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發動政變時,夏侯玄手握十萬大軍,為何卻不戰而降?

丿魚丶尕灬羙


夏侯玄雖為徵西將軍又有假節都督雍、涼州諸軍事之職權,駐在長安手握重兵,卻動彈不得。夏侯玄是夏侯尚的兒子,夏侯尚娶曹真的妹妹,曹爽是曹真的兒子,夏侯玄與曹爽是姨表兄弟,魏明帝曹睿臨崩時,本來打算託孤曹宇曹肇等宗室,被近侍劉放孫資所阻,改託曹爽司馬懿,又擔心曹爽制不住太尉老司馬,加封他為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幾年後曹爽明升暗降架空司馬懿,重用心腹南陽何晏、鄧颺、李勝、沛國丁謐、東平畢軌等,夏侯玄有賢名又是親戚,特加看重交付西陲兵權。


曹爽夏侯玄表面有軍權,實際指揮不如意,曹爽夏侯玄本武人後代,卻沒有戰陣經驗,夏侯玄更是以詩書官制通透知名,空降大員到軍隊,沒有過人手腕,古今都是被架空的上司。(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而在高平陵之變前,244年,曹爽夏侯玄為立功樹威,發動了十多萬兵馬伐蜀,在駱谷興勢被蜀將王平阻住,差點被費禕切斷後路全軍覆沒,自此之後,二人在軍隊中已成為笑柄的存在,“所發牛馬運轉者,死失略盡,羌、胡怨嘆,而關右悉虛耗矣”,這一仗,基本把曹爽夏侯玄在軍中的威望打沒了,沒有軍心支持,“與曹爽共興駱谷之役,時人譏之”。而司馬懿在軍中經營多年,連當時的雍州刺史郭淮還是他的心腹手下,夏侯玄起兵沒有勝算。


另有一個重要原因,司馬懿抓捕曹爽,師出有名,義正詞嚴。老司馬裝病瞞過曹派後,249年正月,曹爽帶著手握兵權的眾兄弟與親信簇擁曹芳到高平陵祭奠魏明帝,洛陽空虛,司馬懿乘勢而起,聯絡蔣濟司馬孚等人,多路並出控制兵營要道,並請得明帝的老婆郭太后諭旨收捕曹爽一眾“皆以爽為有無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衛,奏永寧宮。皇太后令敕臣如奏施行。臣輒敕主者及黃門令罷爽、羲、訓吏兵”,並上奏表經曹芳彈劾曹爽,佔住大義名份,此時長安的夏侯玄若起兵,如同叛亂。(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再者,高平陵之變事發突然,措手不及,等到反應過來已經塵埃落定。司馬懿一文一武兩手都要硬,看管住皇宮及各府軍營,重兵據住險要後,又讓蔣濟出面擔保曹爽只要交權則不追究,能做富家翁,雙管齊下,曹爽畢竟經歷事少,輕信承諾,想了一夜便主動放權要爭取善終,被司馬騙回洛陽後,過幾天就被族誅,這事發生的過程極快,根本也來不及反應。曹爽受誅後,夏侯玄被召回京師成為大鴻臚,夏侯淵之子夏侯玄族叔夏侯霸得知消息,知大事不妙,逃走投奔蜀漢。


南方鵬


別說夏侯玄手握十萬大軍,就是手握二十萬大軍,也不敢有什麼動作。當然夏侯玄學也不是不戰而降,不存在投降之說 ,只是按部就班,履行自已徵西將軍的職責而已。

高平陵政變發生在公元249年正月,大將軍曹爽帶著自已的兄弟、親信,陪同皇帝曹芳前往皇家陵墓高平陵去祭拜前朝皇帝魏明帝,已經裝病近兩年的司馬懿聯合朝中重臣太尉蔣濟、司徒高柔、太僕王觀、侍中許允、尚書陳泰、殿中校尉尹大目,以郭太后名義下詔,要求罷免曹爽及其兄弟所有官職,保留爵位歸家,迎回天子車駕。



曹爽在得知了司馬懿的行動後,沒有聽取大司農桓範挾制天子到許昌的建議,而貪圖富貴,輕信司馬懿的話,選擇了投降,從司馬懿發動政變,到曹爽投降不超過一個月時間。

曹爽投降後,回到京城洛陽自已的官邸,司馬懿派人時時監視,並在次月以謀反罪將曹爽極其同黨、親信全部誅殺,牽連人數達到五千多人,自此曹氏一族的勢力完全衰弱,司馬懿掌握了魏國朝政。



從司馬懿發動政變到曹爽被殺,不超過2個月時間,同年二月,司馬懿就被任命為魏國丞相,獨攬大權。

夏侯玄是曹爽的表弟,徵南大將軍夏侯尚的兒子,當時任徵西將軍,假節,都督雍州、涼州軍事,是魏國的西部戰區司令,坐鎮長安,當時魏國在整個關中地區的駐軍人數應該沒有十萬人,就算夏侯玄有十萬人,也不可能起兵反對司馬懿。



為什麼?

1、出乎不意,未作準備。

司馬懿發動政變,別說夏侯玄不可能料到,就是在朝中的曹爽及朝廷大臣都沒有料到,夏侯玄想幹涉卻毫無準備。軍隊出征不是一件小事,要做好諸多準備,糧草、兵器、物資補給等等 。

2、時間太短,信息不暢。

從司馬懿發動政變到曹爽投降,不過短短二十天,這麼短的時間,夏侯玄可能連消息都沒有得到,等 他得到朝中的消息,曹爽投降,不久連同親信全部被誅滅三族,根本來不及作出任何反應。



3、政歸司馬,出師無名。

司馬懿高平陵政變是打著郭太后的旗號下詔書,司馬懿都知道出師要有個名號,夏侯玄得到朝中的消息時,曹爽已死,司馬懿已被皇帝任命為丞相,而控制了太后和皇帝,夏侯玄以什麼名義起兵,都不可能得到支持,反而會是謀反,夏侯玄要是敢出兵,司馬懿能號令天下兵馬誅殺,到時候死的還是夏侯玄。

況且司馬懿發動政變,是得到了太后及曹魏大部分重臣的支持,像太尉蔣濟、司徒高柔、太僕王觀、侍中許允、尚書陳泰、殿中校尉尹大目,之所以支持司馬懿,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曹爽作死,曹爽在朝中排斥這些大臣,只重用自已的親信,也從側面說明曹爽不得人心,曹爽都不得人心,夏侯玄拿什麼起兵?



4、能合虛聲,而無實才。

從夏侯玄的人生經歷來看,其為人如同曹操的兒子曹植一般,文學能力很強,實際能力很差,曾經在244年與曹爽策劃徵蜀之戰,大敗而歸,其之所以能夠升作徵西將軍,只是因為他是夏侯尚的兒子,夏侯玄在文學、經學方學成就很高,但在軍事、政治上剛近乎平庸,這樣的夏侯玄是不敢,也不可能起兵反叛司馬懿的。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正始十年(249年),趁曹爽陪小皇帝曹芳離開洛陽去高平陵,司馬懿發動政變,史稱高平陵事件。一個月的時間,控制了京都,誅殺了曹爽等人,夏侯玄雖然手握十萬大軍,但是甘願被奪兵權,束手就擒,後來被司馬師殺害,誅滅三族。為什麼夏侯玄會不戰而降呢?

先看看司馬懿,出身列侯世家,頗有才華,曹操時候被逼迫為官,因為“三馬同槽”的緣故對他多有防範,作為輔佐曹丕上位的謀士,司馬懿也是伴君如伴虎,步步隱忍小心,生性怪癖的曹叡更是和他貌合神離,想殺他卻還必須用他,直到少年曹芳繼位,司馬懿才找到合適的機會發動了高平陵政變,以清君側的名義把曹魏江山的實權慢慢移到司馬門下。司馬懿深諳泥魚藏身之道,能在曾經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氏門下熬死三代君王最終操縱曹魏政權,還不落詬病,相比楊修之流是強多了。在軍事上也只有諸葛亮才稱得上勁敵,在朝政上,四個輔政大臣都死了,人家不還好好活著嗎?


再看看夏侯玄,夏侯玄也算是將門之後,他是徵南大將軍夏侯尚之子,右將軍夏侯霸之侄,輔政大臣曹爽的表弟。曹叡時候因為說錯話被貶一直不被重用。後來曹爽一步步提拔他,244年,曹爽派夏侯玄征討蜀漢,駐軍關中,自己的糧草都供應不上,更談不上戰勝了,實際上就是製造一次從司馬懿手中奪取兵權的機會(司馬懿從前大司馬曹真手裡接了兵權,並培養了郭淮、鄧艾等人)。到高平陵事件發生時,夏侯玄雖然手握十萬大軍,但是一來沒有接到曹爽的指示(曹爽在司馬懿眼裡就是一個草包,挾天子卻沒有令諸侯的本事),二來名義上雖然是徵西將軍,但是實權都在郭淮等人手裡,面對樹大根深的司馬家族,有心也無力。


其實,夏侯玄完全可以和他的叔父夏侯霸一樣投奔蜀漢,但是沒有。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初,夏侯霸將奔蜀,呼玄欲與之俱。玄曰:‘吾豈苟存自客於寇虜乎?’遂還京師。”

夏侯玄年少時就很有名望,儀表出眾,別人看見他以為“朗朗如日月之入懷”。提出諸如“審官擇人”“除重官”“改服制”等策略,司馬懿認為“皆大善”,但是都以時令不成熟為由沒有接納施行。夏侯玄不僅博學多識、才華出眾,而且精通玄學,同何宴開創魏晉玄學先河,被稱為“四聰”之一。夏侯玄最後神情自若,從容就刑,也算是性情所致!



墨梅逸清寒


夏侯玄不戰而降一是沒有理由起兵,二是他也沒有真的完全掌握關中兵馬。

在曹爽和司馬懿爭權時,夏侯玄是大將軍曹爽的表弟,深得曹爽信任,所以被重用外放,放在關中總督雍涼兵馬,其實就是去奪司馬懿的兵權。

司馬懿發動高陵之變以後,自然第一件事就是清洗曹爽的親信,夏侯玄不僅是曹爽的親信,而且還掌握雍涼二州的兵權,這裡不僅有蜀漢威脅,而且還要防備羌胡叛亂,是魏國三個主力兵團之一,所以威脅最大。對於夏侯玄來說,雖然明知司馬懿召他回去肯定是冷藏使用,甚至還有生命危險,但是他也沒多少可選擇的餘地。

司馬懿的高陵之變並不是要篡奪曹魏的政權,而是清君側。曹爽確實是一個比較無能的人,在他輔政期間,除了排擠司馬懿之外,基本沒幹成功什麼事,無論是對蜀對吳都是屢遭敗績,魏軍損失巨大,因此在魏國不得人心。司馬懿的高陵之變因此得到了郭太后朝中很多大臣的支持,加之曹爽也已經投降,夏侯玄此時已經沒有起兵的名義。

而更關鍵的是夏侯玄並不能真的掌控關中大軍。曹爽伐蜀失利,夏侯玄正好也是指揮者之一,駱谷大敗以後,魏軍損失慘重,不僅曹爽名聲掃地,夏侯玄也好不到那去,在軍中沒有人望。而司馬懿用來接替他的郭淮,久居雍州,伐蜀之役時郭淮本來是先鋒,見形勢不利,“輒拔軍出”,所以損失不大,相比之下,他在雍州駐軍中影響更大,夏侯玄根本沒把握指揮得動雍涼駐軍。

所以即使像夏侯霸這樣看穿形式的,也只是建議夏侯玄和他一起投奔蜀漢,而不是起兵對抗。


不沉的經遠


司馬懿當時發動的是政變,不是造反作亂。是有郭太后懿旨和曹芳的官方認可的。因為《三國演義》的描寫,大家多會以為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懿一個人掀翻了魏國朝廷,其實不然,司馬懿掀翻的只是專擅朝政、把持尚書檯的曹爽一黨而已,而滿朝文武幾乎都站在司馬懿一邊。只不過政變的成果最後被司馬懿竊取。夏侯玄本來和司馬家有姻親,關係不錯。雖然他和曹爽也是表兄弟,但曹爽的為人作風朝堂上有誰不反感。再說了夏侯玄效忠的是曹魏,而不是他曹爽一人,當然是以官方命令為準。並且當時他駐守在長安,如果他真的要作亂造反的話,前有司馬氏掌控的曹魏重兵,後有蜀漢在虎視眈眈,前後夾擊下必定是自取滅亡。所以不管是為了曹魏天下還是他自身安危,他只有選擇這麼做。


瀟灑哥2018


先來分析分析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背景:

魏明帝臨終託孤,由太尉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二人共同輔政,但曹爽一心想獨攬軍政大權,於是暗中操作,明面上司馬懿官升太傅,其實是奪去了司馬懿的軍政大權,命夏侯玄接管司馬懿的雍涼大軍,封其為徵西大將軍,同時還將京城禁軍的將領換成了自己的親信,曹爽的此番操作不僅惹惱了司馬懿,還得罪了朝中百官。

司馬懿趁少帝曹芳與大將軍曹爽出城掃墓祭拜之際,派兵佔領洛陽,然後進宮找郭太后發佈詔書,再以“清君側”之名發動政變,並寫奏章打算送給城外的少帝曹芳,但被曹爽截獲,一時間,平日裡威風凜凜的大將軍曹爽竟然不知所措,如洩了氣的皮球一般,最後竟然還幻想著司馬懿不會殺他,覺得自己是曹魏宗親,仍然能夠翻身。卻不想,回到府中,就被司馬懿所派之人處死了。

為何夏侯玄擁兵十萬,不前來支援曹爽,卻不戰而降呢?

  • 原因之一:夏侯玄既無出師之名,又無皇帝詔令與虎符,無法調動軍隊。

在古代,大將軍帶兵打仗,必須有皇帝詔令和虎符,否則根本不可能遣兵調將,採取軍事行動的。貿然出兵就是造反,是叛國,按律滅九族,當然,手下的將領也不可能會跟隨其出兵的。再者,夏侯玄雖是朝廷授權的徵西大將軍,但自己在軍中並沒有什麼威望,也沒有手下將領可用。而且這支隊伍本來就是由司馬懿常年領兵,軍中將領都是司馬懿的親信,夏侯玄的大將軍只是臨時,軍中士兵應該不會去攻打原先的主將吧!

  • 原因之二:夏侯玄膽小如鼠。

夏侯玄只是個文學家,是文官,沒有帶兵御將打仗的能力,雖然是徵西的將軍,坐擁十萬大軍,但,一聽說北方朝廷有變,第一反應是內部政變與己無關,況且身為雍涼大將軍,主要任務是防止蜀漢軍的偷襲,如果沒有皇帝的詔書,擅離職守,有起兵造反之嫌,那可是可是死罪,所以,他是不敢犯險。

  • 原因之三:曹爽的態度決定了夏侯玄的行動。

當高平陵政變發生後,曹爽沒有聽桓範之勸告,不但不敢起兵和司馬懿抗衡,卻一心選擇投降,束手就擒,這樣的態度肯定影響到夏侯玄的行動。話又說回來,對曹爽來說,當司馬懿佔領都城之時,曹爽身邊有曹芳小皇帝,是完全可以模仿當年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向夏侯玄下達詔令,宣佈司馬懿謀逆造反,令夏侯玄率軍剿滅司馬懿。而對於夏侯玄來說,自己甘願入朝交出兵權,可謂是完全失去了主動權,將自己的命運交給了別人。


悟空八卦歷史


公元249年魏帝曹芳在大將軍曹爽等人的陪伴下赴高平陵拜謁魏明帝曹叡之墓,司馬懿趁機發動政變控制京師,並且上書魏帝曹芳揭露大將軍曹爽罪行,曹爽輕信洛水之誓,放棄抵抗投降後被誅,從此曹魏大權盡入司馬氏一族,史稱“高平陵之變”。

在這次奪權之爭中曹爽本有機會絕地反擊,因為魏天子曹芳在他的控制中,曹爽完全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和司馬懿一爭高下,因為在他掌權時期四處安插自己的勢力,題目中的夏侯玄就被曹爽安排統領關中,奪了司馬懿的兵權。

夏侯玄是夏侯尚的兒子,夏侯家族和曹氏的關係已經不用多說了,夏侯尚死後其子夏侯玄繼承其爵位,曹爽專權時夏侯玄因和曹爽是表兄弟而得到重用任徵西將軍、督雍、涼二州軍事。

在“高平陵之變”後,夏侯玄從關中前線被徵調回朝,他沒有起兵反抗,更不屑像夏侯霸一樣投奔蜀漢,而是乖乖交出兵權回朝擔任虛職,為何夏侯玄會不戰而降呢?

首先,曹爽的舉棋不定讓夏侯玄無法奮起一搏

司馬懿控制京師後大司農桓範逃至曹爽軍中曾力勸其挾持魏帝曹芳至許昌效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許昌有兵而且武器充足,身為大司農的桓範又有權調動糧草,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可是曹爽舉棋不定,坐失良機成為了司馬懿的階下囚。

權傾天下的曹爽尚且如此,夏侯玄就沒有了奮起一搏的勇氣。

其次,司馬懿發動政變打的是”清君側“的旗號,曹爽專權任人唯親很多朝中重臣都被排擠,而且不知收斂衣食住行很多方面都與皇帝別無二致,甚至連魏明帝曹叡的才人都被曹爽佔為己有,朝中雖無人當面反對曹爽,但是早已引起公憤,所以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之變“可以說身後站滿了滿朝文武,夏侯玄雖有兵權但是曹爽失勢後夏侯玄即便起兵也無人呼應。

夏侯玄回京後明哲保身行事小心翼翼史書記載”玄自從西還,不交人事,不蓄華妍。“,夏侯玄雖然順利熬死了司馬懿,但是最終還是死在司馬師手裡。


一點點歷史


首先就是司馬懿跟夏侯玄並不友好。夏侯玄曾經給司馬懿提過很多很好而且有用的建議,但是都沒被所用。 而且司馬懿也非常認同這些建議,當時夏侯玄的威望很高,司馬懿為了滅滅夏侯玄的威風,所以也就沒有采納這些建議,以各種理由拒絕了。慢慢的兩人的關係也就陷入僵化。\r

當時的曹爽意思也不是很明確。在發生政變的時候,曹爽沒有反抗,而是投靠了司馬懿,這換成我,我也不敢擅自動兵攻打司馬懿。古代的時候,正常情況下要想動用一定規模的軍隊,必須有君主詔令和虎符,兩者缺一不可。如果沒有皇帝命令、沒有虎符而出兵,就是造反或叛國,按律會被屠滅九族,手下將領不會跟隨。\r




老王說歷史1


大將軍曹爽等人陪魏主曹芳去城外拜謁祖墓,司馬懿趁此在京師發動政變,夏侯玄手握10萬大軍為什麼不戰而降?分析一下夏侯玄當時的心裡,他可能有如下兩方面考慮:一丶司馬懿搶佔了所謂的“道義”至高點,指責曹爽“背先帝託孤之恩,奸邪亂國,其罪當誅”,而郭太后明知是誨陷不實之辭,但她懼怕司馬懿的淫威,還得表示“支持″。這樣司馬懿就拿到了上方寶劍,鏟鋤曹爽是太后的"旨意″。如果夏侯玄出兵討司馬懿,就給人一種錯覺容易背上“亂賊同黨″的黑鍋。這樣一來必定遭到全民共誅之,全國共討之。二、從實力上看,司馬懿是託孤重臣,現為徵西大都督手握重兵。自己是世襲父爵而得志,心裡很清楚就是個“接班的″,徵西大將軍不過是撿來的,雖然手握10萬人馬,和司馬懿相比,根本不在一個層級上。論能力論智慧,出兵征討沒有勝算的可能。叔父夏侯霸不服,結果怎樣?兵敗降蜀。所以,夏侯玄基於以上考慮,豈敢造次。只有乖乖地歸降。


完顏佚名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我覺得有以下兩點:


第一,師出無名。我們都知道司馬懿發動的政變是趁曹爽陪天子在祭祖時,發動武裝奪權事件,最後曹爽在老臣蔣濟的勸說下,曹爽投降史稱“高平陵事變”或者“高平陵事件”,因為妹發生政權更替,我覺得叫政變不準確,畢竟之後害是曹芳做皇帝嗎。本題的主人公夏侯玄此時身為雍涼都督,手握十萬部隊,離京城較遠,等知道這事兒的時候,曹爽已經投降了。再者,當時皇帝在司馬懿手中控制,特別有三公之一的蔣濟支持,滿朝文臣都站在司馬懿這邊,可以說司馬懿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夏侯玄妹有任何理由進京勤王保駕,事實上如果皇帝不傳旨意,你私自動用部隊,那就是叛亂,司馬懿可舉全國兵力名正言順的討伐你,所以夏侯玄主觀上雖然有兵在手,但是實際上也不能隨便動用。


第二,姻親關係。夏侯玄是徵南大將軍夏侯尚的次子,右將軍夏侯霸的侄子,大將軍曹爽的表弟,準確的說是標準的皇親國戚,但是同時他也是司馬懿長子司馬師的親大舅哥,司馬師的原配夫人是夏侯玄的親妹妹。雖然夏侯玄是曹爽的表弟,但是他對曹爽幾次收拾司馬師這個妹夫也表達過不滿,所以“高平陵事變”中,夏侯玄也是一手託兩家左右為難,更何況當時司馬懿的承諾是善待曹爽,善待曹氏宗親,後來沒履行諾言是後來的事,但是起碼在當時滿朝文武是相信司馬懿的,這從客觀上也限制夏侯玄決策。後來司馬懿假借聖旨對夏侯玄明升暗降,削去兵權,這也為最後夏侯玄的結局留下了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