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人把軍官稱呼為“士官”?

哨兵小虎


非常專業的提問,這個問題涉及到了侵華日軍內部稱謂的名詞解釋,確實較為複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陸軍有個世界唯一的現象,即所有軍官無論中將還是少尉,全部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校名中的“士官”與我們漢語中的含義又有本質的區別。

(元帥陸軍大將畑俊六)

一般意義上,世界各國軍隊的“士官”泛指職業或專業軍士,比如軍士長、上士和中士等等,還沒有正兒八經的跨過“軍官”門檻,唯獨日本軍隊的稱謂比較奇葩,特別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亂。

日本軍隊稱軍銜為“階級”,其銜職系統成於明治維新期間,雖然軍隊建設仿自西洋軍制,但添加了自己的一套獨特“階級劃分”。在日語中士官就是“軍官”的意思,因此它的所有軍銜稱謂是圍繞“士官”兩個字進行的。

具體來說分為士官、準士官、下士官和“兵”四個層級,每個層級則對應特定的軍銜範圍。

(陸軍中將時期的東條英機)

1、士官。

日軍的“士官”階級包括軍銜列表裡的三等九級,即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和少尉。其中將軍三級為“敕任官”,說白了就是必須由天皇下達正式任命書的軍官,這是天皇保證對軍隊統率權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佐官三級和尉官三級為“奏任官”,意思是陸軍省直接可以任命,不過得上奏天皇走個程序,後者基本不聞不問。這就是陸軍省長官陸軍大臣(陸相)的最大權力所在,可以任免軍官。

在日軍內部,通常稱呼上述所有士官(軍官)為“將校”,哪怕只是個少尉也可以這麼稱謂,所以他們吃飯洗澡的地方一般叫作“將校食堂”和“將校浴池”,至於有沒有“將校茅廁”那就不得而知了。特別說明一點,日軍的“元帥”一級並非軍銜,而是大將級軍官名列“元帥府”之後的榮譽稱號,正式稱呼為“元帥陸軍大將”,比如二戰末期的兩個總軍的總司令杉山元和畑俊六,就是這麼個意思。



(二戰日軍大佐)

2、準士官。

單指日軍中的准尉軍銜,並且年齡限制在40歲以下(憲兵可延長到48歲),也就是說如果混到鬍子拉碴40歲了,還沒有能夠晉升到少尉的話,這個“準士官”就該退役或者轉為預備役了。准尉並非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生,而是在士兵骨幹中擇優逐漸提拔起來的,類似於中國軍隊的“提幹”。

3、下士官。

其實這才是世界大多數國家軍隊中士官的含義,日本軍隊“下士官”包括了曹長、軍曹、伍長三級軍銜,年齡上限40歲(憲兵45歲),在部隊中一般擔任的職務是:中隊司務長(准尉或曹長)、小隊副(曹長或軍曹)、分隊長(軍曹或伍長),也就是說,日軍的小隊長是“士官”的最底線,“下士官”無論如何是不可以擔任的。

當然,戰時如果軍官死的太多,下士官臨時代理一下小隊長是可以的。

(二戰日軍尉官)

4、兵。

日軍的“兵”分為四個等級,即兵長、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其中入伍半年以內的為二等兵(列兵),入伍一年後為一等兵,入伍一年半的為上等兵,時間再朝上仍然未能混成“下士官”的老兵,那就是兵長了。

1943年以後,日本軍隊又把“敕任官”中的大將改為“親任官”,必須由天皇親自任命和頒發證書,表明裕仁加強了對軍隊高級將領的控制;同時增加了“兵長”這一軍銜,所以我們經常看到網絡流傳的軍銜圖上,是沒有兵長級別的。按日軍“兵”的劃分,兵長為一等卒,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分別為二、三、四等卒。

搞這麼多等級的“卒”幹嘛呢?因為工資待遇不一樣,二等兵每個月才拿6塊錢,兵長可以拿到13塊錢。

(二戰日軍一等兵)

因此日本軍人如果想成為他們所謂的“士官”,就必須入讀陸軍士官學校,學制三年,畢業後可授少尉或者中尉軍銜;在部隊實習一段時間後,表現優異者經過推薦和考試可以進入“陸軍大學”深造,這是成為將軍的必經之路,否則的話,軍銜升到中佐基本就算到頭了。

而如果沒有陸士的學歷,頂天混到准尉拉倒,因為不是專業軍人出身。篇幅所限,抱歉不能一一展開介紹,但是網絡上一些所謂科普的文章,還是不夠準確的。

(注意時間)


度度狼gg


士官不是軍官,相當於軍士,也可以叫准尉


天明遙遙山海關


日本大都數軍官畢業於士官學校,這所學校是二戰日本一所有名的軍事學校,培養了很多二戰優秀的將領,中國近代史上晉系軍閥首腦閻錫山就是這所學校出來的。近代史上有許多中國優秀將領都有留洋經歷,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軍事簡評員


日本人在使用中國漢字上也有一個小聰明,比如縣反而是省的意思,就是為了和漢字不同,士官當然是軍官的意思了 是相同性質但級別相反


趙撿子


低級軍官是士官


手機用深喉


我不關心此事


東風壓倒西風CXY


日語翻譯過來就是這個意思,本身不是這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