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幫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戰功,為何仍被處死?

小小嬴政


周培公在《康熙大帝》裡面的功績被嚴重誇大了,當然周培公也不是徒有虛名的人,確實是康熙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

周培公在“三藩之亂”中,立下了多大的功勞?

總體來說,周培公在平定“三藩之亂”的過程中,確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最重要的功績當然是不計生死的勸降了王輔臣。

實際上當時的周培公只是圖海賬下的一名小小的“幕僚”,屬於圖海自己聘請的,沒有品級的“幕僚”。所以才會出現周培公冒著生命危險,勸降王輔臣博一個富貴的事件。

平定“三藩之亂”後,周培公獲得了康熙什麼獎賞?

其實當時周培公只有一個要求,“為母請旌”。

周培公的母親孫氏,在李自成起兵的時候為周培公的父親“殉節”,絕對可以稱為“貞節烈女”,周培公為母親爭取誥命合情合理,用時也是周培公最大的願望。

最後康熙非常慷慨的誥封其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其父封贈為朝烈大夫,甚至於康熙親自為孫氏“撰寫祭文”,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恩典。

我估計周培公絕對會感激涕零的,更何況還有一個正四品的山東登萊道。

後來周培公為什麼會賦閒在家?

周培公為母親守孝三年以後,才到山東任職,只幹了三年時間因為與山東最高武官“總兵官”不和,甚至是遭到了滿清大臣的排擠,辭官賦閒在家。

在這件事情上,康熙是沒有辦法給周培公說話的,“屁股決定腦袋”,康熙只能站在滿清這邊。

8年後,賦閒在家的周培公成為封疆大吏。

周培公在家裡賦閒了整整8年,但是一直非常的關心國家大事,於是在“噶爾丹反清”時,趕緊發揮了自己的看家本領,寫了一條平叛的“條呈”給康熙。

實際上康熙採納了周培公的計策,還沒有等到平定“噶爾丹反叛”,就給周培公加官進爵,成為了一方封疆大吏“盛京提督”。

“盛京”就是瀋陽,也是清朝的“龍興之地”,“盛京提督”就是一省的最高軍事長官,秩從一品,其實是非常的不錯了。

再加上此時的周培公已經58歲了,在盛京養老有錯嗎?在盛京周培公一直幹了11年,享年69歲,也算是一個比較不錯的結局了。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清朝康熙年間,周培公文武兼備、剛正毅勇、才智過人,他深諳治世之策,深知為人之道,是康熙身邊重要的謀士,然而這樣的一個人,在官場上如此知進退,如此為自己保身,但還是落得了貶謫的下場,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周培公是湖北荊門人,生於公元1632年,他自幼喪父,隨母親一起生活,雖家境貧寒,但也能勉強度日,但好景不長,在周培公十歲時,母親在李自成作亂時喪命,自此周培公無依無靠,在衙門中做一名小吏。

後來周培公依附進入京城,結識了康熙的老師伍次友,伍次友很賞識周培公的才華,就把周培公引薦給了康熙。


康熙實行削藩引發了吳三桂起兵反清,吳三桂策動陝西總督王輔臣在北方反叛呼應,康熙認為陝甘地區為西北邊防重地又近京師,對朝廷構成直接威脅,因此康熙把主要精力放在西部戰場。

康熙十五年,康熙帝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轄陝甘征討大軍,,王輔臣擁兵自重,以驍勇善戰聞名,清將都有點怕他,不敢輕易出兵,王輔臣也沒把清兵放在眼裡,對10萬清軍圍困毫無懼色,沒當一回事。


圖海一到平涼,諸將勇氣頓增,紛紛請命攻城,周培公是圖海的副手,還是重要的幕僚,他挺身而出向圖海提出“說降”之策,由圖海上奏康熙,並因此得到了康熙的召見。

周培公看準了王輔臣反叛乃形式所逼和被利所誘,他憑自己三寸不亂之舌單槍匹馬孤身入敵境,最終勸降首鼠兩端陝西總督王輔臣,王輔臣一投降,清廷西北大患消除,局勢轉危為安。


平定王輔臣陝甘叛亂,不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脅,還剪除了吳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對有功將士論功行賞,委以重任,周培公對獎賞只有一個要求,希望皇上能為母親請旌,其父母親都得到了朝廷的追封。

周培公就回家為亡父亡墓守孝三年,期滿後到山東任職,在山東任職期間與山東總兵意見不合,只幹了三年,就辭職歸隱。


公元1690年閒賦在家的周培公仍不忘朝中大事,他得知西北蒙古噶爾丹反叛,便主動向康熙提出鎮守邊疆的任務,其實他還是最想到前線戰場上效力,康熙同意了太多請求,只是封他為盛京提督,調到東北去任個閒職,盛京也就是滿清的老巢,連他滿清的將領都不願意去的地方,肯定是條件相當差的地方,周培公心灰意冷,硬著頭皮就去了。

由於水土不服,又身患重病,周培公在那裡苦苦支撐了十一年,於1701年病逝,享年69歲。


周培公之所以不被康熙重用,這樣的原因就是周培公是個漢人,周培公很有才華,有勇有謀,本來是一個很好的謀臣,但康熙還是對漢人有不相信的原因,因此周培公在立了大功之後就棄用了他。

其實在電視劇《康熙王朝》裡,誇大了周培公的功勞,在征討王輔臣的過程中,圖海本來就是撫遠大將軍,而周培公是圖海的副手,在七進七出招降王輔臣的過程中,周培公確實有功,全國的地圖也不是周培公所繪,康熙就是一個滿人,對漢人就是不信任。


周培公一生勞苦功高,在大清風雨飄搖的時候,挽救大清於危難之際,在清朝的歷史上留下了絢爛的一頁,只可惜鋒芒過盛,兔死狗烹,最後被打發到寒冷的盛京,而周培公一心為了滿清就這樣死在了寒冷的邊疆,一個賢臣間接地死在了一個賢君之手,確實叫人哀嘆不已。



遺產君


周培公可沒有被康熙處死,他是死於盛京提督的任上的,而且是病死的。他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平定三藩中勸說陝西王輔臣投降,對於整個平定三藩大局是有巨大貢獻的。而後卻與當時官場不和,再加上自己是個漢人,並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自己空有一身抱負卻無用武之地,後來被康熙派到盛京當了提督,由於北方天氣寒冷,水土不服,周培公終於死在任上,不禁讓人唏噓不已。

憑三寸之舌,說服王輔臣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發動叛亂,耿精忠、尚可喜也遙相呼應,三藩之亂開始。當時陝西提督王輔臣也在吳三桂的利誘下蠢蠢欲動,意欲反叛朝廷。而當時的吳三桂也出兵四川、河北企圖和王輔臣連成一起,匯合力量共同對付清朝。康熙明白吳三桂的用意,一旦陝西王輔臣真的和吳三桂一起反叛兵鋒就可以由陝西入山西直至北京城。因此,他一方面命令南方的清軍牽制住吳三桂,一方面命令圖海為大將軍,統領甘陝軍事,對付王輔臣。而當時的周培公作為圖海的幕僚,就向圖海分析當時的形勢:吳三桂由於沒有及時北上和王輔臣連城一片,戰略佈局不行肯定要失敗的,現在王輔臣要是反也是被吳三桂逼迫的,因此他現在肯定猶豫不決之中,只要派個能說會道的人去王輔臣那,他肯定就不會反叛了。圖海聽了覺得有道理,就向康熙寫信說明此事,康熙看完周培公的設想,就大膽啟用周培公為參議道臺、銜一品,賜穿黃馬褂,攜帶諭降詔書,前往平涼招撫。

於是周培公以康熙的命令進城宣慰,向王輔臣陳訴天下政局形勢,同時也向王輔臣傳達康熙的意願,王輔臣也權衡利弊之後,終於投向朝廷這邊,主動向圖海獻出圖冊,上繳吳三桂招降他的函件和"平遠大將軍印"、"陝西東路總管將軍印"各一顆,接受清廷招撫。王輔臣的招撫對於當時平定三藩起了巨大作用,朝廷可以專心對付吳三桂。

因官場不和辭官回家,後被啟用為盛京提督,病死盛京

作為三藩之亂中立下功勞的周培公,在平定三藩後向朝廷請求,由於母親殉節而死,希望朝廷能為母請旌。朝廷誥封其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其父封贈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在家守孝三年的周培公後被朝廷調到山東任職,卻因為和當時山東總兵意義不和,便辭官回湖北荊門。

後來噶爾丹起兵叛亂,當時在家賦閒的周培公就向朝廷獻策希望能得到再次重用,康熙就任命周培公為盛京提督,周培公在十年後盛京提督任上病死。

對周培公一生之感慨

縱觀周培公一生,既有運籌帷幄之能,又有治國安邦之才,卻是僅僅當了山東、盛京地方官,感覺大材小用,並沒有得到當時康熙的重用,不禁讓人感到唏噓。

一是以一己之才,安西北之危,保大清之基業。周培公的那個年代正是大清風雨飄搖的時期,三藩之亂控制不好,滿清就有可能退回東北,失去中原。而正是周培公,在西北扭轉局勢,說服王輔臣,安定西北局面,然後進兵吳三桂後方,使得三藩最終能夠被平定。這功勞可謂是不小,這康熙也看在眼裡,在三藩平定後,也滿足了周培公要為母親表彰的要求,給了他應該有的地位和榮譽。

二是因漢人身份遭朝中權臣猜忌,更被康熙有目的派到盛京當提督。由於周培公在三藩之亂中的表現引起了當時權臣索額圖和明珠的猜忌,他們拉攏周培公不成,便向皇帝進讒言,打壓周培公;另外是由於其漢人身份,地位都要比滿人低一等。這就使得周培公在一開始僅僅當了山東一個地方官,並沒有得到朝廷重用。在第二次當官被康熙任命為盛京提督,這是康熙私心所致,既可以監控周培公,又可以利用周培公對付北方的羅剎(俄羅斯)勢力。只是可惜以周培公的能力一個提督並不能體現他的能力,是大材小用了,再加上東北苦寒之地,生於湖北的周培公自然就不適應北方氣候,最終死在任上。


 


山中茅店


《康熙王朝》裡的周培公通古博今,智慧超群,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卻落得個淒涼的下場。不過,歷史上的康熙並沒有處死周培公,頂多只是苛待了他,因此用“兔死狗烹”來說就不太合適了。

史書記載,在清朝爆發三藩之亂時,吳三桂、耿精忠等人在南方造反,而西北軍閥王輔臣則在北方響應,試圖對清朝形成南北夾擊。值此危急時刻,大臣周培公主動請纓前往平涼城勸降了王輔臣,因此為清朝立下大功。消滅了王輔臣後,清廷便能集中力量對付南方的吳三桂等人了。


不過,歷史上功高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是很常見的。康熙皇帝的氣魄未能超過漢高祖、明太祖,而周培公的結局與韓信、傅友德相比,也僅僅是保住了性命而已。

三藩之亂後,康熙皇帝遠調周培公到山東任職,其實就是不太信任他的表現。後來,周培公也意識到了這點,所以主動辭官回了鄉。直到康熙29年,周培公才被重新啟用為盛京提督,遠離朝廷中心,只是負責守衛邊疆而已。此後他便一直留在邊疆,直到去世。



其實歸根結底,康熙薄待周培公的主要原因無外乎有兩點。第一是認為周培公功高震主,所以需要加以鉗制。第二則是因為他是漢人,因此清廷對他有所保留。


歷史的荒野


周培公被處死?從何說起?電視劇中沒有,真實歷史上更沒有。不知道提問者是怎麼想起這個問題的……



說起周培公這個人,很多人都被電視劇《康熙王朝》給忽悠了。這部電視劇絕對可謂天雷滾滾!活著的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一口一個我孝莊、內務府包衣出身的魏東亭(這人壓根兒不存在)被冊封為毅親王等等就不說了。圖海和周培公的關係也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翻轉,周培公不過是大將軍圖海手下的幕僚而已,一轉身,成了圖海的上級了,還成了平定三藩的首功……就連在西方傳教士們技術指導下繪製的全國地圖都成了周培公畫的了,一個人有能力繪製全國地圖?全國性的測量這一關就無法解決。哥也是醉了……



下面就來簡單說說這個周培公。周培公,名周昌,字培公。在準正史《清史稿》中無單獨列傳,附於《圖海傳》之下,可見其地位並不顯赫。此人一輩子唯一出彩的一件事就是平定三藩之亂時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勸降了首鼠兩端的陝西提督王輔臣。 周昌生於明末清楚的亂世,自幼喪父,由寡母撫養長大,後寡母命喪李自成叛軍之手。孤獨無依且身逢亂世的周昌並沒有走科舉之路,也沒法走。從州縣小吏幹起,因為卻又才能,後來依附高官入京,擔任了內閣供奉,一個地位不高卻可以接觸高層的職位。之後一段時期記載很少,大概是在苦巴巴熬資格吧。



康熙十五年,大將軍圖海出征陝甘,周昌作為幕僚或者屬官,隨軍出征。大軍遭遇在朝廷和吳三桂之間首鼠兩端、擁兵自重的陝西提督王輔臣。周昌因與王輔臣手下一些將領、屬官有同鄉之宜,便與之秘密聯絡,掌握了王輔臣的動向,之後請命冒死隻身前往勸降。不戰而屈人之兵,正合清聖祖之意,於是便提升熬資格的周昌為道員(算是介於現在的副省級與正廳級之間吧),賞穿黃馬褂,以欽差身份,入平涼城勸降王輔臣。因為有內應,周昌掌握了王輔臣的動向和要求,勸降時得心應手,很快便將這位擁兵自重、首鼠兩端的將領拿下。不戰而屈人之兵,解決了朝廷的後顧之憂,也剪除了吳三桂在西北地區的一個重要臂膀。



此後,周昌受圖海舉薦,因功被授予山東登萊道。其已故父母也跟著水漲船高,被予以追贈官位、命婦。之後,周昌為已故的多年父母重新丁憂守制三年,期滿後赴任。 可能由於以功臣自居,也可能因為恃才傲物,周昌到任後與駐防當地的綠營總兵關係不甚融洽。在任三年便辭官歸隱,是否自願很難說。直到康熙二十九年,噶爾丹反叛,賦閒在家將近十年的周昌聞訊後責任心再起,趕寫平叛策略,以“條呈”形式送到北京,被清聖祖採納。之後,已經被清聖祖忘在腦後多年的周昌被重新啟用。可能是因為處理同僚關係的短板,又或許是因為行政能力確實不行,周昌此次由文職轉任武職,被任命為盛京提督。但是,終究並沒能再上西北戰場。在滿洲故地擔任綠營主帥,發揮空間可想而知,非常有限。周昌在赴任之後並沒有太多作為,最終於康熙四十年病逝於任上。



這就是真實的周培公,一生除了勸降王輔臣,並沒有其他什麼出彩的事情,甚至在正史上連單獨的列傳都沒有。可在三百年多後,確因為一部電視劇火遍了大江南北,不能不說是一個異數!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周培公並非被處死,而是病逝,周培公作為漢臣,為清平定三藩之亂是立下了不少功勞,此處的功勞只是勸降了吳三桂的西北臂膀,並非影視劇裡那樣誇大。在整個平叛過程中,周培公也只是扮演著輔助的角色。



周培公屬於幼年喪父,自幼與母親相依為命,在其十歲那年,李自成進攻荊郢,周培公之母孫夫人殉難,周培公自此無依無靠。可以說周培公心裡是記恨李自成這樣的亂賊,更痛恨大明王朝的無能為力。順治二年的時候,清軍逼死李自成,周培公的家仇也算是被大清幫忙給報了。

周培公出身貧寒,卻有著為大清報恩的志向,先是由小卒做起,投身行伍,後依附顯貴進京,擔任內閣供奉,開啟了真正的仕途。而後為清朝鞠躬盡瘁,多次毛遂自薦,以身犯險,這種漢人官吏在清初這麼賣力的還真不多見,這也是其幼年的遭遇所造成的。

主要功績

康熙十三年,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吳三桂的策略很具有全局性,他意圖先策動陝西提督王輔臣,隨後聯絡已經起兵的耿精忠,從而形成合圍之勢對抗清軍。


康熙見狀,派黃錫袞與周培公調軍,從江西、浙江、陝西、甘肅多地阻擊吳軍,先行圍剿耿精忠與王輔臣,以避免叛軍勢力連成一片。而陝西地區距離京師較近,直接威脅清庭根基。因此,西部戰場成為首當其衝的平叛對象,由於王輔臣是被策動而反,康熙還是報有安撫心態的,為周培公後來的毛遂自薦埋下了基礎。

“為母捨身之孝,為國忘軀之忠”——圖海

康熙十五年,圖海以大將軍身份征討王輔臣,周培公被召為幕僚,他向圖海指出王輔臣之反是由於吳三桂策動,並非主動,屬情勢所逼,朝廷尚有安撫的希望。如果冒然進軍,雖本方軍隊強盛,但王輔臣佔擁關中之地利,定能持久堅守,若吳三桂攻得川蜀,與其連城一片,形勢就危急了。加之王輔臣帳下黃九疇、龔榮遇有密信告知周培公,王輔臣在反與不反的問題上一直猶豫不決,這就更加斷定了周培公的形勢分析。


在得到圖海的認可後,周培公毛遂自薦,主動請纓進城勸降,圖海也迫於形勢緊急,星夜趕寫奏本送至京城。康熙見奏本後當即傳周培公進京,周培公向康熙陳述其見解後,被康熙封為參議道臺、銜一品,賜穿黃馬褂,攜帶諭降詔書,前往平涼招撫。隨後周培公攜康熙赦詔進城,王輔臣投降。

周培公勸降王輔臣一事,主要是解除了京師西邊的威脅,並且剪除了吳三桂在西北的臂膀。對於吳三桂的叛亂起到了有效的抑制。


功臣謝幕

康熙二十九年,噶爾丹起兵反清。時賦閒在家的周培公心中仍心繫國家安危,聽聞葛爾丹反叛一事後,向清庭程平叛“條呈”,康熙採納其策,並任命周培公為盛京提督,負責戍邊。康熙四十年時,周培公病逝於任上。


“差去招撫王輔臣之周昌、乃七品錄用職官。”——《清聖祖實錄》

周培公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在於勸降王輔臣,為平叛三藩之亂立下功勞,而時任七品官階的周培公,因有勇有謀,得康熙封銜一品,因王輔臣為地方提督,一個七品芝麻官如果進城勸降也確實不成體統,顯得毫無誠意,因此才提高其品階,而實質官職被提為參議道臺,也就是個四品官員,不過由七品跳三級成為四品,對於周培公來說已經是很好了,在其隨後的政治生涯中,還因與地方長官不合而辭職回家,其他政績無可考之處,影視劇裡的誇張演義也只是為了突出其忠義和謀略的形象。


棍哥觀史


這個問題好像有點問題,周培公立下戰功,但是康熙並沒有處死他呀。怎麼就能說“兔死狗烹”是鐵律呢?

周培公,是康熙身邊舉住輕重的大臣,在平定三藩時,勸降了王吳輔臣,立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公元1674年,吳山桂聯合王輔臣、耿精忠發動了三藩之亂,試圖推翻清朝的統治。周培公在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立刻調動大軍去阻擊吳山桂,並圍剿耿精忠和王輔臣的部隊。他採用恩威並施的手段,想徹底瓦解王輔臣的叛亂。

公元1676年,康熙派圖海領10萬大軍去平叛,可是王輔臣面對清軍的威脅,作戰勇猛,毫不畏懼。後來周培源認真分析了局勢,他認為王輔臣之所以要反叛,是迫不得已,怕丟掉自己的高官厚祿,若對他允諾,他必定會投降。後來果真如周培源所料,王輔臣投降了,周培源則升官了。

周培源賦閒在家,也是自願的,並不是被迫。等到噶爾丹反清的時候,周培源又請命康熙,想要建功立業,康熙也欣然應允。

公元1701年,周培源死於任上,怎麼說他是被處死的呢?


元哥說歷史


不涉及民族團結大道。個人看法。核心原因有二:1.清仁漢不義;2.清將肉尺漢將武。吳三桂,耿精忠等漢人,為清入關,掃平抵抗,實現立朝大統,實乃立下了汗馬功勞。清廷也給足了回報,佔據一方,擁軍斂稅,猶如三國之勢。這種大度之仁實為少有。實力增強之後,若說是反清復漢(明朝乃是漢人之朝。),不敢苟同。引清入關征伐,必然殺死不少漢人,史書未見他們立碑祭奠或申報清廷加以安撫。理由總是可以找到的,況且還會有利於清廷獲取民心。清廷作為統治者,為了安穩這三藩,也是下了很大的心機,費神,費力,費錢,費物,晚上睡得好不好還是個問題。青山成了火山,誰願意哦!這是其一。前去安撫者也有漢人,結果如何各有說法。同族都殺,況夷人?這是個非常令人震驚的做法。漢武之人擁兵自重,好起叛逆之心,可視為教訓。為此,清廷對漢武之人肯定起了疑慮。這是其二。清將帥兵打得過漢將嗎?大統之後都去享樂生活了。這給清朝的統治者提了個醒,自族的悍將成軟蛋了。以後再遇類似怎麼辦?江山還能坐多久?又要回去騎馬過日子?老懞的後代肯定不會放過我們的!這是其三。弱武人重文人。既是警示又是安撫。三藩是警,周培公是示。朝廷裡的文官是安撫,是榜樣,也是仁心。由武轉文,仁術也。周培公滅三藩並非一朝夕,清廷不笨。這給那些隨其征戰的清家子弟帶來多大的影響力,內心深處驚服不已。如果重用周培公,會不會再來個後三藩?誰能戰?誰敢戰?這是其四。故,三藩亡周公是也!


戰神150624565


康熙:“這個鍋太大,我背不起!”

周培公出生於湖北荊門,可以說是康熙身邊重要的謀臣之一,也確實幫助康熙平定三藩之亂,不同的是周培公並不是被處死,也不是所謂的兔死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而是在上任的途中病逝。

01

周培公年幼的時候父親就去世,留下自己和母親孫夫人相依為命,奈何李自成進攻荊郢間,母親最後殉難,自己也就成了孤苦伶仃的一個人,後來跟著富貴人家來到京城,最後還擔任了內閣供奉。

公元1674年,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要求在陝西地區的王輔臣在北方相應,耿精忠和王輔臣先後發動叛變,吳三桂企圖與他們取得聯繫,然後聯合在一起,然而康熙並沒有讓吳三桂得逞,康熙立刻派黃錫袞和周培公二人前去調遣大軍,並從多個地區阻擊吳三桂,雖說如此,但是康熙意識到對京師威脅最大的還是王輔臣在陝西的人馬,於是任命圖海為大將軍,征討王輔臣。

02

王輔臣其實一直以驍勇善戰出名,清朝士兵包括將領都很怕他,圖海到了之後,立刻準備攻城,可是周培公卻提出有更好的辦法,不費一兵一卒便可以拿下王輔臣,周培公說王輔臣叛變,無非就是因為自己的利益受損,也算是情勢所逼,如果我們仍然能夠給予高官俸祿,王輔臣肯定會投降。

隨後周培公便主動請求前去做說客,康熙知道之後特意封周培公為參議道臺、銜一品,賜穿黃馬褂,攜帶諭降詔書,前往平涼招撫。

周培公攜帶康熙帝赦詔。一邊進城安撫,一番勸說之後,王輔臣最後獻出了平涼名冊,接受了清朝的招撫。

03

周培公平定王輔臣的叛亂可以說是沒有動用一兵一卒,還解除了京師的威脅,吳三桂少了西北王輔臣的支持,自然是力不從心。康熙在慶功宴上問周培公要什麼賞賜?周培公說自己的母親孫氏是以父殉節,希望能為母親請旌(凡忠孝節義之人,得向朝廷請求表揚),康熙欣然答應。

公元1676年,周培公在家為母親守孝三年,之後去了山東任職,因為與當地官員意見不合,最後辭職回到荊門老家,後來西北蒙古族首領噶爾丹率眾反清,周培公希望康熙派自己前去平叛,康熙同意之後,任命周培公為盛京提督,公元1701年,周公陪在上任途中去世。

《清史稿》對周培公的評價非常高,就是說周培公喜歡用奇計,總能想出最好的辦法。

而電視劇《康熙大帝》裡則是因為被康熙因滿臣不滿將其調往盛京,最終病故,和歷史記載還是有一定差距。


羽評郡主


周培公不是被處死的,根據歷史資料是在上任期間病死在赴任的路上的,清朝初期各地藩國四起動亂不安,周培公身為漢人將領為清朝鞠躬盡瘁,康熙在他死後也是悲痛不已為他守夜何來的加害之說,清朝初期的漢人能得到康熙的重用的已經是實屬不易是莫大信任了,僅僅讓周培公掌握一定的兵權康熙也要承受國內外輿論的壓力,好在周培公帶兵有方對清朝又是忠心耿耿最終不負眾望平定四海,周培公在為人處事方面要比雍正年間的年羹堯低調許多並且懂得進退,不干涉王權不拉黨結派。

在為康熙打穩天下之後,1不求權力,只求為自己的父母正名盡之孝道.2在立功建業之後在官場之中處處受人排擠,無奈任期三年之後選擇辭官而去。受排擠原因只有一個為正直不服小人不拉黨結派所致,能夠放下全身而退也實屬不易,康熙是什麼人清朝一代明君也,能看不出其中端倪嗎?

論忠義兩全清朝也只得周培公一人,奈何為人處事低調奉獻度高過年羹堯功勳也比年羹堯大,但歷史的知名度總是比年羹堯小,康熙重用周培在戰爭結束之後康熙頂不住輿論的壓力自然而然的要冷落一下週培公康熙是在救他而並非害他,把他安排到北方去就是要讓周培公遠離朝廷明爭暗鬥,周培公內心也深知康熙的良苦用心,到死也一直為康熙王朝盡忠職守為康熙征討蒙古蒐集了大量糧草雖不得往但心意已到,因此在周培公病死之後,康熙不顧眾人反對仍舊為周培公守夜。康熙親自為故臣守夜在歷史上可有幾個,從中不難看出康熙對一代忠臣是何等牽掛與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