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給父親曹操的尊號“魏武帝”,是不是不孝的體現?

歷史公元


在曹丕稱帝之前,諡號為“武”的皇帝只有兩位。

第一位是漢孝武帝劉徹,第二位是漢光武帝劉秀。

劉徹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在政治上,他創設中外朝制等措施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充實財政,並抑制豪商的勢力;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軍事上,漢武帝採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通使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闢西南夷。而且他還是第一個設年號、下“罪己詔”自我批評的皇帝。




漢光武帝劉秀先後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國家在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職,整治官場風氣,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讓人民休養生息;文化上大興儒學,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由此開創了“光武中興”。連毛主席也給了極高的評價,說他是“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



而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性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像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褒諡。

曹魏在皇帝諡號不加上“孝”則是由於曹操的父親曹嵩一是過繼給了太監曹騰,二是曹嵩死亡屬於被殺不是正常死亡。

綜上,可以說曹丕給曹操諡號“武皇帝”是褒義而不是不孝。


中國歷史小事


這個問題應該受《魏氏春秋》一則記載影響,曹孫合力擊敗關羽後,孫權上表請求曹操稱帝,臣下也勸進,連夏侯惇也勸他說有幾十年平定天下之功,可以當皇帝了“天下鹹知漢祚已盡,異代方起”,曹操回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結合這句話前後之意,是指不務虛名而處實禍,如果真的天下歸心,他當週文王姬昌就可以了,潛臺詞是如果有機會,稱帝讓下一代的人去做吧。文王天下有其三而還對殷商稱臣,至武王姬發才推翻商朝建周。從這裡可以看出,曹操或者是心儀“文”字的,而曹丕當上皇帝后,就把他老子諡號定為“武”,才引出了這個問題。


曹操的諡號武字,是從曹丕當上魏王就有了,稱武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一人上位,全家受封“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因國號魏,諡號武,後人便常用“魏武”指代曹操。(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這個諡號從《逸周書諡法解》說“剛彊直理曰武。威彊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剛強直理則有不屈、忠恕之意,威強敵德則指兵威勢力可以和德行匹敵,克定禍亂比較突出,漢末天下是曹操挽狂瀾於既倒,天下若無曹操,不知幾人稱孤幾人道寡。後兩句的以法正民,多次用兵等事,曹操都若符節拍,可以說,這個諡號定得極為合適。


而曹丕的諡號是“文”,好像搶了他老子的心儀對象,其實是對諡法的誤解,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用什麼諡號帝王本身很少有發言權,都是去世後子孫和臣下根據禮節而擬定,秦始皇就曾因為這一點認為以臣議君,以子議父不合理而廢掉諡法。西漢才恢復。(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諡號個人很難控制左右,從漢宣劉病已為祖父劉據正名追諡也可看出,宣帝提出後眾臣商議“故皇太子在湖,未有號諡、歲時祠。其議諡,置園邑”,得了一個諡號“戾”,這事也讓後人議論紛紛,不管本意如何,都不是一個好諡號。從這裡可以看出皇帝對諡號的干涉是有限的,就算曹操諡號為“武”,也是眾人議定,不是曹丕能說了算。

而從曹操說吾為周文王時的對象和環境,應該並不是要諡號“文”,而是表達一種不篡漢的態度,不管曹操為建立魏國下了多少血本,瓦解了多少忠於漢室的人和團體,終其一生,確未曾踏出篡位這一步,或許時機不成熟,或許心念自己曾為漢朝忠臣,也或許感於荀彧之死,這位老友鐵桿部下憂愁的目光注視著他的一舉一動,曹操生時無論功業多大,還是漢臣。


南方鵬


不孝?不知道提問者所謂的不孝是因為覺得“武”字不好,還是因為追諡有違曹操遺志,給曹操扣了一頂篡漢的帽子。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諡號制度: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那便是:諡號制度。所謂諡號,就是中國古代君主、貴族或名人死後,被授予的一個蓋棺論定的稱號。

而其中評價最高的莫非“文”、“武”二字。

《諡法》

  • 經緯天地曰文。成其道。
  • 道德博聞曰文。無不知。  
  • 學勤好問曰文。不恥下問。  
  • 慈惠愛民曰文。惠以成政。  
  • 愍民惠禮曰文。惠而有禮。  
  • 賜民爵位曰文。與同升。  
  •    
  • 剛彊直理曰武。剛無慾,強不屈。懷忠恕,正曲直。  
  • 威彊敵德曰武。與有德者敵。  
  • 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徵,故能定。
  •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 誇志多窮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

曹操一生可謂波瀾壯闊,收黃巾、討董卓、敗袁術、破陶謙、平張邈、殺呂布、滅袁紹、定烏桓、降劉琮、克馬超、戰孫權、收張魯……及至受封魏王,乃奠定魏國基業。曹操是名副其實的開國之君,克定禍亂無不順服,以“武”諡之,是曹丕對其父貢獻的肯定,更是一種尊崇。要知道曹操之前,得到“武”諡的只有周武王姬發、漢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而曹丕追諡“魏武帝”就是肯定父親的武功足以媲美前三位,這是莫大的榮耀。何來不孝之說?


漢末天下


你的這個問題其實是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是涉及到諡號這個歷史,一個是武這個諡號到底好不好。



諡號是古代的帝王,諸侯,皇后,大臣等死後別人對他們的評價,也就是蓋棺定論,魏晉時候的諡號制度還是很嚴格的,皇帝死後是大臣們商議根據該皇帝在位的表現來定的,然後由即位的皇帝頒佈,想改動很難,這就是有些皇帝叫哀帝,煬帝等不太好的諡號的原因。曹操一生經歷了無數次戰爭,南征北戰,武功突出,應該說這個武字還是挺客觀和中肯的。


再來說武字這個諡號,當時來說是個褒諡,不過裡面也夾雜著一些不太好的評價,比如窮兵黷武,不如文這個字好,比如漢武帝,看著是褒諡,其實是明褒暗貶。其實要想有用武,開疆拓土,進行戰爭,難免不殘暴,有戰爭就有流血。開疆拓土,用兵比較多的皇帝和諸侯大臣,用武字的比較多,比如光武帝劉秀南征北戰,復興漢朝,武侯諸葛亮六出祁山,晉武帝司馬炎,用兵統一三國。北魏太武帝用兵開疆拓土,劉宋武帝劉裕,梁武帝蕭衍等都是武功突出的人。

可以說給曹操定諡號為武,比較客觀中肯,看不出曹丕的不孝。


雄觀歷史


曹操自比周文王 只是暗示他的兒子在他死後篡位 周文王伐紂未成 一生並未稱帝 然而他的兒子周武王繼承了他的遺願 成功打敗了暴虐無道的商紂 稱帝后追諡其父為周文王 曹操一生有挾天子而令諸侯的行為 他之所以不敢篡位 是怕天下人議論他 反正他現在魏王加九錫 位極人臣 曹操也基本已有皇帝的權力 想打劉備打劉備 想打孫權打孫權 想勒死漢獻帝的皇后就勒死 想把自己的女兒封為皇帝正室就封 漢獻帝已經是傀儡了 曹操想幹嘛就幹嘛 不過稱號上還是人臣 本質已經是像皇帝一樣 曹操之所以自比周文王 為的就是暗示曹丕 日後篡位 曹操死後 他的兒子曹丕篡位 自然要給自己的父親一個諡號 就像司馬炎給爺爺司馬懿叔叔司馬師父親司馬昭諡號一樣 曹操是一個有地位的人 當然無論如何也要有個諡號

諡號(“諡”,拼音:shì,中古漢語拼音:zsjiih,注音:ㄕˋ,粵語:si3肆)為東亞古代君主、諸侯(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 臺灣 )、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遲至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諡號的做法已比較多。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諡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諡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諡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嶽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諡號中 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 諡號也是對一個人死之後 對他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 評定褒貶 有時可能會不大公平 大概是曹丕看父親一生南征北戰 討劉備 伐孫權 徵張魯 戰馬超 所以給個武吧。


詮釋-Eternal


第一是權力來源。曹魏的權力是曹操一城一地打出來的,天下大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對漢獻帝還算客氣,他統一北部中國,歷史貢獻也很大。有人以此非議曹操,事實上,如曹操所說,要不是他掌控朝廷,天下又不知幾人稱王?能“挾天子”的也不只有曹操,其他人覺得漢獻帝沒用罷了。司馬懿是趁曹魏皇室衰微,以陰謀、詭詐掌握朝廷,然後奪取曹魏江山,其行為令人不齒。

第二是對待前朝皇族。曹操雖然“挾天子”,但並沒有加害天子,還把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漢獻帝。曹丕即位,採取了禪讓方式,封劉協山陽公,允許他在封地繼續當皇帝,還能使用漢朝禮儀和服侍,終其一生沒有加害劉協。劉協的山陽國一直到晉朝還存在。劉協去世,魏明帝曹叡親自帶領群臣哭祭,以漢朝天子禮儀葬於禪陵,諡號孝獻皇帝。

司馬氏對待曹魏皇室,是非常狠毒的。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把前朝忠臣(夏侯玄、王經等人)誅殺殆盡;司馬昭街頭殺害曹髦,在歷史上僅此一例,事件發生後,連蜀漢、東吳都很震驚。是徹頭徹尾的亂臣賊子!

第三,治國方式。晉朝政權來得容易,也就不那麼珍惜。整個西晉、東晉,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敗、最糟糕的朝代,統治者過著炫富、鬥富、鋪張浪費的生活,不關心民眾疾苦,甚至鬧出“何不食肉糜”這樣的笑話。如果司馬氏的子孫爭氣一點,名聲不會那麼差。

第四,對華夏文明的貢獻。曹操時期,把匈奴打殘,將其分割為五部,北擊烏桓,揚威塞北,所有的少數民族不敢覬覦中原。到了晉朝,耗盡了中原漢民族的精氣神,導致五胡亂華,中國歷史進入最黑暗時期。



天下狼頭


不能說是不孝,武帝的諡號屬於褒意的,雖然曹操文才出眾,也曾說過什麼“吾為周文王矣”之類的話,但實際上“武”字更能概括曹操的一生,曹操一生一斷征戰,擒呂布,敗袁紹,擊劉表削平群雄,只剩孫、劉兩家,無一不貫穿一個“武”字,武更能體現曹操博大的胸懷和吞吐宇宙的氣概!


梁溪居士陸建榮


不理解為什麼提問者會認為是不孝的提現?難道又是自問自答?武是個非常好的諡號。最著明的有周武王、漢武帝、漢光武帝等,哪一個不是一代聖王?


360346390


曹操生於亂世一生都在征戰!諡號"武"


賞月730


武字概括曹操戎馬一生,曹操生前從軍四十幾年,南征北戰,一個武字就可以概訴曹操一生。一般諡號都是要君王與大臣商議,用來詮釋先人一生甚至功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