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日本人用的擲彈筒是迫擊炮的一種嗎?

小5小8


舊日本陸軍的擲彈筒,是一種奇特的步兵兵器,從原理結構等方面看,顯然屬於迫擊炮,日本陸軍也將其算作是一種輕型的迫擊炮。

(左側為十年式擲彈筒,右側是89式重擲彈筒)

這種武器的誕生,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西方槍榴彈的影響,日本軍隊由此產生了研發一種適合單兵使用的榴彈發射器,後來結合了迫擊炮的原理,於1921年定型了第一種擲彈筒,即“十年式”,口徑50毫米,其構造簡單,主要由筒身、柄杆、駐鈑三個部分組成,可拆卸組合,便於攜帶,發射時可採用單腿跪姿或俯臥姿態操作。

(日軍以單腿跪姿使用89式重擲彈筒的情景)

“十年式”裝備部隊後,因為攜行方便,操作簡單,且威力相對較大,深受步兵歡迎,日本又於1930年定型了威力加強的“89式重擲彈筒”。

就威力來說,擲彈筒算是一種一線的小型火力加強武器,對於壓制敵方人員,或者擊破簡易工事還是具有很不錯的作用,還能用於發射煙幕彈、信號彈等特種彈藥,而且靈活機動。下面是日軍抗戰時期使用的“十年式”和“89式”的相關參數,供參考:

“十年式”擲彈筒

總重:2.5公斤

射速:40發/分鐘

射角:45度

射程:220米(最大)

殺傷半徑:7米(採用91式手榴彈時)


“89式”重擲彈筒

總重:4.7公斤

射速:30發/分鐘

射角:45度

射程:670米(最大)

殺傷半徑:10米(採用89式榴彈時)

(完全分解狀態的89式重擲彈筒。)

除此之外,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還對擲彈筒有新的念頭,諸如研製專門用於攻擊坦克、裝甲車輛的平射擲彈筒等等。同時,二戰時代,日本還試製了2種新式的,採用和迫擊炮彈一樣的尾翼彈的擲彈筒(“試製100式”和“試製大擲彈筒”),但並沒有量產。


海研會


本文得由軍武奇兵給在座的各位好好說道一下!

這個玩意在二戰中主要裝備鬼子的部隊,其他各國少有裝備。首先你要知道,擲彈筒的別名就叫輕型迫擊炮。從它的彈道、性質和一部分發射原理來看它確實屬於迫擊炮,只不過它的射程和威力遠不如迫擊炮。可能因為西方等國的火力輸出都大大強於日軍,這才導致他們一點不屑於使用擲彈筒,但是給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造成重大傷亡的正是這種看不起眼的“擲彈筒”。另一方面美軍不使用擲彈筒的原因是他們大批量裝了槍榴彈,這種武器幾乎可以取代擲彈筒,但是發射姿勢方面顯然沒有擲彈筒更靈活。

鬼子的擲彈筒可以在任何情況下迅速發射,一般旁邊會有一個供彈手,可進行快速連射。

鬼子在二戰中一共使用過兩種擲彈筒,一種是大正十年擲彈筒,這種比較垃圾的我們就直接略過。後來鬼子裝備了改進完善的八九式擲彈筒,這兩種擲彈筒都為50MM口徑,不過後者的有效射程已經達到500米,遠遠大於早期的200米。至於威力麼沒法說,因為鬼子經常用它打毒氣彈,可以說殺傷力不小,不過普通流彈的威力要比手雷大一些,德國方面使用的擲彈筒口徑就要比鬼子的大的多,所以威力也更大。

其他國家裝備的擲彈筒都寥寥可數,可能這種武器特別適合“矬子”級別的日軍吧。

從圖片中可以看出來這種東西其實就是小口徑、小型化的迫擊炮而已,鬼子後來為了增加射程也開始給榴彈加裝發射藥量。

我們提起二戰日軍武器最先想到的都是“三八大蓋”、“九二步炮”、“歪把子”等這些武器,其實我們往往忽略了鬼子真正的奪命殺器--擲彈筒。這種東西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老兵,提起來都非常憤怒而又害怕,只要是己方重機槍火力點一開火,馬上就會招致日軍擲彈筒的攻擊。而且它被分發到日軍班排級建制,無處不在,給抗日軍民帶來極大殺傷。在戰爭中我們的戰士繳獲了不少鬼子的擲彈筒,於是馬上進行大批量仿製,終於“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鬼子也嘗足了挨炸的滋味。

軍工廠正在仿製鬼子八九式擲彈筒

我軍戰士使用自己製造的擲彈筒

擲彈筒的好處就是非常輕便,一個人就可以攜帶到處走,而同樣口徑下的迫擊炮要比擲彈筒重兩倍,並且還需要發射架和底座,再加上彈藥手,迫擊炮小組的成員也至少三人。不過在戰爭中後期日軍在各個戰場上完全失去海空優勢的情況下這種武器已經沒有太大的作用,因為美軍的海空火力覆蓋基本都是虐著日軍打,而且陸上的謝爾曼坦克和美軍班排的60毫米炮擊炮都可以在更遠的距離上攻擊日軍。

即便在抗日戰場上,戰士們也開始使用美軍60毫米迫擊炮,性能和威力都碾壓鬼子的擲彈筒和迫擊炮。

歡迎各位親們的踴躍交流,謝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軍武奇兵


通俗的說應該算是迫擊炮的一種,也可以理解是一種便攜式的輕型迫擊炮。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關東軍步兵裝備的這種擲彈筒被稱作“八九式”擲彈筒。它的射程和精準度,雖然不及迫擊炮,但是在二戰期間也算是非常先進的一種輕型兵器。


日本軍制造的這個擲彈筒,它的口徑是50毫米,全炮長410毫米,炮筒身長260毫米,全炮重2.7千克,炮筒重一點六千克,最大射程700米,其中有效射程達到了500米。擲彈筒的主要優點就是重量輕便於攜帶,而且造價低,有利於及時火力支援。

日本軍發明了這個擲彈筒從本質上來講就是一門迫擊炮,它的主要特點就是公雞躲藏寨工事和隱蔽物,後面的敵人或者遠距離殺傷敵人,它的殺傷效果相當好,而且操作方便,可以伴隨單兵攜帶或一線步兵移動。


特別是山地作戰,在戰鬥中擲彈筒發射的榴彈速度是,單兵作戰一分鐘可以連發20發,兩人配合的話,一分鐘可以發出40發,它是日軍獨有的步兵面殺傷力最強的輕型便攜式兵器。

當年,小日本在二戰中的日軍大量裝備了這種便攜式擲彈筒,據說當時一個日軍步兵擲彈筒小隊,在實戰中400米內命中目標率高達85%至95%。擲彈筒小隊配合一線步兵作戰,有力的攻擊了對手的機槍火力點。抗日戰爭期間,日軍的擲彈筒在侵華戰役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俗話說:“與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1938年底國民政府兵工署,仿照日本自擲彈筒,在日本八九式擲彈筒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研製出了比日本自彈筒射程還要遠的中國式擲彈筒,命名為“二七式擲彈筒”。

後來,八路軍軍工部也成功研製出了第一批擲彈筒,外形與日軍的非常相似,只是增加了擲彈筒筒身的長度,從而保證了射程的精準度。射程也增加到了700米以上,從此八路軍有了和日軍抗衡的輕型武器,也做到了以牙還牙,有效的打擊了日本人的囂張氣焰。




後來隨著戰爭時代的發展,迫擊炮技術發展迅速,迫擊炮的造價也非常低,而且它的射程和精準度要比擲彈筒優越很多。因此這種輕型的擲彈筒就一點點的被淘汰掉了,被迫擊炮取而代之。

儘管擲彈筒沒有迫擊炮那麼精準,但是在當時那個年代,也算是一種殺傷性極強的步兵新型武兵器,也可以說擲彈筒是迫擊炮的原始雛形,所以說,擲彈筒應該算是迫擊炮的一種。


任馳贏天下


不是,但擲彈筒和小口徑迫擊炮看起來很像。擲彈筒是整體型單發榴彈發射器的一種,即在擊發機構的後方裝有座板而自成一體,無需附加裝置即可拄地射擊。擲彈筒也被稱為迫擊炮型榴彈發射器,因其裝填方式為閉膛前裝,與常見的迫擊炮相同。擲彈筒由單兵攜行使用,一般僅有簡易瞄準裝置,通常在不小於35°射角下用座板拄地射擊,後坐力由地面承受。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開始出現發射手榴彈的擲彈筒,後來又出現了專門用擲彈筒發射的擲榴彈。擲彈筒採用高壓燃燒、低壓膨脹做功的高低壓發射原理,火藥利用率高,裝藥燃燒完全,膛壓低,後坐力小,噪聲低,有利於步兵隱蔽攻擊。擲榴彈發射藥裝填在體積較小且開有排氣孔的高壓室內,擊發後發射藥在高壓室內燃燒,達到一定壓力時燃氣衝破排氣孔進入低壓室(炮膛),降低壓力並推動彈丸運動做功。

早期的擲彈筒非常簡單,只有底板,身管、調節螺栓三部分組成,主要依靠射手的經驗調整角度,比迫擊炮少了支架、瞄準系統和緩衝機。不同於迫擊炮利用炮彈下滑動能撞擊底火擊發,擲彈筒需要拉栓擊發撞針才能發射。此外,擲彈筒可以發射手榴彈,專用的彈藥也無尾翼,類似縮小的山野炮彈,而迫擊炮炮彈是有尾翼的。

將擲彈筒發揮到極致的是舊日本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大量裝備擲彈筒,直接支援小隊、班一級步兵作戰,射程和威力彌補了中口徑迫擊炮和手榴彈之間的火力空白,發射和調節射程的原理都具有相當的創造性,在二戰期間各種步兵武器中獨樹一幟。

日軍裝備的擲彈筒主要有大正十年式和八九式兩種型號。大正十年式因於大正十年(1921年)研製成功而得名,口徑50毫米,全長525毫米,其中發射筒長241毫米,全重2-6千克。主要由發射筒、支桿和駐鈑三部分組成,發射筒採用滑膛式,賦予彈丸初速和方向,在彈膛底部設有調節火藥燃氣逸出量的裝置,通過改變膛壓來調節彈丸射程。

八九式重擲彈筒在十年式基礎上改進而來,也是二戰中日軍使用最多、最廣泛的擲彈筒,因其在日本神武紀元2589年(1929年)研製成功而得名八九式。八九式全長610毫米,發射筒長度254毫米,膛壓和後坐力也比十年式有所增加,筒身隨之加厚,增大了駐鈑面積,全重增至4.7千克。

專門研製的八九式擲彈筒彈結構獨特,彈體後半截設有一個由銅製的側壁、上下蓋板和鐵製底座組成的藥孟。上下蓋板中盛裝有藥包,底座中央裝有底火,周圍均勻分佈8個小孔,與側壁採用螺紋聯接,再整體螺接到彈體上。

八九式的發射筒內壁刻有8條右旋膛線,發射專門設計的八九式擲彈筒彈時最小射程120米,最大射程高達700米,最大射速20發/分。除殺傷榴彈外還可以發射燃燒彈、白磷發煙彈、毒氣彈以及手榴彈,各項性能均接近或超過當時蘇、德、比利時等國裝備的同口徑迫擊炮。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曾大量仿製擲彈筒並因地制宜的進行了改進,用來填補迫擊炮與手榴彈之間的支援火力空白,給日軍造成不少殺傷。因結構簡單,便於攜行,擲彈筒在當今一些軍隊還有裝備。比如,駐港部隊就裝備有號稱無聲、無光、無煙的三無榴彈發射器——QLT-89式50毫米榴彈彈射器,可對800米內的敵有生力量、火力點進行打擊和壓制。


用戶52240472254


擲彈筒又叫超輕型迫擊炮,日本二戰先後服役了大正十年式和八九式兩種擲彈筒,八九式,全重4.7公斤,筒內置膛線,口徑50MM,一共生產了12萬具,特點:操作簡單,造價低廉,使用方便,機動性好,威力適中,彈種來源好,使用專用榴彈和九一式手榴彈,還可以發射毒氣彈,最大射程為700米,有效射程為250米,一個火力小組為兩個人,一人為射手,一人為彈藥手,最多可以攜帶16枚彈,如果不夠的話還可以發射91式手榴彈,為了保持火力持續性,周圍的手榴彈也可以給火力小組。標準的射擊姿勢有跪姿和臥姿兩種,但絕對不可以抵在大腿上射擊,那會讓大腿骨骨折。先拉擊發杆,擊針後移,用瞄準線對準目標,與地面形成45度角度,根據目標距離轉動手柄,使得擊發杆上面的橫標對準狹槽左側的刻度,完成瞄準,從炮口裝彈,拉動擊發杆,擊針撞擊底火,擊發彈藥。如果彈著點過近或者過遠,再轉動手柄調節。八九式擲彈筒是日本二戰時期裝備的比較成功的武器,對我國抗日軍民造成了不小的威脅。






一顆小白楊188818128


圖注:侵華日軍在作戰中,頻繁使用八九式擲彈筒,它是日軍中近距離步戰的火力之源

擲彈筒,也有將其稱之為“超輕型迫擊炮”的,它在發射原理上與迫擊炮有相似之處,但不同之處也有很多,擲彈筒口徑一般50毫米以下,比迫擊炮口徑更小,同時單兵攜帶不佔編制,如果說迫擊炮是一種步兵炮的話,那麼擲彈筒則劃歸“單兵輕武器”更為合適。可以說一個是炮,一個則可以劃分到輕武器(槍)的範疇。

具體到擲彈筒的用途,我們可以看到,50米以內是手榴彈的有效殺傷區域;500米以上是火炮的有效殺傷區域,而在二者之間卻是一個壓制火力的空白區域,擲彈筒的出現恰恰解決了50米到500米的距離上壓制火力薄弱的問題,它是介於步兵炮和手榴彈之間的壓制武器。

抗日戰爭中日軍大量裝備了擲彈筒,用得非常普遍和頻繁,因此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一提起擲彈筒,大家就會首先想到抗日戰爭中的日本軍隊。日軍使用的擲彈筒是“八九式擲彈筒”, 以其體積小、重量輕、機動性好等優點,被美、蘇等國稱為“日本陸軍極具創意的一種步兵支援武器”。

八九式擲彈筒射角大,彈道彎曲,可殺傷躲藏在工事和隱蔽物後的目標;體積小,發射筒長254毫米,重僅4千克,便於攜帶,可隨一線步兵行動,並隨時提供曲射火炮支援;操作方便,雖然也像迫擊炮那樣將彈體從炮口放入,但並非通過自由落體擊發,而是在炮彈落入炮管底部後,手工操作發射裝置,將榴彈推出炮管。這種擊發方式的好處在於易於操作,可發射手榴彈、燃燒彈等多種彈體;爆炸半徑約10米,對50米到500米距離上的集群目標殺傷力較大。

日軍一個步兵連,編制9具擲彈筒,比起一連僅有2門的“60小炮”,可以說擲彈筒是日軍連排作戰威力最大,火力最強的壓制武器。如八路軍晉察冀軍區部隊在百團大戰第二階段攻打淶源作戰中,就因遭到日軍密集擲彈筒的嚴重殺傷,被迫放棄攻城。而在長沙戰役中,日軍集中使用擲彈筒作為壓制武器,火力非常密集,壓得國民黨軍隊抬不起頭,無法有效還擊,造成重大傷亡。

當然,八九式擲彈筒也存在一些缺陷,射速較慢,遠遠比不上輕型迫擊炮;由於沒有瞄準具,只能由炮手用手固定進行概略瞄準,射擊時靠的是射手的感覺和經驗,這就使命中率存在著很大的運氣成分,而且擲彈筒發射的榴彈,不像迫擊炮彈那樣有控制方向和彈著點的尾翼,從而導致射擊精度不高。但在正面激烈作戰集中使用的時候,這種缺陷往往得以彌補。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在抗日戰爭中,可不光日本人有擲彈筒,咱們中國軍隊也曾大量仿製和裝備擲彈筒,僅國民黨軍隊就仿製裝備了4萬具以上。不過擲彈筒這玩意兒,瞄準不易,太依靠單兵個人素質和經驗,因此需要在訓練有素的老兵手裡才能充分發揮威力,而當時國民黨軍士兵訓練時間短,一線士兵傷亡比例極高,往往一場戰役下來,戰鬥骨幹損失8成以上,沒有高素質老兵操縱,擲彈筒的威力無從發揮。因此在抗日戰中中後期,國民黨軍隊已經放棄擲彈筒這一裝備,轉而裝備和發展輕型迫擊炮。


兵工科技


可以說是迫擊炮,也可以說不是迫擊炮。說是迫擊炮的原因是擲彈筒的造型和發射原理基本和迫擊炮類似,說不是迫擊炮的原因是擲彈筒更像一種單兵作戰武器,類似於現代槍械中安裝的榴彈發射器。

擲彈筒

迫擊炮


擲彈筒主要運用在二戰時的德日班排級火力壓制中,通過拋物線似得彈道,調整射角,利用快速機動的方式殺傷躲藏在掩體或壕溝之中的敵人,尤其以日本發揮出色。

日本使用的擲彈筒分為兩個階段和兩個型號,早期的為大正十年擲彈筒,1929年後經過改良,性能大大提高,被稱做為八九式擲彈筒。改良後的擲彈筒威力大增,射程可達到500到700米,採用線膛原理,工藝也更復雜。因此與迫擊炮還是有所不同的。



抗戰時期日本人所使用的大多是八九式擲彈筒,它全長415毫米,口徑50毫米,最大射程達到800米,重量2.6KG,射速30發每分鐘,殺傷半徑可達5到8米,主要以榴彈,91式制式手榴彈和部分毒氣彈為彈藥。對我國軍民產生了極大的威脅,在中國戰場上是神兵利器般的存在。



擲彈筒與迫擊炮的主要區別是,

1.擲彈筒比迫擊炮少了支架和瞄準系統,對士兵操作素質要求更高。

2.八九式擲彈筒有線膛,而迫擊炮多使用滑膛技術,迫擊炮射程也遠的多,在擲彈筒的兩倍左右。

3.使用的炮彈不同,迫擊炮炮彈有尾翼穩定和旋轉穩定。而擲彈筒則以榴彈和制式手榴彈為炮彈。



因此你可以將擲彈筒看做是介於迫擊炮和現代槍榴彈的過渡品。


快速軍事一點通


可以類比大號的榴彈發射器,但是和迫擊炮比起來威力還是小了點。

89式擲彈筒

日本廣泛裝備的擲彈筒有兩種,分別使10式擲彈筒和89式擲彈筒,其中89式擲彈筒更大些。主要發射的有91型手榴彈,91型煙火手榴彈以及89型50毫米炮彈以及燃燒彈。內部有一個彈簧撞針,底部是彎曲的底座,使用時用手持炮管,以大約45度角傾斜,將裝有底火的手榴彈或是炮彈拆除保險之後丟進去發射,和迫擊炮的發射方式一樣。所以會有清脆的聲音。當時的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繳獲擲彈筒的時候,還以為是放在膝蓋上射的,結果被後坐力弄折了骨頭。89式擲彈筒長61釐米,口徑50毫米,重約4.7公斤,最大射程670米,有效射程120米。

91式手榴彈

對比一下日軍常用97式90毫米迫擊炮,其最大射程達到了3800米,總重172.5公斤,發射彈丸都到5.62公斤,一個炮彈都比擲彈筒重,威力自然也大得多。

89式擲彈筒

擲彈筒製造方便,使用簡單,攜帶容易,造價還低,製造簡單,自然是會被廣泛裝備的武器,而且其在近距離火力壓制非常方便,還不佔編制,自然是受到日軍的歡迎,中國軍隊當時也繳獲和仿製了很多,由於製造工藝的緣故,仿製的擲彈筒都是滑膛。

不過該武器有個天生的缺陷,那就是精度,只能進行概略射擊,威力也僅限於手榴彈範疇,

百米左右的射程也略顯尷尬,在後來榴彈發射器火箭筒這類更方便威力更大射程更遠的武器面前,這種武器還是慢慢退出歷史舞臺了。而迫擊炮這種精度更高威力更大的曲射火力依然留在戰場。

使用的正確姿勢


軍情解析


從原理上講,擲彈筒應該是迫擊炮的一種,或者說是一種超輕型迫擊炮,說是榴彈發射器問題也不大。事實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將日本這種小巧輕便的武器稱之為“膝蓋迫擊炮”,總之叫擲彈筒總歸是沒問題的。

說日軍的擲彈筒就不得不說道日軍的手榴彈,擲彈筒和一般迫擊炮的其中一個區別就是迫擊炮發射的是口徑較大的迫擊炮彈,而擲彈筒發射一般的破片手榴彈。97式破片手榴彈是日軍在二戰中裝備比較多的一種手榴彈。日軍認識到手榴彈雖然威力大,但是依靠人力扔不遠,尤其是在樹杈縱橫交錯的東南亞叢林中,手榴彈的射程進一步被壓縮。所以日軍設計了一系列手榴彈拋投系統,97式手榴彈可以通過槍口榴彈的方式發射,也能用擲彈筒發射。日本二戰手榴彈扔之前需要敲一下就是為了能讓擲彈筒使用,敲一下觸發引信。八九式擲彈筒還能發射威力更大的專用50mm榴彈。

擲彈筒很好的填補了人力手榴彈投擲距離和炮擊跑射程之間的火力空白,地位和現代的高低壓單兵榴彈發射器類似。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使用量較大的八九式擲彈筒為例,其全重4.7千克,和一支步槍差不多重量,長610毫米,槍管長254毫米,體積也控制的非常好。其有效射程大約120米,最大射程可以達到670米,這已經遠遠超過了人力投擲手榴彈的距離了,一般士兵扔手榴彈能扔出60米已經是非常遠了。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我是輕兵器愛好者,熱愛輕武器與戰術文化,期待與你一起走進狂野的輕武器世界!


輕兵器愛好者


在抗日戰爭中,日本兵隨身攜帶的一種短而細的黑色管狀物,曾經給中國軍民帶來極大的傷亡。這種發射彈道類似於迫擊炮的武器真實名稱叫做擲彈筒,從分類上來說屬於一種超輕型迫擊炮。

圖為正在使用擲彈筒進行操練的日本士兵

由於日本本國資源儲備量極少,特別是金屬資源,由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海軍龐大的造艦計劃消耗了大量的金屬儲備,而當時的日軍步兵缺少必要的重火力支援,擲彈筒便應運而生了。由於擲彈筒在設計理念上就側重於為步兵提供有效的短程火力支援,再加上其體積較小,便攜性強。在二戰初期,擲彈筒曾經給中國軍隊造成極大的傷亡。再加上擲彈筒操作簡單,對發射環境的要求極低,其在戰鬥中往往能產生出其不意的效果。

圖為日軍的八九式擲彈筒

擲彈筒在結構上較為簡單,理論射速甚至能達到25發/每分鐘。因此擲彈筒大多被日軍配備在一些步兵小隊中,充當短程火力支援利器。就這樣,擲彈筒和迫擊炮,一遠一近,組成了一道較為嚴密的火力網。但由於擲彈筒沒有瞄具,發射時彈著點只能依靠發射手的經驗進行預判,所以精度較差,殺傷力也小,往往需要多次發射才能拔除一個火力點。

圖為95式突擊步槍配備的下掛式槍榴彈

隨著美製M1槍榴彈的研發,擲彈筒的地位越顯尷尬。特別是其精度差的缺點被無限放大,因此在二戰結束後,擲彈筒這種武器已經很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取而代之的則是各種類型的下掛式槍榴彈。但在一些國家,擲彈筒作為一種叢林戰的殺傷利器,仍然履行著它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