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攻蜀國?

李振亞love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的時候積勞成疾,病逝在了五丈原。諸葛亮死後,蜀漢就進入了人才真空期,特別是在魏延和楊儀爭奪權力失敗後,蜀漢的軍事實力大大減損,在後來的十幾年裡面都沒能發動對曹魏的大規模進攻。讓人奇怪的是,諸葛亮去世之後司馬懿不僅沒有進攻蜀漢,而且在曹爽等人進攻蜀漢的時候,司馬懿採取了保守態度。那麼是什麼導致了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終身不伐蜀漢呢?

首先就是曹魏內部的原因,曹魏在諸葛亮死後進行了幾年的休養生息。對於曹魏來說,無論是人口,經濟還是軍事方面,都要比蜀漢強上幾倍。所以曹魏只需要穩定發展就能把蜀漢慢慢滅掉,並不需要太操之過急。這一時期的蜀漢雖然沒有人才,但是依靠著地理位置的優勢,依然還是很難攻克的。鍾會和鄧艾進攻蜀漢的時候,蜀漢的政治環境已經逼近滅亡,經濟也快要崩盤,因此才會一觸即潰。

曹爽不聽從司馬懿的話,導致進攻蜀漢的時候遭到了大敗。還有一點原因就是司馬懿一直沒有閒下來,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得以從漢中抽身,曹魏就開始了平定遼東的戰爭。進行了幾年的準備之後,曹魏收回了遼東地區的統治權。攻佔遼東對於曹魏來說意義重大,遼東沒有天然屏障的阻隔,攻佔的難度也比較低。一些人認為不攻佔蜀漢是司馬懿的權謀之術,這一點完全站不住腳。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前並不是朝廷的一把手,不能完全決策曹魏的軍事,曹爽西征蜀漢就可以看出來,司馬懿不同意的情況下曹爽還是可以去打。

司馬懿在曹芳繼位之後就做了虛職,軍權已經不在自己手裡面了,而且司馬懿本身也不想打。他勸說曹爽不要進攻蜀漢,從曹爽失敗來看,司馬懿並不是怕曹爽建功立業,而是善意的勸阻。縱觀司馬懿一生,對於蜀漢都有一種畏懼的感覺。司馬懿打別人的時候從來都是主動進攻,遇到了諸葛亮就只能龜縮在軍營裡面,甚至還被諸葛亮送女人的衣服作取笑,他都隱忍住了。在諸葛亮時期曹魏整個朝廷就一直保持著對蜀漢戰鬥力的畏懼,到了鄧艾和鍾會滅蜀的時候,曹魏方面還有很多反對的聲音。

司馬懿最有機會滅蜀的時候是在高平陵之變後,這時候的蜀漢已經不是諸葛亮時期的蜀漢了,政治經濟情況都比較差。如果這個時候司馬懿進攻蜀漢的話,還是有機會在有生之年消滅蜀漢的,不過這時候的司馬懿已經70多歲了,這個年齡的他根本沒有精力帶兵出征。自古以來權臣帶兵出征都是極大的忌諱,權臣一旦帶兵出征,那麼朝廷裡面很可能發生變故。司馬懿在穩定了曹魏的局勢之後,更多的是處理國內的反對勢力,打擊曹魏的曹氏宗親,給自己的兒子創造機會。控制住曹魏,這遠遠比進攻蜀漢的政治意義更大。

司馬懿在諸葛亮去世後沒有進攻蜀漢,蜀漢在司馬懿去世前也沒有主動進攻曹魏,雙方的這個默契一直到司馬懿去世後才被打破。


鄧海春


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時,蜀軍因為群龍無首,隨即撤退。同時,蜀軍還發生內訌,楊儀和魏延鬧了起來,魏延逃走,楊儀派馬岱追殺魏延。可以說,當時的蜀軍,處在十分危險的境地。這時候,如果司馬懿乘勢追擊,發動大軍碾壓蜀軍,蜀軍一定無法抵擋,說不定當時就把蜀國給滅了。

就算一時不能滅,憑魏軍的實力,只要此後連續不斷地發動進攻,在沒有諸葛亮這根主心骨的情況下,一定能夠打亂蜀軍,同時還可能引發蜀國內部動盪,這樣也很容易找到儘快滅亡蜀國的機會。

(司馬懿劇照)

可是為什麼,司馬懿卻在這時候撤軍了。而且此後一直到他去世的17年裡,他都沒有主動發動過對蜀國的戰爭。司馬懿這樣做,不是坐失良機嗎?

我認為,司馬懿卻之所以不進攻,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不願。

司馬懿其實並不願和蜀國打仗,之前之所以多次和蜀國打,都是因為諸葛亮挑戰,他被迫應對。但是在應對的過程中,他始終堅持以防守為主,絕不主動攻擊。以至於諸葛亮送他女人衣服,嘲笑他膽小,但他依然不為所動。

照理說,每個大臣都願意打仗,因為打仗就可以建功立業,就可以拜將封侯,這是古代人的共同夢想。為什麼司馬懿反而還堅持息事寧人,不求有功呢?

其實,這是因為司馬懿和古代將軍們的夢想不一樣。古代將軍們是為了建功立業,拜將封侯,封妻廕子。但是司馬懿的志向遠大,不僅僅是要封侯,而是要獲取天下。既然要獲取天下,就必須學會藏鋒。

當時司馬懿已經掌控了魏國的兵權,但是還遠遠沒到奪取曹魏江山,乃至奪取天下的時候。因此,當時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穩住,不讓皇帝曹叡起疑心。

如果一味地攻擊,曹叡勢必會懷疑他有大志向,說不定就會剪除他的兵權。

(曹叡劇照)

二、不能。

說他不能進攻蜀國,是曹叡在猜忌他。

由於司馬懿統兵多年,在軍中的威權越來越大,曹叡也就越來越猜忌他,怕他擁兵坐大,把自己的江山給奪去。

但曹叡又不得不把軍隊交給他,因為只有交給他,才能退敵,才能打勝仗。所以,曹叡對司馬懿的感情,就處在這樣複雜的矛盾中。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司馬懿和蜀軍保持一種均衡。只要司馬懿和蜀軍保持均衡,司馬懿就不可能做大。因此,當司馬懿多次試圖發動對魏國的進攻時,他都派人阻止司馬懿的行動。最後甚至派出大臣辛毗拿著杖節前往司馬懿營中。只要司馬懿想出兵,辛毗就拿著杖節站在大門口。

而司馬懿也相當配合,故意多次做出想出兵的樣子,等到辛毗出現,他立馬就取消行動。他這樣做,一方面表現出自己很聽曹叡的話,曹叡讓幹啥就幹啥;另一方面,又讓他在魏軍中保持了威信,不是自己不想打,是皇帝阻止,自己也是無可奈何啊。

正是因為曹叡阻止,所以司馬懿就算有心進攻,也是不能的。

(諸葛亮劇照)

三、不空。

在諸葛亮去世以後,司馬懿非常繁忙,他組織了征討遼東公孫淵的戰爭,又組織了阻擋孫權進攻的戰爭。

這些戰爭,都是曹叡派他去打的。曹叡之所以派他去,一是隻有他去,戰爭才能打贏。同時,打這些仗,司馬懿不會做大。

因為一直在打這些仗,所以司馬懿其實不空。

後來,曹叡去世,曹爽架空他,接著他發動高平陵之戰,奪取了曹魏的權力。更是忙得不亦樂乎。

四、不敢。

在他奪取了曹魏的實際政權後,為什麼還說他不敢發動大軍攻打蜀國呢?

因為他雖然奪取了權力,但政局不穩,國內有很多人不服,多次試圖把權力奪回來。王凌就搞過一次,想擁戴曹彪,廢了曹芳,同時把他給拿下來。在這種情況下,他當然不敢貿然出兵了。一旦出兵在外,沒有坐鎮朝堂,會發生什麼事,誰也說不清。

所以,一直到去世,司馬懿都不敢發動大軍打進蜀國。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是”五色土聊歷史”,我來回答:

常言說棋逢對手將遇良才,諸葛亮和司馬懿既是對手也是知音,他們的智慧謀略不相仲伯,只是風格各有不同,諸葛亮高調張揚,司馬懿低調內斂,諸葛亮和司馬懿就像手心和手背,只有互為存在,才能體現其價值,諸葛亮存在一天,司馬懿就可以在曹魏操盤一天,一旦諸葛亮不在了,司馬懿就會從蹺蹺板上掉下來,往往最能成就你的人,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敵人。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西蜀每次攻打曹魏,都希望雙方能速戰速決,而司馬懿都是採用以守代攻以逸待勞的策略;司馬懿知道西蜀勞師遠行,戰線拉的很長,後方的供給線必然也很長, 如果司馬懿待而不出和諸葛亮乾耗,採用一個”拖”字訣,對於西蜀的損耗是很大的;這時曹魏和西蜀看似無戰實則已戰,這是雙方將領的心裡戰,這是無戰之戰,是無戰勝有戰, 好似兩位大將在魏蜀之間下了一盤無子棋。



戰爭首先是對立雙方將領的智謀博弈,司馬懿採取這種策略,可以說是一舉兩得,首先他保存了自己的實力,其二消耗了西蜀的國力;使國力本來就不如曹魏的西蜀更加走向衰落,司馬懿 這是以時間換空間, 以無招勝有招,以不變應萬變。



諸葛亮屬陽,司馬懿屬陰,司馬懿是採用軟刀子殺人,不留一絲痕跡,無形中西蜀的氣血會被司馬懿的策略耗盡;這叫劍不在手中,而在心中,這無形的劍終將把 西蜀搞得七零八落,足見司馬懿的手段之高明;由此可見司馬懿這”忍”的能力有多大, 司馬懿深知只有能忍別人不能忍之事,方能成別人不能成之大業。

在朝堂之上,他是夾著尾巴做人,在戰場上,他也表現出懼怕對手的樣子,這些都充分表現出了,司馬懿是個演技派高手。

在諸葛亮去世以後,蜀國的實力更是大大下降,對曹魏已經不構成威脅,司馬懿也就不會把重心放在對付西蜀上, 反正西蜀早晚都要被曹魏拿下, 最終只是時間問題;而後 司馬懿又進行了幾場其它的戰役,都取得了勝利,這為司馬懿以後居廟堂之高,奠定了政治和軍事基礎。



後來司馬懿在輔佐曹芳十年之後,篡位代之, 曹魏的江山歸到了司馬氏手裡, 這時司馬懿,才終於挺起了腰桿,現出了他本來的面目;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朝堂之上,危機四伏,司馬氏的政權並不穩固,另外還有曹氏集團的人想要造反,司馬懿只能先解決內憂,處理完自家的事兒,而後才能處理外患, 但上帝沒有給司馬懿太多的時間,他處理完內憂之後,就去見馬克思了, 他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再去討伐西蜀了。



總觀司馬懿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蟄伏——在曹操和曹丕執政階段

第二階段立威——在曹叡執政階段

第三階段篡位——在曹芳執政階段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小夥伴我們下次再聊!


五色土聊歷史


先介紹一下司馬懿吧,司馬懿的祖先是司馬卯,戰國時候趙國大將,秦朝末年加入項羽的反秦大軍,被封為殷王,與章邯、英布、高祖劉邦並列。史書上評價他“少有奇節,聰明而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要說三國裡面誰最聰明,我認為是司馬懿。


諸葛亮很有謀略,但是司馬懿有格局,他知道曹魏之中,只有司馬懿可以剋制諸葛亮,沒有了諸葛亮,司馬懿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魏國的實力遠遠大於蜀國,就是不用計謀,死磕的話,蜀國也會很快滅亡。但是司馬懿時而不時的製造機會,然後在命懸一線的情況下一一化解。他與其誇諸葛亮,不如說是在鼓勵諸葛亮,讓他不斷的進攻魏國,保持存在感,讓自己更有價值。

他和諸葛亮既是對手,又是知音,特別是在空城計那一出,諸葛亮擺的空城計,司馬懿知道城裡沒人,但是聽到諸葛亮彈的曲子是《高山流水》之後,心領神會,大叫一聲“有埋伏”,雙腿一夾馬肚子,跑出去了四十里路,摸著腦袋說“我的頭還在啊!”就因為這件事,魏明帝曹叡在時,有人彈劾司馬懿,說是他故意放走了諸葛亮,司馬懿大口否認,磕頭如搗蒜,這才躲過一劫。



再插一句,《高山流水》講的是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伯牙是晉國人,善於彈琴,有一次奉晉君之命出使楚國,經過漢江,遇上了暴雨,伯牙在岸邊的小山上躲雨,雨停之後,景色秀美,伯牙大喜,席地而坐,彈了一首曲子。彈著彈著,伯牙發現身邊多了一個人,一位砍柴的人,難道你也懂音律?那人說,你彈的是孔子讚揚自貢的事,可惜只彈到第四句就停止了。真是高人啊,知音啊,於是兩人在江邊拜為幹兄弟,相約來年在此相聚,與他結拜的人就是楚國人鍾子期。

第二年,伯牙來到了江邊,不見子期,正好有一位老人在江邊,一問,才知道,他就是子期的老爹,老人說,子期然重病死了,埋在了江邊,臨終說,只有在這裡才能聽到你的琴聲。伯牙劇痛,來到子期墳前,彈玩《高山流水》後,把琴摔碎,從此不在彈琴,真是“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扯遠了,話又說回來。諸葛亮從公元228年春天開始,直到234年秋天,七年五次北伐長安,無功而返,最後病死五丈原。這時候,司馬懿向魏明帝請纓,一舉滅了蜀國。魏明帝曹叡也不是庸才,他沒有允許司馬懿伐蜀。有兩個原因:


一、蜀國此時元氣大傷、人才匱乏,國力衰落,已經無力對魏國造成威脅。

二,司馬懿再度掌權,滅蜀之後,會不會攜大軍反叛?萬一反叛?誰能抵擋?經過這一次試探,司馬懿明白,自曹操開始,直到曹叡,曹家對他的猜疑始終沒有解除,還得繼續藏著尾巴做人。

司馬懿之所以沒有伐蜀,一是蜀國已經構不成威脅;二是曹叡不允許;三是司馬懿年齡大了,需要用餘下的時間滅亡曹魏,奪取天下,不能再等了。

公元237年,遼東公孫淵反叛,司馬懿攻遼,238年平遼。239年曹叡病故,把曹芳託付給了司馬懿和曹爽。司馬懿又蟄伏了十年。公元249年發動高平陵政變,殺了曹爽,奪權成功。251年,撲滅王陵叛亂,年內病逝。後來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國,三國歸晉終於完成。

司馬懿就是個老狐狸,能忍,能藏,能熬。


品讀春秋001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之所以終身不攻打蜀國肯定不是因為愛和兔死狐悲。我認為司馬懿之所以不攻打蜀國的真正原因有三個,下面讓我給大家詳細分析一下。


第一個原因:魏明帝怕司馬懿做大,不讓司馬懿攻蜀。史書記載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想要一鼓作氣攻打下蜀國,但是卻被魏明帝給叫了回來。魏明帝為何會叫停司馬懿的計劃,因為魏明帝知道諸葛亮死後,蜀國人心不穩,司馬懿很可能一舉拿下蜀國,他怕司馬懿在拿到滅國戰爭勝利的功勞後做大,脫離了他的掌控。


第二個原因,司馬懿怕被鳥盡弓藏。司馬懿在之後一直沒有機會帶兵攻打過蜀國,這裡面有魏明帝提防他的原因,也有他自己本身就不想帶兵攻打蜀國的原因,通過魏明帝之前叫停他的動作上,司馬懿看出了魏明帝對他的不信任,所以他要做的是蟄伏,而不是跳出來消滅蜀國,然後再被卸磨殺驢、鳥盡弓藏。


第三個原因,司馬懿忙著在朝中爭權,抱著攘外需先安內的想法。司馬懿在後三國時期一直在韜光養晦,開始重視家族在大魏的利益,沒有曹操之後,司馬懿敢漏出一些自己的野心,也敢在朝中爭權奪利了,所以司馬懿對蜀國的事情也不是那麼上心了,也不會主動提出攻打蜀國,因為帶兵出去就代表著遠離朝堂。


以上三點就是我對司馬懿為何在諸葛亮死後,再也沒有帶兵攻打過蜀國的原因分析。如果各位認為哪裡有不妥之處,或者不全面的地方,歡迎到留言區留言補充,謝謝!我是歷史白話君,關注我,觀看更多歷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歷史白話君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關係很微妙,二人都是三國時期的翹楚,都是治世之能臣,雖然各為其主,但在筆者看來二人有種惺惺相惜之情。



我們知道諸葛亮是在公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的,而司馬懿則是在諸葛亮死後十七年才去世的,在這近二十年的漫長時間裡,司馬懿沒有領兵進攻蜀地,到底是為何呢?


司馬懿不進攻蜀地b可不是所謂的英雄惜英雄,而是因為司馬懿的內部問題沒有解決,他根本無暇進攻蜀地。具體怎麼回事呢?

當時魏遼東太守公孫淵起兵叛亂,魏明帝就派司馬懿去平定叛亂,後來平定叛亂司馬就開始和曹氏爭奪魏的統治權,尤其是曹睿死後是兩個家族爭鬥的爆發點,等司馬懿真正大權在握的時候自己也已經老了,他在251年病逝,此時也是剛剛平定曹氏舊部王凌的叛亂。


可見不是司馬懿不想進攻蜀國,是實在沒時間。況且蜀國實力也不弱,雖然沒有諸葛亮這種能臣,姜維等也絕不是等閒之輩。

所以綜上所述,司馬懿不進攻蜀地的原因並不是想象的那樣簡單,而是多重因素影響,望採納,謝謝!


好玩兒的歷史小段子


(演司馬懿最好的,是這位魏老師)

首先我們看,諸葛亮去世是在234年,司馬懿緊接著就幹嘛去了?出兵遼東,搞定公孫家的叛亂——數十年來困擾曹魏的遼東問題終於徹底解決。

打完遼東打哪呢?實際上曹魏還是打算讓他鎮守關中,但此時又發生了突發性事件:詔書召他火速回京,三日之間,詔書五至。魏明帝手書說:“間側息望到,到便直排閣入,視吾面”。

什麼情況?皇帝病危了!司馬懿一見詔書此語,大驚,乘追鋒車晝夜兼行,四百多里,一夜而至京城。魏明帝拉著他的手,目視太子齊王,說了一句話:“以後事相托。死乃復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所復恨矣。”

(倪版稍遜,但也還可以)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司馬懿幾乎成了諸葛亮的翻版,要像諸葛亮輔佐阿斗那樣輔佐曹芳了,可事實沒有給他這個機會,隨後曹爽就開始排擠司馬懿,讓他做太傅,效仿西漢丞相蕭何那樣,入殿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實際上就是一種退休狀態。

但即便如此,司馬懿還是主持了曹魏與東吳的一場戰事,那就是孫權的四路攻魏,但這一次東吳大將陸遜並非參與,出動的只是諸葛瑾父子與朱然這些二流將領,所以被司馬懿輕鬆擊退。稍後吳國派諸葛恪屯駐宛城,也被他擊退(就是此時,鄧艾脫穎而出)。

隨後,便發生了曹爽事件,最終是司馬懿勝利奪權,曹魏進入漫長的司馬時代。

那麼,在奪權之後,司馬懿為何還是不攻打蜀漢?答案很簡單,因為要消滅反對他的人。王凌便是其中一個,藉著滅王凌的勢,他又逼楚王曹彪自盡,並趁機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鄴城,命有司監察,不准他們互相交結往來——從這些動作可以看出:司馬懿根本就不會做曹魏的諸葛亮,後來司馬師、司馬昭的所為,完全就是老爹的作風。

殺了所有反對派之後,司馬懿是不是就該攻打蜀漢了呢?不,這時候老天便來收他了——你若真心輔魏,多活幾年無妨,既然無心,就收了吧!

(吳版,可能是最賺錢的司馬懿,但也是最無司馬味的司馬懿,純是一個新時代的產物)

於是司馬懿,卒!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其實說終生不攻蜀國,這個終生其實並沒有多長時間,首先要從司馬懿掌軍權開始算,曹丕生前對司馬懿有所防範,所以終曹丕之世司馬懿都無軍權,一直在後方做著足兵足食的工作。

這一年(226年)司馬懿47歲。有軍權後第一件事就是打退了試圖在曹丕死亡動亂期渾水摸魚的孫權的進攻。

第二年(227年),孟達就反了,司馬懿先斬後奏8日抵達新城,16天擒殺孟達,說明司馬懿閃電戰還是很厲害的,而且敢於冒險,如果換成一生求穩的諸葛丞相未必敢這麼幹,雖然也有這個能力。然後司馬懿就和魏明帝曹叡制定了以夏口為突破點的伐吳計劃,但是因為曹休中了周魴詐降計大亂了計劃而泡湯。

此時的司馬懿還是一心忠於魏的。

然後曹叡就暫時不放司馬懿出征了,心裡有點忌諱。所以諸葛前兩次北伐的時候,司馬懿並不在前線,諸葛亮都是打一下搶點人口,因為沒糧食就撤退。給魏國的困擾也相當大。這兩年是226年到228年。

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司馬懿跟諸葛亮首次正面對峙,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諸葛亮去世的234年。

曹叡更加猜忌司馬懿,估計也就是在此時司馬懿內心開始了變化,總是這樣被猜忌總不是辦法,唯一能讓自己保命的辦法就是手裡有軍權,槍桿子裡出政權,有軍權在手才能自保,但是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就沒有了繼續保留軍權的理由,閒了2年。或許就是天命使然,遼東的公孫淵偏偏此時對大魏不遜,還自立燕王,除了司馬懿魏國無人可用,所以司馬懿重掌軍權,2年滅了公孫淵。原本是命令司馬懿去繼續鎮守關中的,但是曹叡突然不行了,只好火速召司馬懿回來託孤。

到此時司馬懿應該已經有了覬覦神器之心了。但是曹魏的實力依然龐大,司馬懿被曹爽架空也無可奈何,直到高平陵之變,司馬懿終於像之前的董卓、曹操一樣了。此時已經是249年,司馬懿70歲。

然後花了2年安定魏國內部,平定王凌之亂。

從上面的經歷就可以看到,司馬懿並非一直不願意進攻蜀漢,而是從來就沒有機會。君主的猜忌、同僚的排擠明爭暗鬥終司馬懿一生也再無機會進攻蜀漢。


胡侃解密三國


周瑜臨死前對天悲愴,蒼天既已生周瑜,塵世何須出孔明。周瑜死了,孔明照樣活得有滋有味的。這就不說這對冤家對頭了,他們就是棋逢對手,英豪慼慼。離開一方,另一方就被呼叫轉移了。再往遠點,蘇秦張儀,一個要合,一個要離,鬧得不可開交,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能白拿老闆的工資,奔忙著才不致於閒著,讓老闆覺得沒事幹。他們究盡對哪家有貢獻,誰都弄不清楚。但他們活著就要離要合。否則沒必要存在。


孔明六出祁山,倒底是為了什麼?兩個字——避禍。豈不聞重耳在外安全,申生在內危亡。司馬懿出征對付孔明,也是出於同樣的理由。這種生存狀態,就是在對立統一的矛盾之中。孔明在蜀國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地。少有在成都。這是他的生存狀態。司馬懿在魏國中前期的日子不好過,因為他還沒有孔明的權勢,他處在曹魏政權的夾縫中舉步為艱。是諸葛亮的挑事,給了司馬懿的機會。孔明不來攻,司馬懿就不會去守。


這兩個人都是在"避禍",至於避什麼禍,大家都明白,他們上頭還有兩個相對在垂拱的皇帝在看著,不小心會得禍的。孔明那麼利害,尚且被後主無故召來,查來查去,居然是黃皓乾的事。這有點駭人。司馬懿在曹魏之下,也是起起落落,不去對付孔明擾邊,幾乎都是閒在家中。

孔明一死,姜維上來,姜維不是司馬懿的對手。司馬懿找個大將就可應付姜維。司馬懿看到這點,就從外任轉內需了。他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內部去窺伺曹魏的空檔,找到正當理由,掀開曹爽這塊大石頭。他讓長大的兒子司馬師兄弟去應付姜維。這才是司馬懿不去攻蜀的原因。


劉一千五


因為司馬懿是虎狼之臣,除了曹操外,曹操的後人駕馭不了他。

所以只有諸葛亮在,蜀國不斷的伐魏,無人能抵禦諸葛亮時,司馬懿才會被啟用,平時朝中都是在防著和壓制司馬懿。

所以,演義裡,諸葛亮一死,實際蜀國對魏國的威脅就沒了,雖然蜀國還有後繼者不斷鬧騰,但在魏國當權者看來,不過是小打小鬧、無關痛癢,換司馬懿以外的別人也能應付。而且失去荊州後的蜀國國力太弱,哪怕魏國不打蜀國,只要休養生息一段時間,魏國的國力優勢(人口、人才、錢、糧、軍械、兵源等等等)就會越來越大。到了兩國國力差距過大時,蜀國不難攻破。

所以,此時攻蜀雖然有機可乘。但更應該防備的是司馬懿借滅蜀的過程,功勞過大、在軍中樹立威信,同時手握重兵,對曹魏的當權者造成威脅。所以諸葛亮一死,司馬懿立刻就被曹魏當權者防備,沒找個藉口弄死他就不錯。

因此,司馬懿主張趁機伐蜀國的想法被曹魏當權者否決後。司馬懿也識相,繼續偷偷積攢力量,伺機待發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