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魏忠賢,明明可以自立門戶,為何還要扶持無心朝政的明熹宗?

Mis梁


首先,從魏忠賢個人志向來看,他只要對當朝皇帝盡忠,就可以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利,可以在一人之上下,萬人之上。離開皇帝,他啥也不是,他也就是濫用專權,殺害對自己不利的有志之士。

其次,從魏忠賢的用人之道而言,用的都是和他一樣下三濫的奴才,沒有人才,圍在他周圍的這群人也是奴才中的奴才,這些人都是為了貪圖享受,沒有更高的目標,不敢冒險夥同或者說服魏忠賢起事。

最後,與明朝的整個文官治國體制有關係,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的言官隊伍,這批人在本朝品位雖卑,但政治地位卻很高,在歷次政治運動中都發揮了關鍵的作用;他們上則規諫皇帝,左右言路,下則彈劾、糾察百司、百官,巡視、按察地方吏治等。大凡從中央到地方各級衙門,從皇帝到百官,從國家大事到社會生活,都在言官的監察範圍,既威懾百官安分守道、各司其職,也要求皇帝本人的所作所為應該符合天道本身。除了言官之外,翰林院、六部、內閣等官員也多次成為諍諫刺劾的主力軍。尤其是在明朝中後期,皇帝已經變成了權力的來源和象徵,但他們做任何的事情都已經沒有辦法自由。

其實,魏忠賢明白,他只不過是朱由校的一顆棋子,實際上是皇帝想奪回權力的工具,由一群被閹割的宦官組成的爪牙,只能依靠皇權才可以生存,除了皇宮連謀生的本領都沒有。而且,對於那些宦官,如果皇帝嫌他權利太大,與之形成矛盾,皇帝不高興了一紙詔書就可以扳倒,因為這時皇帝就與內閣和大臣一邊了。

明熹宗,朱由校駕崩後,朱由檢繼位,這事情魏忠賢都不能左右,所以魏忠賢即使有忤逆之心,也沒有反叛之膽,從明朝中後期的政治體制,魏忠賢等宦官之輩,根本就不具備反叛的條件。


開啟夢想之界的窗口


這你可想多了。不是說誰殺了皇帝就能自立為王的。這方面,親兄弟藩王都很難做到,更何況一個人妖。

就說同為明朝的朱棣吧,朱元璋的四兒子,燕王,坐擁半壁江山。

僅僅有可能是庶出,得皇位多難呀。就算如此還要打著靖難清君側的旗號暗度陳倉式的打到京城。

很多人可能覺得幹掉皇帝就天下大吉了。其實,正經的故事是這樣的。

第一、皇帝繼承需要合法性,這個合法性首先是嫡傳,一般來講嫡長子嫡長孫才有門票。其次是皇帝指定,比如太子就是官方指定的接班人。所以歷朝歷代所有的嫡子爭太子都爭的血流成河。一般庶出基本上都悔斷了念想,就是想都不敢想。能做個藩王樂樂呵呵過一輩子就是最好的結局。

第二、皇帝並不是孤家寡人,他是整個王族或者政治集團的代言人,這個代言人背後是各種勢力和力量,而皇帝要做的是平衡這些勢力和集團的利益。包括各地宗族,外姓王、外戚等等。你一個外人幹掉皇帝,這些勢力和力量一定會合起來幹你。這就是很多牛到起飛的人也不敢輕易稱帝的原因,最著名的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文武雙全,可只敢做個提線的,而不敢輕易做那個位置。


船長肆叔


明明是誰?他為什麼可以自立門戶?

至於魏忠賢,你以為看門的狗特別兇,他就能夠代替主人了嗎?

在這裡首先必須要明確皇權和臣權的關係,相生相剋、相愛相殺,這才給了其他勢力登上歷史舞臺的機會。


皇權與臣權此消彼長

這裡說的臣權是狹義的臣權,指與天子共天下的士大夫。封建社會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制度和禮教上都做了極大的努力,讓人們相信“皇權神授”,不可侵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要服從天子管教。但是實際上,想讓皇帝一人總理天下事務,絕對是不可能實現的,即便強悍如朱元璋者,也不能事無鉅細的關照到。

於是中央根據實際需求設立相應的官制,幫助天子治理天下。百官一般各司其職,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君主能力逐代退化,百官逐漸形成利益共同體。在這個過程中,皇權和臣權難免產生一些爭端。但是皇權再強,也不可能罷黜百官,臣權再強,也無力推翻皇權。因此就形成了長期此消彼長的局面。

士大夫集團不可能推翻皇權

雖然臣權和皇權此消彼長,但是傳統禮教和封建思想的禁錮,使得臣權也必須向皇權低頭。歷史上縱使有很多功高震主者,但是最終也套不脫權臣的帽子,最終總有被清算的一天。因為“忠孝”是士大夫賴以立世的基礎,即使他們權勢滔天,也不能澆滅皇權的火焰。

皇帝為了壓制大臣而扶植其他勢力

其實不止宦官,還有後宮、外戚、勳貴、門閥等勢力,都是在皇權與臣權抗爭的過程中產生的。

拿漢代宦官為例,權力驚人。但是究其原因,卻是因為東漢桓帝繼位之初,朝堂出現黨爭,隨後各地官員均有私自懲處奸人的案例,未經皇帝許可,私自處斬犯人。雖然按照史書記載,所懲處的都是大奸大惡,且有宦官、寵臣庇護,無法走正規司法程序,但是這種行為卻是對皇權極大的漠視。

並且東漢自中後期以來,皇權逐漸受外戚掌控,包括桓帝在內的好幾任皇帝都是以蕃王身份繼承大統。一來沒有接受正規的皇室教育,二來在宮中孤立無援,於是他們就借力於身邊的宦官,與外戚和朝臣對抗。

與其說宦官之禍源自皇帝的縱容,不如說是源自其他勢力的刺激。並且宦官相較於其他勢力,最大的好處在於,百分之百忠於皇權,即使對皇帝不敬,他們也不敢公然推翻王朝,因為他們的老祖宗趙高,曾經用自己豐富的人生經歷,給他們明明白白的上了這一刻。

宦官只有依賴皇權才能發展壯大。


明熹宗的制衡之策有些失控

有人覺得明熹宗只顧著做木匠,不務正業,但是實際上,他絕對是一位懂得制衡的高手。明朝末期,是一個很複雜混亂的局面,黨爭、邊患、天災、民變,可以說稍有行差踏錯,就容易釀成災難。

而朱由校在位期間,最激烈的莫過於黨爭,初期重用東林黨,隨後又任由魏忠賢和客氏胡作非為,完全是對東林黨的打壓。

這就是臣權極度膨脹的後果,一位年輕的皇帝為了遏制臣權,才揮起了宦官這柄武器。然而他23歲就離奇去世,很明顯制衡之術未能完全運用出來。

隨後他的弟弟繼位,局面更加難以掌控,很難說兄弟二人誰的能力更強,畢竟一個還沒開始發揮實力,一個則是胡亂發揮實力。

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事,權勢滔天的魏忠賢,在皇權面前就像一隻紙老虎,只需要一句話就能讓他灰飛煙滅,何談自立門戶呢?


尹禾


這個問題有些問題!

魏忠賢雖然權勢滔天號稱九千歲!但他根本沒有架空皇帝的實力與機會!更沒有自立門戶的資本!

如果你明白明朝整個國家的運轉過程!你就明白了。

中國古代一直都是君主專制的國家!從秦始皇開始到清帝退位,一直都是!並且是君主權利在逐漸加強!到朱元璋建立明朝,殺掉胡惟庸,廢除了千年的宰相制度,從而使君主的權利達到了頂峰!

明朝的制度已經很完美了!其國家運轉過程類似於現代了!可以稱作國家機器了!

明朝中央權利機構主要由內庭(皇權)外庭(明朝內閣)構成!二者是此消彼長的!皇帝為了減少自己的勞動量,把自己的工作交給太監一部分,導致太監獲得了一定的權利(司禮監)!皇帝正經工作還行,如果懶一點太監就會借用權利,擺權弄勢!而皇帝可以隨時收回他給太監的權利!另外在外庭還有制約皇權的內閣和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導致太監只能控制內庭(一部分皇權)而不能控制外庭!而明朝運轉是需要這倆大權利機構的,控制一個就想控制國家是不可能的!明朝有倆人在這方面達到了頂峰!很可惜魏忠賢不是其中之一!(劉瑾,張居正)!說實話二人結局都不太好!劉瑾凌遲,張居正鞠躬盡瘁一生卻事後清算!


上圖是明朝權利機構運行的事例!太監(宦權)只是依附於皇權的一股勢力而已!想奪權!皇帝答應百官都不答應!


I慎I


誰說他能自立!如果它敢稱皇帝,死的會又快又慘!!!皇帝才是他的保護傘!!文臣武將不敢反皇帝,因為有東廠西廠錦衣衛監軍,武將一有風吹草動,立馬就會被斬殺,這就是明未皇帝爛那麼狠,統兵的武將卻沒有人敢造反!皇帝想殺就殺,想關就關,想貶就貶,而大將們卻不敢造反。委鬼雖有權,但是統兵的將官都看不起他,巴結他是因為他後面的皇上,一旦它自立門戶,那造反就名正言順,全國人民包括太監們也不願意一個不男不女的東西做皇帝!!!所以翻開歷史,真沒有太監想著做皇帝的!!!


滄海000一笑


魏忠賢哪來的本事自立?其實現在很多人對明朝宦官專權的現象都是一知半解的誤讀,他們還以為明朝宦官能像唐朝那樣廢立皇帝,殊不知明代宦官不過是替皇帝幹髒活和壓制官僚集團的白手套而已,一個隨時可以拋棄的棋子哪來的能力自立?現在很多人歇斯底里的給明朝體制和太監們唱讚歌,稱什麼魏閹不死、大明不亡,且不說閹黨到底有沒有正面價值,僅把他看成決定明朝存亡的角色就已經高看他了,仔細去翻翻歷史,閹黨打倒東林、主掌廟堂總共才幾年,他有什麼能耐自立門戶?又哪來的本事幫遼東籌集更充足的軍餉?


林中雪月


簡單點,宦官的權利來源於皇帝,而自永樂皇帝以後,權利基本下放到了內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當然很多時候皇帝還是擁有否決權的,魏忠賢雖然掌握大部分權利,但離開皇帝什麼都不是,看看他後來的下場就知道了


拖到他們手機沒電


名不正則言不順,有些事得慢慢來 .能在官場上混的沒一個是傻子,看破不說破而已,擁護誰不重要.所有人想得到的是自己的實際利益. 像曹操那樣不是更好嗎?


安然91493


自立門戶?他有兵麼?他的權力是自己的麼?他不過是天啟的魏伴伴,一切權勢都是天啟給的,又不是唐朝掌管神策軍的實權宦官,怎麼可能自立。

崇禎也有曹伴伴,其它明朝皇帝身邊也跟著X伴伴,伴伴永遠是伴伴,不會陰陽顛倒變主人的。


zhxhrzs


我曾經回答過:沒辦法。老祖宗朱重八制定的這套制度,把太監的權力規定的死死的,也就是到了明末的那幾個皇帝開始用什麼掌印太監來制衡清流和官僚。看過《大明王朝1566》的都應該知道。宮裡面的都是聽皇上的,沒了皇上撐腰就是死。還自立?憑什麼?太監要造反,只要一指寬的紙條傳出宮門,太監全部都要死。自立的前提是軍隊聽誰的?朱重八當年的制度就是保障了軍權永遠在朱家人手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