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日本人用的掷弹筒是迫击炮的一种吗?

小5小8


旧日本陆军的掷弹筒,是一种奇特的步兵兵器,从原理结构等方面看,显然属于迫击炮,日本陆军也将其算作是一种轻型的迫击炮。

(左侧为十年式掷弹筒,右侧是89式重掷弹筒)

这种武器的诞生,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方枪榴弹的影响,日本军队由此产生了研发一种适合单兵使用的榴弹发射器,后来结合了迫击炮的原理,于1921年定型了第一种掷弹筒,即“十年式”,口径50毫米,其构造简单,主要由筒身、柄杆、驻钣三个部分组成,可拆卸组合,便于携带,发射时可采用单腿跪姿或俯卧姿态操作。

(日军以单腿跪姿使用89式重掷弹筒的情景)

“十年式”装备部队后,因为携行方便,操作简单,且威力相对较大,深受步兵欢迎,日本又于1930年定型了威力加强的“89式重掷弹筒”。

就威力来说,掷弹筒算是一种一线的小型火力加强武器,对于压制敌方人员,或者击破简易工事还是具有很不错的作用,还能用于发射烟幕弹、信号弹等特种弹药,而且灵活机动。下面是日军抗战时期使用的“十年式”和“89式”的相关参数,供参考:

“十年式”掷弹筒

总重:2.5公斤

射速:40发/分钟

射角:45度

射程:220米(最大)

杀伤半径:7米(采用91式手榴弹时)


“89式”重掷弹筒

总重:4.7公斤

射速:30发/分钟

射角:45度

射程:670米(最大)

杀伤半径:10米(采用89式榴弹时)

(完全分解状态的89式重掷弹筒。)

除此之外,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还对掷弹筒有新的念头,诸如研制专门用于攻击坦克、装甲车辆的平射掷弹筒等等。同时,二战时代,日本还试制了2种新式的,采用和迫击炮弹一样的尾翼弹的掷弹筒(“试制100式”和“试制大掷弹筒”),但并没有量产。


海研会


本文得由军武奇兵给在座的各位好好说道一下!

这个玩意在二战中主要装备鬼子的部队,其他各国少有装备。首先你要知道,掷弹筒的别名就叫轻型迫击炮。从它的弹道、性质和一部分发射原理来看它确实属于迫击炮,只不过它的射程和威力远不如迫击炮。可能因为西方等国的火力输出都大大强于日军,这才导致他们一点不屑于使用掷弹筒,但是给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造成重大伤亡的正是这种看不起眼的“掷弹筒”。另一方面美军不使用掷弹筒的原因是他们大批量装了枪榴弹,这种武器几乎可以取代掷弹筒,但是发射姿势方面显然没有掷弹筒更灵活。

鬼子的掷弹筒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迅速发射,一般旁边会有一个供弹手,可进行快速连射。

鬼子在二战中一共使用过两种掷弹筒,一种是大正十年掷弹筒,这种比较垃圾的我们就直接略过。后来鬼子装备了改进完善的八九式掷弹筒,这两种掷弹筒都为50MM口径,不过后者的有效射程已经达到500米,远远大于早期的200米。至于威力么没法说,因为鬼子经常用它打毒气弹,可以说杀伤力不小,不过普通流弹的威力要比手雷大一些,德国方面使用的掷弹筒口径就要比鬼子的大的多,所以威力也更大。

其他国家装备的掷弹筒都寥寥可数,可能这种武器特别适合“矬子”级别的日军吧。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来这种东西其实就是小口径、小型化的迫击炮而已,鬼子后来为了增加射程也开始给榴弹加装发射药量。

我们提起二战日军武器最先想到的都是“三八大盖”、“九二步炮”、“歪把子”等这些武器,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了鬼子真正的夺命杀器--掷弹筒。这种东西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老兵,提起来都非常愤怒而又害怕,只要是己方重机枪火力点一开火,马上就会招致日军掷弹筒的攻击。而且它被分发到日军班排级建制,无处不在,给抗日军民带来极大杀伤。在战争中我们的战士缴获了不少鬼子的掷弹筒,于是马上进行大批量仿制,终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鬼子也尝足了挨炸的滋味。

军工厂正在仿制鬼子八九式掷弹筒

我军战士使用自己制造的掷弹筒

掷弹筒的好处就是非常轻便,一个人就可以携带到处走,而同样口径下的迫击炮要比掷弹筒重两倍,并且还需要发射架和底座,再加上弹药手,迫击炮小组的成员也至少三人。不过在战争中后期日军在各个战场上完全失去海空优势的情况下这种武器已经没有太大的作用,因为美军的海空火力覆盖基本都是虐着日军打,而且陆上的谢尔曼坦克和美军班排的60毫米炮击炮都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攻击日军。

即便在抗日战场上,战士们也开始使用美军60毫米迫击炮,性能和威力都碾压鬼子的掷弹筒和迫击炮。

欢迎各位亲们的踊跃交流,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军武奇兵


通俗的说应该算是迫击炮的一种,也可以理解是一种便携式的轻型迫击炮。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关东军步兵装备的这种掷弹筒被称作“八九式”掷弹筒。它的射程和精准度,虽然不及迫击炮,但是在二战期间也算是非常先进的一种轻型兵器。


日本军制造的这个掷弹筒,它的口径是50毫米,全炮长410毫米,炮筒身长260毫米,全炮重2.7千克,炮筒重一点六千克,最大射程700米,其中有效射程达到了500米。掷弹筒的主要优点就是重量轻便于携带,而且造价低,有利于及时火力支援。

日本军发明了这个掷弹筒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门迫击炮,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公鸡躲藏寨工事和隐蔽物,后面的敌人或者远距离杀伤敌人,它的杀伤效果相当好,而且操作方便,可以伴随单兵携带或一线步兵移动。


特别是山地作战,在战斗中掷弹筒发射的榴弹速度是,单兵作战一分钟可以连发20发,两人配合的话,一分钟可以发出40发,它是日军独有的步兵面杀伤力最强的轻型便携式兵器。

当年,小日本在二战中的日军大量装备了这种便携式掷弹筒,据说当时一个日军步兵掷弹筒小队,在实战中400米内命中目标率高达85%至95%。掷弹筒小队配合一线步兵作战,有力的攻击了对手的机枪火力点。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的掷弹筒在侵华战役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俗话说:“与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1938年底国民政府兵工署,仿照日本自掷弹筒,在日本八九式掷弹筒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研制出了比日本自弹筒射程还要远的中国式掷弹筒,命名为“二七式掷弹筒”。

后来,八路军军工部也成功研制出了第一批掷弹筒,外形与日军的非常相似,只是增加了掷弹筒筒身的长度,从而保证了射程的精准度。射程也增加到了700米以上,从此八路军有了和日军抗衡的轻型武器,也做到了以牙还牙,有效的打击了日本人的嚣张气焰。




后来随着战争时代的发展,迫击炮技术发展迅速,迫击炮的造价也非常低,而且它的射程和精准度要比掷弹筒优越很多。因此这种轻型的掷弹筒就一点点的被淘汰掉了,被迫击炮取而代之。

尽管掷弹筒没有迫击炮那么精准,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也算是一种杀伤性极强的步兵新型武兵器,也可以说掷弹筒是迫击炮的原始雏形,所以说,掷弹筒应该算是迫击炮的一种。


任驰赢天下


不是,但掷弹筒和小口径迫击炮看起来很像。掷弹筒是整体型单发榴弹发射器的一种,即在击发机构的后方装有座板而自成一体,无需附加装置即可拄地射击。掷弹筒也被称为迫击炮型榴弹发射器,因其装填方式为闭膛前装,与常见的迫击炮相同。掷弹筒由单兵携行使用,一般仅有简易瞄准装置,通常在不小于35°射角下用座板拄地射击,后坐力由地面承受。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开始出现发射手榴弹的掷弹筒,后来又出现了专门用掷弹筒发射的掷榴弹。掷弹筒采用高压燃烧、低压膨胀做功的高低压发射原理,火药利用率高,装药燃烧完全,膛压低,后坐力小,噪声低,有利于步兵隐蔽攻击。掷榴弹发射药装填在体积较小且开有排气孔的高压室内,击发后发射药在高压室内燃烧,达到一定压力时燃气冲破排气孔进入低压室(炮膛),降低压力并推动弹丸运动做功。

早期的掷弹筒非常简单,只有底板,身管、调节螺栓三部分组成,主要依靠射手的经验调整角度,比迫击炮少了支架、瞄准系统和缓冲机。不同于迫击炮利用炮弹下滑动能撞击底火击发,掷弹筒需要拉栓击发撞针才能发射。此外,掷弹筒可以发射手榴弹,专用的弹药也无尾翼,类似缩小的山野炮弹,而迫击炮炮弹是有尾翼的。

将掷弹筒发挥到极致的是旧日本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大量装备掷弹筒,直接支援小队、班一级步兵作战,射程和威力弥补了中口径迫击炮和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白,发射和调节射程的原理都具有相当的创造性,在二战期间各种步兵武器中独树一帜。

日军装备的掷弹筒主要有大正十年式和八九式两种型号。大正十年式因于大正十年(1921年)研制成功而得名,口径50毫米,全长525毫米,其中发射筒长241毫米,全重2-6千克。主要由发射筒、支杆和驻钣三部分组成,发射筒采用滑膛式,赋予弹丸初速和方向,在弹膛底部设有调节火药燃气逸出量的装置,通过改变膛压来调节弹丸射程。

八九式重掷弹筒在十年式基础上改进而来,也是二战中日军使用最多、最广泛的掷弹筒,因其在日本神武纪元2589年(1929年)研制成功而得名八九式。八九式全长610毫米,发射筒长度254毫米,膛压和后坐力也比十年式有所增加,筒身随之加厚,增大了驻钣面积,全重增至4.7千克。

专门研制的八九式掷弹筒弹结构独特,弹体后半截设有一个由铜制的侧壁、上下盖板和铁制底座组成的药孟。上下盖板中盛装有药包,底座中央装有底火,周围均匀分布8个小孔,与侧壁采用螺纹联接,再整体螺接到弹体上。

八九式的发射筒内壁刻有8条右旋膛线,发射专门设计的八九式掷弹筒弹时最小射程120米,最大射程高达700米,最大射速20发/分。除杀伤榴弹外还可以发射燃烧弹、白磷发烟弹、毒气弹以及手榴弹,各项性能均接近或超过当时苏、德、比利时等国装备的同口径迫击炮。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曾大量仿制掷弹筒并因地制宜的进行了改进,用来填补迫击炮与手榴弹之间的支援火力空白,给日军造成不少杀伤。因结构简单,便于携行,掷弹筒在当今一些军队还有装备。比如,驻港部队就装备有号称无声、无光、无烟的三无榴弹发射器——QLT-89式50毫米榴弹弹射器,可对800米内的敌有生力量、火力点进行打击和压制。


用户52240472254


掷弹筒又叫超轻型迫击炮,日本二战先后服役了大正十年式和八九式两种掷弹筒,八九式,全重4.7公斤,筒内置膛线,口径50MM,一共生产了12万具,特点:操作简单,造价低廉,使用方便,机动性好,威力适中,弹种来源好,使用专用榴弹和九一式手榴弹,还可以发射毒气弹,最大射程为700米,有效射程为250米,一个火力小组为两个人,一人为射手,一人为弹药手,最多可以携带16枚弹,如果不够的话还可以发射91式手榴弹,为了保持火力持续性,周围的手榴弹也可以给火力小组。标准的射击姿势有跪姿和卧姿两种,但绝对不可以抵在大腿上射击,那会让大腿骨骨折。先拉击发杆,击针后移,用瞄准线对准目标,与地面形成45度角度,根据目标距离转动手柄,使得击发杆上面的横标对准狭槽左侧的刻度,完成瞄准,从炮口装弹,拉动击发杆,击针撞击底火,击发弹药。如果弹着点过近或者过远,再转动手柄调节。八九式掷弹筒是日本二战时期装备的比较成功的武器,对我国抗日军民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一颗小白杨188818128


图注:侵华日军在作战中,频繁使用八九式掷弹筒,它是日军中近距离步战的火力之源

掷弹筒,也有将其称之为“超轻型迫击炮”的,它在发射原理上与迫击炮有相似之处,但不同之处也有很多,掷弹筒口径一般50毫米以下,比迫击炮口径更小,同时单兵携带不占编制,如果说迫击炮是一种步兵炮的话,那么掷弹筒则划归“单兵轻武器”更为合适。可以说一个是炮,一个则可以划分到轻武器(枪)的范畴。

具体到掷弹筒的用途,我们可以看到,50米以内是手榴弹的有效杀伤区域;500米以上是火炮的有效杀伤区域,而在二者之间却是一个压制火力的空白区域,掷弹筒的出现恰恰解决了50米到500米的距离上压制火力薄弱的问题,它是介于步兵炮和手榴弹之间的压制武器。

抗日战争中日军大量装备了掷弹筒,用得非常普遍和频繁,因此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一提起掷弹筒,大家就会首先想到抗日战争中的日本军队。日军使用的掷弹筒是“八九式掷弹筒”, 以其体积小、重量轻、机动性好等优点,被美、苏等国称为“日本陆军极具创意的一种步兵支援武器”。

八九式掷弹筒射角大,弹道弯曲,可杀伤躲藏在工事和隐蔽物后的目标;体积小,发射筒长254毫米,重仅4千克,便于携带,可随一线步兵行动,并随时提供曲射火炮支援;操作方便,虽然也像迫击炮那样将弹体从炮口放入,但并非通过自由落体击发,而是在炮弹落入炮管底部后,手工操作发射装置,将榴弹推出炮管。这种击发方式的好处在于易于操作,可发射手榴弹、燃烧弹等多种弹体;爆炸半径约10米,对50米到500米距离上的集群目标杀伤力较大。

日军一个步兵连,编制9具掷弹筒,比起一连仅有2门的“60小炮”,可以说掷弹筒是日军连排作战威力最大,火力最强的压制武器。如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在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攻打涞源作战中,就因遭到日军密集掷弹筒的严重杀伤,被迫放弃攻城。而在长沙战役中,日军集中使用掷弹筒作为压制武器,火力非常密集,压得国民党军队抬不起头,无法有效还击,造成重大伤亡。

当然,八九式掷弹筒也存在一些缺陷,射速较慢,远远比不上轻型迫击炮;由于没有瞄准具,只能由炮手用手固定进行概略瞄准,射击时靠的是射手的感觉和经验,这就使命中率存在着很大的运气成分,而且掷弹筒发射的榴弹,不像迫击炮弹那样有控制方向和弹着点的尾翼,从而导致射击精度不高。但在正面激烈作战集中使用的时候,这种缺陷往往得以弥补。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抗日战争中,可不光日本人有掷弹筒,咱们中国军队也曾大量仿制和装备掷弹筒,仅国民党军队就仿制装备了4万具以上。不过掷弹筒这玩意儿,瞄准不易,太依靠单兵个人素质和经验,因此需要在训练有素的老兵手里才能充分发挥威力,而当时国民党军士兵训练时间短,一线士兵伤亡比例极高,往往一场战役下来,战斗骨干损失8成以上,没有高素质老兵操纵,掷弹筒的威力无从发挥。因此在抗日战中中后期,国民党军队已经放弃掷弹筒这一装备,转而装备和发展轻型迫击炮。


兵工科技


可以说是迫击炮,也可以说不是迫击炮。说是迫击炮的原因是掷弹筒的造型和发射原理基本和迫击炮类似,说不是迫击炮的原因是掷弹筒更像一种单兵作战武器,类似于现代枪械中安装的榴弹发射器。

掷弹筒

迫击炮


掷弹筒主要运用在二战时的德日班排级火力压制中,通过抛物线似得弹道,调整射角,利用快速机动的方式杀伤躲藏在掩体或壕沟之中的敌人,尤其以日本发挥出色。

日本使用的掷弹筒分为两个阶段和两个型号,早期的为大正十年掷弹筒,1929年后经过改良,性能大大提高,被称做为八九式掷弹筒。改良后的掷弹筒威力大增,射程可达到500到700米,采用线膛原理,工艺也更复杂。因此与迫击炮还是有所不同的。



抗战时期日本人所使用的大多是八九式掷弹筒,它全长415毫米,口径50毫米,最大射程达到800米,重量2.6KG,射速30发每分钟,杀伤半径可达5到8米,主要以榴弹,91式制式手榴弹和部分毒气弹为弹药。对我国军民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在中国战场上是神兵利器般的存在。



掷弹筒与迫击炮的主要区别是,

1.掷弹筒比迫击炮少了支架和瞄准系统,对士兵操作素质要求更高。

2.八九式掷弹筒有线膛,而迫击炮多使用滑膛技术,迫击炮射程也远的多,在掷弹筒的两倍左右。

3.使用的炮弹不同,迫击炮炮弹有尾翼稳定和旋转稳定。而掷弹筒则以榴弹和制式手榴弹为炮弹。



因此你可以将掷弹筒看做是介于迫击炮和现代枪榴弹的过渡品。


快速军事一点通


可以类比大号的榴弹发射器,但是和迫击炮比起来威力还是小了点。

89式掷弹筒

日本广泛装备的掷弹筒有两种,分别使10式掷弹筒和89式掷弹筒,其中89式掷弹筒更大些。主要发射的有91型手榴弹,91型烟火手榴弹以及89型50毫米炮弹以及燃烧弹。内部有一个弹簧撞针,底部是弯曲的底座,使用时用手持炮管,以大约45度角倾斜,将装有底火的手榴弹或是炮弹拆除保险之后丢进去发射,和迫击炮的发射方式一样。所以会有清脆的声音。当时的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缴获掷弹筒的时候,还以为是放在膝盖上射的,结果被后坐力弄折了骨头。89式掷弹筒长61厘米,口径50毫米,重约4.7公斤,最大射程670米,有效射程120米。

91式手榴弹

对比一下日军常用97式90毫米迫击炮,其最大射程达到了3800米,总重172.5公斤,发射弹丸都到5.62公斤,一个炮弹都比掷弹筒重,威力自然也大得多。

89式掷弹筒

掷弹筒制造方便,使用简单,携带容易,造价还低,制造简单,自然是会被广泛装备的武器,而且其在近距离火力压制非常方便,还不占编制,自然是受到日军的欢迎,中国军队当时也缴获和仿制了很多,由于制造工艺的缘故,仿制的掷弹筒都是滑膛。

不过该武器有个天生的缺陷,那就是精度,只能进行概略射击,威力也仅限于手榴弹范畴,

百米左右的射程也略显尴尬,在后来榴弹发射器火箭筒这类更方便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武器面前,这种武器还是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了。而迫击炮这种精度更高威力更大的曲射火力依然留在战场。

使用的正确姿势


军情解析


从原理上讲,掷弹筒应该是迫击炮的一种,或者说是一种超轻型迫击炮,说是榴弹发射器问题也不大。事实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将日本这种小巧轻便的武器称之为“膝盖迫击炮”,总之叫掷弹筒总归是没问题的。

说日军的掷弹筒就不得不说道日军的手榴弹,掷弹筒和一般迫击炮的其中一个区别就是迫击炮发射的是口径较大的迫击炮弹,而掷弹筒发射一般的破片手榴弹。97式破片手榴弹是日军在二战中装备比较多的一种手榴弹。日军认识到手榴弹虽然威力大,但是依靠人力扔不远,尤其是在树杈纵横交错的东南亚丛林中,手榴弹的射程进一步被压缩。所以日军设计了一系列手榴弹抛投系统,97式手榴弹可以通过枪口榴弹的方式发射,也能用掷弹筒发射。日本二战手榴弹扔之前需要敲一下就是为了能让掷弹筒使用,敲一下触发引信。八九式掷弹筒还能发射威力更大的专用50mm榴弹。

掷弹筒很好的填补了人力手榴弹投掷距离和炮击跑射程之间的火力空白,地位和现代的高低压单兵榴弹发射器类似。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使用量较大的八九式掷弹筒为例,其全重4.7千克,和一支步枪差不多重量,长610毫米,枪管长254毫米,体积也控制的非常好。其有效射程大约120米,最大射程可以达到670米,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人力投掷手榴弹的距离了,一般士兵扔手榴弹能扔出60米已经是非常远了。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是轻兵器爱好者,热爱轻武器与战术文化,期待与你一起走进狂野的轻武器世界!


轻兵器爱好者


在抗日战争中,日本兵随身携带的一种短而细的黑色管状物,曾经给中国军民带来极大的伤亡。这种发射弹道类似于迫击炮的武器真实名称叫做掷弹筒,从分类上来说属于一种超轻型迫击炮。

图为正在使用掷弹筒进行操练的日本士兵

由于日本本国资源储备量极少,特别是金属资源,由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海军庞大的造舰计划消耗了大量的金属储备,而当时的日军步兵缺少必要的重火力支援,掷弹筒便应运而生了。由于掷弹筒在设计理念上就侧重于为步兵提供有效的短程火力支援,再加上其体积较小,便携性强。在二战初期,掷弹筒曾经给中国军队造成极大的伤亡。再加上掷弹筒操作简单,对发射环境的要求极低,其在战斗中往往能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

图为日军的八九式掷弹筒

掷弹筒在结构上较为简单,理论射速甚至能达到25发/每分钟。因此掷弹筒大多被日军配备在一些步兵小队中,充当短程火力支援利器。就这样,掷弹筒和迫击炮,一远一近,组成了一道较为严密的火力网。但由于掷弹筒没有瞄具,发射时弹着点只能依靠发射手的经验进行预判,所以精度较差,杀伤力也小,往往需要多次发射才能拔除一个火力点。

图为95式突击步枪配备的下挂式枪榴弹

随着美制M1枪榴弹的研发,掷弹筒的地位越显尴尬。特别是其精度差的缺点被无限放大,因此在二战结束后,掷弹筒这种武器已经很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取而代之的则是各种类型的下挂式枪榴弹。但在一些国家,掷弹筒作为一种丛林战的杀伤利器,仍然履行着它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