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刺殺馬新貽的背後主使是曾國藩嗎?

我們都愛想念熊


“刺馬案”乃是晚晴四大奇案之一,這個案子真可謂撲朔迷離,真兇雖然伏法,但其背後的幕後黑手到底是誰,卻始終無人知曉。從案件始末來看,大概率是湘軍所為,可到底是湘軍中的哪些人?有人說是被裁撤併加入哥老會的湘軍,有人說是曾國荃等被迫下野的湘軍高層,還有人說是曾國藩,真相到底如何,因此案牽扯利益過大,已經無人知曉了。

△刺馬案乃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刺馬案始末,到底是為兄弟報仇,還是一場驚天陰謀?

同治三年(1864年),轟動一時的太平天國運動落幕,作為撲滅太平天國的絕對功臣,湘軍在攻破天京後,將太平天國多年來積攢的金銀財寶搶掠一空,人人發了大財,而曾國藩卻只給朝廷上繳了少量錢財,言稱天王府被大火燒的片瓦無存,並沒有多少財寶。朝廷雖心有疑慮,但卻又無可奈何,但湘軍這支曾經了立下汗馬功勞的軍隊,卻已經逐漸成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

△曾國藩

同治六年(1867年)十二月,浙江巡撫馬新貽升任閩浙總督,馬新貽於是按照慣例進京陛見請訓,在入京覲見之後,馬新貽乞賞假二十日回鄉祭祖,匆匆離京返鄉。

同治七年(1868年)七月,曾國藩被調任直隸總督,兩江總督由馬新貽調補,同年九月,馬新貽抵達江寧,正式成為兩江總督。

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馬新貽在校場閱兵完畢,在返回督署的路上,被刺客張汶祥所殺,而兇手張汶祥,殺人後並不逃走,當場被捕。

△馬新貽

“刺馬案”發生之後,朝廷十分慌亂,慈禧太后親自出面,將正在處理天津教案的曾國藩調來審理這個案子,並對其面授機宜“馬新貽辦事很好”,目的顯而易見,就是為整個案子定下基本基調:馬新貽是好官,張汶祥是惡逆。不久之後,朝廷又接連派出刑部尚書鄭敦謹等人,參與此案審理。一番審理之後,張汶祥被以“漏網發逆、復通海盜”的罪名處決,並剜其心,祭奠馬新貽。

然而不久之後,各種野史、筆記、小說、戲曲卻突然如雨後春筍般的冒了出來,在各種故事版本當中,馬新貽不僅是個依靠假軍功、結納權貴而爬上高位的壞官,且是個奸佔了拜把兄弟妻室、誘殺拜把兄弟的不義之賊,而張汶祥殺之則是為了為兄弟報仇。如此一來,馬新貽簡直成了一個罪惡滔天的小人,而張汶祥則成了為兄弟復仇的豪傑義士,而朝廷則成為了掩蓋真相的罪魁禍首。

△張汶祥

“刺馬案”一時名動天下,更令人奇怪的是,案犯張汶祥供詞閃爍,主審大員奏案含糊,朝廷與民間對此案的說法截然相反。然而不管馬新貽此人如何,從其在戒衛森嚴的督署重地被刺殺,再到輿論的突然一邊倒,如果說這背後沒有陰謀,恐怕沒人會信吧?

案件的真相到底如何,恐怕已經無人知曉

如果說“刺馬案”有幕後黑手,誰的嫌疑更大?毫無疑問,湘軍嫌疑最大,但要說具體是湘軍內部的哪股勢力,實在無從猜測。不過我想,曾國藩的可能性較小,他畢竟在官場混跡了數十年,要說打擊馬新貽,他或許樂見其成,但要說到刺殺朝廷重臣,恐怕做不出來。

△曾國藩

兩江地區乃是湘軍的根基,他們在此經營數年,曾國藩被調任直隸總督,著實有些明升暗降的意味在內。而馬新貽雖是文官出身、不懂軍務,但卻以做事精明幹練著稱,在其被升任閩浙總督僅半年多之後,便被調任兩江總督這個職位,朝廷的心思可想而知。

在平定太平天國之後,湘軍將士多有不法之事,馬新貽到任之後,對於懲治這些將領士兵不可謂不嚴厲,這自然激起了湘軍上下的反感和牴觸。而更可怕的是,種種跡象表明,馬新貽升任閩浙總督、再調任兩江總督,極有可能擔負了查證曾氏兄弟和湘軍集團劣跡、追查太平天國金銀財寶下落的密旨,而奉命的時間便是在其升任閩浙總督入京之時。

△馬新貽的仇人太多

總之,馬新貽的到任,可以說是觸碰到了湘軍上下所有人的利益,不管是已經被裁撤的將官士兵,還是仍然在任的將士,都不會允許他再如此的“為非作歹”下去。

然而這裡有一個問題,刺殺朝廷重臣乃是官場大忌,朝廷中雖然派系林立、明爭暗鬥不斷,然而卻很少發生刺殺這種事情,這是因為官場爭鬥應該有其底線,畢竟誰也不想整天擔驚受怕的,你敢刺殺他人,誰又敢保證自己不會被他人所殺?這也是我判斷此事應該不是曾國藩所為的原因。

△有觀點認為是哥老會所為

現在有觀點認為或許是哥老會所為,我認為或許有些道理,哥老會本就是個黑社會性質的組織,湘軍裁軍之後,不少人參加了這個組織,而更有些湘軍本就是哥老會成員。這個組織成員可管你什麼朝廷的潛規則,殺人這種事情對於他們來說,簡直就跟打架鬥毆一般稀鬆平常。不過這也只能是猜測,並無直接證據。


綜上所述,馬新貽被刺殺,雖然種種跡象指向了湘軍,但我並不認為是曾國藩所為,至於真相到底為何,幕後黑手到底是誰,恐怕已經無人知曉了。

以上僅為個人看法,大家如果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探討。


香茗史館


關於馬新貽之死可謂撲朔迷離,一個身體健壯之武將突然暴斃,不得不令人懷疑其死因。

馬新貽被刺事件,又稱“刺馬案”,與“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淮安案”,“楊月樓案”並列晚清四大奇案。這四個案件不但被改編為評書詞話類作品,還被先後搬上熒幕。其中講述刺殺馬新貽案件的影片有張徹導演、姜大衛、狄龍、陳觀泰主演的《刺馬》,以及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主演的《投名狀》,只不過人物名字有所改變,故事內容大體一致。另外還有幾個電視版本,在此不提。

刺馬案情節撲朔迷離,加之百年間各類文化的渲染,致使馬新貽這個人物生平模糊不清,各類傳聞更是不足為信。針對其人物經歷大抵是說馬新貽本身是朝廷命官,在與太平軍作戰時被俘。太平軍將領張汶祥敬佩其英雄氣概,也看穿太平軍多是烏合之眾,因此有意投奔清軍。

後張汶祥與同僚曹二虎跟馬新貽結拜為生死兄弟,由馬新貽引薦投了清軍,反手對抗太平軍。殊不知馬新貽看中曹二虎之妻,兩人暗中勾搭連環發展出婚外情。後來東窗事發,馬新貽深恐太平軍出身曹二虎抖出自己當年被俘之事,從而影響自己仕途。因此暗中痛下殺手,要其性命,將曹妻據為己有。張汶祥逃過一劫後,揹負血海深仇的他在貴為兩江總督的馬新貽閱兵之時,趁機行刺,致使馬新貽傷重而死。張汶祥本人被當成抓住,處以凌遲之刑。

除了這個版本之外,還有一個比較受到認可的版本。其中說馬新貽信仰回教,是山東曹州人。馬新貽先前對抗過太平軍,被封為封疆大吏,後來他暗中參與回變,準備相應東南諸省起兵。馬新貽所做致使他的漢人結拜兄弟張汶祥對他產生反感,為了阻止再次出現太平天國這樣的亂象,揹負民族大義的張汶祥刺殺了馬新貽,為清廷和漢人除一害。

刺馬案發生後,朝廷派遣張之萬、曾國藩等大員審理此案,因此也牽扯出曾國藩暗中殺死馬新貽之說。這其中主要說的是陰謀論,認為馬新貽曾經與曾國藩的湘軍發生過沖突,並且在利益分配上,雙方都想拿大份。

曾國藩的湘軍在剿滅太平軍時出力最多,因此認為自己可以多佔利益,而這正是馬新貽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因此雙方暗中較勁,互相排擠,甚至出現兵戈。為使自己最大利益化,曾國藩和曾國荃兄弟合謀買通張汶祥,利用其殺掉眼中釘。而這件事情後來交於曾國藩審理,因此曾國藩給出了兄弟相殘的結果。

至於真相是否如此呢?我想除了當時人之外沒人知道,總體評價馬新貽這個人物,也只能說他並非善類,因此死不足惜。


大獅


能提出這個問題,或者能來回答這個問題的,再或者能進來看的觀眾,應該對刺馬案有一定程度的瞭解,過程大家都知道,那麼我就帶大家像一個偵探一樣的去看看這個案件吧。

首先是一份案件時間表:

同治九年八月二十一日,湘淮系江蘇巡撫丁日昌急赴天津,拜見曾國藩。八月二十二日,曾國藩回訪丁日昌,就在兩人閉門深談時,兩江總督馬新貽在離總督府不遠的校場遇刺。

八月二十三日,曾國藩午睡,心不能靜。在他心不能靜的時候,馬新貽因傷勢過重,死了。

八月三十日,曾國藩接到上諭,慈禧命他重任兩江總督,火速前往江寧查辦此案。

但接旨後的曾國藩卻以自己右眼久已無光,左眼亦目力昏濁,江南庶政殷繁,自己病軀無法承受為由,請辭了慈禧的任命。

見曾國藩耍老朽託辭,幾日之後,慈禧的另一道上諭又下來了。這道上諭的口氣十分強硬,只要你曾國藩還沒死,就必須回到兩江總督任上去。

然後,我們在看看案發後當時的社會輿論:

有的說張汶祥原是捻匪頭目,馬新貽曾做過他的俘虜,但後來張汶祥和二弟曹二虎、三弟石錦標一同隨馬新貽投奔了朝廷。張汶祥之所以殺馬新貽,那是因為姓馬的背信棄義,漁色負友,先霸佔了曹二虎老婆,又設計殺了結拜兄弟曹二虎。

有的說,馬新貽這個回民根本就是混進朝廷的奸細,他一直在幹通回反叛朝廷的事,張汶祥殺他是為國除害。

還有的說,張汶祥本是在浙江地界做小買賣的,因老婆錢財被人拐跑了,曾當街跪求時任浙江巡撫的馬新貽主持公道,但姓馬的直接把他的狀子扔到了路邊,張汶祥殺他是殺庸官,洩私憤。

還有的說張汶祥殺馬新貽是受海盜所使,還有的說這是因為馬新貽肆意打擊湘軍遣散將領,不給人活路最終才招致當街被殺——

總之,殺人的是義士,被殺的是朝廷走狗,這樣的大調調在社會上愈演愈烈,會出現什麼樣的局面,可想而知。

猛然之間,江南之地儼然成了火藥桶,老百姓對朝廷怨聲載道,遣散沒遣散的湘軍各路人馬更是騷動不安。

從上面的輿論我們可以看出,朝廷對湘軍的打壓是路人皆知的事情,而這個事的一線執行者就是馬新貽,輿論的製造者主要是散步兩點主要思想,第一,馬新貽不是好人,為人方面好色,通匪,是奸細,是庸官。第二,造反有理,打壓有功之人(湘軍),不給人活路。所以有人行謀逆之事。從這些輿論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起有預謀的政變或者造反的預演和演習。目的在試探朝廷的反應,朝廷如果應對不利,演習立馬就變實戰。

既然是要造反,那兇手就明顯了,案發地誰有實力造反,誰就是兇手,矛盾集中在哪?哪就是源頭,所以這是一起由湘系將領策劃並參與的案子。

至於曾有沒有參加,從時間表上可以看出,曾不知情,但手下人的計劃是搞黃袍加身,讓曾做宋太祖,丁日昌作為自己人得到了消息,但畢竟是搞政治的,知道事不可為,立即往曾處通風報信,目的是讓曾站穩立場,而曾的決定應該是不阻攔(應該也來不及了),不參與,但要藉此事,換大家一個平安著陸。所以才有了後面的回訪。曾有沒有動心,應該是有的,所以才有後面的心不能靜,天人交戰。

慈禧其實政治上是非常厲害的人,很快看到了背後的東西,她處理得非常得當,政治眼光非常毒辣,首先,派出了朝廷官員前往案發地打探情況,在瞭解了情況後,立即就是一招狠招,下旨讓曾去兩江處理,這一招示了強,也示了弱,不是要做宋太祖麼,現在就放你去,試試看,能成不,顯示了朝廷能成功應對的信心,這是示強。讓你去處理,你要保護誰還不是一句話的事,這事由你斷,該放過的放過,這是示弱。

曾當然不敢爽利答應,至少得表明自己不想當宋太祖後再去。所以,說了一堆身體原因,意思就是老都老了,不可能有政治地位上再進一步的想法。“不能承受”四個字是重點!既然表明不當宋太祖的意思,所以有了第二道旨意,強硬的語氣反應的就是一句話,你活該,自己的屁股自己去擦,這也是對你的懲罰!曾接了旨,答應了,但卻不動窩,當然不能走,生意談成了,可朝廷沒報價啊,政府沒有定調,我到底得做到什麼程度?所以他一直不動窩。這就有了慈禧的召見面談。看到了吧,慈禧的政治智慧是配得上駕馭曾這樣牛逼的人的。

見了面以後,曾與慈禧兩人的對話其實也看得出一種心照不宣。兩人的對話很有意味,慈禧說馬的事真是奇事(言外之意:兩江這是有異動啊,但朝廷依然有信心掌控大局,這最多算個奇事而已)。曾回答,是很奇(言外之意就是確實如此,後面怎麼辦,朝廷的決策我會認同)慈禧說馬辦事很好(馬辦的是好事,也是好人,這就是定調。朝廷本來也沒想怎麼,這事不能亂潑髒水,讓組織難辦啊,)曾回答馬辦事精細平和(我是信任組織的,這只是誤會一場,我會替馬(組織)正名的)。

最後,曾去了兩江,雙方各退一步,朝廷停止清算,湘系和平交出權力。至於馬的官方結案:這位先進的同志是死於長毛,個人恩怨,匪盜三股勢力的聯合。

國家不太平,穩定還是要壓倒一切啊


半輪滄海上


只能說,大約是湘軍出身的中高級官員們乾的。

不過,敢刺殺從一品總督,而且那末湊巧能夠知道馬新貽行動路線,身邊警衛鬆弛這些情況的,要說沒有曾國藩這個湘軍老大同意或最少默許,顯然是不大可能的。


四川達州


刺殺馬新貽必是湘軍裡的哥老會所為,在當時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當時那情形,誰也不敢真的讓誰去頂罪,不然說不定江南就真的亂了。所以最後不了了之…朝廷從此也失去了對江南的控制權,此後兩江總督都是湘系一脈。


天邊的雁鳴


大概率是曾國藩系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