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刺杀马新贻的背后主使是曾国藩吗?

我们都爱想念熊


“刺马案”乃是晚晴四大奇案之一,这个案子真可谓扑朔迷离,真凶虽然伏法,但其背后的幕后黑手到底是谁,却始终无人知晓。从案件始末来看,大概率是湘军所为,可到底是湘军中的哪些人?有人说是被裁撤并加入哥老会的湘军,有人说是曾国荃等被迫下野的湘军高层,还有人说是曾国藩,真相到底如何,因此案牵扯利益过大,已经无人知晓了。

△刺马案乃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刺马案始末,到底是为兄弟报仇,还是一场惊天阴谋?

同治三年(1864年),轰动一时的太平天国运动落幕,作为扑灭太平天国的绝对功臣,湘军在攻破天京后,将太平天国多年来积攒的金银财宝抢掠一空,人人发了大财,而曾国藩却只给朝廷上缴了少量钱财,言称天王府被大火烧的片瓦无存,并没有多少财宝。朝廷虽心有疑虑,但却又无可奈何,但湘军这支曾经了立下汗马功劳的军队,却已经逐渐成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

△曾国藩

同治六年(1867年)十二月,浙江巡抚马新贻升任闽浙总督,马新贻于是按照惯例进京陛见请训,在入京觐见之后,马新贻乞赏假二十日回乡祭祖,匆匆离京返乡。

同治七年(1868年)七月,曾国藩被调任直隶总督,两江总督由马新贻调补,同年九月,马新贻抵达江宁,正式成为两江总督。

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马新贻在校场阅兵完毕,在返回督署的路上,被刺客张汶祥所杀,而凶手张汶祥,杀人后并不逃走,当场被捕。

△马新贻

“刺马案”发生之后,朝廷十分慌乱,慈禧太后亲自出面,将正在处理天津教案的曾国藩调来审理这个案子,并对其面授机宜“马新贻办事很好”,目的显而易见,就是为整个案子定下基本基调:马新贻是好官,张汶祥是恶逆。不久之后,朝廷又接连派出刑部尚书郑敦谨等人,参与此案审理。一番审理之后,张汶祥被以“漏网发逆、复通海盗”的罪名处决,并剜其心,祭奠马新贻。

然而不久之后,各种野史、笔记、小说、戏曲却突然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在各种故事版本当中,马新贻不仅是个依靠假军功、结纳权贵而爬上高位的坏官,且是个奸占了拜把兄弟妻室、诱杀拜把兄弟的不义之贼,而张汶祥杀之则是为了为兄弟报仇。如此一来,马新贻简直成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小人,而张汶祥则成了为兄弟复仇的豪杰义士,而朝廷则成为了掩盖真相的罪魁祸首。

△张汶祥

“刺马案”一时名动天下,更令人奇怪的是,案犯张汶祥供词闪烁,主审大员奏案含糊,朝廷与民间对此案的说法截然相反。然而不管马新贻此人如何,从其在戒卫森严的督署重地被刺杀,再到舆论的突然一边倒,如果说这背后没有阴谋,恐怕没人会信吧?

案件的真相到底如何,恐怕已经无人知晓

如果说“刺马案”有幕后黑手,谁的嫌疑更大?毫无疑问,湘军嫌疑最大,但要说具体是湘军内部的哪股势力,实在无从猜测。不过我想,曾国藩的可能性较小,他毕竟在官场混迹了数十年,要说打击马新贻,他或许乐见其成,但要说到刺杀朝廷重臣,恐怕做不出来。

△曾国藩

两江地区乃是湘军的根基,他们在此经营数年,曾国藩被调任直隶总督,着实有些明升暗降的意味在内。而马新贻虽是文官出身、不懂军务,但却以做事精明干练著称,在其被升任闽浙总督仅半年多之后,便被调任两江总督这个职位,朝廷的心思可想而知。

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将士多有不法之事,马新贻到任之后,对于惩治这些将领士兵不可谓不严厉,这自然激起了湘军上下的反感和抵触。而更可怕的是,种种迹象表明,马新贻升任闽浙总督、再调任两江总督,极有可能担负了查证曾氏兄弟和湘军集团劣迹、追查太平天国金银财宝下落的密旨,而奉命的时间便是在其升任闽浙总督入京之时。

△马新贻的仇人太多

总之,马新贻的到任,可以说是触碰到了湘军上下所有人的利益,不管是已经被裁撤的将官士兵,还是仍然在任的将士,都不会允许他再如此的“为非作歹”下去。

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刺杀朝廷重臣乃是官场大忌,朝廷中虽然派系林立、明争暗斗不断,然而却很少发生刺杀这种事情,这是因为官场争斗应该有其底线,毕竟谁也不想整天担惊受怕的,你敢刺杀他人,谁又敢保证自己不会被他人所杀?这也是我判断此事应该不是曾国藩所为的原因。

△有观点认为是哥老会所为

现在有观点认为或许是哥老会所为,我认为或许有些道理,哥老会本就是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湘军裁军之后,不少人参加了这个组织,而更有些湘军本就是哥老会成员。这个组织成员可管你什么朝廷的潜规则,杀人这种事情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跟打架斗殴一般稀松平常。不过这也只能是猜测,并无直接证据。


综上所述,马新贻被刺杀,虽然种种迹象指向了湘军,但我并不认为是曾国藩所为,至于真相到底为何,幕后黑手到底是谁,恐怕已经无人知晓了。

以上仅为个人看法,大家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探讨。


香茗史馆


关于马新贻之死可谓扑朔迷离,一个身体健壮之武将突然暴毙,不得不令人怀疑其死因。

马新贻被刺事件,又称“刺马案”,与“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淮安案”,“杨月楼案”并列晚清四大奇案。这四个案件不但被改编为评书词话类作品,还被先后搬上荧幕。其中讲述刺杀马新贻案件的影片有张彻导演、姜大卫、狄龙、陈观泰主演的《刺马》,以及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主演的《投名状》,只不过人物名字有所改变,故事内容大体一致。另外还有几个电视版本,在此不提。

刺马案情节扑朔迷离,加之百年间各类文化的渲染,致使马新贻这个人物生平模糊不清,各类传闻更是不足为信。针对其人物经历大抵是说马新贻本身是朝廷命官,在与太平军作战时被俘。太平军将领张汶祥敬佩其英雄气概,也看穿太平军多是乌合之众,因此有意投奔清军。

后张汶祥与同僚曹二虎跟马新贻结拜为生死兄弟,由马新贻引荐投了清军,反手对抗太平军。殊不知马新贻看中曹二虎之妻,两人暗中勾搭连环发展出婚外情。后来东窗事发,马新贻深恐太平军出身曹二虎抖出自己当年被俘之事,从而影响自己仕途。因此暗中痛下杀手,要其性命,将曹妻据为己有。张汶祥逃过一劫后,背负血海深仇的他在贵为两江总督的马新贻阅兵之时,趁机行刺,致使马新贻伤重而死。张汶祥本人被当成抓住,处以凌迟之刑。

除了这个版本之外,还有一个比较受到认可的版本。其中说马新贻信仰回教,是山东曹州人。马新贻先前对抗过太平军,被封为封疆大吏,后来他暗中参与回变,准备相应东南诸省起兵。马新贻所做致使他的汉人结拜兄弟张汶祥对他产生反感,为了阻止再次出现太平天国这样的乱象,背负民族大义的张汶祥刺杀了马新贻,为清廷和汉人除一害。

刺马案发生后,朝廷派遣张之万、曾国藩等大员审理此案,因此也牵扯出曾国藩暗中杀死马新贻之说。这其中主要说的是阴谋论,认为马新贻曾经与曾国藩的湘军发生过冲突,并且在利益分配上,双方都想拿大份。

曾国藩的湘军在剿灭太平军时出力最多,因此认为自己可以多占利益,而这正是马新贻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因此双方暗中较劲,互相排挤,甚至出现兵戈。为使自己最大利益化,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合谋买通张汶祥,利用其杀掉眼中钉。而这件事情后来交于曾国藩审理,因此曾国藩给出了兄弟相残的结果。

至于真相是否如此呢?我想除了当时人之外没人知道,总体评价马新贻这个人物,也只能说他并非善类,因此死不足惜。


大狮


能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能来回答这个问题的,再或者能进来看的观众,应该对刺马案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过程大家都知道,那么我就带大家像一个侦探一样的去看看这个案件吧。

首先是一份案件时间表:

同治九年八月二十一日,湘淮系江苏巡抚丁日昌急赴天津,拜见曾国藩。八月二十二日,曾国藩回访丁日昌,就在两人闭门深谈时,两江总督马新贻在离总督府不远的校场遇刺。

八月二十三日,曾国藩午睡,心不能静。在他心不能静的时候,马新贻因伤势过重,死了。

八月三十日,曾国藩接到上谕,慈禧命他重任两江总督,火速前往江宁查办此案。

但接旨后的曾国藩却以自己右眼久已无光,左眼亦目力昏浊,江南庶政殷繁,自己病躯无法承受为由,请辞了慈禧的任命。

见曾国藩耍老朽托辞,几日之后,慈禧的另一道上谕又下来了。这道上谕的口气十分强硬,只要你曾国藩还没死,就必须回到两江总督任上去。

然后,我们在看看案发后当时的社会舆论:

有的说张汶祥原是捻匪头目,马新贻曾做过他的俘虏,但后来张汶祥和二弟曹二虎、三弟石锦标一同随马新贻投奔了朝廷。张汶祥之所以杀马新贻,那是因为姓马的背信弃义,渔色负友,先霸占了曹二虎老婆,又设计杀了结拜兄弟曹二虎。

有的说,马新贻这个回民根本就是混进朝廷的奸细,他一直在干通回反叛朝廷的事,张汶祥杀他是为国除害。

还有的说,张汶祥本是在浙江地界做小买卖的,因老婆钱财被人拐跑了,曾当街跪求时任浙江巡抚的马新贻主持公道,但姓马的直接把他的状子扔到了路边,张汶祥杀他是杀庸官,泄私愤。

还有的说张汶祥杀马新贻是受海盗所使,还有的说这是因为马新贻肆意打击湘军遣散将领,不给人活路最终才招致当街被杀——

总之,杀人的是义士,被杀的是朝廷走狗,这样的大调调在社会上愈演愈烈,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可想而知。

猛然之间,江南之地俨然成了火药桶,老百姓对朝廷怨声载道,遣散没遣散的湘军各路人马更是骚动不安。

从上面的舆论我们可以看出,朝廷对湘军的打压是路人皆知的事情,而这个事的一线执行者就是马新贻,舆论的制造者主要是散步两点主要思想,第一,马新贻不是好人,为人方面好色,通匪,是奸细,是庸官。第二,造反有理,打压有功之人(湘军),不给人活路。所以有人行谋逆之事。从这些舆论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起有预谋的政变或者造反的预演和演习。目的在试探朝廷的反应,朝廷如果应对不利,演习立马就变实战。

既然是要造反,那凶手就明显了,案发地谁有实力造反,谁就是凶手,矛盾集中在哪?哪就是源头,所以这是一起由湘系将领策划并参与的案子。

至于曾有没有参加,从时间表上可以看出,曾不知情,但手下人的计划是搞黄袍加身,让曾做宋太祖,丁日昌作为自己人得到了消息,但毕竟是搞政治的,知道事不可为,立即往曾处通风报信,目的是让曾站稳立场,而曾的决定应该是不阻拦(应该也来不及了),不参与,但要借此事,换大家一个平安着陆。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回访。曾有没有动心,应该是有的,所以才有后面的心不能静,天人交战。

慈禧其实政治上是非常厉害的人,很快看到了背后的东西,她处理得非常得当,政治眼光非常毒辣,首先,派出了朝廷官员前往案发地打探情况,在了解了情况后,立即就是一招狠招,下旨让曾去两江处理,这一招示了强,也示了弱,不是要做宋太祖么,现在就放你去,试试看,能成不,显示了朝廷能成功应对的信心,这是示强。让你去处理,你要保护谁还不是一句话的事,这事由你断,该放过的放过,这是示弱。

曾当然不敢爽利答应,至少得表明自己不想当宋太祖后再去。所以,说了一堆身体原因,意思就是老都老了,不可能有政治地位上再进一步的想法。“不能承受”四个字是重点!既然表明不当宋太祖的意思,所以有了第二道旨意,强硬的语气反应的就是一句话,你活该,自己的屁股自己去擦,这也是对你的惩罚!曾接了旨,答应了,但却不动窝,当然不能走,生意谈成了,可朝廷没报价啊,政府没有定调,我到底得做到什么程度?所以他一直不动窝。这就有了慈禧的召见面谈。看到了吧,慈禧的政治智慧是配得上驾驭曾这样牛逼的人的。

见了面以后,曾与慈禧两人的对话其实也看得出一种心照不宣。两人的对话很有意味,慈禧说马的事真是奇事(言外之意:两江这是有异动啊,但朝廷依然有信心掌控大局,这最多算个奇事而已)。曾回答,是很奇(言外之意就是确实如此,后面怎么办,朝廷的决策我会认同)慈禧说马办事很好(马办的是好事,也是好人,这就是定调。朝廷本来也没想怎么,这事不能乱泼脏水,让组织难办啊,)曾回答马办事精细平和(我是信任组织的,这只是误会一场,我会替马(组织)正名的)。

最后,曾去了两江,双方各退一步,朝廷停止清算,湘系和平交出权力。至于马的官方结案:这位先进的同志是死于长毛,个人恩怨,匪盗三股势力的联合。

国家不太平,稳定还是要压倒一切啊


半轮沧海上


只能说,大约是湘军出身的中高级官员们干的。

不过,敢刺杀从一品总督,而且那末凑巧能够知道马新贻行动路线,身边警卫松弛这些情况的,要说没有曾国藩这个湘军老大同意或最少默许,显然是不大可能的。


四川達州


刺杀马新贻必是湘军里的哥老会所为,在当时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只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当时那情形,谁也不敢真的让谁去顶罪,不然说不定江南就真的乱了。所以最后不了了之…朝廷从此也失去了对江南的控制权,此后两江总督都是湘系一脉。


天边的雁鸣


大概率是曾国藩系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