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遼三個政權,誰才是正統?


這個問題要辯證著來看,宋,金,遼三個政權都當過正統,只不過他們統治的先後順序不一樣。

最一開始的正統國家是宋,宋朝是趙匡胤建立的,他建立大宋之後,開始有了統一全國的想法,而且趙匡胤採取的是先南後北統一全國的戰略。

當他把除了北漢和遼國之外的國家全部統一之後,他就離奇的去世了。

他去世之後,他的弟弟趙光義就繼承了他的皇位,當上了大宋的第二任皇帝,因此,趙光義也揹負上殺死自己哥哥的罪名。

趙光義就是歷史上的宋太宗,宋太宗也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帝王。

他先是把哥哥沒有統一過來的北漢給納入到了大宋的版圖內,又率領軍隊多次攻打大遼。但是,在遼和宋開戰的期間,兩個國家互有勝負,最終誰都吃不下誰。

可以說,在宋朝的初年,宋太祖和宋太宗統治的期間,鼎盛的大宋就是正統。

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就在今天的蒙古以及東北長白山一帶。金當時就是遼國的一個附屬地,他們是在遼國的管轄之下。金國女真人就是活動在東北的長白山一帶。

到了宋真宗時期,北宋和遼就簽訂了“檀淵之盟”至此之後,宋和遼期間相安無事,再也沒有發生過什麼大的戰爭。

“檀淵之盟”簽訂之後,大宋每年都要向遼國納貢。納貢的意思,就是給人家錢,帛等珍貴物品,就是不想在和遼國開戰了,這一時期,遼國是壓了大宋一頭的。

但是,宋朝的皇帝管理宋的地盤,遼國的皇帝管理遼的地盤,他們互補干涉內政,這一期間我們可以把宋和遼全部看作是正統國家。他們都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到了北宋末年,宋和遼這兩個國家,就到了窮途末路了。

只有幾萬人的女真人開始崛起了,因為他們長時期受遼的壓榨,對大遼的作為及其的不滿。

他們有了想法,知道遼國的敵人是大宋。

所以,他們想聯合北宋一起滅遼。

北宋也想這麼幹,他們忍了大遼很多年了,所以,宋就答應了女真人。

當戰事發生的時候,只有女真人最為曉勇,契丹人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

金國的女真人和宋國的漢人,同時向遼國發動進攻,他們是南北夾擊遼軍的。

結果,遼軍和女真人的戰役,都是女真人勝利,遼軍被打的很狼狽。

遼軍和宋之間的戰爭,都是遼軍勝利,宋軍基本上一觸即潰。

最終,整個遼國可以說都是被女真人給打敗的,大宋根本就沒有幫上忙。

遼國滅亡之後,金國就有了新的想法,他們一看北宋的軍隊如此的弱雞,當真是不堪一擊,所以,他們在把遼國給滅掉之後,直接就把大軍給開到了大宋。

女真人打宋國的時候,宋的士兵基本上就沒有抵抗的,他們見了女真人後,都是落荒而逃,一路都是如此。

就這樣女真人一路凱歌,殺到了北宋的都城開封。然後,把宋徽宗和宋欽宗給俘虜了。這也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難”。

皇帝被俘虜了,這也就意味著北宋滅亡了。

在女真人滅北宋的時候,宋徽宗的一個兒子逃了出來,這個人就是當時的康王趙構。

趙構在父親被俘虜之後,就宣佈稱帝了,他建立的國家就是南宋。

但是,南宋是向金國稱臣的,南宋的皇帝趙構公認金國是正統。所以這期間大正統就是金。


史學達人


這個問題,當然都是!

今天的我們,習慣將907年唐朝滅亡到1271年元朝建立之間這段時間稱為兩宋時期,也就是說我們將北宋和南宋兩個朝代列為這一時期的正統王朝,而對北方的遼、金等政權選擇了忽視。

事實上,這是一種非常不嚴謹的觀點。因為在這一時期,是我國繼魏晉南北朝之後,事實上的第二個南北朝時代。就和魏晉南北朝時代南朝和北朝同時作為我國的正統王朝一樣,在兩宋時期,遼國和金國也應該和兩宋一樣,同時作為我的正統王朝而被承認。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

1、遼金已完成了封建化進程

之所以將遼國金國作為我國的正統王朝,是因為兩者已經不是簡單的遊牧民族政權。而是和兩宋一樣,是真正的封建制政權。

少數民族封建化由來已久,魏晉南北朝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第一個高峰。

因為漢朝的空前強大,將中華文明向四周進行了猛烈的擴張,周邊的少數民族受到中原文明的薰陶,文明程度開始不斷進化,最終在西晉之後,出現了大量少數民族在中原北部建立封建王朝的案例,其中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而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文明的第二個高峰。因為唐朝的空前強大,周邊少數民族再次受到中原文明的影響,因此在文明程度上也出現了更大的進步。這個進步最大的特點就是少數民族即使不入主中原,也可以完成封建化進程,例如長城以北的遼國。

因為社會制度和兩宋沒什麼兩樣,因此他們的地位也應該和兩宋並立。

一般而言,在封建時期,凡是統治核心在今天我國疆域內的封建政權都應該被視為封建正統。不過體量太小的政權就不予考慮,例如西夏、大理這樣的政權。

2、遼金地位得到了普遍的承認

遼金之所以被奉為和兩宋一樣的封建正統,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得到了普遍的承認,這種承認包括當時的承認和後人的承認。

1005年宋遼簽訂《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的簽訂,表面上實現了宋遼的停戰,維護了宋遼邊境的和平,為宋遼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澶淵之盟》的簽訂也意味著自北宋立國以來,北宋爭奪中原王朝正統,實現大一統的努力徹底宣告失敗。北宋不得不接受遼國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局面,北宋再也無緣成為大一統王朝。

而這種情況到了南宋更過分,在1141年宋金《紹興和議》之後,南宋向金國稱臣,金國地位高於南宋。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南宋被稱為中原正統,那麼金國就沒有理由不是正統。甚至在當時的局面下,金國才是真正的正統,因為南宋的地位只,是金國的附屬國。

其實這種局面不僅讓當時的南宋很尷尬,也讓後人很為難。所以到了元朝時期,在編修《宋史》、《遼史》和《金史》時,元朝的史學家一度因為三者誰是正統而爭論不休。最後元朝史學家脫脫將宋遼金三個政權皆視為當時的正統,<strong>終於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三者地位尷尬的問題。

而作為一個折中的方案,脫脫的論斷,也得到了後世的承認。

所以宋遼金皆是我國的封建正統。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關於遼、宋、金三個王朝誰是正統的爭論由來已久,主要是因為這三個王朝都沒有統一當時的中國。其中,遼與北宋、西夏保持著對峙。金則與南宋、西夏保持著對峙。直到元朝統一中國後,才將北宋與遼、南宋與金都視為正統王朝。


北宋與遼並存時期(960-1125)

北宋王朝雖然蕩平了唐末的五代十國,但卻始終無法消滅漠北的遼朝,因此北宋只是有限的統一。契丹的遼王朝擁有東北和漠北,但也無法消滅漢地的北宋王朝,所以雙方保持著長期對立狀態。值得一提的是,遼宋雙方都自認為正統。《遼史•太祖本紀》記載,遼太祖曰:吾修文物,彬彬無異於中華。

時至今日,俄羅斯語和中亞一些古老的穆斯林文獻裡“中國”的發音就是“契丹”,這都是當年遼朝擴張所帶來的影響。而北宋則熱衷於東南亞的海外貿易,因此在東南方向上知名度更高。可以說,遼與北宋都是正統。

南宋與金並存時期(1127-1134)

遼、宋相繼衰落後,女真人的金國(朝)崛起。不過,金朝雖然滅了遼與北宋,但也止步於長江天塹,沒有統一南方。所以這一時期的形勢為金、南宋、西夏並立。同樣的,金與南宋也在進行正統之爭。

南宋王朝表面上對金稱臣,但實際上以自己為正統。金國人雖然是女真人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但因為佔據了中原,所以也標榜自己為正統。西夏王朝因為偏居西北、實力有限,所以不計入正統之爭。

綜上所述,遼、宋、金其實都是正統王朝,它們分別代表了唐末以後的契丹、漢人、女真三支勢力,但因為各種原因三方之中誰都沒有真正統一中國。因此,從唐朝以後到元朝建立以前這段時間,中國出現了多個正統政權並立的局面。


歷史的荒野


宋、金、遼三個政權的正統性,這是在元朝時期反覆爭論的一個話題。元朝的統治者為了爭取漢人的支持,效法漢人的傳統為前朝修史。這就遇到了一個問題,就是宋、遼、金三個王朝,以哪個為正統。可能有人會說了,正統不正統有那麼重要嗎?我告訴您,正統性對一個王朝來說是最重要的。每一個王朝在建立之初,都要為自己正名,就是確立正統性,從漢到唐莫不如此。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修史的傳統,只有正統王朝才能單獨成史,其他的政權只能在正統王朝歷史的角落裡。舉個例子,五胡十六國時期,正統是東晉,結果唐朝在修歷史的時候,只修了《晉書》,其他的十六國政權都附加在了《晉書》裡面,而沒有單獨成冊。

我們先來說說正統性的來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改朝換代的時期。商朝末年,紂王無道,武王起兵伐紂。雙方首先在理論層面進行了一番較量,商朝的觀念是,上天降命於商族,其他的民族都是羌人,包括周人,都可以隨意壓迫。周人為了聯合更多的人對付商朝,就提出了更加普世的觀念,提出了上天降命於周王,周族的人和任何其他族的人都是平等的,以此來拉攏更多的人來對付紂王。這種口號非常得人心,眾多的人包括商族人都歸順了西周。武王也就順利地擊敗了紂王,建立了西周。從此,天命的觀念深入人心,後來逐漸發展成了正統性。即天命是唯一的,天命所在,才是正統所在,天命降於哪個政權,哪個政權才是正統。

孔子發揚光大了天命和正統的理論,認為只有行“仁“政的政權才是合法的,進一步提出,做事必先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提出只有名正言順才合情合理。儒家思想在中國長久的影響力,各個政權在建立之初都要首先確立自已的合法性和正統性,而確立正統性最好的辦法就是為前朝修史。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滅亡以後,正統性自然過渡到東周;

秦國滅了東周,繼承了東周的正統;

漢朝滅秦,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性,漢朝不承認秦是正統王朝,認為是周的叛逆。聲稱自己是繼承了周的正統。後來漢滅亡後到晉,才恢復了秦的正統。漢滅亡後,正統性依次由魏和晉繼承。

五胡亂華時期一度混亂,西晉滅亡,東晉在江南建立,依然是正統所在。五胡十六國雖然兵強馬壯,但時間都很短命,無法建立起自己的正統性。前秦皇帝苻堅統一了中國北方,曾試圖滅亡東晉以獲得正統地位,但以失敗告終,身死國滅。

到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統治順序是東晉、宋、齊、梁、陳。北朝興起了一個強大的政權北魏統一了北方,北魏時間較長,且漢化程度非常深,北魏孝文帝更是遷都洛陽,進行了全面的漢化。因此北魏有能力和南朝爭奪正統性。為了說明自已的正統地位,北魏的皇室拓跋氏將他們的祖先追溯到黃帝,說黃帝的兒子昌邑的小兒子被在大鮮卑山,後代就是拓跋氏。這種說法雖然我們現在看起來很荒唐,在當時卻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是最具正統性的,所以北魏的統治也就具備了正統性。北魏之後分裂為東魏,西,東西魏又演變為北齊,北周,北周武帝滅亡北齊,統一了北方。隋朝代替了北周,又滅掉了南陳,從而完成了統一,自然繼承了正統。

唐朝繼承了隋朝的正統。唐朝的疆域空前廣闊,除了廣大的中原地區,還統治了草原、西域等廣大地區。唐朝的皇室有很高的胡人血統,唐朝皇帝並不提倡華夷之變,而且唐朝朝廷的官員也是漢人和胡人共同組成。所以,唐太宗以皇帝的身份治理中原,以天可汗的身份治理草原,保持了帝國的二元性。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失去了草原的領土,帝國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原的 治理上。

草原上又出現了權力真空,契丹人逐漸逐起,建立了遼國。唐朝是907年滅亡,中原又經過了五代十國的混亂,960年北宋建立後又實現了統一。但在此之前,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可汗,建立了國家。從年份來看,耶律阿保機真像是在繼承唐朝的統治,因為在此之前唐朝曾經長期統治過草原,再加上阿保機曾向唐朝稱臣。在唐朝滅亡以後,他稱可汗建國也就順理成章了。

基於上述事實,如果我們用一個廣闊的視角來看,可以說北宋和遼分別繼承了唐朝的中原正統性和草原的正統性。雙方都在以唐朝的繼承者自居。舉個例子,宋遼簽訂澶淵之盟,遼國曾向北宋建議,雙方共同修唐史,以此表示自己也繼承了大唐的正統。但北宋沒有同意。

金國滅了遼國和北宋,南宋建立,宋金之間又對峙了一百多年。雙方在紹興和議時規定,南宋向金稱臣,後來又稱侄。這樣就表明,南宋完全承認了金的正統性,表面上看,南宋的皇帝也需要金國皇帝冊封。

蒙古崛起以後,先後滅掉了金和南宋,統一了中國,建立了統治百年的元朝。元朝統治者為了拉攏漢人,就要為宋、遼、金三朝修史,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根據儒家經典,正統王朝只能有一個,這三個朝代實力均衡,時間衝突,以哪個作正統就成了問題。於是這個問題在修史的文人們中就爭論了起來,當然主要是漢人。相對容易的是遼 國,因為遼國早已滅亡一百多年,與遼有情結的遺民早已去世。

南宋和金就不一樣了,剛滅亡時間不長,很多遺民和文人都健在。如果是以宋為正統,那北方漢人就要問了,包不包括南宋,如果包括,他們肯定是不同意的。因為這樣就把金視為非正統,金國曆史只能在宋史的角落裡,他們肯定是不能接受的。要知道他們就生活在金國,而且金國早已漢化很深,對金有很強的認同,況且南宋還向金稱過臣。如果以金為正統,那南方的漢人也肯定不會接受,因為這樣大宋就被一劈為二,北宋是正統,南宋突然不是了。南宋的遺民也肯定不會接受。這種爭論從元朝初年就開始了,一直持續到元朝末年,沒有定論。最後實在沒辦法了,元朝的丞相脫脫決定,乾脆用一個簡單粗暴的方式,宋、遼、金都是正統,都編成正史,所以有了《宋史》《遼史》《金史》。

後來,朱元璋趕走了元朝統治者,建立了明朝,自然獲得了正統性。但是從遼開始,草原民族也有正統的觀念,所以蒙古人回到了大漠,仍然以北元的名義統治,還經常南下搶掠。廣義地說,明朝具有的是中原的正統性,北元具有的是草原的正統性。後來蒙古雖然又分裂了,但是大家都公認成吉思汗的後代具有正統性,猶其是託雷的後代正統性是最高的。

後金從東北崛起,皇太極在當大汗的時候,征服了蒙古,打敗了蒙古名義上的大汗林丹汗,並且取得了當年元朝皇帝的玉璽,順利繼承了蒙古大汗的地位。皇太極就在那年改元稱帝,建立了大清,當時他既是滿人大汗,也是蒙古人的大汗,又效法漢人成為了皇帝。後來滿清入關,經過二十年的戰爭,基本統一了全國。此時的清朝是個多元文明的混合體。

清朝皇帝集多元文明最高統治者於一身。從中原來說,他是皇帝,這是儒家賦予的;從滿 族來說,他是大汗,這是最初的身份;從蒙古人說,他是成吉思汗的繼承人,從順治開始歷代皇帝都有成吉思汗血統;從西藏來說,他是文殊菩薩轉世,與達賴和班禪具有同樣的地位;從西域來說,他是穆斯林的保護者。就這樣,清朝將眾多不同文明的區域都整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當然,清朝不是一個現代政治體,仍然要靠天命和信仰來統治。

這就是歷代王朝交換過程中正統地位的變遷。到了近現代,民族主義逐漸在全球推廣。我國各族人民經歷長期的革命和探索,形成了大中華民族的認同。天命和正統性這些傳統觀點也就被拋棄了。


歷史細觀


什麼是正統?

問誰是正統之前,先得知道什麼是正統。以前把一系相承、統一全國的封建王朝稱為正統,相反的就被稱為僭竊、偏安。

照這種定義和古代的實際情況來說,統治者爭正統更加爭的是第一條,爭的是一系相承。無論是相生還是相剋說,都是為第一條服務的。至於第二條的這個統一也是看怎麼個界定標準了。

趙宋是正統

對於宋、金、遼這三個政權誰是正統?很明顯是趙宋。為什麼這麼說呢?其一,趙宋是繼承五代下來,而五代則是繼承了唐。其二,趙宋是基本上統一了五代十國的地盤。故趙宋時期還在實行著五德終始說,趙宋官方昭告天下說自己是火德,並且指定了一系列相關制度。

雖然金也用五德終始說來宣告自己是土德,以此來不承認南宋的正統性,但是金也得承認說北宋是正統王朝,不然他哪來的相剋的對象。

我們再來看一系這個詞,所謂的一系,肯定是有前後之分。再來看看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宋是承了五代,經過自己的發展和變革,然後又為後世所繼承。不然哪有學者提出的“唐宋變革說”等等,總之趙宋是我國一個承前啟後的時期,這個是事實。


宋朝和他前輩唐朝的統一格局來比明顯是小巫見大巫,但是也沒必要過於咬文嚼字,畢竟這些土地實際並不是從北宋時期分割出去的,而是中唐到五代十國之間發生的,只是趙宋建立之後並沒有像前朝一樣奪回來,到後來自己也丟了很多土地。但是我們是不能否認趙宋的正統地位,這個也是古今都承認的事實。


淡看天上月



宋遼金屬於是“各與正統”,也就是說都是正統。

長久以來,關於宋遼金到底那個是正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家首先要確定一點,宋遼金時代屬於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代。

像大一統王朝存在的時期誰是正統自然不用說了,自然是當時唯一的大一統王朝了。

但是大分裂時期就不好說了,一般以修史來定正統論來說,宋遼金大分裂時期之後就是大一統王朝元朝。在元朝有關遼宋金“正統性”的問題上,也曾發生過激烈的討論。直至元朝末年由脫脫拍板,才最終確立了遼宋金“三國各與正統, 各系其年號”的修史方案,也就是說宋遼金都修史,而同時期的西夏則沒有資格修史,只是併入宋史,成為夏國傳,宋遼金的“各與正統”地位由此確定。

事實上元朝定調宋遼金都是正統以後,雖然明清都曾有反對遼金“正統性”的人,但整體上都是肯定宋遼金的正統性的。

因為這個“各與正統”論還是相當不錯,畢竟但是大分裂時期彼此都沒有統一中國,遼金政權都是高度漢化的王朝,並非野蠻文明的政權,三方都各自稱自己為中國正統,都稱之為正統似乎更合理一些。


宋安之


公允的說,你可以有個人好惡,但宋、金、遼三個政權都算正統。

一個最有力的證據是,元代在為前朝修史時,也遇到了同樣的“麻煩”,究竟以誰為主(正統)修史,最終決定《宋史》、《金史》和《遼史》並修。當然,你可以說因為元代是蒙古人建立的,所以“偏向”遼金,這自然也是存在的,但這也並沒是沒有先例的,在南北朝的修史問題上,後代史家就採取了南邊的“宋齊梁陳”都各自修史,北方的北魏、北齊和北周也都各有史書的方針,以示公允。

在真實歷史情境中,遼宋和金宋的確也是並立的對等關係,互相承認對方的國家地位和“皇帝”地位,遼宋還曾結為兄弟關係,完全沒有誰為主誰為臣的從屬賜封關係,所謂的“歲幣”和從屬關係也根本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說,中國中原王朝流行的“中央王朝天下觀”在遼宋金時代實際是不成立的,宋朝恰恰是有“外交關係”的,在宋朝的自我認識中,他僅僅是諸多政權中的一個,宋朝絕對不會認為他對遼或金有什麼更高的權力,至多隻會認為自己更有文化,更是一個文明國家罷了。

一個挺有趣的點是,儘管遼、宋和金都被視作正統政權,但和他們同時代並立的“西夏”卻被選擇性遺忘了。儘管西夏的李家也稱帝,也是標準的獨立政權,但就是不被承認為一個所謂的“正統政權”,這隻能去怪歷史不公了。


張明揚不說話


🌹宋、金、遼開始時是並列存在的政權。而金、遼為少數民族政權。

🌲唐未,中原人為避戰亂,來到北方契丹地區,與契丹人共處,契丹人學會了種地、冶煉、建築房屋等技術。961年,契丹首領阿保機,統一各部,建立契丹國(經常更換國號,時而契丹、時而稱遼),定都上京(今內蒙巴林左旗)。建國後,勢力不斷向南發展,佔領了北宋的“幽雲十六州”(今京津冀及山西以北地區),從此,與中原政權衝突加劇。

🌇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建立了宋朝,定都於東京(開封),後來結束了五代的分裂局面,史稱“北宋”。

🏘遼宋時期,東北地區的女真,在阿骨打領導下,起兵抗遼,在會寧(黑龍江阿城)稱帝,國號“金”。

🌲金先滅了遼,又於1127年滅了北宋,趙構南逃至臨安(杭州)登上皇位,史稱“南宋”。

🏘岳飛班師以後,宋金達成和議,南宋向金稱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後來,金遷都關內的——燕京(北京),改名為“中都”。


笑看東籬


宋、遼、金三個政權誰為正統自它們所處的遼宋夏金時期就互相爭論不休了,而元朝對這樣問題也一度懸而未決以致遲遲無法修史,直到元末元順帝的丞相脫脫把這三個政權都列為正統分別修史,但是直到現在依然有人為了這三個政權誰是正統爭論不休。

其實從歷史和現實角度來看脫脫把宋、遼、金都視為正統無疑是正確的做法,在北宋和遼國對峙時期兩國就通過“澶淵之盟”約為平等的兄弟之國互相承認對方為中國正統,遼國稱北宋為兄為南朝而北宋稱遼國為弟為北朝構成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南北朝,此外西域的喀喇汗國也常常稱自己為桃花石汗認為中國由上秦北宋、中秦遼國和下秦喀喇汗國三部分組成,至於西夏就只是北宋和遼國的附屬國而已。
遼國和北宋對峙時期


到了金國滅亡遼國和北宋與南宋對峙時期情況又有了變化,一開始南宋在“紹興和議”中對金國稱臣,後來在“隆興和議”中有改為對金國稱侄稱金為叔,因此這麼看南宋都要比金國地位低一等金國更像正統,但是由於南宋是北宋的延續並列為正統也不為過,而西夏依舊是一個對外稱臣的附屬國而已。
金和南宋對峙時期

所以從歷史角度來看宋、遼、金都列為正統是符合歷史事實的選擇,如果單獨把它們中任何一個列為正統都是不符合史實的。

在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盡管現在許多人出於個人情感會把宋列為正統,可是在元朝時期契丹人和女真人依舊有很大影響力,而且許多漢人也認同他們是遼國人和金國人,如果單獨把宋列為為正統這些人也是難以答應的,所以把這三個政權都列為正統顯然是滿足了這三個政權支持者的需要,而在現在如果只把宋列為正統也是不好定位遼國和金國的歷史,因此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把宋、遼、金三個政權都列為正統也是有必要的。
重新一統中華的元朝


執斧傳播開天名


這個問題,說起來比較複雜。理論上來講,北宋和遼可以勉強同時算作正統,但南宋相對於金國而言,已經算不上正統。

孔子說過,天無二日,人無二君,言下之意就是正統只能有一個,然而,理論是理論,落實到實踐中還要看具體情況。

所謂的正統,是按照古代的華夷之辨來區分的,而華夷之辨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實力。實力這一點,雖然沒有明確的原文記載,但是,古人的華夷觀念包含了這樣一條:華夏是居於中央,而四夷居於四方,華夏將文明擴散給四夷,且四夷接受華夏的“領導”。而華夷之辨,本身的主導因素也是文化,因此這樣一來,當兩個具有相同實力且同屬於華夏文化主導的政權並立時,正統在實際上往往不止一個。

在歷史上,同時出現多個“正統”的情況很多,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的蜀國和吳國,因為蜀漢堅持自己是漢家正朔,所以認為除自己以外稱帝者均是“漢賊”。然而,當東吳的孫權正式稱帝時,諸葛亮立即改變策略,派遣使者前去祝賀,並且吳蜀兩國之間相互承認對方的“正統性”,出現了東帝(吳國)與西帝(蜀帝)並存的情況。

而在南北朝時期,因為南北方都存在相對穩定的(雖然朝代更迭,但是具體的領地變化不大)政權,所以也就默認了“北朝”和“南朝”均為正統。

因此,正統不唯一這種情況,由於實際歷史事實的原因,與理論上的“天無二日,人無二君”存在出入。

北宋時期華夷觀念再一次被增強,因為此時北宋在軍事上和政治體制方面,對於北方的遼國都沒有了優勢,為了自我安慰,於是便從“華夷之辨”來找優越感。但是,實際上宋朝也承認遼國的正統性,同時與遼國相約為兄弟之國。

而遼國不僅在軍事上有優勢,而且在發揚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方面做得很好。中亞諸多國家均向遼國進貢,將遼國作為“中華”(比如喀拉汗王朝),就連高麗也認同這一點。


所以,北宋時期,可以說存在著兩個中華文明的正統。

而南宋,因為南宋本身已經向金國稱臣,這就已經失去了作為正統的資格。再者,金國內部的漢人也大多將金國作為中華正統,將南宋作為南方“蠻子”。

所以,北宋時期雙正統,南宋則不可稱為正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