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特色漢族民居戶型圖,共收集10套參考方案

雲南特色漢族民居逐漸消失殆盡,只有少數民族還保存著民族元素及建築風格,今天在網絡上收集整理了雲南漢族民居供大家參考,喜歡的可以收藏著。昆明“一顆印”是雲南昆明地區漢族、彝族普遍採用的一種住屋形式。雲南高原地區,四季如春,無嚴寒,多風.故住房牆厚重.最常見的形式是毗連式三間四耳,即子房三間,耳房東西各兩間.子房常為樓房(由於山區,地方小,潮溼),為節省用地,改善房間的氣候,促成陰涼,採用了小天井.一顆印住宅高牆型小窗是為了擋風沙和防火,住宅地盤方整,外觀方整,當地稱”一顆印”.又叫窨子屋。


雲南特色漢族民居戶型圖,共收集10套參考方案

漢族民居戶型一

昆明一顆印民居窗,每幢窨子屋都是坐北朝南,門內有門,大門照壁上方尚留有色彩斑斕的繪畫,或大禽猛獸,或松菊梅蘭,中門來貴人才開。跨過高高門檻,裡面是天井,幾百年的風雨侵蝕,使青石板上長滿了青苔。廊階鋪的也是青石板,大的有4米長,1米多寬。院子都為兩層穿鬥式木結構小樓。堂屋門前很多掛有木匾,有的勉強看出是“藝苑先聲”,有的已辨不出顏色。


雲南特色漢族民居戶型圖,共收集10套參考方案

漢族民居戶型二

昆明一顆印民居局部,進得屋來,地面一律是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築就的“三合泥”,這樣的地面平整光亮而不滑,涼爽而不潮溼。再看廳堂、居室的門雕、格扇、欄杆都十分精巧,圖案家家不同樣,但都有福祿壽禧、封侯拜相的吉祥寓意。就是一個五層的臺階,高椅人也要建得一級比一級寬,一步比一步高,意謂步步高昇。


雲南特色漢族民居戶型圖,共收集10套參考方案

漢族民居戶型三


昆明一顆印民居天井,在中國人的思想深處,有一種對陰陽相融和諧的追求,保護兩股力量的對稱均勢。這種中庸和諧的哲學思想存在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一點也真切的體現在高椅的建築格局中,高椅中的兩方池塘最為傳神準確的表達出這一特點。


雲南特色漢族民居戶型圖,共收集10套參考方案

漢族民居戶型四

一顆印的結構特點:

正房、耳房毗連,正房多為三開間,兩邊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間的,稱“三間兩耳”;有左右各兩間的,稱“三間四耳”。


雲南特色漢族民居戶型圖,共收集10套參考方案

漢族民居戶型五

正房、耳房均高兩層,佔地很小,很適合當地人口稠密、用地緊張的需要。正房底層明間為堂屋、餐室,樓層明間為糧倉,上下層次間作居室;耳房底層作廚房、柴草房或畜廊,樓層作居室。正方與兩側耳房連接處各設一單跑樓梯,無平臺,直接由樓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樓層,佈置十分緊湊。


雲南特色漢族民居戶型圖,共收集10套參考方案

漢族民居戶型六

大門居中,門內設倒座或門廊,倒座深八尺。“三間四耳倒八尺”是“一顆印”的最典型的格局。天井狹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簷,正房腰簷稱“大廈”,耳房腰簷和門廊腰簷稱“小廈”。大小廈連通,便於雨天穿行。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廈深挑,可擋住太陽大高度角的強光直射,十分適合低緯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氣候特點。


雲南特色漢族民居戶型圖,共收集10套參考方案

漢族民居戶型七

正房較高,用雙坡屋頂,耳房與倒座均為內長外短的雙坡頂。長坡向內,短坡向外,可提升外牆高度,有利於防風、防火、防盜,外觀上罄牆高聳,宛如城堡。


雲南特色漢族民居戶型圖,共收集10套參考方案

漢族民居戶型八

建築為穿鬥式構架,外包土牆或土坯牆。正房、耳房、門廊的屋簷和大小廈在標高上相互錯開,互不交接,避免在屋面做斜溝,減少了漏雨的薄弱環節。


雲南特色漢族民居戶型圖,共收集10套參考方案

漢族民居戶型九

整座“一顆印”,獨門獨戶,高牆小窗,空間緊湊,體量不大,小巧靈便,無固定朝向,可隨山坡走向形成無規則的散點佈置。


雲南特色漢族民居戶型圖,共收集10套參考方案

漢族民居戶型十

以上戶型為網絡收集整理,如有異議,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