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突然叛逆了,可能因為你在他小的時候教育方法錯了……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無助、甚至絕望的父母,他們面臨自己養大的孩子卻突然地發現孩子的陌生與可怕,曾經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變得兇狠,父母發現感覺對愛子的失控,愛已過,恨不行,說不聽,罵無用……

當他(她)們無奈地說起孩子的問題時,有時候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句話“為時已晚”,為什麼?

因為他們錯過了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時點。

孩子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父母對子女的撫養方式

我經常從新聞渠道聽到或看到種種令父母心碎、令父母痛苦的報道:僅因母親對兒子上網的責罵,年僅12歲的兒子喝農藥自殺;僅因為老師批評幾句,學習成績優秀的女孩居然跳樓自殺,因迷上網絡遊戲寫了大量網絡日記的孩子怕父親責罵而跳樓自殺,這些痛不欲生的父母不知道,孩子的行為與他們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

如同醫生看著痛苦的病人,許多病人只能感嘆自己的不幸,遇上這種病……事實上,多數疾病都與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與無知相關。儘管有遺傳問題,儘管有環境問題,但知性的生活方式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心理問題也同樣。

一般而言,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如:逃學、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動輒自殺、還有打架傷害、參與搶劫等“發病期”多在12歲前後至18歲前後。

但是,這一年齡段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而且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1.你是否有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成長?

如果你亟需掙錢,如果你事業太重要,如果你沒有時間親自哺育,那你一定不要生孩子,否則,極有可能錢掙來時孩子已成敗家子;事業做大時孩子已經成陌路人……

2.你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來陪伴孩子?

如果你是一個只需要別人關心你、而不願意關心一個吃喝拉撒都要你幫忙的主兒;如果你對生活瑣事沒有耐心也極不情願做這類事時,你最好不要當父親或母親!

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發展的幾個基本的階段,每階段你需要做什麼來完成對他的“心理撫養”?

心理撫養的內容哪些在先,哪些隨後?哪些是基礎性的心理撫養,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撫養?如果你以為你的孩子生出來後會自然長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失望。

因為,現代社會你不教育,電視、網絡會教育他(她),當你發現孩子身上出現種種“毛病”時,你再行動已晚——心理發展有關鍵期。尤其獨生子女時代,父母沒有實驗期,當你終於明白撫育道理時可能已經錯過了最佳教育期。

很多年青的夫妻可為一套房,一套電器,一套傢俱,反覆斟酌,查詢相關知識並不斷地考察;但有多少夫婦為生個孩子反覆斟酌、不斷考察、不斷尋求相關知識?還有人認為有愛就有家,有家就有孩子,有孩子就自然長大,恕不知有愛並不等於就有好的養育。

在準備懷孕、準備養育孩子時,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帶孩子!不要讓孩子離開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

當然,在孩子12歲之前,依戀現象一直存在,依戀現象與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小越重要。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與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掙錢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識,更不在父母的事業有多成功,只在你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為他依戀時期(指12歲以內)的相伴時間有多少。

父母若在6歲之前(最晚別超過10歲)對孩子說“不”,他儘管會因為你的拒絕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嚴重些就是哭的氣噎、哭得地上滾來滾去;可是你若等他12-14歲之後的青春期,你再開始對他(她)“說不”時他不會再哭鬧、再氣噎,也不再打滾,他(她)會離家出走,他會服毒自殺、他會跳樓方式威脅父母,因為那時候他(她)已經有對付你的各種能力和選擇。曾有人問我:“為什麼那麼小年紀的孩子會自殺”?我回答:那是因為孩子只知道你愛他,他在利用你的愛威脅你,他並不知道死的真正含義。

所以,父母的養育之愛要有知性,不要給孩子一種誤讀的可能。

那麼,如何對年幼的孩子“說不”呢?方法是:

第一,選擇孩子早期表現出任性的時間,一般應該在3-5歲。

在3歲之前,孩子的哭聲一般是他身體痛苦的感受表達,所以哭聲是一種信號,我們要幫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關愛他……但是,孩子到3歲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哭聲有時不再是身體痛苦,而是一種意向表達,譬如:你帶他去朋友家,看到別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帶回家;你帶他去商場,看見好玩的東西非要得到,父母不買就大鬧……,當父母發現他的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心態一出現,就要有意地對他進行“說不”的教育。

  第二,“說不”的環境要講究,要讓孩子單獨面對你,而不要讓他在眾人面前、或在其他親屬而前面對你。

所以,無論他在哪裡與你對峙,與你大鬧,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帶回家,最好選擇在臥室內,因為房間裡沒有危險物品。你將他置於臥室中,將門關上,讓他單獨面對你,他會感受一種情境壓力,然後,告訴他(她)“你今天這樣是不對的!下次不許如此!”

  第三,初次這樣做,孩子可能會繼續哭……這時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罵他,三不要在這時給他講道理,因為他還小,很多言語還不太明白。

  第四,不要走開,因為要讓他一直感受你不讓步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