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打得贏現在的驅逐艦嗎?

時間的七號記錄者


額,那要看怎麼一種打法,如果是有體系支撐的話,即使是單挑,現代驅護艦也能把戰列艦吊起來打;但現代驅逐艦如果沒有體系支撐,那麼很多輔助手段就不能使用了,比如預警機,其戰鬥力就會下降很多,不過,我還是覺得現代驅逐艦的贏面要大!


首先,先來看看誰先發現對方,沒有預警機的幫助,僅憑艦載雷達的話,現代驅逐艦對水面目標的探測距離撐死了在40公里左右,也就是說,想要在幾百公里外就提前發現戰列艦是不可能的,而二戰時期的戰列艦在雷達出現之前是靠人工觀瞄的,但是最遠探測距離不會超過25公里,如果使用雷達的話,以大和號為例,1944年裝的22號對海電波探信儀,對戰列艦的探測距離為35公里,但是對驅逐艦這樣的小目標探測距離只有17公里了,並且還有較大誤差!

所以,通過對比,現代驅逐艦是肯定能提前發現目標的,戰列艦想要發現今天的驅逐艦,起碼要等到對方進入20公里的範圍內,而且戰列艦主炮的打擊距離雖然最遠能到40公里左右,但是這種距離上命中率太玄幻了,可以忽略不計,一般20~30公里才是戰列艦主炮最合適的打擊距離,可是,現代驅逐艦隻要能跟戰列艦保持一個30公里的距離,就不用擔心戰列艦的主炮打擊了,因為對方發現不了,在這個距離上,驅逐艦可以隨便對戰列艦進行精確打擊!


但是,問題來了,現代驅逐艦上面的各種武器都是用來對付同等級對手的,面對戰列艦這種有著厚重裝甲大傢伙,那些尋常反艦導彈的效果可能不大,哪怕是魚雷也差不多,因為今天主流驅逐艦上的魚雷基本上都是324這種口徑,像533甚至650這樣的重型魚雷已經看不見了,也就毛子的“基洛夫”級武庫艦上還有不少533口徑的魚雷,還有,魚雷想要弄沉一艘戰列艦也不容易啊,還是以大和號為例,人家沉下去之前可以硬抗了10枚重型魚雷以及20多發的航空炸彈,並且自身內部出現爆炸才沉沒的!


因此,驅逐艦想要乾死戰列艦,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武器需要換一下,把那些324的魚雷通通換成533甚至650,還有反艦導彈,也換成“花崗岩”這種(丫的毛子的武器真的是火力至上),我就不信有哪艘戰列艦捱了幾十發重型反艦導彈以及幾十發重型魚雷還能保持戰鬥力的!


哨兵ZH



現代驅逐艦打敗二戰期間的戰列艦還是很容易的事情,即便是在“艦對艦”單挑的情況,也由於它們不是一個時代的產物,現代驅逐艦也會完勝!

圖片上的蘇制“現代級”驅逐艦,不能算是21世紀標準的戰艦,它在“紅海軍”時代屬於“三等”制海艦,主要任務就是配合巡洋艦和核潛艇使用中遠程反艦導彈打擊美軍航母編隊。
如果在真實的戰場上“現代級”與日本“大和號”相遇,驅逐艦首先會在“大和號”主炮的射程之外發射SS-N-22反艦導彈去打擊“大和號”!現代導彈射程都會超過100公里,不過由於受地球曲面的影響,艦載對海雷達探測距離基本都在50公里左右,被稱作“目視內距離”,要想使導彈打得更遠就需要有“超視距雷達”或者直升機中繼信號才行,而“現代級”驅逐艦裝備了這兩種武器,所以它發射的SS-N-22導彈可以在50公里外進行發射並且精準的擊中“大和號”,而大和號的“94式”460毫米艦炮最大45度仰角射程才42公里!這就形成了“現代艦”防區外打擊能力,8枚重型的SS-N-22導彈打在近70000噸的“大和號”艦體上,雖不至於將它擊沉也會讓“大和號”受重創。


打完反艦導彈後,現代級的“施基利”艦空導彈(山毛櫸導彈的海軍型)也可以對“大和號”施以防區外精確打擊!大中型防空導彈是具備打擊戰艦能力的,而且防空導彈是“以上勢下”的打擊艦船,尖細的彈體擊穿上層建築後在內部爆炸,重達70公斤的戰鬥部,裝有40公斤黑索金高能炸藥,相當於5枚155毫米炮彈的威力!“現代級”前後發射架裝備了48枚“施基利”導彈,這些導彈的總威力甚至要超過8枚SS-N-22反艦導彈的威力。
“現代級”驅逐艦早期型前後都有一門AK130型雙聯130毫米艦炮,該炮在火控雷達的控制下單管40發/分鐘,有效射程29公里,單座炮備彈180發,也就是說理論上“現代艦”可以在4.5分鐘內將360發130毫米榴彈發射出去,如果這些炮彈有85%左右命中“大和號”就是重大的殺傷效果!

“現代艦”左右舷還各有一座雙聯533毫米魚雷發射器,可發射反艦/反潛魚雷射程20公里,現代魚雷可不是二戰那種“直航雷”,都是非常先進的自導魚雷,在20公里外“大和號”這樣的巨型目標肯定會很容易被擊中的。
總之,“大和號”
是1940年代“大艦巨炮”時代的恐龍!根本不具備與現代大型導彈驅逐艦抗衡的能力!現代大型驅逐艦在50~100公里外,使用精確制導武器就可以將它重創,剩下的時間交由其它艦載武器將“大和號”上層建築打爛,即便是沒能將它擊沉,“大和號”也將報廢!這與擊沉的概念幾乎等同。

科技的進步,海戰已經進入到了“導彈化時代”,二戰期間口徑再大的火炮也打不到“超視距”外的距離,並且那個年代機械加工能力相對的粗糙,94式460毫米巨炮打擊40公里外的目標誤差非常的大,幾乎打不到正面駛來的驅逐艦大小目標,而現代驅逐艦所使用的導彈發射後可以根據雷達制導進行大角度的轉彎,完全不受發射架佈置角度的影響。

由於武器裝備的性能有70年的巨大代差,“大和號”只能是吃虧捱打!


皇家橡樹1972


二戰時,戰列艦是海上最為龐大的主力水面艦艇,當時的航空母艦排水量都在戰列艦之下,不似現在老美的核動力航母動輒排水量高達10萬噸級,其中,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裝備的大和號戰列艦最為著名,因為此艦排水量高達7萬餘噸,裝備有3座3聯裝460毫米巨炮,一發炮彈重達1.5噸,絲毫不比當下一枚亞音速反艦導彈威力遜色,可見其在當時戰鬥力是非常強悍的。

大和號艦上敷設了數百毫米厚的裝甲防護層,能夠抵禦460毫米巨炮在20公里範圍內對其打擊,抗擊800公斤航空炸彈對艦體甲板的直接投擲轟炸,顯示出了驚人的防護力和生存力,但就是這麼一艘日本海軍眼中永遠不會沉沒的超大型戰列艦,照樣被美海空軍的魚雷和航空炸彈葬送進了海底,預示著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最終覆滅。現代驅逐艦,除了艦炮、副炮、魚雷等傳統海戰武器裝備以外,最主要的是裝備了防空、對海、反潛乃至對陸攻擊巡航導彈等各類海戰武器,具備強大的防空反潛制海和對陸攻擊能力,儘管戰列艦具備厚重的裝甲防護層,但卻難以防住現代反艦導彈的打擊。

當下的反艦導彈,具有穿甲以及半穿甲彈頭,即便戰列艦有厚重的裝甲防護層,估計也經不住當代反艦導彈穿甲或半穿甲彈頭的打擊和爆炸,一般一艘驅逐艦最起碼配有8枚反艦導彈,我軍有多型驅逐艦竟然裝備了16枚鷹擊系列反艦導彈,反艦作戰能力可謂動物般兇猛,一發反艦導彈不夠,那就再來一發,8-16枚反艦導彈足以將一艘滿載排水量5萬噸以上的戰列艦徹底送進海底。即便反艦導彈打不沉戰列艦,當下的驅逐艦一般也裝有2座3聯裝324毫米魚雷發射管,儘管很大程度上是用來對付水下的常核潛艇,但必要時,也是可以用來打擊水面艦艇的,324毫米反潛魚雷的爆炸威力雖然遜色於500餘毫米重型反艦魚雷,但集火射擊打擊戰列艦時,也是夠戰列艦喝上一壺的。
戰列艦儘管裝有300毫米以上主炮,最高者甚至有460毫米口徑,但有效射程畢竟有限,也就30公里左右,這個距離上發現驅逐艦時,是沒有機會開炮了,因為當下驅逐艦上的反艦導彈即便射程最近,最起碼也有60-80公里,射程300公里的反艦導彈也不鮮見;因此,在戰列艦和驅逐艦的對壘中,戰列艦已經毫無勝算,只有被反艦導彈挨炸的份,儘管戰列艦上防空火炮數量非常多,但對於高速來襲的反艦導彈的攔截幾乎無效。綜上,儘管戰列艦披上了厚重的馬甲,但在當下驅逐艦反艦導彈以及魚雷的打擊下,是極難打贏現代化驅逐艦的,畢竟戰列艦生於一、二戰,凋零在二戰,戰後就徹底退出了海戰舞臺,包括巡洋艦等,都在被驅逐艦和護衛艦所取代,驅逐艦和護衛艦才是海戰的主力艦艇。


國平軍史


海軍的技術發展是向前進步的,戰列艦的“大艦巨炮”早就已經被現代技術所碾壓,僅僅一個“超視距打擊”就足夠讓戰列艦連驅逐艦的邊都摸不到。戰列艦和驅逐艦的對抗中,驅逐艦最壞的結果是佔不到好處,基本不可能出現反著被戰列艦擊敗的情況。下圖為P-15“冥河”反艦導彈,該導彈設計的時候就考慮過打擊“衣阿華”級戰列艦二戰時期的戰列艦都是使用火炮作為攻擊型武器,不管是對艦還是防空。這些武器的有效射程都十分有限,大口徑的406毫米甚至457毫米主炮的最大射程都是40公里上下,然而受到觀測和精度的影響他們的有效交戰距離實際都控制在30公里以內。即便二戰時期已經出現在早期火控和雷達,他們的命中率依舊只能提高到5%左右。在這種情況下驅逐艦完全可以發揮高精度的雷達、火控以及精確制導武器的優勢,在戰列艦的有效打擊距離之外發動攻擊,戰列艦此時實際已經只能被動躲避而不是主動攻擊,連有效的防禦手段都沒有(那個年代的防空炮只能對付低速飛機這類大目標,不能有效攔截導彈這類高速飛行的武器)。

問題的焦點在於現代驅逐艦上配備的導彈是否能夠有效對付戰列艦上的厚重裝甲。現在網絡普遍認為現代導彈根本無法有效對抗二戰時期的戰列艦,特別是“魚叉”、“飛魚”這類亞音速導彈,他們即便換裝穿甲戰鬥部也只能擊穿大概75毫米厚的裝甲,對於主裝甲帶、炮塔裝甲、司令塔這類關鍵位置的確不能造成大的傷害。

然而“魚叉”、“飛魚”都只是中/輕型反艦導彈,還有更多的是重型反艦導彈。反艦導彈在發展之初仍然有戰列艦在服役,蘇聯P-15“冥河”反艦導彈在設計的攻擊對象就包含美國的“衣阿華”級戰列艦,他所使用的500公斤聚能穿甲戰鬥部,可以貫穿至少600毫米裝甲。之後發展的P-500、P-700、P-1000這類超2.5倍音速重型反艦導彈則更是可以擊穿900毫米裝甲。實際上並不是現代導彈無法擊穿對付戰列艦,只是需求量不大而已,只要有需要,中美俄立馬就能讓這類反艦導彈出現先現代的軍艦上。所以不要認為現代導彈就拿戰列艦無能為力,當然了這是個題外話了,畢竟P500/700/1000都是裝備在導彈巡洋艦這類大型戰艦上的。

俄羅斯海軍“現代”級導彈驅逐艦雖然不是頂級的驅逐艦,然而他確實一個攻擊的“好手”。艦上配備8枚3M-82(北約日炙)重型反艦導彈,該導彈擁有2.3倍音速的末端攻擊速度和320公斤的半穿甲戰鬥部,8枚雖然不能直接擊沉5萬噸左右戰列艦,但是對其造成傷筋動骨還是有這個能力的。120公里的射程完全可以躲避戰列艦的襲擊,實際上為了保證制導,雙方接近到50公里左右戰列艦也一點辦法都沒有,而且艦上還有直升機,可以進行中繼制導。

再就是2座射程29.5公里的雙管AK-130艦炮,這種艦炮的射速達到每分鐘40發,遠高於那些大口徑艦炮每座炮塔3-6發的發射速率。AK-130每座備彈180發,一共360發。這種艦炮在現代火控的引導下可以達到80%的命中率,將近300枚炮彈擊中在戰列艦的外部雷達、觀測設備對戰列艦的作戰能力有極大的削弱。

其次就是各類防空導彈,《戰狼2》大家應該都看過,裡面的驅逐艦用防空導彈去打坦克這個鏡頭給人印象比較深。事實上,艦空導彈設計的時候就考慮過對艦打擊的問題,所以說完全可以兼職“反艦”的任務。“現代”級驅逐艦配備2座發射臂發射的“施基利”防空導彈系統,配備48枚9K37(北約SA-11)防空導彈,70公斤的戰鬥部可以對上層電子設備和艦上中小口徑火炮造成有效傷害。最大射程為25公里,不過25公里這個距離上已經開始逐步進入戰列艦主炮的有效攻擊範圍了,不過5%以下的命中率比較感人,驅逐艦在攻擊過程中靈活運動更進一步降低對方命中率。

在防空導彈同期攻擊中,533毫米重型魚雷可以同時發起攻擊。這種魚雷的射程超過20公里,具備自導能力,也就是自己尋找目標,像戰列艦這種尺寸體積龐大且靈活性很差的大型目標極容易遭到攻擊。而533重型魚雷的裝藥普遍比較高,一旦擊中對結構會造成很大的傷害。“現代”級配備2座雙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備彈8枚,這8枚集中對戰列艦的一側發起攻擊。二戰時期的“大和”號戰列艦就是被魚雷攻擊同一方向最終傾覆。

所以說,對於現代驅逐艦來說在20公里之外就有能力使用各種精確制導武器對戰列艦發起攻擊,命中精度普遍在80%以上。戰列艦在20公里外只能依靠406/457毫米這類主炮發起攻擊,副炮射程普遍只有15公里左右,而且命中率非常感人。如果驅逐艦依靠噸位和動力靈活機動的話,那麼戰列艦主炮幾乎不可能威脅到驅逐艦。在這種情況下驅逐艦即便沒有辦法讓戰列艦沉沒也能使其大量進水、喪失動力、喪失觀測能力等等,戰鬥能力喪失後被迫退出戰鬥。


雛菊西瓜Peterpan


戰列艦打不贏現代的驅逐艦。

因為戰列艦和現代驅逐艦完全是兩個時代的產物。戰列艦是鉅艦大炮時代,而驅逐艦都是後航母時代產物了。

從兩者防禦力來看,戰列艦的裝甲厚度無疑遠勝驅逐艦。從兩者攻擊力來看,戰列艦主炮一發炮彈重1噸多,現代驅逐艦真捱上了也受不住。那麼,為啥戰列艦還打不過驅逐艦呢?

首先是作戰距離。戰列艦打不過現代驅逐艦,和戰列艦打不過航空母艦是一個道理。

我們以傳統時代最強大的戰列艦——日本大和號為例。大和號裝備9門460毫米口徑主炮,射程40多公里,這已經是極為牛逼的存在了。

而美國阿克伯利級驅逐艦早期裝備的魚叉級反艦導彈,不同型號的射程在100多公里到200多公里之間。一枚魚叉全重1噸多,戰鬥部重200多公斤。

因此,如果雙方距離100公里,阿克伯利用魚叉可以吊打大和號,大和號的主炮連一半射程都夠不到。一枚魚叉的戰鬥部雖然不如一枚大和號主炮炮彈,但幾枚下來炸沉戰列艦也足夠了。

此外,大和號最大速度是27節,而阿克伯利是31節。雙方裝備的雷達航電系統也完全不在一個檔次。阿克伯利能夠遠遠看見大和號,大和號卻不容易發現阿克伯利,而且發現了也打不到,打不到還跑不掉,只能任人宰割。

即使在戰列艦平臺上加裝現代的先進武器,比如像美國那樣,給密蘇里號戰列艦加裝現代化導彈和航電系統。這樣,在偵察能力和攻擊力上提高了。

但戰列艦體積龐大、行動笨重,也更容易被發現和攻擊。而現代驅逐艦具備準隱身功能,目標更小。相反,兩者裝備的導彈,最多隻有多少的差別(大艦裝得多,小艦裝的少),本身威力不會有本質區別。所以,這些造成了體積過大的戰列艦並不適合於現代海戰。


巴山夜雨涮鍋


戰列艦和現代驅逐艦不在一個時代,真要單挑,別看戰列艦噸位大、火炮多,裝甲又厚,還真未必能佔到便宜。

現代的驅逐艦,火炮口徑小,一般啃不動戰列艦,但有反艦導彈啊。

為了推演二戰戰列艦和現代驅逐艦的打鬥,咱先看一看戰列艦,這種海上巨無霸是怎麼打仗的,它的重甲巨炮怎麼發揮作用?

歷史上戰列艦參與的海戰,次數並不多,很多戰列艦都是被飛機炸沉的,而如果是海上對抗,別看戰列艦有356~460mm的巨炮,射程高達30~36公里,威風凜凜:

但這些海上巨獸的戰果都是怎麼來的呢:

要麼是稀裡糊塗闖進射程的小船,被一炮炸上天,要麼是執意死磕的戰列艦相互接近,一邊測距、一邊齊射,直到10~15公里內才能相互打到對方,然後就是拼誰的炮術過硬、誰的炮彈夠狠。

然而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玄學,誰先被打爆彈藥庫、誰就GG,主要還是看命。

但是戰列艦對上現代驅逐艦,卻有勁使不出,驅逐艦知道你炮又大又多,自己則皮薄餡大扛不住,肯定不會作死衝到戰列艦的射程以內,那麼戰列艦的一大堆火炮就都成了擺設。

其實,別說射程以外,就算驅逐艦在戰列艦主炮射程內,海上巨獸往往也沒轍。

戰列艦主炮,炮彈初速大於兩馬赫、飛行中會不斷減速,在彈道末端一個勁下落時才勉強超音速,最大射程時,從炮彈出膛、到飛抵20~30公里外的瞄準點,需要好幾分鐘的時間。

這段時間裡,目標可以駛出幾公里、十幾公里,等炮彈飛過去,人家早閃開了!

炮彈直接掉海里,瞄的再準也白搭。

歷史上的戰列艦對決,雙方都是抱著“拼個你死我活”的決心,越打越近、不死不休,才會有一定的命中率。

而現代驅逐艦,肯定沒膽量和戰列艦硬幹,而是遠遠的雷達鎖定、發射反艦導彈,戰列艦雖然裝甲厚重,連續挨好幾枚“鷹擊-12”、“鷹擊-18”,甚至俄羅斯的P系列大殺器(彈頭一噸),上層建築和彈藥庫也夠嗆。

但是美國“魚叉”之類弱雞導彈,就很吃力,十幾枚招呼上去也不一定管用。

所以結論呢,大概五五開,戰列艦船堅炮利、但不一定能打得著驅逐艦,驅逐艦有反艦導彈,但也未必啃得動皮糙肉厚的戰列艦。

雙方真幹一仗,誰輸誰贏,還得看指戰員的素質、和戰場上的運氣!

——


炎黃軍武


太難了。首先,戰列艦如何命中現代這種燃氣輪機軍艦都是個問題。

戰列艦雄壯偉岸的身軀是軍迷的圖騰。


其次,就搜索能力而言,過去的戰列艦搜索範圍只有40公里(視距)範圍,加上雷達也不能做到跨地平線打擊,還是得在視距範圍內,而且還需要依靠非常差勁的雷達去應付夜戰,往往面對面對轟好幾輪才能打出跨射(彈著點在目標艦的周圍和兩側)和命中,其雖然命中後威力巨大,但是奈何看的近,打的散,很難命中現代軍艦。

然而戰列艦的艦炮只能在視距範圍發揮作用,要增大射程,還得給戰列艦加反艦導彈,美國就給衣阿華級戰列艦裝備過反艦戰斧導彈。


然而現在的驅逐艦,大都裝備了射程在200-1000公里的反艦導彈,根據型號不同,但是最短的也有200公里反艦導彈發射距離了,遠的有1000公里。也就是說,在戰列艦都看不見現代驅逐艦的情況下,現代驅逐艦就已經打出一波反艦導彈齊射了。有人說現代驅逐艦的反艦導彈數量有限,穿甲能力不足,如果打到戰列艦也不過是炸個洞,毫無威脅,然而不要忘了,有些驅逐艦發射的導彈可是超音速、高超音速甚至是有核裝藥的,難道這樣的導彈也打不爛戰列艦的裝甲?

像我國的055型大型導彈驅逐艦,裝備有112單元的垂髮系統,可以最多裝備100枚以上的射程超過800公里的YJ18超音速反艦導彈,這樣的驅逐艦本身噸位也已經13000多噸了,和戰列艦也差不太遠了,一波齊射就能摧毀一艘戰列艦,可謂是新時代的戰列艦了。


況且,如果現在還有戰列艦,那麼反艦導彈也一定會加強穿甲和爆破能力的,又怎麼可能打不透呢?最後,現代驅逐艦還有部分先進的型號具備發射火箭助推魚雷的能力,戰列艦最怕魚雷了,往往幾十發炮彈打不爛的戰列艦,一兩發魚雷就能送到海底,因為戰列艦自重大,魚雷爆炸引起的戰列艦艦體抖動造成的自重壓迫會極大的損傷戰列艦的結構,這樣以來戰列艦很可能被一發就擊沉,火箭助飛魚雷本來是現代驅逐艦反潛的,但是也可以用於反艦攻擊,射程也有十幾到幾十公里,接近戰列艦後發動一波打擊還是很靠譜的。

所以綜上所述,過去的戰列艦很難打贏現在的驅逐艦的。


回答者簡介:張浩,亞太智庫研究員,《艦載武器》雜誌評論員,在《兵器》、《艦載武器》等多家軍事期刊發表《現代山地戰怎麼打》、《共和國炮艇小傳》、《奪灘奇兵》等文章30餘篇,在海軍作戰理論和海上作戰武器裝備等領域有獨特見解,著有《預警機、電子戰機》一書,獲得軍迷群體一致好評。


海事先鋒


對於這個問題,可以明確地回答,戰列艦肯定打不贏現在的驅逐艦。即使是找來5個戰列艦也打不贏1個現在的驅逐艦。如果戰列艦遇到了阿利伯克或者055這樣的,10個也打不贏一個。

戰列艦這種武器之所以被命名為戰列艦,主要是因為它跟歐洲戰場上排成一列的士兵發射火槍很類似,看過電影《愛國者》《勇敢的心》的對這個有體會。從這個名字就能看出來,它的作戰方式依然是古代那種思路,只是火槍換成了大炮。

戰列艦的火力強弱,很大程度看誰的火炮口徑大,射程遠,數量多。離得近了,開炮互射定勝負,這種古老的海戰模式是不可能跟現在的驅逐艦對比的。先不說具有垂直髮射系統的驅逐艦。即使是那種導彈發射架式的巡洋艦,比方說俄羅斯的光榮級巡洋艦,也能完爆戰列艦。即使給戰列艦安裝上和現在驅逐艦一樣的雷達,相互之間同時發現了對方,戰列艦也打不到對方,而導彈可以在幾百公里外發射,準確的擊中戰列艦。戰列艦的甲板雖然很厚,但只要打中要害,就足夠讓戰列艦報廢,不一定非要擊沉。

如果是具有垂直髮射單元的驅逐艦,垂髮單元都換上反艦導彈,一波垂髮攻勢,同時打傷二三十艘戰列艦都是可以的。戰列艦即使裝上了現代的這種發射架導彈,也打不贏現在的驅逐艦,它的速度太慢,不夠靈活,信息化和指揮系統都非常繁雜,效率偏低,不是一體化的指揮系統。美國曾經給戰列艦安裝過導彈發射架,並且還參加了海灣戰爭,但戰列艦隻是發揮了打擊沿岸防禦工事的作用。所以說戰列艦和現在的驅逐艦完全不是一個層次的東西。


兵說


答案很明確,肯定打不贏。現代驅逐艦雖然相對於戰列艦是“脆皮”,但是現代驅逐艦有能力讓戰列艦無法近身,以放風箏的形式,將戰列艦擊沉或者重創。而且戰列艦的裝甲雖然厚,但是實際上是抵擋不了現代反艦導彈的。


我們就以美國的伯克級驅逐艦和世界第一戰列艦大和級戰列艦為例吧。現在我們假設:1艘伯克級驅逐艦與一艘大和級戰列艦對抗,天氣晴朗,海況1級,無風,能見度極高(即大和級戰列艦的觀察員能夠看清楚40千米外處於海天線上的軍艦)。

伯克級驅逐艦擁有SPY1D型相控陣雷達,由於二戰電子技術落後,因此伯克級驅逐艦不需要考慮無線電靜默問題, SPY1D型相控陣雷達可以以警戒模式保持開機狀態。另外,伯克級驅逐艦還能夠搭載2架SH60海鷹型直升機,還有MQ8型無人偵察機和無人潛航器,可以保證對100海里(約180公里)範圍內的目標實施無縫監控。

而大和級戰列艦則攜帶有7架水上戰鬥機,不過在伯克級強大的電子干擾下,水上戰機無法與大和級戰列艦保持無線電聯繫,因此,大和級戰列艦的觀測範圍只有40公里。

在武器上,伯克級驅逐艦的2架SH60型直升機可以攜帶4枚JSM型遠程反艦導彈,射程為185千米。而伯克級本身的標準武器配置為:46枚“標準2”防空導彈、64枚ESSM防空導彈、42枚海拉姆近防導彈、44枚BGM109戰斧反艦導彈或者LRASM遠程反艦導彈(最大射程350千米),還有8枚魚叉反艦導彈。而大和級戰列艦的主要武器則是6門155MM副炮(最大射程17500米)以及9門460MM主炮(最大射程32500米)。

因此,在正常情況下,一艘伯克級驅逐艦與一艘大和級戰列艦若是交戰,伯克級驅逐艦完全能夠在150公里的距離上鎖定大和級驅逐艦,隨後就可以派出2架SH60型直升機發射JSM反艦導彈對大和級戰列艦實施騷擾。而伯克級驅逐艦本身,也能夠發射10枚以上的攜帶有1000磅半穿甲戰鬥部的BGM109型戰斧反艦導彈或LRASM反艦導彈對大和級戰列艦實施致命打擊(454千克的半穿甲的戰鬥部對滲碳鋼板的穿深可達650毫米,穿透大和級戰列艦的裝甲帶毫無壓力。)

就算伯克級運氣不太好,跑到了大和級戰列艦主炮射程範圍內。伯克級驅逐艦也能保證讓大和級戰列艦沉沒。這是因為,大和級戰列艦的主炮炮彈的初速只有820m/s,且採用的是高拋式彈道,以伯克級的宙斯盾雷達和防空導彈,完全能夠輕鬆計算出對自身有威脅的炮彈,然後發射導彈加以攔截。而大和級戰列艦一般也就攜帶了400發460MM炮彈,在20千米外,大和級戰列艦的命中率也就只有百分之五左右。也就是說,大和級戰列艦能夠對伯克級驅逐艦產生威脅的彈藥數就只有16發。對伯克級驅逐艦來講,這就是小菜一碟。而伯克級驅逐艦隻要發射了自家的反艦導彈,大和級戰列艦除了沉沒之外,沒有別的下場。


軍情解析


既然是假設和架空那就來開開腦洞:

1.雙方已經進入彼此射程,則忽略搜索雷達的因素

2.先看雙方武器,驅逐艦對海武器為單裝130主炮和對艦導彈,大和為三座三聯裝460,副炮四座三聯裝155

3.再看防護,驅逐艦無裝甲防護,對大和上的主炮副炮均無防護能力,18寸的炮彈幾乎可以做到一枚秒殺,155也可以做到重大殺傷。大和的主裝甲帶和主要部位則對驅逐艦的主炮免疫,至多對上層建築造成人員殺傷,而反艦導彈即使為半穿甲彈頭也無法擊穿大和的主裝甲帶。

4.二者航速無較大差異,則不考慮脫離戰場。

5.架空命題的結論是驅逐艦打光所有主炮炮彈和反艦導彈都無法擊沉大和,只能做到殺傷甲板人員或設備。大和的主炮只要命中一枚或者副炮命中2到4枚炮彈則可以擊沉驅逐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