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候德國有沒有可能打贏蘇聯?

中國歷史研究所


德國在二戰期間能否有機會打贏互聯?當然是有機會的,但是我覺得機會很小,如果沒有外部勢力介入,蘇德戰爭的結果,最大的概率是兩敗俱傷。

很多人談起蘇德戰爭,無不扼腕嘆息,並將德國的失敗歸咎為運氣不好。例如,他們設想中,如果沒有提前來臨的嚴寒氣候;如果沒有豬隊友意大利對希臘作戰的失敗,導致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被迫推遲了一個多月;如果沒有發生德軍分兵,而是集中兵力進攻莫斯科;如果沒有希特勒種種錯誤的遙控指揮;如果沒有美國的大力援助,那麼,強大的德國軍隊完全有可能覆滅蘇聯。

巴巴羅薩

這種觀點是否正確呢?應該說,這幾個問題的確構成了德國在蘇德戰場最終失敗的原因,但絕非唯一原因。事實上,德國從發動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的那一刻起,他們的戰略就出現了重大的失誤,也幾乎註定了德國失敗的結局。

首先,我們來看看閃擊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在德軍參謀部和希特勒的觀點裡,進攻蘇聯會如同他們進攻北歐和法國一樣,蘇聯會迅速被擊敗,德國的閃擊戰依然戰無不勝。

最先大規模應用閃擊戰的德軍,對於閃擊戰也開始迷信起來,他們根本沒有充分考慮到蘇聯上萬公里的戰略縱深、2200多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國土、1.6億多的龐大人口和蘇聯政府強有力的領導。

蘇聯廣闊的面積

在德國軍隊看來,曾經的歐洲陸軍第一強國——法國都被德國一波流帶走,內部矛盾重重,剛經過大清洗,又在蘇芬戰場上表現一塌糊塗的蘇聯,並不會比法國強多少。因此,他們制定的巴巴羅薩計劃,甚至樂觀到計劃在一個多月之內就覆滅蘇聯。德國和希特勒的自信之強,胃口之大,簡直令人瞠目結舌。

但是顯然,蘇聯絕非德國期待的那麼不堪一擊。觀看地圖我們就發現,蘇聯在西方的地圖是呈喇叭狀,也就是說,從蘇聯德國在邊境發動進攻之後,蘇聯的面積迅速擴大,戰線急劇拉長,而蘇德國需要進攻的地域和佔領的地方也急變大。

因此,從進攻蘇聯的那一刻起,如果德軍沒有如想象那般速戰速決,勢必陷入兵力捉襟見肘的局面,而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希特勒

其次,廣闊的國土面積和上億的人口決定了,蘇聯絕不會像法國等其他歐洲國家一樣被迅速擊敗消滅。戰爭潛力無比深厚的蘇聯,根本不可能被任何國家一戰覆滅。雖然在軍事和科技實力方面,也許法國比之蘇聯並不弱,甚至更強,但就戰爭潛力而言,法國遠遠不如蘇聯。

法國的本土面積只有54萬平方公里,在坦克裝甲車等現代化武器裝備的里程中,甚至能夠被一擊而穿。戰略縱深短的可憐。法國的人口也不足蘇聯的1/3。以絕對優勢佔據世界第一面積大國的蘇聯,戰略縱深令人恐怖,尤其是德國進攻的方向,蘇聯東西的距離高達上萬公里。

這也就意味著,蘇聯完全有機會以空間換時間。同時意味著,即使德軍一路全勝,高歌猛進,繼續在西歐大陸的一系列軍事奇蹟,也絕不存在一個月之內覆滅蘇聯的可能。因為即使軍事佔據整個蘇聯,也絕不是一個月過幾個月內可以辦到的。

德國軍隊

最後,希特勒和德國也極大的低估了蘇聯人的抵抗意志和斯大林的堅定決心。希特勒和德國軍隊之所以對於進攻蘇聯抱有如此大的信心,除了戰爭初期的接連軍事奇蹟的鼓舞之外,也與來自蘇聯的情報有關。

然而,雖然關於蘇聯軍隊戰鬥力衰退和蘇聯國內矛盾重重的情報並不能說錯誤,但是,德國大大的低估了斯大林和蘇聯共產黨對於蘇聯強大的控制力和動員能力。也錯估了蘇聯的工業和軍事實力。更極大低估了蘇聯人民面對外國侵略者堅強抵抗的決心。

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其實原名並不是這個,斯大林這個姓氏還是在他成年之後自己改的,“斯大林”的意思就是鋼鐵。而斯大林的表現完全無愧於他為自己改的這個姓氏。斯大林在作為蘇聯最高領導人期間,完全展現出了鋼鐵般的意志和鋼鐵般的決心。而在戰爭期間,一個領導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斯大林

面對德國的進攻,斯大林從未發生過對動搖、投降的念頭。因此,退一萬步講,即使德國進攻順利,蘇聯損失極為慘重並因此被德國佔領,但以斯大林的性格,他絕不可能因此放棄抵抗,必將帶領蘇聯人民血戰到底。

蘇聯擁有這樣堅定的領導核心,尤其是這個領導人,軍事才華和領導能力也頗為不弱,再加上德國納粹對於斯拉夫人的先天歧視,即使德國真的達成了預先的戰略目標,真的將蘇聯主力擊潰並佔領蘇聯全國。他們得到的,也絕不可能是順服的蘇聯,而是遍佈全境的反抗硝煙。

而這種持續的失血顯然對於人口只有8000 多萬,卻要控制整個歐洲大陸的德國,是不可承受之重。當然,蘇聯的反抗也必然面臨德國更殘酷的鎮壓,兩國的戰爭只會最後演變成兩國的共同流血,兩敗俱傷成為最大的可能。

德國巔峰時期的勢力範圍

兩個大國的較量,歸根到底還是綜合實力的較量。德國對蘇聯的進攻,從始至終也不可能像希特勒幻想的那樣一擊而勝、速戰速決。而蘇德戰場一旦進入德國最不願意看到的持久戰,雖然德軍佔據了裝備更先進、士兵訓練更有素、軍隊戰鬥經驗更豐富等諸多有利因素。

但面對保家衛國,蘇聯軍隊的戰鬥力和戰鬥意志,也並不比德國差。更何況,人力資源、礦產資源更豐富且不存在能源短板的蘇聯,其工業實力也並不比德國弱多少。同時,幾乎挑戰了全世界的德國,幾乎舉目皆敵,而蘇聯也因此獲得了德國敵人的大量援助。

當然,蘇聯內部絕非鐵板一塊,更不是毫無破綻。事實上,當時蘇聯由於大清洗,內部矛盾重重,軍隊戰鬥力急劇削弱,國內民族矛盾尖銳,經濟和工業發展也由於片面重視重工業,存在諸多問題。

如果換上一個平庸的領導人,德國甚至不用進攻,蘇聯都有可能發生解體。但不幸的是,希特勒碰到了斯大林,因此,蘇德戰爭兩國兩敗俱傷的概率,遠大於德國獲勝。而有了外部的幫助,尤其是大量美援的湧入,蘇聯因此取得勝利,也就不奇怪了。


鳶飛九天2018


德國當然有機會打贏蘇聯,而且機會很大!

就實際情況來說,德軍如果在莫斯科會戰中取得勝利,那麼蘇聯再想要翻身將極為困難。

很多人認為蘇聯是一個強大的軍事國家,德國綜合實力在蘇聯面前不堪一擊,德國前期能夠取勝完全是因為閃電戰的功勞,也就是,以戰略戰術升級推動了蘇德戰場前期的勝利,這不是真實的蘇德戰爭!

其實,蘇聯當時就是一個紙糊的老虎,外強中乾!這也是希特勒敢於發動蘇德戰爭的根本,希特勒發動蘇德戰爭並非愚蠢,而是一次十分優秀的戰略級軍事行動。

希特勒敢於發動蘇德戰爭,是因為在1939年底的蘇芬戰爭中,蘇聯在投入大量兵力的情況下,卻未能征服當時的北歐小國芬蘭,充分暴露了蘇聯的軍事實力是有問題的,而在1939年和1940年德國對外發動的閃擊波蘭和法國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法國比芬蘭實力強百倍,在德國的裝甲部隊下堅持不到兩個月,而蘇聯竟然沒有打下芬蘭,由此可見,德國想要戰勝蘇聯,不是沒有可能,相反,可能大大的。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發動蘇德戰爭時,出動了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兵分三路開向蘇聯,在2000多公里的戰線上,德國是全面打擊蘇軍,在戰爭開始的半天之內,蘇聯1200架飛機被炸燬,在戰爭開始後的前18天,蘇聯28個師被全殲,70個師武器損失過半,3000門大炮、2000架飛機、1500輛坦克被打廢,還有30萬蘇軍被俘虜。

在隨後的基輔戰役中,德軍圍殲蘇軍66.5萬人,堪稱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殲滅戰。

僅僅半年,蘇聯2萬輛坦克與自行火炮被擊毀,1.8萬架飛機戰損,將近三百萬蘇軍戰死前線。

一直在莫斯科保衛戰之前,德國的進攻態勢特別強悍,打垮蘇聯也沒有什麼困難。

再來看一組數據,到1941年年底,德軍佔領區囊括了蘇聯的45%的人口,71%的鐵,58%的鋼,57%的有色金屬、63%的煤、84%的甜菜、45%的牛。

半壁江山落入他人之手也就不過如此。

那麼為什麼形勢出現反轉?答案是美援!

沒有美國的援助,大概蘇聯早就堅持不下去了,因為經濟富庶區及重要產糧區的丟失,蘇聯軍民早就已經食不果腹了,為此在蘇德戰爭剛剛爆發後,蘇聯就向美國下了一筆18.4億美元的軍需訂單,當年10月份蘇美達成協議,開始從伊朗、北極航線、太平洋三個方向往蘇聯運送戰略物資。

最先抵達的就是20萬噸的小麥等食品,解決了蘇聯的燃眉之急,而另一邊的德軍士兵卻因為後勤補給不上,穿著單衣走在冰天雪地中。

據相關資料顯示,英美在蘇德戰爭期間為蘇聯交付了1700萬噸的物資,是蘇聯能夠最終戰勝德國的重要力量,就連蘇聯當家武器喀秋莎火炮的地盤都是盟軍援助的。尤其是燃油的援助更是蘇聯能夠取勝的法寶,當時德國的石油夠用的話,坦克在冰天雪地中根本就不用熄火,正是因為怕費油只能熄火,一熄火就很難再啟動了。

德國的失敗是資源短缺的失敗,假如德國本身有充足的資源,在排兵佈陣的時候就不會把重點放在攻打烏克蘭和高加索地區了,假如德軍當時全力攻擊莫斯科,早就完成打擊了。

另一方面,日本沒有加入到蘇德戰爭中,不能說是德國失敗的原因,假如日本參戰的話,想必德國獲勝的希望會更大一些。

假如德國有充足的資源,蘇聯沒有美國的幫助,日本參加蘇德戰爭而非發動太平洋戰爭的話,德國戰勝蘇聯的希望還是很大。


史論縱橫


作為二戰時期最強的國家,如果只是兩國對戰,可以說打敗蘇聯就是一波推,不過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想打敗蘇聯只是一個夢想,有太多的因素導致德國沒有打敗蘇聯。

一是敗給了聯盟國,二戰期間,不是德蘇的戰爭,而是由幾十個國家組成的聯盟國的戰爭,德國攻打蘇聯期間,美國出錢提供武器,英國出礦產資源,蘇聯出兵出人力,德國一個國家硬抗三國圍攻,能打敗蘇聯才是怪事。


二是環境問題,由於德國有個意大利的豬隊友,導致進攻蘇聯晚了兩個月,雖然取得的兩場勝利,但是等進攻莫斯科的時候已經是寒冬了,導致了德國這場戰役的慘敗,而蘇聯也用巨大的傷亡換取了戰略縱深,讓德國後來的閃擊戰大打折扣。

三是輸在戰略上,在還沒有打敗英國的前提下,就兵分兩路攻打蘇聯,還管不住自己的盟友日本,日本進攻美國導致美國參戰,自己攻打蘇聯更加困難。


四是蘇聯有強大的軍事工業為基礎,雖然那時國力大不如前,但是底子還是有的,德國當時攻打蘇聯沒有全力以赴,導致後來蘇聯工業超過德國,造就了德國的失敗。
五是德國戰略資源儲備不足,當時德國能獲取的資源就被限制在歐洲,與英美兩國以全球性的資源相比,完全不在一個等級,而英美通過對德國的資源限制,硬生生的把德國拖垮,再給予致命一擊,導致德國完敗。


大家還有什麼其餘的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綠球萬象


沒有可能,蘇聯能打敗德國,不僅僅是軍隊人數龐大。更不存在德軍兩倍於蘇聯的論點,雖然有西方支援蘇聯,但絕不是關鍵點。重要因素只有一個,資源。德國裝備精良,火力很強。但終究面積狹小,資源不足以支撐持久戰。軍隊人數也無法和蘇聯相比,除了德奧捷斯合併外,還要羅馬尼亞,匈牙利,克羅地亞等出兵協助。


反觀蘇聯,地域龐大,就算三大城市都丟失,還有大面積縱深,與大型城市供退守。彪悍的俄國人,歷來與西方南方北方不斷的進行戰爭,尤其善於打持久戰,積累了幾百年戰爭經驗。德國的前身普魯士就曾與俄羅斯帝國進行過多次戰爭。以七年戰爭為例,均未佔到便宜。一戰中,東線戰場也是俄德大戰,俄國戰略性勝利,導致一戰扭轉形勢。


根據三大戰役來看,德軍在一鼓作氣推進之後,便沒有了起初的士氣,開始進展緩慢。尤其在冬季,非常不適應寒冷的天氣,武器裝備也嬌氣的罷工。在防禦蘇軍反攻時,表現出防禦力弱的特點,在敗局已定下,基本不能阻擋蘇軍進攻。


所以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德國最終會輸,除非德國有俄國幾百年的戰爭經驗,有整個西歐領土,加上英國那樣多的殖民地,再經營個上百年,才具備和蘇聯一戰的實力。


博古又通今


德國取得二戰勝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德國在1941年時犯的錯誤太多了,應該說,德國沒有準備好打一場真正的硬仗,就發動了蘇德戰爭了。

蘇聯的軍事實力及各方面的條件實際不比德國差,甚至在某些方面還佔據了優勢,擁有德國多一倍的人口,廣大的土地,以及英美在背後的支援等等,在很多方面都有著很好的良好的條件,德國卻沒有做好真正意義上的戰爭準備,1941年時,德國沒有進行戰爭總動員。

事實上,德國人錯誤的估計形勢,在具體的戰役指揮上,也許沒有什麼失誤可言,但是到了1941年底的時候,德軍也失去了真正的推進能力。許多人談及德國沒能取得戰爭勝利的原因,歸結到莫斯科戰役的失利,其實這場戰役的是無法取勝,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冬天到來的問題,而在德軍在此前的作戰當中,已經被連續削弱了,蘇軍反而依然保持著相當的實力。

如果蘇軍的實力不夠強的話,那麼他也就不會有莫斯科大反攻的問題了,德軍已經虛弱到了一定的水平了,不是說前期犯了什麼樣的大錯誤,德軍在整體實力上的出現的問題,如果德國人真正的意識到這將是一場真正的大戰的話,也許會有所改變,但是歷史並不是可以隨便修改的。


麥田軍事觀察


沒有可能。一些說法稱如果沒有1941年提早到來的嚴冬,如果沒有希特勒抽調裝甲部隊南下耽誤了進攻莫斯科的時間,如果德軍有充足的油料、冬裝……這些“如果”都是典型的馬後炮。因為給德軍設立這麼多“如果”的話,那麼蘇聯同樣也可以有很多“如果”。如果蘇聯沒有肅反擴大化,不搞大清洗,蘇軍的指揮能力也不至於在戰爭初期衰成那個樣;如果聽從圖哈切夫斯基的建議發展坦克,組建機械化部隊,如果在邊境地區修築大量永備工事,進行大規模戰場建設等等,那豈不是蘇軍都不會出現基輔會戰的慘敗以及莫斯科會戰前的危機。只給一方進行“如果”加成,卻讓另一方仍舊保持原來的狀態,這種“如果”就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沒有任何意義。戰爭向來是雙方的動態對抗,一方情況變了,另一方情況必然也隨之改變,哪有隻準德軍加成,蘇軍依然苦逼的道理。

歷史沒有如果,這是人類對歷史必須有的敬畏和尊重,也是對今天人們的告誡。正因為沒有如果,沒有重來的機會,所以人類才不能任性。(S)


聯合防務


二戰的時候蘇德是歐洲最經典的戰役,也是傷亡最慘重的一場戰役,很多人就會假設,如果回到二戰的歷史中,德國有沒有可能戰勝蘇聯,那麼我們就從很多方面來分析一下,德國有沒有可能戰勝蘇聯的可能性。


第一、後勤補給

因為蘇聯的領土很大,當德國縱橫代生的時候,後勤的補給就會形成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後勤的補給跟不上,那麼就完全配合不了德國閃電戰術,而且蘇聯的鐵路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蘇聯的鐵路,因為還是一戰時的鐵路,沒有經過維修也沒有擴建新的鐵路,當德國攻打蘇聯的時候,他們還是使用以前老舊的鐵路只能運送一些普通的物質,無法運送比較多的軍火和後勤的補給問題,而且蘇聯的公路也比較差,當德國的裝下車進入蘇聯的時候他們的損壞率就大大的提升,所以蘇聯只能用那些比較大型的卡車運送,這樣就拉低了軍隊的推進速度。


第二、軍隊傷亡慘重

雖然德國的閃電戰戰術很強,但是當戰爭到後期的時候,士兵的傷亡就會大大的提升,而且德國進入蘇聯的時候他們的軍隊資源就大大的減少,因為戰場在蘇聯所以當山門傷亡慘重的時候,他們就會從自己的國家裡面很多的青年來做當兵,而且有時候還收一些農民作為士兵來,在戰場上做一些炮灰,所以蘇聯的軍隊力量一直在增加,而德國的軍隊人數一直在線上,這個就是拼人數,而且到二戰後期的時候蘇聯的軍工廠加工武器也大大提升,跟德國的武器裝備也相差不遠,德國的優勢慢慢的欣賞,剛開始二戰初期的時候德國的軍隊力量是世界上第一的,但是到後面因為傷亡慘重,補給跟不上,他們很難跟蘇聯對抗。


第三、同盟軍支援

飛機1200架,90毫米口徑炮152門,37毫米口徑反坦克炮991門,迫擊炮1135門,衝鋒槍兩萬支,輕型坦克729輛,,中型坦克795輛,這個是二戰剛開始給蘇聯的一些資源,對英國也加入了同盟軍,給蘇聯支援物資還有武器裝備,很多的衣服和糧食送給他們,這個英國和美國為什麼支援蘇聯,為德國在工大,歐洲的勢頭再強大,如果德國作為世界的霸主,那這個世界的格局將會改變,那麼殖民地也會改變,在二戰的時候,美國的整體實力已經是世界第一呢,但是德國突然發動二戰,而且軍隊力量是第一的,在二戰初期的時候,美國在這個時候不得不壓制德國,所以他通過蘇聯的手打德國。


很多人認為如果當年德國攻打蘇聯,在莫斯科保衛戰的時候勝利了,就可以給蘇聯致命的打擊,而且會改變歷史,但是我們認真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德國其實也很有很多不良的條件,我們都知道希特勒是一個很優秀的軍事家,但是戰場上有太多的風雲莫測,英國和美國的援助給希特勒最致命的打擊,因為在德國也是很冷,就算到了莫斯科的圓通,他們一樣可以扛住,是他們扛不住英國和美國給蘇聯送槍和大炮。


風暴冰工廠


現在回答這個問題馬後炮的意味很濃。站著1942年的時候,很多人甚至蘇聯的盟友都覺得德國必勝。在蘇聯前面有三個月滅亡的法國,六天滅亡的挪威。歷史並非是完全線性的,資源差的國家打贏資源強大的國家也不是沒有先例。日俄戰爭,日本打敗了強大很多倍的俄國。德國在戰爭前期就消滅了蘇聯主力軍和最一流的部隊,佔據了蘇聯最富饒的土地和強大的工業區,多數觀察家都人為蘇聯投降只是時間問題,連斯大林都做好遷都準備。固然,德國沒有進行戰爭總動員,一直到最後戰敗,德國婦女都沒有像蘇聯那樣上前線,但蘇聯的準備只會更糟,蘇聯一直到開戰前都在進行大清洗,有作戰經驗的高中級指揮員基本都被清洗,五個元帥槍斃了四個。民間的農業合作化造成嚴重官民對立,這些都造成了德國入侵以後被一些人視為解放者,成批官兵投降,民眾爭相充當帶路黨。蘇聯勝利,一方面蘇聯體制的戰爭潛力被嚴重的低估了,在被消滅三百萬部隊以後,依靠著預備役人員速度動員出生力軍。德國的佔領政策又十分野蠻,虐待投降士兵和佔領區居民。一旦閃擊戰沒有成功,德國的劣勢就提現出來,這就是德國兩次發動世界大戰兩次失敗的宿命。德國處於歐洲十字路口,方便交通運輸,一方面是四戰之地,缺少戰略屏障。強敵環飼,人口和土地都受限制,沒有穩定大後方。二戰前期採用的閃擊戰很好的揚長避短,通過戰術技術優勢最終規避掉戰略能力不足,這點上德國高層確實是戰爭天才。但一旦,戰爭朝著長期方向發展,兩線作戰縱深不足人口工業資源制約都紛紛呈現。德國幻想通過閃電戰進攻蘇聯,時間窗口也只有六個月。蘇聯斯大林體制一直都是為戰爭而準備,通過架子師瞬間動員出幾百萬部隊,居民在付出重大犧牲以後才頂住德軍進攻。

德國好比就是刺客組成的菜刀大隊,高攻擊低防禦脆皮裝,一波團戰就想拆家。 蘇聯戰術就是拖後期,前期一直被抓送人頭,但是猥瑣發育補刀沒落下,德國浪到蘇聯門牙塔下方,一波團戰少許失利,就再也起不來了。


嘮叨閣大學士


由於一些政策和經濟的需要,拉動國內經濟及抑制金融危機,二戰的德國已經發展到變態了,不光是軍事方面,而是各方面的強悍。比如說數學方面

哥廷根大學是當時世界數學中心,得了無數諾貝爾獎項,出了大量頂尖的數學家、物理學家,一抓就有:

愛因斯坦

羅伯特·奧本海默(曼哈頓計劃領導者,原子彈之父)

馮 諾伊曼 (我們用的計算機都叫馮 諾伊曼機)

馮 卡門 (航空航天最傑出的人之一,錢學森,錢偉長,郭永懷的老師)

哥德爾(1906~1976,數理邏輯學家)

諾特(1882~1935,抽象代數奠基人之一)

等等不勝枚舉。

而軍事上更無出其右,完整的軍事教育體系,先進的軍官制度,就連軍服都比其他國家高出幾個等級。

所以如果快速解決戰鬥,個人認為是可以打敗蘇聯的,但一拖就不可能打過蘇聯了,因為當時德國同時開闢了多個戰場,戰線拉的太長,而且蘇聯太大了,又有美國支援,一個國家的資源畢竟有限,無法長期大規模消耗,所以三板斧沒有把敵人打倒就一定會失敗。戰爭最終打的是資源。

附當時粗鋼產量圖一張



追你的小貼士


一、莫斯科保衛戰是關鍵,因為德軍當時的戰線已經拉得很長,後方補給供應線斷裂了。

在寒冬季節裡,德軍的裝甲部隊缺少燃油補給無法衝鋒,成為固定堡壘;失去裝甲突防近距離裝甲攻擊作戰能力的德軍,僅靠步兵衝鋒隊無法達成佔領莫斯科的戰役目的;德軍失去了就近採集物資供給的最後機會,空軍超出作戰半徑無法空投作戰物資,三軍無糧不戰自潰。

二、而蘇聯紅軍則利用寒冬湖面結冰擴大道路機動能力的機遇,成功組織了後方軍民運送補給進城。頑強抵抗之後,等到了反突防機遇。

三、已經佔領烏克蘭的德軍無法快速向前機動運送補給增援作戰部隊,進攻莫斯科的德軍彈盡糧絕失去作戰能力;最終成為莫斯科蘇聯紅軍反突防的戰俘。在莫斯科紅軍反突防作戰中,也有大量的紅軍在野外作戰缺糧餓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