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在太平天國最後時刻,獻出一條救命奇計,為何洪秀全不採納?

dj小周


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李秀成兩次提出“讓城別走”建議的背景,以及洪秀全的奇葩的私人生活,我們就能明白箇中原因了。

“圍魏救趙”失敗,天京城供給線被斷,李秀成第一次提出“讓城別走”

當曾國荃開始圍困天京後,一開始天京城倒也沒有非常恐慌,畢竟,自打太平天國建都天京後,清軍江南大營、江北大營就隔三差五地在天京城邊晃盪。因此,在天國高層的討論中,主要考慮的是如何“儘快趕走這隻蒼蠅,抓緊時間忙別的事情去”。

可是,在太平軍一頓操作後,情勢越發緊蹙。李秀成想攻安慶“圍魏救趙”,結果因為六安捻軍被剿滅而放棄計劃,又開始計劃東進,往東擊破東面敵軍,解放出更多部隊來天京的方向作戰。可是,李秀成發現,當他以忠王名義調撥各軍時,各地都說自顧不暇,沒辦法配合,因此,東進之舉遲遲無法進行。李鴻章偵查到了這些信息,建議曾國荃抓緊時間,發展對天京的攻勢。曾國荃立馬加強攻勢!在李秀成回到天京後,湘軍幾乎已經封鎖了天京北面的運輸,李秀成幾經努力,依然無法阻止湘軍切斷太平軍江北供給線。

此時,天京已經完全成了一座孤城,你既打不破湘軍的壁壘,堅守天京又後援不繼。

此時,李秀成第一次提出了“讓城別走”。理由實在再明顯不過,明顯得根本稱不上什麼奇謀妙策了。都城供給斷絕,而外援短期內根本組織不足夠的解圍力量,這種情況下的突圍而出,是再明顯不過的一個選項了!

可是,洪秀全,居然成了一個完全不說人話的”天王“了,根本不正常地和你探討什麼戰守之策,只是強調:老子是奉天父的命令來人間斬殺妖魔的,你說我們現在跑?呸!

最後的努力失敗,李秀成攤牌式建議被拒絕,天國命運再無前途

李秀成在遭受拒絕後,迫不得已,只得做最後的掙扎。他決定迴歸蘇杭戰場,先抓緊時間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創造奇蹟,快速取得外線的勝利,然後,再回師救天京。

可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李秀成再也沒有機會重振蘇浙戰場了。”八王叛亂“,獻了蘇州給李鴻章,李秀成險些被俘,趕緊跑了。

此時,李秀成的弟弟李侍賢,建議哥哥去浙江戰場組織力量,等到明年春天,他們哥倆一起去解天京之圍。

李秀成拒絕了弟弟的建議,他認識到,此時的太平軍已經完全無力解圍了,只有天王退出天京,才是太平天國唯一的機會!

在幾個忠臣之間詳細地策劃、討論後,李秀成向天王做了最後一次”讓城別走“的建議,這可以看成是一次攤牌式溝通:臣無能呀,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了,請天王趕緊轉移吧!

洪秀全的回覆,也很攤牌:你沒辦法?我有辦法!我去找天父請兵去,天父派天兵天將來,消滅清妖!

李秀成又建議:那天王守天京,我帶幼主和二殿下一起出去好不好?

洪秀全依然拒絕。

此時,所有人都知道,太平天國完了

在這次建議失敗後,李秀成已經知道沒有機會了。

儘管他依然衣不解甲地在前線指揮守城戰鬥,但是,他知道,天京無論如何守不住了!

李秀成曾經私下和身邊的人說:現在天京守不住了,城內也沒糧食吃,現在曾國荃在城外設局來收難民,你們找個機會,出去吧!忠王素來有人望,手下人都不忍離開。

太平軍殘部鬥爭的失敗,說明太平軍確實缺乏一個足夠威望的精神領袖來統轄

天京城破以後,李秀成帶著幼主逃跑,可是幼天王的馬很快不行了。李秀成把自己的馬給幼天王,自己就近躲避,被捉拿。

幼天王會合幹王后,也很快就在沒有找到大軍的情況下失敗。

太平軍餘部的戰鬥,持續了一年半。主要由李侍賢和汪海洋領導。他們一度在江西、福建都聲勢大振。可是,由於各部諸王彼此不服,彼此猜忌。汪海洋甚至刺殺了李侍賢,可見,這些王爺們,不但不能共富貴,此時連共患難都成奢望了。

此時,如果有一個公認的絕對領導人,比如李秀成,能整合各部,那太平軍的局面可能都會不一樣!

太平軍殘部一度勢大,終因不團結而敗

奇葩的天王生活

我們稍微瞭解一下天王奇葩的生活,就知道他老人家為何打死不肯走了。

不出門的宅男:紅秀全自打進了天京城之後,就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天王府。除了早年被楊秀清”天父下凡“召去過一次。

數不清的女人:天王有多少女人,誰也說不清楚。早在金田起義,全體窮得叮噹響的時候,就有15個妃子,到了永安城時,有36個女人,後來,幼天王口述,他有88個王娘。

沒有太監、全是女人:早先,天王也覺得宮廷裡全是美女不妥,想招一些太監,可是,閹割是個技術活,他們嘗試閹割80次,死了78個,殘了2個。於是,只得放棄了,因此,不管是天王還是幼天王,身邊全部是女人!

天王的糜爛,放眼整個封建王朝,也是數一數二了

嚴苛的宮規:洪秀全對”小天堂“的管理,體現在了對後宮的管理上。他設立了嚴苛的宮廷規矩,最著名的”十該打“,比如,說話聲音大了打,叫你你反應遲鈍打,看天王的肩膀以上,該打,等等。

窮奢極欲的天王,和他的統治集團,早已是比清廷更腐敗的存在了,這樣的組織,即使真的”讓城別走“了,又能存續多久呢?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實際上李秀成提出的並不是“奇計”,只是一條非常普通不過的計謀,那就是“讓城別走”。當然,雖不是奇計,但在生死存亡之時,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而洪秀全之所以沒有采納,原因在於當時洪秀全貪圖享樂,精神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而且太平天國內部派系傾軋嚴重,洪秀全等人也害怕失去權力。



洪秀全本是一名秀才,在多次科舉考試失敗之後,心灰意冷,創立了“拜上帝會”,開始發展信徒,

1851年1月,洪秀全依靠信徒在廣西金田村發動起義,建立天平天國。起義成功之後,洪秀全就立刻在當地挑選了15名女子為妃,同年攻克永安後,其妃嬪數量更是達到了36人。

1853年初,太平軍等人攻克武漢,此時洪秀全又選取了60名十幾歲的漂亮女子充實自己的後宮。3月19日,洪秀全帶著近百名妃嬪進入南京,從此之後,洪秀全再也沒有走出南京城一步,鬥志全無。當然對於戰略佈局而言,更是毫無見解。



在南京城之中,洪秀全除了每天沉醉於溫柔鄉之外,經歷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天京事變。這次事變過後,洪秀全明白了權力的重要性,開始任命自己的兄弟掌管太平天國的軍政大權,封長兄洪仁發為安王,二哥洪仁達為福王。

自家兄弟確實靠得住,但能力有限,而且這兩個哥哥也是一個貪圖享樂的主兒,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無奈之下,洪秀全又提拔了李秀成和陳玉成等人。

李秀成作為太平天國後期重要將領,長期在外帶兵,因此在軍中威望頗高。這種情況引起了洪氏兄弟的猜忌,當然也包括洪秀全本人。在蘇州的時候,洪秀全就曾經派遣陳坤書分割李秀成兵權,後來洪秀全還在二哥洪仁達的建議下,將李秀成的部將童容海分割出去,種種的事情都讓李秀成與其部將忿忿不平。同時也讓洪秀全對對李秀成非常不滿。



蘇州失守之時,南京已經成為孤城,李秀成準備進京建議洪秀全“讓城別走”。此時李秀成的弟弟李世賢也看出了南京危在旦夕,希望他不要回南京,而是到自己駐地的溧陽來。但李秀成的母親和妻子還在南京城中,所以李秀成選擇了進京面見洪秀全,向洪秀全陳述情況;

京城不能保守,會帥兵[湘軍]困甚嚴,濠深壘固,內無糧草,外救不來,讓城別走。”

洪秀全聽後大怒,責斥李秀成。李秀成反而跪在地上請求洪秀全撤退,並且分析了外面的戰局,說如果不撤退,很可能會性命不保。



洪秀全久居深宮享樂多年,根本就不懂外面的戰局和情況,於是開始指責李秀成,並且說一些不著邊的話;

朕奉上帝聖旨、天兄耶穌聖旨下凡,作天下萬國獨一真主,何懼之有!不用爾奏,政事不用爾理,爾欲出外去,欲在京,任由於爾。朕鐵桶江山,爾不扶,有人扶。爾說無兵,朕之天兵多過於水,何懼曾口者乎!爾怕死,便是會死。政事不與爾幹,王次兄勇王執掌,幼西王出令,有不遵幼西王令者合朝誅之。”

這些話句句都是針對李秀成,你怕死,你自己跑吧。我的鐵桶江山不用你扶,你說沒有兵,我的天兵天將比水還多,根本不怕曾國藩。訓斥完李秀成之後,還順帶剝奪了李秀成的一部分權力,把政權給了自己的二哥和幼西王蕭有和。

李秀成聽後也嚇壞了,趕緊跪在地上,拿著劍請求洪秀全殺了自己,眾多大臣見狀紛紛勸說,這件事才算過去了。事後洪秀全也知道沒有李秀成,南京更保不住,因此賜下了龍袍,賞賜給了李秀成。



洪秀全不逃走,根本原因就是權力分配出現了問題,太平天國的大部分軍權已經被李秀成掌握。如果逃走,自己的權力會失去的更快,自己命運未卜,即便是李秀成因為忠心保全自己。但自己兩個貪汙腐敗的哥哥和李秀成有矛盾,估計十有八九會被處死。綜合考慮之下,還不如在這裡固守待援。

當然,南京徹底沒有希望後,洪秀全的精神徹底出現了問題。沒有了糧食,開始帶領大家吃“甜露”,也就是野菜野草。後來洪秀全因為吃“甜露”病倒,相信他天神會救他,拒絕吃藥而病死。李秀成下南京城破之時,帶著幼天王逃跑,結果被清軍抓獲而處死。


我是越關


所謂的妙計就是李秀成的“讓城別走”,即洪秀全轉移離開天京,另尋他處發展,實際上已經談不上妙計,2年前安慶失守,基本宣告太平天國的滅亡。

當年李秀成提出讓城別走,從敵我形勢上來看,天京確實岌岌可危,安慶失守,湘軍已經兵臨城下,浙江一線在左宗棠的楚軍和洋槍隊的攻擊下,也逐步淪陷,天京被四面夾擊已經是時間的問題,所以離開天京,有它的形勢性。

但就實際情況而言,李秀成的讓城別走,也僅具備理論性操作,其一,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已經經營11年,對於天國而言,他已經不止是一個首都,而是一個政權的象徵,一旦失手,對於太平天國將士的心態打擊也會達到最頂端,後來西北太平軍聞訊而潰散,洪仁玕十幾萬兵馬短期內解散並被清軍消滅,都受到了此方面的影響。

其二,就當時洪秀全的身體條件來說,離開天京已經是不可能的事,尤其是讓全軍上下看見上帝的兄弟,一個病秧子出場並倉皇逃離,士氣上的影響也是大大的。

另外從當時的局勢出發,讓城別走很難有新的發展地域,由於後期水路被清軍水師控制,李秀成想轉移至江北難度太大,之前進北的戰役中,由於缺乏水師掩護,僅過江就被湘軍水師幹掉上萬人並導致大軍潰散,向江南其他地域轉移問題也同樣大,當時江蘇南部的江西、浙江等省份,太平天國的控制區域不斷地被清軍攻陷,即便放棄天京前往其他江南省份發展,一樣會遭到截殺,只不過地點不同而已。

很多人提到洪秀全放棄了李秀成的讓城別走策略,但也卻忽略了另一個史實,就是天京失守後,洪秀全的兒子洪天貴福,即新的太平天國之主成功突圍並與洪仁玕的十幾萬太平軍會合,然後開始向江西方向前進,並企圖與浙江的太平軍進一步會合重新打開局面,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讓城別走最後還是執行了,只不過領導人由名義上的洪秀全換成了他的兒子,實際執行人由李秀成換成了洪仁玕,但最後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聽聞天京失守,太平軍軍心渙散,不斷有人逃亡和叛變,由於長期流動作戰,除了天京一線的地域較為固定外,其他區域少有太平軍的穩定根據地,得不到補充太平軍也不斷的損失的減員,結果不到一個月,十幾萬的大軍就剩下幾千人,最後僅在清軍地方官的夜襲下就被殺的四散而逃,洪天貴福被俘遇害,因此李秀成的方針,具備理論上,但可行性很差。

事實上洪秀全堅守天京也不是一意孤行,當時北方捻軍還在氣勢階段,西北太平軍十幾萬人馬也在南下趕往江北,以做支援和掩護,理論上來說,如果天京能再堅守一段時日,等西北太平軍趕來,形勢不排除可也能會產生一定的變化,如果運氣好些再堅守大半年,等到第二年4月高樓寨戰役僧格林沁被擊斃,滿洲最後的精銳力量蒙古騎兵全軍覆滅,清王朝在北方沒有再可依靠的力量時,江南的局勢可能還會進一步得到緩解。

當然,從根本上來說,太平天國的失敗就是時間的問題,脫離了群眾,沒有真正的政治綱領來運作,本身就失去了跟大眾想聯繫的基礎,安慶失守,天京被壓制在了江南下游,不管採用何種方針,覆滅是早晚的事。


遼寧資深球迷


李秀成提出的奇策即是“讓城別走”。

無奈,洪秀全此時閉目塞聽,還反問李秀成天京城外兵將眾多,為何不可解圍?

可是他不知道,當時天京的上游、下游以及大江南北形勝之地已經完全被清軍控制,天京已經成為一座孤城。

雖然南京城外還有大大小小將領統帥的三十萬兵將,但是他們零散地分佈於福建、浙江、皖南等地,且正與清軍處於對壘,無法抽身回援天京。同時,因為洪秀全大肆分封造成的後遺症,天京城內文官多,武將少;老幼多,青壯少;婦女多,男丁少;能夠守城的不足一萬人。而且曾國荃圍困天京已經兩年之久,雨花臺失陷後,天京南門被截斷;江東橋被湘軍奪取,天京西門被封鎖;而七甕橋亦被攻佔,天京東門已被困死。現在,天京城內糧草通道已經完全被斷絕,洪秀全困守天京完全是取死之道。因此,李秀成主張放棄天京,放棄蘇浙,進兵中原地帶,突圍到漢中匯合陳得才,賴文光等部,以圖東山再起!

此時的洪秀全還對城外援軍抱有一線希望。但是他自己也明白,這僅僅是幻想!

早在李秀成西征大敗歸來之際,太平軍所控制的各處城池便接亂不斷地投降,而天京因為城內無糧,所以詔發各路將領領兵赴援解圍天京,諸將多有不從!可以說洪秀全此時已經失去了對南京城外大小將領的控制權,真正是天朝一統四十二里半!常言道:英雄愛江山,也愛美人。洪秀全也在同時吞下他大肆封賜洪姓諸王的苦果,尤其是權力最大的兩位天王胞兄,他們最愛的是將搜刮的民財囤積在高聳入雲的王府中!而反對洪秀全採納“讓城別走”最得力的兩個大臣就是他的兩位好哥哥。因為,他們捨不得萬貫家財,同時也怕他們的醜行被公佈於世。

另外,洪秀全經歷了當初永安建制的讓城別走,當時雖然奔波勞碌,但是太平天國正處於燎原之勢,心裡有奔頭!而此時呢?蘇州被攻陷了,無錫也失守了,吳江也被佔領、杭州也在不久前被攻破!太平天國的疆土是日漸縮小,國勢日漸衰微。他不敢想象自己萬一被俘會如何被清軍虐待、羞辱?而洪秀全進入天王府十一年除了一次被楊秀清逼迫不得已出王府之外,其他時間都是足不出戶。此時的天王無論如何也不想回到當年顛沛流離的日子了,況且年過半百的洪秀全還在渴望有一絲奇蹟發生!

最後,洪秀全因為食用自創的甘露中毒,拒絕服藥,遂即病死!


大福讀史


李秀成其實不負太平天國忠王的稱號,對天平天國可謂忠貞不二,一直到最後一刻讓馬給幼天王。雨花臺大戰後,太平天國實際上已覆滅在際。




在這個時候,李秀成勸洪秀全棄城別走,實際上也是被迫使用最後一計——走為上計。這個時候在這種環境下使用此計,已談不上什麼奇計。讓城別走,只是棄城逃跑的粉飾說法。因為當時只能這樣,否則,城陷身死。


此計雖說已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但是仍然遭到洪秀全的反對,並斥責李秀成沒有大將之範,碰到點事情就慌慌張張。洪秀全說:“以前天京也經歷了很多次的劫難都挺過來了,這次也可以。”李秀成說:“這次不同以往,外面已無援兵……”但是,始終無法說服洪秀全離開天京。



那麼,洪秀全昏庸了嗎?李秀成不就是回來解天京之圍的嗎?洪秀全對當時天京所面臨的形勢不瞭解嗎?當然不是。竊以為,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當時洪秀全的健康狀況已非常糟糕,不定哪日便撒手人寰。在這兵荒馬亂之時棄城出走,身體已吃不消了。

2.他對李秀成的猜忌從來沒有改變。說穿了,就是他不相信他的“忠王”。李秀成勸他棄城他走的時候,他認為天京城外有眾多援軍。


3.經過天京十多年的安逸生活,突然又要風餐露宿,過那種提心吊膽的日子,他肯定無法接受。

4.在洪秀全的眼裡,太平天國就是天京,天京就是整個太平天國。只要清兵圍天京,不管外面戰事怎樣發展,不管外面形勢如何,你都必須回援天京。只要保住天京就行。


5.對洪秀全來說,無論天京存亡與否,他都沒有打算東山再起,而是選擇了和天京共存亡,即使死也要死在天京。

6.讓城別走實際上就是走石達開帶兵出走的老路,流動作戰,石達開的十萬人馬敗了,洪仁玕的十幾萬人馬也敗了。但是對於當時的他們來說,出走是唯一的選擇,出走或許能博得一線生機。


秦野雁


因為洪秀全本人精神上就存在一定問題,請注意,我沒有說洪秀全是精神病,而是說洪秀全精神狀態異於常人。

太平天國起因之一就是洪秀全落榜後做的一個怪夢,歷史上稱之為“丁酉異夢”,這個夢的過程是這樣的——

他夢見一龍一虎一雞走進屋中, 一華美大轎抬他到了一個光明美麗的地方, 有無數男女迎接, 下轎後有一老婦人引導其至河邊洗淨身子, 在宮殿內被剖開身體, 挖出心肝五臟, 又被放進新的, 傷口隨即癒合, 隨後他被引見給一個金髮皂袍的老人, 老人授劍讓他斬殺鬼魔, 並給他一印綬和金黃色美果, 洪秀全吃了美果以後力量大增, 和一中年男子一起斬妖殺敵, 還大罵孔子。

經過這麼多年的研究,學界對於這個夢以及洪秀全本人精神狀態達成了以下幾點共識:

1、這個夢肯定是存在的,不是洪秀全虛構的。

2、洪秀全的病因是由於落榜引起的,基本上屬於心理疾病。各種情感交織在一起,刺激了神經系統,引起了各種反常的行為。

3、洪秀全的發病與“丁酉異夢”對於太平天國的宗教觀以及洪秀全日後的行為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丁酉異夢”發生在洪秀全第三次落榜,在極其焦慮的情況下洪秀全甚至無法自行回家,要僱轎子把他抬回家的情況下。洪秀全因為這次落榜,甚至在家病了40多天,躺在床上起不了床。

從心理學角度講,“丁酉異夢”就是極端焦慮引起的臆想和幻覺,而洪秀全之後“傳奇”的經歷又反過來堅定了他對於自己臆想並非臆想,而是某種徵兆。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洪秀全在太平天國危在旦夕的時候,依然堅定拒絕李秀成“讓城別走”的建議,並說出了“朕奉上帝聖旨,天兄耶穌聖旨下凡,作萬國獨一真主,何懼之有?朕鐵桶江山,爾不扶,有人扶。爾說無兵,朕之天兵多於水,何懼曾妖乎。”這種讓現代人瞠目結舌的話來。

洪秀全可能是真的相信“朕鐵桶江山,爾不扶,有人扶”,相信“朕之天兵多於水”。

這還真不是我在這裡臆測,美國著名漢學家史景遷在專著《“天國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洪秀全與太平天國》,史景遷認為“無從得到任何正常宗教灌輸的洪秀全反倒堅信了自己的命運與使命感,”“他把自己與上天的力量等同在了一起,逐漸相信他自己不受任何凡夫俗子評判的束縛。”


蘭臺


太平天國,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持續14年,戰火遍及18個省,極大打擊了清王朝反動統治勢力,為漢人官僚在清王朝體制內獲取實質權利提供了契機,在客觀上加速了清王朝滅亡的進程。

這麼簡短的一句話裡,包含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的數不清的人命和鮮血。太平天國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走向,他所採用的方式是破壞。

農民階級的侷限性,是小農意識的集中體現,在政治鬥爭中沒有體察到嚴酷性,反而小富即安,稍有業績就沾沾自喜。在太平天國鼎盛時期的1856年,發生了內訌,結果,太平天國盛極而衰,此後,僅僅是維持而已。清王朝越打越強,打了7年後,逐漸逼近南京城。

李秀成在蘇州如坐針氈,部下雖有百萬之眾,但都是為吃口飽飯而從軍的農民,地痞,流氓之流,打順風仗可以,稍一挫折,逃跑那還是好的,弄不好還會陣前譁變,倒戈相向。

蘇州沒有守多久,被李鴻章打下來了。李秀成被洪秀全叫到南京城。李秀成勸說洪秀全放棄南京,突圍出去,集合其他太平軍部隊,徐圖再舉。

洪秀全不聽,執意死守南京,幻想出現奇蹟。清軍破城前一個月,洪秀全病死,被破城後的清軍挫骨揚灰,南京城再次遭受一次浩劫。

李秀成在危難之時,兩次提出建議挽救危局,最終都沒讓洪秀全採納,太平天國就此敗亡。

洪秀全在1864年,已經有50歲了。從40歲開始搬進天王府,他就沒有離開過南京,驕奢淫靡的生活,讓他的身體和精神狀況大不如前。他本就是個落榜秀才,沒有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覺悟,倒是一旦擁有富貴,再難捨棄的家長裡短。一旦離開南京,這些錦衣玉食的生活便不會再有,自己多年不理朝政,他也知道宗教的狂熱經過十多年的鮮血之後,信仰的純潔性早就不比從前。這樣一支沒有信仰,沒有主義的部隊,即使突圍了,再打這種沒有後方支持的遊擊作戰,成算能有多少?

另外一個原因,作為首要分子,洪秀全不可能清朝被赦免,鬥爭的結果必然是以一方的肉體消滅為目標。如果在不利的情形外逃,則洪秀全被手下人反水,捉過去清朝那方,換取一個頂戴,洪秀全連還手的能力都沒有。手下人個個可降,唯獨他不能降。手下人個個可跑,唯獨他跑不了。

腐蝕太平天國心智的,就是打進了南京城,佔據了全國最為富裕的地區。這幫鄉下人,看到了花花綠綠的世界,一下子被驚呆了,自己苦苦追求的一切,不就近在眼前嗎?這與李自成的士兵打進北京城時是一樣的。

腐敗,在進城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在定都南京後,太平軍組織了西征與北伐。那時太平軍氣勢正盛,楊秀清也是一個不可多得戰略人才,能夠把這些從廣西來的驕兵悍將服從自己。但是,僅僅派了2萬軍隊北伐,而且指示是到了天津就停下來,等總部再派軍支援。結合600年前朱元璋北伐大都,派軍20萬,而且還把最好的將軍都派出去了,同時制定了嚴密的策略而言,此時的太平軍要麼對清軍的戰鬥力極度鄙視,要麼是借刀殺人,把這2萬多老廣西的驕兵悍將給除掉。如果能兩敗俱傷,則是最妙。

不出意外,北伐失利。清政府在短時間的驚慌失措後,開始對天平天國進行了全面戰爭。戰場的失利,讓後方的權力鬥爭陷入了白熱化的階段,發生了內訌的極端事件。

太平天國自定都南京,已經與清政府分庭抗禮,不是普通的流民起義,而是正式掛牌經營的兩個政府,只能存一個。太平天國的首要任務時把自己變成唯一合法的政府,然後追亡逐北。清政府抓到太平軍重要人物,都是處以極刑,毫不留情。這些天國人,對這樣殘酷的政治鬥爭,顯然還不具備革命的徹底性。

到後來,天國上層領導人,深居簡出,已經成為天國體制的寄生階層,天國的事業已經不可救藥了。

一個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礎上的革命,在宗教激情破滅的同時,其本身也就退化成了流寇。作為天國的領導人,洪秀全可能早已陷入了神智不清的自欺欺人的迷幻世界裡,而其他人,因為必須要維護這個體制,也都心照不宣地堅守著,直到這個體制被打的粉碎,自己也屍骨無存。


而知而行


答:看到“奇計”二字,差點笑尿。

上古五帝之一的虞舜小時候是個可憐蟲,母親死得早,自己又不受父親待見,經常被父親打罵。父親後來續絃娶了個後妻,生下了兒子象,寵愛象,更加看舜不順眼,以前只是用小鞭子抽,後來用大棍子揍。舜看見大棍子揍來,趕緊逃命。

人們於是交口稱讚舜,說舜聰明,對於父親抽來的鞭子,不躲不閃,得到了孝名;對於父親劈來的大棍子,懂得逃跑,不讓父親擔上殺子的罪名。

舜又好氣又好笑:以前年紀小,跑不遠,就只好挨鞭子了;現在年紀大了,能跑,看著大棍子揍來,不逃跑,難道坐著等死啊?

李秀成所謂的“救命奇計”,就是讓洪秀全放棄天京、“讓城別走”,逃跑到別處發展。

這,這算哪門子“奇計”?!這不就是人的逃生本能反應嗎?

用舜的話來說,那就是——“不逃,難道坐著等死啊?”

所以,所謂的李秀成之“救命奇計”,不值一提。

這個問題的重點是:洪秀全為什麼“不採納”,難道,他缺乏“人的逃生本能反應”?要坐著等死?

答案其實很簡單。

一、您認為李秀成進獻的是“奇計”,那是因為您缺乏“人的逃生本能反應”,所才會對李秀成的逃生本能讚不絕口;人洪秀全不缺,人洪秀全一看就知道李秀成這個就屬於“人的逃生本能反應”,根本就不是什麼“奇計”,甚至連“計”都算不上。

二、人洪秀全是見慣大場面的人,想想看,如果稍有風吹草動,就大驚小怪,哭著喊著抱頭鼠竄,那太平天國哪做得來這麼大的事業?!

基於這兩點,洪秀全對李秀成“讓城別走”的建議是非常鄙視的,不可能聽得進,更不會聽從。

那些奇怪洪秀全不採納李秀成“奇計”的人,可能不知道,太平天國從1853年定都天京時起,清軍就在天京城外建立了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而從1853年到1864年的十一年時間裡,清軍和太平軍一直都圍繞著天京展開了血腥、殘酷的攻守戰

一句話:自洪秀全入駐天京以來,天京一直處於清軍的圍攻狀態中。

如果把清軍的攻擊比喻成舜父揮來的大棍,那洪秀全看著這根棍子揮來揮去都已經經揮了上千百次了,真要揮來一次就逃跑一次,那已經逃了上千百次了,天京早在十一年就前跑丟了!

就因為洪秀全十一年來都沒有逃,而且每一次的危機最終都逢凶化吉,太平天國的事業才堅持了下來,天京也一直掌握在手中。

也因為十一年來都沒有逃,太平天國的事業做得這麼大,天京也一直掌握在手中,所以洪秀全依然相信這次同樣會逢凶化吉,堅決拒絕出逃。

只不過,足不出戶的洪秀全這次估計錯了形勢,天京終於陷落。


覃仕勇說史


李秀成是太平天國的得力干將,也是十分出名又傑出的又不可多得的將領。他對太平天國和洪秀全絕對忠誠,也是一種愚忠。他中肯可行的好建議,能救洪秀全,還能救太平天國所有將士。可是,洪秀全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欲除為快。不過,此時,太平天國勢態危急,危急萬分,萬分危急。洪秀全還得讓李秀成赴湯蹈火,來保衛洪秀全和太平天國的安全。李秀成救命保命的妙計奇謀,這中肯可行的建議,不被洪秀全採納,還當面反駁。洪秀全死也不逃走,寧可亡國滅種,也不聽從李秀成的建議。如果,洪秀全採納了,就會改寫太平天國失敗滅亡的歷史。洪秀全深深知道,太平天國政冶嚴重腐敗,軍心嚴重動搖,早已失去民心,太平天國遲早滅亡,洪秀全遲早被俘被處死。與其這樣,逃和不逃都是死。逃,還不如不逃。洪秀全早已喪失推翻清政的意志,早就過慣奢侈腐朽沒落的荒淫無度的豪華富貴生活。他放不下眼前富貴繁華,就不想走了,還沒享盡人生豪華富貴。他逃了,真捨不得後宮那麼多美女供自己享樂,享受。洪秀全對宮女十分殘暴,殘酷,真是荒淫無度的暴君。就算,洪秀全聽從李秀成逃跑的建議,遲早也是死。因為,洪秀全太殘暴,是暴君。他的太平天國太腐敗,太殘暴,不得民心,最終滅亡。


中國美6220


李秀成在太平天國的最後時刻,提出的奇計是“讓城別走”,洪秀全並沒有採納。原因有三:群眾基礎、領導者個人形態和當時形勢。

從群眾基礎來說,太平天國起事初期,因為有類似於“均田免糧”的政策,包括洪秀全、楊秀清及其他太平天國理論家糅雜基督教、儒家大同思想和農民平均思想的意識形態體系。所以一時間所向披靡,所到之處清軍及地方鄉紳基本上是束手待斃,多個地方總督、巡撫、將軍被逼身亡或戰死。但定都天京之後,統治集團迅速腐化,內部爭權奪利。再加上平均思想缺乏可操作性,最後不得已只能再實行清朝納稅和科舉等政策,太平天國基本上已經漸漸失去民心。在清朝政府在這個時候已經緩過勁來,出現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中流砥柱,至少在地主階級中已經收拾了人心,又通過鄉里觀念、儒家詩書等凝聚了一批人,這個時候人心在哪裡一方面還很難說。

在領導者個人因素上看,洪秀全雖然比一般的農民起義領袖要強,初步突破了小農意識,但是個人才能和思想、知識水平上有很大的欠缺,在和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等人的鬥爭中,基本上已經不相信任何人。石達開帶領十萬天兵過大渡河全軍覆沒,不能不說對其構成很大的陰影。天朝內部一篇阿諛奉承之聲,導致洪秀全認為自己有天神護體,清軍不可能攻破天京。再加上洪秀全此時的身體,已經無法離開天京,天京對太平軍來說有很強的象徵意義,失去的代價太大。從當時的形勢開來,天京早已被南北合圍,上游又有曾國藩、曾國荃、李鴻章等順流而下,洋槍隊聯合絞殺,戰略形勢十分不利。即使讓城別走,與北方的捻軍和太平軍合流,也只是苟延殘喘一時。失去根據地的太平軍已經抽心一爛,註定是流寇作戰,不可能有大的作為,向紅軍那樣有群眾基礎可以進行長期的游擊戰爭和根據地鬥爭。這一點從後來洪天貴福和洪仁玕的例子可以看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