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3 日本人與彝族人的遠古共祖
——「古彝人」與「古阿伊努人」
文|寒山憶雪
圖|寒山憶雪 輯|寒山憶雪
智人從非洲遷徙到中東後,出現了新的基因類型。
父系CF基因突變出C與F兩個類型,母系L3類型突變出M與N兩個類型。
在智人擴張到南亞之前,分佈在中東的父系基因是CF、DE、E、C、F五種類型,母系則是L3、N、M三種類型。
在中東的東部,也就是伊朗高原,由父系DE、C、F三種類型,與母系M、N組合而成的原始部落,往東遷徙到南亞次大陸,在印度大平原和德干高原上迅速遷徙擴散。
最終,父系C與母系M成為了南亞的主要基因類型,廣泛分佈於印度河中下游與整個德干高原。由於他們的後代中,澳洲棕色人種最為著名,我們暫且將這一基因類型的原始部落稱作古棕種人。
父系F與母系N組成的原始部落,定居在印度平原的西北部,也就是現在的恆河、印度河上游地區,如今印度、巴基斯坦兩國的首都所在地區。由於這些部落是歐亞大陸大部分居民的共祖,我們可以把他們稱作古歐亞部落。
也有一部分父系F與母系M、N組成的原始部落,遷徙到了印度平原的東部,也就是現在的恆河流域下游,印度東北部與孟加拉國地區。他們的後裔人數極少,因為彝族是他們的主要後裔,所以不妨稱他們為古彝人。
同樣生活在恆河下游的,還有父系DE類型。6.5萬年前,父系DE類型在恆河下游又突變出D類型,形成了父系D與母系M、N組成的原始部落。他們的基因主要由日本的阿伊努人和青藏高原的藏人繼承,同時安達曼群島的尼格利陀人幾乎完全繼承了這些部落的基因,所以我們既可以稱他們為尼格利陀人,也可以稱他們為古阿伊努人。
6.5萬年前左右,南亞次大陸的人口超載。作為多數族群的棕種人部落從德干高原往恆河下游擴張,最終擊敗了古彝人和古阿伊努人,迫使他們往東方遷徙。
恆河下游平原的東側是南北走向的若開山脈,也是今天印度和緬甸的分界線,南亞與東南亞的分水嶺。
越過若開山脈,便可進入伊洛瓦底江平原,現在緬甸最核心也是最肥沃的地區。伊洛瓦底江平原面積超過40萬平方公里,海拔平均低於200米,氣候溼熱,年均溫度高於20℃,降水量超過800毫米,與恆河下游氣候環境類似。
在末次冰期內,伊洛瓦底江平原也和恆河下游一樣,因為降水減少而退化成熱帶稀樹草原。類似的自然環境,能夠讓古彝人、古阿伊努人迅速適應這裡的生活。
從伊洛瓦底江盆地繼續往東,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往東北方遷徙,進入撣邦高原和雲貴高原,一個是往東南方遷徙,越過他念他翁山,進入湄南河、湄公河平原,也就是現在的泰國、柬埔寨和越南南部地區。
這裡的氣候環境與伊洛瓦底江盆地一樣,是熱帶季風雨林氣候,在末次冰期內,退化為熱帶稀樹草原。
古彝人與古阿伊努人在伊洛瓦底江盆地小規模混居後,也在這裡分道揚鑣。古彝人與古阿伊努人混居的族群,往東北方向遷徙,進入撣邦高原和雲貴高原。沒有與古彝人混居的古阿伊努人部落則往東南方遷徙,進入湄南河、湄公河平原。
在今天,湄南河、湄公河平原的南側,是屬於南海一部分的泰國灣。但在末次冰期內,尤其是6-7萬年前的氣溫低谷期,海平面下降超過100米,不僅整個泰國灣露出水面,成為陸地,南海也瘦了一圈。
現在的泰國、柬埔寨,與馬來半島、婆羅洲,以及更南方的蘇門答臘島、爪哇島,以及周邊的附屬島嶼,都連成了一片,在中南半島以南,形成一個超大的半島,巽他半島。地質學上稱之為巽他古陸。
巽他半島的面積甚至超過現在的中南半島,達到300萬平方公里以上,面積與南亞次大陸接近。如果再加上中南半島,面積就會超過南亞次大陸。
巽他半島的緯度恰好處在赤道地區,即便在末次冰期內,這裡也依然是熱帶雨林氣候。相比偏乾燥的南亞次大陸,中南半島與巽他半島的組合,可以承載比南亞次大陸更多的人口。
而這片土地上更古老的居民丹尼索瓦人,無法抵擋智人的擴散。如果不出意外,古阿伊努人將成為整個中南-巽他半島的霸主,同時也會成為當時世界最龐大的族群。
但是事情並不總是這麼完美,就在古阿伊努人遷徙到湄南河湄公河平原的同時,恆河下游的古棕種人部落,也越過若開山脈,追隨者古阿伊努人的足跡,往東方遷徙。
在中南-巽他半島,他們又將上演怎樣的故事呢?下節繼續。
-END-
看更多歷史文章,請關注公眾號 寒山噴史
閱讀更多 寒山噴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