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
嚴格來說,並不是何進的死導致天下大亂,而是何進死後,袁紹等人衝進皇宮將宦官集團全部消滅,這才導致天下大亂。據史書上記載,宦官張讓臨死前,悲痛地哭著向天子告辭說:“我等滅絕,天下大亂啊!希望陛下自己愛惜自己!” 說完,都投河自殺。
事實上,宦官張讓的預言很快就被歷史證實。因為,張讓等宦官死後,小皇帝不久就被廢殺;新上來的皇帝呢,也一直穩坐傀儡之位;而天下呢,在那些一心要清除宦官的士大夫與軍閥折騰下,更亂得不可收拾。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一切還要歸功於東漢一直以來的權力格局。不知道大家在讀歷史時有沒有發現一個奇怪現象,那就是東漢的外戚宦官輪流專權的現象特別多。其實,這是東漢歷代皇帝所精心設計出來的權力格局,也就是以官宦為核心的宮廷勢力與以朝臣為核心的外廷勢力相互制約。
東漢自光武帝劉秀開始,鑑於西漢皇族內亂和太后專權的隱患,對於劉氏皇族和皇后太后一系的力量,一直都是有所壓制。但為了能夠有效遏制朝臣勢力,東漢歷代君王開始不斷重用太監,企圖用宦官力量來制約朝臣。
因為,太監是完全依附於皇權至上,所有他們即便大權在握,也沒有能力改朝換代。而且,因為有朝臣勢力的存在,很多時候太監們不得不盡可能幫助皇帝擴張權力,否則他們的權力很容易遭受到威脅。
也正因如此,每每老皇帝去世時,基於朝臣的利益,自然希望立一個年幼的皇子當皇帝,因為皇帝年幼無法親政,帝國的權力自然就下移到朝臣手中,所以東漢一朝,小皇帝特別多。
雖說,東漢的宦官在立誰當皇帝這件事情上沒有決定權,但問題是,因為他們的存在,小皇帝的監護人(外戚)往往就有了對抗朝臣的資本。
因為,宦官集團在東漢歷代皇帝的扶持下,已經成為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在小皇帝繼位,他們為保障小皇帝不成為朝臣的傀儡,就會集體將外戚給推舉出來並站在他的背後支持。總而言之,皇帝年幼,那就由皇帝的舅舅代替他執掌朝政,這也是為什麼東漢的外戚(皇帝舅舅)專權特別多。
但是,因為東漢的外戚本身不具備強大的勢力,他們能夠暫時代替皇帝執掌朝政,完全是因為他們和皇帝的血緣關係,以及有宦官集團在背後的支持。但是,等到皇帝成年之後,宦官集團就會集體回到皇帝身後,這樣外戚(皇帝舅舅)又往往輕而易舉就被皇帝奪走了大權。
當時的何進,不過是一個殺豬的屠戶而已,就因為走了狗屎運,他的妹妹被漢靈帝看中,所以就坐著火箭上升,很快就成了傳說中的大將軍。再等到漢靈帝駕崩,年幼的皇長子劉辯即位,何進作為新皇帝的舅舅,自然暫時成為皇帝的監護人,代替皇帝執掌朝政。
換句話說,何進之所以坐在袁紹曹操等人的上面,無非是因為東漢帝國是宦官、朝臣相互制約,而何進作為作為小皇帝的大舅舅,所以處於了宦官、朝臣權力的平衡點上。但問題是,袁紹、曹操那種官N代,內心裡真的會服何進嗎?
在這種背景下,袁紹、曹操就開始忽悠何進清理宦官集團,而看著何進和朝臣態度曖昧,宦官集團自然有種說不出的恐懼,於是他們決定扶持何進的弟弟何苗,一方面因為何苗鮮明旗幟站在宦官這邊,另一方面也是給朝臣一個警告,總而言之,不要欺人太甚,否則我們也不是好惹的。
後來,張讓、趙忠等宦官就乘何進入宮之際,斬殺了何進。但問題是,因為這一舉動,袁紹兄弟直接一怒,率軍衝入皇宮,一舉把宦官集團全部屠殺殆盡。在失去了宦官集團的制約,朝臣勢力開始一家獨大,東漢自此名存實亡,而各方勢力為爭奪最高權力,也開始你方唱罷我登場,於是天下大亂。
我是趙帥鍋
從很大程度上來講,漢末三國的超級亂世由大將軍何進開啟,這位殺豬漢出身的愚夫蠢漢,因為一件蠢事不僅亡身破家,還把帝國搞得一片混亂,導致諸侯割據、海內分崩的局面出現。那麼,何進究竟做了什麼蠢事,以至於天下大亂呢?
何進字遂高,出身低賤寒微,整天從事的是屠豬殺狗的行當,在當時算是人下人的階層,受盡世人的白眼和欺辱。好在何進的妹妹很爭氣,在皇帝於民間徵選秀女時以姿色入選,進宮後又幸運地獲得寵幸,併為靈帝誕下長子劉辯。種種幸運因素結合在一起,給何家的地位帶來質的飛躍,而何進也由一位至輕至賤的殺豬漢,搖身一變為外戚。
何進既然成了靈帝的大舅哥,加官進爵自然是情理中事。何進起初被拜為郎中,隨後遷虎賁中郎將、潁川太守,等到妹妹被立為皇后,再遷為侍中、將作大匠、河南尹。黃巾軍起事後,靈帝任命何進為大將軍,坐鎮京師洛陽,並指揮皇甫嵩、盧植、董卓等人招討征伐黃巾軍,以軍功封慎侯。
黃巾軍被平定後,何進以其殘餘仍肆虐各州郡為由,遲遲不肯交出兵權,逐漸引起靈帝的不安。靈帝為弱化大將軍的兵權,便在西園設置八校尉,以心腹宦官蹇碩為主帥,袁紹、曹操、鮑信等七人為輔,統領各軍,直接聽命於皇帝,連何進都要受蹇碩的指揮。
在東漢,宦官與外戚兩大勢力經常性的勢若水火,蹇碩與何進也是如此。蹇碩忌恨何進手握兵權,擔心他會在靈帝去世後對宦官不利,遂與諸常侍共同勸說靈帝派遣何進西征韓遂,趁機剝奪他的職權,並得到靈帝的同意。但何進得知他們的陰謀後,便尋找各種藉口以拖延行期,直到靈帝駕崩也沒有成行。靈帝駕崩後,長子劉辯登基,何皇后進位為太后,大將軍何進成為最高統帥,不再受蹇碩節制。
何進久知天下痛恨宦官蠹國敗政,也清楚蹇碩等人想加害於他,所以等到靈帝一駕崩,便馬上著手誅滅宦官的工作。蹇碩聽到風聲後,便與同僚趙忠、郭勝等人商議,準備先下手為強誅殺何進。但郭勝自恃有恩於何家(何太后之所以能入宮,源自郭勝的推薦,所以何家對郭勝特別親近),所以說服趙忠,兩人一起向何進及太后告密。何進聞訊,立刻派小黃門誅殺蹇碩,除掉心腹之患。
何進在除掉蹇碩後,又在袁紹的建議下,準備殺光宮中的宦官,但遭到僚屬曹操、陳琳等人的勸阻,認為只需剷除元兇即可,不可誅殺過濫。但此時的何進早已把宦官群體恨入骨髓,加之袁紹兄弟的慫恿,便再不肯聽逆耳良言。何進要想誅殺宦官,必須要得到太后的許可,然而何進把計劃告訴何太后時,不料卻遭到強烈的反對(原因是宦官有恩於何家),讓何進很是洩氣。
此時,“搞事精”袁紹給何進出了一個餿主意,建議他召集四方諸侯及大批豪傑,讓他們率軍入洛,借武力威脅何太后同意誅殺宦官。殺豬漢出身的何進本就見識淺短,屬於沒腦子、沒主見蠢漢,如今得到袁紹出的餿主意,非但沒有予以斥責,反而認為是良策妙計,連連點頭稱是。
可何進雖然蠢,但他的主簿陳琳卻洞若觀火,見到何進要往火坑裡挑,趕忙進行阻攔,對他分析利害關係:“捕捉麻雀這樣小的動物,尚且不能靠欺騙的手段,更何況是國事呢?將軍身為國舅,手握重兵,如果想要誅殺宦官的話,不過是舉手之勞而已。可您卻舍此不為,卻想借助諸侯的力量,讓他們進犯京師。這樣做好比倒持太阿寶劍,將劍柄授予他人,不僅不能成功,反而會招來更大的變亂!”
雖然陳琳苦口婆心的提醒,但怎奈顢頇愚蠢的何進根本就聽不進去,結果還沒等到諸侯進京勤王,自己便把性命搭了進去。中平六年(189年),大宦官張讓等人假稱太后懿旨,誆騙何進入宮奏事,在歷數他各種忘恩負義的行為後,在嘉德殿前將其斬殺。
何進死後,袁紹、袁術兄弟火燒宮門,率軍誅殺所有的宦官,導致洛陽城內一片混亂。此時涼州大軍閥董卓已在洛陽近郊,聞變後火速入洛奪權,憑藉武力廢殺少帝劉辯和何太后,並立陳留王劉協為帝。
董卓上臺後各種倒行逆施,激起天下諸侯群起討伐,由此開始,中國歷史進入漢末三國大混亂期,時間一直持續到西晉滅吳,長達近百年時間。探究天下大亂的原由,何進當年的愚蠢,該負主要責任。
文史磚家
相信大家都知道司馬懿的眼光、戰略、格局,那麼我就引用司馬懿的一句話來回答這個問題。
新《三國》最後一集中,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明帝曹叡怕司馬懿擁兵自重,因而派夏侯淵之子夏侯霸接替司馬懿的平西大都督之職,令司馬懿回京。
司馬懿在回京途中偶遇一破敗祠堂入內休息,沒想到卻是大將軍何進的祠堂。
當時,司馬懿感慨的說道:這一晃眼四十五年過去了,人生如夢。
司馬昭說道:世人早把何進忘了,何家祠堂也已經破敗成這樣,這天下大亂,導致三國鼎立,這局面說道根上,還是從何進開始的,他想剿除十常侍,卻引來董卓如京,這才天下大亂。
司馬懿說道:不對、不對,天下大亂,不是因何進殺了十常侍,其根本原因乃大漢氣衰,皇權旁落。
司馬懿說的沒錯,漢末天下大亂,主要還是因為宦官和外戚輪流掌權,皇權旁落。
當時,大將軍何進在袁紹的建議下,決定除去十常侍,召董卓帶兵入京。
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知道後,設計讓何太后召何進入宮,並埋伏了刀斧手五十人於長樂宮嘉德門內,何進被斬。
此後,又有袁紹、袁術、曹操等人聽說何進被殺,帶兵入宮殺盡宦官。
隨後董卓進京掌握朝政,造成山東諸侯的不滿,因此開始了軍閥混戰的時期。
我們可以這樣想,就算何進不死,董卓還是會入京,憑董卓的性格他會聽從何進的命令嗎?
董卓要把握朝政,肯定不會允許十常侍的存在,必定會斬殺殆盡。
到這裡,歷史的軌跡又會回到正途,曹操刺殺董卓不成,起兵討伐董卓。
所以說:漢末大亂其實從漢靈帝死的時候就開始了,漢靈帝死的太早,劉辯、劉協都太小,不能獨立行政,都要人輔助。誰輔助誰就會把持朝政,必定會引起其他諸侯不滿,照樣會天下大亂。
瓦窯堡的碳
何進是個悲劇人物,背了好多鍋。分析一個人物要結合他所在的時代和環境。
1何進第一次露面是黃巾起義,被封為大將軍。對付黃巾軍。最後取得勝利,作為中央決策機關,體現了一定的能力。
2漢靈帝為了削弱他的兵權,成立西園八校尉,他對此沒有什麼動作。
3漢靈帝死後,他妹妹的兒子劉辨繼位,這個時候,考驗他政治水平的時候到了。
4翻開東晉的歷史,我們知道,外戚與宦官輪流執政是東漢的一大特色。漢靈帝在的時候,宦官得勢,漢靈帝死了,何進有得勢的條件。
5這個時候,何進的盟友士族站了出來,要誅殺宦官。
6士族又是東漢時期崛起的又一大政治力量。在漢靈帝時遭到打壓,黃巾起義時,何進建議為了對抗黃巾軍,重新啟用士族。士族暫時與何進結盟。
7看看何進的家勢,一個屠夫。屬於寒族中的寒族。如果不是妹妹當了皇后,皇太后,他一輩子也當不了大將軍。根據當時的情況,士族只可能與他暫時聯盟,不可能投靠他。
8何進知道這點,當時最好的政治局面是維持外戚,宦官,士族的平衡。外戚暫時得勢,宦官不可能與士族結盟,這樣何進就可以穩穩的把控局面,從中取利。
9但是士族不會甘心就這麼當外戚的附庸,所以拼命勸何進殺宦官。何進不傻,知道宦官死了,士族下個目標就是他,他搞不定士族,所以百般推脫。還拿出了何皇后來。
10但宦官不這麼想,他們一直以為何進要殺他們。
11士族後來又出了一個主意,遭四方軍事力量進京,震懾太后和宦官。這就引入了第四方力量。局勢更加複雜。何進當時想的可能是讓軍方,宦官,士族三方爭鬥,他從中取利。
12但他沒有這樣的政治智慧,宦官卻一直以為是何進要殺他,於是先下手為強。
13何進一死,士族以此為名,屠殺宦官。地方軍代表進駐京城,政變的紅利被地方軍隊勢力竊取。
14宦官與外戚同歸於盡,這時候權利出現了真空。士族與地方軍閥勢力開始爭權。
15士族推選的代表人物袁紹太蠢,在佔有大好優勢的情況下輸給了地方軍閥勢力代表董卓。
16董卓又幹掉了其他地方勢力如丁原等,徹底掌握大權。
17士族不服氣,於是有了18路諸侯討伐董卓。
18這個事情的關鍵就在於原有的政治平衡被打破,而且是同歸於盡。新的勢力在奪取權利的時候採取了軍事這種最血腥的方式,而且從中央到地方都捲進去了,天下就亂了。
不一般的帥63263247
何進是屠夫出身,是何皇后的哥哥,其實漢靈帝是想立劉協為皇帝的,因為劉辯舉世比較輕浮,而劉協比較聰明,舉止比較妥當,再加上劉協的生母王美人是被何皇后害死的,所以漢靈帝也比較同情劉協。
但是劉辯是嫡長子,所以漢靈帝也一直很猶豫,一直到了公元189年,漢靈帝臨終把劉協託付給蹇碩,蹇碩叫何進入宮,想趁機會殺掉何進,這樣就能立劉協為帝,可是蹇碩的司馬叫潘隱,跟何進關係好。
當何進入宮的時候,潘隱用眼神示意何進有危險,讓他不要進去,何進立馬意識到,所以就趕緊離開,就沒有入宮,於是劉辯被立為皇帝,由何太后臨朝聽政,而劉協為勃海王。
何進掌握朝政大權之後,就想除掉蹇碩,蹇碩也知道這一點,他寫信告訴中常侍趙忠等人說,何進現在掌握了朝政,肯定要除掉我們(宦官)的,我現在還統領禁軍,我們一起動手,除掉何進。
中常侍郭勝跟何進是老鄉,他與趙忠等人商量了以後,覺得還是跟何進的好,就把蹇碩給他們的信給了何進,何進就將蹇碩除掉了,禁軍也歸到他手裡。
袁紹對何進說,以前竇武想要除掉宦官,沒有成功,失敗被殺,就是因為他的計劃被洩露了,而如今你大權在握,手下能人又十分多,完全可以一舉除掉宦官們,何進覺得袁紹十分的有道理。
何進將他的想法告訴了何太后,宦官們送了很多錢財給何太后的母親舞陽君,還有何太后的弟弟何苗,讓他們向何太后求情,他們對何太后說,大將軍是想殺掉皇帝的左右專權的,所以何太后不同意。
何進也比較為難,袁紹又出來出主意了,他建議何進召眾州牧帶兵入洛陽,逼何太后同意,何進覺得很有道理,陳琳表示強烈反對,他認為大將軍手上有軍權,自己來就可以了,何必找他人呢,到時候那些人不聽命怎麼辦,於是董卓、丁原等人率兵前來。
十常侍假何太后的詔書,召何進入宮,將何進殺死,而袁紹也趁機殺入宮內,將宦官內殺死,就這樣,宦官勢力與外戚勢力都被除掉了,董卓也入了洛陽,廢掉了漢少帝劉辯,而立漢獻帝劉協。
東漢中後期之所以能一直延續,其實就是外戚與宦官的相互平衡,但他們都是支持皇帝的,而如今,隨著何進的死,都一併沒了,而各地的州牧們都變成了割據的諸侯。
歷史簡單說
大將軍何進之死,與漢末天下大亂有一定的直接關聯,但是何進之死不是漢末天下大亂的根本原因。因為何進雖然死了,但是支撐東漢朝廷的另外兩根臺柱子:宦官和大士族仍然還存在!只要宦官和士族仍然緊密的團結在漢少帝劉辯身邊,東漢的中央政府依然有控制力。
但是很可惜的是,何進死後,士族與宦官發生了火拼。最後宦官被殺絕,以汝南袁氏為首的士族與董卓合作,對其他反對宦官的勢力不夠公平,因而埋下了大亂的禍根。後來還是以汝南袁氏為首的士族與董卓鬧掰,雙方都擁兵自立,不把皇帝放在眼裡了,這才導致了天下大亂。
我們現在之所以有一種刻板印象,就是認為何進之死導致了漢末天下大亂,是因為《三國演義》裡面,把天下大亂的責任推給了何進。尤其是演義小說中曹操的那句:『亂天下者,必何進也』,給人的印象太深。所以何進才替所有人背了黑鍋。
然而我們只要仔細的分析正史的記載,就可以發現一個殘酷的現實:哪怕何進不死,天下依然會大亂。
首先根據史料記載,先還原一下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中平六年(公元 189年),漢靈帝駕崩。在他死後,大將軍何進與以十常侍為首的宦官集團為了爭奪權力,矛盾與日俱增。手握兵權的何進本想直接殺了十常侍,但是由於何太后不同意,何進只得罷手。
後來在袁紹的建議與支持下,何進徵召以董卓為代表的邊將進京,企圖藉助他們的力量逼迫何太后同意自己誅殺宦官的計劃。然而對於這個計劃,當時身為典軍校尉的曹操有不同的意見。他認為:擒賊擒王即可,消滅宦官只需要殺幾個太監頭領就行了,沒必要殺掉所有的宦官。如果動靜太大,反倒會打草驚蛇。
太祖聞而笑之曰:“閹豎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將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魏書》截止到這裡,正史與《三國演義》的內容都是一樣的。但是也正是從這裡開始,正史記載與演義小說的情節就不一樣了。
第一個區別:何進對董卓的態度。
按照正史記載,何進在徵召董卓進京後,立馬就反悔了。是的!何進在聽從了盧植等人的建議後,立馬就叫停了董卓進京。並且還派兵監視董卓,不讓他進京。但是正在何進阻止董卓進京時,袁紹卻突然揹著何進,利用他有假節調動軍隊的權力,偷偷招董卓繼續進京。董卓在得到袁紹的授意後,不受何進的命令,依然帶兵進駐了洛陽郊外。
(何)進意更狐疑,遣(種)劭宣詔止之。卓不受,遂前至河南。——《後漢書·種劭傳》當時何進命令東郡太守橋瑁、武猛都尉丁原在洛陽附近警戒(都是何進的心腹),並沒有招董卓進京。而是把他安排在了長安城附近,不讓他到洛陽。但是董卓不聽命令,帶著幾千人馬還是駐紮到了洛陽的郊外。
因此可以這麼說:何進最早確實想過招董卓進京,但是董卓不是他的心腹,何進認為董卓不可靠,便又拒絕了董卓進京。然而董卓有袁紹的暗中支持,還是駐紮到了京城的郊外。
與正史記載不同的是,在《三國演義》中卻將何進阻止董卓進京一事給省略了,變成了何進招董卓進京,給後來天下大亂埋下了禍根。把黑鍋全丟給何進一個人背。
第二個區別:袁紹為什麼招董卓進京?
其實漢靈帝死後,有兩個細節一直被很多人忽略:第一個細節是袁紹的叔叔袁隗,他是漢靈帝欽點的託孤大臣,身兼太尉和錄尚書事兩大重要職務,與何進共同輔佐新君;第二個細節是董卓曾經受過袁隗恩惠,是袁氏一族的門生故吏。
以後將軍袁隗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參錄尚書事。——《後漢書》幷州刺史段熲薦(董)卓公府,司徒袁隗闢為掾。——《吳書》
稍微有點常識的人應該都能理解,靈帝安排兩個託孤大臣,一個是自己的大舅哥,屠夫出身卻能掌管兵馬大權的大將軍何進;一個是大士族的代表,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手上卻沒有兵權,只有行政權的太尉袁隗。漢靈帝把這兩個人安排在一起搭班子,兩人能合的來嗎?
怕是何進想巴結袁隗,但是袁隗瞧不上何進這個屠夫之輩吧?
既然袁隗不願意屈身於何進之下,那麼他應該怎麼辦?最合理的辦法肯定是,徵召自己信得過的人,比如董卓這種既是袁隗門生故吏,手上又有兵權的人進京。再借助這些人的力量與何進掰腕子。
所以袁紹招董卓進京的目的很明確,他就是要把水給攪渾,把時局攪渾。最好讓何進與宦官拼個你死我活,然後他們袁氏在從中獲利,搬開所有的擋路石。
但是在《三國演義》中,卻將袁紹的叔叔袁隗給省略了,把董卓和袁氏一族的關係也給一併省略了。導致袁紹招董卓進京,就是袁紹一時腦殘,出了餿主意。而何進聽從了袁紹的建議,自然也是腦殘中的腦殘。袁紹背小鍋,何進背大鍋。
第三個區別:董卓為什麼能進京?
如果只看《三國演義》,會有一種錯覺:就是何進死後,洛陽城內群龍無首。董卓因為兵強馬壯,進京之後無人可以與他匹敵。於是他就把持了朝政,殺太后廢立皇帝,禍亂朝政。但是如果仔細看史料記載,會發現當時的情況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董卓進京時,他的兵權實際上已經被漢靈帝給剝奪了。據史料記載的推測,董卓被徵召前大概只有兩萬人,後來他被明升暗降,約有一萬五千人被剝離出了董卓的掌控。等於說,董卓進京時,他手上的兵力最多不過五千人,大概在三千人左右。
在袁紹等人誅殺十常侍期間,車騎將軍何苗被董卓的弟弟董旻殺掉,他手上的兵馬被董卓吞併。這部分人馬具體數目不詳,但撐死了也就一兩萬人,不可能更多了。
區區一兩萬人,想控制洛陽那種百萬人口規模的城市,有可能嗎?
並且,雖然何進死了,但是洛陽附近掌管兵權的人還有很多。比如丁原,比如鮑信,只要有一個人能出來吼一嗓子,號召大家一起把董卓滅了,就憑董卓手上那點人馬,他能打得過何進的餘部?
所以,最合理的解釋就是洛陽城中有人邀請董卓入城,而這個人也不是別人,應該就是袁紹的叔叔,太尉兼錄尚書事的袁隗。
因為道理很簡單,何進被殺,袁隗就是唯一的託孤大臣。他是除了皇帝之外,最具有號召力的人。袁隗不讓董卓進京,董卓根本進不了京城。袁隗若是號召大家一起誅殺董卓,董卓也根本活不下去。
但是,袁隗偏偏沒有這麼幹,他不僅沒有阻止董卓進城,反而還大大方方的請董卓入城,並且還在入城前,在城外給他封了一個三公之中的大司空。以讓董卓有合法的身份進入城,並參與朝政。
至於袁隗為什麼邀請董卓進京,道理也很的簡單。因為丁原、橋瑁、張遼、鮑信這些人都是何進的舊部,他們不是袁隗的心腹。當時何進雖然死了,但是何進的舊部還在。袁隗若想把持朝政,他需要把何進的舊部全部擠走,否則他無法獨裁。而董卓是袁隗的門生故吏,袁隗信得過董卓。所以袁隗需要扶持董卓,滅掉何進的舊部。
說到這裡,我覺得史書上有個錯誤的記載需要拿出來澄清一下。
據《九州春秋》的記載,董卓進京時,率領步騎不過三千人。他覺得兵太少,害怕京城人士不服。便隔四五日派遣兵士半夜潛出京城,第二天早上高舉旌鼓入城,號稱"西兵復入至洛中"。讓大家覺得得董卓的兵馬數不勝數,不敢反抗。
率四五日,輒夜遣兵出四城門,明日陳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復入至洛中”。人不覺,謂卓兵不可勝數。——《九州春秋》這個記載,是很多人經常引用,被用來形容董卓兵強馬壯,洛陽城內的實力派懼怕董卓,不敢與他抗衡,最後讓董卓控制朝政的證據。但問題是,按照董卓進京和漢少帝被廢的時間記載來看:
十常侍之亂是公元189年8月26日
董卓進京是公元189年8月28日
漢少帝被廢是公元189年9月1日
董卓他是在進京之後的第三天就廢掉了漢少帝劉辯。三天時間,明顯與《九州春秋》中所記載的“率四五日”有明顯矛盾了。時間明顯對不上……
所以我覺得,董卓進京後,他兵強馬壯應該是事實,吞併了何苗和丁原的部隊,他能不兵強馬壯麼?但是《九州春秋》中記載的董卓玩心眼,靠小把戲嚇唬人,應該是不存在的。
他之所以能進城,能吞併何進舊部,能手握軍權,能掌控朝廷。全賴太尉袁隗對他的鼎立支持!並且,袁紹也有份!
因為董卓進京後,鮑信曾經建議袁紹,號召大家一起誅殺董卓。然而鮑信的建議,被袁紹給否絕了。
(鮑)信謂紹曰:“卓擁強兵,有異志,今不早圖,將為所制;及其初至疲勞,襲之可禽也。”紹畏卓,不敢發,信遂還鄉里。——《三國志·董卓傳》
關於袁紹為什麼會拒絕鮑信的提議,普遍的觀點是認為袁紹害怕。但是如果根據前面對袁氏一族野心的敘述,可以發現袁紹其實根本就不怕董卓,他只是不想破壞叔叔袁隗的政治佈局罷了。
畢竟,何進被殺後,袁隗是當時唯一的託孤大臣。董卓就是叔叔袁隗請來的幫手,他怎麼能殺董卓呢?!
因此鮑信之所以會跑,最合理的解釋應該是他看穿了袁紹的小算盤,發現董卓原來是汝南袁氏的同黨!他若是不跑,日後走漏了風聲,他是第一個死的。於是,鮑信在當天夜裡就趕緊跑了。
鮑信開溜後,立馬引起一連串連鎖反應。同樣是何進餘黨的張楊、王匡跑路,就連曹操也看出了問題不對,趕緊跑路。因為朝廷的局勢太複雜了,不跑只能當炮灰。
當然,後來袁紹也跑了。
第四個區別:天下為什麼會大亂?
在《三國演義》中,把天下大亂的根源歸咎在董卓身上。認為袁紹等人在關東會盟,討伐董卓是為了匡扶漢室。後來在盟軍的攻擊下,董卓不能抵抗,於是燒燬洛陽城,遷都長安。而關東聯軍在此之後內鬥不絕,於是天下立時大亂。
然而根據正史記載可以發現:關東聯軍討伐董卓雖卻有其事,但是關東聯軍真正出兵討伐董卓的其實只有三個人:袁術、孫堅和曹操。其他的人,比如袁紹,都沒有真正參與討董。而鮑信、王匡、張揚這些人,他們反董的原因,其心態應該是出自於“對袁隗的憤恨”及“對何進的報恩”。
這也就是說,董卓亂政是事實。但是董卓亂政其實也不是天下大亂的根本原因,只是個直接原因。當時真正把董卓當對手的人並不多,大家想的更多的還是爭地盤和為自己討個說法的問題。
比如說袁紹,討伐董卓他是盟主,可是他沒有出一兵一卒。董卓可是殺了他全家的死敵,他居然就是不發一兵一卒。
再比如何進餘黨,也就是鮑信這些人,他們跟董卓有什麼仇?何進又不是董卓殺的。他們其實就是不滿意朝廷被董卓這種邊將所控制!畢竟他們當初一大幫人為何進策劃剷除宦官,既有功勞,也有苦勞,結果何進現在死了,他們這幫人沒有得到任何封賞,卻讓汝南袁氏得了便宜,現在袁隗還把軍權分給外來的董卓,他們非常不服!
這個時候,如果有一個人能控制局勢,平息關東聯軍不滿的怒氣,天下估計還不會亂成後面那副模樣。只是可惜,董卓這傢伙帶著皇帝跑了。而袁紹又在關東帶頭兼併,帶頭挑起軍閥混戰,於是天下就亂了。
所以,漢末天下大亂的根源是什麼?是何進被殺麼?其實並不是。因為不管何進招不招董卓進京,他會不會被宦官殺掉。袁氏一族都會想辦法把局勢攪亂。哪怕宦官沒有被誅殺,何進沒有被殺死,到最後他也依然會被袁隗等人給玩死。而何進死後,袁氏必然要上臺,天下這塊蛋糕必然要重新分割。當蛋糕分的不夠公平時,必然要天下大亂。
說到這裡。也就說明了:何進之死與天下大亂沒什麼關係。何進死了就死了,如果太傅袁隗玩穩一點,把軍權都交給袁紹、袁術兩位,好好的團結一下大將軍府剩下的那幫有兵權的幕僚,讓袁氏一家人壟斷朝廷,也就沒董卓什麼事了。而偏偏袁隗要派人去顯陽苑拜董卓為司空,讓他進了城,才有了大將軍府的吳匡等人投奔董卓,呂布殺丁原投奔董卓,張遼也投董卓,王匡、鮑信沒投,而是跑路了。
袁隗這位官場老手肯定不會不知道軍權有多重要,他就是太相信董卓是自己人了。
Mer86
誠邀,如題。為什麼漢末何進的死會導致天下大亂,因為何進一死,帶兵進城的董卓無人可制了!
何進出身屠戶,因同父異母之妹被選入宮中,成為貴人,並受寵於漢靈帝,何進遂被逐漸掌握大權。
要說何進這個人,還是有一定能力的,中平元年,何進率左右羽林軍五營士駐紮于都亭,修理軍備保衛洛陽。黃巾將領馬元義密謀在雒陽起兵,何進將其破獲。因功封侯,後漢宮太監亂整,何進掉董卓西涼兵進京,沒想到自己先被太監幹掉了。
何進一起,滅掉了宦官勢力的董卓無人制衡,仗著自己兵強馬壯廢少帝,欺負獻帝,導致東漢中央朝廷控制力完全淪喪,各地諸侯紛紛以討賊為名,不聽命令,最終天下大亂!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東漢末年的何進,是漢靈帝的皇后何皇后的哥哥,屬外戚集團,官至大將軍,手握兵權,是東漢中央政府唯一的實權派人物。
眾所周知,何進一死,宦官立馬被誅,接著是董卓亂政,後軍閥割據混戰,天下大亂。
何進不死的話,東漢中央政府仍有一定的實權,能夠鎮住地方軍閥,地方軍閥如果想擁兵自立,對何進仍有所顧忌,而當時董卓官至幷州刺史,算是何進的心腹手下,何進召董卓進京,誰也沒想到董卓還沒進京,何進就被殺,要是何進沒死,董卓敢亂政?到了京城還不是乖乖聽命何進,否則哪來的亂政?
而造成這一切的根源,就是因為一個集團的一個人:
以袁紹為首的士族集團。
何進之死,誰受益最大?
表面上是董卓,實際上是袁紹。董卓亂改,袁紹振臂一呼,立馬就成為討董關東聯軍總司令,再後來雄據北方四州,成為當時天下勢力最大的軍閥。
本著誰受益,誰嫌疑最大的原則,何進之死與袁紹脫不了關係。
袁紹給何進出了個壞主意:誅滅宦官,召董卓進京。明顯是不懷好意,何進是外戚集團首領,宦官集團是當時勢力僅次於何進的一方勢力,而袁紹四世三公屬士族集團,外戚與宦官火拼,得益的是士族。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從東漢末年這盤棋的佈局和何進這個人物究竟有多重要說起。
一、何進上位,外戚干政
何進原是個屠夫,沒有什麼政治頭腦。沾妹妹何皇后的光以外戚身份做了官,平步青雲,一路升到大將軍,之後率兵征剿黃巾軍,立下戰功,更加權盛不可一世。大皇子劉辨,也就是何皇后的兒子即位後,何進又晉級成了國舅爺,成了皇權的實際操控者。
何進權高震主,漢靈帝深感惶恐。為牽制他日益膨脹的勢力,靈帝設置西園八校尉,壯大宦官勢力,來分何進的軍權。這些宦官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十常侍”。其中宦官蹇碩因健壯而有武略深得漢靈帝親信,被封為上軍校尉。蹇碩害怕妒忌何進,就聯合各宦官常侍想辦法削弱他的勢力。
靈帝死後,蹇碩為扶持二皇子劉協繼位,本想殺了何進,不料被何進發現,先下手為強,把他殺了。殺了蹇碩,何進仍不解恨,他決定聽從袁紹的建議,召集董卓等駐外武將帶兵入京,除去宦官十常侍。宦官們知道外兵入京要對付自己,又設計斬殺了何進。
那麼,為什麼說何進之死能引起天下大亂呢?
二、何進之死讓諸侯和地方豪強們看到了上位的機會。
我們先來看看何進死後是什麼情形。袁紹、袁術、曹操等人聞何進死,立即入宮殺盡了宦官。隨後殺人如麻的董卓趁亂進京,掌握朝政,挾天子以令諸侯。
再看當時,天下能左右皇權的,共有三種力量:以張讓為首的在皇宮內準備拼命的宦官集團,手下只不過是宮內幾百名宦官武裝,其戰鬥力連京城大戶家的家丁都不如;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握有調動全國武裝力量的大權,戰鬥力極強;以袁紹,袁術兄弟倆為代表的士大夫集團,掌握著五千精銳御林軍,並握有京師治安大權。
後兩者,面對沒啥戰鬥力的宦官集團,根本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然而心懷叵測的袁紹卻慫恿何進召集外將董卓進京來解決宦官的問題。
袁紹出這餿主意的意圖不言自明,外兵入京,不管宦官還是外戚哪一方被滅,他都找到了上位的理由和機會,他等的正是坐收漁翁之利啊。
而屠夫出身的大將軍何進,顯然是嚴重缺乏政治覺悟。局勢如此劍拔弩張,他卻對籠罩在周圍的殺氣渾然不覺。西涼刺史董卓正巴不得有機會摻和京城的事兒。
得到何進的指令後,率領著駐外野戰軍迅速到達並駐紮在了距離京城不遠的洛陽,虎視眈眈地盯著京城事態的發展,可謂“箭在弦上,只差一發”。
但是,董卓等人雖已駐紮京郊,如果何進不死,得不到朝廷的軍令,他是不敢貿然進京的。而何進一死,就好比十字路口的紅綠燈突然停了電。四面八方各路的車開始見機行事,不按規矩亂走起來。
先是世族代表袁紹為登上歷史舞臺成為權利爭鬥的主角找到了名正言順的理由。隨後董卓,丁原各路豪強紛紛到來,開始了軍閥混戰。
三、何進之死破壞了政局平衡,幾大勢力趁機作亂
其實何進作為皇親把持朝政,並非什麼新鮮事兒。東漢從第四任皇帝漢和帝劉肇開始,就形成了“幼帝繼位”的傳統,這使東漢政局一直在“外戚黨”與“閹黨”輪流執政的怪圈裡運行。
小皇帝年齡太小,只能依靠太后,太后需要靠孃家父親或者兄弟扶持才能站穩腳根,於是就形成了“外戚黨”。等到小皇帝長大,不甘心當傀儡,就要尋思奪權,太監作為皇帝身邊朝夕相處的忠實奴僕此時成了他們最可靠的人。
等皇帝依靠太監滅了外戚之後,太監又開始專權,於是又形成“閹黨”。沒過幾年,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繼位,新太后垂簾聽政,外戚再次獲得權利......
但是,不管“外戚”與“閹黨”怎麼鬥,都是窩裡鬥。他們互相制約,誰也不敢動皇帝的江山。同時,他們對地方豪強又起到了震懾作用。所以“外戚黨”與“閹黨”折騰了數年,天下也沒亂,因為無論權利多大,他們始終還是在行使皇權。
何進的死,則標誌著東漢內部外戚和宦官之爭的結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他們之間的火併,又引來了世族地方豪強,導致中央權力失控。從此,宦官,外戚,世族三家互相牽制形成的平衡局面徹底被打碎。各路豪強紛紛起兵,都來分食一杯羹。一時間,局面混亂難以收拾。
分析何進之死,有書君心生感慨,若說“不以成敗論英雄”或者“英雄不問出處”,《三國演義》無疑是詮釋的最好的版本了。許多平民草根出身的英雄,趕上了風雲際會的時代,得以施展才能,書寫不朽的篇章。
但何進只是個普通人,卻莫名其妙被推上了歷史舞臺,渾然攪進幫派的鬥爭中不知何去何從。儘管他的死引起了天下大亂,他卻算不得是英雄。
他原該是個配角,卻被裝扮起來,賦予了主角的歷史重任,戲演砸了,他來不及謝幕又匆匆下了臺。他就如同一顆按鈕,只因被命運安排在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位置而成了左右天下局勢的一隻總開關。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秩序亂了,平衡被打破。
何進代表的是外戚,是東漢宮廷鬥爭中一股重要力量。東漢中後期,朝堂上便是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輪番登場,鬥得不亦樂乎。
何進本來與袁紹等人商議剷除宦官集團,想出的昏招是招董卓進京。但何進等人的圖謀被宦官探知,何進被反殺,等袁紹盡數剷除宦官集團後,董卓率領的涼州兵團也快趕到京城。此時,何進代表的外戚集團與宦官集團同歸於盡,袁紹手上兵力有限,董卓的進京意味著一股強大的力量迅速填補了權力空白。
請神容易送神難。袁紹本想不讓董卓進京,但董卓作為涼州軍閥,看到這局勢,野心迅速膨脹,於是繼續進京。
不久就憑藉手中的軍隊,成為東漢帝國的主宰,並廢掉皇帝,另立漢獻帝,掀開了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的亂世序幕。
其實東漢末年與唐朝末年,帝國覆滅導火索基本類似,朝堂上的文官與宦官集團死掐,引入外部軍閥勢力,最後軍閥開啟天下大動盪序幕。東漢末年的軍閥從董卓開始,而唐朝末年的軍閥則輪到朱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