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進景區須乘坐小交通的現象,你怎麼看?

行者ZYF


景區大門向外挪了十幾公里,想進景區,要麼你自己走路,要麼另付幾十元的交通車費,這是中國絕大多數景區,尤其是後期陸續建造的自然風景區斂財的通用套路或者叫“潛規則”。他們的套路形成,是受到一些景區“先驅”的啟發,但卻把經念歪了。

中國最早的一批國家級自然風景區,是沒有交通車一說的。記得兒時爬峨眉山,那是天上都是腳板印,體力好到爆,一天從報國寺到金頂可以打來回。但是,父輩們卻沒有這個體力一天爬到金頂,他們玩一次峨眉山至少得三天,第一天最多也就能到洗象池,第二天爬到金頂,第三天下山,這一趟下來回到家,腳起碼要痛個把禮拜。那個年代,整個峨眉山設施也不完善,因而很多怵於峨眉山從報國寺到金頂的山高路遠,對這一“天下秀”風光,僅僅只能嚮往一下而已。

改革開放後,隨著峨眉山分段開通了報國寺-雷洞坪,雷洞坪—接引殿交通車,遊客一下暴漲起來,因為這交通車的開通,著實觸到了廣大遊客的痛點,絕大多數的人們,是非常願意花這個錢到金頂的,一來最大限度節省了體力,最重要的是節省了寶貴的時間!

九寨溝風景區面積也超大,從大門檢票進去直接就是景區,但在那樣較高海拔的地方爬坡步行到各個景點,是絕大多數人的體力無法承受的,因為有了交通車,先直接把遊客運載到海拔最高的景點,然後步行下山,當然,也可以分段搭乘交通車。因而九寨溝的交通車,與峨眉山一樣,最大的功能是幫助遊人減輕體力耗費。

解決遊客在景區行路難做的最好的是無錫黿頭渚景區。大家都知道,黿頭渚景區也是超大,雖然地勢很平坦,但如果靠腳力去丈量這個景區,你一天時間無論如何也是無法完成的,因此,管理方在黿頭渚景區內開通公交車——注意,是公交車,車票只要5元,在景區內任意地方都可以搭乘!

有一個國家級景區更是另類,那就是西藏納木措風景區,他家景區大門到納木措湖近40公里,途中還要翻越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埡口,人家沒有交通車,只能靠你自駕進去,到了納木措景區,最多也就收你10元停車費。

但是,全國很多後來開發的自然風景區,沒學習到前述景區前輩們好的地方,倒把景區大門與景區故意設計得相隔幾公里乃至幾十公里,好利用這段距離使用交通車,其目的其實就是斂財。但人家斂財的理由是堂而皇之的:一切是為了環保的考量!一聽這話,誰還敢說個不字?

為了環保,私家車尾氣汙染咋能進入景區呢?只能停在距離景區幾公里乃至幾十公里的指定停車場,停車費自然是一筆不菲的收入,停車場或者遊客中心距離景區那麼遠,有本事你自己走路,沒哪個強迫你一定要買交通車票。但是,距離那麼遠,等你走攏景區時,已經累的像龜孫一樣了,還有啥體力再到景區內爬坡上坎呢?無奈之下,你也只能再掏腰包,雖然恨的牙癢癢,但“來都來了”,也只好認了。

在這方面比較典型的,比如二連浩特國門景區,景區大門與國門和中國界碑相隔幾公里,你有時間自己走,不想走?那對不起,買交通車票吧;而同為國門景區的滿洲里,停車場下車後直接就步行最多10分鐘就能看到國門和中國界碑。好在,二連浩特的交通車票很溫柔,就10元,可以接受;四川阿壩州達古冰山景區,大門到景區20幾公里,70元的車票,這個價格,被很多遊人詬病;早期的四川甘孜州海螺溝、木格措景區,私家車都是能開到景區外邊停車場的,現在給你弄個景區大門(遊客中心),車只能停在停車場,要進景區,要麼你有本事自己走,沒本事,對不起,請買票,自由選擇坐還是不坐景區交通車還算厚道的,有些景區直接就是門票與交通車捆綁的,比如阿壩州若爾蓋花湖景區;甘孜州稻城亞丁景區;雲南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公園、巴拉格宗;西藏雅魯藏布大峽谷景區等等,都是這個模式。

當然,這些地方都是民族自治,經濟狀況都相對較差,想法設法增加一點財政收入,也是清理之中。

我國新建的很多景區,地質、森林、溼地公園類型因為地處高山峽谷,弄個交通車方便遊客節省體力和時間還有情可原,但一些人造的人文景區,本來就沒啥名氣,但依然加持這個套路,把景區大門(遊客中心)與景區進行距離感隔離,好收取價格不菲的交通車票。比如阿壩州紅原月亮灣景區,比如四川綿陽鹽亭——這個以嫘祖文化為抓手,剛剛新建了一個鋼筋水泥款式的“華夏母親嫘祖國家紀念公園”,但景區大門距離人造的嫘祖文化廣場好幾公里,到了此地,你不坐交通車進入,啥也看不到。

鹽亭縣“華夏母親嫘祖國家紀念公園”大門。勒克兒 攝

鹽亭縣“華夏母親嫘祖國家紀念公園”就是醬紫的。勒克兒 攝

類似的例子舉不枚舉。面對這樣的場景,作為我個人而言,如果是名氣很大的景區且天遠地遠去一趟不容易,只要價格不是高的離譜,還是可以接受,但對一些新建的,名氣二三流的,且交通車動不動就幾十塊的,基本就用腳投票:我不進去還不成嗎?


勒克兒


關於這個問題,我在別處說過幾次,景區內首開小交通惡例的是四川九寨溝景區,九寨溝是一個Y型斷頭山谷,當時九寨溝縣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為了美景再開一個小交通斂財也能接受。

現在不能讓人接受的是為了斂財,規避門票提價的規定,在省道,縣道,攔路收費,但是各種特權車可以隨意出入,普通百姓就要乘坐小交通,個別景區還要幾次換成,成了遊玩一日,小交通排隊半天的怪現象。

現在全國各地不怕沒有人來旅遊,我們的大中國13.5億人口,你不來總有人來,在四川首開小交通惡例無人問津之後,各地已經愈演愈烈,現在已經全國鋪開了,學好不容易,學壞就一會。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強的民族,所以忍著吧!




緣份83189396


關於景區小交通的問題,應該分兩個方面來看,一是為了遊客的安全方面考慮,換乘景區交通,二是為了景區秩序和效益考慮,要求乘坐景區交通,下面我就詳細的說一說。

先說說第一種情況,為了遊客安全換乘景區交通,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稻城亞丁,海螺溝森林公園等,這種景區多數在山裡面,進入景區需要經過很長的很窄的盤山路,彎急坡陡,駕駛難度比較大,自駕前往就算你手把好,沒問題,但上上下下這麼多車難免水平會參差不齊,出現事故的幾率高,這種情況我舉雙手贊成換乘景區交通,畢竟他們有統一調度,行駛速度,在哪會車都是設計好的,安全更有保障。

再說說第二種情況,這種情況更為普遍,為了擴大景區規模,維護景區秩序,最重要的還是提高收益,要求換乘景區交通,山西的壺口瀑布就這樣,公路上見一個大門,攔路搶劫一樣,大門距離景點不遠不近的,沒辦法就得花錢坐車,雖然車票不是很貴但就讓你心裡不舒服,這就是典型的為了效益。如果你要是維護景區秩序也無可厚非,就像九華山,平時可以自駕,旺季需要換乘,這也合理。

話說回來,多數的小交通都是為了錢,這種現象已經是越來越普遍了,但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很多景區的小交通調度混亂,遊客扎堆等車現象頻發,既然你收了錢,卻提供不了等價的服務,這點實在是說不過去吧,真心希望景區在提高硬件水平的同時,也要提高服務等軟件的水平,讓遊客玩得舒心高興,這才是發展之道麼。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覺得靠譜的朋友幫忙點個讚唄

我會定期分享新鮮的旅遊資訊和我旅途的見聞


愛玩的老朱同學


這個問題現在已經是越演越烈了,全國各地的很多景區都爭先恐後在幹這種事,他們的理由五花八門:有說是要保護景區環境的、有說是提供延伸服務的、有說為了保護遊客安全的,也有說為了維護景區交通秩序的。

不管任何理由,其實質絕大多數景區就是為了坑遊客更多的錢而已!當然也有少部分確實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只不過這種景區真的不多。

不管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如果真的目的這麼單純,那完全可以通過合理的收費來實現,讓遊客花費幾十上百塊的費用,坐車的距離卻只有那麼短短的幾公里十幾公里,甚至只有一兩公里的也不鮮見,這個收費標準比出租車可貴太多了!

不管採用什麼樣的套路,但是吃相過於難看的話,說什麼也沒有人會相信的!很多旅遊景區這些年搶錢的慾望越來越強烈,要知道善惡到頭終有報,哪天遊客都不去了,你們就真的把自己作死了!


不冷紅塵


相信不少朋友在看到這個命題後就會一邊倒地對大多數景區對遊客乘坐擺渡車不合理收費的吐槽。但在我看來,只要定價合理,景區設立擺渡車是非常必要的和受到歡迎的,為什麼這麼說呢,理由如下:

1、緩解景區入口的交通壓力:

凡是需要設立擺渡車的景點絕大多數都在遠離城市的大山之內或名川之旁,道路往往較為狹窄、漫長。相信絕大多數網友都體驗過城市日趨嚴重的堵車之苦,由不得懟天懟地,遇到著急事時更是徒喚奈何、焦慮萬分。景區也是如此,一般都會在距離正景外數公里甚至更遠處設立大型停車場,試想千軍萬馬開車到景區門口,那將造成多麼令人恐怖的爆堵場景,遊客進出完全受阻,心情會糟糕到極點,興致全無!

2、減少景區環境汙染:

接上點,乘客遊覽之時一般會輕裝上陣,以便節省體力增加遊覽的樂趣。如果大批車輛彙集,勢必造成嚴重的尾氣汙染和噪聲汙染,加上乘客廢棄的各種大小物件垃圾,會對景區環境造成巨大威脅;

3、擺渡車可大大緩解遊客上山的體力消耗:

景區停車場距離正景之間往往會有數公里甚至十幾公里的距離,這麼長的距離讓遊客徒步上山是非常不現實的,還沒到目的地,體力已然消耗到所剩無幾,遊覽的價值就幾乎喪失殆盡了。

綜上,我認為:景區內設立擺渡車是非常必要的,只要定價合理(比如按照公交價格定價或稍高一點),相信遊客是會欣然接受的。那種以擺渡之名行宰客之實的行為必然遭到唾棄和譴責。


松果視點


景區內的小交通早已變質為壟斷斂財工具,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但是,我仍然支持有必要在規範化合理化前提下發展小交通,理由有如下幾點:

1,景區的最主要功能是遊覽休閒,旅遊公司大巴和大量私人汽車走馬燈一般排隊穿行於景區內,噪聲和空氣汙染,交通堵塞和安全隱患,景區大量被擠佔的停車面積,哪一樣不是在危害著景區的環境?

2,一輛小交通按20座計算,至少代替5輛小轎車,且環保車專業熟練司機往返載運遊客,無論佔道佔停,排放汙染,交通安全,運行效率等和5輛小車分別自駕入景區作比較,誰更有合理性,小學生都能答得出來。

3,遊客有相當比例是乘坐公共交通前往,對小交通有剛性需求,若不更充分發揮載運功能,是不是資源浪費?

4,經濟性方面,自駕車進入景區就沒有油耗磨損成本嗎?若景區內對停車場實行經濟槓桿的計時累加管理(這絕對是景區合法定價權限),你還能有踏踏實實悠閒悠哉的好心情嗎?(當然部分土豪除外)

綜上所述,最重要的不是要不要小交通,而是如何定價,如何監管,如何真正成為一項以服務功能為目的,而不是名為載客,實為宰客的壟斷暴利賺錢工具。


一天打魚一天曬網


現在這個問題已經愈演愈烈,各地紛紛跟進,景區大門離景區也越來越遠,遊客要遊覽景區,不僅需要購買門票,還需要另外購買車票。其理由是保護景區的自然環境。如果真是保護環境倒也無可厚非,但其真實目的其實是為了從遊客口袋裡撈錢。如果真是為了保護環境,那車票價就應定得合理,哪怕比公交高個一兩倍大家也能接受。但實際上景區交通價錢高得離譜,十幾二十公里,票價往往六七十元。它把大門設得如此遠,你又不可能走進去,只能任由它宰。將祖宗留給大家的河山圈起來收錢本就缺德,如此尚不滿足,還要變著法子掏大家的腰包,真實狼心狗肺。


漂流木2


對於現在進景區乘坐小交通的現象,我怎麼看?我是深惡痛絕!

我是深惡痛絕,可是沒辦法,每次進景區前都得乖乖的把車停指定停車位,再任由他們擺佈把我們趕上擺渡車。



對,他們把景區小交通稱為擺渡車!按門票排隊,便宜些的10塊錢一個人,貴些的要30塊錢。

就是能坐10個人的那種觀景車,工作人員一趟趟來回跑,把山下的人送上去,又把山上的人送下來。

說的好聽點是為了保護景區,說的難聽點是景區斂財的一種手段。

我發現大大小小的景區,但凡有點名氣,只要修有停車場,就儘量修遠些,遊客要走進去也行,大約步行二三十分鐘,來回就要花一個小時,什麼?你要開車進去!不行,只能停在停車場!停車場也收費,二三十停一次!



所以,我現在出去,除非是那種名氣非常大的景點我會買門票進去,其他的一律不進。

因為我覺得沒必要。

很多景區大部分人去一次就不會再去了,因為太坑。

去年我去了成都的一個白鹿小鎮,那是音樂節的最後一天下午,明明都沒有節目了,還是收我們全部門票,而且不能開車上去,在路口就把車輛攔下來趕去停車場,下次不會再去了,因為沒什麼好玩的。



我是“愛旅遊往南邊去”,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哦~~~


愛旅遊往南邊去


詩畫人生,相約篁嶺。專注文旅,淨化心靈!進景區必須乘坐小交通,說穿了就是景區在變相斂財。

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後景區取消門票將是大勢所趨,有的景區未雨綢繆,就想出各種“絕招”攬財,這其中收取“交通費”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了。有的是開通纜車,有的故意將停車場建在離景區很遠的地方,還美其名曰:為了遊客的安全!



不過也不能全怪景區,大家都要生存啊!我們國人什麼事都愛跟風,現如今“鄉村旅遊”成了香餑餑,於是乎,各類鄉村遊景區景點就猶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有的開發者不惜血本,景點是打造得越來越漂亮了,可就是沒有自己的“看點”和靈魂,而老闆為了收回投資,想出各種斂財的辦法也是情理之中了。


對於這種現象我們怎麼辦呢?我們當然不能一味地聽之任之,對於那些口碑極差、服務質量不好還要變相收取不當之財的,我們就要拿出自己手裡的武器口誅筆伐,讓它曝光在世人面前!

好了,就說這些,不喜勿噴呦!


詩畫人生相約篁嶺


有的景區內景點之間距離太遠,景區擺渡車還是挺有必要的,走路也不現實。私家車進去會讓交通混亂,還是景區車安全。

幾年前去九寨溝那個擺渡車90元,但是景區內最遠的景點原始森林要坐車一個多小時,其他景點眾多也要坐車,感覺還蠻划算的,就是人太多,來個車都擁擠不堪。像雲南石林裡的擺渡車就沒啥必要坐了,走路過去也不遠。

還沒遇到強制必須買票坐小交通的,都是自願的,景區門票和擺渡車票都是明碼標價,可以分開購買的。我都是近的不買遠的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