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詩詞的平仄?

大峰上雨


平仄就這麼簡單,一個小時教會你學會寫格律詩

古詩詞的平仄在古代時很講究的,如果想系統地學,大家儘可到網上文庫裡搜一些詳盡的資料看看。但是即使你時間比較充裕,估計也得耗費半個月以上時間才能學個八九不離十。別怕,還真有一個多小時就能入門的學習法呢!下面來我來教你。但你學之前一定要弄明白,我的回答,是我自己的捉摸出來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是從網上覆制粘貼而來的。當然也不會講一些大家聽不懂的專業術語出來。

弄清詩詞的格式,得了解下古詩分為幾種格體,現在看來也無非是兩種體,一種是古體,一種近體(格律)。我們一般講的平仄,都是就格律體而言。

古體比較好學,只要知道有像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這幾種常用的模式就行。寫作時自由靈活,只要字數上規範,句末押韻就不錯了。需要說明的是寫古體詩再自由,它的句子也能是以雙數存在的,比如四句、六句、八句、十句……而不會以單數存在。比如孟浩然的《春曉》

這裡為了讓初學者能夠覺得簡單明瞭,只以新韻來講解詩詞的平仄,因古韻雖然以平水韻而作了詳細的分解,無非對一些入聲仄聲字強化記在腦子裡就行了,(你想記住的話以後可以慢慢來,這裡不提入聲字的事了。)其它的基本跟新韻是大同小異的。

什麼是新韻,通俗地講,就是按小學課本漢語拼音方案裡的四個聲調來區分,這個應該是人人都會的。在四個聲調中,一、二聲為平聲,三、四聲為仄聲。有了這個概念就可以寫五言絕句了。

上面說了古體詩是不講究平仄對仗的,所以重點講下格律體是怎麼寫成的,一般格律體寫作以五言與七言為主,其它的格體也都是參照兩這格種體而來。格律體中又分為絕句和律式,絕句是四句,律式為八句以上(七律為標準的八句,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這裡並不需要知道那麼多,就不講排律了。)五言與七言又是以五言為基調拼湊出來的。通俗講,我們得先從五言絕句起頭學起,直接學七律?你以為你神童啊!

五言絕句格律的平仄有四個標準化模式,只要學會了這四個基本公式,以後寫七律,寫排律,反正不管什麼律,都易如反掌。但前提是一定把這四個公式弄通了。

第一個公式:平起仄收:,

(出)平平/平仄/仄

(對)仄仄/仄平/平(韻)

(出)仄仄/平平/仄(粘句)

(對)平平/仄仄/平(韻)

例句

(出) 離離/原上/草

(對) 一歲/一枯/榮(韻)(在格律中“一”可平可仄。在此為仄聲)

(出) 野火/燒(不)/盡 (粘句)(“不”在此處為拗句,拗句在這裡不作重點。可忽略)

(對) 春風/(吹)又/生(韻)(“又”為救拗,瞭解一下就行)

第二個公式: 平起平收

(出)平平/仄仄/平(韻)

(對)仄仄/仄平/平(韻)

(出)仄仄/平平/仄(粘句)

(對)平平/仄仄/平(韻)

例句

出:何年/顧虎/頭(韻)

對:滿壁/畫滄/州(韻)

出:赤日/石林/氣(粘句)

對:青天/江海/流(韻)

第三個公式:仄起仄收

(出)仄仄/平平/仄

(對)平平/仄仄/平(韻)

(出)平平/平仄/仄(粘句)

(對)仄仄/仄平/平(韻)

例句

出:白日/依山/盡

對:黃河/入海/流(韻)

出:(欲)窮/千里/目(粘句)

對:更上/一層/樓(韻)

第四個公式:仄起平收

(出)仄仄/仄平/平(韻)

(對)平平/仄仄/平(韻)

(出)平平/平仄/仄(粘句)

(對)仄仄/仄平/平(韻)

例句

出:(明)月/出(入聲)天/山(韻)

對:蒼茫/雲海/間(韻)

出:長風/幾萬/裡(粘句)

對:吹度/玉門/關(韻)

注意事項:

1、每句中兩字為一小節,最後一個字為一小節,整句為三個小節。

2、每兩句為一聯,前句為出句,後句為對句。

3、第一聯的末句與第二聯的首句為粘句,就是說,第一聯末句第一小節與第二聯首句第一小節平仄是相同的。不管絕句也好,律詩也罷,都是一粘到底,有多少聯就粘多少聯。

4、第一句為仄收的,一般在第二句末起韻;第一句為平收的,一般在第一句末起韻。格律詩裡一般都是以平為韻,但也有例外,以仄起韻,一韻到底的。

5、每句第一個字可平可仄(以實際情況需要而定,在七律中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一說,但為了讓初學者學會最簡單的寫法,這裡就不講了)。

6、寫格律詩大忌:切忌末尾三連仄、三連平,出現這種情況都是病句。

以上跟大家講了五言格律的基本用法,以這個作為擴展,七言律詩寫起來就簡單明瞭了,直接在四個句式的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詞,就是七言律詩的寫法了。具體格式如下:

第一個公式:仄起仄收:,

(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對)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出)平平/仄仄/平平/仄(粘句)

(對)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例 句

出:劍外/忽傳/收薊/北

對:初聞/涕淚/滿衣/裳(韻)  

出:卻看/妻子/愁何/在(粘句)

對:漫卷/詩書/喜欲/狂(韻 )

第二個公式: 仄起平收

(出)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對)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出)平平/仄仄/平平/仄(粘句)

(對)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例句

出:莫笑/農家/臘酒/渾(韻)

對:豐年/留客/足雞/豚(韻)  

出:山重/水復/疑無/路(粘)

對:柳暗/花明/又一/村(韻)

第三個公式:平起仄收

(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對)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出)仄仄/平平/平仄/仄(粘句)

(對)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例句

出:舍南/舍北/皆春/水,

對:但見/群鷗/日日/來。(韻) 

出:花徑/不曾/緣客/掃,(粘句)

對:蓬門/今始/為君/開。(韻) 

第四個公式:平起平收

(出)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對)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出)仄仄/平平/平仄/仄(粘句)

(對)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例句

出:黃河/遠上/白雲/間(韻)

對:一片/孤城/萬仞/山(韻 )

出:羌笛/何須/怨楊/柳(粘句)

對:春風/不度/玉門/關(韻)

這下好了,有了以上的模板和例句,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呢?

學會了詩的寫法,寫詞也不會太難了,因為儘管詞是長短句,但不管幾言的句子,也都是按兩字一節來劃分音節的,具體的詞牌有具體的填法。

如果網友嫌這個平仄來平仄去的麻煩,也可以不看這些羅裡羅嗦的玩藝兒,直接寫古體去。寫出詩意、境界來,也是好的。但平仄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學會了藝不壓身啊!

當然了,在這個基礎上把絕句寫好了,再寫律詩只是把句子續寫下去就成了,一點也不復雜。只是七律詩要在第二聯與第三聯講究對仗,排律跟七律大同小異,除了首聯也尾聯,一律對仗到底。想必“對仗”大家都會用的。那麼限於篇幅就不再囉嗦了。 筆者以後有興趣也會寫點有關平水韻、入聲與救拗的東西奉獻出來,與大家共勉。


浪子文齋


問題:什麼是詩詞的平仄?

詩詞的平仄大家都在說,為什麼要講究“平仄”呢?

前言

作詩詞必須明白什麼是平仄,但是所有的古人寫詩詞都考慮平仄嗎?這個問題很簡單可是未必人人都知道。

一、截止到魏晉時期,並沒有平仄的概念。

詩詞都是韻文,最早都是歌詞,早先的歌者雖然沒有四聲和平仄的概念,但是他們一定會考慮音韻的優美。

不過很早以前的春秋時期,咱們的老祖宗就開始研究“宮商角徵羽”。 這五音是中國古樂基本音階。

二、平仄的出現,平仄與宮、商、角、徵、羽”的關係

在南北朝齊朝永明時期,以“竟陵八友”為代表的沈約等永明體詩人開始注意四聲:平上去入。其中平就是平聲,上去入就是仄聲。平聲類似於今天的一聲和二聲:媽麻;上聲類似於三聲馬;去聲類似於四聲罵;入聲麻煩些:叔、急、法、月,1234聲都有。

以氣類相推,文用宮商,平上去入為四聲,世呼為永明體。《南齊書》

唐朝人有書專門特意記錄了“宮、商、角、徵、羽”五個音與“平上去入”四聲的關係:

宮商為平聲,徵為上聲,羽為去聲,角為入聲“(《文鏡秘府論》引元兢語)

三、並不是所有的詩一定講究平仄

四聲與平仄是南北朝齊梁時期才出現的理論,也就是說:齊梁以前沒有什麼平仄,當然寫詩也不考慮平仄。

在四聲平仄出現以前都是古體詩。隨著幾代詩人的不斷探討,在初唐時期近體詩(格律詩)開始有了明確的規則,四種平仄相間的基本句式,按照對仗、黏連規則組合成了四種詩體。

格律詩在唐高宗時期被納入了科舉考試,舉子們作詩時“平仄”有問題就出局了,當然是絕對不能有半點馬虎的。

不過即使是在唐朝,也不是所有的詩都要考慮平仄,很多詩人喜歡寫不講究格律的古體詩,這類詩體只需要注意韻腳的平仄,其他的字都不需要注意。

例如李白《靜夜思》就是一首不用遵守格律平仄的古體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而李白的《送友人》就是考慮平仄的格律詩: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結束語

格律詩講究平仄,古體詩除了押韻外不講究平仄,今天我們作詩也同樣如此,選擇詩體是自由的,作格律詩和填詞就要遵守平仄,作古體詩就不要遵守平仄。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隨著董卿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越來越多的國人因此狂熱的喜歡上了古典詩詞。



更有許多人,加入了學習詩詞創作的隊伍中。其實,只要願意嘗試,你也可以寫出符合平仄及押韻的格律詩。當然,至於詩詞的意境問題,則非短時間內能提高的,這關乎文化底蘊,還是慢慢的修煉吧。


那說了這麼多,什麼是詩詞的平仄呢?


首先,咱們從漢字的拼音講起。在我們的普通話中,發音有四個聲調,即第一、二、三、四聲。

套到平仄上來講,平聲包括第一和第二聲,即為陰平和陽平;第三、四聲則為仄聲,其中第三聲為上聲,第四聲是去聲。


如此一說,各位看官是否會啞然失笑了。我一直以為平仄是相當高深的問題,原來就這麼簡單呀。



且慢,當然不止這些了。畢竟幾千年前的古人跟咱們現代人的發音還是有區別的。除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以外,古時候在仄聲裡,還包括一個入聲。


目前,入聲字在普通話的演變過程中已基本消失。舉個例子,“一”在現代讀音中該是第一聲吧,但在古人那裡,卻屬於入聲字,也就是“仄聲”。


除了入聲字以外,有些字的讀音今音和古音也是有區別的,在現代漢語拼音裡被認為是平聲的,在古代卻也可能是仄聲,反之亦然。


簡言之,區別平仄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康熙字典》上有一首歌訣,即說明四聲的讀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那說到這裡,各位可能要抓狂了,看起來好複雜的樣子,那我怎麼分辨字的平仄呢?這個問題不用擔心,有專門查平仄的神器,如搜韻網站等。


咱們作格律詩,要按照平水韻表來押韻;填詞,則按詞林正韻表。


下面有書君獻醜以一首習作《七絕.詠梅》來分析下平仄:


群芳落盡始登臺,(平平仄仄仄平平)

雪壓風欺兀自開。(仄仄平平仄仄平)

淡雅清新香暗送,(仄仄平平平仄仄)

冰心一片待春來。(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是絕句創作四種格式中的一種。其中的“壓”、“一”都屬於入聲。


最後,簡單的介紹下詩創作的格式:

五言絕句基本款就是:


仄仄平平仄(1)句

平平仄仄平(2)句

平平平仄仄(3)句

仄仄仄平平(4)句


這就相當於數學的公式,是必須死記硬背的。


記住了基本款,變化款也就簡單多了。它的變化款有三種,即句式排列為:3412,2412,4234句。碰到句子末字為平聲的必須押韻。


至於七言詩,在五言基礎上每句首前加兩字,這兩字與句首的字相反既可,如平平前面加仄仄兩字即可。還有每句的1、3、5字可不必遵守平仄規則。


再擴展到律詩,當然,也包括五律和七律。它的基本款即按12341234排序。變化款也有三種:34123412,42341234,24123412。


如此解釋,不知您看懂了沒有?


總而言之,一首詩因為有了平仄交替,才會產生抑揚頓挫的節奏感和韻律感。相信有書君,詩詞創作入門並不難,只要想學,你眼中的“舊時王謝堂前燕”也能“飛入尋常百姓家”呢。怎麼樣,一起玩起來吧!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謝謝題主的提問。關於這個問題,有幾位答友說的已經很細緻了,不過難免有些千篇一律或者拖沓。答友說過的內容不再重複,作為一名詩詞愛好者,試著說一下自己的不同理解。

首先,簡單的說,關於詩詞的平仄與現代漢語的關係,可以理解為“一聲二聲為平聲,三聲四聲為仄聲”。這種說法的確不夠嚴謹,但基本上是正確的。這已經是關於詩詞平仄最直接的通俗理解了。

具體的說,“平”是指平聲,包括陰平和陽平兩種,分別對應現代漢語的一聲和二聲。而“仄”是指非平聲,包括上聲和去聲,分別對應現代漢語的三省和四聲。除此之外,仄還包括“入聲”。

需要注意的是,近體詩是古人所作,而古人的音韻系統與現代漢語存在較大差別,切勿一味用現代漢語的四聲去套用古代漢語的四聲。

關於詩詞的平仄,最機械的方法是背記《漢字古仄今平表》或《入聲字表》,這兩個表在網上很容易找到。另外,瞭解詩詞平仄更多專業知識,推薦閱讀王力所著的《詩詞格律》。

希望能對題主有所幫助。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喜歡獨立思考,遠離人云亦云,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然後介紹一下平水韻。平水韻也分四聲,其實是五聲,即平上去入。而平又分陰平陽平。二者不可混淆。上去入三聲都屬於仄聲。這類的東西百度都能查到。一諾也不囉嗦了。

而填詞則大多數用詞林正韻,這個算是被絕大多數認可的一部韻書。是在平水韻的基礎上合唐宋詞總結編纂的。這裡的東西百度也能查到。

這裡一諾說一幾個鮮為人知的東西吧,在宋詞產生的年代,曲也已經產生了。只不過那時候北方屬於邊陲地區,並沒有像唐詩宋詞一樣成為主流文化。而隨著元代的誕生,才把曲搬上了歷史舞臺。在宋詞的年代北方人也有自己的韻,後來被人編纂成中原原韻,從此誕生了一種說法,詞林正韻是南韻,中原原韻是北韻。由於在宋代以後詩詞分了各個派別,像什麼,西昆,常州,浙西等等,這些派別都在南方,至使中原原韻沒能流傳開來,到今天我們都在遵從詞林正韻的韻部。

在明代洪武年間,曾經有過一次終合南北二韻的壯舉。編纂了洪武大韻。這是歷史唯一一次終合南北韻部的行為。這幾部韻書雖有不同,但是大多數還是相同的。

在唐代以前韻書比較少,在隋朝以前詩韻有206韻,這也是最細緻的一次劃分。後來經過幾次更改,成了平水韻。

如果在往前說漢代用的是漢韻。漢韻在唐宋韻時就已經散失了,具一諾所瞭解的情況唐代各大詩人中,杜甫可能是唯一一個讀過漢韻的人。

韻書大抵有這麼一些。還有需要補充一下的是,平仄是不是一個絕對的情況,很多字是需要結合前面和後面的讀音來確定他的平仄讀聲。舉幾個例子,十字,在很多情況下是仄聲,但是在,紅欄三百九十橋這句話裡讀平聲。不字,在絕大多數情況屬於仄聲,但是放在句尾時則是平聲。還有,望,忘,教,彌,聽等等雖然說是可平可仄。但是絕不是亂用。

平仄講清楚的話,恐怕是幾百一千字能講的東西。有機會時一節一節慢說。

我是一諾致力於詩詞評論與創作,喜歡一諾文字請留言關注。


和風小築主人一諾


區分平仄是寫詩比較簡單的入門知識,但古代和現代的平仄有所區別,因此我們瞭解這方面的知識之後,對寫詩選平水韻還是新韻會有一個清楚的認知。


什麼是平仄

所謂平仄,其實指的是平、上(讀“賞”音)、去、入四聲,除了平聲,其餘統稱仄聲。每個聲調都分有陰陽。

平仄的原理

平仄的由來,其實是根據字的發音決定的。明代釋真空和尚作了一首平仄歌有很好的詮釋。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古代的韻書正是根據官話發音制訂的,通俗一點講,古人識別平仄就跟說話一樣簡單。



普通話的平仄

隨著南北方語言的融合,入聲逐漸消失了,只有少數方言保留下來。現在的漢語已經沒有入聲,我們如今說的漢語拼音四聲跟古代四聲是不同的。

現代漢語的平仄是這樣區分的:

一聲:陰平;

二聲:陽平;

三聲:上;

四聲:去。

簡單來說,在普通話中,一二聲就是平聲,三四聲就是仄聲。

平仄的作用

寫詩之所以要分平仄,是為了格律或押韻。舉個例子: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唐·劉長卿

這句詩在古代的格律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用普通話來讀,白、屋兩字都是平聲,那就出律了。

平水韻對應的是古代漢語,新韻對應的是現代普通話,於是這就涉及到一個,寫詩用古韻還是新韻的問題。



寫詩如何選韻

這點其實不用糾結,不管選什麼韻,其最終目的都是用來讀的。前面我也說到,如今有少數方言保留了入聲,比如粵語,吳話,潮汕話等,用這類語言去讀古詩都是符合格律的,那麼用平水韻最為適合。

而現在有些人雖然用平水韻寫詩,但是隻會用普通話讀,這樣是領略不到格律之美感的,已經違背了格律的初衷。



簡單來說,怎麼讀的就用什麼韻寫,沒有高低之分。


詩詞補習班


詩詞的平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詩詞用平仄聲調進行搭配起來的格律,在吟誦時,抑揚頓挫很有節湊感,象是在打鼓點一樣,咚咚嚓嚓咚咚嚓,彭彭起起起彭彭。


古人唸詩詞會搖頭晃腦,就是平仄在起的作用。如果平仄錯亂了我想古人唸詩詞時這腦袋就擺不起來,或者會把頭頸椎扭傷,節湊感全無。所以即然稱是詩詞,有必要踏點平仄。起碼讀起順口一些,不會咚咚咚咚嚓嚓嚓,這樣毫無節湊感。

我說這些話有人肯定會反問我,你不是說百花齊放,現代體,梨花體都可以一起綻放嗎?怎麼又當起了”衛道士“來?朋友,一個對聯人,詩人,僅會些梨花體,現代體,而不會平仄,不會押韻,不懂古詩、不懂新韻,能算有文化嗎?



其實按新韻規定,普通話拼音的一、二聲為平聲,而三、四聲為仄聲,只要拼音過關,還是很好學的,我希望大家都學起來,爭做一個全面發展的聯人詩人。


老蛇正宗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詩詞歌賦也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當中,尤其是綜藝節目“詩詞大會”,更是為唐詩宋詞的發揚光大推波助瀾。人們欣賞詩詞,傳送詩詞自然是件好事,可要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未免被人嘲笑。

有書君曾經接到書友的私信,問能不能講解一下詩詞中有關平仄的內容。礙於時間的關係,有書君當時只是簡單介紹了一下,不夠系統,今天在這裡詳細說一說。

所謂的“平仄”指的是詩詞中的聲調。在古代漢語中,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只不過在我們當代的普通話中,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我們首先來說一下五言的平仄。五言的平仄其實只有簡單的兩個基本形式,其餘的不過是在基礎上有些許的變化罷了。第一種是仄起式,典型的代表是杜甫的名作《春望》,原文如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掻更短,渾欲不勝簪。

而平仄公式化的表達就是這樣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在這一格式上衍生出了另一式,其變化只是將首句改為仄仄仄平平,其他的並無變化。

我們要說的,五言平仄的第二種格式是平起式,我們用唐代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舉例說明。首先我們先看看這首詩的原句: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蓬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用平仄表達出來的是這樣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可能對有些書友來說這些比較難理解,但是要是仔細將上述的例子和格式對照起來揣摩,有書君相信大家可以的。說完五言,那我們再來說說七律。如果你能理解五言的話,那麼你也會懂得七律的。因為七律是五言的擴展,而擴展的辦法也比較簡單,就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個兩字的頭,仄上加平,平上加仄。這樣說呢,不夠具體形象,那我們先來看一看怎麼回事。

  

先來說一說平仄腳。在五言當中,平仄腳是仄起仄收,是這樣的:仄仄平平仄;而七律是平起仄收,是這樣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細心的書友可能已經發現了,這兩者的相同之處。沒錯,七律只是在五言的前面加了兩個字的頭,剩下的都一樣。

只要看出這一點,其他的就很好理解了。那我們再來看看仄平腳。五言是平起平收,是這樣的:平平仄仄平;而七言是仄起平收,只這樣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他的如仄仄腳、平平腳也是同樣的道理。都是在五言的上面加一個兩字的頭,仄上加平,平上加仄。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個類型,這四個類型也可以構成兩聯, 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這兩聯的平仄錯綜變化,可以換成七律的四種格式。其實也是隻有兩種基本格式,其餘兩種不過在基本格式的基礎上稍有變化罷了,這一點和五言是一樣的。

七律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幫助理解的作品是陸游的《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這一基本格式的變形是將第一句改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其餘不變。

七律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幫助理解的作品是毛澤東的《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這一基本格式的另一式是將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餘都一樣。


有書快看


什麼是平仄,平仄的前身叫喳子,喳子的原聲讀法”㗳啲”《嗒嗒啲啲嗒嗒啲》嗒啲是音樂歷上最早的二音譜,秦以後音譜逐步走向五音譜,哆來咪發嗦,洋碼字12345,唐以後滲差了西方音譜哪戲67,會球通用的七音譜,平仄指的是聲音的呼聲於吸聲,呼指的是岀氣發出的各種音變,吸指的是入氣發出的各種音變,中醫認為呼屬陰,吸屬陽,陰陽交接處屬平,陽陰交接處屬仄,故康熙字典注,四聲,陰平,陽平,去聲,入聲,其次平仄指的是相接近的字意和聲音發出不對稱的節奏,屬節拍的代名詞,所以遠大的學士把這樣的書寫方法列入格式指規律,成為法定的教材,雖然是很刁難人,但存此詩,詞,歌,進入了規範化,提高了書寫質量和它的獨立體系,詩為什麼叫律詩,律指的是按規定的法定規律寫作叫律詩,詩指的是以最精減的字句寫出大量的事實和情操,不能圍背規律,如法定的三言,五言,七言,九言,八句律詩,包括各種類形的詞,歌,以及四句,五言,七言,的絕句。絕句指的是難以更改的字句,絕句的要求必須用四句寫出完美而對仗公整的兩幅對聯,包括押韻,韻指的是二四六八句尾字的韻母,這樣按排副有懸轉感,對仗也稱對子,對偶,對聯。指的是對立面儀式,大意跟學生排雙對一樣,前後左右對齊,男女分明,包括句子前三字後四字,或前四後三字等的字續,這裡面的變化多端可根據事物的動態於發展和本人的寫作特點而論,對仗大體分,立對平對,前對後對等,對形,對意,對字,等。對子,指的是上聯對下聯生橫幅,對偶指的是美化詩,詞的立體感,對聯指的是獨之的不縣字數的聯想。詩的前身叫令,來自於文墨之戲,助興之規,在令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叫附體詩,附和”和”意同,韻律出現最早的數屈原的九江,九歌,故稱詩歌之祖,在他自由開放,無格無調的基礎上改修成、規範化,法定化即為律詩,絕句,詞,歌。文無止境,本文不值一說,只因本老悍從小喜愛詩文功力不極,讀過村小學一年級語文算術,就存事討飯農耕生涯,業餘愛好,祝各路神仙手下留情,圓我一個大學夢!!!注,怎樣才能寫好相樣的詩歌,這是天府,我所說的天府不是天才,而是必備離奇的人生經歷和哲理思想,有好文天成之說,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命運和他的生存時代會造就一首詩的詩意人生的詩!


18294276043


古代皇帝早已壽終正寢,平水韻在國家大力推廣普及普通話的今天,其“欽定”的霸權地位已不復存在。以國家頒佈的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系統為依據,中華新韻將平水韻中的入聲字歸類到平聲字中,又按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中的韻母簡化了平水韻繁瑣的韻部,是當今國家“欽定”的格律詩平仄押韻系統。當平水韻平仄押韻與中華新韻衝突時,中華新韻理應是今人格律詩創作審美聲韻系統的首選!

中華新韻將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第一二聲為“平”,第三四聲為“仄”。

格律詩按“兩兩交替”的平仄節奏組合詩句,突出朗誦的節奏感和抑揚頓挫的音韻美感。所以要講究平仄規則要求。

詩句中字詞按“兩兩交替”規則組合,要求規避“孤平”(仄平仄)、“孤仄”(平仄平)、“三平尾”(平平平)、“三仄尾”(仄仄仄),因為詩句中這樣的字詞組合會破壞格律詩的節奏感和抑揚頓挫的音韻美。五言絕句仄起首句不入韻正格平仄舉例如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

在有效規避“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條件下,常說的“一三五(詩句中單數位置的漢字)”可“不論”。上述示例平仄的“中”字,表示可平可仄。

五言平仄示例中,上下句偶數位置的漢字要求平仄相反叫做“對”,中間兩句平仄相同叫做“粘”。不“粘”不“對”的詩不是格律詩!

初學格律詩,最好首選中華新韻,從五言正格開始。

格律詩平仄押韻是否合規則,須依據詩作者標示的聲韻系統來做“尺子”。因為平水韻與中華新韻的平仄押韻標準有衝突。若是古典格律詩,就按平水韻平仄押韻標準來考究。若作者標示為中華新韻就不能按平水韻來考究。“意境”好而又不想受格律限制者,就標為古體詩或其他相適應的體裁,硬著頭皮標為“X律”、“X絕”會引起分歧和體裁混亂。因為除了格律體裁外,其他相應體裁也能做出好作品,也能表現和發揮其好意境!

除標示為中華新韻的今人格律詩外,古典詩宜按平水韻平仄押韻標準來衡量。例如杜甫的《絕句》當用平水韻檢測審美如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