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鄔思道辭行,透露了什麼讓十三爺大為吃驚?

南海派掌門嶽老三


電視劇《雍正王朝》裡的這一段歷史上肯定是不存在的。鄔思道以“半隱”退居幕後並且願意終生接受雍正的監視為代價,換區了自己全身而退。臨行之前,十三爺親自前往送行,並且對鄔思道說四哥有意封自己一頂鐵帽子,王不王的倒無所謂,只是這頂鐵帽子甚是難得。言下之意,他有意接受這頂鐵帽子。鄔思道聽聞之後,勸十三爺“拼死辭掉”,並說出了“與平常人交共享樂易共患難,與帝王交共患難易共享樂難”這樣的話,同時還預言府中專門辦秘密差事的人恐怕……接下來的劇情裡,雍正潛邸的貼身太監高無庸突然就消失了。



鄔思道的話說得不是沒有道理。自古帝王沒有道德高低、沒有私情,只有需要。一旦發現某人危害到了自身的皇權,動起手來毫不留情。後來雍正對隆科多、年羹堯的處置也足以說明鄔思道的憂慮並不是空穴來風。作為皇帝的親兄弟,理論上對於皇位、皇權的威脅遠大於異姓權臣,如果不加收斂、低調行事,難保不犯皇帝的忌。一旦犯忌,結局可想而知。鄔思道此言實際上就是勸十三爺低調行事,切勿犯忌,以免遭來橫禍。作為皇子的胤祥不可能不知道這些,之所以“吃驚”,多少還是做給身邊的人看的,也是做給四哥雍正看的。誰能保證自己身邊的人裡就沒有雍正的眼線呢?



當然,真實歷史上肯定沒有這一出。但是,終怡賢親王胤祥一生,他的確是奉行著鄔思道所說的這一套,至於是他自己領悟的,還是別人提醒的,只有他自己知道了,反正不是鄔思道教的。胤祥在雍正即位之後,用處處低調、處處示弱來講並不為過。除了怡親王爵位沒辭得掉;清世宗要給他世襲罔替的鐵帽子,他堅辭了;要給他額外加送一個郡王爵位(即後來的寧郡王爵位),他也堅辭了……胤祥幫清世宗選完將來的墳地(泰陵)之後,清世宗要將其中一塊選剩下的中吉之地賜給胤祥做將來的墳地,他也堅辭了。最終胤祥自己在直隸淶水找了一塊普通的地皮來做自己將來的墳地,還以吃土的行為想四哥表達“自己葬在那塊地裡就死而瞑目了,子孫也會受到福廕的”。這句話講得很隱晦,說白點就是:“皇陵的地不是我能用的,選剩下的中吉之地也不行。我很擺得清自己的位置,從不惦記皇位,死後也是一樣。如此一來,四哥你安心,我也就安心了。我的子孫後代也不會因此產生非分之想,也就都能得保平安了。”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但是,胤祥的處處低調、處處示弱卻不是明哲保身,更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作為清世宗的鐵桿小弟,對於皇上四哥交代的任務,胤祥一直都是不折不扣、拼死命也要完成的。可以這麼說,雍正八年胤祥去世之前,清世宗基本上只負責高層決策層面的事情,具體操作、執行及中下層決策方面的事情幾乎都交給了胤祥。而胤祥也都不折不扣地完成了。以至於清世宗這樣忌憚臣下弄權的帝王都鼓勵臣下多與胤祥親近,有事可以先向胤祥彙報。有清一代,宗室結交朝臣是犯大忌的,更何況手握重權的親王?清世宗此舉足見其對胤祥的信任,幾乎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這不正是胤祥處處低調、處處示弱的結果嗎?試想,胤祥如果處事高調、恃功而驕,甚至大肆弄權,清世宗還能對他如此信任、還能容得下他嗎?允祉、允禩、胤禟、允䄉也是清世宗同父異母的親兄弟,允禵還是清世宗一母同胞的親弟弟,可是結局又如何呢?



或許胤祥只是出於對四哥的兄弟之情,並非刻意為之。但是,正是因為胤祥的低調、示弱,以及實心實意為四哥辦事。最終換來了四哥清世宗近乎無限的信任和優待。因為身體本來就不好(據說是骨結核),加之八年高強度的工作,雍正八年胤祥撒手人寰,年僅虛四十五歲。為此,清世宗傷痛不已,不僅送給了胤祥家一頂世襲罔替的鐵帽子和一個寧郡王爵位,而且給予了清朝歷史上對臣下最高的禮遇,甚至超過了皇太子(清高宗端慧太子永璉)。不僅大幅提高喪儀規格和園寢規制,清世宗還破天荒地將為避帝諱改名允祥的胤祥之名改了回去,成為了清朝唯一臣下不用避帝諱的特例,並且還下令將自己給予胤祥的評語“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胤祥諡前,差不多等於就是加諡了。因此,胤祥成為了有清一代名號最長的親王,全稱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怡賢親王。這一長串準加諡,近乎是“半皇帝”式的待遇了。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鄔思道臨行一語,驚醒夢中人,平日裡任氣豪爽、義薄雲天的俠王十三爺,也不禁雙眼直瞪、背透冷汗!

鄔思道與十三爺辭行,二人多年在一起奮鬥,私誼不錯,他得知皇帝要給這個十三弟封一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鄔思道建議他拼死辭掉這個鐵帽子王,才能保一世平安。十三爺不解,說皇帝不會兔死狗烹。鄔思道冷笑,說之前那些替四爺辦秘密差事的人恐怕明日就要被秘密處決掉了,十三爺聽後倒吸一口涼氣。

在《雍正王朝》裡,鄔思道是一個雖有殘疾但飽讀詩書、智謀超群的人物,他隱藏於幕後,給康熙皇帝第四子胤禛出謀劃策,無論是在取得康熙的信任、爭取康熙的歡心上,還是在對付八爺黨虎視眈眈、你死後活的奪嫡鬥爭中,鄔思道妙計迭出,在化解危機中屢屢出奇制勝,最終讓胤禛繼承了皇位,成為了雍正皇帝。

確實,雍正身邊的鄔思道,如同劉邦身邊的張良,所不同,一個只能隱於幕後低調策劃,一個卻在臺前高調參與,但皆是運籌帷幄之中而決勝千里之外的大謀略家。其實,疆場上你死我活的爭搶天下,與宮闈間陰謀詭計地奪取皇位,其過程和殘忍程度,也是大同小異的,有時,禍起蕭牆比沙場上的真刀真槍更加血腥、更加慘烈。

鄔思道作為陰謀的策劃者、推動者,深知其中的驚險。因此,當皇四子胤禛成為了雍正皇帝,當以前由陰謀為主、陽謀為輔,轉變為當上皇帝后的以陽謀為主、陰謀為輔,那些陰謀的人事,便要選擇性遺忘,不僅自己要遺忘,人家更不能發現蛛絲馬跡,而這種遺忘,每每伴隨著打掃龍庭坐天下時的“大掃除”,也可以說“清洗”,那些在青天白日下看來骯髒的事、骯髒的人,都要隨著“清洗”而銷聲匿跡。

正因為如此,鄔思道才會臨別之際,向十三爺透露出雍正必殺那些曾經給他秘密辦差的手下,建議他辭去那個鐵帽子王的封爵,意在提醒十三爺謹慎小心,雖然他是皇兄的功臣,倘若志得意滿,心生驕橫,今天可以殺替他秘密辦差的人,將來時過境遷,難保不會發生同根相煎之事。這也足見鄔思道的精明。

而鄔思道最精明之處在於,他不但提醒了十三爺,同時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雍正上臺,清洗那些秘密辦差的手下,其中本來也包括鄔思道。不過,鄔思道提前向雍正明志,表示不要任何封贈,只要找一個託身之所,讓雍正隨時可以找到,無事休息,有事隨叫隨到。這等於是明白告訴雍正,我這頭暫時寄在我的脖子上,你要時,隨時可以取下。

面對這樣一個精明通透而又為自己立下汗馬功勞的人,雍正到底下不起手了。加上,他就藏匿在自己最信任的大臣的幕府裡,有用時還可用,有必要清除時隨時可取他的性命,因此就沒有殺鄔思道了。這更見鄔思道的精明。


帝國的臉譜


鄔先生臨別之前囑咐十三爺保持低調,一定要辭去雍正給他的鐵帽子王封號,而且是用了“拼死拒絕”這個詞。鄔先生提點十三爺,雍正已非當年的四爺,只有拒絕了鐵帽子王才能保下半生的平安。


在此之前,我們還需回顧一下鄔先生向雍正請求半隱退的橋段。這一段戲只有雍正和鄔先生二人,平心靜氣話中有話,卻暗潮洶湧,鄔先生一個不留神就可能被雍正滅口以絕後患。康熙剛剛駕崩,尚在守孝的雍正帝連夜奔回舊邸,第一件事就是去看鄔先生。他開門見山,想要給鄔先生賞賜,實則實在試探他。鄔先生十分聰明,知道自己的價值已經沒有了,推辭了雍正的獎賞,並且要求半隱退。

這個半隱退簡直就是救了鄔先生之命的關鍵一招,他其實是在向雍正保證他絕對不會抖落出自己暗中協助四爺奪位的秘密,也願意活在雍正的監視之下,隨時聽候雍正的傳召,不會另擇新主。

鄔思道對雍正太瞭解了,他深知當雍正登上王位的一日,會有數不清的人帶著心中的秘密被暗殺。正如他對十三爺所說的,和平常人交往,同甘容易,共苦太難。但是和皇帝交往,共苦容易,同甘太難。

相對於雍正的無情,十三爺卻完全是另一番態度。他騎馬追上鄔思道為他送行,還帶了一個很像秋月的能幹姑娘以後服侍他。十三爺是個重感情的人,他帶了酒與鄔思道同飲,而這酒還是當年鄔先生在監牢看望他帶去的酒。

十三爺對封王不甚感興趣,但是鐵帽子王很難得,他不像要推脫的樣子。鄔先生欲言又止,最終喝完酒準備上車。而此時十三爺又道:“是我們對不起你。”這句話讓鄔先生十分感慨,對十三爺明言道:一定要拼死推脫鐵帽子王的封號。

十三爺率真俠義,在軍中人脈太廣,他此前被康熙囚禁了十幾年,一出來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收回豐臺大營,在八王議政為雍正掰回一局。如果再加上鐵帽子王的封號,在朝中的權勢更是如日中天。對於十三爺這樣性子的人,在朝中太過顯眼反而是不好的事情。十三爺必定對雍正沒有反心,但是隻要有心之人制造事端,雍正這般疑神疑鬼的個性,早晚會對十三爺產生隔閡。

如若這個鐵帽子王的位置是個招黑的大旗、是安在身邊的不定時炸彈,那麼對於沒有心機的十三爺來說,還不如不要。鄔先生提醒十三爺舊邸之中已有人因為知道得太多而丟了小命,希望十三爺能多多保重,時時低調,那麼雍正就會保他平安。十三爺聽鄔思道這般分析十分驚恐,卻又茅塞頓開,可以說鄔先生無形中為十三爺擋下一災,這也是對十三爺義氣相送的回報吧。


木劍溫不勝


根據二月河先生改編的《雍正王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其中的鄔思道應該為大家所熟知,他是一個深謀遠慮,飽讀詩書的人,但他也是一個身有殘疾的前朝罪人。當時的雍正皇帝還是王爺胤禛,和八王爺在爭奪皇位,正是用人之時。胤禛知道鄔思道非常有才能,便把他籠絡到自己旗下,鄔思道在後來的鬥爭中也確實為四王爺立下了汗馬功勞。

鄔思道不但深謀遠慮,更能審時度勢。在雍正帝位坐穩以後,他知道自己該是激流勇退的時候了。因為與皇帝相處,共患難容易,共富貴卻難。他非常瞭解雍正皇帝的性格,雍正雖然心懷大志,但是猜忌多疑,剛愎自用,如果自己不及時抽身可能會引火上身,所以他及時的向雍正帝提出了辭行。


可是他也深知雍正帝不會那麼輕易的放過他,所以他和雍正帝說,只要需要他,他隨叫隨到,這是為了打消雍正的疑慮,怕他又去追隨別人,對自己造成危險,雍正聽他這樣說也不好再說什麼只能放他走了。

所以鄔思道這個人真的是不簡單,一般人很難像他這樣,因為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付出那麼多努力都是為了將來的榮華富貴,但是鄔思道能夠捨棄這些說明真是不凡之人。

雍正沒當皇帝之前非常倚重鄔思道,不管大事小情都要徵求他的意見,可以說沒有鄔思道的出謀劃策,就沒有雍正的皇位,所以鄔思道對雍正之前的所作所為全都知曉。但是知道的越多危險也就越大,鄔思道深知自己若不急流勇退可能就會重蹈前人的覆轍。

因此鄔思道踏上了離開皇城的歸途,這時十三爺胤祥來給他送行。十三爺是個重情重義之人,他深感之前鄔先生的功勞,又感覺愧對了他,這樣一個有功勞的人卻沒有得到任何賞賜,實在有點說不過去,所以十三爺親自來送鄔先生。


說實話當時在電視上看到這一幕,深有悲涼之感。當年十三爺被康熙皇帝囚禁在府邸時,鄔先生也曾去看過他,還給他帶去了一罈酒。十三爺一直不捨得喝,這次為鄔先生送行帶來了剩下的半壇酒,還帶來了一個年輕的女孩,長的和年羹堯的妹妹年秋月非常相似。

說起鄔先生和年秋月是有一段淵源的,年秋月是年羹堯的妹妹,他們都是雍正的家奴,鄔先生雖然身有殘疾,但是博學多才,年秋月對他非常仰慕,兩個人在接觸中產生了感情。但是雍正早有把年秋月納為已有的想法,鄔先生又怎能不知,所以他只能把對年秋月的感情埋在心底,年秋月也自知身不由己,未她的未來自己是做不了主的。


後來雍正真的收了年秋月,沒有把她賞給鄔先生,所以十三爺來送行,特意找了一個和年秋月相似的女子送給他,鄔先生非常感動。鄔先生臨上車前,十三爺說“是我們虧欠了你”,這一句話打動了鄔先生,他本想一走了之,但還是轉過身來,意味深長的對十三爺說,“如果皇帝封你做鐵帽子王,萬萬要推辭”。

十三爺聽到這樣的話又怎能不知其中的含義,但是他不相信雍正會對自己下手,心中充滿了疑慮,鄔先生還告訴他當晚會有人被秘密處死,十三爺不禁心驚膽顫。所以後來雍正帝封十三爺為鐵帽子王,他婉言拒絕了,可見他還是比較聽信鄔先生的話的。

其實十三爺和雍正帝的感情從小就非常好,但是雍正帝和自己一母所生的十四爺,卻如仇人一般。據說康熙當初曾想把帝位傳給十四爺,是雍正用非正常手段奪來的,當然這也沒有確切的證據,我們也無從得知其真假。


帝王家的感情總是那樣脆弱,他們處於政治的中心地位,從小到大都處於你爭我奪的漩渦當中,又有多少真正的感情可言呢?有時反而不如我們這些百姓人家來得逍遙自在,可是皇權意味著最高的統治,又有誰不想得到這最高的權力呢?

所以皇帝雖處於最高地位,卻也常常會生出悲涼之感,自古以來,有成績的皇帝內心都是比較悲苦的,因為沒有人懂他們,他們也不會讓別人深刻的瞭解自己,所以臣子們只能揣測聖意。揣測的準可能飛黃騰達,一不小心也可能殃及全族,所以自古以來做皇帝不易,做臣子也不容易啊!


小焱論史


鄔思道是一個心思縝密,足智多謀的人,他在雍正皇帝上位的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最為難得的是在功成之後能夠及時身退,保全了自己。多數人為皇帝鞍前馬後,都是為了日後的榮華富貴,可是鄔思道看透了這一點,他深諳與皇帝相處之道,只能共患難無法共富貴。

所以在雍正皇位坐穩之後,鄔思道向雍正辭行。而且為了打消雍正的疑慮,答應有任何問題可以隨時找到他,他一定盡心盡力的為雍正出謀劃策。雍正聽他如此說,沒有辦法只能放了鄔思道。



鄔思道離開的時候,十三爺前來為他送行,當年十三爺被康熙皇帝囚禁的時候,鄔思道去看望他還帶了一罈酒,十三爺對此非常感激。他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別人對他的任何一點好處,都會記在心裡。所以這次十三爺來為鄔思道送行,把剩下的半壇酒也帶來了。還帶來了一個女孩,這個女孩和年羹堯的妹妹年秋月長得非常相似,讓她以後伺候鄔思道。

說起鄔思道和年秋月,兩個人是有一段淵源的。鄔思道雖然身有殘疾,還是前朝的罪人,但是非常有才華,深謀遠慮。年秋月是年羹堯的妹妹,也是雍正的家奴,當年鄔思道在王爺府時和年秋月相識,兩人情投意合。但是年秋月作為雍正的家奴,自己的來去又怎能做得了主?雍正早已看上了年秋月,早晚有一天會把她納入自己房中。



所以鄔思道只能把對年秋月的情思放在心裡,雍正果然納了年秋月,後來還封為貴妃。十三爺知道這一點,所以找了一個和年秋月樣貌相似的女子,希望能夠彌補對鄔思道的虧欠。

十三爺的此行此舉讓鄔思道非常感激,他本打算從此一走了之,當他臨上馬車的時候,十三爺對鄔思道說,“是我們虧欠了你”,因為十三爺深知在雍正上位的過程中鄔思道出盡了汗馬功勞,可是最後卻什麼賞賜也沒得到。鄔思道聽到十三爺這樣講心裡非常感激,忍不住停下來對十三爺說,“如果皇帝要封你做鐵帽子王,一定要推辭”。

十三爺是何等人,聽到這樣的話自然明白其中的意思,可是他不相信雍正會對他下手,心中充滿了疑慮。鄔思道看十三爺不太相信,就告訴他當晚會有很多人被秘密處死,十三爺聽後不僅驚出一身冷汗。

所以後來當雍正提出要封十三爺為鐵帽子王時,十三爺斷然拒絕,說明鄔思道的話他還是聽進了心裡,與帝王再好的感情也還是要小心為妙。

十三爺與雍正是從小就關係非常好的兄弟,雖然兩人不是一母所生卻勝似同胞兄弟。相反雍正與一母所生的十四爺,反而像仇人一樣,所以這世上的感情有誰能說得清呢?


帝王之家的情感向來涼薄,伴君如伴虎,向來都是如此。作為皇帝來講也是無可奈何,他一方面要保住自己的王位,一方面又要兼顧天下,皇帝這個差事可不是誰都能做得了的。我們縱觀古今可以看到,幾乎大多數的皇位都是靠你爭我奪才能得到,這樣辛苦得來的權利,又有誰想拱手相讓呢?

所以皇帝都是以寡人自稱,因為皇帝沒有朋友,也無法有朋友,更沒有人敢和皇帝做朋友,所以他們真的是這世上最孤獨的人,有些事情我們無法用對錯來判斷,因為這既不是皇帝的錯,也不是臣子的錯,這是當時的歷史條件造成的,有些事情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


瀚海說史


雍正上臺以後,給雍正辦機密事的坎兒被雍正殺了。鄔思道就看明形式,侍奉帝王只能共患難不能同甘。所以,他要給自己找條活路。

他提出自己有三不可用:第一自己是個瘸子,有傷聖德;第二,自己是先朝欽範,不能違背先帝。第三,他雖然有才氣,但是陰謀為主,皇上行的是光明正大之道,應該用光明正大之臣。同時,鄔思道又提出半隱,找一個既能吃飯,又能讓皇帝隨時找到他的地方半隱退。雍正思慮再三,決定放了鄔思道。

第二日,十三爺追上辭行而去的鄔思道,想跟鄔思道道別,並表示感謝。

十三爺是個重情義的人,他拿出被圈禁時,鄔思道送給他的半罈子酒,敬了鄔思道一杯酒。此時,鄔思道本不想說什麼,只是順道問了下十三爺進封鐵帽子王的事。他看十三爺覺得鐵帽子王很難得。於是,鄔思道上車要走。

但是十三爺的一句話,讓鄔思道還是說出了他的建議。十三爺說“鄔先生,我們對不起您哪”?十三爺這個對不起,是因為鄔思道功勞最大,卻沒有任何賞賜。而且,連鄔思道喜歡的女人--年羹堯妹妹年秋月,都被雍正娶了。所以,十三爺才會這麼說。

鄔思道看十三爺對他如此真心,於是勸他要“拼死辭掉鐵帽子王”。他覺得十三爺“至今沒有勘透世情,與常人交往,共享了容易,共患難難;而與天子交往,共患難容易,共享樂難。”

就是這句話,讓十三爺有點無法接受。他的四哥當了皇帝,就不是以前的四哥了嗎?十三爺讓鄔思道放心“我不信四哥能做出鳥盡弓藏的事”。

鄔思道進一步挑明:明日府裡專一替替四爺辦秘密差事的人,恐怕就要。。。不過,只要十三爺收斂鋒芒,皇上不會怎麼樣十三爺的。

在臨走前,十三爺還送了一位丫鬟給鄔思道。此人跟年秋月長得很像,也算是了了鄔思道的心願吧。正如前文提到的,雍正有兩件事對不起鄔思道。其中,年秋月這件事,十三爺算是盡力補償鄔思道了。

這段戲,肯定歷史上肯定沒有的。十三爺確實被封為鐵帽子王。再者,雍正和十三爺的感情,真是無法用言語形容。鄔思道說這句話,其實是多慮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鄔思道臨走前得到十三爺相送,十三爺贈酒,鄔思道“小心駛得萬年船”,等十三爺飲下酒後良久才飲下自己碗中的酒。鄔思道估計腦海中一閃,有過十三爺是四爺胤禛,當今的新皇帝派來送自己一程(人間路)也是“送自己一程”(黃泉路)的念頭吧。


送行提點

直到十三爺一番肺腑之言,“鄔先生,是我們對不起您啊。”這時候鄔思道說話了,他看得出十三爺還是以前的十三爺,可是皇上卻不是當初的四爺了啊。昨晚的一番對話情形,依舊曆歷在目,雍正一開始眼神和語氣中透出的些許殺意,和前不久坎兒不聲不響被殺,鄔思道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現在十三爺說出我們對不起您的話,可見十三爺依舊把自己和四哥平起平坐,當做“穿一條褲子”的兄弟。君臣有別,鄔思道要適當的提醒一下這位沒有心機,古道熱腸的俠王啊。


鳥盡弓藏

鄔思道告訴十三爺說,這鐵帽子王,拼死也要辭掉。理由是“與天子交,共患難易,共享樂難。”“與君子交,共享樂易,共患難難。”他還要提醒十三爺只要收斂鋒芒,四爺是不會把他怎麼樣的。要想對清朝皇室來說,鐵帽子王可是天大的榮譽。鄔思道這樣一提點,十三爺馬上就意識到,鄔思道指的是皇上可能會狡兔死,走狗烹。所以十三爺十分吃驚。

十三爺開始還反駁鄔思道的觀點。但是鄔思道告訴他說“在雍親王府前的幫助雍正處理秘密差事的人,就要……”這是與不是,明日自有應證。當時應景的響起了幾聲烏鴉叫,估計就如重錘一般敲打在十三爺的心上。後來電視劇中砍兒高無庸的消失,還有十三爺的收斂就是最好的例證。



紅雨說歷史


胤禛繼位成功的那個晚上,鄔思道費盡渾身解數才得以逃出生天。此刻,雍正皇帝的鐵桿老弟,十三爺胤祥驅馬前來相送,是福是禍仍未可知。

二人見面,幾番話一碗酒,鄔思道問道:“聽說皇上要晉封十三爺為鐵帽子親王?”



歷盡滄桑的胤祥還是俠王本色,他說:“什麼王不王的,我都看淡了,只是這個鐵帽子確實難得啊。”

鄔思道猶豫半晌,轉身即將上車離去,胤祥忽然感慨道:“鄔先生,我們對不起您吶。”

看得出,胤祥是在為鄔思道鳴不平。他被圈禁了十年,一朝放出,就迅速奪回了豐臺大營的兵權,論境遇他比鄔思道還要慘,論功勞他更是不比鄔思道差。現如今,他晉封鐵帽子,可謂位極人臣,卻仍在為一介布衣鳴不平,鄔思道自然是大為感動,但也有了隱隱的擔心。

於是,鄔思道再次轉身,將自己的肺腑之言通通道給了十三爺胤祥。

他說:“這個鐵帽子親王,十三爺您一定要拼死辭掉,才可保你一世平安。”



胤祥好像明白了一點,他趕忙說:“我不相信四哥會做出鳥盡弓藏的事來。”

鄔思道這才說出了令胤祥吃驚的事情。

“與普通人交,共享樂易,共患難難。而與天子交,共患難易,共享樂難。府裡專一為四爺辦秘密差事的人,恐怕就要……”

看來胤祥仍然不太適應他與胤禛之間身份的轉變,他還覺得胤禛是“四哥”,殊不知他已經不再是“四哥”了,而是雍正皇帝。如果依著他豪爽任俠的脾氣繼續下去,恐怕他的下場不會比年羹堯好很多。

鄔思道臨別的話對胤祥的觸動很大,此後當他面對雍正時,始終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敢稍有差池,就連下棋都開始故意下和棋,搞得雍正還為此訓斥他。



不過被訓斥又如何?皇上訓斥你,至少證明你是安全的,總比不聲不響地丟了腦袋,還搞得身敗名裂的強。


達摩說


如果不是鄔思道臨走時告誡了十三爺,十三爺還是按照往日的做法,我行我素,只怕他日後的命運會和年羹堯一樣。

由於十三爺自小沒有娘,飽受欺凌,雍正打小就對他很好,因而他和雍正兩個可謂是兄弟情深。換句話來說,雍正二十多個兄弟,哪怕是一母同出的十四爺,他們加在一起也不及十三爺在雍正心中的地位。十三爺原本就是有名的俠王,為人講情義,永遠是快人快語,從來不願意拐彎抹角。因而在他心中,雍正永遠是那個對他好的四哥。

按照道理來講,鄔思道這番話是不該說的。畢竟十三爺和雍正既是兄弟,又是君臣,他這樣說雍正是冒著一番風險的。所以在鄔思道得知十三爺被雍正封為鐵帽子王的時候,他內心之中是非常猶豫的。他一口喝下十三爺的踐行酒,低著頭想要上馬車。不過十三爺說了一句話,讓鄔思道放下了心中的猶豫,那句話就是:

“鄔先生,我們對不起您哪!”

正是這句簡簡單單的話打動了鄔思道。因為要知道十三爺可是被康熙關在宗人府整整十年呀。出獄之後的十三爺並沒有怨恨這個世界,反而替鄔先生抱不平。這份心胸,這種氣量,讓鄔思道敬佩不已,此刻鄔思道不得不說出自己的心裡話了。當然從這句話中的“我們”也可以看出十三爺此刻還是把雍正當做自己的四哥,並沒有意識到他們已經是君臣關係了。

不光此處,前面十三爺甚至還說過這樣一句話:

“這碗酒,我替四哥敬您老人家。”

此刻的雍正已經不單是他的四哥了,更是大清國的皇帝,還是他的主子。他一個親王,居然在沒有得到雍正允許的情況下,敢說替皇上敬酒。這在封建王朝,說得嚴重一點就是僭越。這是不可能被皇帝容忍的。

所以鄔思道便告誡十三爺,自古君臣有別,雍正是一世陰鷙梟雄之主,他是不可能和雍正共享樂的。 同時他還勸說十三爺一定要推掉所謂的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是一種俗稱,在清朝的時候指的是後人能夠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親王、郡王爵位。這個鐵帽子王和中國王朝上的皇帝賜給大臣的免死金牌(丹書鐵券)是類似的。當然,熟悉歷史的人都是知道,一個皇帝如果賜給大臣免死金牌有時候並不是什麼好事。這說明君臣之間互相地提防著彼此,而且關鍵的時候免死金牌也不一定能保住自己的性命。鐵帽子王也是一樣的,不過是皇帝籠絡人的一種手段,並不能夠一定讓後人永遠保有爵位。

對於這一點,十三爺是不願意的相信的。雍正是他的四哥,他不願意相信雍正會做出這種弓盡鳥藏的事情來。畢竟對於十三爺來說,他真正的親人除了駕崩的康熙,便就是自小對他好的四哥了。因此,鄔思道便舉了一個例子,他說替雍正辦秘密差使的恐怕就兇多極少了。對於鄔思道所言,十三爺只要稍微設想一想,認真觀察一下便可以知道鄔思道所言非虛。

正是鄔思道的一席話,可以說真正警醒了十三爺,從此以後再也看不到那個天真率性,行俠仗義的十三爺了。對於這一點,後來,雍正和十三爺下棋的時候都能夠看出來了。十三爺哪怕是生活最細小的事情,也是收斂鋒芒。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看過《雍正王朝》和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後,發現最厲害的不是雍正,也不是十三爺,更不是那個一心想要推翻雍正的八爺允禩,看來看去,最厲害的還是鄔思道。


當雍正還是四爺時,鄔思道傾其所有,協助四爺登上皇位,那時候四爺需要鄔思道,因為鄔思道對帝王術頗有研究。可當四爺變為雍正後,他就開始不再需要鄔思道了,因為雍正不希望太多人知道那些過去。而鄔思道也深知雍正的為人和性格,知道雍正上臺不久後,就會開始清理身邊的人。所以,鄔思道在四爺登基後,也主動想著要離開雍正。


但從電視劇和小說裡可以看出,當鄔思道提出要離開雍正時,一開始雍正是反對的,因為當時八爺黨還在,對雍正的皇位還存在影響,雍正擔心鄔思道離開自己後,會被八爺黨的招攬並加以利用,對自己產生不利;再加上雍正此人一開始想著是清理身邊人時,將鄔思道一併給清理,因為鄔思道對於雍正的過去,知道的太多了。但鄔思道通過自己的智慧,與雍正達成了約定:我雖遠離朝堂,但皇帝你若想找到我,我還是會第一時間讓你找到。言外之意就是:我鄔思道是逃不出你雍正的手掌心的。


到了鄔思道辭行那天,曾經與他一起並肩作戰的十三爺胤祥為他送行,十三爺深知與鄔思道這一別,日後若要再相見就難了,回想過往幾年的相處共事,一起為四爺出謀劃策,不禁感傷起來,十三爺拿著當年雍正託鄔思道去牢裡看望自己的半罈子酒,與鄔思道辭別。

說起十三爺,我們都知道,他至始至終都是雍正的得力助手,為雍正推行的諸多改革措施是傾盡全力,無論是四爺時期,還是雍正時期,胤祥都一心忠於胤禛。鄔思道佩服十三爺的俠肝義膽,本不輕易吐露心聲的鄔思道,忍不住對十三爺說出了一句:“與常人處,共享樂易,共患難難;與君王處,共患難易,共享樂難。”


而當時雍正正預備給十三爺加封鐵帽子王,鄔思道則對十三爺說道:一定要拼死推掉這個鐵帽子王。


可十三爺聽後卻甚是疑惑,鐵帽子王是多麼高的榮譽,這不正是皇帝對自己如此付出的最高嘉獎嗎?說道這兒,就多說一句題外話,由此可見,對於高官厚祿,還真沒有多少人能夠抵禦的了。

十三爺看不明白的世道、官道,鄔思道卻看得通透,他之所以如此堅決的要離開朝堂,離開雍正,正是因為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沒有登上皇位,咱倆是好兄弟,親哥倆,可一旦登上了那至高無上的皇位,這感情也就變嘍。而新皇帝登基,肯定會進行一番大清洗,並整頓吏治,而這一番動作下來,誰沉誰浮,都不好說,但可以肯定的是,你越位高權重,則被盯上的風險越大,“鐵帽子王”,一個如此高的榮譽,看似好處多多,例如可以世襲罔替,但隨著帶來的潛在危險也非常之多。


小說裡十三爺後來是拼了命的推掉了鐵帽子王這個榮譽,可正史上,十三爺最後還是接受了加封,並世襲罔替,成為了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以其他兄弟相比,十三爺最後也算是善終了,雍正八年時,十三爺因積勞成疾,去世時年僅45歲,配享太廟,上諡號為“賢”,同時,雍正還對他做了一件事,就是將“允祥”改回“胤祥”,這也成為清朝臣子中唯一一個不避皇帝諱的事例。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如若喜歡還請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