和呢,宋安之看來武器落後等原因並非是主要原因。主要在於清朝是吸取了前面明朝滅亡的原因,所以才不敢與西方列強死戰到底,打不過了寧願割地賠款,只要可以保持對於帝國的基本統治,保住自己的統治地位就好。

明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因為奉行不割地賠款不求和的政策,導致與後金(清)苦戰僵持時,使內部的農民起義越來越大,最後亡於李自成之手。使清朝太祖和太宗兩代人都入不了的關終於可以入了,從而進一步統一了中國。

明朝的滅亡說白了就是面對外部危機不妥協,導致內部隱患爆發,最後無可救藥。

清朝身為明朝之後的下一個大一統王朝,自然是吸取了前面朝代尤其是明朝滅亡的經驗,認為至剛易折,所以想剛柔並濟。結果隨著後代統治者越來越懦弱,加之內部滿漢之分等隱患,為了維護基本的統治,所以變成了一味陰柔,面對西方列強不是咸豐跑熱河就是慈禧光緒跑西安,最後捱了一頓打,跑了一陣路,就是不敢死戰到底,還要割地賠款。

其實不只是清朝以明朝為參考,縱觀歷史基本上所有王朝都會參考之前朝代的得與失來進行一系列的政治框架再調整。比如西漢有七王之亂西晉有八王之亂,到了唐宋開始藩王就沒有什麼兵權了,最多有參政權。而明朝為人詬病的藩王制度其實最開始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參考唐宋主弱臣強的局面而設置的,以期藩王來拱衛中央朝廷。結果燕王朱棣造反成功成為皇帝以後,將藩王制度給改的不倫不類的,使藩王徹底成為國家的負擔。

所以宋安之認為,清朝不是沒有實力進行消耗戰,不是說打下去就一定比割地賠款的代價大。主要在於清庭參考前朝亡國的經驗,害怕全力對付外敵的過程中,國內被壓制已久的漢人會趁機要了他的命,結束了清庭的統治。因此清庭為了還有餘力維護最基本的統治或者說保住自己的統治地位,就選擇了一味的求和選擇了割地賠款換取和平。

說完這個原因以後,宋安之再以清朝軍隊武器裝備具體如何來入手分析。

清朝的武器裝備其實較之明朝並沒有落後多少,甚至還有著先進些許。並非大眾印象中落後到以長矛大刀來對抗西方列強的洋槍洋炮。算是原地踏步吧,當然二百年原地踏步就是不進則退。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清軍主力部隊是綠營和早已不堪一擊的八旗軍隊。當時裝備的火器大多是明末引進西方技術改進的火炮還有抬槍和鳥槍,大概佔總兵力的一半,當然還有少數軍隊使用的是新式洋槍洋炮。

這時期的軍隊並非想象中那麼落後,更何況當時熱兵器與冷兵器的差距並沒有像現在那般天差地別,清軍最起碼擁有不少火器裝備的,雖然落後也不至於差距太大。


以大家熟悉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三元里抗英事件來說,有這樣一個細節很是耐人尋味。在三元里附近自發抗英的人民與英軍大戰時,當時恰逢傾盆大雨,英軍的槍炮皆啞,成為了擺設,手持刀矛甚至鋤頭的民眾乘勢猛攻,獲得了不小的勝果。

雖然三元里的英軍裝備的是相對落後的燧發槍,不代表所有英軍都是這種落後武器。但說明英軍的武器與冷兵器差距並沒有那麼大,甚至還會受到天氣的影響。

而鴉片戰爭期間清軍之所以潰不成軍,武器裝備落後是一方面。軍隊承平日久之下,官兵貪生怕死,加上道光帝昏庸的指揮和懦弱無能,最終導致了泱泱帝國上下再無鬥志,簽下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了事。

通過第一次鴉片戰爭可以看出,清庭上下若是有鬥志,面對遠道而來的英軍進行消耗戰來說也不至於敗的一塌糊塗。(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但清庭上下都是貪生怕死,使英軍贏的輕鬆,開了一個不好的頭,最後第一次鴉片戰爭就英國一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兩國發動,沙俄趁火打劫,到了1900年時,乾脆是八國聯軍侵華了。

可以說第一次鴉片戰爭只是西方列強中英國的一次試探,結果清庭上下貪生怕死全無鬥志,慘敗割地賠款。第二次鴉片戰爭法國見有利可圖也加入,這次更慘,京師被攻破咸豐帝跑熱河病死。清朝如此不堪一擊,西方列強越來越不放在眼裡,最後形成了西方列強通過租界割地還有實際控制等方法來瓜分中國這塊大蛋糕,比如東北在清末就被沙俄和日本實際控制。

發展到最後,西方列強試探清朝不堪一擊以後。變成了西方列強集體蠶食清朝時的中國,清庭是真的打不過了,真的是代價比割地賠款還要大了,乾脆當孫子當到底,開始一味的求和。

當然清朝之所以一味求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經過開國時期的熱血,康雍乾時代東征西討的武風。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道光時期這個龐大帝國已經有二百年了,多年承平日久之下,帝國上下死氣沉沉不說,上面皇帝是昏庸無道懦弱,下面是文官愛錢武將貪生怕死,即使擁有再好的武器也是白搭。

清庭面對西方列強的暴打也並非無動於衷,像曾國藩建立的湘軍,在咸豐年間槍炮比例就已經過半,當然主要以舊式火器為主,更多傾向於傳統軍隊,可能跟創始人曾國藩身為傳統文人有關係。而湘軍的分支,李鴻章建立的淮軍在同治初年就大致上實現了裝備洋槍洋炮,因此有了“淮軍即洋槍隊”的說法。

到了光緒年間1900前後,隨著洋務運動還有甲午戰爭以後新建陸軍的成果,清庭守衛京師的精銳軍隊中除了董福祥的武衛後軍因系西北地方軍改編,武器裝備相對落後一些。其他軍隊與西方列強軍隊輕武器裝備上已經是不相上下了。

但即使如此,八國聯軍入侵京師之時,基本上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繼咸豐帝后再次攻入清朝帝都,而慈禧也是學丈夫咸豐帝學的有模有樣,帶著光緒帝一路狂奔逃到西安。

最後總結來說,其實清庭與西方列強在軍隊武器上的差異的確是很大的。但並不是沒有贏的機會,可惜清庭統治階級害怕再現明朝因為應付外部危機而被內部勢力顛覆的情況,所以沒有血戰到底的勇氣一味的苟且偷生,這種得過且過的態度使西方列強來淘金的越來越多,到了最後清朝面對如此之多的西方列強,還真是就是血戰到底都沒活路,乾脆割地賠款活著了。

最後再說說之所以長期存在清軍長矛大刀抵抗西方列強洋槍洋炮的誤區,主要在於現在認真研究歷史客觀發言的人越來越少,很多人通過電視劇來了解歷史,而相當一部分影視劇營造出清軍這種落後情況,誤導了很多人。

還有就是很多人混淆了正規軍和非正規軍的區別。像八國聯軍侵華時期,清庭廷出於利用義和團對付洋人的想法,曾要求主管義和團事務的大臣端親王和剛毅將清軍淘汰下來的火器裝備發給義和團使用。不過義和團自認為神功護體刀槍不入,並沒有使用這種武器,而是自信滿滿的使用大刀長矛,結果被西方軍隊的洋槍洋炮徹底粉碎了其神功護體的幻想。


宋安之


一味求和就等於慢性自殺,最終必然會走向滅亡,你說這個代價大不大呢?

清末清政府與外國帝國主義之間,並不是一味的求和,而是每次都是在清軍在局部戰敗後,滿清統治沒有死戰之心,猶豫不決,最後屈辱求和,割地賠款,喪權辱國。

如果清政府一直打下去,以全國之力,充分發揮幅員遼闊以及兵力人數優勢,就想抗日戰爭時期,堅持持久戰,未必不能取得對外戰爭的勝利;

清政府面對外國的侵略一味求和的話,不僅割地賠款,代價巨大,而且使中國成為帝國主義瓜分的對象,阻礙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使中國人喪失了自信心與自豪感,甚至直到現在中國人民依然缺乏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

戰爭,可以促進整個國家的改革,促進整個國家的發展。雖然戰爭會付出巨大代價,甚至超過求和,但是戰爭對國家的未來的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無法估量的,假如一直求和退讓,人的貪慾是無法滿足的,隨著更多外國侵略者的加入,國土不斷被蠶食,終有一天國將不國,整個國家會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完了,國家都將不存在,這就是一味求和的代價,一味求和就等於慢性自殺,最終必然會走向滅亡,你說這個代價大不大呢?

因此,不能簡單地從一場戰爭的消耗與求和的代價來選擇戰與和,應該從整個國家的發展來看待戰與和,求和只能是一時的,唯有戰爭,才能獲得長久的和平。弱肉強食,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唯有強者,才能獲得最大的利益。自強不息,以史為鑑,落後就要捱打!


密探零零發


清政府的大刀長矛怎麼能打得過洋槍洋炮呢。抵抗的確是抵抗過的,打不過也沒有辦法,為什麼不抵抗到底?我來分析一下吧。

第一,當時清政府已經腐敗了,能指望全國上下一心打擊侵略者嗎,不可能的,所以冒著丟掉江山去死戰到底是根本行不通的。實力對比懸殊,花點錢在丟掉點土地,能保住祖宗的“萬世基業”也算是種“勝利”吧,能維護自己統治就行。

第二,洋鬼子打仗無非是求財,錢能解決的事情都不是事情。找個好聽點的藉口賠點錢就了事,雙贏的局面。

第三,內亂才是最可怕的,那是對統治階級來說最大的威脅。洋鬼子是求財,像太平天國這種邪教組織可是奪韃子江山的,所以攘外必先安內,寧可圓明園被燒,也要拼死打擊這幫邪教徒,滿清韃子雖說腐敗無能,但是戰略方向是對的,攘外必先安內,結果沒有被推翻,苟延殘喘幾十年。

如果長期不計後果的打下去,清政府肯定內部分崩離析,土崩瓦解,丟掉江山,改朝換代了


91飛歌影視


誰能一直打下去?

看到這個問題,讓船伕我想起初中和高中的歷史課本內容描述的一種傾向性,這種傾向性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中國近代史中之所以屈辱,都是投降派導致的。如果每一箇中國人都拋頭顱灑熱血和侵略者拼死到底,那麼最終取得勝利的一定是我們。這個邏輯乍一看蠻有道理的,而且還很容易點燃起年輕人的熱血。

仔細想想就感覺出不對勁了,因為這既不符合客觀規律同時也違背了人性。落後農耕文明和先進工業化國家死磕,這不是找死呢麼?這種觀點往往存在於一些極端主義中,適合發動群眾熱血上湧。極端的思想與儒家中庸牴觸,也與道家思想衝突。但不得不承認在極端環境中很有市場,比如希特勒的納粹主義。就充分團結調動了絕望邊緣的德意志人民。

要尊重事物發展規律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沒有哪個國家天生就是老大,每個老大都有當孫子的童年回憶。當西班牙無敵艦隊縱橫大洋的時候,英國人也不得不低頭裝孫子,學習西班牙人的航海技術和貿易思維,積蓄力量最終逆襲成功。

美國人可是英國的殖民地哎,一點點的努力奮鬥,一點點的盜版大英帝國的科技藏書,即使被英國罵死,也臉不紅心不跳的繼續學習,心裡或許在想:“當初英國你也不是從歐洲大陸盜版起家的麼,有什麼資格說我。”積蓄力量最終在一戰二戰中崛起,取代日不落帝國成為世界霸主。

看到了麼,哪個老大沒當過孫子!

當然了,當孫子的隱忍只是表面,最關鍵的是要有積蓄力量厚積薄發的那股堅強意志!中國古有臥薪嚐膽,後有文景和親,再到後來的宋朝歲幣等等,都是在客觀事實面前的一種妥協,避免更大的損失,也就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如果每次不顧客觀事實死磕到底,中華民族造就滅亡好幾回了。

古語有“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小人報仇,從早到晚。”滿清之所以沒有像印度那樣成為完全意義上的殖民地,關鍵在於審時度勢的妥協,洋務派發動的改革是積蓄力量為後來崛起的表現。要知道再鋒利堅硬的長矛也打不過槍炮。仔細算算如果不是慈溪後來老糊塗了,加之革命黨搞內亂,20世紀初中國是有很大希望重回亞洲老大的,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大使館被炸,入世各種刁難,先進科技的封鎖等等,要學會沉得住氣啊,再衝動可就真的沒機會崛起了,好在,中國長記性了,才有瞭如今遼寧艦碧波斬浪,殲20翱翔蒼穹,一切的一切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