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為何將立有大功的周培公發配盛京?

談文論史


周培公文武兼備、才智過人,心思縝密,可以說是康熙身邊非常重要的謀士,然而深諳治世之道、官場之道的他最後還是被康熙發配盛京。

周培公十幾歲的時候就展現出超乎常人的智慧,因為父母去世的早,他幫助一些權貴出謀劃策,康熙登基之後,伍次友多次推薦周培公,周培公雖是漢人,但是並不畏懼康熙,和唐朝時期的魏徵一樣,都是直言相諫,即使是文武百官面前,周培公也絲毫不留情面。

康熙在剿滅吳三桂時,周培公屢獲戰功,後來在王輔臣歸順朝廷之後,大臣們開始議論周培公,說周培公是漢人,現如今手握重兵,頗有吳三桂當初的氣勢,大家都希望康熙能夠約束下週培公。

就在王輔臣之事搞定後,康熙下旨,讓兵部立即下令調回周培公,將剿滅吳三桂的任務交給了圖海,周培公自然知道其中道理,畢竟自己是個漢人,功勞太大,其他滿人大臣多少都會算計,康熙肯定也不希望有人能夠威脅到自己。

隨後便將周培公發配盛京,幾十年之後,康熙前往盛京,正好看望周培公,此時的周培公在這冰天雪地的環境下,一下子蒼老了許多,康熙聲稱等到來年春天,還要重用他,然而周培公早已看透,婉言謝絕,說自己命不久矣,果不其然,沒多久周培公就去世了。

其實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之所以被髮配盛京,也算是鳥盡弓藏,尤其是當時眾多大臣都在彈劾他,說他會成為第二個吳三桂。

康熙自然是不會錯過這樣的機會,他按照大臣的意見,將周培公發配盛京,這種一石二鳥的安排,對於康熙來講是再好不過的,為什麼說一石二鳥?

一是可以利用周培公的能力去對抗羅剎國,二是可以監視周培公,因為盛京原本就是康熙的老家。當然這些只是能拿上臺面的理由,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康熙自己要鞏固皇權,他的想法和滿清大臣是如出一轍的,自己巴不得這樣做。


以上皆為劇中分析,然而真實歷史上,周培公並沒有被貶盛京,公元1690年,賦閒在家的周培公時常關注朝廷之事,這年西北蒙古族首領噶爾丹率眾反清,周培公親自上書康熙,希望自己帶兵前去平叛,康熙採納,隨後便任命周培公為盛京提督,負責盛京安全,公元1701年,周培公死於任上。


羽評郡主


這次大家真的誤解康熙帝了,與其說周培公是被貶謫到盛京倒不如說是“潛伏待命”在盛京,或許到了晚年的周培公才悉知康熙的真正用意,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和“待機收臺”。

為什麼說把周培公貶謫到雪國盛京是對周培公的一種保護和待機再用呢?

周培公協“家奴兵”和“畫大餅”戰術,以及紅衣大炮先消滅察哈爾的叛軍,後活捉自稱有10萬大軍的王輔臣,又剿滅以為三桂為首的“三藩”。

周培公之功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幫康熙帝排除異己,鞏固皇權。

其在攻打王輔臣之時已然料想到自己會有被罷權和“文臣彈劾”的結果,但是此時自己也是騎虎難下,不得不硬著頭皮幫康熙帝消除外患。

在周培公和圖海居高臨下炮轟王輔臣時的對話中依然有所體現,其實周培公是個聰明人,他深知自己會被朝廷猜疑,也料想到康熙帝會舍小去大,犧牲自己保全內政。

“城破之後,生靈塗炭,人畜不存,”
“你我雖然功成名就,但是朝中御史和丹書青史都繞不了你我”
“日後不免有小人讒”
“到那個時候恐怕連皇上也不得不讓我們做替罪羊了”

而康熙也是無可奈何,就在周培公屢立戰功的同時,明相(納蘭明珠)和索相(索額圖)私底下煽動群臣彈劾周培公,讓皇帝削權周培公,防止其實力擴大,成為第二個吳三桂。

周培公功高確實有點蓋主,康熙不免心生疑慮,但康熙把周培公貶謫雪國盛京的真正原因確實另一種保護和再重用。

保護因為朝中大臣們的流言蜚語,擔心周培公這支“虎狼之師”日益壯大,擔心周培公和圖海文物合璧,更擔心周培公這個漢人“反清復明”。

但是康熙帝更相信帝師伍次友,因為周培公是伍次友臨走前推薦給他的棟樑之才,而且康熙帝也相信自己的獨具慧眼,但是上有百官彈劾,下有百姓之憂,中有康熙帝本人對漢人的成見,綜合三種情況,康熙帝選擇把周培公雪藏在盛京最為上佳。

為什麼說把周培公發配到冰天雪地的盛京最佳呢?

一則消除朝廷百官對周培公的功高蓋主之憂,

而則其人已盡其職,也是皇家鳥盡弓藏的戰術,

但是實則是康熙帝自己的日後想法,想其收心,不要夜郎自大,想其收住鋒芒,用作收復臺灣之處。

可見康熙帝確實是個懂得識人、用人的好皇帝,只可惜周培公心懷遺怨,可能沒有讀懂康熙帝的內心想法,但是周培公臨時前還是把自己的佳作“皇輿全圖”奉獻給了康熙帝。

周培公可謂是忠於康熙,忠於大清的忠臣。


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


關於周培公這個人,舉凡看過《康熙王朝》的朋友們都清楚,此人是個君子之人,說話直率坦蕩,即便是在文武百官面前也敢直言不諱,這令康熙皇帝對其既喜歡又發愁。

滿漢本就不平等

雖周培公看似一介書生,卻雙肩擔當男兒氣概,為官仕途之中,為大清國立下了赫赫戰功,從平叛察哈爾叛軍到助康熙剿滅吳三桂等眾,功不可沒,堪稱是個文武雙全之人。但也恰恰是周培公這種剛正不阿、不知進退的性格,不但得罪了朝中元老,也最終讓自己吃了虧。

滿人入關,江山坐定之後,雖然口頭上講什麼“滿漢平等”,但實則滿人高高在上,視漢人為奴才,在朝中滿漢文武表面上看似平起平坐,但是滿人大臣打心眼是瞧不起漢人大臣的。因此,滿漢之分根本就沒有消除過!

在康熙一朝,滿漢大臣之間明爭暗鬥,互為朋黨,鬥得不可開交,作為一個漢人臣子,周培公的功勞明顯大過了滿人,這不得不令滿人大臣忌憚,其中也包括皇帝康熙。在剿滅王福臣餘部之後,康熙以兵部調令為由,令圖海全權接手周培公大將軍職務。這令周培公十分不滿,氣憤加失望,但是沒有辦法,他心裡很清楚,自己的漢人身份不允許自己擔任這麼重要的職務,再者自己傭兵數十萬之多,皇帝根本就不放心自己。

好一個“忠直之人”

既然周培公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就應該有所收斂,但偏偏這個人的性格太過剛直,大有那種傳統知識分子混不吝的個性。在朝會之上,康熙提出稻米問題,眾大臣都明白皇帝的意思,因此沒人回答康熙的疑問。可週培公卻偏偏做出頭鳥,在文武面前將那種憤世嫉俗的勁兒拿了出來,你想能不得罪群臣嗎?

做官跟做生意一樣,有時候要表面糊塗一點才行,太明白了,買賣就做不成了。因此這種人就算再有才能,也無立足之地。常言總說“忠直之人”,但忠跟直是兩碼事,忠君是一回事,而太直了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這會讓皇帝也不高興的。

皇帝的私心

因此,周培公被髮配冰天雪地的盛京,在此長達11年之久,最終鬱鬱而終。在周培公快要去世前,康熙道出真相,當時朝中大臣對周培公滿是敵意,因此發難於他,康熙不能為了保他一人而得罪所有人。再者,康熙是對他確實不信任,就算他百分百的忠君也沒用,滿人皇帝是不會也不能將大權交給漢人大臣的。

其實康熙是有私心的,為了不讓周培公繼續“放肆”下去,將生在南方溫暖之地的周培公硬生生貶到滿人的老家,冰天雪地的盛京。這樣一來,康熙不用擔負誅殺功臣的罪名,周培公也不會再有所作為,以其性格早晚會悲憤交加而死。

這樣做,在外人看來未免殘忍了些,但皇帝是天子,天子要成大事,而成大事者是不需要糾結的。而周培公的倒臺也是必然的,他不但觸動了滿漢之分的界限,也觸動了康熙皇帝的權威。


大獅


周培公是康熙時期的著名的一個漢臣,在康熙平定三蕃時,勸降當時很重要的人物王輔臣,和圖海將軍平頂三蕃之亂,周配公也算是立下大功的。

那被稱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為什麼將立有大功的周培公發配到盛京呢?

其實,原因還是周培公是漢臣,當時清朝為了長治久安,雖然提高了漢人的地位,但在當時清朝廷中,還是存在著對漢人敵視的態度。

因為周培公立下大功,就得到地位的提升,也因此招來滿臣的不滿,大清朝畢竟是滿人建立的政權,滿人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還是很大的。

所以最後康熙皇帝把周培公調到盛京。


然而周培公被調到盛京,也並非是被康熙發配的,是周培公自己提議策略方案,所以康熙皇帝採納了周培公的建議,任命周培公為盛京提督。

當時周培公因為平定三蕃有功,康熙皇帝為了加賞他,就誥封周培公的母親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封周培公的父親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

後來周培公三年孝期滿時,就去山東做官,但因為和當時的總兵意見不和,他們很難一起做事,於是就辭去官位回到老家。所以之後周培公就一直賦閒在家。

而後來蒙古的噶爾丹反清,而這時的周培公雖然賦閒在家,卻常常關心朝廷大事,當他知道噶爾丹反清後,就寫出平定叛亂的策略送到京城康熙皇帝那裡。當康熙皇帝看過周培公的策略後,就採納了他的建議,於是就調周培公為盛京提督。


周培公去盛京做官,也並非是發配,只是盛京的生活條件艱苦,所以讓人感覺猶如發配一樣。同時不管怎樣,周培公的確很有才能,是為大清立下大功的。


中孚鑑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

當一個人風光無限時,這時往往危機也隨之而生。

因為,你的成功和擁有的光環會引起別人的嫉妒,尤其在競爭對手來看,你將成為他的威脅。

古今中外,社會職場,概莫如此。

周培公的結局告訴我們:物極必反,要識時務,學會急流勇退,切莫功高震主。

工作中類似情況也很常見,有個員工個人業務能力很強,喜歡把功勞都集於一身,長此以往,他勢必會處於危機四伏中,結果通常都是捲鋪蓋走人。

為什麼呢?

一是,領導不會讓你一直得勢,你的工作能力對上司構成了潛在的威脅,說不好哪天你就會將他取而代之;

二是,同事會孤立你,不積極配合你的工作,甚至給你刨坑埋雷,因為你的存在讓其他同事沒有了存在感。

所以,我們要適當的把功勞和成績分給別人一些,不要成為眾人之的。


漢室宗親一支筆


周培公因為功勞太大,遮住了滿清皇族,滿清宗族勢力也很強大,康熙也是給宗族面子,就發配周培公去盛京!順便安排他刺探蒙古的軍情,為打蒙古做好準備,誰知道周培公去盛京水土不服,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但是他還是為康熙打蒙古出謀劃策,後來周培公病死盛京!康熙為他舉辦了盛大的葬禮!周培公絕對是一位忠臣,值得我們後人尊敬!希望我的回答,大家能夠喜歡,謝謝!


翠樓看天下



濟世論事



曉評三國


千古一帝僅嬴政,劉徹,李世民三人!加上勉強夠格的,最多再算上楊堅和朱元璋兩人!康麻子也配?喪權辱國割地的不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就是他在人多欺負人少還打不贏的情況下籤的!


秦皇漢武唐宗明祖


被譽為千古一帝???被誰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