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不用炮火覆盖的办法排雷?

甲壳虫1


使用炮火覆盖方式扫雷早已经就存在了,主要使用方法就是:发射车将大口径火箭弹发射到雷场后,“扫雷弹”在一定高度爆炸形成高温高压气浪,将浅表面埋设的地雷压发或者几千度的高温烧毁(塑料壳体)!各国对大面积的雷场都采取这种方式,火箭弹由于发射距离较远可在后方隐蔽发射,将敌前沿阵地正面埋设的雷场较为彻底的清除干净,以便己方机械化部队迅速突击!

除火箭弹直接爆炸扫雷之外,还有使用火箭牵引炸药索引爆地雷的方式,就是采用火箭弹将一根很长的炸药索投射到雷场,火箭将要落地时引爆炸药索,形成高压将地雷引爆,大型火箭一次排雷可以形成一条长200~1000米、宽5~10米的进攻通道。

但,火箭弹也好、扫雷索也好只能在平原或者开阔地使用,而雷场则大部分布设在丛林、山地…这类不宜通过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军事上是不宜把守的地方,为了防止敌人渗透才布设地雷,与开阔地带可大规模使用器材不同,这类地方雷场散碎、埋设诡异,形不成集中摧毁所需要的面积,所以这类地区只能使用人工排雷方式。
这样复杂的雷场,任何机械器材都没法清除地雷,人工排雷也是没法替代的。
反步兵压发雷


,基本上只炸掉人的下肢!战场上牺牲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致残,因为战争结束后是要面对生活的…而且在战场上受伤需要2~3人去照料伤者,属“非战斗减员”会严重影响分队战斗力的发挥…反步兵压发雷在丛林山地战当中,给部队造成的心理压力是最大的。
反步兵绊发雷也就所说的跳雷
,使用一根很细的绊发线,只要是绊到就会击发雷底部的弹射药,将主雷体向上推到一定高度后爆炸,它采用弹片杀伤形式,图片上就可以看见“刻槽”的预制弹片!这种地雷可在20平方米内消灭敌人,一枚弹片杀伤威力等同于一发手枪子弹!边缘尖锐的弹片打在人体上不死也得重伤。

复杂地形扫雷需要由专业工兵
使用探雷器,手工开辟出一条人工通道。
然后将爆破筒连接,放置在通道内,再将爆破筒引爆,这样就可以扫除通道左右5~10米内的所有地雷,目前是世界各地的雷场比较通用的扫雷方式,但是人工通道的排雷作业是惊心动魄的!即便是穿上各种防护服、防护鞋、防护面具心理所承受的压力也是极大的,排雷这些工兵战士不但要有高超的技能还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素质,他们都是勇士!

地雷和其它爆炸物经过挖掘、卸掉引信之后要
击中放置在安全地带集中销毁。

一颗反步兵压发雷、绊发雷只有一盒番茄酱或者易拉罐那么大,造价5~10美元,埋设它们非常容易,但是扫除它们是非常困难的,就算是有比较详细的布置图,对于实际扫雷也没啥太大的帮助,因为随着时间的久远原来的布设地点经过雨水冲刷、植物生长…等因素的影响已经地形地貌已经出现变化了…只能是人工亲力亲为的去实地探查和人工排除,这期间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是非常大的,一颗地雷只有5美元,但排除它的费用可能需要200美元!

埋雷容易排雷难,这已经成为让人头疼的问题!


皇家橡树1972


别的国家我们姑且不管,就说说咱们的中越边境雷场吧。小兵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麻栗坡人,在我成长的时光里(高中以前),每年都可以亲眼目睹扫雷部队引爆扫出来的地雷的壮观场面。



我们这些出生边疆的人最能理解那句“谁是最可爱的人”;最能理解扫雷部队战士以命相拼,在刀尖上跳舞的意义(1984~1988这段时间出生的人最能体会,我们村这一辈出生的孩子一共12人,其中一对双胞在玩60迫炮弹时炸成肉泥,一个女孩玩手雷时炸死,一个男孩在观看双胞玩60迫炮弹时炸断双腿,一个男孩在教室用火柴点插在TNT里的雷管时炸死)。



边境扫雷非常困难,每年只有秋季适合扫雷作业(春夏两季植被茂密,冬季几乎天天下雾,都不适合),扫雷作业的程序一般是放火把地面植被烧光,;然后人工进场用金属探测器找雷并打上标记(插小红旗);接着人工排雷;把已排除的地雷/未爆弹集中销毁(以前是倒进山洞,现在没有山洞可倒了,只能用炸药引爆)。



这里山高坡陡林密,所有技术装备都用不上,只能靠人肉怼,至于用“炮火覆盖排雷”,扫雷部队也曾研究过类似的办法,理论上是非常可行的,但是在边境雷场并不适用,原因如下:



第一,避免误伤群众

边境上各村寨之间相隔只有几公里,比如老山第一村——小坪寨村,这个村子主要聚居瑶族人,村庄就座落在老山主峰脚下,四周除了公路和田地,其他地方都是雷区,这个时候你如何“炮火覆盖呢”?



而且村寨之间相隔不远,以现在的炮火精度,恐怕覆盖下来地雷排掉的同时小山村也跟着消失。



第二、边境安宁

根据《中越友好条约》规定,中越双方在边境地区的军事调动以及军事演习都需要相互通告报备。比如说我军计划下个月要进行新兵实弹打靶训练,这个事情就要提前通报越军;而越军下季度要进行手榴弹实弹投射训练,也要提前通报我军,经报备以后方能实施训练。



如果要“炮火覆盖”排雷,那是不是要通报越军:越南同志,我方为高效排雷,计划下季度在边境部署155榴弹炮一个团,122火箭炮一个营,300远火一个旅?



那还不把越南人吓个半死,你这是排雷吗?你这分明是要进行军级部队集结呀,部队集结就是意味军事行动的开始啊。此时越军为了防范于未然,必然也会向边境部署兵力,那么问题就来了,双方都在边境部署大规模军事力量,那这个雷还能愉快地排吗?



为了边境安宁,现在中越双方都不在边境搞实弹射击训练了,哪怕是对地雷/未爆弹的爆破都是需要通报双方的。



第三、排雷效果

重点排雷区域每年都要撒大量的枯草剂,如果用火炮覆盖的话可能会有效果,但是那些非重点区域怎么办?山高林密的,炮弹打上去大部分都会击中树干树枝就爆炸了,反而没有效果。有些地雷/未爆弹你怎么折腾它都不炸,偏偏在排除它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就炸了,排雷英雄杜国富就是遇到这种情况,那只是一颗进攻型手榴弹,在排除它时偏偏炸了。



因此“火炮覆盖”排雷并不现实,至少是在我国边境雷场不现实。其实我军有比“'炮火覆盖”更好的排雷装备,比如小兵在《电影中的爆破筒》一文中提到的“可塑性火箭驱动爆破索”,而且也曾经在雷场上实验过,效果真不好,炸来炸去反而把地雷/未爆弹给炸得不稳定,人一旦进场就发生事故。




谨以此文向奋战在边境扫雷的英雄们致敬,边疆百姓不会忘记你们。


兵器知识谱


有网友问:为啥不用炮火覆盖的办法排雷? 实战当中,不仅仅有炮火覆盖排雷,就是机枪排雷都有。

比如就有专门的火箭炮扫雷车,我国的81式253毫米火箭扫雷车。装备有10根火箭发射管,可以发射10枚253毫米火箭弹。这种武器首先在两山轮战战场投入了实战使用。一枚火箭弹全重74公斤,可以引爆爆炸点42米距离内地雷。

10枚火箭弹可以清除10乘60米雷场,成功率为95%。后来,还研发出了24管火箭扫雷车,效率可以得到成倍提高。在实战当中,几分钟就在密密麻麻的雷场里开辟了一条宽30米的安全通道。

一举清除越军赖以成名的地雷阵。但是,真正的实战,也不能全靠火箭扫雷车,毕竟在复杂山区,城市等等地形。火箭炮轰击也不能完全,没有遗漏的扫清所有地雷。同时,地雷种类很多,也不是所有地雷,都可以用这种办法引爆。

最后,火炮覆盖扫雷,是战争时期紧急使用的临时办法。方便的是装甲突击部队通过。在平时则很难使用,毕竟猛烈的炮击,会导致,雷场情况更加复杂,会有未引爆地雷被泥土覆盖,或者处于接近爆炸,但没有爆炸状态….

而且,一旦清除过的雷场,再次发生爆炸伤人的事情,则会引发恐慌。为此,在和平时期扫雷,主要还是依靠人工和精确设备进行仔细的排查和清除。


深度军事


一言以蔽之,排不尽。

越战期间,美军为了摧毁胡志明小道,曾在老挝境内投下了大约2.7亿颗集束炸弹,重达200多万吨的炸药砸下来,相当于当时平均每个老挝人都得挨上一吨的炸药。据说,美国人在老挝投下的炸弹,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投弹量的总和。50年后的今天,老挝仍然有多达八千万颗未爆弹,这些“伏地魔”已经造成了超过两万多人的伤残。以他们现在的排除速度,排完这些未爆弹,大概需要150年的时间。

与排未爆弹一样,排地雷的速度也是如此的缓慢,并且这是一项充满危险性的工作。我们大概都知道排雷的时候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拿着金属探测器在地上一寸一寸地往过扫,不可以有半点的马虎,发现地雷之后,还需要小心翼翼地把土一层一层地扒开,有的雷可以拆除,有的雷只能引爆。

像老挝这种生活在炸弹上的国家,8000万颗未爆弹,用炮火覆盖,这怎么覆盖啊?我军确实有专门的火箭炮扫雷车,就是通过“炮火覆盖”的方式排雷,但是这是在战场上用的,是为了快速开辟一条通道保证部队快速通过。在和平时期,排雷的目的不是保证快速通过,而是要做到全面清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我军在中越边境的排雷士兵,排完一片雷场后,手拉手一字排开走过去,就是要告诉当地的老百姓,脚下这片土地是安全的。

即便采用炮火覆盖的方式,不仅成本高昂,而且不能保证把雷排干净。更重要的是“炮火覆盖”还会把土都翻起来,这是非常糟糕的,原来的地雷埋得很浅,你一炸埋得就很深了,这样一来,排雷的难度将会成几何级的增加。此外,炮火覆盖适合于整块的平坦区域,像中越边境那种山地丛林,是没办法采用这种方式的。


兵说


地雷可能是全世界最为普及的武器之一。仅仅是在中越边境,雷场重重叠叠,埋下的地雷不计其数,据估测就有47万余枚。这些地雷埋的深度都不太深,如果直接用炮火覆盖来排雷,理论上是可行的。

在战场环境下,直接动用后方的榴弹炮对雷区进行炮击,可能几次齐射这片雷区就不复存在。但这样做,对周边环境影响太大:雷区可以布置在野外,也可以布置在靠近桥梁等重要目标的地区。如果贸然使用炮火覆盖来排雷,反而容易摧毁重要目标。如果是中越边境这类雷区,摧毁的就是山体内的溶洞、山体表面的植被,对自然环境影响太大,效果还不好:容易存留未爆弹。

第二则是动静太大。如果是在战场环境下动用炮火排雷,一旦炮火覆盖的面积过大,不利于己方的隐蔽,炮火覆盖面积过小,排雷的效果也不好。况且,雷场的大小、布雷形式也不容易了解,直接动用炮火排雷往往会事倍功半。

国外设计有可由单兵携带的排雷设备,可以使用火箭等将一条导爆索发射出去。待导爆索落地后引爆,可以清除一条线上的地雷。而国内也曾研制有GSL111火箭排雷车,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但所谓的“效果好”,也仅限于平原地区。遇上崎岖的山地地形,一切爆炸物排雷都难以凑效:除非将雷场从地图上抹去。炮火排雷虽然能在一定情况下为后续部队强行开辟一条道路,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环境,因此不常用炮火覆盖的方式排雷。


前沿阵地


作为一名老工兵,我来说一下。

炮火覆盖式排雷,一是成本高,炮火排雷其实就是一种笨办法,无非是一种对疑似埋雷区采取片甲不留的方式,全面轰炸一遍而已,耗费弹药,破坏地形地物;其实工兵部队都有一种机械排雷方法,就是火箭扫雷车,其原理就是炮火覆盖式排雷。但不适宜类似狭窄地区或者山区使用,只能用于相对平整的大片面积区。

二是精确度低,除非全面炸个底朝天,不然就有遗漏,还需要人工二次摸排,浪费兵力。

目前国际上的通用排雷方式基本还是采取人工扫雷方式。

也许大家不了解,其实我军的所有兵种中,在国际上占据前沿地位就是工兵,完全能达到一线的水平,像位于长沙的某工程兵学院,就有专门的外军学员队。而像我国派出的维和部队中,基本都是工程兵部队。


元芳有看法


谁告诉你没有火炮排雷?只不过不会大规模使用。只不过火炮排雷代价很高,效果一般,并不能完全排除地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陆军平面作战,在大规模冲锋前都是有火炮覆盖雷区。然而,很多雷并不能完全被引爆。

剩下的任务就交给步兵完成,爆破筒,炸药包都是手段。在缺乏大型装甲破雷装备的军队中,人肉破雷成为壮烈一幕。因为战争是残酷的,战机稍纵即逝。

在传统战争中,防守一方埋雷就成为穷国的制胜法宝。价格低廉,效果显著。对手付出成本很高。

现代战争中,地雷对于强国来说威力大打折扣。立体攻击,空中火力越过地雷防线就可以打击目标。雷区在此时,如同虚设。即便步兵进攻,除了火炮覆盖开路,空中对地打击,还有重装甲破雷车。

因此,在雷区开辟一条安全通道来说对于军事大国多拥有的军队来说不构成致命威胁。唯一的问题是,战后排雷很麻烦。美国的做法通常是自己掏腰包让世界其他国家军队来排雷。


核子猎潜艇


地雷是一种廉价的杀伤性武器,虽然廉价但威力并不小,一颗小小的地雷爆炸,可以造成很大的伤亡。据估计,如今全世界埋藏的地雷数量大约在100000000颗左右,全部排除耗费巨大,耗时很长。所有有些人就像题主问的那样,为什么不用炮火覆盖的方式排雷呢?这里面当然有原因的。

在战争年代,炮火排雷的方式还是比较常见的。战火一起,飞机一天成千上万次的起飞轰炸,不仅仅是为了对敌军阵地造成大面积破坏,另外一点也是给我方作战人员排雷探路。但是这种成本比较高,一颗炸弹的价格比一颗地雷的价格也高很多,所以性价比上也并不值得推荐。



和平年代,情况不同,炮火排雷的方法几乎已经见不到了。首先你得考虑安全问题,一颗炸弹扔下去,不知道多少人的安全受到威胁,另外还不一定能够做到完全排雷。所以和平年代现在最常用的就是人工扫雷和爆破管排雷,安全系数高,效果还好,另外成本比炮火覆盖排雷的成本低很多。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如今机器排雷也登上了舞台。当年美军和伊拉克打仗的时候就用到了一种排雷工具–排雷机器人。这种排雷机器人重量比较轻,不会容易触爆地雷,有效的提高了排雷效率,减少士兵伤亡。




我是头条作者历史十二郎,每天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希望大家给我点个赞,关注一下,路转粉,不迷路,谢谢各位啦!


围知历史


在2013年曾经一度火爆屏幕的,国内军旅连续剧战雷,一部讲述在南疆边境扫雷题材的连续剧中,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解释,相信也是很多人曾经疑惑的地方。

面对复杂的雷场,要想进行扫雷,为什么不直接对这一区域进行火力覆盖,利用爆炸震动冲击波等方式将该雷场的地雷全部引爆,这个方式看似简单,但在现实中实施的难度性非常大,主要的因素就是并不实用,或者说是后患无穷。



首先,为什么要对雷场进行扫雷?答案当然是开阔土地,将不可利用的土地化为可利用状态,并且雷场毕竟处于危险性,即便和平年代也容易造成伤人事故,将雷场彻底清理干净,也有利于避免人力和财物损失。但既然是将雷场变成可利用土地,那火力覆盖的方式必然不适用,因为大规模的火力覆盖,先不说能不能将雷场里的地雷彻底扫清干净,大范围的轰炸和炮击会将整个林场的植被,甚至地质全部破坏,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片土地仍然处于不可利用的状态,甚至在植被大面积破坏的情况下,还可能会爆发山洪,泥石流等风险,扫雷是为了利用土地,但这样的方式仍然让土地处于不能利用的状态,从未来发展的角度考虑也是得不偿失。



况且在这种火力覆盖当中,也很有可能出现排爆的弹药,例如炮弹,火箭弹等弹药落入雷场后未能发生爆炸,而钻入土地当中,一旦未来开发很可能会引起新的爆炸风险,旧的雷场被清除,新的雷场还会重新建立。

除了对土地的损害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这样的排爆方式,也很难保证将雷场百分之百地清除干净,通常雷场里的地雷都是旧战争时期留下的遗留物,远的要追溯到几十年前,甚至更远,随着地质变化,甚至是雨水的冲刷,原有地雷的埋藏位置也会发生变化,甚至进一步深埋地下,因此全方位的火力覆盖未必能将一些处于特殊地形或者更深埋于地下的地雷引爆,后期再度开发土地利用时,很可能会因为土地挖掘而再次引爆参与的地雷,进而造成损失,而在这一时期,如果再度进行排雷的话,难度系数将无限增大。



毕竟经过前期的火力覆盖,雷场的土地中也进入了太多的爆炸弹片,在土地中金属物件含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也无形之中增加了探雷和排雷的难度性,毕竟土地之下到处都是金属,也给排雷带来极大的困难,例如多年前中央电视台曾经采访海外维和的排雷工兵,曾经现场拍摄了一段排雷工兵探寻地雷的过程,工兵用探雷器发现一处土地出现了有金属的警报,可挖开之后却发现里面仅仅是一段铁丝,可以想象,如果一片土地之下到处都是金属残片,工兵排雷会增加多大的难度?又如何保证工兵排雷时不会触发危险呢?

所以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干扰下,目前最稳妥的排雷方式,仍然是比较原始的人工排雷,但这也是最危险的排雷,在目前我国的南疆边境地区,这一类的工作仍然在开展,在这片已经停止战争的土地上,却仍然有着一场与死神搏斗的“战争”!


辽宁资深球迷


利用炮火覆盖的办法排雷,是战争时期使用的排雷方法,或者说是在战场上使用的排雷方式。为的是节省时间,使作战部队能够快速通过疑似雷区,尽早到达指定目标地,以免贻误战机。题主的问题实际上存在着一个误区:炮火覆盖式排雷,只是在和平时期不使用而已。打起仗来,仍然可能会用——根据战场需要而定。



采用炮火覆盖式排雷,现在都有专用的装备,比如说扫雷车、破障车、扫雷坦克等。这些装备的威力大、速度快、效能高,可大大缩短排雷、除障的时间,确保部队不致于贻误战机——在雷区中强行开辟出一条通道,使部队能够快速、安全通过。我军也不缺这种专业的特种装甲车辆,比如说:1989年批量生产的国产GSL111履带式火箭扫雷车,还有2011年装备我军部队的第二代两栖装甲破障车等等。


美军装备的两辆突击破障车(ABV),也是集破障、扫雷功能于一身。俄罗斯也有类似的装甲车辆,这已经是机械化陆军的标配了。现在的排雷方式除了机械排雷(炮火覆盖式排雷)、人工排雷之外,还有就是利用智能机器人排雷、爆破管排雷等。无论是采用哪种排雷方式,都需要二次摸排,以确保万无一失、绝对安全,二次摸排还是得由人工来完成。如果雷区是在从林、崎岖的山地等复杂地域,那就只能人工排雷了,其它那几种方式根本派不上用场。

炮火覆盖式排雷有这么几个缺点:一、排雷并不彻底,容易有所遗漏。利用炮火覆盖式排雷,有些地雷会被炮火掀起的泥土覆盖,使之不能被引爆,造成排雷不彻底,有所遗漏。必须要进行二次人工排雷,而且炸翻的泥土给二次人工排雷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危险——雷区状况变得更复杂。二、对地形地物的破坏更为严重。三、炮火覆盖式排雷适合于地形较为平坦、开阔区,地形复杂的山区等地并不适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在和平时期进行排雷作业,与战场上是不一样的,要求不能有任何遗漏,确保安全是唯一指标,以免伤及百姓。战场上瞬息万变,没有敌人会在那等着你排雷,战机稍纵即逝。和平时期,人工排雷就成为了首选,再辅以其它手段。战时,还是先把这一仗打完再说吧。靠人工排完雷?要么敌人早溜了,要么就是己方被敌方“包了饺子”。





结束语,儒道之主认为:很多人说“炮火覆盖式排雷耗费弹药,浪费钱,所以才不用”,这种说法实际上并不成立。现在的装备确实很先进,包括排雷的智能机器人在内,我国也并不缺这类的装备,但有一点需要清楚:机械排雷等手段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受限制较大。我国境内的地雷都是二战时期留下来的,这么多年过去了,想要把这些地雷排净,最可靠的方式就是人工排雷,其它方式做为辅助的手段。人工排雷为主,其它方式为辅,国际通用,更安全可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