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邬思道辞行,透露了什么让十三爷大为吃惊?

南海派掌门岳老三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这一段历史上肯定是不存在的。邬思道以“半隐”退居幕后并且愿意终生接受雍正的监视为代价,换区了自己全身而退。临行之前,十三爷亲自前往送行,并且对邬思道说四哥有意封自己一顶铁帽子,王不王的倒无所谓,只是这顶铁帽子甚是难得。言下之意,他有意接受这顶铁帽子。邬思道听闻之后,劝十三爷“拼死辞掉”,并说出了“与平常人交共享乐易共患难,与帝王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这样的话,同时还预言府中专门办秘密差事的人恐怕……接下来的剧情里,雍正潜邸的贴身太监高无庸突然就消失了。



邬思道的话说得不是没有道理。自古帝王没有道德高低、没有私情,只有需要。一旦发现某人危害到了自身的皇权,动起手来毫不留情。后来雍正对隆科多、年羹尧的处置也足以说明邬思道的忧虑并不是空穴来风。作为皇帝的亲兄弟,理论上对于皇位、皇权的威胁远大于异姓权臣,如果不加收敛、低调行事,难保不犯皇帝的忌。一旦犯忌,结局可想而知。邬思道此言实际上就是劝十三爷低调行事,切勿犯忌,以免遭来横祸。作为皇子的胤祥不可能不知道这些,之所以“吃惊”,多少还是做给身边的人看的,也是做给四哥雍正看的。谁能保证自己身边的人里就没有雍正的眼线呢?



当然,真实历史上肯定没有这一出。但是,终怡贤亲王胤祥一生,他的确是奉行着邬思道所说的这一套,至于是他自己领悟的,还是别人提醒的,只有他自己知道了,反正不是邬思道教的。胤祥在雍正即位之后,用处处低调、处处示弱来讲并不为过。除了怡亲王爵位没辞得掉;清世宗要给他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他坚辞了;要给他额外加送一个郡王爵位(即后来的宁郡王爵位),他也坚辞了……胤祥帮清世宗选完将来的坟地(泰陵)之后,清世宗要将其中一块选剩下的中吉之地赐给胤祥做将来的坟地,他也坚辞了。最终胤祥自己在直隶涞水找了一块普通的地皮来做自己将来的坟地,还以吃土的行为想四哥表达“自己葬在那块地里就死而瞑目了,子孙也会受到福荫的”。这句话讲得很隐晦,说白点就是:“皇陵的地不是我能用的,选剩下的中吉之地也不行。我很摆得清自己的位置,从不惦记皇位,死后也是一样。如此一来,四哥你安心,我也就安心了。我的子孙后代也不会因此产生非分之想,也就都能得保平安了。”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但是,胤祥的处处低调、处处示弱却不是明哲保身,更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作为清世宗的铁杆小弟,对于皇上四哥交代的任务,胤祥一直都是不折不扣、拼死命也要完成的。可以这么说,雍正八年胤祥去世之前,清世宗基本上只负责高层决策层面的事情,具体操作、执行及中下层决策方面的事情几乎都交给了胤祥。而胤祥也都不折不扣地完成了。以至于清世宗这样忌惮臣下弄权的帝王都鼓励臣下多与胤祥亲近,有事可以先向胤祥汇报。有清一代,宗室结交朝臣是犯大忌的,更何况手握重权的亲王?清世宗此举足见其对胤祥的信任,几乎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这不正是胤祥处处低调、处处示弱的结果吗?试想,胤祥如果处事高调、恃功而骄,甚至大肆弄权,清世宗还能对他如此信任、还能容得下他吗?允祉、允禩、胤禟、允䄉也是清世宗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允禵还是清世宗一母同胞的亲弟弟,可是结局又如何呢?



或许胤祥只是出于对四哥的兄弟之情,并非刻意为之。但是,正是因为胤祥的低调、示弱,以及实心实意为四哥办事。最终换来了四哥清世宗近乎无限的信任和优待。因为身体本来就不好(据说是骨结核),加之八年高强度的工作,雍正八年胤祥撒手人寰,年仅虚四十五岁。为此,清世宗伤痛不已,不仅送给了胤祥家一顶世袭罔替的铁帽子和一个宁郡王爵位,而且给予了清朝历史上对臣下最高的礼遇,甚至超过了皇太子(清高宗端慧太子永琏)。不仅大幅提高丧仪规格和园寝规制,清世宗还破天荒地将为避帝讳改名允祥的胤祥之名改了回去,成为了清朝唯一臣下不用避帝讳的特例,并且还下令将自己给予胤祥的评语“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胤祥谥前,差不多等于就是加谥了。因此,胤祥成为了有清一代名号最长的亲王,全称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怡贤亲王。这一长串准加谥,近乎是“半皇帝”式的待遇了。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邬思道临行一语,惊醒梦中人,平日里任气豪爽、义薄云天的侠王十三爷,也不禁双眼直瞪、背透冷汗!

邬思道与十三爷辞行,二人多年在一起奋斗,私谊不错,他得知皇帝要给这个十三弟封一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邬思道建议他拼死辞掉这个铁帽子王,才能保一世平安。十三爷不解,说皇帝不会兔死狗烹。邬思道冷笑,说之前那些替四爷办秘密差事的人恐怕明日就要被秘密处决掉了,十三爷听后倒吸一口凉气。

在《雍正王朝》里,邬思道是一个虽有残疾但饱读诗书、智谋超群的人物,他隐藏于幕后,给康熙皇帝第四子胤禛出谋划策,无论是在取得康熙的信任、争取康熙的欢心上,还是在对付八爷党虎视眈眈、你死后活的夺嫡斗争中,邬思道妙计迭出,在化解危机中屡屡出奇制胜,最终让胤禛继承了皇位,成为了雍正皇帝。

确实,雍正身边的邬思道,如同刘邦身边的张良,所不同,一个只能隐于幕后低调策划,一个却在台前高调参与,但皆是运筹帷幄之中而决胜千里之外的大谋略家。其实,疆场上你死我活的争抢天下,与宫闱间阴谋诡计地夺取皇位,其过程和残忍程度,也是大同小异的,有时,祸起萧墙比沙场上的真刀真枪更加血腥、更加惨烈。

邬思道作为阴谋的策划者、推动者,深知其中的惊险。因此,当皇四子胤禛成为了雍正皇帝,当以前由阴谋为主、阳谋为辅,转变为当上皇帝后的以阳谋为主、阴谋为辅,那些阴谋的人事,便要选择性遗忘,不仅自己要遗忘,人家更不能发现蛛丝马迹,而这种遗忘,每每伴随着打扫龙庭坐天下时的“大扫除”,也可以说“清洗”,那些在青天白日下看来肮脏的事、肮脏的人,都要随着“清洗”而销声匿迹。

正因为如此,邬思道才会临别之际,向十三爷透露出雍正必杀那些曾经给他秘密办差的手下,建议他辞去那个铁帽子王的封爵,意在提醒十三爷谨慎小心,虽然他是皇兄的功臣,倘若志得意满,心生骄横,今天可以杀替他秘密办差的人,将来时过境迁,难保不会发生同根相煎之事。这也足见邬思道的精明。

而邬思道最精明之处在于,他不但提醒了十三爷,同时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雍正上台,清洗那些秘密办差的手下,其中本来也包括邬思道。不过,邬思道提前向雍正明志,表示不要任何封赠,只要找一个托身之所,让雍正随时可以找到,无事休息,有事随叫随到。这等于是明白告诉雍正,我这头暂时寄在我的脖子上,你要时,随时可以取下。

面对这样一个精明通透而又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人,雍正到底下不起手了。加上,他就藏匿在自己最信任的大臣的幕府里,有用时还可用,有必要清除时随时可取他的性命,因此就没有杀邬思道了。这更见邬思道的精明。


帝国的脸谱


邬先生临别之前嘱咐十三爷保持低调,一定要辞去雍正给他的铁帽子王封号,而且是用了“拼死拒绝”这个词。邬先生提点十三爷,雍正已非当年的四爷,只有拒绝了铁帽子王才能保下半生的平安。


在此之前,我们还需回顾一下邬先生向雍正请求半隐退的桥段。这一段戏只有雍正和邬先生二人,平心静气话中有话,却暗潮汹涌,邬先生一个不留神就可能被雍正灭口以绝后患。康熙刚刚驾崩,尚在守孝的雍正帝连夜奔回旧邸,第一件事就是去看邬先生。他开门见山,想要给邬先生赏赐,实则实在试探他。邬先生十分聪明,知道自己的价值已经没有了,推辞了雍正的奖赏,并且要求半隐退。

这个半隐退简直就是救了邬先生之命的关键一招,他其实是在向雍正保证他绝对不会抖落出自己暗中协助四爷夺位的秘密,也愿意活在雍正的监视之下,随时听候雍正的传召,不会另择新主。

邬思道对雍正太了解了,他深知当雍正登上王位的一日,会有数不清的人带着心中的秘密被暗杀。正如他对十三爷所说的,和平常人交往,同甘容易,共苦太难。但是和皇帝交往,共苦容易,同甘太难。

相对于雍正的无情,十三爷却完全是另一番态度。他骑马追上邬思道为他送行,还带了一个很像秋月的能干姑娘以后服侍他。十三爷是个重感情的人,他带了酒与邬思道同饮,而这酒还是当年邬先生在监牢看望他带去的酒。

十三爷对封王不甚感兴趣,但是铁帽子王很难得,他不像要推脱的样子。邬先生欲言又止,最终喝完酒准备上车。而此时十三爷又道:“是我们对不起你。”这句话让邬先生十分感慨,对十三爷明言道:一定要拼死推脱铁帽子王的封号。

十三爷率真侠义,在军中人脉太广,他此前被康熙囚禁了十几年,一出来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收回丰台大营,在八王议政为雍正掰回一局。如果再加上铁帽子王的封号,在朝中的权势更是如日中天。对于十三爷这样性子的人,在朝中太过显眼反而是不好的事情。十三爷必定对雍正没有反心,但是只要有心之人制造事端,雍正这般疑神疑鬼的个性,早晚会对十三爷产生隔阂。

如若这个铁帽子王的位置是个招黑的大旗、是安在身边的不定时炸弹,那么对于没有心机的十三爷来说,还不如不要。邬先生提醒十三爷旧邸之中已有人因为知道得太多而丢了小命,希望十三爷能多多保重,时时低调,那么雍正就会保他平安。十三爷听邬思道这般分析十分惊恐,却又茅塞顿开,可以说邬先生无形中为十三爷挡下一灾,这也是对十三爷义气相送的回报吧。


木剑温不胜


根据二月河先生改编的《雍正王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其中的邬思道应该为大家所熟知,他是一个深谋远虑,饱读诗书的人,但他也是一个身有残疾的前朝罪人。当时的雍正皇帝还是王爷胤禛,和八王爷在争夺皇位,正是用人之时。胤禛知道邬思道非常有才能,便把他笼络到自己旗下,邬思道在后来的斗争中也确实为四王爷立下了汗马功劳。

邬思道不但深谋远虑,更能审时度势。在雍正帝位坐稳以后,他知道自己该是激流勇退的时候了。因为与皇帝相处,共患难容易,共富贵却难。他非常了解雍正皇帝的性格,雍正虽然心怀大志,但是猜忌多疑,刚愎自用,如果自己不及时抽身可能会引火上身,所以他及时的向雍正帝提出了辞行。


可是他也深知雍正帝不会那么轻易的放过他,所以他和雍正帝说,只要需要他,他随叫随到,这是为了打消雍正的疑虑,怕他又去追随别人,对自己造成危险,雍正听他这样说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放他走了。

所以邬思道这个人真的是不简单,一般人很难像他这样,因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付出那么多努力都是为了将来的荣华富贵,但是邬思道能够舍弃这些说明真是不凡之人。

雍正没当皇帝之前非常倚重邬思道,不管大事小情都要征求他的意见,可以说没有邬思道的出谋划策,就没有雍正的皇位,所以邬思道对雍正之前的所作所为全都知晓。但是知道的越多危险也就越大,邬思道深知自己若不急流勇退可能就会重蹈前人的覆辙。

因此邬思道踏上了离开皇城的归途,这时十三爷胤祥来给他送行。十三爷是个重情重义之人,他深感之前邬先生的功劳,又感觉愧对了他,这样一个有功劳的人却没有得到任何赏赐,实在有点说不过去,所以十三爷亲自来送邬先生。


说实话当时在电视上看到这一幕,深有悲凉之感。当年十三爷被康熙皇帝囚禁在府邸时,邬先生也曾去看过他,还给他带去了一坛酒。十三爷一直不舍得喝,这次为邬先生送行带来了剩下的半坛酒,还带来了一个年轻的女孩,长的和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非常相似。

说起邬先生和年秋月是有一段渊源的,年秋月是年羹尧的妹妹,他们都是雍正的家奴,邬先生虽然身有残疾,但是博学多才,年秋月对他非常仰慕,两个人在接触中产生了感情。但是雍正早有把年秋月纳为已有的想法,邬先生又怎能不知,所以他只能把对年秋月的感情埋在心底,年秋月也自知身不由己,未她的未来自己是做不了主的。


后来雍正真的收了年秋月,没有把她赏给邬先生,所以十三爷来送行,特意找了一个和年秋月相似的女子送给他,邬先生非常感动。邬先生临上车前,十三爷说“是我们亏欠了你”,这一句话打动了邬先生,他本想一走了之,但还是转过身来,意味深长的对十三爷说,“如果皇帝封你做铁帽子王,万万要推辞”。

十三爷听到这样的话又怎能不知其中的含义,但是他不相信雍正会对自己下手,心中充满了疑虑,邬先生还告诉他当晚会有人被秘密处死,十三爷不禁心惊胆颤。所以后来雍正帝封十三爷为铁帽子王,他婉言拒绝了,可见他还是比较听信邬先生的话的。

其实十三爷和雍正帝的感情从小就非常好,但是雍正帝和自己一母所生的十四爷,却如仇人一般。据说康熙当初曾想把帝位传给十四爷,是雍正用非正常手段夺来的,当然这也没有确切的证据,我们也无从得知其真假。


帝王家的感情总是那样脆弱,他们处于政治的中心地位,从小到大都处于你争我夺的漩涡当中,又有多少真正的感情可言呢?有时反而不如我们这些百姓人家来得逍遥自在,可是皇权意味着最高的统治,又有谁不想得到这最高的权力呢?

所以皇帝虽处于最高地位,却也常常会生出悲凉之感,自古以来,有成绩的皇帝内心都是比较悲苦的,因为没有人懂他们,他们也不会让别人深刻的了解自己,所以臣子们只能揣测圣意。揣测的准可能飞黄腾达,一不小心也可能殃及全族,所以自古以来做皇帝不易,做臣子也不容易啊!


小焱论史


邬思道是一个心思缜密,足智多谋的人,他在雍正皇帝上位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最为难得的是在功成之后能够及时身退,保全了自己。多数人为皇帝鞍前马后,都是为了日后的荣华富贵,可是邬思道看透了这一点,他深谙与皇帝相处之道,只能共患难无法共富贵。

所以在雍正皇位坐稳之后,邬思道向雍正辞行。而且为了打消雍正的疑虑,答应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找到他,他一定尽心尽力的为雍正出谋划策。雍正听他如此说,没有办法只能放了邬思道。



邬思道离开的时候,十三爷前来为他送行,当年十三爷被康熙皇帝囚禁的时候,邬思道去看望他还带了一坛酒,十三爷对此非常感激。他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别人对他的任何一点好处,都会记在心里。所以这次十三爷来为邬思道送行,把剩下的半坛酒也带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和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长得非常相似,让她以后伺候邬思道。

说起邬思道和年秋月,两个人是有一段渊源的。邬思道虽然身有残疾,还是前朝的罪人,但是非常有才华,深谋远虑。年秋月是年羹尧的妹妹,也是雍正的家奴,当年邬思道在王爷府时和年秋月相识,两人情投意合。但是年秋月作为雍正的家奴,自己的来去又怎能做得了主?雍正早已看上了年秋月,早晚有一天会把她纳入自己房中。



所以邬思道只能把对年秋月的情思放在心里,雍正果然纳了年秋月,后来还封为贵妃。十三爷知道这一点,所以找了一个和年秋月样貌相似的女子,希望能够弥补对邬思道的亏欠。

十三爷的此行此举让邬思道非常感激,他本打算从此一走了之,当他临上马车的时候,十三爷对邬思道说,“是我们亏欠了你”,因为十三爷深知在雍正上位的过程中邬思道出尽了汗马功劳,可是最后却什么赏赐也没得到。邬思道听到十三爷这样讲心里非常感激,忍不住停下来对十三爷说,“如果皇帝要封你做铁帽子王,一定要推辞”。

十三爷是何等人,听到这样的话自然明白其中的意思,可是他不相信雍正会对他下手,心中充满了疑虑。邬思道看十三爷不太相信,就告诉他当晚会有很多人被秘密处死,十三爷听后不仅惊出一身冷汗。

所以后来当雍正提出要封十三爷为铁帽子王时,十三爷断然拒绝,说明邬思道的话他还是听进了心里,与帝王再好的感情也还是要小心为妙。

十三爷与雍正是从小就关系非常好的兄弟,虽然两人不是一母所生却胜似同胞兄弟。相反雍正与一母所生的十四爷,反而像仇人一样,所以这世上的感情有谁能说得清呢?


帝王之家的情感向来凉薄,伴君如伴虎,向来都是如此。作为皇帝来讲也是无可奈何,他一方面要保住自己的王位,一方面又要兼顾天下,皇帝这个差事可不是谁都能做得了的。我们纵观古今可以看到,几乎大多数的皇位都是靠你争我夺才能得到,这样辛苦得来的权利,又有谁想拱手相让呢?

所以皇帝都是以寡人自称,因为皇帝没有朋友,也无法有朋友,更没有人敢和皇帝做朋友,所以他们真的是这世上最孤独的人,有些事情我们无法用对错来判断,因为这既不是皇帝的错,也不是臣子的错,这是当时的历史条件造成的,有些事情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


瀚海说史


雍正上台以后,给雍正办机密事的坎儿被雍正杀了。邬思道就看明形式,侍奉帝王只能共患难不能同甘。所以,他要给自己找条活路。

他提出自己有三不可用:第一自己是个瘸子,有伤圣德;第二,自己是先朝钦范,不能违背先帝。第三,他虽然有才气,但是阴谋为主,皇上行的是光明正大之道,应该用光明正大之臣。同时,邬思道又提出半隐,找一个既能吃饭,又能让皇帝随时找到他的地方半隐退。雍正思虑再三,决定放了邬思道。

第二日,十三爷追上辞行而去的邬思道,想跟邬思道道别,并表示感谢。

十三爷是个重情义的人,他拿出被圈禁时,邬思道送给他的半坛子酒,敬了邬思道一杯酒。此时,邬思道本不想说什么,只是顺道问了下十三爷进封铁帽子王的事。他看十三爷觉得铁帽子王很难得。于是,邬思道上车要走。

但是十三爷的一句话,让邬思道还是说出了他的建议。十三爷说“邬先生,我们对不起您哪”?十三爷这个对不起,是因为邬思道功劳最大,却没有任何赏赐。而且,连邬思道喜欢的女人--年羹尧妹妹年秋月,都被雍正娶了。所以,十三爷才会这么说。

邬思道看十三爷对他如此真心,于是劝他要“拼死辞掉铁帽子王”。他觉得十三爷“至今没有勘透世情,与常人交往,共享了容易,共患难难;而与天子交往,共患难容易,共享乐难。”

就是这句话,让十三爷有点无法接受。他的四哥当了皇帝,就不是以前的四哥了吗?十三爷让邬思道放心“我不信四哥能做出鸟尽弓藏的事”。

邬思道进一步挑明:明日府里专一替替四爷办秘密差事的人,恐怕就要。。。不过,只要十三爷收敛锋芒,皇上不会怎么样十三爷的。

在临走前,十三爷还送了一位丫鬟给邬思道。此人跟年秋月长得很像,也算是了了邬思道的心愿吧。正如前文提到的,雍正有两件事对不起邬思道。其中,年秋月这件事,十三爷算是尽力补偿邬思道了。

这段戏,肯定历史上肯定没有的。十三爷确实被封为铁帽子王。再者,雍正和十三爷的感情,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邬思道说这句话,其实是多虑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邬思道临走前得到十三爷相送,十三爷赠酒,邬思道“小心驶得万年船”,等十三爷饮下酒后良久才饮下自己碗中的酒。邬思道估计脑海中一闪,有过十三爷是四爷胤禛,当今的新皇帝派来送自己一程(人间路)也是“送自己一程”(黄泉路)的念头吧。


送行提点

直到十三爷一番肺腑之言,“邬先生,是我们对不起您啊。”这时候邬思道说话了,他看得出十三爷还是以前的十三爷,可是皇上却不是当初的四爷了啊。昨晚的一番对话情形,依旧历历在目,雍正一开始眼神和语气中透出的些许杀意,和前不久坎儿不声不响被杀,邬思道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现在十三爷说出我们对不起您的话,可见十三爷依旧把自己和四哥平起平坐,当做“穿一条裤子”的兄弟。君臣有别,邬思道要适当的提醒一下这位没有心机,古道热肠的侠王啊。


鸟尽弓藏

邬思道告诉十三爷说,这铁帽子王,拼死也要辞掉。理由是“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与君子交,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他还要提醒十三爷只要收敛锋芒,四爷是不会把他怎么样的。要想对清朝皇室来说,铁帽子王可是天大的荣誉。邬思道这样一提点,十三爷马上就意识到,邬思道指的是皇上可能会狡兔死,走狗烹。所以十三爷十分吃惊。

十三爷开始还反驳邬思道的观点。但是邬思道告诉他说“在雍亲王府前的帮助雍正处理秘密差事的人,就要……”这是与不是,明日自有应证。当时应景的响起了几声乌鸦叫,估计就如重锤一般敲打在十三爷的心上。后来电视剧中砍儿高无庸的消失,还有十三爷的收敛就是最好的例证。



红雨说历史


胤禛继位成功的那个晚上,邬思道费尽浑身解数才得以逃出生天。此刻,雍正皇帝的铁杆老弟,十三爷胤祥驱马前来相送,是福是祸仍未可知。

二人见面,几番话一碗酒,邬思道问道:“听说皇上要晋封十三爷为铁帽子亲王?”



历尽沧桑的胤祥还是侠王本色,他说:“什么王不王的,我都看淡了,只是这个铁帽子确实难得啊。”

邬思道犹豫半晌,转身即将上车离去,胤祥忽然感慨道:“邬先生,我们对不起您呐。”

看得出,胤祥是在为邬思道鸣不平。他被圈禁了十年,一朝放出,就迅速夺回了丰台大营的兵权,论境遇他比邬思道还要惨,论功劳他更是不比邬思道差。现如今,他晋封铁帽子,可谓位极人臣,却仍在为一介布衣鸣不平,邬思道自然是大为感动,但也有了隐隐的担心。

于是,邬思道再次转身,将自己的肺腑之言通通道给了十三爷胤祥。

他说:“这个铁帽子亲王,十三爷您一定要拼死辞掉,才可保你一世平安。”



胤祥好像明白了一点,他赶忙说:“我不相信四哥会做出鸟尽弓藏的事来。”

邬思道这才说出了令胤祥吃惊的事情。

“与普通人交,共享乐易,共患难难。而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府里专一为四爷办秘密差事的人,恐怕就要……”

看来胤祥仍然不太适应他与胤禛之间身份的转变,他还觉得胤禛是“四哥”,殊不知他已经不再是“四哥”了,而是雍正皇帝。如果依着他豪爽任侠的脾气继续下去,恐怕他的下场不会比年羹尧好很多。

邬思道临别的话对胤祥的触动很大,此后当他面对雍正时,始终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稍有差池,就连下棋都开始故意下和棋,搞得雍正还为此训斥他。



不过被训斥又如何?皇上训斥你,至少证明你是安全的,总比不声不响地丢了脑袋,还搞得身败名裂的强。


达摩说


如果不是邬思道临走时告诫了十三爷,十三爷还是按照往日的做法,我行我素,只怕他日后的命运会和年羹尧一样。

由于十三爷自小没有娘,饱受欺凌,雍正打小就对他很好,因而他和雍正两个可谓是兄弟情深。换句话来说,雍正二十多个兄弟,哪怕是一母同出的十四爷,他们加在一起也不及十三爷在雍正心中的地位。十三爷原本就是有名的侠王,为人讲情义,永远是快人快语,从来不愿意拐弯抹角。因而在他心中,雍正永远是那个对他好的四哥。

按照道理来讲,邬思道这番话是不该说的。毕竟十三爷和雍正既是兄弟,又是君臣,他这样说雍正是冒着一番风险的。所以在邬思道得知十三爷被雍正封为铁帽子王的时候,他内心之中是非常犹豫的。他一口喝下十三爷的践行酒,低着头想要上马车。不过十三爷说了一句话,让邬思道放下了心中的犹豫,那句话就是:

“邬先生,我们对不起您哪!”

正是这句简简单单的话打动了邬思道。因为要知道十三爷可是被康熙关在宗人府整整十年呀。出狱之后的十三爷并没有怨恨这个世界,反而替邬先生抱不平。这份心胸,这种气量,让邬思道敬佩不已,此刻邬思道不得不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了。当然从这句话中的“我们”也可以看出十三爷此刻还是把雍正当做自己的四哥,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是君臣关系了。

不光此处,前面十三爷甚至还说过这样一句话:

“这碗酒,我替四哥敬您老人家。”

此刻的雍正已经不单是他的四哥了,更是大清国的皇帝,还是他的主子。他一个亲王,居然在没有得到雍正允许的情况下,敢说替皇上敬酒。这在封建王朝,说得严重一点就是僭越。这是不可能被皇帝容忍的。

所以邬思道便告诫十三爷,自古君臣有别,雍正是一世阴鸷枭雄之主,他是不可能和雍正共享乐的。 同时他还劝说十三爷一定要推掉所谓的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是一种俗称,在清朝的时候指的是后人能够世袭罔替,永不降级的亲王、郡王爵位。这个铁帽子王和中国王朝上的皇帝赐给大臣的免死金牌(丹书铁券)是类似的。当然,熟悉历史的人都是知道,一个皇帝如果赐给大臣免死金牌有时候并不是什么好事。这说明君臣之间互相地提防着彼此,而且关键的时候免死金牌也不一定能保住自己的性命。铁帽子王也是一样的,不过是皇帝笼络人的一种手段,并不能够一定让后人永远保有爵位。

对于这一点,十三爷是不愿意的相信的。雍正是他的四哥,他不愿意相信雍正会做出这种弓尽鸟藏的事情来。毕竟对于十三爷来说,他真正的亲人除了驾崩的康熙,便就是自小对他好的四哥了。因此,邬思道便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替雍正办秘密差使的恐怕就凶多极少了。对于邬思道所言,十三爷只要稍微设想一想,认真观察一下便可以知道邬思道所言非虚。

正是邬思道的一席话,可以说真正警醒了十三爷,从此以后再也看不到那个天真率性,行侠仗义的十三爷了。对于这一点,后来,雍正和十三爷下棋的时候都能够看出来了。十三爷哪怕是生活最细小的事情,也是收敛锋芒。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看过《雍正王朝》和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后,发现最厉害的不是雍正,也不是十三爷,更不是那个一心想要推翻雍正的八爷允禩,看来看去,最厉害的还是邬思道。


当雍正还是四爷时,邬思道倾其所有,协助四爷登上皇位,那时候四爷需要邬思道,因为邬思道对帝王术颇有研究。可当四爷变为雍正后,他就开始不再需要邬思道了,因为雍正不希望太多人知道那些过去。而邬思道也深知雍正的为人和性格,知道雍正上台不久后,就会开始清理身边的人。所以,邬思道在四爷登基后,也主动想着要离开雍正。


但从电视剧和小说里可以看出,当邬思道提出要离开雍正时,一开始雍正是反对的,因为当时八爷党还在,对雍正的皇位还存在影响,雍正担心邬思道离开自己后,会被八爷党的招揽并加以利用,对自己产生不利;再加上雍正此人一开始想着是清理身边人时,将邬思道一并给清理,因为邬思道对于雍正的过去,知道的太多了。但邬思道通过自己的智慧,与雍正达成了约定:我虽远离朝堂,但皇帝你若想找到我,我还是会第一时间让你找到。言外之意就是:我邬思道是逃不出你雍正的手掌心的。


到了邬思道辞行那天,曾经与他一起并肩作战的十三爷胤祥为他送行,十三爷深知与邬思道这一别,日后若要再相见就难了,回想过往几年的相处共事,一起为四爷出谋划策,不禁感伤起来,十三爷拿着当年雍正托邬思道去牢里看望自己的半坛子酒,与邬思道辞别。

说起十三爷,我们都知道,他至始至终都是雍正的得力助手,为雍正推行的诸多改革措施是倾尽全力,无论是四爷时期,还是雍正时期,胤祥都一心忠于胤禛。邬思道佩服十三爷的侠肝义胆,本不轻易吐露心声的邬思道,忍不住对十三爷说出了一句:“与常人处,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君王处,共患难易,共享乐难。”


而当时雍正正预备给十三爷加封铁帽子王,邬思道则对十三爷说道:一定要拼死推掉这个铁帽子王。


可十三爷听后却甚是疑惑,铁帽子王是多么高的荣誉,这不正是皇帝对自己如此付出的最高嘉奖吗?说道这儿,就多说一句题外话,由此可见,对于高官厚禄,还真没有多少人能够抵御的了。

十三爷看不明白的世道、官道,邬思道却看得通透,他之所以如此坚决的要离开朝堂,离开雍正,正是因为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没有登上皇位,咱俩是好兄弟,亲哥俩,可一旦登上了那至高无上的皇位,这感情也就变喽。而新皇帝登基,肯定会进行一番大清洗,并整顿吏治,而这一番动作下来,谁沉谁浮,都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你越位高权重,则被盯上的风险越大,“铁帽子王”,一个如此高的荣誉,看似好处多多,例如可以世袭罔替,但随着带来的潜在危险也非常之多。


小说里十三爷后来是拼了命的推掉了铁帽子王这个荣誉,可正史上,十三爷最后还是接受了加封,并世袭罔替,成为了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以其他兄弟相比,十三爷最后也算是善终了,雍正八年时,十三爷因积劳成疾,去世时年仅45岁,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同时,雍正还对他做了一件事,就是将“允祥”改回“胤祥”,这也成为清朝臣子中唯一一个不避皇帝讳的事例。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如若喜欢还请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