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重騎兵

作者 萬瑜

在中國幾千年的戰爭史中,騎兵是個不可避免的重要話題,但是相比歐洲的板甲騎兵,中國就很少有這方面的歷史記載。中國其實是有重騎兵的,只是我們叫法不同,叫具裝騎兵,三國時期已有記載,到了南北朝時期,具裝騎兵已經相當成熟了。

中國歷史上的重騎兵

南北朝騎兵陶俑

唐朝的具裝騎兵,相比於南北朝時期更加完備,但是實際戰鬥中的使用卻並不多,這主要是唐朝太過於強大,缺乏足夠有實力的對手。

中國歷史上的重騎兵

唐朝具裝重騎兵陶俑

唐軍主要的對手突厥,是騎射的輕騎兵,針對這樣的對手,重騎兵的優勢發揮不起來,於是唐軍採用了一種人披甲而馬不披甲的策略。按照現代西方歷史學家的分類,用於衝擊的都是重騎兵,但是唐軍的這種騎兵顯然更真正的重甲騎兵又不同了,介乎於騎射的遊牧騎兵和人馬鐵甲的重騎兵之間,小編姑且稱其為鎧甲騎兵吧。

中國歷史上的重騎兵

人重甲而馬不披甲的唐朝騎兵

放棄馬甲會讓騎兵速度大增,但是這也帶來一個壞處,就是衝擊力大大的降低了。在跟西突厥的戰役中,唐軍就因為馬匹的大量死亡而只能步行衝鋒。由此可見,雖然擁有裝備重甲騎兵的能力,但是並不是盔甲越厚越好,還要看針對的對手,由騎兵的具體戰鬥任務而做決定,唐軍就是為了追求速度而放棄裝甲的典型例子。


中國歷史上的重騎兵

人馬具裝的鐵浮圖,也是最接近於歐洲的真正意義上的重騎兵

到了宋金時代,迎來了重甲騎兵的一共發展巔峰,尤其是女真人,是中國政權裡少有的特別喜歡用重甲騎兵的軍隊。“鐵浮圖”是女真重騎兵,他們披重甲,攻擊裡非常強。重騎兵的優缺點都非常突出,就是攻防高,速度慢,與遊牧騎兵兩翼包抄的戰術不同,重騎兵的任務就是是衝擊對方陣型。傳聞中的女真不過萬,過萬不可敵,應該說的就是重甲騎兵“鐵浮圖”。


中國歷史上的重騎兵

契丹騎兵

這樣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強大的契丹在女真的打擊下一潰千里,應該是他們第一次面對這樣的重騎兵,刀砍不動,劍射不入,就想39年的波蘭一樣,在裝甲力量的面前完全阻止不起抵抗能力。同理,沒有“鐵浮圖”的強大沖擊力,女真人也無法輕鬆撕破北宋的重步兵陣型,不但契丹被打蒙了,北宋也被打蒙了。一直到岳家軍的時代,才找到了如何對付“鐵浮圖”的辦法,一舉殲滅了女真重騎,開創了重步對重騎的罕見勝利。

中國歷史上的重騎兵

宋代騎兵,繼承了唐騎兵風格

自此女真重騎兵銷聲匿跡,金朝再沒組織過重騎,一直到蒙古伐金,金哀宗終於下決心重新組建重騎兵,並重用完顏陳和尚等女真名將。大昌原一戰率領400重騎兵戰勝8000蒙軍,打破了蒙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後來又相繼在衛州、倒回谷等地大敗蒙軍,蒙軍傷亡慘重。三峰山戰役中,金軍一度將拖雷的4萬蒙軍主力團團圍住,完顏陳和尚愛惜兵力,不肯猛攻一舉吃掉蒙軍。蒙軍最後在窩闊臺援軍的支援下解困並對金軍主力反包圍,金軍精銳重騎在突圍中傷亡殆盡。

中國歷史上的重騎兵

鐵浮圖

而後蒙軍又繼承了中國傳統重騎兵,並穿著中國的重甲一舉擊敗了波德聯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