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是誰的詩?妙在何處?

一綠浮芳


這首詩,是一個和尚所寫,這個和尚,就是南宋時期的僧人志南。比較遺憾的是,歷史上並沒有任何關於他的生平記錄。所以我們並不知道他姓誰名誰,經歷過什麼。作為出家人,一般情況下很難在史書上留下記錄,因為他們對於封建社會時期的政治和文化所能發揮的影響十分有限。加之出家人天性散淡,喜歡隱姓埋名的特點,在歷史上查不到他們的記錄也很正常。

宋朝年間比較有名的和尚是佛印,因為他是蘇東坡的朋友,而蘇東坡是宋朝歷史上最為有名的才子。佛印能夠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跡,是沾了蘇東坡的光。很顯然南宋年間的志南和尚,沒有遇到蘇東坡這麼一位朋友。但是從他留下的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才華或許比佛印還要高。佛印雖然出名,但是並沒有留下什麼膾炙人口的作品。

迴歸正題,“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句詩,出自志南和尚筆下的一首七言絕句《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全詩如下: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首詞,收錄在清朝康熙年間的厲鶚這個人所編寫的《宋詩紀事》。所謂“唐詩宋詞”其實是後來才有的說法,清朝雖然小說流行,但是士大夫們普遍比較推崇宋詩。厲鶚順應潮流,編撰了這麼一本專門輯錄宋人詩歌的集子。這本書一百多卷,收錄了三千多首宋詩。

奇怪的是,在這三千多首宋詩裡面,志南和尚只有一首,就是《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憑藉一首絕句詩,短短二十八字,志南和尚就能在宋詩史上留下自己驚豔的一筆,可見他的才華非比尋常。和志南和尚同一時代的朱熹,對這首詩評價也非常高。

朱熹:“南詩清麗有餘,格力閒暇,無蔬筍氣。如雲‘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予深愛之。”

那麼志南和尚這首詩到底妙在何處呢?能夠引來歷代文人的陣陣掌聲。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就是“清新脫俗”。

不要小看這四個字,詩歌發展到了宋朝,呈現出了衰敗之勢,為什麼呢?因為你能想到的寫法,什麼豪放派、邊塞詩、閨怨詩、田園山水、詠物言志等等,都被比你早之前的人寫過了。

而志南和尚的這首詩,就像詩中所寫,恰似一陣春風。它什麼都沒有,就是乾乾淨淨的白描,就像出家人的禪房一樣,簡單質樸,卻又意蘊無窮。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古樹參天,在樹蔭下的小河中,一個和尚搖船而來,緩緩地走下船,在一棵樹下拴好了船繩。杵著一根“藜杖”,慢慢悠悠地走過了橋頭,進入一條幽靜的小道。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小道的兩邊種滿了杏樹,樹上開滿了粉白色的杏花,一陣風吹來,片片花瓣如同雨點一般跌落在衣服上,好像要打溼和尚的僧衣一般。遠處楊柳依依,清風吹來,讓人神清氣爽,沒有一點冬天的寒意。

朱熹寫《春日》,“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是一種視覺感受,但是志南和尚“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所表達的春天,是一種觸覺上的春天。讀著這短短的十四個字,卻如同站在杏花樹下,如果春風拂面。視覺上,杏花雨下,春風吹來,觸覺上,你彷彿已經感受到了杏花落在頭上,衣服上。

志南和尚把春天寫活了。“杏花雨”沾衣欲溼不溼,“楊柳風”吹面似寒非寒。五彩繽紛,生機勃勃之中,我們通過這句詩,彷彿已經來了一次春日遠行。



END.


博書


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僧人志南和尚,記述的是在一場微風細雨的春天裡,詩人拄杖郊遊的事,寫了春風的溫暖,表達的當然是對大自然的喜愛。

要說妙呢,就妙在他對春的描寫與眾不同,當然,不止於此,我們慢慢說來,先看全詩:

《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第一妙

整首詩的前兩句是敘事,說詩人駕著一葉小舟,停泊到一顆古樹的樹蔭下,他把船系在樹上,拄著柺杖等上了岸,走過橋東,欣賞著無邊的春色。

第一個妙處:本來是自己年老體衰,需要拄著柺杖才能行走,但他偏說是柺杖扶著自己“杖藜扶我”,這就把柺杖擬人化了,它不再是一個工具,而是詩人的遊伴,並且是值得信賴的遊伴,有了這位老友相伴,詩人才得以駕舟出遊。

第二妙

這裡還有一處也很妙,那就是“橋東”。為什麼一定是橋東呢,橋南、橋西、橋北行不行?答案是不行!橋東跟橋其他方向風景有很大差異嗎?一個小破橋而已,能有什麼差異!

其實啊,在古代特別是詩詞裡,“東”經常就是“春”的同義詞,比如我們常在詩詞中看到東風, 實際上就是春風,因為只有春風是從東面吹來,《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借東風是在秋冬季節,他卻借來了東風,所以周瑜才會認為他會妖術,要殺他。

既然是春遊,那麼肯定只能是“橋東”,換做西南北,情趣就完全不同了。

第三妙

這兩句寫景,眼前有杏花盛開,有楊柳依依,有細雨綿綿,但是他又不直接寫眼前所見,而是寫身體所感,把重點放在了“浴溼”和“不寒”上。

浴溼,是細雨綿綿,若有若無,滴落在杏花上,更添幾分嬌豔;不寒:是春風拂面,暖暖的,吹動著柳條輕輕揚起,更添幾分春色。輕巧的兩個詞,就把繽紛的春色渲染得十分生動。

你想想,如果春雨是大雨傾盆,如果春風是冷冽透骨,誰還有心思拄仗郊遊呢?

第四妙

這首詩最妙之處,在於它的與眾不同。

歷來詩人在寫春天的時候啊,要麼寫得非常“大”,比如白居易“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比如朱熹“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份大,是包羅整個春天;

要麼寫得非常“小”,比如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比如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這個小,是春天的一角。

但志南這首詩,既有大“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又有小“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他把兩種不一樣的春天結合起來了,從大處感受春天,再從小處品味春天。

這樣的春遊,才真正對得起大自然賦予世間的所有美好!



也可自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句詩出自南宋僧人志南之手。關於這個志南和尚,史上沒有什麼記載,籍貫無考,生平不祥,畢竟是個方外之人。就這麼個名不見經傳的僧人,單憑一首七言絕句,驚豔詩壇。我們先讀這首詩:

古木陰中系短蓬,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在一個陰雨綿綿的春天,僧人志南劃一條小船,“短蓬”就是帶蓬子的小船。靠岸後將小船系在岸邊一古樹上。可以想象,只有在西岸才可停靠小船。然後拄著木杖向橋東走去,杏花時節的細雨欲溼未溼,只能感受到潮氣。楊柳風迎面吹來,並不感到寒冷。

這首詩廖廖四句,二十八個字,讓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兩個字:春雨時節的“柔美”。作者先用擬人化手法,讓人們知道,他手裡握著的不是生硬的木杖,而是一隻體貼周到童子的手,攙扶著他過了橋東。這表現出了作者出遊時心情的娛悅。



後兩句是神來之筆。“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春天裡的細雨,似下非下,若有若無。看不見,摸不著,沾衣欲溼未溼,只能感到絲絲涼意。這和朱自清先生筆下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密密地斜織著。”這兩種寫法極為相似。再加上後一句“吹面不寒楊柳風”,一個“欲溼,一個“不寒”,表現了春雨時分的柔美。


作者通過細膩的觀察,刻劃了細細雨絲,柔柔柳風,一絲一縷,見微知著。襯托出了作者春雨中踏青的娛悅心情,正是此詩的精妙之處。


飛火流雲84853236


這是南宋僧人志南和尚的詩。志南和尚生平不詳,寫詩的名頭也不大,但因為這一首詩,把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宋代的詩史。

這兩句詩,妙就妙在作者對春天與眾不同的感受。

寫早春的詩有許多,對早春的感受也各有不同,志南和尚以一個僧人的身份,對春天的感受充滿了禪意,這才是這兩句最妙的地方。


絕句
宋代·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詩的 開頭兩句寫詩人的行蹤,首句,斑駁的古木、濃密的樹蔭,潺潺的溪水、輕巧的篷船。這幅畫面,不由讓人心生清涼,幽靜,忘卻塵事,禪意油然而生。

第二句,虯曲的藤杖、古樸的小橋和悠閒的老僧,構成一幅悠然自的的遊春圖。

“杖藜扶我過橋東”,我與柺杖物我兩忘,融為一體,這不正是禪宗崇尚物我合一的禪境嗎?

在滿眼滿心都是禪意的老僧眼裡,早春是一幅怎樣的景色?

第三句,走到小橋的東邊,詩人看到了杏花在煙雨中悄然綻放,那杏花煙雨欲沾人衣而不溼,真是令人無限愜意;

第四句,堤岸兩邊的楊柳,在和風中搖曳,那楊柳和風,吹在人臉上清涼而不覺寒冷,真是善解人意。

這兩句,以一個禪者眼光看到早春的美景:早春的杏花煙雨、楊柳和風,沾人衣而不溼人衣,吹人面而不寒人面,真是善解人意。大自然把最美的給了人,可惜的是,人往往被理性的頭腦、知識的觀念佔據了思想,結果處處都去追逐、去較真,是發現不了這個世界的美的,人只有超脫塵世的外物利祿雜念,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最美饋贈。這清涼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涼的禪意的昭示麼?這迷人的春景,正是詩人眼中迷人的禪境。

生活並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我們感受美的一顆禪心。現在正是楊柳婀娜,杏花嬌嬈的季節,讓我們也放下世俗中的塵世煩憂,用一顆充滿禪意的心,感受一下“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最美早春吧。


煙花三月09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出自南宋僧人志南之手。該詩並沒有題目,僅以“絕句”二字流傳至今。志南只是改僧人的法號,其生平已不可考,其作品留名於世也就僅此一首而已。但是僅此一首,便讓其留名宋朝詩壇。

《絕句》全詩如下: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一首沒有“書生氣”的詩

仔細讀過全詩便可發現,對比於詩壇名家作品,該詩全篇用詞樸實無華,文字沒有刻意雕琢的痕跡,質樸而又自然,一句話說就是沒有“書生氣”。整首詩就是描寫一個老和尚在初春小雨中的見聞,結合詩者的身份,倒是真的符合一個出家人的心緒,所見皆是景,心中了無情。一個出世之人,自然視一切皆來渡我。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是全詩的點睛之句,也是千古名句。這兩句詩主要描寫了春天的兩種事物:春雨和春風。但是秒在詩人並未直接描寫這兩種事物的特點,比如詩中描寫春雨,多以紛紛、潤等詞以突出春雨的綿柔;描寫春風則多以輕、拂等詞以突出春風的和煦。

沾衣欲溼杏花雨

志南則藉助衣和杏花這兩種事物,從側面反映春雨的纏綿。春雨沾衣說明雨是細的,飄在空中,不疾不徐沾於衣上,別有一番情趣。杏花和雨這兩種景物放在一起你會想到什麼?當然是杜牧的那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還有溫庭筠的《春日雨》:細雨濛濛入絳紗,湖亭寒食孟珠家。南朝漫自稱流品,宮體何曾為杏花。等等。

杏花景物一處,便知要有春雨,細雨滋潤杏花使得杏花更豔,而杏花滿枝也反映春雨不急,何其妙哉!

吹面不寒楊柳風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春風在詩句中被認為是春天的使者,自古便有春風和煦之美稱,更有李白的:春風爾來為阿誰,蝴蝶忽然滿芳草。但是詩人並未直接描寫春風,而是藉助楊柳這一特殊春日景物反襯春風的和煦。

楊柳柔自然會讓人聯想到春風的輕,所以才有“拂提楊柳醉春煙”的名句。風拂楊柳,卻拂面不寒,自是一幅春日景象,美哉!

志南的詩源自於其“出世”的身份

志南的這首絕句以清新為特點,自然愜意為精髓。全詩用詞樸實,不刻意雕飾,但又手法巧妙,使其在書生氣十足的詩壇中脫穎而出。

這也多半與詩人的身份有關,自古詩人在出世與入世的選擇中都模稜兩可,以入世的身份寫出世的詩總是缺了點自然,多了點刻意,比如王維的田園詩。而志南本身就在世外,自然也就更加淡然,面對自然之景,那就是真的在欣賞,沒有入世與出世選擇的雜念,當然也就更加純粹。


漂流的亞特蘭蒂斯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是宋初詩人.僧志安(宋詩紀事作僧志南)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中的詩句。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小船;我拄著柺杖,迎著春風,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濛濛細雨中,感覺不到衣衫的溼寒;杏花在雨中,顯得更加清純豔麗。那拂動楊柳的微風,輕拂著我的面頰,感到無比的舒爽愜意。

詩句中的“欲溼”和“不寒”,表達了作者完全陶醉在醉人的風景中,感覺不到衣服溼和麵頰的寒。也暗含著雨的細小和春風的和煦。其意境深遠,妙手天成。

詩句中“杏花雨”和“楊柳風”更是妙筆生花,雨似乎專為杏花而下,風好似專為楊柳而吹。也暗喻雨的細,風的微。原來這雨、這風是“杏花”和“楊柳”的陪襯。作者整個身心都融化在這迷人的春景裡。


戈壁灘上的駝鈴


南宋無名僧人,用28個字描繪出一幅畫面,最後兩句話令人回味無窮

開卷有益,詩詞閱古今,人生本該充滿詩意。且看《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首《絕句》的後兩聯非常有名,相信很多朋友見過,以上是整首詩的內容。下面我們先來描述一下這首詩的情境。

“我”將一葉篷舟系在老樹濃蔭裡,倚扶著藜杖穿過了小橋。這滿目的春色多麼令人愜意啊!浸透了杏花如雨幾乎要打溼了衣裳,而穿過楊柳拂來的微風不帶絲毫寒意。

這是一首描寫早春的詩,不帶一個“春”字,卻盡顯春季的空濛輕嫩。前兩聯是在敘事——繫好小舟,走過橋東。精妙之處在頷聯的一個“扶”字。不是“我”扶著藜杖,而是藜杖像隨行的一位小童一樣扶著“我”。一處擬人化的手法運用,使得整個敘事妙趣橫生。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那個“東”字。為什麼是走過橋東,而不是橋西呢?這裡帶點約定俗成的意思。在古詩詞中,“東風”象徵春天,而“西風”代表秋天。如果您有一定的古詩詞閱讀經驗,看到“東”字,會自覺得有關於春天的聯想,而觸發讀者聯想,讓讀者自己在腦海中構建意境是詩歌的魅力所在。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兩聯是一組對仗句,描寫了走過橋東後對春天的具體感受。先寫了雨,又寫了風。是什麼樣的雨呢?是幾乎要打溼衣裳的杏花雨;是什麼樣的風呢?是不帶絲毫寒意的楊柳風。雖然只寫了風和雨兩個事物,卻用了“杏花”和“楊柳”兩組別開生面的限定詞來加以修飾,以致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早春美景。我們似乎看到了雲蒸霞蔚的杏花,帶著淡淡清香搖曳在如絲的細雨中,而涼爽的微風又拂動著岸上嫩綠初點的楊芽柳花。色彩繽紛,動靜相宜,圖畫般展現在了讀者眼前。而欲溼未溼、吹面不寒的細節刻畫又浸透出一種水墨般的朦朧美。

“沾衣欲溼”的潮而未溼,“吹面不寒”的涼而欲酥,使得整句詩又從視覺感受深入到了觸覺感受上。我們不但看到了嬌豔的杏花、碧嫩的楊柳,而且感受到了雨的迷濛溼潤和風的柔和涼爽。這不但豐富了描寫層次,也使得意境更為立體可感。因此,也讓這兩聯成為了千古名句,廣為流傳,以至於“杏花雨”、“楊柳風”漸漸成為了一個固定名詞,分別代表清明前後的雨和這個節令的花信風 。

讓人意外的是,這首清麗爽豔的絕句居然是一首宋詩。我們知道,宋詩多以說理為主,難免難免顯得“枯瘦”,而這首詩卻非常的豐潤細膩。詩人是南宋的一位僧人,法號誌南,該詩被記錄在《宋詩紀事》裡。志南的生平已經不可考證,但這首《絕句》的精美卻讓他的名字永遠的載入了詩史,而這首小詩也被傳誦至今。

你也跟我一樣喜歡這首詩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哦。


每天讀宋詞


現在是農曆二月,仲春時候,天氣已明顯轉暖,而春雨已是這段時間的多情客,每天如約而至,六甲番人走在街頭,看著行人或撐著小傘,或乾脆讓細雨灑落頭頂,突然就想起“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在數千年詩歌史上,志南並不算很有名氣,甚至連生平事蹟都未曾留下,只知道他是南宋的僧人,但收錄在《宋詩紀事》卷九三的這首《絕句》卻非常有名,堪入宋詩十大佳作,原詩如下: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首小詩只是描述了一個出行的片段,更像是一首律詩的前半段,頭兩句較為平淡,交代了詩人的行蹤,“短篷”是指有篷的小船,詩人搖著短篷到一棵古木旁邊,系船上岸,拄著藜做的柺杖過橋東那邊。

絕句並不好寫,僅用四句詩就要給讀者留下深刻的意象,所以很多時候不得不“於無生處聽驚雷”,這首《絕句》正是如此,因為頭兩句平淡無奇,更顯後兩句的詩意盎然。此時的春雨如酥,潤物無聲,想來詩人的心情是非常愉悅的,所以他借用了這個季節的“杏花”,陸游晚年曾有名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無法確定志南是否讀過陸詩,但或許他應讀過南唐潘佑的《失題》,其中有“誰家舊宅春無主,深院簾垂杏花雨”,又或許詩人恰好看到身邊有杏花盛開,所以用“杏花雨”,總之這個詞是很有美感的。

唐人幾乎將各種春雨景象寫盡了,很多時候宋人只好借用意象重組,但這首絕句卻難得地描繪了“沾衣欲溼”的美好畫面,沾衣欲溼,而其實衣裳並未溼透,著一“沾”字可見雨之細微,著一“欲”字而意猶未盡。

“楊柳風”也稱為“柳花風”,是清明後花信風,此處指春風,也可能剛好河邊有楊柳依依,詩人直接引用楊柳景象,楊柳枝拂來的和風已不再有冬天的寒冷,吹在面上實在令人心曠神怡啊。

這首小詩在宋代已倍受推崇,和陸游同時期的朱熹曾評價“南詩清麗有餘,格力閒暇,無蔬筍氣”,“予深愛之”。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


六甲番人


古往今來,描寫“春天”的詩句也非常之多。有杜牧的“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有王維的“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還有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等等。讀之無不欣喜,又有一種明快、喜悅之感。

但是以作者之見,以上詩句雖然各有妙處,也各有境界,但是也不能稱之為寫春的“妙極”之作。唯獨有這麼一首詩,並非出自名家大家,但卻有非常獨到的藝術價值。

那便是出自南宋詩人志南筆下的一首絕句,詩的名字也沒有,目前考證的只有“絕句”二字。詩人一生作品非常之少,傳世的只有這一首。但是也正是這僅存的一首,奠定了他的地位。

嚴格意義上講,志南並不是一位詩人,他是南宋的一位僧人。志南生平不詳,名字也無從考證,志南是他的法號。志南的生活狀態也已不可考,他在當時的文壇上也沒有“中興四大詩人”以及“二泉先生”諸人的風頭那麼前。

但就這短短的一首詩,以及其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把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宋代詩史。也成為後世公認的,描寫“春天”最美的古詩。

南宋·志南·《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首詩的前兩句寫詩人行蹤,以清涼幽靜的美感:斑駁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輕巧的篷船、虯曲的杖藜、古樸的小橋和無事的老僧,構成一幅渾然天成的遊春圖。

尤其是“杖藜扶我過橋東”,詩意地表現了禪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其實是詩人拄著柺杖過橋的動作,卻被詩人比喻成“杖藜”扶著他過橋的場景。

這首詩最為人稱道的是後兩句,“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造語疏清,給人以清新悠然的體味:小橋東邊,杏花如煙,楊柳如線,細雨如酥,和風如絲。

那杏花煙雨,欲沾人衣而不溼,何其令人愜意;那楊柳和風,吹在臉上涼美而不覺寒冷,它們是何等善解人意。這清涼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涼的禪意的昭示麼?這迷人的春景,正是詩人眼中迷人的禪境。

對於這首詩的評價,宋朝著名詞人姜夔,在《白石道人傳說》中有記載:“詩有四種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礙而實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寫出幽微,如清潭見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剝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而縱觀志南這首絕句,不說理,也不說禪,卻極有禪趣,本詩可謂是自然高妙!

志南的這首詩,語語清淳,從容不迫,在寫景時充分注意了春天帶給人的勃勃生機,富有情趣,由不得宋朝理學大家朱熹,也十分喜歡,對其也有高度讚賞。

讀者們,關於志南的這首“絕句”,大家有怎樣的看法和見解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哦~


文史道


這兩句詩出自南宋詩人志南,也稱僧志南或釋志南。看名字就知道,他是一位出家人,俗稱“和尚”。出家人也是名詩人的,我知道兩位,一位是李叔同,一位則是志南先生。志南先生的這首詩跟他的身份很貼近,寫得清麗脫俗。

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首詩的大意是:我把小船系在古木參天的樹蔭中,拄著柺杖過橋,三月的天上下起了濛濛的細雨,穿行在杏花林中,迎面吹來的風輕撫著楊柳,一點也不覺得寒冷。多麼詩意的畫面,一個人春遊的細節寫得栩栩如生。我們不由得感嘆詩人的雅興,下雨了也絲毫沒有退卻的意思,還一個人拄著柺杖過橋去欣賞風景。

這首詩有幾個出彩的點。一是“杖藜扶我”,將柺杖擬人化,寫得活潑有趣,不落俗套。二是“杏花雨”的表達。杏花綻放,天空下著小雨,而且是那種似有若無的雨,達到的效果是“沾衣欲溼”而未溼,細節的描摹精緻入微。另外“杏花雨”我還有另一解答,即杏花紛紛揚揚飄落而下的場景,為什麼又說“沾衣欲溼”呢?將杏花比作雨的虛寫。三是“楊柳風”的表述。三月的風穿過樹林,輕輕柔柔的,吹在臉上卻並不寒冷。

詩歌有極強的現場感,讀來感覺已然身臨其境。但是詩歌僅僅是在表達一個人閒遊的心情嗎?或者說他僅僅是想表達一個人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嗎?我看未必,一個人能夠靜下心來在雨中欣賞風景,心境必然是放鬆而舒適的,心田也必然沒有負累和牽絆,正所謂清心寡慾,安然於人世間的得失以及現有的種種美好。人生最好的狀態不就是如此麼?志南老先生超脫於凡塵,能夠寫出這樣的詩也就不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