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不用炮火覆蓋的辦法排雷?

甲殼蟲1


使用炮火覆蓋方式掃雷早已經就存在了,主要使用方法就是:發射車將大口徑火箭彈發射到雷場後,“掃雷彈”在一定高度爆炸形成高溫高壓氣浪,將淺表面埋設的地雷壓發或者幾千度的高溫燒燬(塑料殼體)!各國對大面積的雷場都採取這種方式,火箭彈由於發射距離較遠可在後方隱蔽發射,將敵前沿陣地正面埋設的雷場較為徹底的清除乾淨,以便己方機械化部隊迅速突擊!

除火箭彈直接爆炸掃雷之外,還有使用火箭牽引炸藥索引爆地雷的方式,就是採用火箭彈將一根很長的炸藥索投射到雷場,火箭將要落地時引爆炸藥索,形成高壓將地雷引爆,大型火箭一次排雷可以形成一條長200~1000米、寬5~10米的進攻通道。

但,火箭彈也好、掃雷索也好只能在平原或者開闊地使用,而雷場則大部分佈設在叢林、山地…這類不宜通過的地方,因為這些地方軍事上是不宜把守的地方,為了防止敵人滲透才佈設地雷,與開闊地帶可大規模使用器材不同,這類地方雷場散碎、埋設詭異,形不成集中摧毀所需要的面積,所以這類地區只能使用人工排雷方式。
這樣複雜的雷場,任何機械器材都沒法清除地雷,人工排雷也是沒法替代的。
反步兵壓發雷


,基本上只炸掉人的下肢!戰場上犧牲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致殘,因為戰爭結束後是要面對生活的…而且在戰場上受傷需要2~3人去照料傷者,屬“非戰鬥減員”會嚴重影響分隊戰鬥力的發揮…反步兵壓發雷在叢林山地戰當中,給部隊造成的心理壓力是最大的。
反步兵絆發雷也就所說的跳雷
,使用一根很細的絆發線,只要是絆到就會擊發雷底部的彈射藥,將主雷體向上推到一定高度後爆炸,它採用彈片殺傷形式,圖片上就可以看見“刻槽”的預製彈片!這種地雷可在20平方米內消滅敵人,一枚彈片殺傷威力等同於一發手槍子彈!邊緣尖銳的彈片打在人體上不死也得重傷。

複雜地形掃雷需要由專業工兵
使用探雷器,手工開闢出一條人工通道。
然後將爆破筒連接,放置在通道內,再將爆破筒引爆,這樣就可以掃除通道左右5~10米內的所有地雷,目前是世界各地的雷場比較通用的掃雷方式,但是人工通道的排雷作業是驚心動魄的!即便是穿上各種防護服、防護鞋、防護面具心理所承受的壓力也是極大的,排雷這些工兵戰士不但要有高超的技能還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素質,他們都是勇士!

地雷和其它爆炸物經過挖掘、卸掉引信之後要
擊中放置在安全地帶集中銷燬。

一顆反步兵壓發雷、絆發雷只有一盒番茄醬或者易拉罐那麼大,造價5~10美元,埋設它們非常容易,但是掃除它們是非常困難的,就算是有比較詳細的佈置圖,對於實際掃雷也沒啥太大的幫助,因為隨著時間的久遠原來的佈設地點經過雨水沖刷、植物生長…等因素的影響已經地形地貌已經出現變化了…只能是人工親力親為的去實地探查和人工排除,這期間所耗費的人力物力是非常大的,一顆地雷只有5美元,但排除它的費用可能需要200美元!

埋雷容易排雷難,這已經成為讓人頭疼的問題!


皇家橡樹1972


別的國家我們姑且不管,就說說咱們的中越邊境雷場吧。小兵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麻栗坡人,在我成長的時光裡(高中以前),每年都可以親眼目睹掃雷部隊引爆掃出來的地雷的壯觀場面。



我們這些出生邊疆的人最能理解那句“誰是最可愛的人”;最能理解掃雷部隊戰士以命相拼,在刀尖上跳舞的意義(1984~1988這段時間出生的人最能體會,我們村這一輩出生的孩子一共12人,其中一對雙胞在玩60迫炮彈時炸成肉泥,一個女孩玩手雷時炸死,一個男孩在觀看雙胞玩60迫炮彈時炸斷雙腿,一個男孩在教室用火柴點插在TNT裡的雷管時炸死)。



邊境掃雷非常困難,每年只有秋季適合掃雷作業(春夏兩季植被茂密,冬季幾乎天天下霧,都不適合),掃雷作業的程序一般是放火把地面植被燒光,;然後人工進場用金屬探測器找雷並打上標記(插小紅旗);接著人工排雷;把已排除的地雷/未爆彈集中銷燬(以前是倒進山洞,現在沒有山洞可倒了,只能用炸藥引爆)。



這裡山高坡陡林密,所有技術裝備都用不上,只能靠人肉懟,至於用“炮火覆蓋排雷”,掃雷部隊也曾研究過類似的辦法,理論上是非常可行的,但是在邊境雷場並不適用,原因如下:



第一,避免誤傷群眾

邊境上各村寨之間相隔只有幾公里,比如老山第一村——小坪寨村,這個村子主要聚居瑤族人,村莊就座落在老山主峰腳下,四周除了公路和田地,其他地方都是雷區,這個時候你如何“炮火覆蓋呢”?



而且村寨之間相隔不遠,以現在的炮火精度,恐怕覆蓋下來地雷排掉的同時小山村也跟著消失。



第二、邊境安寧

根據《中越友好條約》規定,中越雙方在邊境地區的軍事調動以及軍事演習都需要相互通告報備。比如說我軍計劃下個月要進行新兵實彈打靶訓練,這個事情就要提前通報越軍;而越軍下季度要進行手榴彈實彈投射訓練,也要提前通報我軍,經報備以後方能實施訓練。



如果要“炮火覆蓋”排雷,那是不是要通報越軍:越南同志,我方為高效排雷,計劃下季度在邊境部署155榴彈炮一個團,122火箭炮一個營,300遠火一個旅?



那還不把越南人嚇個半死,你這是排雷嗎?你這分明是要進行軍級部隊集結呀,部隊集結就是意味軍事行動的開始啊。此時越軍為了防範於未然,必然也會向邊境部署兵力,那麼問題就來了,雙方都在邊境部署大規模軍事力量,那這個雷還能愉快地排嗎?



為了邊境安寧,現在中越雙方都不在邊境搞實彈射擊訓練了,哪怕是對地雷/未爆彈的爆破都是需要通報雙方的。



第三、排雷效果

重點排雷區域每年都要撒大量的枯草劑,如果用火炮覆蓋的話可能會有效果,但是那些非重點區域怎麼辦?山高林密的,炮彈打上去大部分都會擊中樹幹樹枝就爆炸了,反而沒有效果。有些地雷/未爆彈你怎麼折騰它都不炸,偏偏在排除它的時候莫名其妙的就炸了,排雷英雄杜國富就是遇到這種情況,那只是一顆進攻型手榴彈,在排除它時偏偏炸了。



因此“火炮覆蓋”排雷並不現實,至少是在我國邊境雷場不現實。其實我軍有比“'炮火覆蓋”更好的排雷裝備,比如小兵在《電影中的爆破筒》一文中提到的“可塑性火箭驅動爆破索”,而且也曾經在雷場上實驗過,效果真不好,炸來炸去反而把地雷/未爆彈給炸得不穩定,人一旦進場就發生事故。




謹以此文向奮戰在邊境掃雷的英雄們致敬,邊疆百姓不會忘記你們。


兵器知識譜


有網友問:為啥不用炮火覆蓋的辦法排雷? 實戰當中,不僅僅有炮火覆蓋排雷,就是機槍排雷都有。

比如就有專門的火箭炮掃雷車,我國的81式253毫米火箭掃雷車。裝備有10根火箭發射管,可以發射10枚253毫米火箭彈。這種武器首先在兩山輪戰戰場投入了實戰使用。一枚火箭彈全重74公斤,可以引爆爆炸點42米距離內地雷。

10枚火箭彈可以清除10乘60米雷場,成功率為95%。後來,還研發出了24管火箭掃雷車,效率可以得到成倍提高。在實戰當中,幾分鐘就在密密麻麻的雷場裡開闢了一條寬30米的安全通道。

一舉清除越軍賴以成名的地雷陣。但是,真正的實戰,也不能全靠火箭掃雷車,畢竟在複雜山區,城市等等地形。火箭炮轟擊也不能完全,沒有遺漏的掃清所有地雷。同時,地雷種類很多,也不是所有地雷,都可以用這種辦法引爆。

最後,火炮覆蓋掃雷,是戰爭時期緊急使用的臨時辦法。方便的是裝甲突擊部隊通過。在平時則很難使用,畢竟猛烈的炮擊,會導致,雷場情況更加複雜,會有未引爆地雷被泥土覆蓋,或者處於接近爆炸,但沒有爆炸狀態….

而且,一旦清除過的雷場,再次發生爆炸傷人的事情,則會引發恐慌。為此,在和平時期掃雷,主要還是依靠人工和精確設備進行仔細的排查和清除。


深度軍事


一言以蔽之,排不盡。

越戰期間,美軍為了摧毀胡志明小道,曾在老撾境內投下了大約2.7億顆集束炸彈,重達200多萬噸的炸藥砸下來,相當於當時平均每個老撾人都得捱上一噸的炸藥。據說,美國人在老撾投下的炸彈,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投彈量的總和。50年後的今天,老撾仍然有多達八千萬顆未爆彈,這些“伏地魔”已經造成了超過兩萬多人的傷殘。以他們現在的排除速度,排完這些未爆彈,大概需要150年的時間。

與排未爆彈一樣,排地雷的速度也是如此的緩慢,並且這是一項充滿危險性的工作。我們大概都知道排雷的時候是怎樣的一個過程,拿著金屬探測器在地上一寸一寸地往過掃,不可以有半點的馬虎,發現地雷之後,還需要小心翼翼地把土一層一層地扒開,有的雷可以拆除,有的雷只能引爆。

像老撾這種生活在炸彈上的國家,8000萬顆未爆彈,用炮火覆蓋,這怎麼覆蓋啊?我軍確實有專門的火箭炮掃雷車,就是通過“炮火覆蓋”的方式排雷,但是這是在戰場上用的,是為了快速開闢一條通道保證部隊快速通過。在和平時期,排雷的目的不是保證快速通過,而是要做到全面清除。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我軍在中越邊境的排雷士兵,排完一片雷場後,手拉手一字排開走過去,就是要告訴當地的老百姓,腳下這片土地是安全的。

即便採用炮火覆蓋的方式,不僅成本高昂,而且不能保證把雷排乾淨。更重要的是“炮火覆蓋”還會把土都翻起來,這是非常糟糕的,原來的地雷埋得很淺,你一炸埋得就很深了,這樣一來,排雷的難度將會成幾何級的增加。此外,炮火覆蓋適合於整塊的平坦區域,像中越邊境那種山地叢林,是沒辦法採用這種方式的。


兵說


地雷可能是全世界最為普及的武器之一。僅僅是在中越邊境,雷場重重疊疊,埋下的地雷不計其數,據估測就有47萬餘枚。這些地雷埋的深度都不太深,如果直接用炮火覆蓋來排雷,理論上是可行的。

在戰場環境下,直接動用後方的榴彈炮對雷區進行炮擊,可能幾次齊射這片雷區就不復存在。但這樣做,對周邊環境影響太大:雷區可以佈置在野外,也可以佈置在靠近橋樑等重要目標的地區。如果貿然使用炮火覆蓋來排雷,反而容易摧毀重要目標。如果是中越邊境這類雷區,摧毀的就是山體內的溶洞、山體表面的植被,對自然環境影響太大,效果還不好:容易存留未爆彈。

第二則是動靜太大。如果是在戰場環境下動用炮火排雷,一旦炮火覆蓋的面積過大,不利於己方的隱蔽,炮火覆蓋面積過小,排雷的效果也不好。況且,雷場的大小、佈雷形式也不容易瞭解,直接動用炮火排雷往往會事倍功半。

國外設計有可由單兵攜帶的排雷設備,可以使用火箭等將一條導爆索發射出去。待導爆索落地後引爆,可以清除一條線上的地雷。而國內也曾研製有GSL111火箭排雷車,效果可能會好一些。

但所謂的“效果好”,也僅限於平原地區。遇上崎嶇的山地地形,一切爆炸物排雷都難以湊效:除非將雷場從地圖上抹去。炮火排雷雖然能在一定情況下為後續部隊強行開闢一條道路,但並不適用於所有的環境,因此不常用炮火覆蓋的方式排雷。


前沿陣地


作為一名老工兵,我來說一下。

炮火覆蓋式排雷,一是成本高,炮火排雷其實就是一種笨辦法,無非是一種對疑似埋雷區採取片甲不留的方式,全面轟炸一遍而已,耗費彈藥,破壞地形地物;其實工兵部隊都有一種機械排雷方法,就是火箭掃雷車,其原理就是炮火覆蓋式排雷。但不適宜類似狹窄地區或者山區使用,只能用於相對平整的大片面積區。

二是精確度低,除非全面炸個底朝天,不然就有遺漏,還需要人工二次摸排,浪費兵力。

目前國際上的通用排雷方式基本還是採取人工掃雷方式。

也許大家不瞭解,其實我軍的所有兵種中,在國際上佔據前沿地位就是工兵,完全能達到一線的水平,像位於長沙的某工程兵學院,就有專門的外軍學員隊。而像我國派出的維和部隊中,基本都是工程兵部隊。


元芳有看法


誰告訴你沒有火炮排雷?只不過不會大規模使用。只不過火炮排雷代價很高,效果一般,並不能完全排除地雷。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陸軍平面作戰,在大規模衝鋒前都是有火炮覆蓋雷區。然而,很多雷並不能完全被引爆。

剩下的任務就交給步兵完成,爆破筒,炸藥包都是手段。在缺乏大型裝甲破雷裝備的軍隊中,人肉破雷成為壯烈一幕。因為戰爭是殘酷的,戰機稍縱即逝。

在傳統戰爭中,防守一方埋雷就成為窮國的制勝法寶。價格低廉,效果顯著。對手付出成本很高。

現代戰爭中,地雷對於強國來說威力大打折扣。立體攻擊,空中火力越過地雷防線就可以打擊目標。雷區在此時,如同虛設。即便步兵進攻,除了火炮覆蓋開路,空中對地打擊,還有重裝甲破雷車。

因此,在雷區開闢一條安全通道來說對於軍事大國多擁有的軍隊來說不構成致命威脅。唯一的問題是,戰後排雷很麻煩。美國的做法通常是自己掏腰包讓世界其他國家軍隊來排雷。


核子獵潛艇


地雷是一種廉價的殺傷性武器,雖然廉價但威力並不小,一顆小小的地雷爆炸,可以造成很大的傷亡。據估計,如今全世界埋藏的地雷數量大約在100000000顆左右,全部排除耗費巨大,耗時很長。所有有些人就像題主問的那樣,為什麼不用炮火覆蓋的方式排雷呢?這裡面當然有原因的。

在戰爭年代,炮火排雷的方式還是比較常見的。戰火一起,飛機一天成千上萬次的起飛轟炸,不僅僅是為了對敵軍陣地造成大面積破壞,另外一點也是給我方作戰人員排雷探路。但是這種成本比較高,一顆炸彈的價格比一顆地雷的價格也高很多,所以性價比上也並不值得推薦。



和平年代,情況不同,炮火排雷的方法幾乎已經見不到了。首先你得考慮安全問題,一顆炸彈扔下去,不知道多少人的安全受到威脅,另外還不一定能夠做到完全排雷。所以和平年代現在最常用的就是人工掃雷和爆破管排雷,安全係數高,效果還好,另外成本比炮火覆蓋排雷的成本低很多。

隨著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如今機器排雷也登上了舞臺。當年美軍和伊拉克打仗的時候就用到了一種排雷工具–排雷機器人。這種排雷機器人重量比較輕,不會容易觸爆地雷,有效的提高了排雷效率,減少士兵傷亡。




我是頭條作者歷史十二郎,每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圍知歷史


在2013年曾經一度火爆屏幕的,國內軍旅連續劇戰雷,一部講述在南疆邊境掃雷題材的連續劇中,對這一問題進行過解釋,相信也是很多人曾經疑惑的地方。

面對複雜的雷場,要想進行掃雷,為什麼不直接對這一區域進行火力覆蓋,利用爆炸震動衝擊波等方式將該雷場的地雷全部引爆,這個方式看似簡單,但在現實中實施的難度性非常大,主要的因素就是並不實用,或者說是後患無窮。



首先,為什麼要對雷場進行掃雷?答案當然是開闊土地,將不可利用的土地化為可利用狀態,並且雷場畢竟處於危險性,即便和平年代也容易造成傷人事故,將雷場徹底清理乾淨,也有利於避免人力和財物損失。但既然是將雷場變成可利用土地,那火力覆蓋的方式必然不適用,因為大規模的火力覆蓋,先不說能不能將雷場裡的地雷徹底掃清乾淨,大範圍的轟炸和炮擊會將整個林場的植被,甚至地質全部破壞,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這片土地仍然處於不可利用的狀態,甚至在植被大面積破壞的情況下,還可能會爆發山洪,泥石流等風險,掃雷是為了利用土地,但這樣的方式仍然讓土地處於不能利用的狀態,從未來發展的角度考慮也是得不償失。



況且在這種火力覆蓋當中,也很有可能出現排爆的彈藥,例如炮彈,火箭彈等彈藥落入雷場後未能發生爆炸,而鑽入土地當中,一旦未來開發很可能會引起新的爆炸風險,舊的雷場被清除,新的雷場還會重新建立。

除了對土地的損害之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這樣的排爆方式,也很難保證將雷場百分之百地清除乾淨,通常雷場裡的地雷都是舊戰爭時期留下的遺留物,遠的要追溯到幾十年前,甚至更遠,隨著地質變化,甚至是雨水的沖刷,原有地雷的埋藏位置也會發生變化,甚至進一步深埋地下,因此全方位的火力覆蓋未必能將一些處於特殊地形或者更深埋於地下的地雷引爆,後期再度開發土地利用時,很可能會因為土地挖掘而再次引爆參與的地雷,進而造成損失,而在這一時期,如果再度進行排雷的話,難度係數將無限增大。



畢竟經過前期的火力覆蓋,雷場的土地中也進入了太多的爆炸彈片,在土地中金屬物件含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也無形之中增加了探雷和排雷的難度性,畢竟土地之下到處都是金屬,也給排雷帶來極大的困難,例如多年前中央電視臺曾經採訪海外維和的排雷工兵,曾經現場拍攝了一段排雷工兵探尋地雷的過程,工兵用探雷器發現一處土地出現了有金屬的警報,可挖開之後卻發現裡面僅僅是一段鐵絲,可以想象,如果一片土地之下到處都是金屬殘片,工兵排雷會增加多大的難度?又如何保證工兵排雷時不會觸發危險呢?

所以在這一系列因素的干擾下,目前最穩妥的排雷方式,仍然是比較原始的人工排雷,但這也是最危險的排雷,在目前我國的南疆邊境地區,這一類的工作仍然在開展,在這片已經停止戰爭的土地上,卻仍然有著一場與死神搏鬥的“戰爭”!


遼寧資深球迷


利用炮火覆蓋的辦法排雷,是戰爭時期使用的排雷方法,或者說是在戰場上使用的排雷方式。為的是節省時間,使作戰部隊能夠快速通過疑似雷區,儘早到達指定目標地,以免貽誤戰機。題主的問題實際上存在著一個誤區:炮火覆蓋式排雷,只是在和平時期不使用而已。打起仗來,仍然可能會用——根據戰場需要而定。



採用炮火覆蓋式排雷,現在都有專用的裝備,比如說掃雷車、破障車、掃雷坦克等。這些裝備的威力大、速度快、效能高,可大大縮短排雷、除障的時間,確保部隊不致於貽誤戰機——在雷區中強行開闢出一條通道,使部隊能夠快速、安全通過。我軍也不缺這種專業的特種裝甲車輛,比如說:1989年批量生產的國產GSL111履帶式火箭掃雷車,還有2011年裝備我軍部隊的第二代兩棲裝甲破障車等等。


美軍裝備的兩輛突擊破障車(ABV),也是集破障、掃雷功能於一身。俄羅斯也有類似的裝甲車輛,這已經是機械化陸軍的標配了。現在的排雷方式除了機械排雷(炮火覆蓋式排雷)、人工排雷之外,還有就是利用智能機器人排雷、爆破管排雷等。無論是採用哪種排雷方式,都需要二次摸排,以確保萬無一失、絕對安全,二次摸排還是得由人工來完成。如果雷區是在從林、崎嶇的山地等複雜地域,那就只能人工排雷了,其它那幾種方式根本派不上用場。

炮火覆蓋式排雷有這麼幾個缺點:一、排雷並不徹底,容易有所遺漏。利用炮火覆蓋式排雷,有些地雷會被炮火掀起的泥土覆蓋,使之不能被引爆,造成排雷不徹底,有所遺漏。必須要進行二次人工排雷,而且炸翻的泥土給二次人工排雷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危險——雷區狀況變得更復雜。二、對地形地物的破壞更為嚴重。三、炮火覆蓋式排雷適合於地形較為平坦、開闊區,地形複雜的山區等地並不適用,具有很大的侷限性。

在和平時期進行排雷作業,與戰場上是不一樣的,要求不能有任何遺漏,確保安全是唯一指標,以免傷及百姓。戰場上瞬息萬變,沒有敵人會在那等著你排雷,戰機稍縱即逝。和平時期,人工排雷就成為了首選,再輔以其它手段。戰時,還是先把這一仗打完再說吧。靠人工排完雷?要麼敵人早溜了,要麼就是己方被敵方“包了餃子”。





結束語,儒道之主認為:很多人說“炮火覆蓋式排雷耗費彈藥,浪費錢,所以才不用”,這種說法實際上並不成立。現在的裝備確實很先進,包括排雷的智能機器人在內,我國也並不缺這類的裝備,但有一點需要清楚:機械排雷等手段都存在著不足之處,受限制較大。我國境內的地雷都是二戰時期留下來的,這麼多年過去了,想要把這些地雷排淨,最可靠的方式就是人工排雷,其它方式做為輔助的手段。人工排雷為主,其它方式為輔,國際通用,更安全可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