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短暫卻意義非凡?存在了38年的民國到底能不能算作一個朝代?

靜夜史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這是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朝代歌。很多人疑問,為什麼他沒有中華民國呢?中國史學家對朝代的定義是:建立國號的帝王世代相傳的整個統治時代。

中華民國取消了帝制,所以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朝代,包括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只是一個國家,而不是一個朝代。所以我們的朝代歌也只到清而已,但是拋去這一條件,中國民國和之前的朝代相比,並無本質區別。

首先,中華民國是有法理依據的合法政府。新政權的建立往往是通過暴力革命取得,但為了安撫百姓,籠絡人心,新的統治者往往很在意政權的合法性。禪讓制就是中國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而發明的一種創造性制度,儘管他的背後充滿了虛偽與血腥。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風雨飄搖的大清終於走到了盡頭。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下,清帝溥儀不得不宣佈支持共和,退位以自保。新的政權以中華民國為國號,寓意還政於民。民國的建立,意義不僅在於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更在於他是通過和平演變完成的,避免了百姓的的生靈塗炭。中華民國也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第二,對內的統一。1912年袁世凱被選舉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開始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華民國有自己的國歌,國旗,國體以及權力架構,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經歷過這種體制,所以在推行過程中困難重重。

袁世凱死後,軍閥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雖然出現過權力真空,但是中央政府卻只有一個。到了1928年,張學良的東北易幟,更是標誌著國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權力達到了頂峰。

第三,對外的獨立。即使內部派系林立,軍閥混戰,但對外都只有一箇中國,行使獨立自主的外交權。尤其是二戰時,聯合國推舉蔣介石為中國戰區的最高統帥。至少在名義上,中國已與美、英、蘇平起平坐。日本投降後,中國更是成為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第四,中華民國的意義非凡。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同,民國常常被臉譜化為中國最黑暗的時代。其實,中華民國時期,不管是文化還是科技都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階段。民國僅存了38年,但中國從一個半殖民半封建國家,成為了一個在國際事務上擁有一定主導權的大國,這項功績是任何人都無法抹殺的。

中華民國雖然稱不上嚴格意義的朝代,但卻給我留下了太多值得深思的東西。

民國的自由之風令人嚮往,但是軍閥的連年混戰也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我們不禁會想,既然清朝被推翻了,為何中國未能像美國那樣走上民主之路,非要走半個多世紀的彎路。

中國歷史上有過三次大動亂,第一次是春秋戰國,第二次是魏晉南北朝,第三次是清末民初。每一次從大亂到大治無不是經歷上百年的動盪與殺戮,特別的是在二者之間都會有一個過渡王朝,如春秋戰國與漢之間的秦,魏晉南北朝與唐之間的隋,清末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民國。

過渡王朝對下一個盛世起到開創的作用,但其本身卻是短命的。這不僅僅是個巧合,或許中國的歷史早已註定了,所有的輝煌之花都是要盛開在鮮血之上。

歷史,素顏一些會更美。我是素顏歷史,期待您的關注。


素顏歷史


中華民國從1912年到1949年,整整38年,民國是個亂世很多,亂世是非多,最讓人關注的不只是民國的人和事,更有“民國到底是不是一個朝代的爭論”,的確有不小的聲音是在說民國不算一個朝代,但理由其實很牽強,無非就是民國山頭林立,從來沒有真正的出現統一局面。(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袁世凱時期中華民國還是個一統江山,可走著走著就變味了,尤其是袁世凱死後,除北洋軍閥分離成皖系、奉系和直系三派之外,在地方什麼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陳濟棠的湘系、馮玉祥的西北軍、新疆的三馬、唐繼堯的滇系等等。

說起來一個比一個牛逼,一個比一個說不得碰不得,每個人佔一塊地盤,感覺就跟擁有了天下一樣,甚至說比擁有天下的真皇帝都牛,這就是民國亂世那些所謂人物的格局,誰也沒有統一天下的能力,但都有那麼一個統一天下的野心。


要不然也不能你打我我打你,最後留給後人一個亂的印象,但不得不說民國就是一個朝代,按照中國王朝更替的規律,凡是天下易主,主要表現在“變姓”,只要是王姓變成了、趙姓或者其他的姓氏,那都算是新王朝。

晚清到民國,天下從愛新覺羅家族到了到了袁世凱孫中山手裡,不管他們在位的時間多短,但都是政權延續的一種形式,並沒有改變資本主義政權的性質,很多人把民國當做五代十國或者說魏晉南北朝來比。

但不得不說民國與中國歷史上這兩個赫赫有名的亂世還是有錯區別的,那就是沒有嚴重的外族入侵,整個就是一內亂,至於說列強,他們與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入侵是有著天壤之別的,不可一概而論,民國不但是一個王朝,還是一個繼往開來的王朝!


歷史三日談


中華民國的確是一個朝代!

首先,中華民國獲得了前朝政權的承認,清廷退位,國祚終止,這在歷朝歷代都是不多見的承認新王朝。

其次,中華民國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不論怎麼內亂,各地都當著民國的官,都沒有獨立建政權來否定中央。

第三,中華民國獲得了國際的一致承認,在一段時期內代表這個國家,二戰中國民國是戰勝國之一。

中華民國是一個開天闢地的一個朝代,正式結束了帝制,走向共和。類似於秦朝和隋朝,雖然存在時間短暫,但都是歷史的偉大轉折點


咫尺以1天涯


汪郎認為,民國不能算作一個朝代,因為它和中國歷史上那些“建立國號,並實行帝王世代相傳統治的家天下”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因為民國整體的價值觀還是積極向上的,她一直提倡的是共和,反對專制!

當然,期間有袁世凱“弘憲稱帝”,張勳“辮子軍紫禁城復辟”,但這只是利益集團的鬧劇,上不了大雅之堂。

至於清廢帝溥儀在日本人的支持下,跑到東北做那個傀儡皇帝,只是他的個人行為,腦子裡依舊是封建皇權的思維在作祟,當不得真,更不會被人們所承認。

民國不算朝代,但不能否認她的歷史功績。

民國是真正將封建帝王世系推翻,並將民主、共和的理念傳播給勞苦大眾的,沒有封建皇權的那種動不動就下跪行禮的臭毛病;

而且清末簽定的很多不平等條約,有部分是民國政府廢除的;而那場幾乎是亡國滅種的全民反侵略鬥爭,也是以民國的名義取得勝利的。

至於文化成就方面,學者、大師們也是層出不窮;新中國很長一段時間內的科學家、文化人,大都是民國的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

而思想的解放也是非常肯定的,尤其女子當自強,從清末女校的誕生,到女子真正和男子一樣作為一個社會上的獨立的人格存在,也是在民國形成的。

客觀的說,作為進步青年,女學生並不比男學生弱,更別說在抗日展期間,那些奔波前線救死扶傷的女護士,她們值得我們永遠紀念!

這是封建皇權時代根本不可能想象的!

不過,也要看到民國的另一面。

因為人性的複雜,民國也是一個軍閥割據、山頭眾多的時代,這也就意味著戰爭始終籠罩在中國的上空。

比如1916年兩廣桂系軍閥割據、1920年的直皖戰爭、1920年的粵桂戰爭、1922年和1924年的直奉先後二次戰爭、1930年的中原大戰等,使國家不能處於一個和平、安寧的發展環境,還給百姓帶來朝不保夕的生活,這些都是需要批判的。

而且1931年後,以老蔣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但事實上,各路新舊軍閥依然保持了相對程度的獨立性,比如閻錫山的晉軍、劉湘的川軍、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新桂系等,和老蔣在軍事、政治上的明爭暗鬥從來沒有停止過。

而當時的民國領導人,比如以蔣、宋、孔、陳為代表的“四大家族”,更是斂盡民間之財,貪腐非常厲害,結果造成民不聊生,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說句公道話,民國時代,除了袁世凱擁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支配整個中國,其他人都不行。所以他死後,民國陷入軍閥混戰也就不足為怪了。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先說結論,中華民國當然不能算作一個朝代!

朝代的含義:指某一世系帝王或某一帝王的統治時期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要了解一下“朝代”的含義。

在《現代漢語詞典》,對於朝代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指某一世系帝王或某一帝王的統治時期;第二種是:今亦泛稱某一歷史時代。

由此可見,朝代的意思是指有君主的時代,而中華民國顯然是沒有皇帝的,它是共和制度。

最近有一篇文章對理解這個問題,我覺得提供了非常好的視角。這篇文章是南開大學歷史學教授李金錚所寫,名字叫《“新革命史”:由來、理念及實踐》。

在這篇文章中,李金錚教授主要談到的是如何看待20世紀的革命史,如何注重革命政策與具體實踐等的互動關係等。

但是,在談到如何認識“新革命史”的時候,李金錚說,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劇烈的時期,變化的廣度、速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波及的範圍也非常廣泛,包括工業革命、知識革命、技術革命、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等等。

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變化:觀念的改變

這裡面的知識革命,我覺得應該還要包括觀念革命。也就是說,自從中華民國建立以來,人們已經放棄了此前必須要擁有皇帝的觀念,而是有意識要自己當家做主了。

李金錚認為,1911—1949年是革命的前半場,1949—1948年是革命的後半場。由此,李金錚就將中華民國和新中國做了一個很好的接續,也就是說新中國是承接了此前中華民國的諸多理念。

如果我們梳理中華民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我們就會發現,中華民國與此前的朝代完全不同。

比如,在孫中山等人發動起義革命的過程之中,孫中山等革命黨尤其強調了帝制的害處,認為將國家的命運交給君主,讓全國所有人的安慰繫於君主一身,這是不合時宜的。

因此,必須要建立共和制的國家,人人平等,沒有接階級劃分,這樣就可以使國家長治久安。

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成為中華民國的核心原則

孫中山後來提出“三民主義”,也就是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後來也成為了中華民國的核心理念。其中,民生主義是最值得關注的,孫中山非常關注民眾的生活問題,他希望能夠通過民生主義實行耕者有其田,此外,還有限制大資本家,防止貧富分化。

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中華民國的建國理念不是為了一朝一姓的天下,而是為了廣大民眾的利益,因此,中華民國不能算是傳統的一個朝代。

此外,中華民國建立以後,雖然有“洪憲帝制”、張勳復辟等事件,但是孫中山不斷髮動二次革命,終於保住了革命的果實。

此後,又經歷了軍閥混戰,最終在1927年由蔣介石北伐,名義上統一了中國。蔣介石雖然後來想搞獨裁,但是,其獨裁也不同於君主專制時代,而是有國民會議,政治協商會議等,而且頒佈了《憲法》,因此,它是現代國家,不同於此前的帝制時代。


兮兮說事兒


中華民國作為一段歷史時期,其意義非凡。徹底結束了自從夏啟而來的世襲制的制度、同時也結束了自從秦始皇而來的封建帝制制度。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一個不以血統論高貴的時代。和當時的西方相比,建立了東方第一個資產階級政權,在追趕西方方面,開始了更高層次的摸索。民國國父——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先驅,他成功鼓舞了之後的中華仁人志士為了振興中華而奮發向上。將一個封建、腐朽、落後的舊王朝,改造成為現代、民主、文明、先進的新國家。

歷史上,黃帝開啟了國家雛形的構造,建立了國家的架構。帝舜完善了國家的典章制度,是初始國家正式形成,為夏禹建立夏朝做到了好的準備。夏禹夏啟父子,開闢了世襲制的先河,讓國家成為王朝,一朝一代得以繼承和傳承。王作為國家的主人,讓國民有了遵從的主人和效忠的對象。但夏商周都是鬆散的組織形式,中央政府強盛,這國家整體強盛,一旦中央衰弱,這國家內部動亂不堪。經過了戰國的洗禮,秦朝誕生,建立強大的中央政權,確保整個國家的穩定這樣的模式就建立了。

秦朝、漢朝、晉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經過九大王朝的更替,我們看到了民國的歷史。

這是君王闇弱,光緒是傀儡、慈禧是實際掌權者,也是落後勢力的代表,這樣的政府無法帶領國人抗擊外來侵略,反而成為帝國主義掌控奴役國人額工具。

革命派一呼百應,開始了反帝反封建的大業。雖然民國很快建立,但是作為這麼一個大國,沒有一個強大、穩定的中央,國家是無法穩定的。所以北洋軍閥與革命的開始對峙。直到1928年國民政府上臺。

但是這是共產黨和國民黨又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政治方向,同時國民黨內部也在不斷軍閥混戰,於是這樣虛弱的國家,日本就開始侵華了。1931-1945的14年抗日戰爭,雖然日本投降了,但國家打仗也是千瘡百孔。解放戰爭時期,得到人民擁護的共產到迅速壯大發動三大戰也,徹底打敗了腐朽的國民黨反動統治。

國民黨撤退到臺就是如今臺灣問題的根源。


大國GAVIN


個人看法,民國自1911-1949似乎並不能作為一個朝代來看,只能作為一個時期來對待。

1911年辛亥革命,12年民國初建,以袁世凱為大總統。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迅速分裂,你方唱罷我登場,可謂熱鬧之極。隨後中國事實上處於全面分裂、軍閥割據之中。自1917年至1925年孫中山去世,他始終沒能完成統一的理想,所以後人才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作為他的政治遺願。



26年-28年兩次北伐成功後,以蔣介石為首國民政府替代了北洋政府,成為中國新的統治者。尤其在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後,國民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



但是這也僅僅是名義上的統一。事實上,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內部也分為蔣介石的中央軍,閻錫山的晉系,李宗仁、白崇禧的新桂系和馮玉祥的西北軍。

除了這最大的四個新軍閥,其他各省依然有許多軍閥存在。如:新疆盛世才,雲南龍雲,貴州王家烈,青海馬步芳,東北三省及熱河的張學良等。




自27年南昌起義起到紅軍進入陝北,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政權及武裝先後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多個政權或根據地,最著名的有瑞金的蘇維埃共和國和陝甘蘇區。1937年2月,陝甘蘇區改為陝甘寧特區,5月改稱陝甘寧邊區。



因此,直至七七事變日本全面侵華之前,國民政府也沒有完成事實上的統一,只是在形式上和名義上完成了統一。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有限,對地方部隊的控制力更是近乎於無。

綜上,如果一定要說中華民國統一了中國,並且成為一個朝代,我覺得不妥。因為這分明就是一個南北對峙(北洋政府和南方國民政府),軍閥割據的混亂年代。


超級無敵小草


民國更適合稱為一個時代分期,類似於大一統王朝之間的過渡階段,類似於“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明末清初”這種亂世。

我們可以看看這幾個時期的共同點:

政權林立:地方武裝割據勢力遍地都是,戰亂頻繁,並且都是互相之間的爭奪戰爭,如戰國時期齊、楚、秦、燕、趙、魏、韓“七雄爭霸”,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朝並立的局面及曇花一現的五胡十六國政權,且這些政權也沒有正統、非正統之分,所謂“春秋無義戰”即是如此。民國時期,軍閥割據,戰亂不斷,如當時的直系、皖系、奉系等軍閥,長期混戰。

大師雲集:這些過渡時期,是思想文化“百花齊放”的黃金時期,各種能人異士著書立說,到處奔走,宣傳自己的理論,相對於大一統時期獨尊一種思想、毀滅其他學說的情況,過渡時期對於思想的控制非常少,常常會出現哲學家井噴式現象。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和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哲學兩大發展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魏晉南北朝時期有“竹林七賢”,明末清初有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等思想家。民國時期的大家也如滿天星斗,至今熠熠生輝,這個時期文學家、政治家、哲學家、外交家、經濟學家、教育家、法學家、科學家層出不窮,列舉都列舉不完,如下圖展示了其中的幾位大家:

外族入侵:有意思的是,大部分亂世時期和外族入侵都有很大關係,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並且建立了形形色色地的政權,這在中國歷史上屬罕見;再如明朝末期,主要為滿人開始入主中原;春秋戰國時期,雖然是諸侯爭霸,但其實這些諸侯國民族成分構成也都不同,比如戰國時期的楚國過去稱之為“楚蠻”,秦人也是由義渠、巴蜀等民族構成,所以本質上也是民族之間的征戰。

文化交流:這種“亂世”時期還有個共同點就是文化得到了交流,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各家學說興起,收徒教學,以及無數縱橫家到各國宣傳自己的治國理論,即“縱橫捭闔”;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開始大規模傳入中國,並且在中國發揚光大,中國四大石窟,全部初始開鑿時間均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從古詩“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句子也可窺見當時佛教的興盛;明末、清末、民國時期則是西方的學說開始傳入中國,中外交流日漸頻繁。當然,戰爭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種形式。文化的交流會帶來新的思想、制度、乃至社會結構的劇烈轉變。

總體上說,民國是中國歷史上這種過渡時期以上各種特徵表現最強烈的時期,也是中國從君主專制時代向民主制度轉變的過渡時期,無數仁人志士用自己的智慧甚至生命對新的社會形勢進行了探索。希望以後我們再提到民國的時候,除了戰火,還有熠熠生輝的智慧之光,以及追求真理和新世界的不屈精神。


讀史東籬下


應該是一個朝代,因為:

1.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於1912年元旦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雖復辟帝制,但只做了83天的皇帝夢,就在全國人民的聲討和唾罵中死去,復辟帝制不得人心,人民共和國的觀念已深入人心.

2.袁世凱後無論是哪位總統上臺,都不敢復辟帝制,都是中華民國,民國得以延續。

3.蔣介石統治下的國民黨政權,雖然地方割據嚴重,派系林立,但從形式上基本上還是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尤其國共合作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大大提升。

因此,中華民國應是一個朝代


有所思2019


民國做為短暫而特殊的朝代畢竟是曾經的歷史存在。三十八年滄桑鉅變,從終結清王朝的統治到新中國的建立,不僅僅只是承上啟下的過渡時期,其獨特的歷史作用對中華民族而言意義非凡。

一、首先中華民國的建立,終結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無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二、西方各種自由民主思潮湧入中國,新文化運動蓬勃興起,一大批懷揣救國夢想的仁人志士走出國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變革奠定了人才基礎。

三、民族工業的迅速發展,中國工人階級做為社會新興力量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中國共產黨,昭示了一個嶄新時代即將來臨。

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鬥爭,在紅色割據中實行的減租減息、分田分地,極大地促進了做為中國最大群體的農民階級廣泛而自覺地參與到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主義的民主革命進程中去。

五、從民國初期的軍閥混戰到十四年抗日戰爭,苦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從忍辱負重中逐漸覺醒,前所未有地喚起了全民強烈的國家意識,在民族危亡關頭,充分展現不屈不撓、同仇敵愾、向死而生的國家意志。

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成為中堅力量,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犧牲,也贏得了極其重要的國際地位和世界人民的尊重,做為聯合國的創始成員,走進了國際政治的中央舞臺。

七、逐漸發展壯大的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選擇了一條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舊中國頭上的三座大山,勞動人民歷史上第一次成為國家的主人。

八、建立和發展了現代意義上的工商、金融、教育、交通等事業,拉近了與外部世界的距離。

中華民國短短的三十八年,相較於之前兩千多年的王朝更替歷史,完全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在內憂外患、自強自救中艱困前行,蘊育和發展了先進的政治、文化、科學、民主思想。在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